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呼延續

    有這種看法很正常,沒法否認,多數人都處在世俗凡塵之中打滾:鍋碗瓢盆、柴米油鹽、辛酸苦辣、黑天白日、寒去暑來,誰不想有個好的出身、尋一條好的出路?有句話說知識改變命運,讀書其實對多數人而言也就圖個安身立命,簡單直接。

    放下書本之後終究要入世,要在社會上去實踐。如何能出人頭地?無非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與地利既需要尋找,更多的是機遇,多數個人難於掌控;而人和則有賴於個人是否識得東風、是否認得貴人,而且還要長期經營、長期合作,這就需要善於閱人甚至讀人了。

  • 2 # 顧隴桃園廣

    這裡的書應該是特指小說類的,書寫的本身就是人,是對一個人來說思想和行為加以文字的描述。對同一個人,不同的人去寫將會出版不同的書。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表演。書上的人或許離自己太遠,書上的事或許與自己無關。自己只是喜歡,從而往往億虛擬角色進入。而我們身邊的人,及其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與自己近,與自己有關,能夠切身感受。如果細心觀察、揣摩、記錄,一定會是活生生的故事。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寫書、出書都不難,因為有生活豐富素材。善讀身邊的人,學習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的生活更加順利和成功。所以說讀書比不上讀人。

  • 3 # Leo姜皓天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原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出處為董其昌《畫旨》中有“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萬卷原指:皇帝的試卷,讀萬卷書意為: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行萬里路意為:走入仕途,為皇帝辦事。

    現解釋為: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 4 # 樓臺皓月

    書本就是人在社會實踐中長期積累的產物,是人們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方式,有世界客觀現實的,也有個人主觀色彩的。

    讀書比不了讀人,我的觀點是兩者是一種包含關係,讀書本就是讀人的一種方式,這個怎麼說呢,就好比讀人如果是吃一頓飯,那麼讀書僅僅是吃其中的一道菜。而且書上的東西始終只是理論,正如陸游所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5 # 文小槳

    因為人是複雜的,書是受限的。

    其實讀書也是讀人,只是終究不如讀人。所有書的創作都是從人的自身出發,展現他們對世界對自我的情感與思想。但受寫作技巧、寫作形式的限制,書只能無限接近於人的原貌,而很難完全表達原貌。我們從書中得來的相對殘缺,還需要在人的身上得到進一步的認證。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識百種人,識百種人不如受十回騙,受十回騙不如做一場黃粱夢。”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讀書難道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嗎?當然不是。人的生活圈子終究受限,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手指摸到的不及這真實世界的萬分之一。而書裡面不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我們到不了的遠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6 # 龍澤大師

    讀書比不上讀人是非常有道理的,我甚至會說讀書遠遠比不上讀人。

    讀書只是一個人成長的基本功,未必讀書讀得多的人就是大材、就有大智慧或者能做大事。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很多帝王將相、名人均不是以讀書擅長,但卻能縱橫捭闔、建百世之功。如朱元璋乞丐出身而能成為帝王,張作霖草莽出身而成一代梟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何故也?愚以為原因多多。

    首先,讀書要看讀什麼書。即讀書要有選擇性。書的種類繁多,特別是現代社會,所謂知識大爆炸,獲得資訊的來源太多太快,但是真正好的知識和學問、真正的好書又有幾何?現在社會太著重經濟效益,所以很多人為了短期的物質利益而放棄了傳統上“立言”的慎重性,很隨意地便出幾本書。試看今日之書市,有多少書可以用於傳承給後代子孫呢?所以選擇很重要。不僅是選擇好書,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當前狀況的好書。比如說,自己的某方面的知識基礎太差,可一下子非要看特別高深莫測的書,那又有何益?另外,又要結合自己的人生方向、職業規劃等來選擇適當的好書來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各方面的知識學問,因為畢竟人生精力和時間有限,要用智慧去選擇。加上現代社會分工明細,還是以集中精力把某一兩個方面學通、學精而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為佳。在這個主線下再尋求更廣博的知識和學問。

