首頁>Club>
64
回覆列表
  • 1 # 拍案再驚奇

    在民間傳說當中,御膳房當中隱藏著無數技藝高超的名廚,所用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門,珍貴無比,燕窩魚翅,熊掌自不必說,還有各種諸如花雕茯苓豬之類的罕見的食材,聽起來就讓人垂涎欲滴,然而歷史上真正的御膳真的這麼好吃嗎?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當中,對皇家的吃飯有著細緻的描寫,他說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了,到了吃飯的時間,皇帝只需吩咐一聲傳膳,御前的小太監便照著樣兒向守在養心殿前的太監說一聲傳膳,就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例已經走出了御膳房。數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抬著單桌,捧著紅漆盒依次進入大殿,在皇帝之前要先經太監品嚐明說長單就是檢測有沒有人在菜裡下毒,等皇帝坐定之後,一個太監大喊打碗蓋,於是皇帝就開始吃飯了。這一系列看似十分莊重威嚴的陣勢背後實則隱藏了許多問題,比如有一天皇帝比以往吩咐傳善的時間提早了,皇帝可不會像如今的食客,等後廚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就要小心腦袋搬家。

    所以御膳房的奴才只能讓菜等人,而絕對不能人等菜,為了讓皇帝隨時都能吃到熱乎的飯菜,就只能將菜餚和主食提前準備好,將菜品放置於特製的保溫器皿當中,以保證皇帝不論到哪兒隨時傳膳都可以立即用膳,但是這樣做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首先這些為皇帝提前準備好的飯菜就不能挑選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了,因為這些菜放久了就會非常難吃,所以這一方面就限制了皇帝御膳選單的可選範圍,其實大部分的菜在長時間保溫。從時間飽聞之後,其自身的營養物質和口味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看上去不錯,但真正的味道卻不敢恭維,這也是為何末代皇帝溥儀會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用他的原話說是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因此溥儀說他從來不吃御膳房做出來的食物,像這種形式的食物,其實大多數是用來擺排場的,實際上並不好吃,那麼他到底吃什麼呢?

    根據溥儀的敘述,他每餐實際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御膳房,而且用的也都是高階廚師做的菜餚,也算是美味可口,每餐總共有二十來樣,這些菜才是放在皇帝面前的菜,而御膳房所做的菜都遠遠的擺在一邊,不過是做個樣子而已。

    古代皇帝想吃個餐後水果其實也是非常不容易,根據史料記載,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福建送來了荔枝,整整40個,這40個荔枝除了皇太后分到兩個之外,其他各宮嬪妃受寵的人手一個不受寵的乾脆一個都沒有,自然這40個荔枝除了分給後宮嬪妃之外,皇子皇孫王宮大臣也是不能忽略的,到最後真正能落在乾隆皇帝嘴裡的恐怕也沒幾個了,難怪乾隆皇帝寫詩感慨:因為常青栗子道,又叫夢裡憶相逢,由此看來乾隆爺還真是有點兒慘哪。

  • 2 # 陳紫日

    古代皇帝吃的好,因為食材珍貴,但是烹飪方法簡單,無非煮燉蒸燒烤,山珍海味,佛跳牆,滿漢全席,一道菜殺五百隻鴨子取鴨舌,皇帝就是吃個樣子,天天這樣吃倒了胃口,慈禧逃難時,一個窩窩頭都吃的賊香,她要是看咱現在吃的能饞瘋,海雜伴,溜魚片麻辣香鍋煎刀魚,醬牛肉獅子頭麻婆豆腐水爆肚,炸醬麵手擀麵蘭州拉麵熱乾麵,太多了太多了,

  • 3 # 浮生若夢sk

    一聲“傳膳”令下,萬盤千盞排排站。御膳,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廚藝的最高規格。在那個高度專制的年代,皇帝的飲食想必是考究至極。如果你沒看過甄嬛傳裡雍正皇帝五花八門的點心湯羹,至少也一定聽過著名的相聲貫口——報菜名。那麼皇帝的御膳放到今天來看都是什麼水平呢?今天,就帶你玩轉御膳房!

    那些年我們YY已久的御膳料理

    由於交通不夠便利快捷,也沒有什麼冷鏈冰箱這樣的保鮮裝置。加之對食材需求比較大。一般皇宮蓋在哪,御膳房就從哪裡就近大量採購食材來製作料理。原則就是使用最簡單的有限食材儘可能地做出更多種菜(大多是為了湊數)

    根據清朝留下的御膳房選單,御膳中半數的肉菜是各種做法的鴨子,因為北京鴨本來就是地方特產。朱元璋的餐桌也是少不了淮揚魚肉,劉皇叔則是川椒頓頓不能停。不難想象諸葛亮當年也是拿張川餅切了兩刀跟劉備說:“今後這天下分三塊,曹操吃一塊,孫權吃一塊,你劉皇叔吃一塊。這塊是我的宵夜,你就不要動了,我還要吃呢……”

    從現在的角度看,當年帝王的御膳料理食材都不怎麼珍貴稀有。熊掌鹿尾那得等到大祭祀才能端上來的。即使是傳說中讓人無限嚮往的酒池肉林,由於調味品缺乏也是簡單的鹽巴烤肉,孜然辣椒一律沒有。搭配上淡如水的清米酒(看過我上一篇關於中國古酒介紹的文章你們一定懂古代的酒都是什麼水平)整個就是泳池烤趴的節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真是太過粗陋了。

    看到這裡你不禁就要問了,你不是說天下都是皇帝的麼,那我定都北京偏偏就是想吃淮揚菜你說怎麼辦吧?

