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追影

    三國中,顏良文丑武藝怎麼樣,為何為關羽一刀斬殺?

    歷史上的顏良是被關羽所殺,文丑則是在與曹操軍隊交戰的時候,死於亂軍之中。

    這在《三國志》當中都有記載,應該是比較真實可靠的。《三國演義》則是說顏良文丑都死於關羽手上,是為了襯托關羽的勇猛無敵而已。

    《三國演義》關羽白馬坡斬顏良、黃河邊刺文丑婦孺皆知。但是,顏良單挑張遼、徐晃,文丑單挑趙子龍也是眾所周知。

    《三國志》中孔融曾這樣評價過他們:“顏良文丑,勇貫三軍”。雖然關羽勇猛異常,但是在白馬坡,顏文二人真的就這麼輕易地被關羽一刀一個殺了?真的就這麼輕易戰死了?還是另有其因?

    先來看看顏良文丑的戰績:

    小說中至顏良、文丑出場,就遇下韓馥手下耿武、關純。顏良立斬耿武、文丑砍死關純。使得袁紹入翼州。袁紹磐河戰公孫瓚之時,文丑更是盡顯威風,磐河橋上打得公孫瓚狼狽之極。瓚軍中健將四員一齊出戰,竟被文丑一槍刺死一人。直到趙雲出場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再看顏良被關羽所殺之前與曹軍的戰績:徐晃與顏良的單挑。曹操問手下:“誰敢上前與顏良一戰?”此時在曹操手下尚還不算大將但是武藝高強的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了二十合,敗歸本陣。確實不是顏良的對手,且戰久了有戰死或是受傷的危險,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體面回到曹營陣中。使得操軍諸將慄然。就連曹操都大驚曰:“真勇將也!”

    再看文丑:面對張遼、徐晃兩名虎將,竟還能連放兩箭,其中一箭射中馬之面頰。那馬跪倒前蹄,張遼落地,失去了戰鬥力。文丑回馬復來,只虧是徐晃截住了文丑廝殺才救了張遼。文丑血戰兩將而有餘力!

    由此可見顏良文丑戰爭經歷和單挑經歷來看,都足以顯示出他們的勇猛和驍勇。那麼又是如何會被關羽一刀斬殺呢?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背後隱情。常言道:藝高人膽大。大凡作戰,一靠武藝,二靠膽量。

    關羽不僅武藝高超,而且心理素質也非常過硬,一般人甚至是與其武藝相當的人根本不在其眼中,臨陣對敵往往是一招制勝,絕不拖泥帶水。

    當年,關羽為報曹操大恩,在曹操連連敗陣的情況下,“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飛奔前來”。見關羽到來,顏良竟然沒做任何反應,就被關羽斬於馬下。為何顏良見到關羽前來沒有反應呢?

    原來,顏良辭別袁紹的時候,投靠袁紹的劉備曾經叮囑顏良,他的二弟關羽可能在曹操那,見到他可教他來投靠袁紹。因此顏良見關羽前來,還以為是來投奔呢。沒打算迎敵,結果被關羽輕易取了性命。顏良死得冤枉,其始作俑者就是劉備。

    那麼文丑呢?本來顏良被斬,文丑就對劉備有意見。結果文丑前去迎敵的時候,劉備不顧文丑的極力反對,又要跟著同行。最後文丑沒辦法,只好與劉備分兵前行。

    徐晃、張遼與文丑大戰,不敵想要撤退,在文丑率兵追擊之時,關羽突然出現,攔住了文丑。見關羽突然殺出,文丑倉促應戰,結果不到兩合,“文丑心怯,撥回馬繞河便走”。這一走不要緊,關羽因為騎得是赤兔馬,比文丑跑得快,腦後一刀,將文丑斬於馬下。

    其實顏良文丑的武藝一點也不差,當年磐河大戰時,趙雲與文丑也只是打個平手。而今天,面對武藝與趙雲一般的關羽怎麼反而力不從心了呢。

    從此中可以看出,顏良、文丑死得的確有些窩囊,也有些不明不白。而關羽,當然逃脫不了投機取巧的重大嫌疑。但事實終歸是事實,顏良、文丑就是被關羽斬首的。或許正是這樣的結局,才使關羽的勇猛形象更加突出,儼然成了無敵於天下的人物了。

