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玥先媽媽

    肯定是對的,我女兒才一歲四個月了,從她開始會爬開始,我就跟她灌輸衛生間跟廚房不能進去,很髒,只能大人帶著你進去,到一週一會走路的時候,她從來都只在門口站著,不會進去,孩子得習慣養成,越早越好,當她肆意灌了,長大了,根本不會再讓你有機會去糾正了

  • 2 # 早期教育

    孩子越小好奇心就越大,他對任何都充滿了好奇,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自己一定要去探索,這也是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的原因。興趣更是創造的基礎。

    孩子的探索欲是無止境的,更是毫無顧忌的。為什麼孩子越大興趣反而越少,甚至還需要再讀培養?

    原因就是家長阻礙了孩子的慾望,再有就是家長對孩子僅存的興趣不認可。

    智慧的家長會為孩子的探索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去提煉自己真正的興趣、然後給予培養。這樣的培養,孩子會給予積極主動地配合,並且成績顯著。如果家長把自己認為的興趣強加於孩子,這是被動的輸入,我相信最後的收穫不會很好。希望家長給予孩子自我的興趣延續,絕對不是被動的興趣輸入。只有這樣,你才會收穫一個創造能力極強的孩子。

    習慣是一個人今後成功的基礎,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從嬰幼兒期開始的。特別是三歲前。

    在眾多的家庭教育中,對於三歲前孩子的習慣培養是忽略的,他們認為孩子太小,由著孩子吧,等上了幼兒園自然就好了。這種意識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絕對不是愛。三歲前,你對孩子的為所欲為給予支援,孩子自然也就養成了以我獨尊的習慣,到了幼兒園各種要求他是適應不了的,最後孩子的內心會受到傷害。會留下陰影,這種傷害會陪伴他走過今後的人生之路。

    因此,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祝願每個孩子都在正確教養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 3 # faye菲爺

    我非常認同!作為一名從事5年的幼教老師,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為什麼呢?因為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而4-6歲大腦發育20%;簡單來說,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這時是最容易接收也是接收效果最好的時期,你教什麼孩子吸收什麼,如果說等孩子18歲了,你再要求孩子形成某些習慣,孩子這時已經有了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想法,能自己判斷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要不要做,效果就大不一樣了。0-6歲的關鍵期,家長需要特別陪伴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親子時光;引導孩子積極正面成長,則是最好的!並不是說關鍵期要教孩子各種技能,培養孩子成神童,而是要用父母的愛感化孩子,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 4 # 芃芃的麻麻

    你好,對於這個說法我覺得98%應該是贊同的。

    從我們古人那裡就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足以說明六歲以前的孩子就已經基本上“成型”了。

    0-6歲是孩子這一生生長速度最快的年齡段,不管是身體上還是腦連結上。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優勢是可塑性極強,尤其是性格上的可塑性極強!所以我們大人要抓住孩子這幾年的時光,給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習慣,這將讓孩子受益終生。

  • 5 # 西西玩具樂園

    當然是,俗語說三歲看終身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是那麼絕對,但是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寶寶開始走路,對其他事物開始有了認知的時候,他的小腦袋在慢慢的形成自我學習的一套規模,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去引導寶寶應該怎樣正確的去養成學習或者是行為上的習慣。

    寶貝六歲開始自己的思維模式已經形成,大人很難再去改變寶貝,即使可以,時間花費精力花費,也會比寶貝在六歲之前的投入大得多,所以在寶貝六歲以前家長要多用些精力在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思維上。

    我是什麼都想與大家分享的西西,希望我說的這些能幫助的你!

  • 6 # 西子8030

    非常認同

    0~3歲

    嬰兒出生後6個月,是咀嚼和餵食的關鍵時期;

    出生後9個月~1歲,是認知的開始(分辨多少、大小);

    1~2歲開始分辨顏色、形狀;

    2~3歲是開始學習語言的第一關鍵期,同時也是計數發展的關鍵年齡;

    2歲半~3歲半是孩子認知規矩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可以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遵守作息制度的習慣。

    在兒童出生後的前36個月,大腦的資訊傳遞通道迅速發育,支配孩子一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運動正處於形成階段。當孩子學習說話、感知、行為和思維時,他們用以區分好壞,判斷公平與否的價值觀也正在形成,所以在這個階段為幼兒進行啟蒙和智力開發也更有效果,對孩子的一生尤為重要。