    諸位大可放心,皇帝不會這麼想的。清朝祖訓就有這麼一條:“菜不夠三口”,就是說好吃的菜吃三筷子就得放,很有教育意義。吃完三筷子,太監一聲“撤!”,你要再想吃大概還得等上個一千多天。你可以拿太監出氣,但沒法改變先祖定下的規矩。這樣做就是怕你吃到好吃的還要吃結果皇宮廚子做不出來,也害怕臣子知道皇上口味之後大肆獻媚。宋徽宗為啥跟大奸臣蔡京玩兒得歡?一口吃食先抓住皇帝的胃!

    據說乾隆下江南的時候當地鹽商精心烹製的料理皇上都沒怎麼吃幾口。鹽商不解,問太監,答曰:“你們上菜前我都給菜裡多加了一勺糖,就怕萬歲爺喜歡吃結果到了京城沒法做回頭為難內侍。”

    那麼御膳房做的料理一定好吃嗎?

    御膳房,可以說是中國規矩最多的廚房。禁止廚師自由發揮,禁止廚師發明創造。擱多少鹽,放多少醋都得按照菜譜做。做錯菜那可是要被問罪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廚子因為祭祀用的熊掌沒按照菜譜蒸熟而慘遭腰斬。也是殺雞儆猴,用血淋淋的教訓萬歲我大禮儀之邦!另,熊很可愛,大家不要總想著舔他們的手。

    由於烹飪技術和烹飪裝置的侷限(連炒鍋都是到了明朝才出現的!),古代皇宮每逢大宴,都要提前準備菜式。沒有微波爐冰箱,做完的菜需要擱爐子上小火煨起來,到時候熱氣騰騰一起端上,倍兒有面子。但這煨爛了的菜,即使是熊掌鹿尾你還會覺得能好吃嗎?

    《甄嬛傳》裡為啥四爺一閒著就往各位小主宮裡跑?為啥吃個江米鴨感覺非常香?那是因為嬪妃宮裡有小廚房,能做點兒現炒的地方風味菜餚。可見皇帝自己也不愛吃御膳房的那個大鍋飯。

    由於御膳房的菜式都一樣,是個人天天吃這一模一樣的菜式總是會厭的。那你能吃宮外的麼?

    不行,你是皇上,做什麼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宮外面是有涼粉、肉夾饃、臭豆腐

    麻辣燙這些在賣,老百姓還得吃啊。但要是香飄十里飄到皇上鼻子裡。那你可慘了,太監內侍的馬上就要出宮查你家水錶。想要吃到一些更加洋氣的東西那就更困難了,要麼來自番邦進貢,再不然只能等著現

    代訪客穿越回去隨身攜帶的那些了吧。

    皇帝吃飯的預算有多少?

    如果給皇帝的吃飯花銷硬要加上一個預算的話恐怕大部分中國皇帝都要不開心了。偌大的一箇中國都是你的,王土之上的每一粒米粟當然也不例外。看過《明朝那些事》的小夥伴一定知道,明朝最節約的皇帝是崇禎。即使是如此節約的皇帝,平均每年的日常飲食花費也高達16,872兩白銀,放到現在約合52萬美元之多!!!而在中國最富庶的宋朝,被史學家評為“一生恭儉”的宋仁宗一頓飯也能輕鬆吃掉100貫錢,相當於當時五個中產階級家庭月收入的總和。那麼多的鈔票都花到吃上面去了,皇帝的胃是有多大啊?

    皇帝的御膳花費都花哪兒去了?

    不好吃又吃不飽,就這樣的御膳伙食,卻要花錢如流水。錢去哪裡了?

    上文已經提到不少了,排場啊!這些宮人給你折騰了這麼老半天就是為了紫巾一撤能夠讓幾十道料理弄出個排山倒海之勢,箇中工錢有幾何?你們算過麼?

    另外皇帝伙食費的大部分,甚至相當數量的定例食材都被御膳房及其上級部門內務府的大小官吏中飽私囊了。內務府到底一年收入幾何迄今是筆糊塗賬,當時都算不清楚的事情現在就更算不清楚了。古代又沒有發票,紙筆一備,一隻老母雞賣20兩白銀,皇上,您會查嗎?

    寫在最後

    所以中國古代御膳究竟放到現在是什麼標準呢?本菌以為,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能吃到的家常菜水平,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寫過關於御膳的內容:吃御膳最是頭疼,看著可人,卻很不好吃,就是裝個樣子,我不愛吃。能下嚥的就是眼門前的那幾道,御膳禮數又多,吃起來很是乏味。

    時過境遷,昔日的滿漢全席現在也是化整為零地流入尋常百姓家。昔日的熊掌鹿茸猴腦飛龍現在也成了國家保護動物不能下鍋。作為中國最缺乏飢餓感的人,即使你是帝王將相,沒有了對於美食的追求和飢餓的調味,吃什麼樣的珍饈都不會再有滋味。

    說了這麼多,你還在憧憬傳說中的御膳嗎?

  • 4 # 美食地圖冊

    皇帝蒐羅山珍海味,更多的是檢驗自己對天下的控制,御膳陳列金樽美酒,更多是為了體現皇家的富裕、威嚴和榮耀。所有對美好的追求,都是有政治目的的。味道是次要的,權威是主要的。御膳的味道,並不好。

  • 5 # 賤賤漆

    說多了都是淚,朕的御膳比食堂還難吃

    春風拂煦清明節,

    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節的起源,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

    後來民間也開始仿效,

    就於此日祭祖掃墓。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自古以來,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都非常注重祭祀活動。特別是像宮廷裡的皇家祭祀,更為隆重,供奉的祭品自然也是極其豐富講究的,都由光祿寺負責操辦。

    Excuse me~

    光祿寺是啥?

