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出山虎282

    謝邀。感謝你的提問。我認為,從古至今,大多數詩人都很憂傷,這與詩能舒發內心深處的東西有很大關聯。而且大多數詩人都憂國憂民,對國家的興衰,人民的幸福與安康都很關心。也有少數詩人舒懷個人情縈和愛恨情緣。當然也是與同時代的客觀事實和當代的背景有關聯。至於談到怕靈魂沒處安放,賦詩寄託也是不可否定的。

    但是,談古論今,更有一些仁人志士,借詩舒懷,書寫出了泣鬼神,驚天地的曠世名詩名詞。古代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憂國憂民的大詩人,現在的如毛澤東、陳毅……等革命現代詩人,他們是中華詩詞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們謳歌了當代的正義正氣,宏揚了民族不屈的精神,他們是中國的脊柱棟樑,是人民的指路明燈,他們的不朽名詩名詞永遠照耀我們的千秋萬代子孫。謝謝!

  • 2 # 無名草2020

    詩人的詩句,

    可以跳動時代的脈博;

    觸碰時代的喜與悲,

    憂與傷。

    詩人的靈魂,

    在哪裡都可以安放。

    但決不會被束縛,

    決不會被捆綁。

    他的靈魂可在空靈中飛揚,

    可在曠野中流浪。

    可在花簇中住足,

    可在月下納涼……

  • 3 # 李想話親子

    我感覺詩人都有一雙犀利的眼睛和一顆敏銳的心,能觀察到生活的點點滴滴,能洞悉人情背後的歡樂和憂傷。正如詩人艾青所云: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是最具智慧和人文情感的一群人。他們會把所思所見,用詩表達出來。為什麼詩人有一種憂傷?因為,他們對所處的大地,所見的人民充滿情感。

    有些詩人,比如著名詩人顧城,他給我們留下好多名篇佳作,大家對其中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都不陌生。他的結局有些悲慘。我感覺,他的詩,就是表達靈魂無處安放的情感。還有好多詩人,他們的作品,表達的是一個時代的傷。比如,比如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裡》等等。

    以前曾流傳一句話:作家是社會的良心。我感覺說的很有道理。詩人,是作家,也是用心在吶喊的人。一個時代,會有這個時代的作家;會有反映這個時代的作品。當今社會,詩人略顯寂寞,佳作好像也少了點。可是,時代還是需要詩人,需要詩。為依然奮戰在詩壇的作者點贊。我也期盼詩人佳作再續輝煌。

  • 4 # 漢子詩人

    應該說:自古以來,詩人們心底都烙有莫名其妙的憂傷;都天生有悲憤欲絕的痛苦;更鬱悶於靈魂漂泊的的忐忑不安;他們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既極富童心未泯的貞操;同時更懷揣豪情萬丈地激情與憐天憫地的奔情懷……

    疫情以來,:漢子前後共創作七首觸景詩。相信,基本上能代表當代詩人感慨萬千的坦蕩情懷……

  • 5 # star0rain

    詩人寫詩是為了表達內心積蓄已久的情感,是對現實不得意的婉轉表達,是失意人生的撫慰和寄託。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唯美世界。故而有句話說,能百寫出唯美愛情小說的人一定沒有談過戀愛。

    讀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感受其飄逸無奈。

    讀子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感受其憂國殤時。

    但是,李白也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潮澎湃

    但是,杜甫也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輕鬆愉悅

    詩表達了詩人內心鬱結的心情,或喜或悲,我們應該結合當時的歷史細細品味。

  • 6 # 瘋哥哥l

    詩是情緒的突破口

    歌以詠情,詩以言志。詩歌是人類最早的文學語言。

    中國的詩尤是如此(沒有出現太多西方類似的敘事詩),從《詩經》開始,詩便是用以傳達情感。

    到了隋唐,抒情言志的作用就更加凸顯,宋詞也是如此。

    到了近現代,出現了自由詩,雖然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是其本質是沒有變化的。

    只是近些年,詩有些式微,甚至出現了萎縮的狀態。這可能跟整個社會的氛圍和狀態有關。

    情感不僅僅只有憂傷,只是憂傷更容易產生共鳴

    有人說,文學的主旋律是悲劇,只有悲劇才能成就不朽的作品。

    雖然說不能這麼絕對,但是大抵如此。

    人的情緒很多,開心的時候便什麼都不會考慮,只有傷心的時候才會更多多愁善感,甚至暗自神傷,而這樣的情緒鬱結,就更需要排解。

    也正因為此,憂傷的詩也相對較多。

    幸福的人大抵相同,傷心的原因雖有不同,但情緒差不太多,而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樣的情緒也就更容易有共鳴。

