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是一個全能型的老師,《論語》中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孔子是怎樣欣賞音樂的?當老師是否要懂點音樂?
26
回覆列表
  • 1 # 閒雲野鶴東籬

    謝邀。史說孔子聞韶音三月不知肉味,可見孔子對音樂十分痴迷。古人一直是把琴棋書畫擺在一起,而琴名列第一,可見音樂在古人眼中多麼重要,聲色犬馬也是把音樂排第一的。現代實行分科而學,除音樂老師外,其它學科老師是沒有專修音樂。但是,音樂的美育功能,對學生情緒的調動管理,其重要性自不必說,所以老師肯定是必須懂音樂的。

  • 2 # 麵人王

    孔子對音樂的研究和理解是非常深刻的,甚比一個音樂博士了,能從舊體音樂中聽出每章每段的具體含義,不愧是個偉大的教育家。在古時的教育中音樂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才子的標誰是琴書棋畫,琴都放在了書之前了,我們今天的音美課好多都不上,古時的教育認為,乾枯的說教不如用音,美,詩賦等美好的東西去感化人來的有益,但今天的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是不實用的,除去專吃這碗飯的人,一般人憑這些難以養家,

  • 3 # 仲景我師

    孔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代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家。

    孔子喜歡的音樂是雅樂。孔子不喜歡糜糜之音。在孔子心中,樂的主要功能是和人,是教化,是體現禮和德的內涵。

    孔子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孔子對音樂有很高的鑑賞能力,孔子對音樂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齊國聽到有人演奏《韶》樂之後,他腦裡、心裡都是《韶》樂在迴旋。因為一直陶醉於這首音樂盡善盡美的意境中,竟然食不知味,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聽別人唱歌,如果感覺這支曲子優美,就會請人家教他唱,直到學會為止。

    孔子還專門學習過一些樂器彈奏,據《韓詩外傳》記載:孔子訪問衛國時,遇到舊友著名琴師師襄,孔子曾跟他學過彈琴。

    孔子還會自己創作樂曲。比如“幽蘭”這個古琴曲就是孔子自己所創。

    至於教師是否該懂點音樂?答案是肯定的。

    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心靈,開啟人的智慧,撫慰人的傷痛,化解人的鬱悶、振奮人的精神,消除人的疲勞,舒緩人的緊張、調理人的五臟……

    老師懂點音樂,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學生在朗誦詩歌的時候,可以配上與詩歌意境一致的音樂,相得益彰,效果翻倍。

    學生們面臨考試,精神緊張,老師在課間就可以播放輕音樂,讓學生們緊張的精神舒緩。

    在教古代詩詞歌賦的時候,就可以配上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之類的背景音樂。這樣能夠讓學生們更加深入理解詩詞歌賦的意境。

    在其他教學實踐中,適當配上背景音樂,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成績。同時對學生們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益。

    一言以蔽之,老師懂音樂,自己受益。老師懂音樂,學生受益。老師懂音樂,大家受益。

  • 4 # 曹宗國

    孔子是資深的高雅音樂愛好者,他曾向師襄學習演奏《文王操》(《孔子家語》),也曾為哀悼竇鳴犢和舜華而創作琴曲《陬操》(《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也是歌者。“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態。即使困厄如在陳絕糧,孔子也依然絃歌不絕。“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此時此地,音樂不僅是情感的宣洩,它還意味著一種信念和堅守。自信時他自命天生德於予,失意時,他寄情於笙磬。“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他常常借音樂表達他內心的情懷,“歌樂者,仁之和也”(《禮記·儒行》)。在教學中,孔子更是把音樂作為必修課六藝之一。

     孔子對音樂的興趣與他對周禮的重視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學家鄭樵曰:“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通志·樂略·樂府總序》)孔子對周禮的傾心追慕和深入鑽研,使他對“音樂”的社會文化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

    “正樂”是孔子為糾正禮樂秩序傾頹採取的重要措施。孔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集釋》引包慎言曰:“《論語》《雅》《頌》以音言,非以《詩》言也。樂正而律與度協,聲與律諧,鄭、衛不得而亂之,故曰得所。”《史記·孔子世家》載:“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的“正樂”是對《詩》的樂章和音律的規範整理,使之符合周禮對雅樂的要求。

    對待音樂,孔子不僅強調要關注外在音樂形式,還應注重對內在精神的發掘。在孔子看來,揖讓周旋、羽龠鐘鼓都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非內在的文化精神。“禮樂”的精神實質不是強加於人的外在規定,而是主體在踐習禮樂的過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審美愉悅。“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孔子家語》)“禮”是知行合一的個人踐履,“樂”是行有所得的內在愉悅。由此而來,“樂”不再僅僅是禮之用,而是發展成為禮的內在精神。因而,孔子“復禮”必重“正樂”,兩者同樣不可或缺。