    光祿寺的名字聽了讓人有種如墜雲裡霧裡的感覺,它到底是寺院,還是一個政府部門?

    其實這光祿寺雖然帶個“寺”,指的可是古代一個堂堂的中央機構,可要說它的管轄範圍,也就一個字“吃”!

    那麼哪些吃歸光祿寺管呢?“上至玉食、慶典、祀典,下至各官供具,四夷賞宴,小至禁衛監局廩餼,皆出於此。”

    古代皇家祭祀活動

    其實光祿寺主要任務也就三項:祭祀、朝會、接待外賓。

    雖然工作內容不復雜,不過你可不要覺得這是個可有可無的小部門,它的頭頭兒在明代可是官從三品(我們熟悉的知府才正四品而已),相當於今天的廳級幹部。

    對於明王朝頭一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的祭品。根據《南京太常寺條》的記錄,每月送往主管宴享(製作祭品)的光祿寺的東西都不重樣。

    正月,韭菜、生菜、薺菜、雞子、鴨子;二月,芹菜、苔菜、萎蒿、子鵝;三月,茶、筍、鯉魚;四月,櫻桃、杏子、青梅、王瓜、雉雞、豬;五月,桃子、李子(又夏至李子)、來禽、茄子、面、小麥仁、嫩雞;六月,蓮蓬、甜瓜、西瓜、冬瓜;七月,棗子、葡萄、雪梨、鮮菱、芡實;大麥仁、小麥八月,藕、芋苗、茭白、嫩姜、粳米、粟米、穄米、鱖魚;九月,橙子、粟子、小紅豆、砂糖、鯿魚;十月,柑子、橘子、山藥、活兔、蜜;十一月,甘蔗、鹿、獐、雁、蕎麥麵、小紅豆、黑砂糖;十二月,菠菜、芥菜、白魚、鯽魚。

    從這份記錄來看,不難看出皇家對祭祀先祖的重視程度。

    民以食為天,連孔夫子都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想來這堂堂一國之君應該也不會在吃這件事上虧待自己的。秦始皇開始就已經有設專門負責吃的官兒,到了漢武帝直接設立部門了,就是這光祿寺。

    一塊有關光祿寺官員的聖旨匾。

    此匾乃光緒八(1882)年愛新覺羅·載湉賜封一位光祿寺署正家屬的聖旨匾。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你真的會讀嗎?

    此匾其實是兩道聖旨的結合,第一道聖旨貤贈光祿寺署正加四級楊廷瑞之曾祖父(楊東嶽)為朝議大夫,曾祖母朱、鍾氏為恭人。第二道聖旨誥封光祿寺署正加四級楊廷瑞之父(楊金綸)為中憲大夫,母廖氏為恭人。

    小注解

    署正:文職京官,從六品,掌供備羊、酒,並備釀酒所用器物,供用宮廷日用羊肉及牛乳。朝議大夫:是一個四品官職。散官名,即有官名而無固定職事的官。與現代黨政機關內的參事室參議員、調研員等相仿。中憲大夫:文官名。明清為正四品升授之階。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恭人:用以封贈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於宜人而低於淑人。尚存的父母稱封,已死的曾祖父母稱貤贈。

    既然是專門負責皇帝吃飯的機構,那麼光祿寺裡的事肯定都是肥差啦。本君覺得此匾中的楊廷瑞身為一署之長,廚藝肯定是一等一的棒,身材嘛,肯定是個大胖子。而萬人敬仰的皇帝肯定每天都過著吃香喝辣的生活。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經品藏君查閱有關資料所知,有些帝王雖然地位高,卻悽慘得每天都吃不上一頓好飯。

    明朝謝肇淛《九雜俎·物部三》:“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意思是說,今天皇帝所吃的東西沒有什麼山珍海味,不過是魚肉豬牛,放鍋裡猛燒猛煮猛加調料罷了。這不就是亂燉?會美味?

    讓我們來看看永樂二年(1404),郊祀結束後的慶成宴選單:

    上桌: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燒煠五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肉飯。酒五鍾。

    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酒五鍾。

    隨駕將軍、按酒一般。粉湯。雙下饅頭豬肉飯。酒一鍾。

    仔細瞧瞧宴會的菜品,這大魚大肉的聽起來確實上檔次。但吃進嘴裡的感受就不是那麼的好表述了!真想問明成祖一句:您下得來臺嗎?

    其實光祿寺專業的做菜機構,卻做出這等招人笑話的菜色已不是什麼秘密了。就連當時的平民百姓都知道光祿寺做飯難吃。

    《戴鬥夜談》中提到京師相傳有十可笑,其中就有光祿寺茶湯(茶湯就是飯菜的意思)。

    具體有啥可笑的,就得請君自行查閱《戴鬥夜談》咯!

    光祿寺出品的菜,色香味俱坑,為啥還能存活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如此之久呢?

