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近思人生疑惑

    詩詞字句,大都是固定的,要用有限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容必須提煉語言,這是其一。其二,出於審美的需要。講究字斟句酌,反覆推敲文字,才能營造出應有的意境美、含蓄美、趣味美,達到言有盡而無窮的藝術境界。其三,聲韻格律的需要。格律詩及詞都是講求格律的,反覆推敲文字,不僅使語言凝練貼切,還可使用字符合聲律要求。

  • 2 # 芷若幽平

    一、寫舊體詩,不管是詞牌、絕句、還是律詩, 都是有字數限制的,我們要想在規定的字數里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要字斟句酌,點石成金。

    二、寫詩詞是要講究意境的,太直白了,就失去了詩詞的美感。

    三、寫詩詞是一種婉約的表達方式,古人會寄物言志,借物抒情,是一種含蓄的美。言有盡而意無窮,給我們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是一種留白的美。所以,每個字都要精雕細琢,字字珠璣。

  • 3 # 賦詩聯句寫正楷

    古時傳承下來的文學作品,並不僅僅是古詩推崇字斟句酌,古文,詞,曲,文章,奏報等都是字斟句酌的。當然也許沒有達到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又或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鬚的地步。但對文字的準確、精煉是每個治學之人骨子裡的追求,並不限古人今人,更不限詩詞歌賦。

    例如曾國藩屢打敗仗,寫給朝廷的奏摺上開始寫的是屢戰屢敗。後經字斟句酌後改為屢敗屢戰。這種例子很多,不一一細舉。

    現代一些在文學上有一定成就的,每個都是強調自己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治學嚴謹的。具體就不說誰誰誰了(不打廣告)

    不僅是文人,普通人也是,比喻誰家生個孩子,為孩子取名,哪個初為人父人母的不是字斟句酌的。

    至於字斟句酌的作用,您已經說了:點石成金!

    可見:字斟句酌是每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在文字選擇上的具體表現,不僅僅是體現在古詩上。

  • 4 # 翻倍小螞蟻

    古詩裡面,絕句、律詩,都要在十幾個字或幾十個字內把一件事情說出來,情感抒發出來,首先是字數有限。

    第二,還要講究平仄對稱等等。

    如果說我們像是開機關槍亂掃射一通,古人就是要求準確的狙擊效果吧。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賈島的推敲。

    賈島,史稱“詩奴”,唐代著名苦吟詩人。賈島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他在《送無可上人》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寫的《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於是在驢上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結果衝撞了韓愈的車隊。韓愈聽了原由,說了自己的看法:“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閂,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兩人因此還交上了朋友。

    推敲也因為這個典故,從此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寫文章或做事時,需要反覆思考琢磨,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大家都知道賈島和韓愈的推敲故事,但是到“落葉滿長安”,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憶江上吳處士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橈殊未返,訊息海雲端。

    因為這個“落葉滿長安”,賈島衝撞了大京兆尹劉棲楚的轎子和儀仗隊,被抓起來關了一個晚上才放出來。賈島當時騎驢打傘,橫在長安城的街道上。秋風勁吹,黃葉滿地,賈島突然吟出一句詩來:“落葉滿長安。”結果急切中想不出對應的另一句詩來,忘記了迴避,所以衝撞了。

    還有“詩鬼”李賀。

    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首五言絕句,詠馬,我們大部分人在小學都學習過的。

    李賀的寫作狀態是這樣的:經常騎著一匹瘦馬,帶著家中小童,邊走邊想,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靈感,他就趕緊記錄下來,並把它們投進小童子所揹負著的小錦囊裡。回到家連飯也來不及吃,就把這些斷章零句進行整理,推敲磨練,力求將它們寫成令人叫好的佳作。他母親看到他這樣寫作,既心疼又欣慰地說道:“唉,你寫作時非要嘔出心吐出血來,才肯罷休的呀!你怎麼竟連飯也要忘記了去吃呢?”

    所以,古人寫詩,真的是很斟酌用詞的。因為確實全篇就十幾到幾十字,要完好地表達出情感意境來,實非易事!

