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頭枕天山

    東漢女文學家班昭的《女戒》,是禁錮婦女思想行為的開篇之作。它闡述了婦女應該遵循“三從四德”的道德標準。

    《女戒》中的規範,毒害了中國女性的肉體和精神。那麼,做為女性的班昭,又為什麼寫《女戒》來禁錮女性呢?

    據說晚年,班昭見家中女子都到了出嫁的年齡,就寫了《女戒》來教導她們身為婦女的禮節和道理。

    當時這本書不僅廣為傳抄,甚至連後宮女子也競相閱讀。

    從思想根源上說,班昭寫《女戒》也是因為中國古代文化對作者的禁錮。

    古代“七出”和“三從四德”等儒家文化,對她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女戒》對古代婦女的毒害體現哪裡呢?

    文章中處處表現出女子低下的地位,並且要女子認清自己比不上男子的道理。

    在“婦行”篇中,她制訂了婦女四種行為標準:

    (1)貞靜清閒,行己有恥,是為婦德。

    (2)不瞎說霸道,擇辭而言,適時而止,是為婦言。

    (3)穿戴齊整,身不垢辱,是為婦容。

    (4)專心紡織,不苟言笑,烹調美食,款待嘉賓,是為婦工。

    說婦女只有具備此德、言、容、工,才不致失禮。

    在“敬慎”篇中,主張“男子以剛強為貴,女子以柔弱為美,無論是非曲直,女子應當無條件地順從丈夫。”

    一剛一柔,才能並濟,也才能永保夫婦之義。

    在“曲從”篇中,教導婦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來順受,一切以謙順為主,凡事應多加忍耐。

    在“專心”篇中,強調“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卻絕對不可以再嫁。

    事夫要“專心正色,耳無淫聲,目不斜視。”

    在“叔妹”篇中,說明與丈夫兄弟姐妹相處之道。端在事事識人體、明大義。即是受氣蒙冤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萬萬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和睦氣氛。

    《女戒》通篇都是規勸女子的行為,丈夫做什麼都是對的,如此偏頗的思想,如此委曲求全的行為,使女子的地位更加低下,更沒有尊嚴,實在是一本封建毒瘤之書。

  • 2 # 萊茵山下876

    《女誡》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撰著

    《內訓》明成祖的徐皇后撰著

    《女論語》唐朝女學士宋若莘撰著

    《女範捷錄》明末儒學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

    上述四種女子教本,自東漢至明末,先後相繼問世和傳播,由王相一一加以箋註,於明天啟四年,由多文堂合刻為《閨閣女四書集註》,成為一套對女子進行封建教育的教材。嗣後翻印此書,簡稱為《女四書》

    還有就是《女孝經》唐朝侯莫陳邈之妻鄭氏撰。

    也有一些版本《女四書》用《女孝經》代《女範捷錄》或《內訓》

    這些此可謂荼毒禁錮人思想的百科全書

  • 3 # 道聽途説

    沒聽說過“焚書坑儒”嗎?囚禁思想的書大部分都被秦始皇燒掉了,古代不像今天網路系統發達,沒有遺傳下來,或者說少有遺傳下來……不過《四書五經》或多或少也有禁錮中國人的思想。

  • 4 # 詩劍煮酒

    囚禁思想的書?一般情況下書籍是精神的翅膀,可以讓人們在閱讀的同時發動想象力,活躍精神鍛鍊思考能力,在作者的帶領下超脫現實世界的禁錮,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囚禁思想的思想的書又該是怎樣的呢?個人認為能直接影響讀者的思想,並造成囚禁狀態的一定首選那種名義上是指點人生類的書籍或其他類似文字。因為別型別的書籍比如故事小說,詩詞散文,基本都是以激發調動讀者思考聯想能力或者幻想能力為目的,讓讀者在閱讀時放下精神壓力來一次精神旅遊探險。那些貨真價實為讀者提供立竿見影的實際幫助的工具類技能類書籍,更不會干預讀者的思想,它們給讀者提供非常客觀公正的認知,並由讀者自行取用。

    而那些人生指導類書籍,如果是真正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還好說,比如諸子百家經史子集東西方文化哲學這些都沒問題。最害人的就是目前網路上和書店裡鋪天蓋地的各種成功學,理財指導,發家創業,人生導師這些個書籍教程,一個個有著大師名家稱號的作者說不定是哪裡的野雞賴狗,他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說的話,卻對讀者信誓旦旦大言不慚,一副信我得成功不信我掉糞坑的噁心嘴臉。