    其次,讀書獲取的只是一些基礎的知識,或者只是他人的一些經驗和智慧,對讀者而言這些經驗和智慧只是間接性的經驗和智慧,要真正成為自己的經驗和智慧還需要深入的實踐和自我總結。即從知識、從間接經驗和智慧到轉讓為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差距甚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次,讀書獲取的知識越多,則往往是造成了知識性障礙,阻擋了讀者本有的自性智慧,甚至使智慧蒙塵而難以閃現。至於這一點,很多人意識不到,甚至不甚理解。這是個大題目,知識障確實阻礙了太多人的發展和進步。畢竟能從書籍中獲得的大智少之甚少,絕大多數是一些陳詞濫調、庸俗不堪甚至是錯誤荒謬的東西,現代是一個大濁世,到處魚龍混雜、魚目混珠,是一個充斥著“無明”的時代,太多太多的人往往“認賊作父”、“譁眾取寵”,滿嘴的科學、道德,一肚子的糟粕、壞水。真正的老祖宗的好東西,有些人一張口便斥之為封建迷信,一副西方衛道士和假洋鬼子的嘴臉。真是“無知者無畏”。也常常不禁慨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世間真正的好東西、瑰寶一定是深藏不露,這也就是為何有密宗這樣的宗派存在,只有真正有緣者、正能量大者才有機會結此法緣。正如地藏王菩薩,他的功德在於把人間至寶伏藏在地下、善加保管,留待有緣人去發掘,只有機緣成熟時才會讓其重現人間。這也是為何我們稱一個佛院的大當家的為“住持”的原因所在,是要將佛法之精華由其長久儲存住並有徒子徒孫持續傳承下去。這其實說的是地藏王菩薩的功德所在。所以我們要多結善緣、多行善事,這樣我們能夠接觸到真正好書、學習到大智慧的機會才會大增。

    最後,讀書讀的只是書本,只是相對淺顯、固化的一些東西。而讀人可就不同了。人事人事,有人才有事,有人才有人類社會,我們才有了這麼精彩絕倫的人間世界。人事是無窮無盡的,基於人是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特別是人心是易變的,是變幻莫測的,是“夏天娃娃臉 —— 說變就變”,和這個宇宙和世界一樣,一切的東西每時每刻都在變。就象《易經》所講的核心就是變化、變易,當然是以“不易”應“萬變”。所以核心是變化。人心就是一個小宇宙,和宇宙有相應關係。所以人心是最易變的。因為人心老在變、老在動,所以人類的煩惱和苦難才那麼多啊!故讀人之本質是讀心,即讀懂人心,而且不光是讀懂別人的心,自己的心更要讀懂。而這些就是各派哲學和宗教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所以讀人是個世界性的根本課題,其題目之大遠遠超過讀書之題目。

    基於讀人之大課題,本人簡述下個人一孔之見如下:

    一、讀人的難度是最大的。能把讀人這個功課做好的,就是人中之王者,就是“心王”。象漢高祖劉邦,讀人能力之強令人觀止,他要駕馭形形色色之人,無論上等、中等、下等之人,均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而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諸葛亮等的讀人之能力也是超級強大,所謂讀人如“掌上觀文”。我們看這個詞中,“觀文”不就是讀書嗎?可見讀書在讀人面前是“小巫見大巫”,不足一論,二者不是在一個層面上。所以,要成大事者,讀人之術是重中之重,是真正的必修課程,而讀書只是其中一個小方法和小環節而已。

    二、讀人之難首先要從讀懂自心開始。我們每人都有一顆心,但是我們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是啥,初心在哪裡,要能夠真正自觀其心以至達到心思澄明,這或許透過一輩子努力修行都難以達到,如能達到則已經成為聖賢。我們只有讀懂自心,才能夠提升自我的本有智慧,才能夠遇到事情能夠沉著冷靜迅速找到應對的正確方法。我們只有讀懂自心,才能夠控制住自心,而少生障礙和煩惱。

    三、讀人要從讀懂配偶的心入手。人的一生中,最親密的人之一便是配偶,而配偶才代表著世界的半邊天,所以如果能夠讀懂配偶的心,就等於你差不多讀懂了整個異性世界,那麼你的境界就已經是非常高了。所以在這方面,我很敬佩那些把夫妻關係處理得非常和諧的人士。輕言離婚、分手者宜深思。

    四、想要讀人讀好,藉助讀好書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要讀真正的有深度、有哲思、有大智慧的書。特別是對國人來說,《易經》、《論語》是必修課,向《中庸》之類都屬於後續延展類的書籍,有些甚至偏離原意太多。只要把根源性的東西多讀即可。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是我的觀點。象《易經》類的註釋性的書籍汗牛充棟,好多都偏離了精髓,甚至胡說八道,學者宜分辨之。《易經》講的就是宇宙本有的智慧、就是宇宙本有的科學,不要給它披上太多的衣裳。要把精力用在最精粹的東西上。獲得智慧是根本,知識層面次之。若想把儒家各派大家的學說學一遍,學一輩子也學不完,而且會學懵、學傻、學迂腐。一本《論語》已經說盡了世間之事。另外,可以學習相學、行為學、心理學等等方面的好書。歷史書籍要選擇性的讀、辯證批判性地讀,要知道歷史只是某類人寫的作品而已,未必是事實真相,歷史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五、讀人要讀好,有緣者可以從哲學、宗教上努力,進步得會很快,畢竟人生苦短,既要實現人生理想,也要結合現世利益,適應當今崇尚經濟效益的潮流。

