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麼做才能給孩子定適合的專業,父母該怎麼做?都說父母堅持孩子才會成功,但我不知該怎樣開始?
14
回覆列表
  • 1 # 情感小嘿唔

    小孩子一定要讓他玩,挑自己喜歡的東西,讓他做更多的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後加以引導和控制,才能慢慢的讓他愛上某件事物

  • 2 # 軍哥談房

    有句俗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是這些因人而異,也有一句"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還是多放一放,讓他多體味生活,釋放天性,別管太多太緊,對於孩子來說,樂趣最重要,開心最好。

  • 3 # 蘭戈兒的幸福生活

    你好,作者,首先5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多玩一下!或者去報幾個興趣班,讓他挑選一下自己比較喜歡的!堅持學下去就很好了,作為父母的我們多尊重孩子的意願!

  • 4 # 麒宸媽咪生活錄

    五歲的孩子是可以讓他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了,專業課首先要自己喜歡,只有喜歡才能長久!

    孩子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當然也可能只是一時興起,是不是真的喜歡一定要觀察他平時的表現!

    分享一下我家老大學美術的經驗!

    我們家老大現在在學美術,他就是5歲開始給他報的美術班課程,因為他平時非常喜歡畫畫,沒事就會拿起筆亂畫!

    他學畫畫到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有時候畫不好也會著急,煩躁,不想再學了,首先我們做家長的心態一定要調整好,一定要告訴孩子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而是要想辦法解決,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到底,不要輕言放棄,我們陪他一起堅持!

  • 5 # 夢想成真79620495

    五歲定專業為時過早吧,他們能懂什麼事重要,什麼事不重要嗎?還是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什麼壓力才能成長的快。如果父母一律給他們定格的活,他們會不開心,就會影響成長。

  • 6 # 寶媽麗麗在修行

    但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萬萬想不到》,是科學作家萬維鋼老師寫的。對這個問題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本書里正好引用了一些科學結論,提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對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在某一方面成才,有指導作用。下面我們來詳細論述一下。

    1 根據一萬小時定律,似乎選定專業確實應該儘早

    咱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想在某一領域成為頂尖人才,需要至少1萬小時的努力。

    這個說法最先來自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天才非天生,只要用正確的方法練1萬小時,誰都能成功。

    這就像咱們中國人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聽起來是很振奮人的,對不對?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提早確定好專業,然後每天刻苦練習,才能保證成年後成為某一領域內的頂尖人才:

    咱們來舉個例子,假如孩子要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就必須多練習,至少一萬小時。

    如果孩子從5歲開始練,每天2小時,那理想情況下,孩子要至少16年多才能達到目的(人不可能一天不間斷地練習,要吃飯、睡覺、休息、完成其他功課等,一天2小時已經不錯了。另外不會每天都練,一年內總有幾天是休息的,所以一年算了300天。)

    這樣算下來,16年後,孩子都21歲了。

    我估計你的焦慮就是從這裡而來。你想讓孩子成為某一方面的頂尖人才,想讓孩子在這個領域內深耕,那按這個規律推算,是得從5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得確定自己的專業。

    2 理想如此,但現實並不理想

    一萬小時定律真的管用嗎?有些領域確實管用。比如高考時刷題,刷得夠多,就能找到規律。

    然而,我們不能只考慮理想情況,還有一些因素需要考慮。

    每個領域需要的時間不同:

    據統計,每個領域需要的練習時長是不同的。比如音樂就需要比一萬小時更長的時間。

    天賦很重要

    普通人再練也成不了詹姆斯——人家以前是打橄欖球的,後來轉行打籃球。比那些從小練籃球的人少了太多時間的練習,然而……結果大家都知道。

    訓練方法

    上學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學生很刻苦,但成績不怎樣;有些學生很愛玩兒,但成績很好。除了智商上的差別,還有方法。

    訓練方法很重要。越想發展成頂尖水平,你越需要掌握高階方法論的老師。正所謂:名師出高徒。

    好在如何學習、如何訓練,各行各業也不是完全獨立的,他們也有一些共通的方法。如果想了解,我建議你看下《刻意練習》和《如何學習》這兩本書。

    興趣點

    每個人的興趣點兒不同。有些我們想讓孩子從事的,孩子不感興趣,強迫這條路不好走;孩子感興趣的,可能他沒有天賦。要找到孩子感興趣、又有天賦的領域,不容易。

    寫到這裡,咱們總結一下:光有一萬小時還不行,咱還要注意天賦、訓練方法、每個領域需要的時間、孩子的興趣點。考慮到這些,理想情況和現實並非並行。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賦又感興趣,還能找到名師掌握正確的方法,那也未必需要1萬小時,也就意味著未必需要5歲就確定專業。