    可惜那些看似驚人的話語不過是故意駭人聽聞亂人心智,目的就是讓人們本來平和自在的思想在他們的蠱惑恐嚇之下,變的迷茫驚慌失去正常判斷力,之後就成為他們的忠實信徒。他們的書是賣出去了,讀者的死活瘋癲它們是不會考慮的。在乎的是今天又賺了幾塊錢,這也是他們的口舌良心的價錢。

    說了這麼多主要最近看到越來越多這類的現象,一個個不知何方妖人腆著臉在哪裡對網友讀者指點人生,他們自己都要麼乳臭未乾要麼坐井觀天,在荒謬虛幻裡追究現實,把個例擴大為常態,把偏狹誤導為普遍,以達到驚人耳目,亂人心智的目的,而這樣的偏偏有很多人吹捧。沒辦法,船銷之所以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也是這個道理。忘了從哪裡看到一句話,那些學成功學理財的最後都成功去工地理磚去了,那些賣成功學的真的成功了。這不是笑話。[大笑]

  • 5 # 咕咚8260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那些只有結論沒有論證過程的書,可能會囚禁思想,我指的主要是社科書籍。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有些觀點無法去實證,但是至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進行檢驗,看他能否自圓其說。一本書的結論和思想就算是錯的,但是有詳細的論述,那你至少可以透過他論述的過程來從邏輯上檢驗,看他論證的是否有道理,並且可以學習他的論證方法,有些觀點的論證的過程有瑕疵,但是一樣有啟發性。反過來一些只有結論沒有論證過程的書,你不知道他這種觀點為何如此,一旦你先入為主的接受了,就容易使思維產生慣性,比如一些語錄體的書,名人名言,比如“人之初,性本善”,這個結論從何而來,三字經沒說,可能是基於作者的人生經驗,也可能是基於儒家倫理的需要。我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時出於崇拜權威的心裡,沒有絲毫懷疑,長大後才發現,這種機械重複的讀書方法是死讀書,這是練習技術的方法,不是讀書的方法,讀書既要學習,也要思考,不去理解,讀再多遍也不知道其中的"義"。

    所以,害怕思想被囚禁,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書中的結論存疑,而仔細考察他的論證過程,想想他為何這樣說,不盲目崇拜權威,保持懷疑精神是保持思想自由的前提。從這個角度看,那些有詳細論證過程的書籍更容易使人受益。

  • 6 # 第八大街的雜貨鋪

    沒有任何一部書可以囚禁思想,即便是類似《女戒》《內訓》,甚至《三字經》都有當時的社會需求,禁錮一部分同時解放了另一部分思想。但任何一本書都可能會造成思想凝固,就是"照搬書"的思維方式:這種不思變革,認為某種"思維模式"就是永恆真理的死讀書,是最囚禁思想的一種"書"。看看"西方理性思維"到中國時的爭端以及這種思維模式下,現在歐美國家的"抗疫成績"。再想想大清的我們曾經也死抱著老祖宗的遺產不思進取,就知道為什麼了。

    東西方文明的不同,是地理、氣候、歷史等不可變因素,導致的文化差異。封閉的環境下,大多文明進化都不存在人為的理性選擇,因事而成、無可更改就成為了"歷史"。東西方哲學家都是在已存在的文明基礎上總結再發展屬於"當下"時代的產物"歷史"不允許產生超出"範圍"的思考不管多偉大的哲人,都有其時代、地理、歷史侷限性,不加以思辨的學習與套用都是刻舟求劍,無濟於事。孔子、亞里士多德、朱熹、笛卡爾、亞當斯密、魯迅、愛因斯坦等聖人、哲人都跳不出時代畫的圈子。

    文藝復興後。從17世紀的英國啟蒙思想到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最後到19世紀德意志的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發展歷程。與思想同時進步、互惠互利的是科技、經濟、民生等。

    西方世界因其地理條件、歷史原因等,而形成以貴族、航海、割裂、小國寡民的競爭類小國家形式,由此形成"西方理性思維"這種特殊的文明。這種"理性思維"可複製且易消化。同樣,也是由於歷史、地理等原因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東方思維,這種"地域"特徵明顯的文明不易複製,但它適合融合並發展其它文化或政治體系。日本、韓國就是儒家衍生文化,西方政治制度。