    原因就是:制度限制了我的食慾。要知道古代要“改革”,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明朝後期的皇帝們忍無可忍了,就讓太監們給飯菜吃,稱“內庖”。

    所以大家在古裝劇中耳熟的“御膳房”這個專門機構在明朝並沒有,是清朝後期才設立的。

  • 6 # 產業園區運營

    清朝皇帝的御膳,究竟是什麼樣子?溥儀:可是真不好吃

    在很多人眼中,皇帝在古代作為一國之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的待遇,自然要遠超常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看下末代皇帝溥儀在《末代皇帝秘聞》中關於御膳的描述。

    自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以後,到了溥儀這一代,清朝的國祚已經延續了200多年,在此期間,宮廷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體系制度,這其中自然包括皇帝的用膳。

    和現如今普遍流行的一日三餐不同,清朝皇帝一般是一日兩餐,時間大致在每天的上午八點和下午兩點左右,除此之外,皇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傳召被稱之為果盒的“加餐”,主要是各類糕點湯羹,以及各地進貢的時令瓜果,這有些和都市白領喜歡的下午茶有些類似。皇帝吃飯不能直接如此稱呼,而是要改稱用膳,連帶著開飯也變成了傳膳。

    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清朝皇帝大多數時候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但事實上很多時候皇帝都會換地方住,比如現如今我們很熟悉的旅遊景點:圓明園、頤和園以及承德避暑山莊,都是皇帝喜歡住的地方,這時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負責皇帝飲食的御膳房需要根據皇帝的”轉移“來提供飲食。

    除此之外,誰也保不準皇帝哪天會心血來潮在非飯點傳膳,皇帝可不會像如今的食客等後廚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怪罪下來,就要小心腦袋搬家了。所以御膳房的只能讓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地點和時間的不確定性,對御膳房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於是為了讓皇帝隨時都能吃到熱乎的膳食,就只能將菜餚和主食提前準備好,將菜品放置於特製的保溫器皿中,以保證皇帝不論到哪,隨時傳膳,都可以立刻用膳。

    但這樣做無疑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首先,這些為皇帝提前“準備”的菜就不能挑選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因為放置久了會讓菜品難以下嚥,這就從先天上限制了皇帝御膳選單的可選範圍。其次,大部分菜在長時間保溫後,其自身營養物質和口味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都是看上去不錯,但真正的味道卻不跟恭維,這也是為何末代皇帝溥儀會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用他的原話是:

    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

    皇帝的小灶,以及御膳的“妙用”

    正因為御膳不好吃,所以早從康熙開始,皇帝就不是頓頓吃御膳了,而是改去吃後宮的“小灶”,俗稱內膳房。這也就應了那句婚姻中很流行的話: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

    為了能夠讓皇帝多來自己的寢宮,包括皇后在內的後宮妃嬪們紛紛開始在廚藝比拼,當然想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娘娘們秒變美廚娘也不大現實,更常見的是從民間尋找美食菜譜,才讓心腹太監或宮女去偷師學習。

    既然皇帝不愛吃御膳,那御膳是不是就不用天天做了?

    那就是想多了,皇帝吃不吃是一回事,御膳房要是敢在給皇帝做飯這件事上打馬虎眼,那就是又想腦袋搬家了。而且在清朝,皇帝不吃或吃剩下的御膳還有另一項重要的使命——賞賜。

    皇帝往往會將自己不吃,或只吃了幾口的御膳,以種種名義賞賜給某位寵愛的妃嬪,或朝中某位大臣,甚至還可能是身邊的某位侍衛或太監。這時候的御膳已經從簡單的食物上升到的具有政治意義的“獎品”,收到賞賜的人,往往會以此為榮。周圍人在看到皇帝將御膳賞賜給某人以後,就會明白這是皇帝對其很重視的訊號,不論是在後宮還是官場都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種恩典從清朝初年便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末代一脈相承。

    御膳房中的廚子,為何是個美差?

    在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明朝的御膳制度,這其中也包括很多漢人廚子,這也是為何現如今的仿膳菜餚有一些魯菜的影子,因為明朝初年遷都北京後,宮廷的御廚很多都是山東人。但到了清朝中後期,御廚基本上都是旗人了,只有一少部分漢人(比如乾隆下江南時就帶回了一些淮揚菜廚師)。

    和明朝的醫戶制度有些類似,這些旗人御廚也是世襲制的,老子是御廚,兒子孫子也會進宮給皇帝做飯。在當時,這些御廚們的生活都很殷實,這倒不是他們的工資待遇有多麼好,而是身為御廚,利潤頗豐的灰色收入比較多,其中利潤最大的是宮廷御膳食材的採購。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段子,說是皇帝有一天詢問大臣生活怎麼樣,大臣說自己過的一般,早上只吃了兩個雞蛋,皇帝驚訝的說自己一直覺得雞蛋很貴,畢竟一個要好幾兩銀子,大臣猛然間意識到說漏了嘴,於是補救的解釋道自己吃的都是臭雞蛋,和皇帝吃的好雞蛋價格沒法比。真實的歷史中也的確有相似的記載,根據清朝宮廷中御膳的底檔描述:

    慈禧吃的雞蛋每個要2兩銀子,而在民間1兩銀子可以買150雞蛋

    故事背後反應的便是清朝中後期,御廚勾結宦官做假賬貪汙銀子的現象。除了虛報採購價格,御廚還經常以高價轉手賣掉御膳房剩下的材料,藉機賺取暴利。後來清朝亡了,很多當初的御廚便一轉身成為了民國之下的地方富豪。由此可見,這些御廚們當初從皇宮被趕出來前,早已經賺的盆滿缽滿。

    揭開御膳的神秘面紗,我們會發現身為皇帝也並非想象的那樣自由自在,任性而為,相反處處受制於祖制,束手束腳,想吃上可口的飯菜真心不是件容易事,難怪乾陵皇帝會六下江南,尋找美食想必也是原因之一吧。

  • 7 # 回到喜歡的那一年

    食材名貴但未必當季。

    烹飪技巧但未必原味。

    熱量很高但未必健康。

    數量極多肯定胃口不佳。

  • 8 # 懿軒180786630

    第一,看你對好吃的定義是什麼,以清朝為例,清朝時期,皇室成員以滿人為主,其餘為蒙古族(蒙古部落),以及部分漢人、朝鮮人,遊牧民族的風俗也有流傳,他們的零食、點心以奶餑餑、奶茶、乳酪為主,這些東西就算是皇家御膳師傅精心製作,恐怕現代人也有不喜歡吃的;何況其他朝代由於飲食習慣、風俗、香辛料的不同,不同風味恐怕也很難讓所有人覺得好吃。

