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哥上樹
-
2 # 坤瑩
《憶江南》三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組詞.第一首是總寫對江南的回憶;
第二首和第三首則是分別寫對杭州和蘇州的憶念、嚮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藝術概括力強,意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用的是對偶的修辭手法.還有比喻和誇張,一共有三種手法.
比喻和反問
1、《憶江南》是 白居易寫的.詩中描寫江南美景的句子是是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這句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難忘江南 的思想感情.
2、《桂林山水》中最能表現作者觀賞山水後的感受的句子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船雖然在水上行,可人像是在畫中游覽.形容桂林山水很美春天,江南的湖水邊上的景色,
3:對偶的修辭
憶江南在此詩中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的詩句是:
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2.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3.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
-
3 # 麥穗日記
《憶江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詞作,這篇詩作是一組,一共分為三首,這三首詩是白居易在67歲時的回憶之作,第一首是總寫對江南的回憶,第二首是對杭州的懷念,第三首是對蘇州的嚮往,三首詩詞互相補充,均展現江南的美景,暗含自己在江南的政績,透過比喻、對比、對偶、反問四種修辭手法,細緻的描繪了江南的優美風光,表達了白居易對祖國山河的讚頌與熱愛,對時光易逝,生命慨然,美好事物可想不可即的淡淡憂傷。下面,將從詩人創作背景、詩詞修辭手法精析、詩詞表達邏輯主題三個部分賞析。
白居易《憶江南》創作背景白居易(772年)少年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年之久,對社會有著清醒的意識,懷有抱負的他十分上進,時常“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28歲的白樂天中進士,30進官場,37歲倡導新樂府運動,改革唐代詩風,取得優異成就。43歲時逢兩河藩鎮叛亂,率先上書捕殺兇手,慘遭誣陷,後被一貶再貶,到偏僻的江西做個小官兒,這次貶謫讓白居易轉變了人生教則,他開始從早年的“兼濟天下”轉變為“獨善其身”;50歲時遭朋黨論陷害,又被貶到杭州、蘇州做刺史,在蘇杭為官時,白居易大興水利,造福百姓,深得民心;55歲時被召回京做官,後半生的白居易時常與劉禹錫唱和,飲酒彈琴、作詩向禪,在67歲時,回憶自己的前半生,竟露出對蘇杭的深刻思念,寫下《憶江南》三首。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首詩作,是唐代創作數量最多的詩人,也是繼李白、杜甫之後最偉大的詩人,他曾將自己的作品分為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而《憶江南》屬於第四類——雜律,這類詩詞通俗淺顯,清新明快,意味雋永,廣為教化,被很多人吟唱不絕。
《憶江南》三首《憶江南》三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組詞。三首詩呈總分結構,第一首總寫對江南的回憶,二三首分別寫對杭州、蘇州的回憶,作者白居易按照先後順序,一一展開,看似獨立成篇,實則又是一個整體,通篇讀下來,便能深切地體會到,身在洛陽的詩人,回憶起十多年的往事,竟飽含著深深地眷戀。詞牌名《憶江南》原名是《望江南》,最初見於《教坊記》及敦煌曲子詞,後又稱作《謝秋娘》《夢江南》《望江梅》等異名,而白居易改為《憶江南》,一個“憶”字點名作者對江南的憶戀之情。
第一首:寫景如畫,畫中有情,愛江南之情溢於言表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在這第一首詞中,作者採用泛寫的筆法,總體概括江南美景,全詞簡短五句,首句便奠定感情基調說“江南好”,這種好不是道聽途說,而是親身經歷,故曰“風景舊曾諳”,來點明自己對江南的喜愛。
第二句說“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採用對偶互文的筆法,描寫了春天百花爭奇鬥豔,在太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將陽光的溫潤和鮮花的鮮豔放在一起,便給色彩添上了亮度;江河裡的水是翠綠色的,和煦的陽光、微涼的春風照拂著江南,水波粼粼,格外閃爍,這裡的陽光與江水本來不是同一色調,卻交織在一起,是異色相稱,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絡起來,是同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絡起來,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兩者互為背景,紅者更紅,綠者更綠,方才有白居易筆下“紅勝火”“綠如藍”的視覺體驗。
尾句略顯題眼中的“憶”來呼應首句的“舊曾諳”,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表達了身在北方的白居易,在看到北方的洛河並未像江南春水一般比碧綠,北方的鮮花還因春寒尚未開放,點滴之間流露出作者對南方蘇杭的懷念——江南真的好啊!我能不懷念它嗎?以反問的修辭結束第一首,卻為後兩首埋下鋪墊,細細描寫蘇杭美景,來強化自己對江南美景的喜愛。