  • 2 # 早知文化
    關羽一刀斬殺文丑在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段描述: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拔馬饒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從上段描述中可以發現,文丑的死,跟關羽的功力沒有太大關聯,很多時候是氣場,以及裝備上的優勢,例如關羽大喝後,文丑變得心怯,之後想逃走,可關羽騎的是赤兔馬,此馬比一般的戰馬要快很多,致使關羽有了從後斬殺的機會。

    關羽一刀斬殺顏良下面我們依舊從三國演義的原文中來分析,在原文中說到: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了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由此可見,顏良的死,依舊不是被關羽的戰鬥力征服的,而是關羽先搶佔了心機,因為在顏良上戰場之前,就知曉了關羽是劉備的弟弟,當時的劉備又在袁紹的麾下,所以對關羽還是有些信任的,並沒有要打的意思,可惜的是,關羽的赤兔馬太快,顏良完全沒有說話的機會,就被關羽刺於馬下。

    總的來說,文丑、顏良兩名大將,壓根兒就不是被關羽的戰鬥力殺死的,而是運氣,或者說是裝備、氣場的優勢,當然,兩名大將也許在戰鬥力上不如關羽,但如果倆人不被偷襲,或者說認真戰鬥,關羽又怎麼會有一刀斬殺一個大將的機會呢?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呢?

  • 3 # 竹史鐵驪

    導讀:

    顏文武藝高低,的確是《三國演義》給世人留下的一個不小謎團。有人捧上天,有人踩下地。甚至直到互聯資訊爆炸的今天,關於顏良文丑的武力水平究竟如何,網友們還在爭論不休,堪稱是三國演義武力榜上第一單懸案。不過在竹史看來,這樁懸案,本來應是子虛烏有的。演義裡顏文的武藝,很強。

    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這懸案怎麼來的。

    詳見《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話說官渡之戰打響,曹操親率五萬軍,迎戰袁軍先鋒顏良,但雙方一見面,旋即為顏良麾下軍馬整齊的陣勢所震懾。

    呂布手下舊將宋憲、魏續不忿,相繼上陣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接著徐晃出馬戰顏良,大約二十合敗走,使得曹軍諸將慄然。

    要知道徐晃可不是常人,除典韋許褚夏侯惇之外,徐晃堪稱曹營武力翹楚一級,他竟然才撐了二十個回合,這顏良也太強了吧!

    回營謀士程昱力薦曹操召來關羽。次日,顏良列陣,關羽與曹操坐在山頂朝下望。書曰:

    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

    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

    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操曰:“未可輕視。”

    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

    結果眾所周知,關羽跨上赤兔果斷衝入袁軍,顏良當即被關羽所殺。關羽還割下顏良首級,綁在馬脖子上,順利返回。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為曹操提供了進攻的機會。最後曹操在白馬之戰獲勝,大破袁軍。

    這不禁讓人有點糊塗,徐晃出馬,與良戰二十合,敗回本陣。諸將慄然。第二天一轉身,被關羽一刀秒了。那這麼說,關羽秒徐晃豈非只用半刀就夠了?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因為之後的襄陽之戰,關羽和徐晃有過直接交手,八十回合不分勝敗,關羽選擇主動脫戰,最終全軍敗於徐晃之手。

    所以道理完全解釋不通啊,而且這錯誤還相當低階,難道是羅貫中老先生哪裡搞錯了

    同時,據《三國志·關羽傳》所述,顏良也確實是死於關羽之手,演義所寫並非虛言。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演義如此,三國志也是如此,這一下就讓人更加苦惱了。究竟是哪裡的邏輯上出問題了?

    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其實,演義中顏良這個邏輯BUG並不存在,箇中關係羅貫中老先生早就用兩句話交代得清清楚楚了。這兩句話就是“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這兩句贊詩,除毛本演義以外,被各個古本採用。其中絕大多數版本除了贊詩,接著還有一段說明文字,原文是:

    “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並且,在顏良被殺前,各個演義版本都有顏良想要問話的描述,包括有,方欲問時,卻欲問之,恰欲問之。由此可見,在羅貫中老先生的原意很明顯,顏良之死是因為劉備囑託,而根本沒做和關羽戰鬥準備,所以被殺死的。

