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陽清松
-
2 # 秋色正傑
孔子對於忠孝很看重,是有道理的。對於國家,要效忠,因為那是你的根。一棵樹,沒有了根,你將隨時枯萎死亡。對於父母,是盡孝道。所謂道,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準法律。如果你因為不孝成為千夫所指,你的政治生命就完了。即使你生物學上還活著,也是行屍走肉,所有人對你的側目,你很難繼續生存。因為,你的根已經腐爛!
-
3 # 謝慈進居士
孔子把孝敬父母,作為第一位的孝是正確的。中國傳統文化,把孝作為自我人格圓成的基石。以此為中心點,對外擴充。才能成就忠、信、仁、義、禮等人格昇華。孝是修身的根本,做到了才能有資格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功成就
-
4 # 良知教育原創中心
對的,孝養父母,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中國有很多孝的故事,其中分享幾則大孝感天的故事
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孝能感天動地,能通天地,所以為人子女要做好孝道,百善孝為先,做好了孝道,慢慢什麼都會有的
-
5 # 檸羽76876
因為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講人倫講孝道的民族。嚴格來說,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的文化。古人認為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認為,只要具有孝道的精神,就必然會忠於國家和社會,從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中國的社會治理來說,孝道是一種國家治理的基礎,但是從儒家學說的孝的本意來說,孝是人的一種最基本最核心的情感,它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外在的社會規範。也就是說,孝道最終發展出了社會規範,而不是社會規範規定了孝道。
從孔子的仁者愛人的學說來看,孔子要求的仁,是發自內心從內而外的。所以孔子說,“斯欲仁,則仁至”。而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
儒家思想認為,孝是仁的根源和起點。孔子曾經告訴他的弟子,仁者愛人。孔子認為,這種愛是有順序地,先要愛我們的父母,叫孝,然後愛我們的兄長,叫悌。然後把這種孝悌推而廣之到全天下,就是仁了。
在論語中,孔子闡述孝道的內容很多。而且孔子教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針對不同弟子的不同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針對各個弟子的出身不同、表現不同,孔子為他們量身定做了孝,告訴我們到底如何盡孝道。雖然孔子是針對他的學生講的,但是孔子的孝道思想,歷經兩千多年而歷久彌新。對我們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一,你要做最好的自己,千萬別讓父母擔心你!父母對孩子,總是擔心他們出狀況。但是對於父母來說,對孩子生病的擔心還不是很嚴重,除非是重病,但是父母總是擔心孩子不學好,在社會上違反了社會規範或者法律,從而走上邪路。所以,我們要真正孝順父母,就是嚴格管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不讓父母擔驚受怕,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安靜。
孔子有一個弟子孟武伯,是一個背景強大的官二代。所以孟子在告訴他如何孝的時候,就說一定不要讓父母擔心,你在外邊會做壞事。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詢問孔子怎樣算孝道。孔子說:“兒子最大的孝心就是在各個方面都讓父母完全放心,只是擔心憂慮他的身體。”
孔子告訴我們,只有讓父母放心,才是最大的孝順。一個人行為端正,品德好,不走任何歪門邪道,能夠讓他的爸爸媽媽完全放心,這就是孝。至於身體上生病,父母擔憂,則是屬於自然要發生的問題,父母只是心疼,而不是兒女在道德上有問題,而讓父母蒙羞或擔驚受怕!
第二,你記住父母的生日了嗎?我們往往會選擇性遺忘。對於男朋友女朋友的生日,我們念茲在茲,對於自己的兒子女兒的生日,我們往往牢記在心,但是我們卻往往對最愛我們的父母的生日,淡漠置之。事實上,我們應該記住父母的生日。早在孔子的時代,孔子就告誡我們,真正的孝順,是要牢記父母的生日。孔子在論語中說: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爸爸媽媽的生日,做子女的不可以不牢記在心。一則為他們的長壽感到高興,二來也為他們年事已高感到憂心忡忡。知而喜者,親得長壽,子能承歡。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事之愈當謹也。
第三,真正的孝,是每天給父母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我們往往把最大的善意給了陌生人,卻把冷臉給了我們最親愛的人。好多人在社會上收了委屈無處發洩,就回家向父母甩臉子,一臉的冷漠,這一點,孔子很生氣。孔子曾經提出一個很著名的論斷,說孝順最難的是克服色難。孔子告訴自己的弟子子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老師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兒子在父母面前總保持愉快的表情和容顏,這是很難的。有事情,年輕人出力效勞,有酒食飯菜,讓年長的人吃,難道這樣就可以認為是孝嗎?”