    久而久之,便會有詩人都是憂傷的感覺。

    詩人寫詩的那一刻可能是憂傷的,但並不一定一輩子都是憂傷的。

    近現代如海子等人的選擇,增加了這種印象,這是不好的。

    社會的組成是人,人的情緒便是社會的體現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普遍的人有的情緒,便是社會的情緒了。

    文學是人學,是一段時間內,人的行為、情緒和集體意識的體現。

    好的文學作品,便是代表大多數人發聲。

    詩歌也是一樣。

    但,憂傷肯定不是一個時代所有的情緒。儘量不要以偏概全。

  • 7 # 辰子磊

    詩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詩人一直努力想用詩歌這種文學體裁把時代最真實的一面表面出來,而詩相對其它體裁如小說,評論,戲劇,散文詩又是那麼的精短。最精短的語言要表現最美最豐富的內容談何容易?語言文字在他們心裡千錘百煉,精挑細選,更新組合,這個過程讓他們憂傷讓他們欣喜若狂。

    詩人,他有精緻的慧眼。其他文藝體裁的作者看不到的東西他能看到,或者說你看到的東西在他看來不一樣,這種不一樣造成了同樣的事用詩歌與詩歌外的文學表現出來也不一樣。

    他們拼命用內心最深處的語言表現自己所處的環境,輸出自己對這個時代的不同看法,希望得到受眾的認同。

    這詩人的一種憂傷,一種想完美表達這個時代的真實性,卻總是找不到最美的語言來表達的憂傷!

  • 8 # 吉祥國學起名

    是時代的憂傷。

    詩人生命的輝煌不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而是看其心靈深處有沒有任情緒飄曳的空間。

    詩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獨白,是詩人情感的自然表露.詩人如果漠然社會意義而只顧個性寫詩,結果不僅是自己的不幸,也是社會的不幸而我們沉醉之後,胸中充溢的唯有對詩人的感激之情。

    只要我們走進詩的世界,走近詩人,去聆聽詩人最真切的心聲和最深切的教誨,就將收穫更多的永恆的美麗。

  • 9 # 魚屬雞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況詩人。憂傷的情緒佔據了人的大多數、大部分空間。再灑脫的人,只要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死去,他不憂傷嗎?所以,唯有對憂傷敘述,才能引爆全人類的共鳴。

    只是,有多少人的敘述能觸碰到芸芸眾生早已麻木的神經呢?

  • 10 # 宇宙有敵

    不是怕靈魂沒處安放,只是想引起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發牢騷而已。李白是真豪邁,可是在唐玄宗一個徵召下,屁顛屁顛的跑去了長安。

  • 11 # 毓秀閣

    古往今來,一個詩人心內的憂傷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宣洩表達,以創作詩歌來宣洩憂傷的,主要又以兩種形式居多:一種是透過詩歌寄託複雜情感,包括功名未就的苦悶、懷才不遇的鬱悶、仕隱間抉擇的徘徊等等;另一種是以詩歌反映黑暗現實,由此隱含不平之氣與憂患意識。這些詩人之所以有如此深沉的憂思之態,更多的是從他們對現實、生活有所體感而得來的,而表露出來的明顯與隱晦,則是取決於詩人本身個性特點。

    首先先說第一種,以詩歌寄託情感的方式顯然使詩的抒情意義變得更加強烈,如果不能瞭解詩歌創作背景,是很難得知詩人具體憂思所在。他們中間有的人,雖有明顯情感,卻礙於地位身份不敢以明言展露,只能借詩歌消遣;而有的人由於自身孤高狷介,大膽直率,不願走旁人不便走、不敢走的道路,而且對所寫目標有所認知,極度關注,那麼他們詩歌顯現出來的憂傷情感就更為明顯。

    像唐代最著名的李白杜甫其實都留有很多作品是體現他們憂傷情感的,只不過兩者憂傷程度和性質都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為人灑脫不羈,所以他的許多憂傷中仍然充滿豪逸;而杜甫生活在中唐較為動亂時期,其本人又有著濟世情懷,多關注國計民生,所以憂傷更甚,整體風格呈現出沉鬱頓挫之態。

