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俠cyc

    小編認為在先談李秀成之前,大家應該先粗略瞭解一下太平天國各大王,為什麼單單讓李秀成去攻打南京雨花臺?沒有別人了嗎?實際情況還真是這樣,太平天國後期的天京保衛戰各地打的異常激烈,僅剩幾個主要大王,頗於奔命,危情不斷,除李秀成東線保衛戰,西北線陳玉成也是奮力博殺,安慶作為拱衛天京門戶作用己頻頻告急,處在岌岌可危,並最終失守,陳玉成敗退廬州,後在壽州被俘砍殺。石達開被天王逼走,轉戰西南,後在四川大渡口被剿殺,至此太平軍中在無多餘能征善戰之人了。

    大家知道太平天國在南京設都天京城前,即公元1851年12月17日就在永安釋出封王詔令,開始了封王的制度,隨封了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等。而東王有權節制各諸王,並且諸王地位有序,其中東西王一等,南北王二等,翼王三等。

    又於公元1854年5月,封秦日綱為燕王,當年6月封胡以晃為豫王,燕、豫王四等,後二人旋被革爵。前期王爵,除韋昌輝因天京事變被處死削爵外,餘皆世襲。天京事變後,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以挾制石達開,石達開回天京輔政,曾被晉封義王未受。旋又削去洪仁發、洪仁達王爵,有永不封王之意。

    公元1859年,天王兒洪仁玕來到天京,乃封之為幹王,隨後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至公元1861年春,總計有十大王,後越封越多,且有王加頭上三點以為“小王” 之封,至天京失陷前,封王達二千七百多人。

    太平天國濫封王爵,破壞了論功行賞的原則,造成朝政紊亂。在天王洪秀全御旨封王將軍統領骨幹中委為幾個大王的,其中在後來歷史上較出名的有忠王李秀成,翼王石達開,英王陳玉成等,這些大王也確實為太平天國初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最後命運也很悲慘。其中馮雲山,蕭朝貴等戰死,石達開及陳玉成被滅殺,還有韋昌輝,楊秀清在天京動亂前後被太平軍鎮壓,除此再無能力強的太平軍干將了。

    當我們在評價李秀成這個人物的個人能力時,應該公正加以評價,應該說他能當上忠王並且在太平天國後期發揮重要作用,並不簡簡單單是一個武夫大王。在太平天國開始時,李秀成並不出類拔萃,可說默默無聞,太平天國開始時主要將領是馮雲山,蕭朝貴,石達開等人,李秀成與陳玉成都是隨後期發展中,逐漸在與清軍戰鬥中斬露頭角,逐步進入太平軍高層,尤其是後期太平天國東線作戰,江浙上海一帶主要由其駐紮防守,籌糧籌款,維持太平天國運轉,並拱衛天京東大門,但是後來卻有人說他悲弓屈膝向清人投降,為求活命自甘羞辱墮落,眾說紛紜。

    後來,偉人曾讀了這位《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裡影印本時,批了幾行字評價他:白紙黑字,鐵證如山,晚節不忠,不足為訓。

    當然我們還是不能否定這個忠王李秀成在太平天國中的作用,是太平天國後期一位著名的政治軍事核心人物之一,太平天國後期,他和洪仁玕、陳玉成等維持天國的殘局達七八年之久。而且,在公元1862年以後,隨著英王陳玉成被叛將苗沛霖誘騙被俘遭殺後,主要還是忠王李秀成在獨撐太平天國危局,當然也不能否定他同樣在很多問題上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特別是變節的事情上為後人所詬病,但是,絲毫不影響他作為太平天國乃至整個晚清一位舉足輕重的農民政治家的地位。

    小編覺得無論是中國歷史上人物還是外國曆史上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最終逃不脫這種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命運!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歷史觀念去影響著大家的歷史視覺,特別是一些史料著述者往往根據自己的政治立場對此加以論述,去繪聲繪色去描述這些歷史人物,尤其是清人在編講忠王李秀成個人經歷時肯定戴有有色眼鏡,竭力貶低李秀成的個人歷史,把他說的一無是處,甚至變節屈膝那種可憐之人?還往往根據作者的需要對李秀成所處的歷史事實加以避重就輕,當然這種情況從某種角度上,站在什麼人立場上說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小編覺得還是客觀公正地去加以評說。

