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聖歸來東海花果山

    王弼註解版屬於學者註解,一般道士都推薦河上公老子道德經。另外黃元吉《道德經註釋》,黃本身也是道士,可以到道藏中翻一翻,裡面也有很多道德經的註解。註解《道德經》的書,看的時候要謹慎。近現代很多解法都是有問題的。不管是大陸的臺灣的還是國外的,都問題多多。總之,那種純搞學術不做實事沒有證驗的人寫的書儘量少看,可能會帶壞你。

    現在還有說法是已經超越《聖經》成為第一, 這本書在國內看的人很少,拿著一本看的話,會被認為你是不是以後要去當道士。很明顯,這本書在國外的影響力比國內大,而國內明顯因為國家宣傳是《論語》在知名度和認識瞭解的程度最大

    下面讓我們走進 山儀小師妹 在一個道觀裡的生活場景

    快叫我快樂的小仙女!和我一起修行吧!很無聊!可能我還小吧,我從小跟師父修行,長年在山溝溝裡,見不到什麼人,說話都變的不會說了。——山儀小師妹

    竹林幽靜道人家小廟很小叫三官廟,修行的師兄弟加我加師父,最多才5個人,現在師兄也耐不住寂寞走了,去更大的廟了,人就更少了這是師父和師兄,在翻地,廟邊上的空地翻一下,種些瓜果蔬菜,供平時食用。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師兄在撒種子,但已經去了其他大廟

    晚上,師父和師兄們在做法事

    真的很小,三官廟歷史很悠久了,一度很破敗,沒有道士入住,我師父花了很大精力,才修繕了部分,部分可以使用了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下雨天,很陰冷,又在山裡面,雖然邊上也有村子,但是人真的好少,這種時候,除了靜靜發呆做一些法務,也沒什麼了廟前面的小溪,水真的很清,我最喜歡來的地方溪上遙聞精舍鍾,泊舟微徑度深松。 青山霽後雲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圖/山儀小師妹
  • 2 # 瑞海彌光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以老子焚盡悟前之著作,道德經後來也是老子口授是他人代寫,且為避開時政過多更改文字所以書不盡意更為明顯,以至於後世人人見解皆不同,不管哪個版本為人處世之法讀都沒什麼區別皆有好處!.道 . 書裡是有,但是不在字裡,如果天天抱著書本啃我想還是算了吧!道在於無 執著於有 何見其無 形不見其敗炁從何來。

  • 3 # 止足居士

    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有兩種,一為河上公本,一為王弼本。河上公本文句簡古,為道教所尊崇;據道教傳說,漢文帝時有老人隱居河濱,世人號為河上公。精通《道德經》,漢文帝曾前往請教,河上公授以 《老子章句》二卷。該書分《道經》、《德經》兩篇,《道經》三十七章為上篇,《德經》四十四章為下篇。其思想特色是將治國與治身相提並論,認為“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二者相通的橋樑就是“法道無為”。

    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跡,斷可見也。……

    我讀的多的是河上公版。專門有一本小開本線裝影印本,隨身攜帶,隨時誦讀。

  • 4 # 馬振廷1

    真假道德經只有追隨者尹喜知道。只有品出老子的用意才是悟道,也就是與老子靈通了,想法一致了,才能明白他的言語要告訴你指向的內容。按照這個指向去理解所有語言所隱藏的密碼。也就是老子尹喜的去向。真理有相通之處才讓人眾陷入了迷局。就好向破譯密電碼。其它人註解一概不可信。

  • 5 # 蘭州易道王

    至於讀《道德經》選哪個注本好?我說明特點,由你選。

    王弼注本。學者,多欣賞。文句通順,字字有講。但,一不通大道,二不明慧悟。故,少年英才,24歲暴病而亡,太可惜了!我從其注本中,得知其病亡之因,是聰慧過人,用腦過度,寢食俱廢,又不懂老子損益之法,不知從天上直接取回宇宙能量,最後導致心腦衰竭而亡故了。因此,老夫評曰,王弼注本雖通暢易懂,但不知何為大道?何為大德?枉然矣!誤人,誤己,誤囯。

    河上公注本。文句深刻,尤其對養生之道善長。但,對宇宙本原,天地演化,萬物結構,能量與物質之轉化等,不甚了了。故,民間傳說,他活了一千多歲,不知去向,但卻不聞其神魂,對後世天下的影響如何?老聃的神魂,的確仍在顯靈驗。至少在鹿邑城和敦煌三危山這兩處,炁場是很濃的。