    第二,香辛料的使用,早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就和周邊地區有了一定的聯絡,不同時期食物不斷豐富,香辛料也隨著邊境貿易豐富了,比如現代人想吃麻辣的食物,如果是清朝以前,估計只能靠芥末、胡椒、花椒、生薑一類的調味品,如果是唐朝,胡椒是一味名貴的藥材和香料,一般人還買不起,而且那時候盛行吃羊肉;辣味甚至只能靠伏龍肝(說白了就是一種泥土)來增加辣味……

    所以,古代御膳,只能說歷朝歷代食材不斷豐富,但口味真的說不好

    說完這些因素,再來說第三點,也就是飲食習慣,任何食物,大多數都是現做現吃,才有味道,但皇帝有的時候不一定真的能經常按時吃,而且不是說廚子做什麼皇帝吃什麼,雖然大多數時候宴飲餐食都有一定的禮制,但也難保不會有特殊情況,比如夜宵、早茶、零食茶點,現做需要花費時間,可皇帝不一定真的能等那麼久,這樣一來,很多時候,一些常備的食物,基本都是做好了放著,等傳膳的時候熱一下端上來,或者淋汁乘盤,這樣一來,本身有的菜就已經失去味道了,或者有些變味,可能口感不會太好(但也是比民間一些食物要精緻一些),所以口感不好說

  • 9 # 老張的貓

    皇帝御膳到底好不好吃,今天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皇帝御膳什麼樣?

    說到御膳,估計很多人會想到滿漢全席,超級豐富,而且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肯定吃的特別好。

    我們來看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頓午餐都有什麼?裡面包括有胡椒醋鮮蝦,燒鵝,火賁羊頭蹄,鵝肉巴子,鹹豉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餃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一頓午餐吃的這麼豐富,真的讓人眼饞啊,幾乎是雞鴨魚肉都全了。看來皇帝確實不一般,就是我們現在的尋常百姓,也不一定一頓午餐吃這麼好。據《明宮史》記載:“天下繁華,鹹萃於此”,看來真是所言不虛啊!

    御膳好不好吃?

    既然皇帝御膳這麼豐富,大家就想啊,肯定美味十足吧!這個我們就來看看皇帝自己怎麼說的,末代皇帝溥儀自然是有發言權的,畢竟做過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面,用四句話來概述了自己的御膳:“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這個?是不是聽起來有點不太對勁啊?明明這麼豐富的御膳,怎麼就華而不實了呢?

    其實皇帝的御膳,實際更多的是象徵意義,代表的國家的最高統治階級的面子問題,所以不能太寒酸,但是呢,由於鋪張浪費導致雖然菜很多,但是皇帝基本一個菜吃不了一口,而且由於很多菜做法很繁瑣,程式複雜,幾乎到了皇帝跟前,都變成了涼食了。而且皇帝不能有個人喜好,因為不能讓別人猜測到皇帝喜好吃什麼,一般遇到自己喜歡吃的,也最多隻能吃兩口就撤下去了,看來皇帝真是有些可憐了。而且撤下去的御膳,基本都賜給妃嬪,官員等其他人享用。

    皇帝到底吃什麼?

    既然溥儀自己都說不好吃,那皇帝到底吃什麼呢?

    溥儀說道:“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階廚師,做的菜餚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看來大鍋飯不喜歡吃,皇帝更喜歡吃小灶啊!御膳房只是做做樣子啊!

  • 10 # 驢頭裡個浪

    我們談一下清朝皇帝的御膳好不好吃

    在很多人眼中,皇帝在古代作為一國之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的待遇,自然要遠超常人,肯定是頓頓山珍海味,換著花樣吃,想想就興奮!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清朝皇帝的御膳真的很好吃嗎?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

    和現如今普遍流行的一日三餐不同,清朝皇帝一般是一日兩餐,時間大致在每天的上午八點和下午兩點左右,除此之外,皇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傳召被稱之為果盒的“加餐”,主要是各類糕點湯羹,以及各地進貢的時令瓜果,這有些和都市白領喜歡的下午茶有些類似。皇帝吃飯不能直接如此稱呼,而是要改稱用膳,連帶著開飯也變成了傳膳。

    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清朝皇帝大多數時候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但事實上很多時候皇帝都會換地方住,比如現如今我們很熟悉的旅遊景點:圓明園、頤和園以及承德避暑山莊,都是皇帝喜歡住的地方,這時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負責皇帝飲食的御膳房需要根據皇帝的”轉移“來提供飲食。

    除此之外,誰也保不準皇帝哪天會心血來潮在非飯點傳膳,皇帝可不會像如今的食客等後廚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怪罪下來,就要小心腦袋搬家了。所以御膳房的只能讓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地點和時間的不確定性,對御膳房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於是為了讓皇帝隨時都能吃到熱乎的膳食,就只能將菜餚和主食提前準備好,將菜品放置於特製的保溫器皿中,以保證皇帝不論到哪,隨時傳膳,都可以立刻用膳。

    其次,大部分菜在長時間保溫後,其自身營養物質和口味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都是看上去不錯,但真正的味道卻不跟恭維,這也是為何末代皇帝溥儀會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的菜)”,用他的原話是: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

    正因為御膳不好吃,所以早從康熙開始,皇帝就不是頓頓吃御膳了,而是改去吃後宮的“小灶”,俗稱內膳房。這也就應了那句婚姻中很流行的話: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

