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生講史

    第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功績,他廢分封、行郡縣,置三公九卿制,修靈渠,修長城,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等,完成了統一華夏的事業,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中國統一的管理標準模式,從而創制一套比較完整而系統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真是大手筆!

    第二位:爭議最大的皇帝——隋煬帝

    他(1)開鑿名垂青史的偉大事業——大運河;

    (2)進擊林邑(越南)開疆拓土;

    (3)開拓臺灣,加強臺灣與大陸的聯絡;

    (4)征服吐谷渾,擴大疆域;

    (5)三徵高句麗,經略東北;

    (6)營建東都洛陽,強化政府控制力;

    (7)完善科舉制,意義非凡。

    總之,隋煬帝在位僅僅13年,就做了很多偉大事業,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作用,但也是這樣,13年一下子取得如此功績的背後是橫徵暴斂的代價,所以,隋煬帝一直都備受爭議。

    第三位:開創“貞觀之治”的皇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軍事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程序的傑出人物。

    政治上:他吸取隋亡教訓,虛心納諫、勤用賢才、發展科舉、改革三省六部制。

    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輕徭薄賦。

    軍事上:在西域設管理的最高行政、軍事機構。

    思想上:發展科舉,注重人才培養。

    民族關係:積極和親,文成公主進藏,促進名民族關係的友好發展。

    由此,出現了中國少有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鼎盛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位:武則天

    她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女皇帝,也是一位傑出的女軍事家、女政治家,她的功績促進了中國歷史的不斷髮展。

    功績表現:

    政治上:打擊門閥,終結了自北周以來的門閥統治,為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文化上:開創武舉、殿試等多種制度、發展科舉制,重用寒門,促進社會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經濟上:輕徭薄賦、興修水利,休養生息,促進了農業、手工業乃至商業的長足發展。

    軍事上:裁撤邊境怠政官員,穩定邊疆,為社會的繁榮安定提供條件。

    在武則天的統治時期,當時唐朝的經濟不斷髮展,國力很強盛,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人稱“貞觀遺風”。

    綜上所述,客觀的分析,他們幾位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都對我國乃至世界的歷史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生認為他們都是最偉大的、文治武功最好的皇帝!

  • 2 # 夏隊長

    我個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最好,少年英雄,心胸豁達,把唐朝帶向了中國古代的巔峰,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威名遠播,影響深遠,最重要的是人民比任何時期都要幸福,所以大家一個個日子過得舒服,都長胖了,以微胖為審美!

  • 3 # 財運亨達

    古代帝王中,文治武功方面我個人認為東漢光武帝劉秀應該是最好的一個。毛主席曾評價劉秀是一位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人們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開始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

    劉秀善於用兵,經常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劉秀指揮的昆陽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當時王莽派四十二萬大軍圍攻昆陽。當時昆陽的守軍只有九千人,實力相差非常懸殊。守城將領都想棄城逃走。在劉秀勸說下,大家放棄了逃走念頭齊力守城。他則親率十三騎兵趁夜出昆陽到定陵和郾城調來一萬多援兵。此時昆陽城已危機萬分。劉秀親率步騎兵千餘人作前鋒,攻擊莽軍。又組織三千人的敢死隊衝殺。最後將王莽大軍殺的大敗,其主帥之一王尋被殺。

    他還能知人善用。以鄧禹、馬成為首的中興二十八將大部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能“開心見誠”,不念舊惡。朱鮪曾建議更始帝劉玄殺死了劉秀的哥哥劉縯,又極力阻撓劉秀去河北發展。但劉秀最後不但赦免朱鮪,還封朱鮪為扶溝侯,拜平狄將軍,天下統一後,朱鮪還出任過太守等。

    劉秀在戰爭中能夠克敵制勝,還在於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採用政治攻勢,如宣佈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等,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為他爭取到更多的支援和擁護。

    他統一天下後推行“偃武修文”的國策,並大力整治官場風氣,精簡機構,勵精圖治,大興儒學。社會上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一時期被後世史學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

    總上所述,光武帝劉秀文武兼備,知人善用,寬容大度,勵精圖治,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大好局面。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難得的好皇帝。