    換個角度說,無論事先早有預謀和顏良詐偽寄信聯絡,還是無意中利用了顏良的疏忽大意,關羽肯定偷襲了顏良。

    這正是羅貫中先生在演義中對歷史事件的分析,邏輯結構十分清晰。這和《三國志》中“刺顏良萬眾之中而回”也是非常吻合的。從演義中明顯可以看到的是,如果不是偷襲,關羽在河北軍陣中,斷然不能波分浪裂地順利進去,殺了顏良。還割了首級從容離開。

    為了更加清晰,非毛宗崗版本三國演義的正文具體如下:“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將盔取下放於鞍前,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河北軍見了,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公飛奔前來。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原來顏良辭袁紹時,劉玄德曾暗囑曰“吾有一弟,乃關雲長也,身長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錦戰袍,騎黃驃馬,使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見他,可教急來。"因此顏良見關公來,只道是他來投奔,故不準備迎敵,被關公斬於馬下)。”

    作為另一證據,而關羽死後歸神時,羅貫中藉著普淨禪師頓悟關羽之語,也言明瞭顏良之死“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再次清晰地描寫了當時顏良之死的原因。

    所以,三國演義裡殺顏良的關羽,就是個刺客。所謂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這次突如其來的襲擊,改變了官渡大戰的戰局,甚至改變了三國的程序。

    關於毛版。

    既然羅貫中先生已經明言是因為劉備臨行語才導致顏良束手亡。那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一件本不該成為懸案的敘述,卻硬生生成為了懸案呢。

    答:這是因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國,絕大多數源於《三國演義》毛宗崗改編版本,簡稱毛版三國

    毛宗崗(1632至1709後)浙江諸暨人,字序始號子庵,生於明崇禎五年,成年後活躍於清康熙年間,清初文學批評家。

    當時文壇奇才金聖嘆因評點《水滸》名聲遠揚。毛綸毛宗崗父子也仿效金聖嘆刪改水滸的作法,偽稱得到《三國演義》罕見古本,對羅貫中原著進行修改,並在章回之間夾寫進批語,題為“聖嘆外書、聲山別集”,又偽作金聖嘆序,冠於卷首,名為第一才子書

    這次修改,對明代版本三國演義變動很大,不僅情節有增刪,還有整頓回目,全書定為120回本,並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與原著比較,毛本在文字技巧、語言修飾方面有所提高。內容上尊劉抑曹的正統觀念,和天命論明顯加強,尤其對關羽做了極大美化。充分迎合了康熙朝廷拿掉明代武聖岳飛,將關羽推上武聖人之位的需求。這令它大受支援取代了舊版本,廣為流行。

    共和國建國以來,國內的通行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整理本。這是以清朝毛本為基礎,刪去毛宗崗父子所做評語,改配有少量註釋的一個通行本。

    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才有嘉靖版和其他版本少量印刷出版,發行量和影響力遠遠不及毛版。所以直至今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國演義,大多是毛版。

    所以,其中這個武藝排行榜出現邏輯混亂的鍋,羅貫中先生是不用背的。

    文丑又如何

    斬顏良事出有因。我們從顏良文丑對曹軍將領的情形看,論實際武藝,顏良文丑都是超一流武將,和關羽應只在伯仲間。

    最後說一下文丑,關羽三合斬文丑不是毛本,而是羅貫中原筆。

    見《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原文:

    文丑沿河趕來。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按陳壽《三國志"武帝紀》所載:

    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

    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公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其中並未記載是誰殺死文丑。但可以肯定,並非死於和關羽的“單挑”,因為此時戰勝顏良的關羽已經離開。

    大概在羅貫中老爺子看來,讓袁軍大將死於亂軍之中實在可惜,因為文丑軍正陷入埋伏,慌亂逃走,赤兔馬快,從後追擊殺死,也是符合邏輯的。倒不如為關羽再添上一筆亮色。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顏良文丑都非常強,能擊敗張遼徐晃的武將都是演義中超一流水準,絕不會在關羽之下

  • 4 # 北社野老

    三國中顏良文丑武藝著實不錯,是一流的,華雄罵陣時袁紹就嘆息著說:“顏良文丑有一人在,何憂斬不了華雄。”可見二人在袁紹心中的依賴與地位。小說上說關羽斬二人那麼容易,首先是關羽從氣勢上壓倒了對方。尤其顏良就壓根沒跟關羽正式打。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羅貫中用藝術的手法在突出關羽,把文丑顏良二人做了陪襯。