    自己上個月寫的一篇圖文裡面,寫到蘇東坡小時候,他的老師作詩,

    鷺鳥窺遙浪,寒風驚岸沙。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

    學生們讀了都說老師寫得好。這時,蘇東坡舉手發言了,“老師,我想起杜甫的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燕子斜’只是個起,後面還有‘城中十萬戶,此中兩三家’……雪片逐風斜,好是好,可是沒有個去處啊,不如改為‘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

    反正可以說,好作品都是改出來的吧,唐代詩人盧延讓《苦吟詩》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裴說《洛中作》說“莫怪苦吟遲,詩成鬢亦絲”。

    其實,詩聖杜甫就是苦吟派的祖師爺,“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李白在《飯顆山頭》和杜甫開玩笑說: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為從前作詩苦。

    今天,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更大的意義,應該是回顧古人對文學對寫作的不懈執著追求,讓我們以後也更加重視自己的作品,也多修改、推敲,爭取寫出更好的作品來吧。

  • 5 # 璀璨星成

    序:說到古詩,在我國真是歷史久遠。我雖然不天天研究古詩,也是很喜歡詩中的韻味。

    一:說到古詩詞,我們經常見到的大都是,侓詩,詞牌,絕句等,大都是限制字數,在限制的字數里把含義表達清楚,就是要字字有酌。也叫做點石成金。寫古詩,字數不多,資訊量滿多,是經過精心提煉選其精華。

    二:寫古詩大都是有激情或者是心血來潮才用詩意表以內心。多數是興奮或者是有值得紀念的某種境界約情況下,才詩意大發,有的詩人粗獷,有的細膩,反正不能太直白,不然,將失去古詩的美感。

    三:古詩大都是經典之作,古詩之所以流傳至今經久不衰,他用婉約的表達方式,借物抒情,借境生情,以寄物言志。是含蓄的綻放。嘴有不說意在心, 用詩句表達你心情。

    結尾:了在我看來,唐詩宋詞流傳至今,多數詩人給我們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直白的美,精心雕琢的文化精華,教育意義深刻,是我華夏兒女,一代一代教育孩子的教科書,這就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和彰顯智慧之精華!

  • 6 # 西出陽關坐看雲起

    古典詩詞中,字斟句酌,反覆推敲,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是為了更加精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詩歌的美學作用、社會作用。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首次闡述了詩歌的美學作用和社會作用。其後,經楚辭、漢樂府、魏晉風骨、南北朝詩歌,迄唐詩,達到了巔峰。詩人推崇、追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的化境。必定要在字斟句酌,反覆推敲方面,下一番苦工,才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

    “推敲”

    賈島,唐代著名苦吟詩人,史稱“詩奴”,與“詩囚”孟郊合稱“郊寒島瘦”。(蘇軾《祭柳子玉文》)

    賈島寫就《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其中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到底是用“敲”,還是用“推”,猶豫不決,在馬上反覆做推和敲的手勢,結果衝撞了韓愈的車隊。韓愈不僅沒有惱怒,還提議賈島,寂靜之夜,用“敲”字好。

    賈島有一首詩《送無可上人》: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對其中的兩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頗為得意,感嘆寫下《題詩後》:

    兩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臥故山秋。

    “一字師”

    唐朝詩僧齊己,作了一首《早梅》詩: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臺。

    其中有“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句子。鄭谷讀後說,“數枝”,不如改為“一枝”,更能突出“早”字。於是後人稱鄭谷,是齊己的“一字師”。

    王國維《人間詞話》:“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在這裡是使……綠的意思。駘蕩春風,一夜之間,吹綠了兩岸,滿眼蒼翠欲滴,春意盪漾。全詩著一“綠”字而境界全出。

    《楊柳枝詞·其八》·劉禹錫

    城外春風吹酒旗,

    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

    唯有垂楊綰別離。

    綰,牽掛。日暮之時,揮袂分別。長安阡陌,無數綠樹,唯有楊柳,戀戀不捨。全詩著一“綰”字而境界全出。

    《遊園不值》·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滿園春色,爭奇鬥豔。紅杏出牆,撲面而來。其中“一枝紅杏出牆來”,更是化用吳融“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的詩句。全詩著一“來”字而境界全出。

