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心眼看世界

    因為曹操死的晚,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孫策死的突然,孫權又是個碧眼小兒,哪能服眾?

    虧的孫權還算是有點手腕,不然動東吳還不知道是誰家之天下!

  • 2 # 青藤書塢

    1、曹丕此前已經跟隨曹操歷練多年,在魏國文武中已經積累了大量人脈資歷,並且培養了自己的勢力。而孫權年紀較小,難以服眾。

    2、曹操死前已經為後事做好安排,而孫策死的匆忙,孫權倉促繼位。

    3、曹丕是以世子身份繼位,明正言順,得到大臣擁護。孫權是兄終弟及,雖然也說的過去,但畢竟不如子承父業更加合理,畢竟此時孫策也是有兒子的。

    4、魏國軍中掌權者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皆是曹氏宗親,即自家人掌權。而東吳大都督都是外姓,且根基深厚,孫權又無威望,沒法動搖。

  • 3 # 雲鋒電影剪輯

    我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這個問題可以看做是權利交接問題,曹丕從曹操手裡接過魏王之名,孫權從孫策手裡接過江東大權。

    曹魏的政治結構相對簡單,除了一批追隨曹操的臣子,就是擁戴漢獻帝的漢朝遺老遺少。

    不過隨著曹操幾次清洗,漢朝遺老遺少所剩無幾。

    而曹丕在曹操長子曹昂死之後,便開始接觸,為接班打下了基礎。

    這就是曹魏權利順利交接的原因。

    反觀江東孫權。

    江東的權利構造相對複雜,不僅有追隨孫策打下江東基業的重臣,還有追隨其父孫堅起兵的老臣,再加上孫權自己培養的一批人。

    三波人的權利交接並不順利,尤其北方還有曹魏這個軍事集團虎視眈眈,導致孫權不敢直接從遺留大臣手中奪權,只能緩緩圖之。

  • 4 # 履霜如冰至

    從兩人即位來看,曹丕即位可以說是曹操傳位;孫權即位可以說是突然,孫策倉促間託孤傳位。

    子承父業

    說曹丕即位,就不得說說魏吳之間的“合肥之戰”,雙方是互有勝敗,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曹操當時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當時為什麼說這句話,大家看看下圖片,曹操已經是垂暮之年,老了,孫權了正值壯年,東吳基業至少在孫權活著的時候是高枕無憂的。我想當時曹操看見孫權,已經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曹操班師回朝後,問文群臣,誰可為世子,眾文武中只有一個人回答令曹操滿意,此人是誰,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賈詡,說“此乃丞相家事”。曹操隨沒說啥,但是曹操非常滿意,這就是賈詡處事之道,對曹操非常瞭解。隨後曹操最終在曹丕和曹植之間xu選擇繼承人,也開始了考核,經過層層考核,最終曹丕繼承曹操大業。

    曹丕即位後,曹氏家族武將基本都在,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曹仁,除了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其他諸如張遼,張郃,徐晃等對曹氏忠心懇懇。文臣方面有賈詡、崔琰、司馬懿、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擁護,再說曹丕五歲時曹操就開始教他騎射,八歲遂成,長年隨曹操征伐,耳濡目染,深得曹操精髓。曹操出征期間,曹丕經常在後方主持大局,對政事的熟悉程度上,長期做為副丞相,接手幹起來自然是輕車熟路。

    第承兄業,倉促託孤

    東吳在孫堅死後,孫策帶領程普等武將依附在袁術靡下,最後用傳國玉璽換的兵馬,在程普,周瑜等武將幫助下,先後打下吳郡、會稽、丹楊、豫章等地,建立東吳基業,在孫策遇刺自知不久於人世,請張昭等人,託以後事:“中原正在大亂之中,憑我們吳、越的兵眾,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你們要好好輔佐我弟弟!”又招呼孫權,將印綬交予他,對他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到夜間孫策便去世了,享年二十六歲,享年26歲。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即位時18歲。

    大家想想18歲的時候,好多人還沒畢業了,一個剛剛成年的孩子,一個一直生活在哥哥羽翼下,初掌大權,能不誠惶誠恐麼?,再說程普,周瑜,二張等元老不是跟著父親就是跟著哥哥出生入死的,說話能硬氣麼?當然忠心是沒問題的,但是肯定也是有疑問,孫權能否勝任、守住基業?