第二首:情中有景,動靜結合,憶杭州之情一往情深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第二首中,白居易在第一句就直接表達了對杭州的最愛,杭州美景繁多,作者若想一一表述,怕是十首詩詞都表達不完整,所以他選擇了浙江潮和月中桂。唐代詩人宋之問在《靈隱寺》中寫道: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詩中的浙江潮和月中桂便是杭州最有代表意義的景物,《南部新書》中記載杭州靈隱寺多桂,每年中秋節,桂花子落,眾人來拾;《杭州圖經》中記載錢塘江的潮水蔚為壯觀,每年中秋最為壯觀。而作者白居易可以在靈隱寺和大家一樣尋找桂花子,躺在亭子裡便能看到錢塘江潮雲湧壯麗。
第二句“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以作者為主人公,跟著他的行為四處移動,“山寺”為靜,人群熙攘便動了起來,“郡亭”為靜,人躺在裡面就動了起來,“月亮”為靜,人在寄予月亮擬人化,便動了起來,“桂花”為靜,詩人尋找桂子便動了起來,整體下來,我們便看到詩人採用動靜結合的筆法,一“尋”一“看”足以見得詩人在杭州時的閒適自然,與民同樂的功績,而自然界中,“寺廟”“桂花”“郡亭”“海潮”這些東西本來就是與自然一起的,他們是可以世世代代無窮無盡的被人觀賞的,而自己只不過是短暫共處的人,足以見得作者在其中蘊含的哲理——人生有窮盡,宇宙無窮盡。
尾句用“何日更重遊?”不僅是在反問自己,更是在對自然詰問,已是花甲古稀之年的老人,何時才能像往日一樣,故地重遊?
第三首:解酒抒情,悲喜交加,壯志未酬之意綿延悠長
江南憶, 其次是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這首詞時對第一首第二首的補充,更是完整地表露了作者的心跡——江南好,最憶是杭州,其次是吳宮。“吳宮”就是蘇州,詩人回憶蘇州往事,說想念蘇州的酒,蘇州的歌舞,在這裡“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吳酒”和“吳娃”均是蘇州的物與人,可前半句中只有主語“竹葉酒”,後半句的“醉”字才是作者真正表達的動詞,一個動詞“醉”既表達了作者喝酒時的狀態,又表達了美女跳舞時的嫵媚,暗含的比喻之意意蘊其中。在這裡,作者看似是在懷念蘇州美景,實則是在借酒消愁,白居易任職蘇州,只有幾個月,就因眼疾而離開,他想在蘇州繼續杭州事業的想法沒能實現。他離蘇州時,蘇州百姓涕泣相送,很多百姓希望白居易能夠像在杭州為官一樣,造福人民,可是願望還沒實現,就要回京,故用尾句“早晚復相逢”轉換了前文的醉意,化作未能實現理想的惆悵,表達了作者再去蘇州、為民造福的心志。
詩詞表達邏輯:層層遞進,看似美好,卻以遺憾結尾作者白居易身處洛陽,卻憶往昔崢嶸歲月,跨越時間和空間,表達對江南無限的深情,每一首都以反問結尾,可探出作者是捎帶遺憾的。
第一首“江南好”中,詩人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運用比喻、對偶的修辭來表達對景色奇幻的喜愛,可花會敗,春會走,太陽會落下,事物興盛的背後都會有衰落,表達對事物變化後的憐憫,對人生變化後的無奈。
第二首“最憶是杭州”中,詩人有“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運用動靜結合的筆法表達對杭州的眷念,可山寺、桂子、郡亭、江潮都隨著自然長長久久,不會變好,而自己會老,會死,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表達對宇宙無窮,人生有窮的哲理,折射自己的孤獨、憂愁。
第三首“其次是吳宮”中,詩人有“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運用對偶的筆法對酒和舞細緻描寫,可見當地人民對白居易的歡迎,人民以歌舞酒肉來歡迎,而自己卻因病回到洛陽,這對於中國傳統觀念的“無功不受祿”來說,白居易是愧疚的,他沒有為蘇州做貢獻,渴望再次去蘇州,回首自我,卻發現已近古稀之年。
三首詞中,層層遞進,表達對世事無常、流光易逝把人拋,自然經過四季依然璀璨,自己經過四季,只會越來越衰老,暗含了中唐時期的“物哀”情懷,“佛禪”心境。
結語白居易筆下的《憶江南》三首,採用比喻、對比、對偶、反問四種修辭手法描寫對江南的懷念,身在洛陽,心在江南的白居易,回溯十多年前的往事,心中難免有美好的回憶,亦有淡淡的憂傷,這歡樂與憂傷穿越了時間、空間,揭示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人性美,每首詞以“江南”開篇,又以“深情反問”作結,表達對美景的謳歌,對生命的慨嘆,對祖國的熱愛,對百姓的同情。
參考文獻:《白居易詩文鑑賞辭典》
-
4 # 公文寫作乾貨
《憶江南》古詩運用了比喻和反問修辭手法。“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能不憶江南?”這句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一個反問讓人無法反駁,這麼美好的江南肯定讓人喜愛。
-
5 # 聊齋書生
《憶江南》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組詞作品,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兩年,後又擔任一年蘇州刺史,故此江南在他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十餘年後,日益懷念江南的景色和風物,故寫下了《憶江南》組詞。