    3 贏起跑線也許是錯的

    萬維鋼老師解讀過愛波斯坦的書《範圍》,這本書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兩種孩子,第一種父母很早就給他們確定了專業,讓他們刻苦訓練;第二種孩子三心二意,各種嘗試。很明顯第一種孩子比第二種孩子的訓練時間長。

    但當孩子們到了15歲這一年。他們突然變了。

    第二種孩子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每日刻苦訓練。第一種孩子的訓練反而少了。最後第二種孩子追上了第一種孩子,成為頂尖選手。而第一種孩子卻放棄了,退出了自己堅持已久的領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第二種孩子是自己選的。之前的“各種嘗試”,讓他最終選了一個自己確定想從事的,然後開始用功。而第二種孩子是別人給自己選的,有點兒被動的意味。被動是外部驅動。人只有一直幹自己喜歡的事,才能“出類拔萃”。

    這個結論也被很多證據證實。儘管那些需要提前練基本功的行業,比如足球,大多數頂級球員都是多嘗試,十幾歲才確定自己的專業。那些職場上的優秀人士,往往大器晚成,之前嘗試過許多工作才得以現在如此成功。

    孩子5歲就定專業,請問多少成分是他自己選的,多少是父母選的?就算是他自己選的,他才5歲,沒見識過世界,又談什麼“最愛”,難保將來看到自己喜歡的,會“移情別戀、前功盡棄。”

    所以,給孩子一個嘗試期,讓她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當孩子多去嘗試,他也能更好地認識世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提高,再選定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才算真正的“未來可期”!

    這就是我對您這個問題的回答,總結一下:

    按照一萬小時定律,確實越早確定專業越好,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理論參考;現實跟理想不同,天賦、方法、興趣、領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加上這些考量,也未必需要早早確定;研究表明,那些童年多嘗試,最終選擇了自己的“熱愛”,再刻苦訓練的孩子,更有成就。

    所以,我建議你帶孩子多嘗試,發掘孩子的天賦、領取,在學習方法上給孩子正確的指導。等孩子十多歲後,再確定不遲。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楊振寧的父親發現他有非常好的數學天賦,身為數學教授卻不急著教兒子,而是教他學《唐詩》《論語》、《孟子》等這些國學著作。等到楊振寧到中學時 ,他都能看《有限群論》了,他的父親還說不著急慢慢來。

    這種教育後來讓楊振寧受益匪淺,他一生都立身中國文化,在物理審美和見解上非常獨到。

    最後引用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裡的話:

    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繫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孩子,你慢慢來,在淡水街明亮的陽光裡,在石階上,等你把花束好,用你5歲的手指。

    願我們都能靜待花開,少些焦慮,牽著我們的蝸牛,欣賞人生風景。

  • 7 # 一滴水1118

    純屬個人觀點,及切身經歷。完全可以,但是有三個條件:一,家淵,二,自己克苦,三,有一雙"恨心的父母"。縱觀幾千年的歷史,不論中外古今,能成就神童者都脫不了以上三點條件。神童不是無緣無故造成的,都是付出比常多出幾倍幾十倍的努力才煉成的。中國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先生,三歲開始學琴,五歲登臺。殷承宗七歲學琴九歲舉行獨奏會。孔祥東1978年生,1981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郎郎三歲學琴,五歲舉辦個人演奏會,十五歲考取著名音樂院。繪畫也是如此,小小低年級的學生,素描的專業水平己不亞於一個專業學習繪畫的高中生,這種事例並非個例,而且己很普遍。因此我認為五歲的小囡完全可以定專業了,但一定要符合上面三個條件。

  • 8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家長應該理清一個問題,也就是定專業和做職業規劃是兩個概念。5歲左右就給孩子定專業肯定是不合適的,但確實孩子5歲左右就可以給他做相應的職業規劃。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孩子在5歲左右就會充分展露他相應的天賦,所以作為家長應該仔細的觀察孩子,及早的瞭解孩子的天賦,這樣就可以根據孩子的天賦來培養他的興趣和愛好。一般來說做自己擅長的事相對來說更容易取得成功,而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作為家長做職業規劃,就是要根據孩子的所長來做相應的規劃。

