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泉石心語

    《為政》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瞭解觀察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可以隱埋得了的。“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域性、領導全域性,成為合格的領導者。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侷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2 # 淡淡一掬水

    整個《論語》中都反映著孔子的政治思想。只不過古代人編書沒有按明確的“政治”、“倫理”、“心理”、“教育”、“藝術”、“風俗”、“道德”這樣來分類編排。《論語》的“為政篇”是強調了從政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而不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

  • 3 # 中華哲學原理

    如果說《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不如說《為政》是孔子的“人生之路”。因為孔子沒有自己獨立的“政治思想”,孔子終生追求並服從的都是周天子的“天命”,孔子對周天子的“天命”不僅“不逾矩”,而且像“眾星拱月”一樣供奉著。真可謂是天子的“天命”的奴才!奴才的“政治思想”就是主子的政治思想,所以說:奴才沒有自己獨立的政治思想。

  • 4 # 楊周彝

    不要用現代思維和流行政治術語去衡量評價古人和先哲,這樣做惡俗。這種名詞太多,可以找一大堆,例如“傷人乎?不問馬。”是否可以為孔夫子戴一頂二千多年前就已經是人道主義先驅、人文關懷的創立者的現代政治行為藝術高帽子呢?當年姚雪垠寫長篇小說李自成,用文革理念把李自成寫成工農赤衛隊領袖,成為笑柄 。

  • 5 # 逆維思維

    孔子一生孜孜以求,除了教學、做學問,另一個理想就是自己從政或希望弟子從政,去改善那個“禮崩樂壞”的社會,讓天下太平、百姓安樂。《論語》中,以問“政”、問“仁”居多。孔子講仁,大多指向“政”——有了仁德,才有好的政治。總覽《論語》,縱觀孔子,其價值追求乃兩大方面——美好的政治追求和仁德的人格追求。孔子一生中從政僅5年時間,但是,他對從政、政治卻發表了很多的意見、建議,有的答君主、大夫之問,有的答學生之問,有的是自己的心得。孔子講為政,是有方向的,也是有方法的。

    《論語·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為政篇》

    子貢問君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君子先履行自己的話,然後眾人效法。

    概括起來:就是先說—再做—後從,即“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政令釋出後,首先要做的是宣導、解讀,讓老百姓知道領導者的意圖;然後領導帶頭,不折不扣地去執行各種政令,把各種各樣的政令落地、紮根、長實、開花、結果,從而樹立良好形象,獲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援;最後百姓就會自覺的跟從政令去走、遵守,緊緊地團結在領導者周圍。從而,實現“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為政”願景。

    為政篇表達了孔子對於治國的理念,經過歷史實踐的驗證,他是極其正確的。孔子表達了要用道德來治理國家,用禮制儀式約束百姓,而不是用刑罰來統治本國人民,在《論語》的後面也同樣表達了這個觀點,如:苛政猛於虎(嚴酷的刑罰稅收比老虎都可怕)等。 大到國家,小到一個組織、一個公司或一個家庭,同樣需要以道德教化來引導大眾,只有重道、重德,而後才能利國利民。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孔子用“免而無恥”與“有恥且格”八個字概括說明法制刑政與道德禮教的不同特點和功能。

    他指出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強制,它的作用是懲罰犯罪,使人不敢做壞事,卻不能使人為善,也就是“免而無恥”;道德禮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覺,它的作用是使人有知恥之心,自覺走上正道,不願做壞事,也就是“有恥且格”。法是讓人怕,德是教人善;法作用於事後,制裁犯罪,德作用於事前,預防犯罪。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強調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基礎,把社會秩序的穩定建立在人們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   

    孔子這個主張反映出他對為政治國的理解:治國不是隻靠暴力強制,更重要的是進行道德教化;

    “治”的真諦不只是“管”,而是“教”,在於使民“有恥且格”。這是一種以人為本,著眼於提高人的素質的治國思想;是為實現“政者正也”目標的根本途徑。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概括說明。德與禮統一是孔子的重要思想。講做人孔子要求“文質彬彬”,仁禮統一;講治國孔子要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也是要求這兩者的統一。德和禮,都是在西周初期就提出了,但是沒有把二者聯絡起來。孔子把德和禮二者聯絡在一起,對二者的關係做了說明,從而給了禮以德的靈魂,又為德找到了落實的依據,構成了一個德禮結合的治國方略和規範體系,在治國之道上作出了重要發展。這對中國社會、文化起了深遠的影響。

  • 6 # 清流澎湃

    《為證》,是孔子在總結春秋以來周禮不尊,已至“禮崩樂壞”。實際上縱觀整個春秋,君弒子子弒君之亂像是有其根源的,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諸侯分封割據的血淚史,在這段歷史的紛亂中,是王權的建立與王權僭越者相互絞殺的爭奪史,你說道德敗壞也好,禮崩樂壞也罷,其實是人性在紛亂中的爆發,孔子發現了造成春秋亂像的根源,用他的智慧書寫了《論語》,已鞭策天地人,君臣子迴歸正道。《為證》恰恰是圍繞國家政權建設,臣民的道德操守,須已仁德為己任的經典之作,為國家政權建設指明瞭方向。大秦王朝的建立,新政的推行,孔子的治國理念,都毫無疑問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7 # 家有苗寶

    建議讀南懷瑾《論語別裁》,個人認為“為政”篇名雖取自開頭二字(所有篇目名稱都是如此),但從內容看,確實堪稱從政法則,不排除有巧合的可能。

  • 8 # 追夢老學生

    《為政》是《論語》二十篇的第二篇,共24章,內容雖然不全是論述政治治理,也包含學習、孝道、君子等內容,但是在孔子看來,學習、孝道、君子等,都是為政的前提和基本,特別是有很多內容是直接關於德治仁政的論述,所以,可以說《為政》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原則。