  • 5 # 陳曉東2000

    顏良,文丑的武功在三國演義裡評論估計應該排在一流武將行列,這裡面有馬超,趙雲,張飛,許褚,典韋,還有華雄,超一流的只有一個呂布,關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之所以這麼說我們可以做一個分析,這裡面他殺了華雄,顏良,文丑,這些人估計都可以痛扁曹操手下的張遼,徐晃之流,但這些人都可以和關羽打幾十個回合,在演義裡能和關羽打幾十個回合的無一喪命,所以關羽殺顏良,文丑並不能說他們武義不行,文丑和趙雲交戰不落下風,關羽確可以秒殺,這裡只能說關老爺運氣太好了,或者他有隻能用幾次的特異功能,關鍵時刻秒了三個一流高手。

  • 6 # 內雙

    這個問題我給你舉個例子供你參考,你看過古龍小說嗎?小說沒看過電影總多少有看過吧,古龍筆下高手過招最多就是幾下,很多就是一下。

  • 7 # 國平軍史

    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是袁紹麾下武力值最高的兩員猛將,江湖人喚“河北四庭柱”,另外兩員將領則是張郃和高覽。

    其實,顏良、文丑,在書中出場時,都是氣吞山河般的存在;其中,白馬之戰中,顏良僅用三合,就斬了呂布舊將宋憲;又一刀砍了前來為宋憲報仇,同為呂布舊將的魏續,生前宋憲、魏續,都是呂布手下的“八健將”,功夫還是不錯的。

    隨即,徐晃持大斧上陣,交戰僅二十合,就敗歸本陣,曹營中“諸將慄然”,無人敢上前再單挑顏良,曹操只得收兵。

    文丑,磐河之戰中,十合內,打敗梟雄公孫瓚;與走過路過的趙雲,大戰了五六十合,不分勝負;替顏良報仇時,箭射張遼坐騎、射中張遼面頰,接戰徐晃,徐晃料不能贏,只得先行撤退了。

    顏良、文丑,都是一流的武將;徐晃,是曹營中“五子良將”,在楊奉麾下時,曾與有“虎疵”綽號的許褚,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

    徐晃,在曹營中的武功只比許褚稍弱,在典韋死後,許褚就成了曹營第一猛將;徐晃,日後曾和關羽大戰八十合,因關羽箭傷左臂乏力,還處於下風狀態,關平見狀,內心焦躁,鳴金收兵。

    顏良,在二十合內,就打敗了徐晃,包括許褚在內的曹營“諸將慄然”,真的沒人敢出陣了,無奈中的曹操只得收兵。

    文丑,既然敢率兵前來替顏良報仇,名聲與顏良齊名,功夫不會在顏良之下,能與少年趙雲大戰五六十合,不分勝敗,說明功夫好生了得。

    在河北軍大亂之際,文丑絲毫不慌,用箭射中張遼坐騎射中張遼本人,再出手敵住徐晃,阻止了潰敗的河北兵,文丑可謂既有魄力和膽量,同時又擁有超強的武力,一人擊退曹營張遼、徐晃兩員猛將,文丑能力之強,本次大戰即可窺探。

    巧的是這兩員袁紹手中最猛的將軍,都莫名其妙地死在了關羽的刀下,顏良、文丑之死,成就了關羽一世的英名,加上斬殺管亥、華雄、蔡陽等頂級名將,讓關羽聲名鵲起,是演義中斬殺名將最多的將領。

    顏良,是在毫無防備的背景下,被馬快刀利的關羽一刀砍下馬來,原因就是當時劉備投靠袁紹,在顏良出征時,再三交代說,其弟紅臉長鬚的關羽,暫時在曹營處落腳,將軍遇見時,可將其招喚過來。

    因此,顏良見關羽騎赤兔馬來,以為關羽是來投誠的,剛想問話時,卻被馬快的關羽給斬殺,以顏良的武功,如果是正面交戰,關羽不可能一刀就劈了顏良;所以顏良之死,劉備有很大的責任,這是客觀事實,關羽是偷襲成功,根本就不按雙方勒馬、互通姓名以後,才開打的套路出牌。

    至於文丑,則是死於自身之手,不是武功不如關羽,如書中所說,戰不三合,文丑卻心怯了,繞河而走,不料關羽馬快,趕上來,腦後一刀,死於非命。

    導致顏良、文丑就此上不了三國武將排行榜單,就是死得早,且都死於關羽刀下,顏良、文丑以自身莫名其妙地快速死亡,成就了關羽的聲望。

  • 8 # 另類文史

    顏良和文丑的武功究竟如何,為嘛被關羽三兩下全“咔嚓”了?