    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因此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此時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御諸將。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如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局勢。

    到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孫權掌權時艱難。所以說以孫權當時的年齡能最終掌控局面是很了不起的。

  • 5 # 好的名字不好起

    這個問題其實不好說誰快誰慢的問題。孫權大家都看到了,禮讓周瑜接管,老太太跟周瑜談話,訴說孫權的不容易,這說明周瑜還是一個潛在危險,周瑜也聰明,一人前往弔孝,一人一會保證這個保證那個的繼承先大志,團結一心,共圖江東大業,武將按住了,就剩下孫策老婆孩子了,張昭也是一片苦心的遊說,結果孫策老婆孩子掃地出門了(難聽一些)。這樣孫權明面上繼承王位。其實魯肅,呂蒙等都不算是威脅,所以孫權是老大。而曹丕,大家也非常清楚,典型的官二代,在他爹的時候,都呼著讓當老大,結果是他爹思慮再三,放棄了,說明在他爹的時候,明眼人都選邊佔,而且是絕大多數。當曹丕拿到尚方寶劍的時候,他也知道自己命不太久,於是也是為了後代著想,趕緊把權利順理成章的拿過來,當一下惡人,所以曹丕當權順利的原因大家都懂,不但他爹給了這些影響力和文臣武將外,這傢伙也是一個狠人。

  • 6 # 為了陶瓷艾特孫

    你的問題只是說了兩個極端,並不是全部的史實。曹丕也不是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孫權也不是完全不能掌權。從客觀角度分析,曹丕屬於承襲王位,曹操已經培養他多年,整個曹魏集團多數已經認可了曹丕為世子。另外曹丕並不是高枕無憂,曹植曹彰也都有少數宗親的支援,曹丕不能犯錯。曹丕執政的前期跟孫權一樣,被宗親牢牢的利益捆綁,提拔司馬懿對抗宗親即可以佐證。

    孫權繼位屬於臨危受命,是沒有多年的勢力培植的。孫權能在短時間內穩住大局,另東吳文武同心足以見證其韜略高人一籌。周瑜行事是有些霸道,但他對吳主的忠心是不用懷疑的。大家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先取荊州後取天下,只是周瑜更加自負一些覺得不用藉助劉備的策應。所以孫權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洩私憤,誅殺這樣一位才能卓著的大將。魯肅是文官,完全對孫權沒有威脅,並且深知孫權所謀,所以你列出魯肅是完全本末倒置。呂蒙奇襲荊州,為東吳立了大功,是當年周瑜都做不到的大功。所以有些居功自傲,但他離奇的暴斃足以說明孫權的手段。用你的時候你是大將,不用你了分分鐘除掉你。

    另外呂蒙的位置還不足以明面上對抗孫權,關羽的死也跟呂蒙沒有直接關係,正史上記載殺死關羽的人是馬忠。

    東吳人少力薄,所以孫權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能隨心所欲的剷除觀點不同的人。而曹魏佔據了大半個中國人才濟濟,偶爾抓幾隻雞剁了,嚇唬嚇唬猴子也不會傷筋動骨。

  • 7 # 北社野老

    這個問題設定得不夠周密,首先孫權雖然很年輕就掌權,但從來沒人架空他。就說赤壁大戰吧,他在主戰與主降論爭中徘徊,但還是從自身利益的考慮上,聽從了周瑜的。就連周瑜都沒架空他,魯肅、呂蒙更不可能。這三個人之後他更成熟了,這是歷練的結果。還有一種誤解,就是在這三個人之後,他才稱帝,稱帝就意謂著掌權。這是偏見和誤解,他的稱帝是趨勢的發展。曹丕、劉備都稱了帝,他不稱帝又該是那家的臣下。