    字斟句酌,反覆推敲,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臻於化境,是詩人永遠的追求、歷練。

  • 7 # 文字領域工作者

    原詩記不清了,有一段作者評詩的原意我還清楚,他去訪友,進屋時用推門,後反覆斟酌,覺得推字不好,不禮貌,最後以敲落句,感覺這才禮貌,所以進朋友同事要敲門,以示禮貌。現代人,寫詩能表達意思就行了,沒注意斟字酌句。

  • 8 # 江上老漁

    《六然堂與友人談詩》一則

    學者但知有格律,而不昧古體之精髓,可哀矣。再者,古體講究下字工穩,也古詩之可賞之處。唐人賈長江(島)詩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若不賞,歸臥故山秋。可見故人吟詠甚苦,是不輕易下字的。不才以為古體好於現代詩,即在練字練意上著意之故耳。古之人所謂一字之師、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之謂,即論詩之至言也。

    古人作詩,不但講究練字更講究練意。字無妄下,意無虛達。言簡意賅。語淺意深。一字精確,全篇皆活。古詩之所以耐讀耐品正在此間也。其中三昧應深度之。多在詩外下功夫。

     

  • 9 # 九郎泛代

    寫詩寫詞就是文字遊戲,娛樂唄,古人娛樂少些,有時間,一首詞或詩搞一天或幾天,每個字都搞到恰如其份,這現代人搞不來。又沒個啥用認那個真幹嘛?當時過把隱,過後不上心,再要再又寫,應境也應心,不是研產品,何必瞎勞神?

  • 10 # 舞陽侯

    意境吧!中國詩詞大概看歷程,多是從繁華到簡約。漢賦華麗,華麗到了極致,開始推崇新樂府,簡約。唐詩寬廣,宋詩就開始寫人文生活!宋詞絢爛,元曲就敘人敘事!所以前人太優秀,後人就只能鑽字眼了!

  • 11 # 碧伶居士

    古人寫詩詞逐字推敲,那叫煉句。

    現代人錯誤的認為“推敲”是受詩詞字數的限制、格式的約束而為,其實不然,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才是“煉句”的真正目的。

    下面我說說自己經歷的兩件事,可略見端倪。

    第一次是“四人幫”倒臺後,單位組織了一場批評會。我寫的一篇稿子中有這樣兩句“句句每言鬥爭未必真革命,聲聲高呼萬歲定是暗藏奸”,信師傅看後說不妥,說你這樣發言就是打擊一大片,聽了師傅的話,就把這句改為“句句每言鬥爭未必真革命,聲聲高呼萬歲也許暗藏奸”。這樣一改,不但宛轉多了,而且更具諷刺意味。

    第二件事也是在多年前。那年我單位的一位師傅因病去世,同事們讓我寫一副輓聯,把師傅的名字嵌進去。師傅叫畢雲玲。

    我寫的是:

    畢生心血 車為雲錦 玲瓏之手撒開去

    昨日音容 忽成隔世 友人感此倍唏噓

    先說明一下,在單位畢師傅是車工,所以寫車為雲錦,意在一生心血都在車床上化作雲錦了。

    本覺得沒什麼毛病了,誰知辦公室的張主任看了輓聯後,嘆息道:寫的不錯,不過這個“車”字換成“旋”字就完美了。

    我聽了一愣,對呀,車床舊稱旋床,而且,“旋為雲錦”與下聯的“忽成隔世”正對的上,一個“旋”字在這裡是雙關用法,太妙了。

    我不禁感慨,張主任就是我的“一字師”了。

    現在老了,眼神不好,寫東西就慢了,在網上寫點什麼都得看半天,生怕寫錯了,貽笑大方不要緊,怕的是誤人子弟。

    我想對年輕人說的是,即使不寫詩詞,也要煉句,也要字斟句酌,因為這畢竟是你的母語啊。

  • 12 # kuaile9le

    古詩一字抵萬語

    古詩中許多因語言的精心錘鍊而成為後人推崇備至的文學,這些詩歌往往只一字一詞的獨特運用,就使境界頓生,新奇醒目,讓人怦然心動,百般品味而經久難忘。今擷取部分精品,含英咀華,體味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感受古詩詞精品的魅力。

    杜甫《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詩句想象明晨雨後春色滿城、百花盛開的美景。

    一個“重”字寫出了花因有雨水的滋潤而沉甸甸的,表現出春雨過後紅肥綠翠的蓬勃生機 。

  • 13 # 奇花異草滿庭芳

    古詩十分推崇字斟句酌,點石成金,有什麼作用?