  • 4 # 小郭讀歷史

    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奮寡而擊眾,眾弱而復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餘年,大業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酌古論》”

    東漢的開國皇帝,諡號“光武”的漢世祖劉秀,以能‘召喚隕石’,運氣極佳,而在網路論壇上經常被冠以“大魔導師”的稱呼,然而細究劉秀定鼎天下的過程,會發現遠非眾人們戲謔的那麼輕鬆。

    我們先從昆陽之戰時的‘隕石’說起。

    公元23年,新朝司空王邑、司徒王尋領新軍四十二萬重重圍困昆陽,漢軍內部已經分裂,劉秀帶十三騎突圍收兵後,昆陽城裡的守將王鳳居然想的是向王邑投降

    王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不以軍事為憂。《資治通鑑.卷三十九》

    此時天象異常

    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後漢書.光武帝紀》

    這就是盛傳的‘隕石’,然而從史料記載來看,隕石並未對王邑軍造成太大影響,真正挽救形勢的,還是收兵歸來的劉秀,以數千各地留守營兵直面王邑、王尋大軍。

    六月己卯,光武遂與營部俱進,自將步騎千餘,前去大軍四五里而陳。尋、邑亦遣兵數千合戰。光武奔之,斬首數十。諸部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光武復進,尋、邑兵卻,諸部共乘之,斬首數百千級。連勝,遂前。《後漢書.光武帝紀》

    六月的炎炎夏日中,此時位為偏將軍的劉秀親自領軍衝陣,步步緊逼,如果以為劉秀真的是隻憑一腔血勇做出此舉,那就大錯特錯了

    偽使持書報城中,雲“宛下兵到”,而陽墯其書。尋、邑得之,不憙。《資治通鑑。卷三十九》

    劉秀先行使用了心理攻勢,使得王邑的軍隊開始動搖,在此基礎上方才以弱擊強,利用心理優勢,使得漢兵勇氣倍增,從而一舉擊破四十二萬大軍的陣地:

    諸將既經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尋、邑陳亂,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後漢書.光武帝紀》

    心理戰的同時,內外夾擊,再配以“隕石,雷雨”方才贏得昆陽之戰的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天氣不是總站在劉秀這一邊。在起兵初期的小長安聚之戰中,劉秀追隨哥哥劉縯,由於天氣原因,漢軍甚至慘敗,劉秀的姐弟也在亂戰中身亡:

    時天密霧,漢軍大敗。秀單馬走,遇女弟伯姬,與共騎而奔。前行,復見姊元,趣令上馬,元以手揮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死,縯弟仲及宗從死者數十人。

    可見天氣不是隻幫助劉秀的,昆陽之戰實在乃是劉秀的勇氣與決斷,方才獲得大勝。

    昆陽之戰,對陣雙方形勢

    昆陽之戰後,與一般人認為的不同,劉秀並沒有一飛沖天,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險的之中。

    在漢軍的根據地宛城的劉縯,被更始帝劉玄所殺。同時召剛剛獲得大勝的劉秀從昆陽前往宛城。面對這兇險至極的命令,劉秀沒有選擇,只能前往,並且不敢以昆陽大捷的功勞自居,也不為劉縯發喪,飲食談笑如平常,方才讓劉玄等人放下戒心,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然而劉秀的內心深處肯定是無比痛苦的,在馮異列傳裡可以窺探到此時劉秀的悲傷與不安:

    自伯升之敗,光武不敢顯其悲慼,每獨居,輒不御酒肉,枕蓆有涕泣處。異獨叩頭寬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後漢書.馮岑賈列傳》

    在隨後漢軍的各處行動,乃至攻破長安的戰役裡,都不見有劉秀的身影,可見此時的劉秀被深深的防範。直到王莽被殺,劉玄決定建都洛陽,方才以劉秀行司隸校尉,先行前往整修官府。是時,劉玄向各地派出使者受降,然而天下已亂,豈是可以傳檄而定的?