  • 8 # 史海逐浪大徐

    孫權並非在這幾位死後才真正掌權。東吳情況比較複雜,有孫堅、孫策舊部(周瑜等),有從北方到江東避亂的流亡仕人(張昭等),有江東氏族大家(陸遜、呂蒙等)。

    東吳派系林立,孫權一直在各派系之間搖擺,一直到他建都稱帝才最終下定決心倒向江東氏族大家。

    曹魏那邊,一方面曹操在世的時候已經為曹丕打好了基礎,另一方面曹丕上臺後,一改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把任用官員的權力交給氏族大家,相當於把他老子的政策廢止了。氏族不但支援他掌權,還支援他稱帝呢[呲牙][呲牙][呲牙]

  • 9 # 九頭鳥漫談文史

    三國紛爭,有一種說法是曹魏佔據天時,江東佔據地利,蜀漢佔據人和,各有各的優勢和缺憾,以題目所問的問題而言,曹丕剛繼位就能控制住局面有賴於曹操的餘威,以及曹丕為上位做出的莫大的妥協。而孫權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死後不在設立大都督一職,也未必就是真的意味著獲得了政治上的全面勝利。

    曹丕篡漢阻力小,且能馬上掌控大局的原因?

    曹丕要建魏代漢,主要掌握的無非是軍事和政治兩方面,軍事上,曹丕本人沒有什麼建樹,但曹操的餘威一直還在,曹操打天下時,一直都是親自上陣,一個接著一個的勝利讓曹家的威望遍佈軍中。

    並且,曹操也刻意的讓曹家和夏侯家的將領幫他掌握著軍權,曹丕篡漢時,跟著曹操打江山的那一批軍中骨幹大多還活著,有他們在,曹丕不用擔心軍權旁落,有軍隊支援就有了建立新朝的底氣。

    政治上,曹丕為了獲得北方世家的支援,承認了陳群提出的新的選官任官方法“九品中正制”,以前的察舉制是地方舉薦人才,朝廷試用,皇權掌握著被舉薦人才的使用和品級任命。

    換成“九品中正制”後,等於將皇權的這個權力下放給世家們了,世家們舉薦的人才根據各自家族的品級擔任官職,至少郡守以下的官員就不需要皇帝插手了。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為了當上皇帝對世家們做出的妥協,對於曹丕來說,在威望比不上曹操的情況下,只能採取這種抓牢軍權,放棄部分政權的方式來爭取大多數的支援。

    有了這個交換,在漢朝的威望因為長時期的戰亂、割據,已經差不多跌落到低谷的情況下,北方世家也樂於用拿到手的好處承認曹魏代漢。

    軍事上,北方已經沒有人能和曹丕抗衡,政治上,曹丕放權,爭取到了絕大多數世家的支援,蛋糕提前分好了,大家都獲得了自己該得的,所以,曹丕繼位後就能馬上掌控住全域性。

    孫權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之後不在設立大都督,也未必就是獲得了勝利

    孫權遇到的情況和曹丕不一樣,他一直沒能真正的掌握住軍權,江東的基業是孫策打下來的,孫策死後,孫權主要是守成,並沒有如曹操、劉備那樣親自領軍到處征戰,江東世家的保守特性也決定了孫權不得不保守。

    因此,孫權在江東軍方中沒有像曹操、劉備那樣說一不二的威望,而且,東吳軍隊的構成是私兵制的,即完全效忠孫權的孫傢俬兵和效忠各世家、各將領的私兵的集合。

    要打仗時,孫權只需要選好將領,然後大家各自帶著手下的私兵來集合,選個大都督帶著大家一起幹,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東吳大都督都有直轄的私軍。

    這些大都督們身故時,私軍並不是留給孫權的,而是留給家中能繼承他們事業的子侄,一代代傳下去,如果他們的後代沒有本事,為了避免後代懷璧其罪,他們臨終前就會把私兵交給下任大都督,以換取後代平安。

    這種私兵傳承在《三國志》中都有明確記載,周瑜死後,就是把私兵交給了下任大都督魯肅:“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

    魯肅死後,他的私兵又交給了下任大都督呂蒙繼承:“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

    陸遜的家族比較牛,他二十歲時就有數千部曲私兵,他的兒子比較有本事,所以他死後,是兒子陸抗繼承了他的私兵:“抗字幼節,孫策外孫也。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 領遜眾五千人”。