    古詩,都有嚴格字數要求。作者必須在有限的字數之內創作完成。故而凝鍊再凝鍊;追求更高的藝術效果。思之,無限。閱之,遐想無邊。談之,拍案叫絕!賞之,酒擎三巡不得飲。悟之,夜不能寐;在有限的篇幅內、字數中,包羅永珍,縱橫古今,含概中外,所以,也必須字斟句酌。如,毛澤東:沁園春《雪》在結尾時,有: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個字,時間跨度幾千年,真是讓人佩服至極!

    至於說有什麼作用:以小見大,以大變小。以虛見實,以實幻虛。以少勝多,以精求極。點石成金。

  • 14 # 江湖夜雨燈

    古人在詩詞創作時推崇字斟句酌、點石成金,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詩詞創作中的煉字。煉字的作用有兩個,一是在有限的篇幅裡儘可能清晰明瞭地表達詩人的本意,二是在清楚地表達意思的基礎上增加作品的藝術魅力。

    一、清晰表達詩人本意

    詩詞中除了一部分長詩外大都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決定了詩詞的語言密度極高,也就是在極小的篇幅中表達極其豐富的內容,這就要求每一個字都應該仔細斟酌,做到“一字勝千言”

    比如“推敲”一詞的來歷——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相傳該詩的頷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原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由“推”改為“敲”,意境變得完全不一樣了。試想,夜深月懸,鳥宿人靜,詩人來到友人的住處,大門緊閉,不知友人是已經入睡還是外出未歸,詩人自然是要敲一敲確認家裡有沒有人。另外,詩人是去拜訪友人的,友人還是個身居幽境的隱士,推門而入擾人清靜未免太不禮貌了,還是敲門更合適一些。

    所以,相對於“推”字,“敲”字更符合常理,更溫和,也更容易讓人接受,這就是字斟句酌的作用。

    二、增加詩詞藝術魅力

    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清晰明瞭地表達意思只是最基礎的,除此之外,每一個出色的詩人都會去進一步追求詩詞的藝術魅力,這個任務自然也就落到了煉字身上。

    詩詞不同於文章,無法透過大量的文字烘托來實現藝術效果,只能凝千言於一字,以一字活全篇。

    比如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王國維評價說“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如果把這一句改成“雲破月來花映影”、“雲破月來花現影”那全句立馬變得索然無味了。

    雲慢慢散開,月光透過雲層灑下來,地上的花開始慢慢出現影子,直到雲全部散開,花完全沐浴在月光中。影子的出現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雲層的移動,花影搖曳,不正像花和影子互相嬉笑捉弄嗎?一個“弄”字,將這個雲移月明影現的過程寫活了,生氣盎然,整首詞的藝術效果也正是在一個“弄”字上得到了昇華。

    詩人詞人經過字斟句酌提煉出來的,往往是詩眼詞眼,也正是這些“眼睛”讓詩詞的心靈得以展示出來,讓詩詞真正有了靈魂。

    唐朝詩人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賈島也曾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正是因為無數詩人詞人的字斟句酌,我們今天才能讀到這麼多的文化瑰寶。

  • 15 # 思享家空間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每個文字的意思不同。即使有些字意相近,但感情色彩也不一樣。在精短的詩文裡,每個文字,都代表一句話甚至一段文章。可以這麼說,律詩裡面,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因此,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很難寫出好詩。而斟酌文字,既是文字表達能力鍛鍊的一種方式,也是力求詩文靜善靜美的一種精神。

  • 16 # 夕照西江

    古代詩歌形式比較短小,科技不發達,大規模印刷也不容易實現,所以古詩更適合苦吟煉句,精益求精。

    唐朝詩人盧延讓《苦吟》詩曰:“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是苦吟煉句派詩人真實寫照。而另一位苦吟詩人賈島也有詩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都極言寫詩艱辛,偶得一首好詩更是殊為難得,欣喜若狂不亞於洞房花燭科舉及第。

    我給兒子讀詩的時候,總會說到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關於“推”和“敲”的故事。當時賈島因為太沉溺推敲煉詩,以至於衝撞了大文豪韓愈的官轎,韓愈下轎和賈島反覆探討認為還是“敲”更好。這也是苦吟派詩人的著名典故了。