    畢竟忠王李秀成可是當時天國後期的頂樑柱,在面臨天國十分危機時,曾力諫天王,望棄守天京,轉戰江西,以圖東山再起,但這條建議未被採納,這也是忠王寒心所至。其實應該看到太平天國危局已大勢所去,由於天國腐敗弊政積重難返,天朝的治國思想拜上帝教等愚昧理念,只不過當時是煽動民眾的美好理想,對於這些東西忠王李秀成早已看透,所以他不認同自己的天國的政治信仰,他所能做的就是盡臣子的責任,為民眾和士兵著想,減少無辜傷亡,可是當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時,仍選擇堅守天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抱必死殉國之決心。

    小編覺得李秀成這個人物與英王陳玉成等天國將領相比,他除了有軍事家的戰略眼光,更有治國圖強的政治思想,可是歷史終歸是歷史,當時境況已經沒有給他太多的機會了。人們從野史上不難看出,這些傳言說曾國潘曾經想勸降他或他向曾乞降,這一點總覺得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曾國潘沒有勸降他的必要?即使曾想留也不敢留,曾國潘自己還是漢人,必須努力兢兢兢業業為滿清人打江山,怎敢私下留下太平天國內重要人物?其次,僅此李秀成所述的萬言書?並不足以為乞降之證據,萬言書內中的內容,僅是李秀成歷經太平天國的興衰的思考,留下太平天國的遺書,他想招降太平軍殘部,只願他們不要做無畏的犧牲,不要再做虛幻的天國夢了,因為現實和太平天國的治國思想不允許。在此,忠王李秀成心裡是明白的,作為圍剿他的長毛髮匪的大清能容嗎?其實他的心已經早死了,又何為屈膝乞降之說?

    下面再來談談李秀成為什麼二十萬大軍打不下守衛雨花臺的曾國荃湘軍?這裡要糾正一下題主所問問答題,據有關史料記載守衛雨花臺的曾國荃的軍隊並不是一萬人而是三萬餘人氣勢正盛能征善戰的湘軍,並不全是清軍,曾國潘的團練兵丁從長江一路直下而佔了天京最主要外圍的雨花臺,也就是東線外圍已經逐漸開始失守了。其實說到太平天國的失敗應該說碰到了強敵,而正是曾國潘的湘軍改變滿清政府一直對漢人的歧視,自此開始重用大量漢人,如曾國潘兄弟,李鴻章,張之洞等一大批能力強的幹才。

    而在與太平天國戰鬥中尤以曾國潘訓練的水師大敗太平軍,其中主要還是以曾國荃為主的湘軍特別能戰鬥,而曾國潘只是謀略施政上強於各位,打戰還是靠曾國荃兄弟,在守衛雨花臺時,主要得益於在攻下雨花臺太平軍骨幹將領誘降失守,丟掉了再想奪回就難,這個位置極其重要,可以居高臨下瞻視南京城,而且曾國荃拿下雨花臺後一直加固工事,配備火槍手沒土大炮,從力量上雖只有三萬餘人,但大部分都是一路砍殺過來的訓練有素的精兵,配備武器精良,糧草齊備,後援力量不斷。而反觀李秀成二十萬軍已經征戰不斷,陸續強徵招了不少新兵,缺乏戰鬥力。再者,後勤供應不上,很多運糧通道己被清軍掐斷,大家知道自古以來,但凡帶過兵的人都知道,打仗打的是錢糧,就是後勤補給能力,如果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分出勝負,而是把戰爭拖入陣地戰消耗戰,那麼,誰的後勤補給更及時,更充足,誰才能在最後勝出。近代戰爭最著名的莫過於莫斯科保衛戰,德軍由於缺乏大量的極寒地區過冬衣被,以及食品武器彈藥和油料,交通運輸掐斷,致使久耗,凍死傷無數,終釀蘇軍大規模集結反攻,德軍趕出失敗。還有中國古代著名的長平之戰中,我們看到當時趙國為何更換了軍隊中的主帥人物?就是因為趙國的國力已經不能再打持久戰,消耗不起了,如果再對峙下去的話,趙華人就沒有錢糧運送到長平地區的幾十萬大軍那裡了。於是秦人發現了這個破綻,當白起大將接手秦軍以後,首先做的事就是派數千兵馬直奔趙軍後方的糧道,為了保證趙軍不會再接收新的糧餉,秦昭王親自徵召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到長平趙軍的後方,徹底阻斷趙國的援軍路線和後勤補給線,直接讓趙國既無糧草供應,又無援兵支援,最終不戰自退。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前車之鑑,後人之借,湘軍曾國藩是個十分謀略的人,極懂軍事謀劃,他懂得這點,但忠王李秀成也不是傻瓜,太平軍打戰不知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嗎?懂得歸懂得,但實行起來卻很難,因為籌集糧食和物品是一句話的事嗎?二十萬人呀要吃好多還有馬草等要大批物資,沒有儲備,一時上哪籌備?因此做到這些確實有那麼多難度。