    說明:本文為回答讀者“大智若愚不學習”的問題,題目是“《三國演義》中顏良文丑是名將,怎麼會被關羽秒殺?感覺關二爺像是開了掛”

    按《三國演義》的渲染,關羽在書中是超一流高手,而顏良文丑雖然有“河北名將”的噱頭,但和關羽相比,根本就是龍套組合。

    若論武藝,顏良文丑應該是很能打的,畢竟顏良曾經打的徐晃滿地找牙,而徐晃後來也打敗過關羽,所以從邏輯層面來說,顏良和關羽應該旗鼓相當,勝負的決定因素在於非武力值的心理因素。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關羽對顏良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關羽對陣顏良的時候,手提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當他驟然出現在顏良面前的時候,顏良根本不認識眼前這個人,剛想詢問“來者何人”,卻不料關羽不按套路通報姓名,直接手起刀落,將顏良斬首,迅速抽身而去,如入無人之境。

    為嘛關羽能有如此神操作嘞?

    其實原因很簡單: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當時顏良已然是河北名將,名滿天下,就連曹操見到顏良擺兵佈陣也難免犯怵感嘆“河北兵馬如此雄壯”,然而關羽卻並不把這當回事兒。

    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

    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

    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操曰:“未可輕視。”

    關公起身曰:“某雖不才,願去萬軍中取其首級,來獻丞相。”

    我們知道,官渡之戰時曹操勢力未成,而關羽也還是白身。和顏良相比,根本就是一籍籍無名的新人菜鳥,所以他可以奮不顧身一往無前的單槍匹馬去和對方單挑,甚至招呼都不帶打的,

    然而顏良卻恰恰相反,他自恃名將身份,遇敵必須問個“來將何人”,以顯示自家的有禮有節有度。

    然而關羽只是白身,根本無需理會這種繁文縟節和套路,他溫酒斬華雄的時候如此,現在單挑顏良的時候更是如此,所以他打心眼兒裡就準備了“一擊必殺”的既定方針,而且非此不可。

    於是只聽得“咔嚓”一聲,顏良掛了,關羽一擊封神。

    “百萬軍中斬上將首級”就是這麼回事兒。

    再說文丑,顏良被瞬間秒殺,他哪有功夫搞清楚是咋回事兒,這邊關羽又氣勢洶洶的奔襲而來,他顧不上打招呼直接開溜,結果哪料到關羽的赤兔馬開了掛,沒跑幾步就被關羽也一刀咔嚓了。

    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拔馬饒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斬顏良誅文丑”,完美收工。

    事實證明,顏良文丑的武功沒毛病,他們不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然而對比還是菜鳥的關羽,他二人要麼自恃身份,要麼顧惜生命,都沒有“逢敵必亮劍”,最終在關羽的鋒芒下,先後死翹翹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9 # 中行偃1

    孔融說: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啊!

    荀彧說: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

    荀彧說:“荀攸(荀彧侄)、鍾繇”。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首先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荀攸認為不能與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正面對抗,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荀攸)

    於是勸曹操引兵先到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應戰,然後再派輕騎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打敗顏良。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機率輕騎襲擊白馬。顏良不及防備,被關羽、張遼、徐晃斬殺。

    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諸將見敵眾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

    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斬殺騎將文丑。

    《三國志·武帝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三國志·關羽傳》: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三國志·徐晃傳》: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

    《三國志·武帝紀》: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不怎麼樣!文丑還號稱能與趙雲戰成平手?區區600人,夠不夠趙雲看的!再說還有劉備幫忙。劉備怎麼就沒被作了?說明臨戰狀態文丑不如劉備!!!