    黃庭堅的“江西詩派”更將之形成系統的“點鐵城金”“奪胎換骨”的理論高度。由於這套理論適於借鑑學習前人詩歌的基礎上,加以創造提高,使得寫詩變得更容易上手,因此以杜甫為祖的“一祖三宗”的“江西詩派”影響力巨大,直至宋元明清和近代。

  • 17 # 長公子扶小蘇

    我覺得這裡可能小有誤解,字斟句酌是有的,點石成金的詩,往往不是字斟句酌得來的。

    首先。一流的詩人,往往都是天賦極高的人,通透非常的人,他作詩是不需要字斟句酌這個過程的,一念起,一揮而就,一氣呵成,點石成金。詩者本人就是金手指,隨手一點,光輝萬丈,不需要推敲。

    (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們先看一個人,李白。

    李太白,這個人大家就太熟悉了,家喻戶曉,童叟皆知,詩唐的皇冠,當之無愧。文無第一,可這詩人裡頭,他真就是第一,說他第二也沒人信啊!好朋友詩聖杜甫杜子美有言:“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子美說,我的好基友李白作詩,那是相當的厲害,沒有人可以與之匹敵,他才思高遠,遠超常人,能甩其他詩人無數條街。真想念你啊!什麼時候還能與你相逢,咱倆弄碟毛豆花生,吃著燒烤龍蝦,喝著茅臺五糧液,順便再向你討教、切磋詩的事情。一對好基友,“詩乃吾家事”的杜子美到李白這兒,多可愛,妥妥的小弟一枚啊!

    李白,號曰:“謫仙人”,這號可不是他自己起的,他自稱是“青蓮居士”,把李白喚做仙人的,正是賀知章。賀知章品讀完《蜀道難》,贊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什麼人呢?自號四明狂客,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美譽。也是個疏狂的詩人,自負滿滿。就是這麼這狂者,送了李太白三個字:謫仙人。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的詩。

    李白的詩,空無依傍,筆法多端,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意境奇妙,大氣磅礴,意象萬千,極俱浪漫,仙氣飄飄。他寫詩,就如同飲酒,酒到酣處,意有所動,念有所生,一揮而就,一氣呵成!詩,對詩仙來說,那真的就是順手的物件,隨意擺弄,怎麼擺都會是上乘佳作,一流詩賦。字斟句酌,搔首弄姿搞斷幾根頭髮?不存在的!應該“推”還是“敲”?莫名其妙,不存在的。太白就是詩,詩就是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三)。我們再看一個人,宋代的詩人蘇軾。

    李白豁達,蘇東坡也有他的通透。

    蘇軾詩詞書畫全才,他的詩也有非常高的成就,清新豪健,又彼得幾分禪意,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豪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自如流水,與大文豪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其詩詞散文均屬一流上乘之佳作。

    我們先以東坡先生的一首自題詩來了解一下其生平:“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生平坎坷,其詩作卻或豪放或恬靜禪釋,這不得歸屬於他自己的修養,正直,率性,自然,加上天資非凡。

    他的詩詞,“落筆皆超逸塵耳”,“傾蕩磊落”,“不自緣飾”,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這種一流的存在,完全心性隨意之作,如小橋流水,又如臨川之濤,不是字斟句酌、刻意苦吟可以媲美,也是做不到的。

    字斟句酌,推敲,或是苦吟。這一類的,首推賈島。

    賈島出名,很有名,多在“僧敲月下門”這兒為人所稱道。

    賈島與孟郊並稱“郊寒島瘦”,孟郊人稱“詩囚”,賈島被稱為“詩奴”。賈島的詩,精於雕琢,荒涼枯寂,多悽苦,自謂“兩句三年得”。過度注重詞句錘鍊,刻意求工。詩壇所論“推敲”的典故,即是緣其一句“僧推(敲)月下門”而來。

    夜深人靜,我來到了一座寺廟前,藉著月光,我踱步到了廟門。眼前,一扇門。那麼問題來了,我是該推呢還是該敲呢?真愁人啊!

    一個門而已,居然想這麼多,一下就推敲了上千年,我的個天吶!

    李白不會,蘇軾也斷然不會!

