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肉
-
2 # 小可愛玩具城
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一顆想贏的心。不管是比賽、遊戲,還是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在吃飯時大人的一句“你看,xxx吃得比你還快哦!”孩子就會加快進食速度,只因為他們不想輸。或許“贏”並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實質性的獎勵,但是他們就是不!想!輸!
孩子“不想輸,只想贏”——很正常,贏的感覺非常棒,沒有人喜歡輸,這是兒童時期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也是人類叢林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基因。但沒有人會一直贏,也不是任何場合都以“輸/贏”來定性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體育精神”教給孩子,幫助他們學會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
那我們如何讓孩子正確面對輸贏呢
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孩子輸了就情緒時, 此時可以問問孩子心裡的感受。幫助他表達出來,讓他認識自己現在的情緒。
父母可以說:“孩子,我知道輸了讓你感到非常的生氣,也有些難過?”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能夠理解他的,不會因為輸了責備他,這時候再支援孩子。
這樣一來,既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發生,也感受到來自媽媽的理解和接納,一般這樣下來孩子的情緒會緩和很多,至少不會更激烈。
帶孩子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
當孩子能正確看待輸贏時,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可以先帶著孩子分析“輸”的原因,考試沒考好是因為題做得不夠多、還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將孩子的注意力從關注輸贏這個結果轉移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找準原因之後,開始和孩子商量著制定解決辦法,對症下藥。
例如,如果是題做得不夠多,就一起去買一本額外的題集,利用課下時間多做題,多鞏固,熟悉各種題型。
鼓勵孩子用實際行動、用更多的努力,來獲得更好的結果。
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提高挫折商的過程:面對挫折和失敗,他不會長時間沉溺於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中,自暴自棄,而是會以一種更大的格局,從困境中跳出來,重在思考解決辦法,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採取怎樣的行動。這樣一種不被“輸”所侷限,能夠理智地看清事實本質,並能採取相應行動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內心強大的體現,也是孩子未來能夠贏的關鍵。
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 更重要
“得”與“失”都是成長的必要經驗,對孩子有著正面且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議父母在鼓勵孩子爭取榮譽時,重點放在努力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父母若能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努力、盡力、專注地投入,並完成學習的“態度”,欣賞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達到特定的目標,這樣的引導過程,將會讓孩子更樂於挑戰新事物,且能產生不怕挫敗的勇氣!
家長要引導孩子關注比賽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哦,媽媽需要告訴你,不管輸和贏,我都是愛你的,因為覺得你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很努力地去做自己能做到的那些事情。看見你敢於參與的這種勇氣,媽媽就愛你。”透過這樣的言辭,孩子感受到了愛和認同,感受到過程的重要,他就把怕輸的情緒漸漸淡化和轉化了。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分原因是在於家長的態度。家長可能在某些事情上確實比較在乎孩子的表現,孩子因為愛我們,他能夠感受到家長的期望,並且也渴望達成,那麼外在就會呈現出在乎輸贏。
其實,只有我們自己接受「輸不起」是一件正常的事,才可以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積累足夠的能量,更好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構輸贏的價值觀: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家長可以對此加以表揚。
我們無法當孩子一生的保護傘,唯獨教會他們,能獨立在世間的風雨中奔跑,在人生的叢林中頑強生存。
-
3 # 躍動少年
現在很多孩子在性格上表現出來都是可以贏輸不起,家長很糟心。但是你要知道如果性格是贏不起但可以輸,也不是什麼好事啊。
俗話講三歲看小,其實孩子的性格,三歲以後就是挺難改的。但是再難也是可以“改善”,我們在很多文章中提到過,對於孩子天生的一些特質,家長要有一個非常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就是能“改善”而無法“改變”,奇蹟是可以出現,但是奇蹟的機率是億分之一。面對現實,我們的孩子大部分是在某方面有那麼一點點天分的普通人,這也是我們往下說這個問題的一個基礎觀點。