    劉秀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劉玄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持節的名號,空手前往河北招撫。同年年底,冀州當地的大豪就共立王郎為帝,由於有當地實力派的支援,王郎很快就佔領了冀州的大部分地區,劉秀等人面對如此形勢,無兵無將,只能選擇向南狼狽而逃:

    遂晨夜南馳,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蕪蔞亭,時天寒烈,馮異上豆粥。至饒陽,官屬皆乏食。秀乃自稱邯鄲使者,入傳舍,傳吏方進食,從者飢,爭奪之。傳吏疑其偽,乃椎鼓數十通,紿言“邯鄲將軍至”,官屬皆失色。秀升車欲馳,既而懼不免,徐還坐,曰:“請邯鄲將軍入。”久,乃駕去。晨夜兼行,蒙犯霜雪,面皆破裂。《資治通鑑.卷三十九》

    一直逃到了信都,由於太守任光曾經接受劉玄政權的任命,所以接納劉秀入城。(劉玄見關東戰亂過於頻繁,已經從洛陽西遷前往長安建都。)此時劉秀在可以在信都軍隊護送情況下逃往長安,然而他卻選擇留下,對抗王郎。憑藉著當年昆陽之戰的名聲,河北各地不服從王郎的軍隊,開始向劉秀身邊集結,至此劉秀才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勢力。

    隨後,他憑藉政治聯姻,爭取到了真定王劉楊的十餘萬部眾,又得到了幽州耿況、彭寵二人的騎兵數千,從而擊破王郎,佔據了河北。勢力大漲的劉秀,沒有選擇在此時與殺兄仇人劉玄決裂,而是接受了蕭王的爵位,著手穩固自己的後方,解決河北境內的各地起義軍。同時,劉秀敏銳的意識到位於長安的劉玄政權必然會覆滅,於是派遣鄧禹從河東郡西入關中:

    蕭王將北徇燕、趙,度赤眉必破長安,又欲乘釁並關中,而未知所寄,乃拜鄧禹為前將軍,中分麾下精兵二萬人,遣西入關,令自選偏裨以下可與俱者。《資治通鑑.卷三十九》

    留寇恂守根據地河內,面對位於洛陽的劉玄部下朱鮪的軍隊。

    拜恂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蕭王謂恂曰:“昔高祖留蕭何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內。當給足軍糧,率厲士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拜馮異為孟津將軍,統魏郡、河內兵於河上,以拒洛陽。《資治通鑑.卷三十九》

    完成一系列部署後,劉秀北上征討各地義軍,卻差點死於無名小卒之手。

    光武北擊尤來、大搶、五幡於元氏,追至右北平,連破之。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為所敗。賊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光武,光武撫其肩而上,顧笑謂耿弇曰:“幾為虜嗤。”弇頻射卻賊,得免。士卒死者數千人,散兵歸保范陽。《後漢書.光武帝紀》

    幾乎在劉秀遇險的同一時間,後方的河內郡也遭到了駐紮在洛陽的朱鮪軍的攻擊,得益於劉秀的識人之明,寇恂、馮異大破洛陽的軍隊,穩固了河內郡。與此同時,在燕趙之地的劉秀也重整旗鼓,掃平了各路義軍,徹底穩固了河北。此時部下紛紛勸劉秀稱帝,終於,在南歸河內的路途中,公元25年6月,劉秀稱帝,時年31歲。

    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於鄗南;改元建武,大赦。《資治通鑑.卷四十》

    十月,劉秀入洛陽,建都。此時天下仍然在攻戰不休,

    關西:

    赤眉破長安,殺劉玄;隗囂據天水;劉嘉處漢中;盧芳引匈奴掠安定;公孫述稱帝於成都;竇融引兵絕涼州而自守;

    關東:

    鮑永於河東觀望;劉永即位於睢陽;李憲守淮南;劉賜在宛,王常在荊州;張步割據青徐二州。更兼有檀鄉賊流竄清河,銅馬賊降而復反。

    其他小股割據部隊更是數不勝數。面對如此紛繁複雜之局面,劉秀結盟關西諸侯,以書信、官職安撫,而全力攻打關東各諸侯。不過具體操作上,卻採取分化打擊的策略,招降劉玄故將鮑永,拉攏宗親劉賜、老戰友王常,殲滅劉永、李憲、張步。