第四,孝順就是發自內心的愛。那些以為給父母吃喝就是孝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錯誤的,真正的孝,是在精神層面給父母的愛,讓父母感到精神上的溫暖和慰藉。孔子說孝順父母的情感,要與養寵物的情感區別開來!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道,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至於狗和馬,也都能夠飼養;如果沒有尊敬順從的的心理,那麼這兩者之間將用什麼來區別呢?
孔子的眼光很睿智,語言也很嚴厲。他告訴我們,對父母,應該是虔誠的敬愛,而不僅僅是讓父母吃飽穿暖,沒有敬
-
6 # 雲吹衣
很對!沒有敬愛又何以言孝?俗雲:百善孝為先。試想,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麼在這個世上,除了愛自己,他還能愛誰呢?反過來,他不能愛別人,別人也自然不會愛他。那麼,一個被整個世界遺棄的人,還有什麼幸福可言?
-
7 # 檢音釋光
這是儒家狹窄的仁愛觀所產生的非理性孝道,圍繞在家與父母的狹隘空間去理解人生。當一個人有著完整的人生理念,形成合符社會先進文明的人格人品與人性,他們便去愛國愛民,理性的去愛生命的一草一木。尊重社會秩序講究社會規則,對尊老愛幼敬重父母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而過度的在智慧發達而靈性十足的人面前去注重孝與敬重父母的說教是無聊的,低能的。只有調節制衡減少個人生存利益與社會他人利益矛盾激化,防治社會動態失衡所發生的人性偏移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
8 # 玉悅人生
我認為把敬愛父母,作為第一位的孝是對的。因為父母是生養你的人,十月懷胎,二十多年的養育,都是很不容易的。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顧惜心疼的人,肯定不是有愛心有善心的人。但是對那種能有狠心虐待或拋棄自己孩子的父母,還有對自己孩子也極度自私不能給予應有付出的父母,應當是另當別論。最起碼不能把孝敬這樣的父母放在第一位,更不能讓這樣的父母把自己累死。以孝敬這樣的父母,要求他們的子女就是道德綁架,就是助人為惡!
-
9 # 黎師傅國學風水時代堂
孔子的論語沒有將敬愛父母放在第一位,他倡導父慈子孝,父有父的樣子,子有子的樣(父父,子子),各自做好自我才可和諧和睦。非常人性合理。(孔子之後的解釋就有走樣了)
-
10 # 三坊七巷遺珍館
人的本源就必須敬重法度、與孔子提出沒一毛關係。叢林都尊尋的本源、更何況天靈之眾。“孝”經過千年的歪嘴和尚己失去了本源……拙見
-
11 # 手機使用者瑞祥
對的。百事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
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就應養父母老。不論你有多少財富金錢,如果是一個不孝子,也會受世人指著脊樑,道德也會倫喪。
雖然你不富有,但你盡了孝道,也會受人尊敬和愛戴。
從前有個財主,家裡非常富有,對別人和自己也是非常苛刻,後來他的母親得了一場大病,為了給母親治病,他舍盡全部家當去給母親醫治,而且每天都會守候在床前盡前,後來老婆因為它沒有了錢財跑掉了,可母親的病一天天變好了。有人問他:“你為給母親治病,捨去了全部財產,老娑還跑了,你後悔嗎?"
“我不後悔,因為沒有母親就沒我,所以母親是我的一切。至於老婆,這樣不孝的媳婦不要也罷!"