    其實,當時李秀成所率的二十萬大軍,並不都是全用來專攻雨花臺這麼一個小地方小山頭,他剛從蘇州開始就兵分了三路,首先去解救天京被圍危機,因為曾國潘兄弟能夠拿下雨花臺,就已經兵臨城下了,雨花臺已經處在南京郊區鐘山燕子磯一帶了,可想南京形勢十分危機。隨後分兵,除了李秀成自己帶領的主力部隊十二萬人直撲雨花臺,還有一路就是攻擊長江江面上的清軍水師大隊船隻。從當時形勢看,誰都想到運糧這糟,但由於當時太平軍與清軍到處混戰,陸路運糧對雙方來說都不安全,也都很困難,只能儘可能的走水路來運送後勤補給,因此誰控制了長江?誰就能源源不斷把後勤補送給自己前線的軍隊。

    回過頭再看看這位曾國荃湘軍大將,初到天京城外時,人數確只有一二萬,由於小規模的戰鬥和霍亂的散播的人員消耗,沒過多久,人數就下降了一半,將近一萬左右兵馬,不過這個時間不長,經短暫休整後,兵馬迅速集結,所幸曾國藩兄又及時從他所率大軍中抽調一些精幹訓練有素精兵派去給了他弟,補充了新的兵源,因此,當李秀成從蘇州趕到南京外圍時,此時曾國荃手下總共達到三萬餘兵馬了。但一聽說太平軍李秀成率領所謂六十萬大軍撲向雨花臺,湘軍統帥曾國藩倒也十分吃驚,需要認真對待了,於是趕緊派人盡最大能力給其弟曾國荃運配送補給,糧食衣服,火槍火炮和彈藥什麼的,能送多少送多少,而且加大船隻源源不斷的送去,就是由於清軍控制著水路,忠王李秀成也想到從水路運,可惜派去的軍隊未奪取長江控制權的船隻就遭清軍洋槍洋炮打擊而失敗,至此太平軍水路全斷,二十萬大軍糧草僅僅維持一星期。

    另外,湘軍干將曾國荃此時以區區三萬人,面對李秀成十二萬大軍攻勢,雖然以逸待勞,在人數上仍然有巨大的劣勢。不過,湘軍一向遵循曾國藩扎硬寨和打呆仗的宗旨,在李秀成到來之前,就已經把防禦的外牆和深濠工事修築齊備加固。考慮到勢均力敵,兵力處劣勢,中間曾國藩一度曾經勸讓曾國荃先撤兵,退一步再說,但其弟曾國荃沒有同意哥的意見,認為李秀成是長途奔襲,沿路已經受到騷擾,已經處於疲憊狀,加上糧草缺乏,兵丁不精,雨花臺工事加固齊整,不是一般軍力重武器能攻下的,因此荃頗為自信,後來戰爭程序果如他所料,李秀成碰到硬骨頭了。當時忠王李秀成來了以後,大有壓過一切氣概,用人海戰術,雙方一開始就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和戰鬥,每次用集速幾千人攻山,前面遭排槍倒下,後面又接著往上衝,幾番較量下來,攻擊方死傷無數,而守山方卻極少人員受傷,主要是李秀成缺少洋槍火力,又無大炮轟山,李軍損失巨大,最激烈的一次攻擊,李秀成的太平軍一次就損失了幾千人,而曾國荃的湘軍只損失了不到百人,另外有二百多人受傷,從這個雨花臺的攻擊中看出此戰損比,確是讓人驚歎。由於謀師曾國藩有充足的後勤補給和彈藥供應,此時曾國藩還在派人從水上一直源源不斷給荃兵運輸,只是無法給曾國荃派援兵。

    在戰鬥激烈的情況,曾國潘本來還想找清軍統領多隆阿王爺,可是清軍多隆阿沒聽他的,隨又被朝廷派到西北去平回亂反叛去了。曾國潘只好又去找上海的李鴻章,當時李鴻章統領的淮軍內有好幾個營的湘軍,是當時李借去用的,誰料借去不還了,後曾兄發現並不是不還,而是李鴻章日子也不好過,李鴻章說自己那邊吃緊,這幾個營的湘軍實放不回來,但是可以把洋人的洋槍隊常勝軍,派到京城支援曾國荃老弟時,不過,等到這支常勝軍到達天京時,此時戰鬥早已經結束了。