    但是劉秀也並不拘泥於此,建武三年,無糧的赤眉軍從長安向東,劉秀令馮異於崤山邀擊,同時親勒六軍,於宜陽嚴陣以待;赤眉軍果然如劉秀所料,敗往宜陽,兩軍於宜陽相遇,走投無路而又飢寒交迫之下,赤眉全軍投降劉秀:

    赤眉餘眾東向宜陽。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赤眉忽遇大軍,驚震不知所謂,乃遣劉恭乞降曰:“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

    劉秀料事如神,以逸待勞,降服赤眉軍

    得到赤眉降兵之後,劉秀勢力更加壯大,最終於建武六年(公元30年)掃平關東。

    縱橫捭闔,平定關東

    僅僅休息四個月後,漢軍出兵關西,以借隗囂所據的天水為名,伐蜀。隗囂自然不同意這“假道伐虢”之計,於是發兵據守,阻止漢軍:

    隗囂遂發兵反,使王元據隴坻,伐木塞道。諸將因與囂戰,大敗,各引兵下隴;囂追之急,馬武選精騎為後拒,殺數千人,諸軍乃得還。《資治通鑑.卷四十二》

    出乎意料的,百戰之餘的漢軍居然大敗於隴西,劉秀不得已,只能迴轉洛陽,再次發動外交攻勢,招徠涼州的竇融,使之與隗囂斷交,夾擊隴西。然而真正打破局面的,是劉秀的部將來歙:

    建武八年春,來歙將二千餘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襲略陽,斬隗囂守將金梁。囂大驚曰:“何其神也!”帝聞得略陽,甚喜,曰:“略陽,囂所依阻。心腹已壞,則制其支體易矣!”

    來歙引軍背刺隗囂得手,隨即劉秀再次親征,並且正式讓竇融引軍來匯合,終於攻破隴西,劉秀覺得大局已定,便回師洛陽。然而沒想到他剛剛離開,公孫述的援軍卻到了,支援隗囂再次佔領了隴西各郡。

    歷時兩年,平定隗囂

    但是隗囂已然是強弩之末,不久便病死了。劉秀令來歙駐紮長安,督諸軍平定隴西,到建武十年(公元34年)底,終於殲滅隗囂的殘餘部隊,至此,只剩益州的公孫述割據一方。

    原本以為會一帆風順的攻滅公孫述的戰爭,卻再次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劉秀本以來歙從河池進軍,自北而南;同時以岑彭從荊州進軍,自東向西。二路並進,準備一舉滅掉公孫述。然而兩位方面軍的統帥來歙、岑彭先後死於蜀地刺客之手,這一變故大大延緩了公孫述滅亡的速度,劉秀改派臧宮、吳漢統帥兩路軍隊入蜀。在大軍已經進抵成都城下之時,劉秀為避免傷亡做了最後的努力,寫信勸降公孫述:

    下詔喻述曰:“勿以來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時自詣,則宗族完全。詔書手記,不可數得。”述終無降意。《資治通鑑.卷四十三》

    公孫述拒絕了勸降,於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11月孤注一擲,親自領軍迎擊吳漢,令部下延岑阻擋臧宮,戰鬥十分激烈:

    大戰,岑三合三勝,自旦及日中,軍士不得食,並疲。漢因使護軍高午、唐邯將銳卒數萬擊之,述兵大亂;高午奔陳刺述,洞胸墮馬,左右輿入城。述以兵屬延岑,其夜,死;明旦,延岑以城降。《資治通鑑.卷四十三》。

    二路並進,攻滅公孫述

    但是最終,佔盡優勢的漢軍還是攻入成都,消滅了公孫述的勢力。

    從南陽起兵到攻滅公孫述,劉秀用了十五年時間,以其高明的戰略眼光、出眾的軍事才能、英明的用人決定,而不是靠隕石與運氣,中興了本已分崩離析的漢朝。對其功業的肯定,從他的諡號“光武”,廟號“世祖”中,可以一覽無餘:

    參考資料:《後漢書》,《資治通鑑》,《讀通鑑論》。

  • 5 # westwindzhaobao

    當然是秦始皇咯。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 6 # 和風青竹

    那麼就侷限於中國的帝王而言,根據歷史參考,“文治武功”優秀的帝王很多。

    ▲周文王姬昌

    一、周文王姬昌,商朝末年的西岐(陝西)領主,官封西伯侯。在位期間,勤於政務,以文治天下。重視農業生產。守明德,慎刑法。所管制境內,尊崇禮樂教化。官僚本分,民風淳樸。官,民之間一片融洽。具體有成語“畫地為牢”,可做其文治之佐證。

    並持厚德,時常被請出,仲裁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引來四海稱頌。天下歸心。

    後因商紂王殘暴統治,施虐於天下,引得四海不安,舉國動盪。周文王,上順應天勢,下體察民苦。不得已,為匡扶天下,豎起伐紂旗幟。禮賢下士,廣闊人才。拜姜尚,姜子牙為託孤大臣,令其子姬發拜姜尚為相父。討伐商紂。

    給武王姬發,奠定了政治基礎,物質基礎。使得“武王克商”勢如破竹,直搗黃龍,一舉滅除了商紂王。

    從此,開創了周朝八百餘年偉業。也是中華歷史上最長的朝代。

    更是為後世孔子,所夢想崇尚的:只以禮樂便可治天下的朝代。

    這也是《禮記·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文治武功”的出處。

    可惜,文王,武王。是兩個人。無法將“文治武功”聚於一身。所以只能作另選。

    ▲漢武帝劉徹

    二、漢武帝劉徹,通過了“文景之治”的物質基礎積累。開創了“漢武盛世”。剛柔並用。對外,徹底性的解決了,征服北方匈奴的同時,還採用和平手段,使得西域諸國臣服於大漢。

    對內,實行鐵腕改革,從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封建社會(分封諸侯王國建制社會)。實行了“中央高度集權制”。其政治思想一直沿用至民國。並且鞏固了“大漢”一詞,更是千古流傳,沿用至今。

    漢武帝劉徹,雖有文治武功於一身。且功績非凡。但晚年捕風捉影,倒行逆施。搞起“巫蠱之禍”,六親不認,戕害無辜之人眾多,擾亂朝廷綱紀之深重。實屬“文治”之一大敗筆。而做為:“千古文治武功第一人”。可以排除。

    唐太宗李世民

    三、唐太宗李世民:對外,先後平定突厥、高昌、龜茲等。使大唐名聲威播四海,八方臣服。

    對內,採用“玄武門”兵變,斷然出手,武力奪取政權之後。明明一身“武功”,可偏偏又實行仁政,普世濟民,求大同而不拘小異。使得“貞觀之治”美名,千古流芳。“唐人”一詞,更是盛名環宇。沿用至今,開啟世界各地“唐人街”之榮稱。

    ▲李世民昭陵六駿之一“拳毛騧gua”,畫像。當時平定洺水(河北漳水)一戰,等戰役結束之時,單此馬就身中九箭,不幸戰死。後被刻成石雕,帶入昭陵,和其他五匹李世民戰馬,合稱昭陵六駿。可直接證明李世民“武功”之一斑。

    拳毛騧浮雕(李世民昭陵陪葬品)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功績有:《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征討漠北等。雖有“文治武功”。可相對於,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來說就略顯不足了。

    再說,朱棣還有一個成語傍身,那就是“誅滅十族”的帝王開創者,實施者。對名士方孝儒的一通十族滅殺,蒙冤者八百餘人。實給其需要內斂、包容的“文治”風采,大大減了分。

    康熙大帝:由於康熙、乾隆傲慢的政治眼光,和偏見。導致了清朝“閉關鎖國”的錯誤政治思想,得以傳承。也是等於親手埋下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隱患。

    “康乾盛世”,個人認為就不值得提了。因為那是傲慢,封閉,自大,的代名詞。也是我中華民族被外夷真正超越的開始。

    唐太宗李世民

    最後個人認為:能獲得千古“文治武功”最好稱號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 7 # 醉在現實醒在夢裡