    為了能夠讓皇帝多來自己的寢宮,包括皇后在內的後宮妃嬪們紛紛開始在廚藝比拼,當然想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娘娘們秒變美廚娘也不大現實,更常見的是從民間尋找美食菜譜,才讓心腹太監或宮女去偷師學習。

    揭開御膳的神秘面紗,我們會發現身為皇帝也並非想象的那樣自由自在,任性而為,相反處處受制於祖制,束手束腳,想吃上可口的飯菜也真心不是件容易事,突然覺得自己一介平民樂得逍遙自在挺好的,至少想吃啥就吃點啥,不用擔心會被下毒。

  • 11 # 蔥油餅不帶蔥

    如今的清宮劇之所以火爆,除了各種"腹黑"、"宮鬥"之外,皇宮中富貴奢華的生活也是非常吸引眼球的賣點。在無數妹子眼中,穿著富麗堂皇的旗裝,端坐在各式製作精美的紅木傢俱上,品茶、聽戲、小憩......整個人一下子就高階大氣了起來。

    ▲影視劇中的嬪妃裝扮都是華麗無比

    而在吃貨眼中,最有吸引力的就莫過於傳說中的御膳了。在民間的傳說中,御膳房中隱藏著無數技藝高超的名廚,所用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門、珍貴無比,什麼燕窩、魚翅、熊掌、猩唇.....自不必說,還有各種諸如"花雕茯苓豬"之類罕見奇巧的食材,勾的人食指大動、垂涎欲滴。

    於是,從民國時期開業的"仿膳"到現在,各種"X家"宮廷菜層出不窮,有的還被傳得神乎其神,更不用提大家耳熟能詳的"滿漢全席"了。

    御膳,幾乎成了都市傳說中的一大創作素材。

    ▲滿漢全席一度成為了宮廷菜的代表

    然而,歷史上真正的御膳真的這麼好吃嗎?答案還真未必是肯定的。

    1、 悲催的皇帝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一日三餐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偶爾少吃一頓,還得捱上媽媽的好一番嘮叨:什麼對胃不好啦、影響內分泌啦......基本約等於大逆不道。

    如果按照各位媽媽的理論,清朝的皇帝估計身體都好不了。因為在當時,就算是九五之尊,一天也只能吃兩頓飯。

    按照清宮的規矩,宮中一天能夠稱得上飯的,只有"早膳"和"晚膳"兩次,分別在卯正二刻(6:30)和午正二刻(12:30),雖然時間上有浮動,但最晚也不會超過下午四點。

    ▲皇帝與嬪妃共同用膳實際上是比較少的

    一天兩頓,自然要正式一點。從清朝開國以來,"早膳"和"晚膳"的菜品數量不定,但最少的時候也有幾十道菜,加上各類點心、水果之類,總得有上百樣。

    問題在於,皇帝雖然號稱真龍天子,但畢竟還是個人,就算再能吃,胃也就那麼大,別說一百道菜,就是一千道,吃不下去也是白搭。

    更要命的是,雖然御膳菜品眾多,但按照清宮規矩,為了防止有人摸清皇帝的口味,進而下毒謀害,每道菜只能品嚐三口,多一筷子都不行。

    ▲皇帝的貼身太監除了要替皇帝試菜,監督皇帝不能多吃某一道菜也是重要工作之一

    這就很悲催了,就算皇帝再不挑食,可總有個喜好。哪怕天天都是滿漢全席,也不可能樣樣都愛吃,好不容易碰上合口的菜,吃三口就要端下去,還不能表示反對,的確是憋屈不已。

    皇帝如此,各宮嬪妃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皇帝和妃子動不動就要吃點心也就不奇怪了:不是因為饞,真的是餓啊!

    ▲皇宮中的點心五花八門 也能見到民間流行的點心

    另外,按照清宮《膳底檔》的記載,御膳以各類常見肉食為主,並沒有什麼非常稀罕的食材,而且口味清淡平和,菜里加點醬料就算是重口味了,什麼"辣炒"、"醋溜"等刺激性口味壓根就沒有。每天都是一種口味,再好吃恐怕也得膩,難怪太后、皇后等嬪妃動不動就要自己開小灶了。

    有人可能要說了,吃飯有限制,可以用水果之類的補嘛,既滿足了食慾,又對身體有好處,不是很合適嗎?但實際上,即使皇帝富有四海,有時候還真不是要什麼有什麼的。

    我們現在四處可見的荔枝,在清朝卻是超級稀罕的一種水果,就算是皇帝,想要甩開腮幫子大吃一頓,也是求而不得的一件事。

    當時,皇帝想要吃新鮮荔枝,只能依靠福建等地的"荔枝供":矮株荔枝樹開花結果後,便移栽在木桶內運往京城,放置在皇宮的暖房裡,等待它自然成熟後方可食用。

    ▲想吃口新鮮荔枝在古代可不是容易事

    這種運輸方法,聽上去就麻煩的要命,但關鍵是,費了這麼大的人工和精力,皇帝還是吃不上幾個。

    根據史料記載,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福建送來的荔枝成熟了,數量可觀——整整四十個。這四十個荔枝,除了皇太后分到兩個之外,其他各宮嬪妃受寵的人手一個,不受寵的乾脆沒有——花費無數心思爭寵,才能享受到一個荔枝的待遇,實在是有點慘。

    自然,這四十個荔枝除了分給後宮嬪妃外,皇子皇孫、王公大臣也是不能忽略的,到最後,真正能落在乾隆皇帝嘴裡的,恐怕也沒幾個了。難怪乾隆皇帝寫詩感慨:"應為嘗新荔子到,又教夢裡一相逢"——吃荔枝也能入夢,皇帝也不是多麼幸福啊!