    民國時期國難太久,曾經輝煌但不思變革的中國文化落寞沉淪。世界只有一本正確的書可讀,就是"西方理性思維",可是大家都讀這一部書,也會造成內部思維混亂。知識分子們試圖從"那本書"裡找到理性的救國之道。可當時獲得知識的渠道又非常有限。取得什麼樣的真經,與他去哪個國家留學,遇到什麼樣的導師或讀過哪位高人寫的著作有直接關係。讀書人形成哪個支流的西方思想與後期人格,基本靠"命"。

    獲得真理的文人們共性是:不加區分的整體打壓中國文化甚至文字。不同點是因為大家留學國家不同、導師理念迥異,所以文人內部又意見不合最後勢成水火,人人都認為自己絕對是真理,天天罵架就必不可少。這裡就可以說明"死讀書"或只讀一本書都會讓人"思維不流暢"。當然這種不流暢,依然由時代背景決定,任何人都無可厚非。

    這個思維方式過了100年,世事變幻唯一不變的居然是這個西方唯一正確的論調。只是20世紀受條件制約的文人們,變成了21世紀仍然"堅持真理"的公知們。有些作家、教授們因為天天捧讀、研究奉為真理的,但依然還是西方世界17至19世紀的"那本書"。掰開掰碎了去想,結果把自己"思想凝固"住,對待任何事都只從"那本書"裡找答案。就像吃別人吐掉的甘蔗渣子,嚼來嚼去還能讓他們嚼出新的味道,最後變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與絕對真理。更可怕的是,再把嚼出新味道的甘蔗渣子餵給不明事理的小白鼠學生們,遺禍無窮啊!好在這個時代不只是"公知"識字,不好糊弄了。大眾也會看書,也看西方思辨的書,再結合經濟、科技看進步、看改變,以後真理不僅僅是"那本書"

    如果視17至19世紀的"書"為絕對真理,去回答21世紀的問題,能正確嗎?什麼時候"西方文明"這種地域生成的特殊文明成為了人類的唯一選擇?而西方特殊了幾千年的"價值觀"什麼時候開始普世,成為主流?就像19世紀的我們一樣,抱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治國之道"漸漸沉淪。現在的西方文明,幾十年如一日的不變,就像冷卻後的羊肉湯一樣油膩粘稠。自"前蘇聯"解體後,這個曾經輝煌、燦爛的"理性思想國度",隨著世界科技的神速進展,依然停留在20世紀的西方思維,是否與其科技民生接軌?能否應對迎面而來的瘟疫打擊?依慣例,西方人該打一仗,轉移民眾視線與國內矛盾了。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做好防備隨機應變。

    綜上所述,如果不結合時代科技、經濟以及民生的變化,不加思辨的死讀"任何"一部書,都會造成"禁錮思想",生搬硬套的挪用更加貽笑大方、後患無窮。

    橘生於南則為橘,橘生於北則為枳。東西方各自的生存模式決定了各自的思維模式。移植到東方的"西式思維",如果不加以變革融合,會因失去養分而漸漸凝固。

    因時而變是唯一不變的選擇。

  • 7 # 豫法治

    所謂的經驗個雞湯類,不要輕易相信,一定要審時度勢,根據自身情況,或者透過實踐和積累的經驗,慢慢豐富自己,不可封閉也不可全信這類洗腦文章。

  • 8 # 軫念信箱

    當未來人們不再讀書時會發生什麼,當書本成為毒品那樣受到管制和銷燬時又會怎樣,這部反烏托邦電影告訴你,一個囚禁自由思想的世界有多可怕。改編自經典同名小說的《華氏451》就講述了這樣一個發生在未來世界的故事,同時也是HBO再次翻拍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述在未來一個反烏托邦世界,由於混亂美國爆發第二次內戰,政府把所有責任歸咎到書上面,認為書造成人們思想混亂合分歧。於是在這種環境下開啟了一場未來版“焚書坑儒”,書被視為精神上的毒品,要受到管制並銷燬,人民生活在被安排好的單一環境中,統一思想,這樣才會“快樂”。

    早在1966年《華氏451》就被搬上熒幕,時隔半個世紀,這部電影重新翻拍,雖然概念有些老套,但是結合當代社會突飛猛進的科技,還是很有看點的。正如影片開頭所表達的,這是一個反烏托邦的“快樂世界”,只有思想統一才能實現全民幸福。這樣的概念從一開始就展現給觀眾,尤其是開頭在學校的思想教育戲上,很好的突出了這一點。

    影片的寓意不言自明,不禁想起同樣類似的《V字仇殺隊》和《撕裂末日》,只是相比後兩部,《華氏451》還有不少的差距。首先,對於氣氛營造上全靠對白,沒有多少代入感,換而言之就是塑造的世界觀不完整。

    其次,電影后半段完全脫離主題,把重心放在了營救和逃亡上面,背離了原本要講的東西,看完之後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半迷糊的狀態下也想不清到底在隱喻什麼,是被精神上的囚禁還是自我意識的救贖?