    我認為是漢宣帝,原名劉病已,後改名劉詢,他的一生非常傳奇,他爺爺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自殺,這一脈活下來的只有劉病已,從此流落民間。據《劍橋中國史》,這一脈被稱為以衛子夫、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衛氏家族,劉病已的前任昌邑王劉賀是以李夫人、李廣利為代表的李氏家族,兩個家族明爭暗鬥了很多年後,以劉賀被廢、劉病已被立標誌著衛家人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西漢的皇帝,廣為人知的除了漢高祖劉邦、文景之治外,最知名的恐怕就是漢武帝劉徹了,他開疆拓土,一舉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但西漢國力最強盛的時代並非武帝時代,而是宣帝時代,宣帝,即劉病已,西漢史上擁有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

    在漢朝,只有那些對國家有大貢獻的皇帝才配想有廟號,西漢只有四位皇帝享有廟號,他們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劉病已),劉詢的廟號為中宗,意為中興之主。

    為什麼說西漢國力鼎盛不在武帝而在宣帝呢?那是因為武帝窮兵黷武,把從文帝以來無為而治積累的財富不說是踢幹蕩淨,那也差不多了,武帝末年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下《輪臺詔》要求休養生息。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輪臺詔》

    當武帝之時,跟匈奴、大宛等國打仗,那都是真刀真槍,以強大的國力做後盾,沒有任何虛的,雖然逞強一時,但內耗極大,到最後已經是外強中乾了。且四夷不服,不是這個反就是那個反,宣帝時期則不同,宣帝更講究策略。以常惠經營西域為例,他很懂得如何利用西域諸國的兵力,而不是每次都從國內調兵。有次跟匈奴打仗,常惠本身就一光桿司令,卻用漢朝的節杖調動了烏孫五萬兵力大敗匈奴。另一次攻打龜茲時,也是聯合周邊國家兵力,嚇得龜茲不戰而降。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

    透過外交手段調動他國兵力,這算是宣帝時期的明智之舉了,不過這也應該算是沾了武帝的光,把西域諸國打怕了,他們才認可你。

    宣帝有武治的同時,還有文治。武帝喜歡用酷吏,宣帝愛用循吏。所謂循吏,即老百姓口中的好官。宣帝年幼時曾流落民間十餘載,深知民間疾苦,知道老百姓過得不容易,所以非常注意改善民生,更難能可貴的是宣帝重情重義,曾頂住權臣霍光的壓力,立貧賤時的妻子許平君為皇后,與此故事相關的成語有故劍情深、南園遺愛。

    像漢宣帝劉詢這樣又有文治武功、還有情有義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真不多見,但為啥他的知名度這麼低呢?以漢武帝劉徹為題材的電視劇看過《漢武大帝》、《大漢天子》等,以劉詢為題材的電視劇只看過《烏龍闖情關》……

    歷史大家呂思勉先生在他的《秦漢史》中對劉詢有過這樣一個評價,也許能解釋為啥劉詢的知名度不如漢武帝。

    帝雖有閱歷,而無學問。故能理當時之務,而不能創遠大之規。——呂思勉《秦漢史》

    事有兩面,正如太極有陰陽。流落民間對劉詢來講,增長了他的閱歷,使他避免了在宮中養尊處優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也許這就是他能夠使漢朝得以中興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長期在民間遊蕩,受教育的機會少了,學問水平自然就低了。所以宣帝雖光大了的武帝的事業,但並沒有開闢出新的天地,也許這就是他知名度略低的原因了吧

  • 8 # 666思源

    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赫赫有名的皇帝,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劉徹,劉秀,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朱棣,皇太極,康熙,雍正,等等,很多,要說最有血性的皇帝,秦始皇,漢武帝,最能打仗的皇帝,李世民,成吉思汗,忽必烈,最有爭議的皇帝,隋文帝,朱元璋,雍正,負面最少的皇帝,光武帝劉秀,我認為劉秀,文治武功最好

  • 9 # 艾Q贏

    泱泱華夏發展的歷程中,封建王朝絕對是一部重頭戲。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登基起,自1911年宣統皇帝退位,中間歷經408位皇帝。這其中既有唐宗宋祖這樣長於文治的明君,也有秦皇漢武這般開疆拓土的雄主。我認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最好!