《憶江南》組詞共有三首。第一首,是描寫對江南的回憶,選擇了江花和春水,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顯得十分鮮豔奇麗,表達了詩人對江南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的憶念。這首詞,詩人充分運用了比喻、對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全詞開始即讚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接下去,詩人即用兩句詞寫“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意思是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絢麗多彩、生機勃勃。在明媚的春光裡,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葉那裡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讓人讀來感嘆不僅色彩絢麗,耀人眼目;而且層次豐富,耐人尋味。在這首詞的結尾,詩人又以反問的手法,表達“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結尾既托出身在洛陽的詩人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
第二首,是描繪杭州之美,透過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的畫面來驗證“江南好”,表達了詩人對杭州的憶念之情。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後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這首詞,詩人充分運用了對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詩人一寫靈隱寺賞月賞桂,一寫高亭之上觀錢塘江潮,寫出兩種境界。“山寺月中尋桂子”的靜謐而朦朧的美的境界,與“郡亭枕上看潮頭”的喧鬧的驚濤駭浪的景色,形成鮮明的對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同樣,詩人在這首詞的結尾,又以反問的手法,表達了“何日更重遊”的願望,讓人讀來韻味無窮。
這三首詞,詩人都是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比喻或對比的修辭手法,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則以反問的修辭手法,希冀那些美好的念想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詩人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憶江南用了兩種修辭手法是什麼?
前言題主的這個問題令人摸不著頭腦,《憶江南》是一個詞牌,有很多詩人填過這個詞牌。我們就以《欽定詞譜》中的《憶江南》為例,這是白居易的一首詞: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首詞中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下面一一道來。
一、對偶憶江南的中間3、4兩句,一般是對仗的。對仗是平仄嚴格相對的對偶。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二、省略詩人的語言精煉簡短,同時因為格律的要求,所以有很多不同於散文句法的特點
其中省略是最常見的“詩家語”。
例如3、4兩句中,日出、與春來其實是時間狀語,但是省略了“時候”。
日出(的時候)江花紅勝火,春來(的時候)江水綠如藍。
又如,最後一句省略了主語:我
(我)能不憶江南?
三、比喻和誇張比喻是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的形式很多,在南宋陳騤的《文則》中,文人將比喻方式分為十種:明喻、隱喻、類喻、簡喻、詳喻、話喻、對喻、博喻、引喻、虛喻。
現在我們把比喻分為簡單的三大類:
明喻、隱喻、借喻。
比喻有三大要素 :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
春來江水--綠(主體)-如(比喻詞)藍(喻體)
這是最常見的明喻,三個要素同時出現。
日出江花---紅(主體)勝(比喻詞)火(喻體)
用火焰比喻成顏色,是一種巧妙的比喻。但是也可以看作一種誇張,紅得像跳動的火。有一首老歌叫做《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什麼這樣紅?哎紅得好像,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四、對比這首詞中,具有兩種顏色的意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江花,如火一般的紅,江水,透著藍的一種綠。
紅花、綠水的對比,成為了詩人回憶中,江南風景中最美麗的亮點。
五、反問詩詞中常見詩人採取反問的修辭手法,例如辛棄疾的: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蘇軾的: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白居易在這首《憶江南》中,也問道:
能不憶江南?
六、反覆《憶江南》只有短短的27個字,卻兩次用到了“江南”一詞。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除了兩個“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兩用“江”字,這是詩人有意的重複使用。
反覆的目的,是為了起到強調的作用。
結束語詩家的語言,有意無意中會使用很多修飾的手法。
古人詩詞精彩之處,不在於用了多少修辭手法,而在於是否把這些手法如鹽入水一般,自然融於詩句之中。令人讀之不覺,思之甚妙。
回覆列表
比喻和反問
好風景你有無數個愛上憶江南的理由,風景一定是最重要的一個。
“我喜歡這個不在鬧市的新家,
綠化好,空氣清新,感覺很舒服”
——新業主趙先生
大片綠色的植被、碧波盪漾的湖水,釋放著巨量鮮氧,組成憶江南度假區最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