    但是職業規劃跟定專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職業規劃相對來說更寬泛,比如說孩子具備音樂天賦,那麼家長可以及早的培養孩子音樂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但是確定了大的方向並不等於就一定要把專業都給定下來,同樣是音樂可以作曲,指揮,演唱,聲樂,演奏等等。整體來說及早的幫助孩子做好相應的職業規劃,這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具體的選相應的專業,那麼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畢竟多數家庭的教育投入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把重點精力放在孩子擅長的方面,重點開發自己擅長的領域,對任何一個家長和孩子都是正確的選擇。

    而當一個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了充足的積累和沉澱以後,將來要選專業甚至更換專業,都不會太困難。及早的建立自己的優勢,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 9 # 二寶媽媽在北美

    絕對不是。大部分孩子要到8-12歲才有相對成熟的推理能力,比如知道為什麼要努力。在此前只需要注重培養興趣和生活技能即可。

  • 10 # 有點可愛的頭像

    6歲以前的孩子,處於人生的初始階段,他們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有獨特的學習方式。如果家長不考慮他們的這些特點,一味地以成人的想法和要求去強加於他們,那麼不僅不能起到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可能會有極大的消極作用。所以,家長的眼光一定要放長遠,要有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利於孩子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

    對於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他的興趣傾向。如果孩子一聽音樂就搖擺,那麼他的興趣可能在唱歌、跳舞;如果孩子喜歡塗塗畫畫,那麼他的興趣可能在繪畫。對於大點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詢問孩子的興趣及意願,如果孩子一時無法確定,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提出建議。

    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

    興趣班可以開發孩子的潛能,因此,父母們往往會給內向、膽小的孩子報唱歌、跳舞、輪滑班,給外向的孩子報書法、繪畫班。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也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孩子在某方面發展比較差,性格又內向膽小,父母千萬彆強迫孩子上所謂的“互補”興趣班,孩子很可能因為不斷受挫和失敗而影響心理健康。家長不如就讓孩子往自己的性格上走,在他所熟悉的環境中找到成就感。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

    遵循孩子自身的年齡特徵、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理智地選擇學習時間。比如學習小提琴的年紀5~6歲比較適當,如果太早,對孩子來說過於勉強。學習書法,年齡不宜太小,學齡兒童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書法較為適當。學古典舞蹈的適齡期是4~5歲,此時智慧已發展、運動神經及感受性也開始運作,會自動自發努力。圍棋和象棋的開始適齡期是3~4歲,只要孩子能區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瞭解即可,這兩種棋都有很難的專業術語,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

    注重孩子的直接體驗

    孩子上興趣班後,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孩子感覺快樂還是壓抑?如果是壓抑,是教學方式有問題還是人際交往有問題?是父母參與太少還是興趣班報得太多?在分析各種原因後,父母才能夠幫助孩子去面對遇到的困難,而不是粗暴地強迫孩子堅持。

    建議家長先報一個試學課程,通常5~8節課能夠看出孩子是否擁有繼續學下去的傾向,如果家長能跟孩子一起參加興趣班,或者當他的學生更好,父母的支援和信任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理性地面對孩子的興趣轉移

    有時候明明是孩子自己要報的興趣班,可一段時間後,孩子卻不想學了。這種變化在心理學上稱為“興趣轉移”。年齡越小的孩子,興趣的變化越是頻繁。興趣不斷地轉移,說明孩子在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更適合自己的事物。如果過了這個期限,孩子依然想放棄,那麼就尊重孩子的興趣轉移。與其讓孩子固守在一個他並不感興趣的領域消磨學習的積極性,不如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裡自由發揮。

    綜合考慮興趣班的環境

    在為孩子選擇一個具體的興趣班時,家長首先要考慮它是否有好的設施和條件,從而可以為孩子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要考慮興趣班離家的距離,如果路程過於遠的話,路上的勞累顛簸可能會使孩子到了那裡已經疲憊不堪、無心學習了,結果是得不償失。再次,家長應觀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以傳授技能技巧為主,還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為主呢?如果是單純培養孩子模仿的技能,甚至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恐怕會使孩子喪失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喪失創新的意識,對其今後的成長反而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軍多少艘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