    文治:發展經濟,奠定康乾盛世基礎。

    武功:擒鰲拜、平三藩、臺灣,親征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 10 # 湟水河畔

    文治武功都要好,綜合來看當屬清帝康熙!

    論文治,他組織班子進行大型圖書編纂,如《古今圖書整合》,《康熙字典》。他開博學鴻詞科廣招天下飽學之士,包括明末遺臣,大儒。他南巡山東,謁孔府,行跪禮,令天下儒士為之感動!他個人遍學各種文化經典,甚至西洋算學天文曆法,使明末以來西學東漸得以發揚光大。

    論武功,他平三藩,平準噶爾,統一臺灣,徵沙俄。確保北方邊境安定,防止了西北割據勢力,將東南沿海與臺灣牢牢納為一體!正是因為康熙帝為中國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

  • 11 # 歷史如河我似沙

    我覺得應該是李世民,少年英雄,替父南征北戰,一統華夏,在位時,勵精圖治,廣開言路,開創貞觀之治。而且最關鍵的時,李世民對待功臣很好,沒有出現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 12 # 夜話堂

    說心裡話,個人對武功赫赫的帝王一般都持敬而遠之的態度。無他,生活在這種帝王時代,老百姓是非常不幸的,無窮的服役,賦稅,會把人壓的喘不過氣來。

    所以,筆者最推崇的帝王,是宋仁宗。

  • 13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我認為毛主席給出的答案,非常耐人尋味: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是秦始皇,最能征善戰的君王是李世民,最有政治頭腦的君王是劉邦。秦始皇開天下之先,滅六國,一統山河,為中華民族兆始之君,功在千秋!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於隋末亂世,在軍閥混戰,好勇鬥狠的黑暗時期,英姿勃發的秦王李世民帶領一幫忠心耿耿的兄弟,在殺伐平叛中獨樹一幟,迅速建立起轟轟烈烈的大唐王朝。

    起於漢末草莽當中的泗水亭長劉邦,一無背景,二無家底,三無文化,四無才幹,卻建立起延續了407年的大漢王朝。用劉邦自己的話來說:無韓信的軍事才能,無蕭何的管理之能,無張良的運籌帷幄之能。但世之豪傑能為劉邦所用,可見劉邦的政治能力何其霸道也。

  • 14 # 齊岐說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誕生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各朝代帝王,他們書寫的時代篇章為後人憑弔激賞。要論個人評價,我還是更屬意於明王朝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永樂大帝。他的文治武功在眾多帝王中獨樹一幟,千古風流。

    明王朝是最後一個漢家王朝,明成祖朱棣是最後一個有歷史作為的漢家君主,史稱“永樂大帝”。

    明王朝前承蒙元,後啟滿清。同時代的歐洲正逐步走出中世紀黑暗,先後萌發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西文明的代際分野從明朝開始,之後中華文明漸漸落後西方,到今天還沒有完成全面復興。

    明王朝之於華夏文明史和明成祖之於千古帝王史,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時代意義。

    永樂帝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號“永樂”。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政治上,繼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定內閣和東廠;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指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帝朱棣的文治武功是漢家君主的千古絕唱,留下通江達海、協和外邦、萬國來朝的輝煌一頁。

    特別是永樂帝的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一個海洋文明的時代。鄭和下西洋早於西方的地理大發現,而且沒有從事任何殖民活動。鄭和率領龐大船隊4次到達非洲東海岸。他們給非洲人民帶來的是和平的願望和真誠的友誼,而不是刀劍槍炮和掠奪奴役。

    今天的全球抗疫,中國與世界各國搭建了空中橋樑,向各國輸送抗疫物資。這又何嘗不是下西洋精神的傳承?它傳遞的是和平友誼的精神。而歐美對中國的吹毛求疵甩鍋推責,又何嘗不是鄭和空手而返的翻版?