    在這個時期,如果家長適時,合理地給予孩子教育和訓練,就能促進孩子大腦的健康發育也能為孩子智力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能加速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3~6歲

    3~6歲是兒童一生中性格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處理情緒、關愛體諒他人的情商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家長必須充分利用好這段時間,培養出心理健康、自我認同度高、寬容善良的孩子。

    不過,管也要管得有方法,家長要著重關注以下五個方面:

    一、防止壓抑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或負面情緒時,傾向於“叫停”的方式,讓孩子“不準哭”,或是“不準打人”,雖然在一時之間“管住了”孩子,但孩子的情緒沒有合理表達出來,反而抑制在心裡。要允許孩子合理、有序地表達個人訴求和情緒。李玫瑾認為,家長應當多與孩子交流,引導孩子表達和梳理自己的願望,幫助孩子採用正確的方式與他人溝通。

    二、學會控制

    斯坦福大學有一項經典的兒童心理學案例:請孩子選擇“立即吃一塊糖”或是“明天再吃,可以吃兩塊糖”,兩組做出不同選擇的孩子日後發展也有很大差異,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控力更強,取得的成就也更高。延遲滿足能夠讓孩子明白,等待與剋制可以在未來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如果孩子始終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本能,會日漸萌發出許多難以滿足的慾望,並不擇手段去滿足自己

    三、學會忍耐

    學會忍耐,就是學會不把自己的訴求放在第一位,時時刻刻為他人考慮。面對孩子的訴求,如果家長正在忙自己的事,不妨讓孩子多等一會兒。不管是吃東西、玩遊戲、閱讀,等一會兒不會讓孩子喪失興趣,反而會讓孩子逐漸平靜下來,養出耐心。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她非常在意孩子的等待與忍耐的能力。她說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必須等家人全部到齊才能一起進餐,無論多麼飢餓也必須先等待。“餓是餓不壞孩子的”。但自私、心裡只有自己的孩子卻會變成“壞孩子”。

    四、防止自私

    忍耐、剋制和自私常常是互相促進的,不會忍耐、不願剋制的孩子往往會十分自私,將自己的利益、需求擺在前面,眼中沒有他人。自私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會頻頻碰壁,接觸到的都是世界的惡意,心理就會越來越不健康。

    不希望孩子太自私,家長就不要將孩子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食物要共同分享,家務要一起承擔,這樣孩子才會用平常心對待別人,注重與他人的合作。

    五、經歷挫折

    挫折就像“脫敏”一樣,不斷去接觸、不斷去嘗試,孩子才會適應有挫折的環境,耐受力也會逐漸增強。

    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不要輕易去插手孩子的事務,不要過度擔心困難會打倒孩子,而應該在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後盡情讚美和鼓勵孩子,引導孩子堅持、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

    https://xw.qq.com/cmsid/20200428A0JPKQ00

  • 7 # 未來鋼琴小明星

    認同,這個時期基本上父母就是他模仿的榜樣,這段時間父母的行為習慣將決定孩子的行為習慣 父母給他正能量越多,他吸收的越多 再適當的引導他 等上小學以後他的行為習慣基本上就定型了!我們家寶寶現在閱讀習慣基本養成!每天都會抽時間自己看繪本 以及其他的漫畫書

  • 8 # 默契wasabi

    非常認同,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七歲前的孩子是可以塑造的。孩子到了7歲左右,大腦發育接近成人的百分之70,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家長左右,會牴觸反抗,0-1歲主要開發大腦,肢體鍛鍊,1-2歲主要語言表達和生活習慣,2-3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期,需要注重孩子性格塑造,社會交往能力,安全意識,有了3歲前的培養、才可以要求孩子踏入幼兒園小社會之後可以獨立可以適應可以合群,如果前期沒有進行生活習慣培養,如何可以要求孩子在幼兒園獨立呢?幼兒園就需要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習慣、才可以要求孩子小學期間熱愛學習。孩子6歲前等於一座大樓的地基建設。不可忽略。

  • 9 # 三寶有胖媽

    非常認同!我有三個孩子 ,老大七個月就開始有意培養興趣愛好和生活好習慣,目前11歲了,各方面都很優秀!老二和老三 都是從一週歲開始培養的,現在我自己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孩子在成長我們做父母的同樣也是在和孩子一樣一起成長,父母的言行舉止也很重要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有沒有如同蜀漢政權“五虎將”一般的將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