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字拾荒人
-
2 # 愛新覺羅小怪獸888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瑞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遺址在開封宋門以南的城牆之下,城摞城(地下疊壓不同朝代的古代都城6座)。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瑞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遺址在開封宋門以南的城牆之下,城摞城(地下疊壓不同朝代的古代都城6座)。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被認為是反映12世紀初宋徽宗時清明盛世的作品,作品描繪的是北宋時期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以及汴河沿岸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繁榮景象。
畫面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描繪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一片枝芽萌動的小樹林,樹間農舍掩映其中,農田初綠,阡陌縱橫,趕集的人們和馱運貨物的騾馬從條條道路上向城裡進發。在汴河碼頭停泊著數條大船,其中有一條裝滿了糧食,一些人正在忙著搬運。
順著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畫面進入第二部分。屋宇錯落,古柳參差,臨河的茶肆之中,擺著桌凳。河中船隻往來不斷。一座精緻的拱橋,宛若飛虹,溝通兩岸。行人眾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過拱橋,桅杆已經放倒,船工握筒盤索。橋上橋下,許多行人駐足觀看。從人們張嘴揮臂的動作中,似乎聽到了船工們吆喝的號子聲和眾人的喝彩聲。
下橋穿街,走過一座巍峨的城門樓,便來到最繁華的街市。這是第三部分描繪的景象。這裡酒樓茶肆、宅第店鋪鱗次櫛比,貨物五光十色、種類繁多,市招高掛,買賣興隆。街市上,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騎馬的,乘轎的,購物的,叫賣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清明上河圖》透過細膩傳神的描繪,全面、真實地再現了宋代街道和市井生活的各個方面。一方面表現漕運、碼頭、船家等運送豐盛的物資在汴河上的流通,另一方面描繪為普通人服務的寒舍酒肆,普通市民飲酒、購物的場面,甚至街道上還有衣不蔽體的百姓。
所以,《清明上河圖》或許不是故作低調歌頌盛世,而是對某種特殊社會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刻畫,是以寫實、記錄性影象的力量說服特定人群的一種特定表述。
這幅作品雖然表現了虹橋兩岸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場面,再現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榮景象,但是細細琢磨,又在盛世之喧鬧聲中粗線條地加上了不和諧之聲。這種不和諧之聲來自橋下正要相撞的兩條大船。作者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如此安排絕非偶然,這使得商業的繁榮和發展在畫中退居次要位置,於是作品的中心便轉為面對逆境同心協力的場面如果《清明上河圖》是在神宗朝創作的,當時王安有變法正遭各方阻撓,那麼《清明上河圖》或許隱喻著一個主題:宋神宗主張的變法如逆流而上之舟,雖風浪當前,但上下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目前無遺蹟可尋,但是如今坐落在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按照1:1的比例把《清明上河圖》復原再現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佔地600餘畝,其中水面180畝,大小古船50多艘,房屋400餘間,景觀建築面積30000多平方米,形成了中原地區最大的復原宋代的建築。2009年,清明上河園榮膺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座以繪畫作品為原型的仿古主題公園。
另一處是清明上河圖景區是浙江橫店影視城的經典六大景區之一, 根據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鉅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取其神韻,結合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民俗、民風及宋時的古建特色,按影視拍攝的需要建造而成的影視基地。 清明上河圖景區佔地面積600餘畝,建有房屋120多幢,橋樑6座,碼頭3個,船隻2艘,牌坊14座。景區分為外城、裡城和宮城,城中有“汴河”蜿蜒,形成了城外有城,河內有河的獨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