    朱棣的明王朝也留下了孤獨的歷史背影。如果沒有朱棣的明王朝,今天是否還可以延續中華?明王朝前面的蒙元代表的草原文明,像旋風來無影去無蹤一般的掠過中華大地。明王朝後面的滿清統治中國將近300年,帶來豐厚的嫁妝,也帶來沉重的枷鎖。正是因為明王朝的存在,後世的歷史才有中原與草原歸一,才有漢滿蒙回藏和同為一家,才有今天萬世一表的大中華。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在歷史的煙雲之中,永樂大帝朱棣乍隱還顯,大有若無。今天的民族復興路上,億萬中華兒女正勠力同心,擼起袖子加油幹。一帶一路的恢宏畫卷徐徐展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回望永樂帝的文治武功,將會為我們走好新時代的強國長征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源源不竭的民族精神動力。

  • 15 # 仲馬第三

    應該是康熙,天賦極好,聰明好學,少年老成,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施展才華,接受了種種類似與湯恩比困難的挑戰,終於成就了盛世,要知道沒有康熙的盛世,乾隆的盛世便無從談起,康熙稱得上是古今第一明君。

  • 16 # 故事在繼續Q

    大漢第七任皇帝 ‘(漢武帝劉徹),文治: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武功:開疆擴土,東並朝鮮,西征大宛,南吞百越,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 17 # 飛鴻踏雪浴火成詩

    中國古代歷史上十大偉大傑出帝王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趙禎宋仁宗是一代明君,是宋代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在位41年。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東坡詩話》這樣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己無為,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真個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

    第九名:明星帝王----清聖祖康熙康熙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

    第八名:絕代女皇----聖神皇帝武則天從政治上,幫助剷除了朝中握權的重臣,使集權統治得以實現。提出並推行建言十二事,“勸農桑,薄賦役”。稱帝后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武則天還十分重視地方吏治,執政時加強了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口更是快速增加。

    第七名:中華始治----漢文帝劉恆在中國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文帝的政治方針和措施,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使漢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後來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名:一代布衣----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復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第五名:世界之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征服活動,克服了當時東西方陸路交通的人為障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作為一名目光遠大、具有宏韜偉略的政治活動家,作為一位制軍嚴明、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和復仇天神,他所建立立的赫赫業績,對於蒙古人來說,是空前絕後的。成吉思汗所發動的征戰,橫掃無辜,踐踏自安之邦。大規模的西征,尤其征戰南高加索和裡海草原,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總之,成吉思汗功過皆巨,影響久遠。一方面是黃禍風暴,另一方面又是大同世界的開路先鋒,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第四名: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漢朝滅亡後,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撕殺戰亂之中。南北朝時期,各種蠻族大批侵入中原,佔據統治地位,史稱。楊堅篡位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停止了胡化趨勢,力行漢化。隋文帝崇尚節儉,勤理政務,對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透過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人口顯著增加,衣食逐漸富足,國力日漸強盛,漢族民族力量終於恢復強大。隋文帝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數百年、最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重構了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視文教,開科取士,創立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三省六部制。

    第三名:大漢天子----漢武帝劉徹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君王,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開拓的疆土,為中國的遼闊疆域奠定了基礎。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其武功成就足以使西方亞歷山大、拿破崙等世界之王暗然失色。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任何人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

    第二名:貞觀長歌----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在文治武功上均取得了超凡建樹,貞觀之治更是傳頌千古的封建時代頂峰。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名臣。李世民採取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祥和,進步的局面。尤其他和魏徵的君臣魚水之情,更是傳揚千古的君賢臣忠的美談。

    第一名:千秋基業----秦始皇秦始皇對內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對外北抗匈奴,修築萬里長城,南拓百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從那一刻起開始深入人心,一個統一的強盛的民族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日後的兩千多年裡向世界長久不息地綻放著璀璨的光芒。始皇基業,功在千秋。

  • 18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文治武功最好、功勳成就最大、威名最廣、治國才能也是一流的帝王,當然是開創大唐第一盛世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雄才大略的盛世雄主,四夷尊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0~6”歲是嬰幼兒興趣與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