    卑人綜上所研,誠不敢與先人仙人作比較,也有注本,力求避其短,採眾長,補其缺,闡明老子之原義。可從百度網上查,《老子養生開慧指南》小冊子。近出《白話道德經》,歸甘肅老子文化研究會。恕贅

  • 6 # 泉石心語

    這個問題問得其實很好,說白了,就是問現在道教界目前流通的《道德經》版本,就我所知,大概有七種比較流行的,現在分別說一下。

    一、郭店楚版本

    甲本1組摘錄: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為棄慮,民復季子…

    二、長沙馬王堆版本《甲本道德經》《乙本道德經》

    甲本分德經和道經,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內容和通行本一致,只是順序不同。乙本分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未分章節。

    三、河上公版本道德經

    道經河上公章句二卷,德經河上公章句二卷,每章有標題,比如《體道第一》《養身第二》《安民第三》

    四、王弼版本

    這個版本分為八十一章,內容與河上公章句差不多,只不過沒有章節標題,也沒有分卷,道經德經也未明確分開,直接就是一至八十一章。

    五、傅奕版本

    分為道經古本篇上和德經古本篇下,共八十一章,每一章皆統計其言數。如《第一章五十九言》

    六、茅山宗老子《道德經》真本

    此版本為南梁陶弘景秘傳版本,後經司馬承禎刊正,分為道(十七章)、天(十七章)、地(二十八章)、人(十八章)四篇,每章用四個字概括,比如“第一章 道常有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七、崑崙派版本

    此版本共計八十二章,分為總章和一至八十一章,每章皆為駢文四字句組成。比如總章“道可恆道,非常恆道,名可恆名,非常恆名,德可恆德,非常恆德,衡可恆衡,非常恆衡,無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萬物之母,無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萬道之父”。

  • 7 # 白玉子

    不論是出家道士,廟裡和尚,還是在家居士,學者,亦或常人愛好者ヾ ^_^♪!不管是研讀佛經還是參學儒術,甚而想要妙解《道德經》!學習經典還是以最原始,本真的原著為上善!所以然者:蓋原著皆已兩千餘年,後來之人各以己見解讀者多多不鮮!尤其是佛經,《道德經》,本皆是大道至簡,至正不偏!其間比喻比擬喻意明顯。遺憾的是後人多執著於深不可測而玄虛於神化仙班!曲解真義,演義魔幻!正等正覺,正知正見拋卻一邊!分明是走火入魔,卻自命成佛成仙!哄騙的一夥貪心不足蛇吞象,慾望天堂更極樂西天的傻冒拋家舍業,出世修仙,亦或鑽山入洞,亦或獨處一室,亦或誦經持咒,亦或禪定閉關,亦或一切皆空,亦或無為"自然"!五華八門,各列仙班,不一而足,不亦樂乎!唯獨丟掉了佛祖首傳的大道至簡的"八正道"!唯獨忽視了道祖《道德經》之上德不德,上善若水!唯獨忘卻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扶危濟困普度眾生!唯獨落下了天道人德圓融無礙,天人合一,濟世利民,失道無為,得道無不為!悲乎哀哉!當然,這只是就一些沒有悟道明德的人的一種亂象而言!而大多數常人都還是沒有因為貪求神佛之私慾而墜入夢幻泡影中去的!諸如全國各地的學雷鋒小組比比皆是,新冠疫情捐款捐物者無量無數,白衣天使

  • 8 # 問道黃老

    沒什麼大的區別,老道長也不會明確指定你選讀什麼版本,隨性而已。這不是我的意淫,而是我在道觀做義工,從北京白雲觀到湖南桃花源,耳聞目睹的真實情況。

    王弼本也是從河上本而來。兩者的不同之處只在於:河上公是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從天人合一、“道”‘德’合一、人體是個小宇宙的角度來詮釋《道德經》的;王弼是經學家,他是從哲學的角度來詮釋《道德經》的。我們以“穀神不死”為例說明:

    河上本:谷,養也。神者,生生不息,因應無窮,故稱‘神’。穀神即“生養之神”。

    王弼本:穀神,谷中央無者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

    再比如“貴生”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河上本:

    無情慾,則魂魄定,故生。情慾生而精神惑,故死。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即九竅四關。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而死則恰恰相反。

    王弼本:

    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活下來的人佔十分之三,死亡的人又佔十分之三,而民眾厚於奉養,胡作亂為導致死亡的佔十分之三。

    二人的註釋總體上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在延伸解讀時,河上公以養生角度解釋,王弼則賦予哲學意蘊。幾乎道士出家修行,應該是以河上本為首選,但就我所知,不是這樣。而是各有偏好,不論是河上本還是王弼本,都是一種解讀法。只是在修煉過程中,可能會有所偏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捨之間,互有同異。