    相比較1966年的原著,新版《華氏451》劇情設定有些雜亂,節奏把握的也不是太好,但是沒有看過老版的朋友,這部翻拍後的《華氏451》可看性還是可以的,不必過分在乎裡面的不合理之處,單純的作為一部另類電影去欣賞,從中思索精神上不言而喻的東西也是極好的。

    本片沒有過多的說明書在電影營造的世界中有多重要。不過反觀現實生活中,書的意義對於每個人變得不在那麼重要,電子科技的發展,讓人們變成的低頭族,很少有人每天還抱著實體書本看一看,《華氏451》也許會讓你有所感悟,也許沒有,在於你怎麼看?

  • 9 # 青松散人a

    什麼樣的書都不能囚禁思想,被囚禁的思想是讀死書的結果。讀書要讀活書,進得去,出得來,有用則吸收,無用必拋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中有一個實踐的過程。書本上的知識不是教條,做什麼事都要和書本對比,看是否符合書本的道理,不是蠢人是什麼?

  • 10 # 冥界宮主

    書籍並不存在禁錮思想一說,因為創作書籍的原意從來不是以禁錮思想為目的。

    任何事物都具備邏輯性,不妨試想一下一本書想要禁錮思想,首先得讓人看得懂這本書,而看的懂就必須要學習,要知道學習從來都是進步的象徵,但這與當初禁錮思想為目的的意願又違背。因此也說明書籍禁錮不了思想,只有不看書,不學習思想才會固步自封。

    書籍不會禁錮思想但人會,之所以會有書籍禁錮思想的理念完全是有人處於某種目的誤導。以儒家為代表,最初提倡君臣平等,演變但後期完全是君權至上,甚至到最後被斷章取義完全變成了愚民學術。這樣的演變能把黑鍋安在孔子頭上嘛?

    書,尤其是思想上的書籍,很容易被人斷章取義拿來利用,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環境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就像禪語,一人一個理解。

    處於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任何思想累的書籍都可以被利用,像達爾文物種起源,就曾被殖民者利用,為他們無恥的殺戮找到的合理的理由,美其名曰淘汰劣等人種。

  • 11 # 多看多聽多想少隨波

    沒有什麼書是囚禁思想的,能囚禁思想的只有你自己的大腦,不經辯解的去只相信某種東西,是自己把自己囚禁在思想的牢籠裡,古人有很多方法都交給你了,例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不都是教導你放開你思想的方法。為什麼非要把囚禁思想的罪過推給一個傳播思想的載體。

  • 12 # 5513842785101

    囚禁不囚禁在人不在書。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書能囚禁人,是見物不見人,不是以人為本,不是以我為主,書裡面的內容為我所和為我所舍,都取決於你自己。

  • 13 # 安康

    盡信書,所有書都可以洗腦。

    讀書學習的目的是,瞭解別人的思考,總結別人的思考,擁有自己的思考。

  • 14 # 山眼看世界

    盡信書不如無書。

    每本書都是一家之言,記錄著作者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讀者最好擁有批判的眼光,有自己的思考邏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不怕被書禁錮思想了。

  • 15 # 一個了老無用之人

    任何書或者說書中宣揚的東西都不可能真正囚禁思想,哪怕它宣稱自己代表的是絕對真理等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是地球上生存著的最高級別生物,他不可能被訓化成比如牛、馬、驢那樣的完全聽從口令。他具有主動的能動性的意識和思維,任何說教都會在腦袋中被過濾一遍,都會與歷史的、現實的社會現象相比較、相鑑別。因此,一般的、普遍存在的是都會有所取捨,不會完全盲從。洗腦成功與否的前提是社會真實狀況與它之間是否表裡如一,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16 # 黃萬民4

    我認為除了淫穢類書籍。沒有什麼書,可以禁固人的思想。書要讀活,不能讀死書。比如,馬克思的理論,當時的中國優秀青年,不可謂不精讀,可是,許多人都讀死了。形成了教條主義。只有毛主席,把它讀活了,才能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變成了現實!