    2、 皇上的飯局

    除了日常的飲食之外,作為一國之君,皇帝也少不了要組織個飯局什麼的。畢竟嬪妃和皇親國戚太多,如果不經常聚一聚的話,估計皇帝自己都認不過來。

    按照清朝的規矩,每逢節慶、壽辰、婚事等等時候,宮中都要舉行"內廷家宴",特別是皇太后過生日,算是後宮中的頭等大事,儀式也就超級隆重。

    ▲太后壽宴是每年皇宮中的一大盛事

    按照雍正、乾隆兩朝老臣鄂爾泰所著的《國朝宮史》記載,太后壽宴時,皇帝要先去陪太后用早膳,皇后以下的嬪妃、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外藩親王則陪太后用晚膳,"各以次列坐觀戲,恩賜酒餚果實",期間各種祝壽禮節花樣繁多,動不動就要起身磕頭謝恩,根本不可能安安穩穩地吃點東西,與其說是宴會,不如說是遭罪。

    除了家宴之外,皇帝在元旦、冬至等節日和國家有大事件時,都要在太和殿宴請群臣。自然,其中也是各種繁文縟節,比如皇帝敬酒要敬九次,每次大臣都要行一跪三叩禮,一整套規矩下來,大臣們累得夠嗆不說,菜也基本上涼透了,自然更不可能好好吃飯了。

    而在清朝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就是在康熙和乾隆年間所舉辦的"千叟宴"了。

    康熙和乾隆在位都在六十年以上,為了慶祝這中國歷史中"唯二"的記錄,康熙和乾隆這祖孫倆分別舉辦過兩次千叟宴,其中規模最為龐大的就是嘉慶元年正月,也就是乾隆退位太上皇后舉行的一次,列席人數3000餘人,加上列名的達到5000餘人。

    ▲乾隆千叟宴圖

    這次宴會開席達到800桌之多,花費的錢財、物料更是數不勝數,僅製作菜餚燒掉的柴火就有將近4000斤,算得上是中國古代宮廷宴會的巔峰之作。

    3、 最後的輝煌

    乾隆皇帝之後,清朝國力驟然而衰,隨之而來的就是御膳的衰退,每頓飯的菜品數量逐步減少,待到道光皇帝登基後,御膳更是馬尾栓豆腐——提不起來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位道光皇帝,和他的爺爺乾隆的性格簡直是兩個極端——乾隆喜愛奢華,花錢流水一般;而道光皇帝的性子與其說是簡樸,不如說是摳門更恰當一些。與他爺爺相比,道光當的可能是個假皇帝。

    ▲道光皇帝長得這麼瘦 很有可能是餓的

    登基之初,道光皇帝就頒佈了《御製聲色貨利諭》,號召滿朝文武力行節儉,為天下百姓省財。

    文武百官自然一頭霧水:上百年的祖宗規矩擺在這兒呢,您能怎麼省?道光帝自有辦法:朕省給你們看!

    道光皇帝"摳"成這樣,御膳自然也就沒法講究了。道光八年正月初一,新春佳節,道光皇帝的早膳是:"澆湯煮餑餑、羊肉絲酸菜鍋子、熘鴨腰、鴨丁炒豆腐、雞蛋炒肉",說實話,比一般百姓家庭強不了多少。

    當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道光的這種節省對於當時的大清王朝來說,基本也就是個象徵意義。

    清代歐陽昱寫的《見聞瑣錄》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道光皇帝與大臣潘世恩交談,向他詢問市面上雞蛋的價格,潘世恩不敢直說,最後給了個相當模糊的價格,"價昂者七八十枚(文),價賤則八九枚"。這兩個價格差別如此之大,估計潘世恩早知道宮中報價有貓膩,這是拼命往回圓場呢。

    ▲歷經乾、嘉、道、鹹的四朝元老潘世恩

    但潘世恩貴為軍機大臣、一品大員,想象力還是不夠豐富,因為接下來道光皇帝的話能把他嚇一跟頭:"朕食一雞卵,需錢一千二百枚。"

    看到了吧,道光帝自詡勤儉,內務府的上下人員,該怎麼撈還怎麼撈,該怎麼樂還怎麼樂。說白了,就是哄著道光皇帝,讓他過把當明君的癮罷了。

    沒有富國強兵之道,只會一味節省,本末倒置的道光皇帝並沒有挽救大清國運,加之在他之後掌權的慈禧太后又是個標準的吃貨,御膳的標準再次攀升,直逼乾隆時期,花出去的銀子更是不計其數。最終,大清朝還是無可挽回地成為了歷史,而綿延了上千年的御膳,也隨之變成了人們口中的一段傳說和故事了。

  • 12 # 小扇筆記

    末代皇帝溥儀小時候曾經餓得吃幹饅頭,他成年後說沒吃什麼熱乎飯。很多飯菜從廚房傳到餐廳是個漫長的過程,很有很多菜是光擺樣子沒法吃的。

    想想也不容易,還不如百姓呢、

  • 13 # 帶你出遊

    我對古代帝王的飲食一點都不期望。首先以前很多食材都沒有,比如土豆,洋蔥,西紅柿等,這些都是後來引進中國的。其次很多香料,也都是東南亞等地引入中國以後,才逐步本土栽種的。沒有這些香料的配合,肉類什麼的做出來都會很腥。第三,現在技術讓很多調料進入了百姓家,比如生抽,蠔油,魚露,味精等,這些東西在古代帝王也沒機會嘗試。第四,以前的食物蒸煮為主要烹飪方式,現在烹飪工具的不斷升級改進,家庭就可以作出煎,煮,炸,烤等方式加工的食品。

  • 14 # 江南小廚娘

    這個問題問現代人,我感覺沒人知道,因為沒人吃過御膳食。但是從理論來分析,應該非常好吃吧。你想想看,皇帝身邊的廚子,應該都是千挑萬選來的,不是萬里挑一,也是百裡挑一,那廚藝與現代人的廚藝x相比,怎麼說也應該屬於五星級的吧,做出來的菜應該也能達到米其林的口味吧,這樣的菜會不好吃?