一個朋友知道了他的經歷,就支助了他,不久經過他辛勤的努力,成了富甲一方的豪紳。並且開始施捨窮人,也成了有名的大善人,自己活了九十多歲,得以壽終。
他說:這都是母親給他帶來的好運。
他跑走的妻子,在坐船的時候,遇到了颱風而葬身大海,餵了魚蝦。
所以一個人的孝,能給自己帶來好運和平安。一個人的不孝也會給你帶來惡運和苦惱
孝與不孝,上傳下承。對父母啥樣,你的兒孫也會對你啥樣。
所以孔聖人說的話是有對的。
-
12 # 月下韋陀
坦白地說,把“敬愛”父母作為第一“孝”是對的,但又是很難的,因為這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孝道是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的前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把“孝”放在首位,敬愛父母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
一、親恩不能忘。母愛如水,父愛如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是世間最愛你的人。愛父母要從“敬”字開始,最難的是父母到了老年這個階段。
現在是一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幾乎一年一個代溝。人到老年,社會接觸面比較小,回到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狀態,一些言行容易引發孩子的不滿情緒。
有位老人得過腦血栓,腿腳不太靈便,但醫生建議多走走,可以鍛鍊心腦功能。老人不想出去散步,一心呆在家裡看電視;孩子簡單粗暴,相信科學,認為久坐傷身,非要老人出去遛遛。這些矛盾長期發展,必然會引發孩子的不滿,繼而發展到不敬,嘴裡會念叨“老糊塗”,臉上也會呈現不敬的神氣。
這時侯,希望孩子控制好自已的情緒,靜心想一下孔子說的“色難”。再設身處地想一想:父親為什麼不想動?人老了是不是該當老小孩兒對待?自己老了也這樣,孩子會怎麼對自己?於是,“色難”就不難了。
老父親也想一想:兒子為什麼要讓自己散步?孩子是一片孝心,我能不能改變自己,多走走?這樣一想,問題會迎刃而解。
二、行孝不能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中年人忙忙碌碌,但是要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歷代帝王崇尚“母慈子孝”,何況你我凡人。抽空坐下來,和父母聊聊,尊重他們的想法,敬愛他們。
鄰居大爺最近意氣風發,戴著口罩,手裡提著一臺唱戲機,每天去公園人遛彎兒、看影片打太極拳、坐在石凳上聽戲。
原來,疫情期間不能外出,老人憋屈,在家裡不停地和老伴兒慪氣,家庭戰爭一場接一場。
兒子在外地工作,一回到家,老媽就不停地倒苦水,期望兒子訓訓老子。
兒子的做法很明智,非但沒去批評爸爸,反而和言悅色地和他長聊了一通。透過和老爸聊天,他觀察到老爸喜歡聽戲,知道老人會喜歡聽戲機,所以馬上去買了一臺,給老人解悶兒。
有了唱戲機,就有了寄託,生活充實了,老爺子不吵不鬧了。從心底做到敬重,多去和老人溝通,這也是敬愛老人的一個妙招兒。
三、天下老人皆我父母。對待別人的父母,也要做到敬愛。
小區的垃圾箱旁,常有一位老人撿拾廢品,有一次被垃圾裡的一根針扎到了手指,一個跑步回來的小姑娘馬上跑過去,飛快地看了看老人的傷勢,又跑回家帶回一個小藥箱,細心地幫老人包紮好。整個過程中,垃圾箱和老人身上發出的惡臭味道,小姑娘絲毫沒表示出厭惡。
這個小姑娘讓我看到人性的善良,對待他人的父母,也需要敬愛。我們總是期待我們的父母能被溫柔以待,所以先從我們自身做起,敬重身邊的老人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重父母就是敬重未來的自己,孔子把“敬愛”父母作為第一“孝”,是一種人生大格局,惠及萬代。
-
13 # 望江一亭
敬愛父母是值得讚賞的。但這不是孔子的發明。哪個民族都有敬愛父母的傳統。連動物界都有。什麼跪乳之恩,反哺之情不就是嗎?