    江東世家的私兵就是這樣傳承的,孫權自己也掌握著孫家的私兵,但在整個江東的軍隊集體中,孫傢俬兵並不能佔據絕對優勢。

    孫權本身也不是像孫策那樣擅長軍事,打仗基本上依靠外姓將領領軍,所以,至少在軍隊中,孫權一直沒能真正掌權。

    特別是在逼死陸遜後,孫權和江東世家的和諧氛圍也被打破,雖然孫權不再設立大都督一職統管軍隊,看似不再擔憂有大都督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但實際上,是江東各大世家不滿孫權對待陸遜的方式,不讓族中人才支援孫權,江東軍隊的戰鬥力也就下滑了。

    孫權臨終時,選擇託孤大臣都不敢選擇江東世家出身的大臣,選的首席託孤大臣是外遷來的諸葛家族的諸葛恪(諸葛亮的侄子),另一個是孫氏宗親孫峻,當時的孫權和江東世家的關係已經非常緊張了。

    別看孫權當了皇帝,那是因為江東在三國後期需要有一個能跟曹魏和蜀漢平齊的名號,實際上,孫權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一直都受制於江東世家,權力是有,但軍權從未真正掌控完整過。

  • 10 # 四川達州人

    這問題很奇怪。

    先說曹丕。

    曹魏及北方地區都是曹操打下來的,軍隊官員本就是曹操的人,又建立起魏公國魏王國體系,實際已經替換了東漢朝廷,所以代漢過程毫無壓力可言。

    孫權有點特殊。

    200年孫權以18歲之齡接管江東,壓力肯定很大,理順關係,安撫孫策舊部,鎮壓山越叛亂,前後花費7年。所以207年孫權才出兵攻擊荊州,斬黃祖,佔領部分江夏。

    可孫權始終控制軍政,周瑜張昭也是效忠於孫權的。也就無關於被架空。

    至於為何孫權要設定都督,或者為何後面殺顧雍及逼死陸遜,不是一回事。

    設定都督是因孫權本人軍事能力不足,所以讓周瑜領導軍隊在外擴張,後面延續這個政策。畢竟荊州地廣人稀,只有南郡才有一點人口,在江東核心區外領兵需要一個高階軍官進行統籌。亦如劉備入川,關羽鎮守荊州並擁有軍政大權是一個意思。

    孫策孫權與江東四大家族爭鬥,是傳統也是因為身份差距導致。

    四大家族臣服是因為孫策武力強大,孫權政治能力強,但四大家族看不起低等世家的孫家。孫權後面又因世家底蘊強大而佔據江東官場而十分焦慮,就故意借太子問題冤殺丞相顧雍,逼死陸遜,但始終不存在孫權權力旁落的問題。

  • 11 # 親一

    先說曹丕,曹丕繼位的時候,曹魏人才濟濟,沒有一個強大的權臣,而且曹操去世的時候,曹魏的老臣很多都被曹操自己給清理了,比如荀彧等忠心漢室的,比如曹植對皇位有威脅的等等,曹操是個很出色的政治家,造就為曹丕掃清了一切障礙

    再看孫權,其兄孫策是突然去世的,年僅26歲,而且孫策不是一個很出色的政治家,但是孫堅、孫策父子為孫權留下了很大的家底,這些家底就是江東的各個世家大族。

    題主說的孫權要周瑜、魯肅、呂蒙死了才真正掌權,題主太高看周瑜了,而且孫策去世的時候,又不是隻有一個周瑜,張昭呢?還有陸家的,顧家的,步家的,全家的,朱家的,你看看東吳朝堂大部分都是這幾個姓,孫權也一直在利用這些世家之間玩弄平衡之術

    孫策死的時候,周瑜正好在外地,孫策是交代了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張昭傳》注引《吳歷》)看著眼熟吧,就是劉備託孤的口吻,是張昭讓孫權上馬巡視全軍,快速的平定局面,並且命令各駐軍安守當地,上表為孫權請封,張昭其人就是因為在赤壁之戰的時當了一回主和派,結果大家都忘記了東吳還有這麼個人了,

    總的來說,孫權是從孫策死的時候已經掌握了東吳大權了,並沒有題主那個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像騎馬與砍殺的小容量遊戲?不要自走棋!(最好是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