  • 17 # MrsHai

    題主應該問的是:

    這個時代,什麼樣的書不是囚禁思想的書?

    “ 讀書太濫,容易把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無論囚禁與否,我們都得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質疑真理的權利。

  • 18 # 山河先生看手相

    任何書都可以作為禁錮思想的牢籠,也可以變成燦爛的文化,推薦:《四書》《五經》

    因為閱讀《范進中舉》片段,被吸引去看了原著。

    剛開始認為范進是一個幸運的人物,因為他中舉了,但是最後卻又覺得略顯可悲。因興奮一時發瘋,好了之後,家裡宴客,母親一時興奮又命喪黃泉,所謂的喜劇變悲劇,卻沒有阻礙他一心想要去科舉做官的迂腐思想。

    范進只是其中的一個小人物,書裡編寫的各個故事之間的連貫性並沒有那麼的強。千姿百態的人物,其實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普通人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一心想要借科舉做官,改善現狀,那麼做官的呢?又有多少是一心去為百姓的呢?

    讀完全書才發現,書裡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其實都是悲劇。生活在那個朝代,以《四書》《五經》為選拔途徑的科舉制,其實已經讓當時社會完全腐朽。無論是王冕等選擇規避官場,還是范進、周進等這些選擇追名逐利的,其實都是在對映諷刺科舉制度下,明朝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我想其實從朱棣誅殺方孝孺,且下了“誅十族”命令,明朝就已經埋下衰敗的種子。十族中的第十族是他的師徒門生等,作為一代大儒,誅殺其所有門生其實就相當於絕了天下的讀書種子。沒有了思想理智的讀書人入朝為官,那麼這個朝廷還如何去發展呢?

    一開始只以為是借《儒林外史》在諷刺一些官場讀書人,後來卻發現不僅僅是讀書人,其實是整個社會的迂腐!所以不論哪個年代,思想的進步才是整體復興的基礎。

  • 19 # 妄人妄語a

    先上結論:私以為,囚禁思想之書不存在。關鍵看看書的人怎麼看書,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書的道理便是如此

    首先,無論書如何,他是作書者的思想的凝聚表達,當你閱讀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在和作書者的思想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是你和作者平等交流的過程,其中並無高低之別,就像你和朋友聊天一樣,竟然如此,又何來囚禁一說呢?你的朋友總不會,也不可能只讓你想他所想吧。

    其次,我們看書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我們透過薄薄的紙張去和作者們交流之時,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長短之處,我們可以取他之長補己之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式。直接,高效,便宜。

    最後,回到開頭說的“盡信書則不如書”。我們每個人的思想都是獨一無二的,作者的思想終究是他的思想,我們能夠吸收內化但不能生搬硬套。

  • 20 # 梁夫2

    倡導“西方民主”的書是囚禁思想的書,囚禁了世人思想一百年。現在還在囚禁著全世界,包括中國的知識界、理論界、思想界。而實際上西方是反民主的政治制度。所以稱為“民主”,不過是西方黨派團伙政治上爭權採取了競爭選舉的方式。

    “選舉”是手段,“推選”是達成民主的手段,“競選”是達成反民主的黨派團伙爭權奪利目標的手段。爭權競選中的選民成了被政客與媒體洗腦操縱的投票工具。黨派競選不過是用白道金錢爭權取代黑道爭權。有如日英諸國還是君主專制與黨爭專制相結合的憲政制度,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背道而馳。將手段等同於目標,將黨派團伙以爭權奪利為目標的反民主的競爭選舉手段演繹成“民主”目標,是西方政治學的騙術。黨派團伙爭權競選成了人民當家作主,成了“美式民主與西方民主”。這在思維邏輯上是雙重的欺騙。然而,這種欺騙已經囚禁了人們的思想一百年!

    從現代社會法治原理出發,反民主的西方黨爭專制政權並不具備合法性。其一,作為競選主體的黨派政客在競選活動中對選民使用了各種謊言與欺騙,虛假的政治承諾,金錢收買,利用媒體對選民意識形態洗腦,突破做人底線的攻訐,等等,凡此種種無異於經濟活動中的虛假營銷與洗腦傳銷,在法治上都是違法的,違背了現代法治精神。其二,所有的西方黨爭專制政權從來沒有在競選中取得過全體選民半數以上的支援。西方的政客與選民尤如網路上的網紅與粉絲,支援度隨時而變,當政期間的民調支援率也很少有超過半數,合法性何在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香果樹花苞少缺什麼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