更大的問題是,孔子把家庭問題擴大到國家社會,把敬愛父母變成三綱,頌聖贊上,唯上為大,畏大人,畏聖人言,禁錮思想、壓抑個性、扼殺民主、危害平等,禍害了中國幾千年。
近代,世界進入現代工業社會,我們明清一直落後於西方,就是拜孔夫子所託。思想不能解放,社會沒有創新,政`治沒有改革,經濟沒有新意,重士農,輕工商,重文藝輕理工,坐井觀天,妄自尊大,不思進取。
所以,我們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中的糟粕要像丟垃圾那樣毫不留情地拋棄。不要以為聖人說過的,就是千古不變的。
現在,我們政`治思想道德學的是馬克思,不學孔夫子。經濟、法律、科學、文藝都不學聖人的,學西方的,國家才有了飛速的發展,成為世界第二,世界強國
-
14 # 微元創
那是一個兩年前的冬天,是在那樣蕭瑟的寒風刺骨的凜冬中,他還是把那雙手伸了出來,在臘月份,滿目都是他手繭的瘡痍,可我依然不依不饒,
“還不夠,這點錢幾天就沒了,再拿點吧!”
“實在是拿不出了啊,今年天干,你又不是不知道,沒啥子收成。”
“我不管,我不管,我就是還要”
“哎”
實在扭不過我,他去銀行又拿了三百,然後我才走。我走了一小段路,偷偷回頭看,只見他手裡夾著彷彿隨時快要熄滅的大煙,皺著眉頭。忽然,我的心刺痛了一下,流淚的衝動。
……
現在想想,自己當時是多麼愚蠢,本來已經夠了的生活費,卻又要讓家庭雪上加霜。
現在,讓我們回到這個問題,要是兩年前,我會覺得無所謂。但是現在,已經長大的我,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他們把你從小養到大,這本來就是一份怎麼也報答不完的恩情,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孔子,我國古代的知名教育家,現在才明白,為什麼“敬愛"放在“孝”之前,因為,如若對父母沒有了敬愛之情,那必然不是真情流露了,這是我們“孝”的基礎啊,沒有父母,怎麼來的我們。孔大聖人在幾千年前就早已提出,希望我們能從他的話語中,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因此,我們應當更加敬愛,孝順我們的父母。
-
15 # 四季芬芳500
孔子把敬父母把在第一孝是對的。
生我之父母,養我者父母,沒有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那有今天的我們,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輩子不能忘記,所以孔子把敬放在第一位是對的。
-
16 # 一定一定要健康快樂
我認為孔子把孝放在第一位是對的。為什麼呢?
孔子是胸懷家國天下的。他的觀點是從整個社會的大格局來考量的。
1. 人都是有感情的。而人與人之間最深厚的感情就是夫母與子女,以及夫妻之間。如果對最親近的人都沒有感情,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很冷酷的。這對個人和社會都是不利的。
2. 人都是有良知的。那怕一個陌生人幫了你,你都會感謝。如果父母辛辛苦苦養大你,你都不懂感恩,不孝順父母。那麼這個人是沒有良知的。一個沒有良知的人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自毀前程,也給社會帶來危害。
3. 想象一下,如果人人都不孝順父母,在父母年老時不贍養父母,這樣的社會多麼令人寒心!推人及己,自己可以接受嗎?