    總而言之,本人認為將讀人和讀書緊密結合在一起,對我們的人生進步和事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 7 # 詩詞散文

    一個人就是一本書。

    讀人,比讀其它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願意把傘借給你。

    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打著傘悄悄地走了。

    ——你讀他時,千萬別埋怨他。因為他自己不願意被雨淋著(況且是人家的雨傘),也不願意分擔別人的困難,你能說什麼呢?

    還是自己常備一把傘吧。

    有的人,在你有權有勢的時候,圍著你團團轉;

    而你離開了,或是無權無勢了,他卻躲得遠遠的。

    ——你讀他時,千萬要理解他。因為他過去是為了某種需要而讚美你,現在你沒有那種功力了,也就沒有必要再為你吟唱讚美詩了。

    在此,你就需要靜下心來,先反思一下自己過去是否太輕信別人呢?

    有的人,在面對你傾訴深情的時候,語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條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卻潛藏著一股暗流。

    ——你讀他時,千萬別憎恨他。因為凡是以虛偽為假面來欺騙別人的人,人前人後活得也挺艱難,弄不好還會被同類的虛偽所懲罰,你應該體諒他的這種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迴歸和自省吧。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種的時候,他袖手旁觀,而當你收穫的時候,他卻毫無愧色地以各種理由來分享你的果實。

    你作出一點犧牲,卻成全了一個人的業績欲,慢慢地,會讓他學會一些自尊和自愛。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飾,且穿著顯示出一種華貴,而內心深處卻充滿了空虛,充滿了無知和愚昧。

    那種無文化的形態,常常不自覺地流露在他的言語行動中。

    ——你讀他時,千萬別鄙視他。因為他不懂得服裝是裁縫師製作的,僅僅是貨幣的標誌,而人的知識、品德和氣質,卻是一個人的真正的人生價值。

    對於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觀對照一下自己的行為。

    讀別人,其實也是在讀自己,讀真、讀善、讀美的同時,也讀道貌岸然背後的偽善,也讀美麗背後的醜惡,也讀微笑背後的狡詐……

    讀人,最重要的是讀懂怎樣為人。

    讀人,是為了要做一個真正的人。

    因此,讀人時,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大度,由此才能讀到一些有益於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才能讀出歡樂,才能讀出幸福。儘管我還沒有讀完這本“人之書”,但我會一直努力從各個方面去閱讀。

    文丨馮驥才

  • 8 # David雜談

    《紅樓夢》有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見,在曹雪芹眼裡,人情世故方面的歷練要大於讀書的,這也與他親自見證了曹家包括江南三大織造家族由盛轉衰有關係。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話:“書上的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可見,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是我們讀書、讀人的最終目標。在某些特定的領域,讀書確實比不上讀人,例如修理行業、醫療行業等經驗佔重要地位的領域。

  • 9 # 家電乆醫生

    書不在多 ,在用, 兵不少 ,在精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也要巧妙運用 ,人若死板 ,讀書何用。

  • 10 # 歸陌與珂殤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理論和實踐之間有一個跨度,需要將理論作用到實踐中。單有理論,沒有實踐,終究只是口上功夫,唯有用實踐進行檢驗的知識,才能更好的融匯貫通。就如同讀書與讀人,書本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我們可以從書中讀取其中表達的思想世界。而人是一個複雜的個體,人是活的。每一秒,人都在改變,讀一個人,不僅可以知道他的內心世界,而且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讀人可以知道此人的道德修養,精神境界,行為方式等,讀書卻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只侷限於書中的認知。讀人是生活中的讀書,讀書是書本上的認知。

  • 11 # 有話植說

    為什麼說讀書愛比不上讀人,這種說法的根據何在?如果從表面來說讀書確實比不上讀人,但從深層來講,讀人比讀書更難。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混淆,其實可以一一來細說。