  • 15 # 探廚

    近些年,隨著清宮劇的大火,讓網友們對古代宮廷生活充滿了想象。皇帝吃什麼?是吃滿漢全席嗎?好吃嗎?這些都是人們好奇的,且想要一探究竟的問題。

    要說到御膳,那最具有發言權的一定是末代皇帝溥儀。他曾在自己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提及御膳,並表示“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

    皇宮大院內,最尊貴的人莫過於皇帝,而且皇帝每天都很忙,飯點也不是非常固定,隨時都有可能傳膳。這樣一來,在御膳房工作的人就一定會倍感壓力。皇上這樣的九五至尊,怎麼能讓他餓著、等著呢?這要是真的怪罪下來,又有誰擔當的起?而且御膳每餐要準備的菜譜極多,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於是就有了菜等人這種做法。

    據溥儀回憶,隆裕太后每餐的菜餚有百樣,這是她從慈禧那裡繼承來的排場。溥儀自己的會相對來說少一些,但按例有要有三十多種。而且這還只是便餐,可想而知要是大餐那會是怎樣一幅奢華的景象。就是這樣一份便餐,宮人們也需要提前半天或者一天做好,之後放在火上溫著,等候貴人的傳膳。

    其實自光緒帝開始,皇帝就已經不再靠這些御膳房提前準備好的御膳充飢了,畢竟在火上溫了那麼久,再好的御膳口感和味道都會下降。溥儀表示,他每餐的食物都是太后送來的。太后死後,送飯的事情就由四位太妃接棒,因為太后和太妃們都有自己的膳房,用的是千挑萬選的高階廚師,做出來的菜餚十分可口。相比之下,御膳房送來的御膳就只能是擺在遠處做做樣子罷了。

    這樣鋪張浪費做出來的飯菜並不可口,其目的只是為了在一道傳膳的指令之後,能夠馬上將這些吃食呈現在皇上面前。雖然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味道好不好卻並不重要,畢竟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彰顯統治者的權力而已。

    但是呀,歸根結底我們研究的是御膳,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各朝各代的皇帝的膳食水平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最高標準,但是清朝皇帝的御膳水準是否能夠完全代表歷朝歷代,我們不能窺斑見豹。但如果僅評判清代的御膳,我們便可以引用溥儀的幾句話:“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 16 # 靜夜長風

    這個問題問的好,自古民以食為天,吃什麼成了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身比較籠統,因為封建王朝的歷史太長。每朝每代都因當時的在位者,國力的強盛,以及皇帝們的個人喜好等等,他們的御膳也是不同的。若是細細說來不是我等可以作答的,在下只能透過各類資料稍作言語,若是有所出漏各位海涵。

    由於清朝離現代歷史最近,也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各類宮廷劇中出現頻率較高,股以清王朝御膳為例,以此我們來看所謂御膳到底好不好吃。

    清朝的宮廷菜自成體系,包括皇帝用膳。

    在清朝皇帝一般一天只有兩餐,時間大概在上午8點和下午2點左右。正餐之外可根據自身的需求可以額外的“加餐”。但是作為統治者也有可能在非餐時“傳膳”,作為皇帝不可能是等御膳房做好之後再上菜,所以御膳房為了讓皇帝隨時都能吃上熱的膳食,只能將菜餚和主食等做好,並放置於特製的保溫器皿中。

    既然菜品都需要保溫了,那麼那些注重口感和火候的菜品就不能納入膳食範圍。菜品的選擇範圍小了,那麼可以作為膳食的菜品在經過保溫後其營養價值和口味只會大打折扣,雖然看上去不錯,但味道也就那樣了。

    末代皇帝溥儀就將御膳形容成“簡直像給死人上供的一樣”。

    在清朝,皇帝的飲食又有各種分類,比如日常膳食及各種宴會。

    日常膳食由御膳房負責,各種宴會由光祿寺和禮部精膳清吏司以及宮內的御茶膳房共同承辦。每日膳單由內務府大臣劃定,一月一冊,所以就有了《膳底檔》等資料。

    經查詢資料找到乾隆皇帝膳食單一份,他的膳品為:

    拉拉一品、燕窩掛爐鴨子一品、野意熱鍋各一品、燕窩芙蓉鴨子熱鍋一品、萬年清酒燉燕子熱鍋一品、燕窩燴肥雞一品、託湯鴨子一品、額思克森一品、鹿尾醬一品、碎剁野雞一品、清蒸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羊烏叉一品、燒鹿肉一品、燒野豬肉一品、鹿尾一品、蒸肥雞一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番薯一品、年糕一品、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琅碟小菜四品。

    又隨送澆湯煮餑餑一品、燕窩冬筍鴨湯進些。

    額食六桌:餑餑十二品一桌、內管領爐食八品一桌、盤肉二桌、羊肉四方二桌、山藥餑餑二品、二號黃碗菜二品一盒。

    看起來食材內容豐富,且原料珍貴。

    只是這御膳到底滋味如何,好不好吃就不是我等所能揣測的了。所幸現代有不少打著宮廷菜、御膳房名頭的餐館,我等或可一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個人,讓你覺得人生沒那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