    其實,雨花臺戰鬥確實十分殘酷,忠王李秀成也是十分盡力,他深知雨花臺攻不下,也就讓天京城邊插上一把刀子,就是胳膊上插刀,可想天京往後是保不住了,因此他拼力圍攻,只是一時死傷太多,僅一次叢集弓箭手齊射就倒下一片,哀號遍地。

    因此他只好一邊硬作佯攻,一邊卻派人挖地道,要通到湘軍陣營的外牆邊,想從地道入手,把外牆炸開一個缺口。但是曾國荃也有充足的準備,既堅守外牆,又在外牆以內修築新的厚牆和壕溝,以防萬一外牆被攻破,可以重新進行堅固的防禦。這場戰爭,毫無疑問地成了一場短期的陣地戰和消耗戰,拼的也是實力。

    這邊湘軍曾國荃的軍隊還在源源不斷的後勤補充,可憐的忠王李秀成的十二萬大軍就不同了,拼一個損一個少一個,還由於沒有爭奪到水路的控制權,也就沒有及時的糧食供給,而十二萬大軍每天的消耗非常驚人,到後來只能減半吃糧,有氣無力還未跑到牆邊就射倒下了。

    這個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軍事幹才,而且還十分善於謀劃,在清朝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因為他早就預先推算到了,這個李秀成戰時可以用天京城裡的屯集的糧食,可是忠王李秀成卻也不敢用,一是還有天王等一干在京,糧食全給李秀成,他們吃什麼?

    即使做了也是越來越少不可能持久,還有如果天京開始供應十二萬大軍的軍糧,對天京城裡的百姓和軍隊,無疑是一場災難性的打擊。事實證明,隨後天京城破,其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糧食了,餓的人四散逃命,搶劫不斷。

    這邊李曾二人的雨花臺大戰,持續了一個半月之久,由於太平軍缺少糧食和過冬的衣物,如同當年的莫斯科攻城德軍似的,斷了後勤,酷冬又到了,零下三十多度嚴寒,不僅人凍死無數,而且槍都拉不開拴了,坦克發動不起來。久攻不下,忠王李秀成則恢恢溜溜的,不得不發令撤兵,並默認了曾國荃那幾萬人馬這個大釘子紮在天京城外,繼續駐紮和圍困天王洪秀全了。

    後語:為什麼說十二萬人,也就是上題主說的二十萬大軍卻沒有攻破三萬人的營壘?小編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一,後勤不力或中斷,事先未做好充足準備,尤其是糧草和攻山牆的武器沒有,如土炮和木板梯等,加之忠王李秀成糧食籌集不夠,後勁乏力。二,由於李秀成的軍隊疲於奔命救火,四處出擊,軍力弄的疲累,沒有得到一定休整和訓練,而曾國荃軍則是以逸待勞,守的安心,攻的吃力。三,李秀成所率太平軍此時因處於太平天國後期,進攻消極,逃兵不斷,氣勢上已經大不如前,加之李秀成平時未安撫人心,也就是按現在說法是思想工作未做到位,太平軍對前途感到渺茫,倉促進攻則乏力。四,湘軍荃的防禦工事太堅固,做的到位,火力充足,那時湘軍就已經購置了大量的洋槍洋炮,並組織了自己的洋槍隊,而太平軍還在揮舞著大刀長矛,又如何和荃軍鬥?還因為曾國藩在後勤上源源不斷的支援其弟曾國荃,幫助他支撐下去,李秀成又無援軍又無援糧,孤軍奮戰,儘管當時人數上還是不少,但大多數已是烏合之眾,沒有多少戰鬥力,幾輪衝鋒就敗下陣來。

  • 2 # 東北人之悟道是空

    你以為人多就一定贏嗎?當初明朝那個王振就是這麼想的,沒想明白兵敗如山倒的道理!為啥部隊有軍長,師長,團長,連長?都是指揮人打仗,為啥有階層?職務不同,能力不同!

  • 3 # 那你給我起個名吧

    二十萬大軍猛攻雨花臺為什麼攻不下?這麼簡單的原因那還用問嗎?那就即是這二十萬大軍根本就沒有去猛攻了,簡直就是不作為,那又何來猛攻?