    我們來簡略比較一下,李白、蘇軾這兩位與賈島。

    詩仙李白,東坡先生,這兩位的詩詞豪放自如,大氣,都是信手拈來,刻意不得。一流的詩人,一流的詩作。

    賈島,島瘦啊!工於刻求,小了意象。詩也是好詩,感覺少了點什麼,不夠大氣,太小我。

    所以啊,李太白仙人也,東坡文人士大夫之典範也。

    詩,意象是第一位,是靈魂所在。實在沒有必要去苦吟,去推或敲。要放開去寫,去玩兒。

  • 18 # 那山悅讀

    古代詩人的創作表現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具有天賦才情性的詩人。二是擁有一定靈性基礎,但不突出,他需要經過後天的勤奮學習,並逐步掌握詩的本質與語言特性的,具有深厚學養的才力性詩人。

    一、哪們是才情性詩人?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樣的詩人,可認定為他是天賦異稟,才情過人的天才詩人呢?

    比如三國時期的建安詩人曹植,他被他的兄長魏明帝曹丕所忌憚,他所擁有的才華與影響力,又忌恨他與之爭奪太子之位時的張狂。因此,在曹丕逼漢獻帝禪位之後,他的政治鬥爭矛頭,便對準了其弟曹植。

    有人會這樣講,一切的問題皆事出有因,曹植的遭遇也是他自己所造成的。但這是強人邏輯呀,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說法。

    不過,魏明帝曹丕還是有著貴族精神和聖人情結的,具有高貴內涵的文化品質的人。因此,他的言行都要考慮現實的觀感,與歷史的評價,所以他個人的道德底線與人生追求,比之常人,自我要求的標準要高出了很多。他不像草莽出身的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不擇手段,好忌濫殺,哪怕人間煉獄,哪怕血流成河!

    曹丕不是這樣,他要用較為平和的,文明的方式來懲罰弟弟曹植,即凡事要講究個有理有據的做法。因此,在一次朝堂上,曹丕借一事由,便要求曹植七步成詩,不然就重罰。曹植有感於哥哥曹丕霜刀風劍般的加害之意,他在極度悲傷與申訴自辯的情形下,寫出了寓情於物,物明於理的,即情理具佳的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七步能成詩,還入情入理,又得到了曹丕的諒解,這就說明曹植的才思敏捷,才情了得。另外歷史上像李白、蘇軾、陸游等,都是天賦才情十足的詩人。他們共同的特點是: 感情豐富充沛,才思出神入化,寫出的詩句即熱情奔放,又自然流暢。

    二、誰又是才力性詩人?

    才力性詩人有哪些特徵呢?這也是我要回答提問者的問題。關於講究字斟句酌的詩人,最出名的莫過於一個詩話故事。

    後蜀何光遠《鑑戒錄·賈忤旨》:“﹝ 賈島 ﹞忽一日於驢上吟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不覺行半坊。觀者訝之,島似不見。時韓吏部愈權京尹,意氣清嚴,威振紫陌。經第三對呵唱,島但手勢未已。俄為官者推下驢,擁至尹前,島方覺悟。顧問欲責之。島具對:"偶得一聯,吟安一字未定,神遊詩府,致衝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韓立馬良久思之,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

    這就是“推敲”的由來。那麼,“推敲”的意義又何在呢?

    “推敲”一詞是說,作者在作品未定稿之前,要對作品進行字斟句酌的稽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最考驗作者寫作功力的時候,因為它關乎每句每字的取捨關係,如割肉取血般難受,也是最耗費作者心力的時候。因此,作者要不斷地咀嚼琢磨,不斷地審情度勢,力求自己的作品在表現力方面,更加準確、鮮明及生動。也就是要求自己的作品要達到文從字順,珠圓玉潤的地步。

    清代詩人袁枚是這樣解釋字斟句酌的過程:

    《遣興》

    愛好由來下筆難,

    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

    頭未梳成不許看

    因為注重作品字斟句酌的錘鍊,在中晚唐時期就形成了一種詩歌流派,即“苦吟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有孟郊、賈島和姚合等人,他們在創作態度上的共同特徵即是苦吟,他們著意於音律、對偶、字句上的推敲與錘鍊。但由於過於表現“小我”,所描寫的內容過於瑣碎的生活,題材也過於狹窄。因此,他們的詩缺乏直抵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往往只有佳句,而無名篇的尷尬。