那麼我們分開說這兩個情況。
一、贏不起可以輸。
這樣的孩子表現的與世無爭,生活上也是缺乏衝勁兒,課堂上表現那是真心的不積極。這與那種怕別人笑話的不積極,不是一個概念。這是由於心理不自信造成的。要多鼓勵,讓孩子在他參加的活動中獲得榮譽,慢慢的樹立自信。
這種情況比較好改善,而且由於這種孩子通常很聽話,所以家長不是那麼“著急”。
二、贏得起輸不起
這樣的孩子現在就很多了,特別是“賞識教育”的普及。並不是說賞識教育不好,任何方法都是因人而異,適合別人不見得適合你。
這樣的孩子表現為,一輸就哭情緒低落,呼吸急促,嚴重的直接上手開撕。通常還伴有完成事情一味圖快,不重視質量的問題。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學員,通常分為幾個步驟。
1、建立和其他小朋友的夥伴關係,降低敵對感。
2、在平時先從小事做起,比如排隊排第二個,發東西排第三個,等等。
3、設定一些比賽環節,讓她故意讓著她的朋友。
4、建立團隊比賽,如果輸了,讓好朋友之間互相鼓勵。
5、最終要的是一定要慢慢來,不能急功近利,突破孩子的心理底線,會適得其反,喪失對你的信任就很難辦了。
曾經我帶過一個小姑娘,6歲,只要做遊戲不是第一個出發就開始大哭。大概用了八週,孩子在比賽墊底也沒有問題,她知道下次努力。但是我知道她心裡還是很想“爆發”的,但是從一開始的表現看,還是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實話實說,我們這不能算是根本的“改變”,更多的心理問題,可能需要孩子隨著年齡自己去理解。
-
4 # 可添可言育兒經
孩子今年三歲,最近做遊戲的時候總是喜歡問我,媽媽,我贏了嗎?大多數的時候,我會說,“對的,你贏了,你特別的棒,你觀察的特別仔細。”也有不少的時候,我會說:“沒有,你沒贏,你輸了,在剛開始講述規則的時候你沒聽,你犯規了,那我再告訴你一邊規則,你還要再來一次嗎?”不管後來,他是不是重新挑戰了,我一定會告訴他,你輸了,而且原因是你自己。如果你想要在玩一次的話,就要聽清楚規則。
三歲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聽不懂規則,或者玩到一半忘了規則。再或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玩。這些都是正常的。我不會為了這個而和他較真,卻不會一味的告訴他你贏了。
贏這件事,我們都喜歡,小孩子也一樣喜歡贏的感覺。這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增加。適當的讓孩子感受贏,有利於孩子的健康。
心態上:喜歡贏,不代表不能接受輸!和我贏了相比,承認我輸了更難能可貴。只有當我們知道我們輸了,輸在哪裡了,為什麼輸了,怎麼改進,才能有贏回來的可能。當然,不是一切事情都是努力就有用的,所以選擇什麼樣的事情來鍛鍊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就要讓家長來選擇了。
和孩子做遊戲的時候,讓孩子輸給家長。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孩子都不能接受輸給父母,那他還能接受輸給誰呢?讓孩子體驗有贏有輸的感覺,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
方法一:鼓勵大於質疑,別讓孩子因為爸媽的一句話而不想輸爸爸媽媽在孩子的心裡地位,常常讓我們當父母的驚訝!曾有一個新聞說,有一個9歲的男孩,因撞碎了學校玻璃,害怕被家人老師批評,竟然以死謝罪。當時男孩還留下了手寫遺書 ,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被懲罰,所以我跳樓了。
多麼可怕,家長的懲罰都能讓孩子對生命產生質疑,那麼,為了爸媽的期待不想輸又算得了什麼。
所以,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還應該告訴孩子,沒關係,慢慢來。
當家長心態放平了,才能傳遞給孩子平和的心態,他才能學會不急不躁,慢慢來。
方法二:學會好好誇孩子誇孩子這件事可是一門學問,很多家長在誇獎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說你真聰明。這個誇獎真的特別可怕,一個基因抹殺了孩子的努力。常年被誇聰明的孩子,他們真的聰明嗎?聰明真的是天生的嗎?他們真的知道他們為什麼被誇獎嗎?
當孩子贏了的時候,我們誇獎了聰明,那輸了的時候呢?孩子會不會以為自己很笨?笨怎麼改?不能改的事情,孩子憑什麼要接受?
但當我們換一種誇獎呢?把事情往小了往細節裡誇讚。
那麼,孩子贏了會知道自己是因為勤奮,輸了是因為馬虎大意,改正的方法是細心一些。
回覆列表
如何真正地讓孩子認同:我們可以贏也輸的起?
從作者的問題中,我們不妨提問一下: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輸不起。跟自己有沒有關係,我們是不是也是一個輸不起的父母。是否時刻的告訴孩子我們只能贏,不能輸,一直在這個氛圍下,孩子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怕輸。
1.孩子其實輸不起,是由於我們缺失對挫折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去控制和意料的。有時孩子很努力,但是努力也不一定會得到很好的結果,在不好的結果產生後,我們何不借著孩子失敗的結果教給孩子平靜的面對結果,把重點放在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把自己的不足改正,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
2.做孩子的領路人。
挫折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為了挫折教育而教育。也不要拿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我們會做的事其實都是超越孩子水平的一大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只要領先他們半步,帶領著孩子成長。
面對輸不起的孩子,家長一定要保持平靜,讓孩子得到我們的關愛,告訴他們輸了其實也沒有什麼事,重在總結失敗的經驗,讓自己成為自信,自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