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冰→水→汽能量轉換!是否所有生物體都可用能量轉換來解讀?包括人生?
16
回覆列表
  • 1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你說得有道理!這裡運用了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原本是說春蠶吐完最後一段絲才死,蠟燭自身燃燒完了淚才流乾,這只是表面的意思。而深刻的內涵,是作的自比,藉以讚美具有春蠶蠟燭獻身精神的人,讚美那些為了國家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最低可以看出,他要做這樣的人。這點精神是值得讚美的。但是,大多數人都是認為寫愛情的,這樣理解也是有道理的,體現了對執著愛情的高歌。對修辭的運用,達到了三關了,真可謂文筆聖手!

  • 2 # 耕耘荷

    李商隱所說,只是描寫了自然界兩件自然存在的事物程序的規律。春蠶,吐完最後一口絲,作繭自縛,原本安樂致死,卻不料化蛹成蝶,換成另外一種生存方式,享受大自然的歡快!蠟炬在為人們燃盡最後一點光亮,原本消聲無跡,卻又變換一縷青煙飄逸自然世界……

    事物的自然程序與發展,不以人們意志而轉移,凡是不懂自然程序規律,並與之相悖,終究得不嘗失。做人也是這樣!

  • 3 # 碧山心自閒

    說的沒錯,所有物質,都是能量的體現,能量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只會相互轉換。

    人也是一樣,人的識,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只會從一個肉體轉換到另一個肉體上。

  • 4 # 陳年往事1222

    把題目點錯了。

    應該是:

    你認為的好句子,只說一句,你會說什麼?

    一寸光陰不可輕。

  • 5 # 芥末未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出自李商隱的《無題》。如果從詩的隱喻手法來講,絲即同思,情思。和春蠶一樣,到死同你的情思才可盡斷;和蠟燭一樣,有心垂淚到天明,直到生命燃盡,情淚才可滴盡。從哲學來講,有即是無,色即是空。萬物都有其規律,事物亦不存在了,哪裡還有愛戀,皆是虛幻。

  • 6 # 蔣秋心

    王陽明有言“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不論是花,是山水,還是詩詞,都可遵從內心的閱讀和理解。

    比如考試中的閱讀理解,很折磨人吧?雖然正確答案只有唯一的一個,但是一千個人卻有一千種理解方式。他們回答的時候,都覺得自己觸控到作者的內心,然而並沒有觸控到出題者的內心。

    拋開冷冰冰的分數不說,對文學作品有任何理解,只要有理有據,那肯定是合理的。我對這句詩的理解如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能量轉換嗎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表面是寫相思之苦,為愛情嘔心瀝血。然而很多詩人都只是託物言志,而愛情,就是那個“物”。

    更深層的意思講的是“到死方休”,是一種堅持與犧牲,無怨無悔地奉獻自己,不求回饋。

    所以題主說的“能量轉變”,在這首詩裡並不明顯。他是事物走到終結,並沒有轉換的過程。

    但是這首詩本身的內涵,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同樣道理的還有近代文學家巴金:

    “讓我做一塊木柴吧。我願意把我從太陽那裡受到的熱放散出來,我願意把自己燒得粉身碎骨給人間添一點點溫暖。”

    不同的時代,同樣的精神——奉獻與犧牲。

    哪些詩句講了能量轉換?

    雖然這一句並不能說是能量轉換,但有些詩句跟您的想法是非常契合的。

    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就是從花朵,到落花,最後分解成泥土,而這泥土收穫了營養,又會供給給植物,讓明年的花開得更好。這是一個迴圈,也就是所謂的能量轉換。人生也是如此,社會也是如此,歷史更是如此。

    張若虛直接說破了這件事,“人生代代無窮已”!

    世間萬物自有一套規矩,而人生呢?大概“落紅”是先賢,“春泥”是文明,而來年新開的花朵,就是我們。

    一個人的死亡並不是真的死亡,他活著的痕跡,會留在下一代的記憶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想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 7 # 俊叔侃易學

    問的有意思,春蠶要吃桑葉才能吐絲,表面看桑葉被吃掉消失了,蠶用絲織繭,然後化成蝴蝶破繭而出,我們看到蠶蟲的形式也消失了。同樣蠟燭燃燒也經歷一個蛻變。在不同形態中轉化的西方稱為能量。所以有了能量守恆。但是這個其實還是簡單的。西方所謂的能量是目前可以被現有科學認知的形式。但宇宙中的能量形式遠遠不止於此。

  • 8 # 雜誌社編輯哥

    很多東西很像,你拿著去套感覺好像是這個樣子,所以詩這個東西還得看讀者的感受。

    你心境不一樣,同樣的詩就能讀出不一樣的味道來,為什麼很多人同樣一本書,不同時期讀起來收穫不一樣是這樣。

    同樣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有的人腦海裡浮現的是一條大江奔湧而來,水勢湍急,而有的人卻浮現出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帶走一切,又有多少英雄豪傑能在其中留下些許浪花讓後人看得到呢?

    所以詩這東西,有些人讀著味同嚼蠟,有些人讀得津津有味,拍案叫絕。

    你的理解是你當時的心境,可能以後你再讀就不這麼認為了。

    你讀出來是怎樣的都是可以的,別人讀出來的是別人的心境,沒必要強去認同或者獲得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讚美小孩子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