    至於第二種以詩歌反映黑暗現實在中國詩歌創作史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則更為突出,國家的動盪不安、時代的極速變遷、統治集團高壓政策的不合理、階級鬥爭的尖銳複雜,都顯現出現實黑暗腐朽的一面,致使大背景下的人們長期處於水深火熱的社會狀態裡,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對此,關注社會民生的許多詩人憂傷情感被再次激發,強烈譴責社會不公與統治暴力,白居易是這群詩人中的典型,他目睹了世間紛亂、民生凋敝,創作出一大堆反映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詩作,從中反省自身,感慨現實,比如《觀刈麥》、《賣炭翁》等等。

    所以,詩人們的憂傷主要產生於社會背景的變動和差異、他們對環境的認知關注以及自身性格特徵,三者因素結合使他們必須要利用某種可顯可隱的特定形式來抒發排遣憂傷,從而把這種運用形式新增許多啟示警醒意義,實現創作的獨特性。這樣看來,詩歌不僅成為了抒發憂傷情感的託物,亦成為彰顯個性化、代表時代發聲的工具,在文學史上有值得重視的價值。

  • 12 # 碧山心自閒

    笑呵呵的只能出一個段子手,出不了一個詩人。

    詩歌是抒發情緒和思想的,透過文字的形式讓人意會他的思想意境,感受到切實的情緒。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話說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所以可以說,人的情緒,十有八九會是痛苦,憂傷的,所以詩人感受到的情緒,就按照實際的感受抒發出來,看起來就是經常性的憂傷。

    這是和每個人在社會中感受到的情緒,和因為情緒影響到的思想是對應的關係。

  • 13 # 懷川子逸

    七絕.感世二首

    其一

    飽暖思淫安現狀,

    美言多少熾心胸。

    狎心不厭盆缽滿,

    外侮當頭問國雄!

    其二

    如醉如痴催酒醒,

    狂風狂雨蕩江湖。

    疫情世界歸何處?

    無事人間我杞憂!

  • 14 # 叢林一棵樹

    一個時代的進步,也同時提高了一個時代的閱讀口味,千萬不要小看了我們讀者。網路給了我們一個很大舞臺和傳播方式,所以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讓更多人來閱讀評判,這也表達了時代的潮流,讓我們的詩歌在不斷的評判中,不斷地拍磚修正自己。下面我從詩歌語言、物象意象、情感表達來談談為什麼詩人有一種憂傷: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就是一種呈現出物象的選擇、意象的提取,並具有與全詩整體氣韻一致的節奏和韻律,貫穿其中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就像一棵樹由樹根、樹幹、枝條和葉子組成的,每一個部分都不可或缺。而且必定對應著日常用語。

    日常用語要求準確、清晰,常常相伴著詩人的語氣語調、抑揚頓挫、肢體神態等輔助因素,因而詩歌語言生動有趣,非身臨其境難以體會。而一旦落到紙上,形成書面語,這些優勢便不復存在了,這就是詩人憂傷的原因之一

    但詩歌語言又要很大程度上,將由於書寫而被遮蔽的東西還原出來,所以只有儘可能在短小的篇幅內,透過物象、意象之間的化合反應,生成更多意味來傳達所指。即物象與意象彼此確立的文化符號,外顯為詩意,內化為思想。這也是詩歌語言更加純粹的必由之路。

    實際上,詩人的憂傷還跟自己的潛意識有關,因為潛意識才是情感情緒的操控者,而且全是亂七八糟的形象畫面,讓詩人無意識間靈光一閃,所以很多詩人的眼淚奔湧而出,不受控制。有人戲稱詩人就是瘋子,也不無道理。

    最後說說詩人的情感表達,也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古詩詞的情調本身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痴男怨女的悽婉,一直保持一種憂傷美的情調讓中國的詩人沒有直抒胸臆的氣魄,形成夾生飯。在邏輯和細節這兩個向度上經不起推敲,這也是詩人的憂傷,一看就是閉門造車的臆想口水,硬把靈魂撕裂痛苦開來,傻子才會去閱讀。