      因為“正樂”,孔子認為“鄭聲淫”“亂雅樂”,是因為鄭、衛地區的音樂十分講究藝術技巧,情感力量大於倫理力量,世俗的娛樂之情大於典禮肅穆之情,不符合周禮溫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藝術精神。

    孔子對鄭聲的放逐並不意味著對音樂美學功能的忽視。事實上,孔子是第一個指出音樂美學功能的人。孔子曰:“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鄭玄注曰:“素,質也。”(《禮記·仲尼燕居》)孔子說,如果沒有音樂,禮的儀式就會顯得質樸無文。“文”這個概念在孔子的語義系統中是寬泛多樣的,但無論是指社會文化還是個人修養,都明顯包含著感性形式美的意義在內。孔子所說的文,是包含了審美的,沒有文,也就沒有審美,沒有音樂參與的禮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樂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無論是評價《武》樂的盡美,還是《韶》樂的盡善盡美,美始終是孔子關注音樂的重要視角。“樂”之於“禮”的功能,是禮在形態世界中美的呈現。

    音樂是素質教育必備課,不僅當老師的要懂點音樂,所有的人都要懂點音樂。音樂是人類共同的審美愉悅,是天賜的人生享受。

  • 5 # 中書協會員譚雲協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古人把禮樂視為頭等大事。所以孔子和他的學生也都重視禮樂。孔子不喜歡書法,他說,書為小道,吾不試。他認為書法是小玩意,他研究的都是治國理政的大事情,不整這些小藝。

  • 6 # 趙日金141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春秋時,禮崩樂壞,故孔子極力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禮崩樂壞,不是禮樂消失了,而是亂套了。

    孔子愛好音樂,聽到高雅的音樂,三月不知肉的滋味。可見,孔子愛好的是高雅音樂,不是低階的音樂。所以孔子要“正樂”。

    依孔子的標準,現在的流行的通俗音樂,糜糜之音,登不了大雅之堂。

  • 7 # 㔿先生

    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源於中國古代周朝,《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在當時,通五貫六(通五經貫六藝)才算合格人才。

    "樂"能排名第二,也側面說明了其難度與古人重視程度。

    ………

    當然了,現代的老師,對古代六藝,不求精通但有所涉獵是應該的。

    對於孔子麼,他不是君子,他是聖人,他可言六藝為小道爾,一般人沒法跟他學的,我們還是技多不壓身為上。

  • 8 # 劉石球16

    做為教育界,尚不知第一個教育家,中國儒家思想創始人,教過六藝,詩書禮樂,豈不怡笑大方。

    孔子是受人拜的,就是教師教的。各地文廟是金碧輝煌,陽光燦爛的遺產,中國偉大的象徵!

  • 9 # 泮溪秋玉

    孔子欣賞音樂的時候,可以完全忘記一切,《論語.述而》中講:孔子在齊國,他聽到了韶樂,三個月竟然吃肉都沒有味道,孔子一輩子愛吃肉,也特別講究吃肉,可是他聽到了韶樂就沉浸到音樂裡面,三個月吃到嘴裡的肉都沒有味道,他沒有想到音樂能把人感動到這個程度。

    《論語.泰伯》中講:孔子在魯國,聽魯國的樂師演奏音樂,他說自己滿耳朵裡都洋溢著美妙的音樂,他經常被音樂感動,即使走在路上聽到有人歌唱的特別好,他也會把那個人攔住,讓他再唱一遍。

    孔子認為人生天地間,滿眼山水,滿耳音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回到魯國,他整理詩經的時候,把三百零五篇詩經。全部用琴絃演奏了一遍,他認為這是一場豐盛的藝術盛宴。

    孔子欣賞音樂,與人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全身心投入進去,對於好的音樂,他會感動的食肉不知味,因為他有藝術鑑賞力,能專心一意,全神貫注。

    當老師應該懂點音樂,陶冶性情是必須的,因為音樂能給人帶來輕鬆與愉快的氛圍,所以只有懂得了欣賞音樂,才會熱愛自然,才會發現盡善盡美的藝術。

  • 10 # 文史霸唱

    《韶》樂盡善盡美,所以才讓孔子如痴如醉,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從教育的層面看,教師懂得一點音樂欣賞,不僅可以調節生活氣氛,緩解工作壓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修養。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當教師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走下課堂或者回到家中時,一首美妙的樂曲,可能會使你神清氣爽,讓一天的疲勞煙消雲散;當同學或者朋友聚會時,伴隨著美妙的樂曲引吭高歌一曲,也會調節現場的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汝陽杜康中源是正宗杜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