    宋朝蘇軾用不乏嘲弄的口吻評價他們為“郊寒島瘦”。

    要說寫詩字斟句酌能達到登峰造極,非數盛中唐時期的杜甫不可,這也是歷代詩家的共識。

    杜甫的一生可謂仕途不順,顛沛流離。從他年青時準備登泰山所寫的詩中,可以讀出他未出仕之前,胸中滿滿的浩蕩凌雲之氣。

    望嶽

    [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但是,杜甫的科舉考試非常不順,所以他不得不考慮走拜偈權門的方式,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或者重用。在現代來說就是走後門,但事實沒這麼容易。

    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

    這段悲辛的日子,從他詩作《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可以體會。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

    杜甫詩風的變化,或者說他詩歌藝術上的漸臻佳境,是在“安史之亂”時期,所形成和影響的。從他詩中可以讀出實實在在的“大我”,他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時時捆綁在一起,就像《詩經.王風》詩句中表達的,在亂世中的那種黍離之悲: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中年以後,杜甫詩歌的風格越發趨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感情真摯,描寫深刻,形象鮮明。這種風格在他詩作《秋興八首》、《蜀相》、《詠懷古蹟.五首》、《登高》等篇什中尤為明顯。按照杜甫自己的說法,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原因。

    但是,我認為杜甫的詩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具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其詩中表現在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之中。也因為他詩中有著“不虛美,不隱惡”的精神,所以他的詩被後人稱之為“史詩”。

    調張籍

    [ 唐 ] 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

    杜詩也影響到了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因此,元稹也特地寫詩表達了對杜甫的崇敬與致意。其詩云:

    《酬李甫見贈》

    〔唐〕元稹

    杜甫天才頗絕倫,

    每尋詩卷似情親。

    憐渠直道當時語,

    不著心源傍古人。

    雖然有詩壇大咖的推崇,時代精英們認可,即便如此,杜詩在中晚唐時期仍不受人們歡迎。我認為還是杜詩寫的太過於現實,刺傷了唐人聊以自慰的“大唐盛世”的自尊心,起碼有這些原因。所以,你看唐朝人編輯的詩集中,很少有杜甫的詩篇。“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呀!

    不過,總歸有“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反轉的時候。所以,杜詩到了宋朝便被無限的尊崇與追捧,直至今日。

    北宋時期尊崇杜詩,不得不提“江西詩派”,當時有“一祖三宗”的說法。一祖即杜甫,三宗分別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江西詩派”專學杜詩,此派在詩壇地位之於兩宋,猶如金庸筆下“少林派”之於武林。所以,杜甫在兩宋詩歌的影響力,可謂是如日中天。

    說到“江西詩派”,就不能不提大詩人黃庭堅。他與蘇軾齊名,有“蘇黃”詩名之稱。因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藝術了得,又被後人稱為“宋朝書法四大家”。

    為什麼要提到黃庭堅呢?

    因為提問者說到“點石成金”的問題,但是我想糾正一下這個提法,它應稱為“點鐵成金”。用這個提法運用到詩歌層面的,正是北宋時期的黃庭堅。

    這個提法來至於黃庭堅《答洪駒父書》:

    “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聖。”

    什麼叫“點鐵成金”?

    因為唐詩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所以宋人想從風格、題材、表現手法以及語言等方面,要超越唐詩比登山還難。宋人面對現實,因此退而求其次,從已有唐詩發展表現的層面上,去求新求變。“把陳舊的,平庸的,熟濫的“辭”與“思”,改造為新鮮的,高雅的,陌生的“語”與“意”。”宋朝人遂以總結出八字真言:“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以此來指導詩歌的創作。

    結論

    ‘真’是有形之見,‘妙’乃無形之思。故詩中有虛實之說,只實不虛則板,只虛不實則浮。極虛之極是極實,極實之極是極虛。虛實相生下,才是境界。知虛實而能活用者,代不過數人。但出類拔萃的人,即要有天分的高度,也要具備學養的厚度,缺一都難成大家。因此天分不可憑,學力不可持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討厭肖戰和喜歡《陳情令》裡的魏無羨衝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