  • 15 # 東方白542

    憂傷是詩人的情懷和氣質。

    詩人的筆調總是在營造一種憂傷的情緒,而在其憂傷的情緒渲染中,讀者能感覺到詩人的憂中之憤(或悲中之憤),傷中之感。憂憤和傷感既是詩人的一種情懷,也是詩人的一種氣質。這種情懷和氣質並非是詩人一時一事一境的情緒表達,也並非什麼無病呻吟,而是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經耳濡目染後的潛移默化所養成的。通常表現為詩人對人生的叩問、民族的憂慮、社會的思考和對現實的鞭撻。詩人內心深處的憂傷情懷往往表現為外在的沉靜和憂鬱。這種沉靜憂鬱或許有著個人境遇之傷,又或許有著時代之傷。而事實上,一個人的境遇之傷或多或少也帶有時代之傷,兩者之間必然是有聯絡的。尤其詩人更是如此。

    詩人的傷感憂憤情緒,在封建專制的社會制度下,面對強權,也只能是藉助於詩的形式來流露、來表達、來宣洩。也正是人們常說的:“憤怒出詩人!”或者說:“詩人的吶喊!”。而詩人的憤怒和吶喊,又何嘗不是憂傷情緒的噴發呢?

    若是一個真正憂國憂民的詩人,說他的憂傷是怕自己的靈魂沒處安放,無疑是對詩人靈魂的褻瀆 !

    詩人因憂而憤、有傷而感,詩人的憂傷是一種情懷和氣質,既是個人之傷,也是時代之傷!

    然話雖這樣講,現實社會中有著時代之傷的憂憤詩人又有多少?對那些自稱為詩人,對那些無病呻吟、無端傷感的偽詩人,不才卻不敢恭維其為時代而傷!否則,對能稱得上憂憤詩人的人,將會是莫大的羞辱和不敬,也太諷刺!

  • 16 # 上官長風寫作教室

    詩人從來就不屬於他生活的時代,不屬於他生活的地方,也不屬於他周圍的人群。他一輩子在尋找歸鄉的路,因為回家太不容易,他一直有憂傷。

    特拉克爾寫到:靈魂,大地上的異鄉者者。

    詩人就是這個靈魂,就是異鄉者。

    他就像寄居在這個大地上,但是,他真正的國度,是詩鄉——就像烏托邦一樣,一般人看不見,不相信,總覺得子虛烏有。詩人堅信,那是他心目中的伊甸園。

    詩人不總是活在肉體上,更多活在靈性的道場。

    詩人總是不滿意當下,因為他不屬於任何時代。他的憂傷,很多時候,是人性的傷,國家的傷,時代的傷,大地的傷。

    屈子天問,離騷,是表達內在的傷。

    李商隱只能無題,其實是情感的傷。

    亡國詞人李煜,那是更深刻的傷。

    納蘭性德,那是哀歌的傷。

    荷馬是回家的傷。

    但丁是天堂的傷。

    荷爾德林是故鄉的傷。

    惠特曼是自我深處的傷。

    波德萊爾是城市的傷……

    所有詩人,都在傷口上,寫出詩篇,吟誦給世界聽。

    余光中是鄉愁的傷,北島是黎明槍口的傷……

    哪裡來這麼多傷,憂傷,創傷,殤?

    第一,詩人與世界的關係,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世俗關係。詩人活在萬物的生命裡,與萬物一體,所以感春悲秋。珍愛生命,珍愛自然,所有不完美皆會成為詩人的傷痛。喪鐘為誰而鳴?為你敲響。這是詩人的視覺,詩人的心靈境界。

    第二,詩人活在語言裡,他的傷,很多時候是一種語言的傷。詩歌用語言表達,但是,語言其實很無奈,並不能表達全部。這種遺憾,也變成了不能表達的傷。

    第三,詩人活在理想國裡,詩人是理想國的國王。但是,現實不是理想國,現實往往缺憾。因而,詩人就有傷。

    詩人的憂傷,實際上,就是時代的方向。

    當這些憂傷變成綻放,那就是詩人的希望,願望,盼望。

    2020年5月9日

  • 17 # 封護勝463

    第一,憂傷之情也是詩歌的一部分。比如說對於悲秋的描寫,從古至今有很多的感傷的詩,都寫得很好。元代大戲曲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寫得很有代表性。曲中這樣寫到: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把作者的憂傷表達得淋漓盡致,用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這幾處的描寫,寫出了作者看到秋天凋殘的景像,心中的憂愁。所以說作者的憂傷之情也是詩,這曲天淨沙秋思成為一個悲秋的鼻祖,流傳千古。