-
17 # 易無恙
孔子說幾千年,做到的有幾個,不都是把下一代看的比命還重,做父母的都沒變,做子女的都變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待父母了。
-
18 # 近思人生疑惑
正確。孔子提倡的孝主要包括“愛”和“敬”兩個方面,因此,“孝”,也叫“孝敬”。孔子認為,只有“愛”,沒有“敬”的“孝”不是真正的孝。他類比說,贍養父母而沒有敬意,與餵養狗馬是沒有區別的。
-
19 # 蘇子淵
這個問題很應景,先看看最近的一條新聞:
陝西一男子將79歲癱瘓老母活埋,網上一片不孝譴責聲音。老母被救出後,擔憂兒子被判重刑,網民直呼“慈母多敗兒”。
這條新聞一波三折,看到最後只想說“一切皆有因果”。
不是為大兒子洗地,他的行為有違人倫常理,於情理不合,於法理不顧,必須譴責,承擔相應的後果。
這裡只想談一談“孝”。
孔子認為如何是“孝”?我們先來看一看孔子對孝的解釋。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第二》
解釋:
現在的所謂孝子,只是能夠奉養而已。對於犬馬也都能得到飼養;養而不敬,那麼用什麼來區別孝順和飼養呢?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第二》
解釋:
孔子說:“始終以和悅穆敬的態度奉養父母為難能可貴。有事情,年輕人去做;有酒食,讓給長者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最高級別的孝,是“敬”。孔子對孝表示了反問:
侍養老人和老人好好說話不讓老人做事給老人吃住衣食這樣就算“孝”了嗎?
不是的。孝要做到敬愛。
孝敬老人,不只是物質的、外在的,而要發自內心地去對待老人。
老人年紀大了,做兒女的要提供衣食住行的生存供養,更要溫婉和順,讓父母愉快地頤養天年。
我父親曾經對我說:孝敬老人,就是讓他“心順”,物質上普通正常就好,精神上要讓他沒有負擔,心情愉快。
這個和孔子認為的孝,有異曲同工之處。可見樸素的真理,度過一生也慢慢自己習得了。
以一顆善良的心、敬愛的心去對待老人,讓老人歡樂地度過每一個日子,才是真的“孝”。
社會發展迅速,“不孝”、“不那麼孝”依舊是人間常態。我們聽過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我們也看到“活埋老母”的現實。
人生來就是不容易的,沒有一個人活得輕鬆,但不是所有人都“孝順”。
並且很多人以此表示自己的無奈,將此作為不盡孝的藉口。
但是,父母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這些人想過嗎?
早些年的常回家看看廣為流傳,孔子認為真正的孝也不是物質層面的。
我想說,
生活再難,也可以多兩幅碗筷;工作再忙,也能夠打一通電話。盡孝道,請你對父母好點,常回家看看。
對父母真正的孝,是敬愛。讓老人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地過每一天。心到了,父母也會理解。
-
20 # 馬說culture
孔子把敬愛父母作為孝的第一位,毫無質疑,是正確的。
一個連父母都不孝的人,你還讓他們能做什麼?最近,有一男子,將自己七十多歲的母親活埋,在社會上引起了廣大關注和熱議,因為,這不僅僅是一件刑事案件,而且是違背道德倫理,是對我們中華傳統美德“孝”的褻瀆。
活埋母親,道德倫理何在?百善孝為先,孝在何處?
一個成功的人士,他們對父母的尊敬,孝順,那真是一種素質的體現。我們也能看到,從古至今,那些成功人士,大家族,幾乎都有家訓,家訓中孝是必有的,無論你家財萬貫,還是高官厚祿,父母之恩,不可忘。
孝,應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古至今,無父母,無我們!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絕大多數人在修養遠遠不及先輩聖賢的情況下,我們沒有資格來判斷他們的話的對錯。首先應該紮紮實實地按照聖賢的教誨去做。父母給我們身體,從小到大照顧我們起居,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應該首先感恩的人。對待父母都做不到敬愛有加,很難想象如何對待別人?
儒家首重孝道,認為這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的一個重要標準。然後由此推而廣之,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架構出了一整套的倫理標準。深入到我們華夏兒女的骨髓。深刻的影響著儒家文化圈的每一個人。並且在漢字中有著深刻的體現。所以學習漢字,瞭解漢文化,慢慢的也會了解儒家文化。而歷史上從來沒有斷絕的文明,就是中華文明。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今天依然影響著世界。
既然如此,我們先好好的去奉行起來,在家好好的照顧好父母親人。這才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