    我接觸過不少道士,有全真教派,也有正義教派,我知道正一教弟子多選讀河上本,但也有選讀王弼本的。我也曾好奇地探尋過,答曰“最好參照閱讀”。所以,不是道士就一定要讀河上本,他們也讀王弼本。

  • 9 # 富春惡水

    我不識道德經。那麼有人就要問了,你不識道德經,來蹭什麼熱鬧?是呀,我有我的看法。要說清楚這個問題,要將佛教放在道教一起比較。

    一、道教的場所以宮、觀、殿等相稱。佛教場所以寺、廟、庵等相稱。道教場所內供太上老君、玉帝、觀音等神仙。佛教場所內供釋迦牟尼、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天尊。

    二、道教的道士和道姑可留髮,而佛教的僧尼不留髮。道教的道士和道姑可全脫產、半脫產和不脫產,本題中的出家即為全脫產的道士。而佛教的僧尼一般都是全脫產的。佛教中的廟與庵區分嚴格,就是廟中只允許有和尚,庵中全是尼姑,絕不可雜居。

    三、道教存在仙、規、道三級體制,即仙是天上的、也就是意識中的道教的上層建築,包括太上老君、玉帝、觀音等一眾仙班。宮觀等存在道教的場所、塑像和道教制度的三結構形態,是以制度為標誌的中層結構,而道、姑是下層結構。

    本提問中的道德經以及老子的哲思應該屬於道教的上層建築,但在道教的三層結構中,道德經和老子的哲思並不在道教的上層建築中起中堅作用。

    佛教是以佛、規、僧為三級結構。以釋迦牟尼為首的西天之佛是佛教的上層建築,以寺廟庵的規章制度作為佛教的中層結構,以僧尼為下層結構。

    佛教的經書,存在經、律、論三藏,故唐僧也叫唐三藏。

    四、我們現在以為做道士的都得學習道德經,那實在是一種繆誤。道佛兩教都存在高深的哲學思想,至少在過去的一個長時期中,確實是這樣的。並且越是聰明的人,越是會被這種深奧的道佛禪理所折服,一鑽進去,就出不來了,且怡神自得。但這只是相對於在得道高僧的寺廟中才存在的情況,在絕大多數的宮觀寺廟中,是沒有那麼深的學問的,只需學習宮規寺規,用不著學道德經的。當然你有慧根,自己要學,當然也可以。

    五、問題的關鍵在於:宮觀寺廟的消費品從何而來?就是說宮觀寺廟中的道士和尚的飯食是誰供應的?

    當然是從香客貢奉的。宮觀寺廟的大門面南,他(她)們不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他(她)們要靠香客貢奉來養活他(她)們,他(她)們是一批不勞動者。

    歷史上也存在廟田一說,即廟裡帶有田產,和尚在修行中還需種田,在香火不旺時維持生計。但絕大多數的宗教場所都是依靠香火進貢來維持生計的,是沒有田產的,有田產的是極個別的,當然種一小塊菜地的情況還是有的。

    我小的時侯,約七八歲,從城外到城裡,凡走百十步,就有一廟宇,有時還有隔數十步就有一廟宇,一個小縣城,不下數十座廟宇,那時還小,還不懂。現在想來,宮觀寺廟之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統治人民的精神枷鎖,其是寄生於社會的一種奇形的產業。說得好聽一點,是釋疑解惑,說得不好聽一點,是訛詐欺騙。這種釋疑或訛詐,只是道姑或僧尼的良心問題。因為她們也要生存,也要吃飯,當衣食不濟時,就要訛人了。而心黑者,以聚財為目的,那就需要騙人了。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們的心理意志也十分的低下軟弱,這是宗教得以存在發展的意識基礎。直到今天,人們的心理、哲理認識也不夠全齊,使得宗教有存在發展的市場,而且香火還不算清淡。

  • 10 # 體道之人

    既然已經出家,想必有師兄弟吧,可以詢問他們的意見,足矣給你答案。

    如果還是不滿足,我推薦你讀黃元吉《道德經講義》。黃元吉的修為早已經超過了金液大還丹境界,具體到哪了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已經隱世很久了。

    修道,當然是讀修行中人寫的書最好了,僅僅是一些文化學者所做的註釋,連門都沒摸到,怎麼給你註解經文?就如同醫生,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憑什麼救治他人?說出來也不怕笑掉大牙。

  • 11 # 環於之約

    謝天謝地萬萬年,

    於我不知有兩人。

    杳無音信多千歲,

    走去問他可有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紅柿純牛腩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