    第二,在古代的詩人往往對當時的朝廷,有些疑慮,不是荒淫無度,就是對酒當歌,使國破家亡,軍閥混戰,割地為王。老百姓生靈塗炭,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憂國憂民,借景抒情,表達出自己的憂傷。有一批表達憂傷的作品,還有一些傷感後譏諷朝廷不作為的詩詞,也是詩中精品。

    第三,在現代社會里面臨中華盛世,也有詩人的憂傷。比如說看到了一些景色美不勝收,留連忘返,自己由然產生了憂傷,這些好景要是在家的附近就好了,好天天去觀賞。

    總之,憂傷是詩歌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不足為怪。

  • 18 # 使用者笑看人生168

    詩人的情懷是浪漫的,深沉的,憂傷的,是豐富多彩的。詩人情感細膩。觀察事物仔細認真。抒發自己情感真實。所以才有憂傷,豪情,感慨和遐想。

  • 19 # 古城中醫臧醫生

    詩人都是心靈敏感的人,他們感受到的快樂和痛苦比普通人多而強烈。他們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他們是喜歡歌唱的百靈鳥

  • 20 # 老街味道

    問題:為什麼詩人有一種憂傷?怕靈魂沒處安放,還是表達一個時代的傷?

    前言

    我個人以為,詩人未必比常人的憂傷更多,而是在憂傷的時候,詩人更喜歡用詩歌來表達。

    另外,悲傷的詩句更容易表達,也更容易一起讀者的共鳴。所以我們感覺詩人們大多比較憂傷。

    一、國賦到滄桑句便工

    清代趙翼曾經有詩寫元好問,《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詩歌中感今懷古、自述身世、離別贈言、觸景生情等等往往都帶有憂傷的情緒。

    例如晚唐詩僧棲一寫項羽,《垓下懷古》:

    緬想咸陽事可嗟,楚歌哀怨思無涯。八千子弟歸何處,萬里鴻溝屬漢家。弓指陣前爭日月,血流垓下定 龍蛇。拔山力盡烏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項羽本來就是一個悲劇人物。

    宋末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自述身世: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覆巢之下,亡國的文人漂泊四方,如何不憂傷呢?

    王之渙《九日送別》,送別詩多有”黯然銷魂“之感: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二、萬不得已處

    清朝詩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有這樣一段話:

    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而能以吾言寫吾心,即吾詞也。此萬不得已者,由吾心醞釀而出,即吾詞之真也,非可強為,亦無庸強求。視吾心之醞釀何如耳。吾心為主。吾心為主,而書卷其輔也。書卷多,吾言尤易出耳。

    詩人觸景而生情,此情中有”萬不得已者在“。況周頤說這就是詩人的”詞心“。

    何為”萬不得已處“,簡單說,就是不順心的地方。宋朝詩人方岳有詩云: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這種不如意、不順心,在詩詞中真實地反映出來,就是詩心與詞心。

    在詩詞中,這種不如意未必直接道出,大多透過意象的刻畫,用形象思維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蘇軾寫楊花詞,寫得是花還是人?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辛棄疾寫春,寫得是惜春還是惜人?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祝英臺近·晚春》

    貶謫中的秦觀,寫的是愛情還是前途?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蔣竹山的《虞美人·聽雨》,也是反映了”萬不得已處“。同時期的王沂孫那些含蓄深婉、寄託故國之思的詠物詞也是”萬不得已處“:

    古嬋娟,蒼鬟素靨,盈盈瞰流水。斷魂十里。嘆紺縷飄零,難系離思。故山歲晚誰堪寄。琅玕聊自倚。謾記我、綠蓑衝雪,孤舟寒浪裡。三花兩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輕委。雲臥穩,藍衣正、護春憔悴。羅浮夢、半蟾掛曉,么鳳冷、山中人乍起。又喚取、玉奴歸去,餘香空翠被。《花犯·苔梅》結束語

    詩詞中,當然也有不少歡快的作品,例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例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等。

    不過,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那些帶著淡淡憂傷的詩詞,更加深婉含蓄,更加引起我們的注意和喜愛呢?

    這種憂傷,可能是一個時代的憂傷,例如宋末元初的蔣捷、王沂孫,或者安史之亂中的杜甫、王維。也可能反映人生中的某一個時刻、生活中的某一個片段,例如貶謫後的蘇軾、秦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否發現最近和伴侶的關係越來越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