  • 4 # 長歌行a

    烏合之眾本來就是如此,不過比起石達開率40萬大軍進攻3000湘軍防守的湖南寶慶,圍攻3個月,最後1萬2湘軍援軍達到後擊敗石達開,說明石達開完全是垃圾

  • 5 # 知無為而有益

    首先介紹一下曾國荃,此人可不是等閒之輩,曾國藩弟弟中打仗最兇猛的一個,就是此人首先率領湘軍攻破天京城的。

    曾國荃深得曾國藩領兵的真傳,特別善於防守,特別會“扎硬寨,打死仗。”

    說白了,縱觀曾國藩一生的軍事生涯,曾國藩在軍事上非常注重防守,不論情況怎麼樣,任它狂風暴雨,大冰雹,我自巋然不動。

    首先自保,然後再圖發展,就是先立足不敗之地,然後再尋機殲滅敵人。

    這種看似十分笨的辦法,在現實中十分有效,表面上看起來慢,其實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很少失敗。

    曾國荃深諳此道,所以營寨扎的非常牢固,深挖戰壕,廣積糧食,武器,加之外無援軍,曾國荃抱有必死之心,有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味道,親自上陣,身負重傷,主帥如此,手下的兵那個敢不拼命,俗話說得好,一夫拼命,萬夫莫敵,何況是一兩萬訓練有素的軍隊。

    李秀成雖有二十萬大軍,李秀成是奉洪秀全之命前來解圍,遠道而來,太平軍是疲憊之師,士氣不高,又不能不打,所以雖然炮聲隆隆,喊殺震天,頑強進攻,但士氣上是沒有辦法與湘軍比的,多少有點表演賽的味道。

    結局可想而知了!

    李秀成的二十萬大軍圍攻區區一兩萬湘軍四十多天,竟然鎩羽而歸。

    結局雖然像謎一樣,其實有其合理之處。

  • 6 # 黑水布衣

    同治元年(1862年)5月底,湘軍水陸並進,包圍天平天國首都天京。曾國荃率陸軍紮營雨花臺,彭玉麟率水師駛進河口,圍住了天京城。天王洪秀全即刻嚴詔催逼李秀成來救援天京。

    此時的曾國荃全是孤軍深入,水陸軍隊只有三、四萬人,而當時又遭遇疫病流行,當時守衛雨花臺的其實只有不到一萬的湘軍。而李秀成所領軍隊號稱六十萬,估計能有二、三十萬是沒問題的,這絕對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

    可是,這次持續46天的戰鬥,湘軍鎮守住了雨花臺,讓幾十萬太平軍無計可施。這是為何?

    1、意志力的戰鬥

    這次戰鬥可謂慘烈,太平軍無論在人數、兵器、地勢等方面,均佔絕對優勢,但當時的太平軍已經不是開創局面時期的太平軍了。

    “(太平軍)罕搏戰,率恃炮聲相震駭。蓋寇(太平軍)將驕佚,亦自重其死,烏合大眾,不知選將,比於初起時衰矣!”——《湘軍水陸戰紀》

    當時的太平軍早就已經腐化墮落了,早就沒有草創時期的戰鬥力了,可以說是從上至下的腐敗,而且很多是新兵,沒有真刀真槍打過硬仗和惡仗。對湘軍可不是滿洲八旗兵和綠營兵,這些人保衛的是自己的家園,戰鬥力十分兇猛,在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頑強的抵抗了太平軍的衝鋒。當時曾國荃左腮中彈,一臉鮮血,仍騎馬在營壘中四下馳騁,指揮湘軍。這種情勢下,湘軍怎能不勝?

    2、李秀成的失誤

    李秀成絕對是天平天國後期的中流砥柱,但在這場大戰之中,確實是有失誤的。

    一是急於求成。李秀成確實是輕敵了,他想依靠實力上的絕對優勢碾壓湘軍,一上來就以人肉塞絞肉機,期待一鼓作氣的消滅湘軍。可惜湘軍的戰鬥力和意志力遠超太平軍,一連幾輪的大沖鋒,非但沒有剿滅湘軍,反而是自己過於疲憊,而且久攻不下也使太平軍計程車氣遭到了極大的打擊。

    二是決策失當。太平軍在外圍困住湘軍,其實完全可以阻斷其糧道以亂湘軍軍心,可惜李秀成沒有這麼做,在無法實現目的時,才想起斷糧,他想派人掘開江堤淹隔湘軍糧道。但曾國荃、彭玉麟早有準備,水陸配合,在雙閘等要地設防,阻擋了太平軍掘堤的企圖。

    曾國荃在這場雨花臺大戰中,保持住了對天京城的封鎖,為後來攻入天京打下了基礎,而之後的太平軍想出了各種方式也沒有解除天京之圍,兩年後天京失守。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接近尾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媒體幻燈片教學和傳統粉筆+黑板哪個更有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