    顏良是猝不及防,也防不住!張遼、徐晃、關羽外加荀攸的“陰謀詭計”,顏良對付他們是困難了點?不過還是武藝不精、膽略不足、準備不充分。

    荀彧曾經在袁紹陣營裡混過,對於文丑、顏良瞭解頗深。從歷史記載上看,文丑、顏良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戰績,說他倆是匹夫之勇還是非常準確的。

  • 10 # 初心如舊

    顏良文丑的武藝,在三國時代,應該是屬於超一流猛將之列的。這在《三國演義》中,羅先生也有精彩的故事描述。但是,為啥卻被關羽眨眼間,似乎很輕鬆幹掉?這就是俗話 : “強中更有強中手”,“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在斬顏良、誅文丑之前,一場關羽獨自打退許褚徐晃二人團的交鋒,實際已經預示,這時候的關羽,已處於武力巔峰期。而且,這時候,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已經拜拜兩年了,客觀上需要重新樹立新一哥。

    白馬坡前,顏良十萬精兵,明盔亮甲,排成陣勢,遠遠望去,十分壯觀。雙方還沒開打,已在氣勢上,給曹軍產生心理壓力,曹操作為三軍統帥,表面鎮靜,內心不安。在這決戰拼搏,生死難料時刻,曹操先點非嫡系的宋憲 : “孤聞汝乃呂布部下猛將,今可與戰顏良一戰”!宋憲投曹,還沒有突出表現,丞相點名讓上,不好推辭,只能硬頭皮應戰。顏良見了,大喝一聲,縱馬來迎,戰不三合,一刀把宋憲砍下馬來。看到這一幕,曹操的反應是,脫口而出 : “真勇將也”!

    這不是誇顏良嗎?把宋憲戰友魏緒氣得要死,自告奉勇,願為宋憲報仇。曹操默許。魏緒出馬,大罵顏良,看到又一個不怕死的,顏良不屑再搭話,照頭就是一刀。魏緒大概也有往上一架,但羅先生省略,只說“劈魏緒於馬下”。曹操怕冷場,對著一群將軍,盲問一句 : “今誰敢擋之”?本來窩在後面的徐晃,不好再裝,應聲而出,結果,二十合就被趕下場。顏良這三場大戰,乾淨利落,一氣呵成,宛如當年諸侯聯軍大帳中,斬華雄景象再現,把曹操震住了,不敢再打,諸將也“潥然”噤聲,無人再搭茬應戰,於是,當天各自收軍罷戰。

    這裡表現顏良勇猛,實際是為下一步關羽斬顏良鋪墊,這和當年斬華雄是一個道理。如果顏良不來一番威猛演示,關羽殺掉顏良,也就平淡如水,沒有啥值得誇讚。從關羽斬顏良過程,隱隱可以看出,當年斬華雄的影子。比如,曹操指著遠處,給關羽介紹說,麾蓋之下,金盔金甲,持刀立馬的就是顏良,關羽看了,不屑的說,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不但不怕,一副蔑視。這不就是關羽請戰時,堅定必勝信念,立軍令狀說 : “如不勝,請斬某頭”,“酒且斟下,某去便來”!斬華雄的翻版嗎?這種自信,是取勝的第一要件,一個怕得要死的將軍,是肯定敗於囂張跋扈敵人的。

    顏良迅速被幹掉,一是速度快,關羽從遠處飛馬而來,顏良按照老經驗,判斷上有失誤。這和孟達按常規,想著司馬懿大軍,到達上庸,需要一個多月,到那時孟達各項反擊舉措,都已完備,大意鬆懈,但沒想到,司馬懿不按常規出牌,打亂部署,事出意外,驚慌失措,是一樣的;二是顏良升起麾蓋,給關羽指明瞭目標,關羽直奔顏良,瞅中目標,直接就是一刀,沒有任何遲疑猶豫;三是連勝之後,顏良過於自信,疏於防範。心裡估摸,以為又是一個菜鳥,卻碰上硬茬大出意外;四是顏良個性問題。逢紀曾勸袁紹說 : “顏良性狹,不可獨任”,說明顏良與部下,不太和睦,周圍那麼多軍人,沒一人出手援助,眼看著一軍主將,命喪黃泉。

    顏良迅速謝幕,是由於上面這一系列因素,齊湊熱鬧,共同促成。至於文丑被殺,主要還是心理因素,前面有顏良已經被殺的陰影,兩人交手幾合後,文丑覺得關羽的刀,硬接時間長吃不消。心裡打算,還是像前面對付徐晃、張遼那樣,用箭射保險,於是,回馬假敗,但文丑忽略了赤兔馬。那速度風馳電掣,根本來不及反應,文丑還在腰間摸索弓箭,青龍刀已從腦後劈下,至死都蒙裡懵懂,不太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十年代借了朋友10元錢忘還了,現在如數返還他10元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