    一、為什麼讀書比不上讀人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書,需要人去讀,理解和悟,書中的知識和道理千千萬,還不是一樣需要人花費大量時間去汲取和消化,然後再運用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呆板的理論知識經過人的思維吸收後,經過解讀和剖析濃縮為人的思想精華,成為人的一部分,生動靈活地在日常裡表現出來。所以讀人,等於是讀一本會說話的書,所有人生道理洗耳恭聽便知道。

    二、為什麼說讀人比讀書更難

    對於書,我們可以花時間鑽研,讀得懂其中的道理,但書終究是書,死物一件,不會變,所有的道理明擺在眼前,一目瞭然。然而讀人則難了,所謂人心隔肚皮,口是心非,虛虛實實,真假難分,人心叵測,是以讓人難以捉摸,永遠讀不懂。

    最後

    其實書和人這兩者是相互融洽貫通的,讀書可以令人明事理,用其中的哲理去解讀人生,辨別善與醜、真與偽,讀懂別人,讀懂自己,讀出好心情,讀出人生精彩。

  • 12 # 姐在貓本漂

    贊同這個說法但也不完全竟然。讀書與讀人也是相互相成的關係,書讀得好可以幫助更好的讀人,會讀人又會幫助更好的讀書更好的理解書,兩者相互依賴誰也離不開誰。用現在的話說,讀書好壞更多是一個人的智商,而讀人好壞更多的是一個人的情商。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更懂得人性,更懂得格局等等。

    讀書是一個人成長的基本功,但未必讀書讀得多的人就是大材、就有大智慧或者能做大事。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是從小父母就會教我們的一句話,如果只讀萬卷書而不行萬里路,就只有讀書死的下場了。

    讀書與讀人不能完全生硬的割裂開,因為人是萬物之靈長,書也是人寫的,讀書也就是讀人,但因為人性複雜,讀人比讀書更難更復雜,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識百種人”,也就是這個道理。

  • 13 # 水墨畫意

    首先知道為何讀書,讀書不光是識文斷句,增長技能。讀書更主要的是提升內在涵養,開闊胸襟,增長見識。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對人對事思想更開闊。但是,書本知識只是前人總結體驗給我們的間接經驗。間接經驗只有經過自身體驗,才能成為自己的直接經驗。

    讀人就是人在社會這所大學裡,獲得直接經驗的體現。

    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讀的再多再好,終不如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使人成長的快。而社會生活中,俗語常說,"事是死的,人是活的。"就是說,事情再多終究是相對固定的,而人是要根據某些事情輕重緩急靈活處理的。所以人是社會一切事物的主宰,而人的情感又是非常複雜的。所謂百人百性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價值趨向。所以說讀書比不上讀人,就是說讀人過程,也是識人的過程,也是和人打交道的過程。也是自己增長見識的更直接的途經

    讀書使人明理,讀人使人辨是非。

    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就是別人有好的品德要向他人學習,別人有不好地方作為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所以說讀人也是完善自己的過程。

    讀懂一本書容易,但讀懂人是不容易的。

    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援的為人處世之道。潛臺詞是說:在瞭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瞭解自己。推而是你讀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讀你,互相品讀,互相交流,進而關係和諧,社會和諧。三觀同有可能成為朋,這也是在豐富著自己的閱歷和人生。

    讀書是靜態的,讀人則是動態的,是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參與其中的。所以讀人更直接,生活體驗更豐富多彩。但讀書和讀人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多讀書,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才能對人及人心和社會有透徹的認知。反之,要多參與社會生活,懂得和人相處,對所讀書也才能有更好地理解。

  • 14 # 姜榮波影視創作

    打個比喻:讀書還在學堂,讀人走入了社會;書裡的東西再牛,也還要用於實際,跟社會結合,所謂學以致用。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懂得應用書中的知識,讀太多的書也無用,當你走入社會才知道,學習才剛剛開始,此時你才知道,社會需要什麼,讀書所學的知識、技術,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怎麼跟人相處,人世間的人心險惡、人情世故,人心、人性等等;有的東西一輩子也瞭解不透,也讀不懂,這時候你才會理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的意思,經常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後背下驕傲自大,老輩人經常說你走的路還沒有我過的橋多來譏諷。所以讀書比不上讀人,但是個人認為:試著讀書和讀人結合,你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純屬個人觀點,不一定對,歡迎大家關注我討論更多問題。

  • 15 # 對著鏡子自言自語自語

    我想你的問題應該是,愛讀書比不上閱人。人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之知,讀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你所學的知識,是作為一個衡量其他事物的標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意淫和自嗨成癮,是不是一種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