    《為政》第一章: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德治仁政可以得人心,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援。這段話就是孔子著名的“為政以德”的思想,強調仁德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作為政治治理的原則,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

    《為政》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用對比的方法闡述了兩種政治治理的優劣。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既能使百姓循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重視禮,強呼叫禮制來規範、勸導百姓的意識和行為。這就是德治不同於法治的特點,反映了儒家同法家在治國方略上的差異。

    《為政》第十八章: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始,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孔子這段話是回答子張怎麼能夠做好官,教導學生要慎言慎行,言行不犯錯誤,可以看作孔子談參與政治治理的具體做法。他認為,為政做官者,要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

    《為政》第十九章: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學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孔子用回答魯哀公的問題,說明了用什麼人和怎麼用人的原則。孔子認為為政者如果能秉持公正之心,舉用正直賢能的人才,捨棄曲枉不正的人,人民就會心悅誠服;反之,為政者如果沒有公正之心,以一己之好惡去學用曲枉不正的人,而捨棄正直賢能的人,人民就會深受之害而心有不服。薦學人才,選賢用能,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政》第二十章: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季康子是魯國的權臣,他所問的重點是使民之道,怎麼才能使百姓對上恭敬盡忠、勤勉做事。孔子的回答是重在修己之道,首先做到用莊重的態度對待百姓,孝順父母,愛護幼小,舉賢用能,教育能力低下的人。這是孔子對從政者政治治理的原則要求。

    《為政》第二十一章: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一個基本思想:把親情擴充為人與人之間的仁德之心,把齊家之道伸展為治國之道。他認為,政治治理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擔當為政的資格。為政在德,而孝為德之本,在家施行孝道,友愛兄朋友,就是參與政治治理了。這也是孔子“德治”的思想主張。

    《為政》中其他關於學習、君子等的論述,表明了孔子學習的目的是政治治理的途徑,君子是為政者的理想人格,都是與政治治理密切相關的。所以說,《為政》集中表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 9 #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為政》是《論語》的第二篇,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例如開篇第一句就是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就強調了為政者“德”的重要性。接著孔子又拿《詩經》(《詩三百》)舉例,說明為政的主要目標是使天下百姓“思無邪”——思想純正,民風淳樸。當然,《論語》中很多篇章和語句都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像《堯曰》第二十,裡面講的堯、舜的話也都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只不過《為政》篇相對集中而已。

  • 10 # 新新俠2

    為政是《論語》的第二篇,因開篇第一句是”為政以德“”,便把這篇命名為《為政》。這是中國古代編輯整理文獻的一個習慣。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通篇來看,孔子首先給做官執政的人一個正規化: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人的正當要求去做眾人的領導,眾人就會很尊敬你服從你,你站在領袖的地位上,大家都捧著你幹,就像眾星拱月一樣順理成章,君臣和諧,天下安定。

    為政篇,基本體現了孔子政治思想的大原則。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德”是怎樣一個概念呢?我的理解,”德”是“”道”在人類社會中的具體表現,”道”是宇宙萬物運動的總規律,人類社會也受”道”這個總規律的支配,人類活動的大方向應該不違背這個總規律,為官主政如果能遵循這個規律,順應民意,那麼就說這個”政”就是德政。

    《論語》是孔門後學記錄孔子及其諸弟子再傳弟子的語錄編輯而成的,體例不太完整,也歉嚴謹,有的句子甚至跟題目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也是有的。但是總體上是有中心思想可循的。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政治規範比如政策管理人民,用刑罰來懲治違反規矩的人,民眾可能就是懼怕刑加於身而受辱,才聽從領導的。如果用”德”來規範引導,用禮法規矩人的行為,老百姓可能就從根本上明白怎麼做是恥辱的不得人心的事,因而能自覺地抵制犯法行為。因此“”德政”,也就是“”仁政”吧,孔子的政治思想,如果定義為“”仁政”似乎更能為大家所接受。

    在這裡還有一段孔子著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也是有不同的解釋的。我個人認為,孔子的學說,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進而做官的學問。這段話就充分體現了孔字的這條教育路線。

    我給出的譯文是這樣的:

    我從十五歲開始學習做官(管理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基本掌握了周朝流傳下來的禮法,可以獨當一面做地方小官了。四十歲的時候,我就達到得心應手地處理各種政務的水平了,包括一些沒有法例可循的疑難案子都能正當合宜地進行了結。五十歲的時候,更是看透了人生的真諦,結合大自然運動的總規律及其在人類活動中的具體提現來管理民眾,順天應民,官做得越發順暢。到了六十歲,對反對派的意見也能聽進去,能夠做到從諫如流,借鑑各方面意見去管理行政事務了。到了七十歲,對禮法運用更加純熟,經驗也更豐富,不管多複雜的局面都能駕馭自如了。

    總之“”仁政”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總綱。“”為政”篇對”仁政”的具體方向方法手段原則等做了論述或者闡釋。是我們研究孔子為政思想的或者說政治思想的重要參考文獻。

  • 11 # 武功文刀

    《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記錄整理的,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流傳至今,《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篇名取每篇首章前兩三個字(“子曰”除外),篇名與全篇內容聯絡不是很緊密的。

    《為政》是《論語》第二篇。內容有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還有對學習與思考、學習與修養、溫故與知新的學習方法的論述,還有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闡述。但特殊的是,這一篇中的所有論述,都可以統一在“為政”這個話題之內。

    《論語-為政第二》共24段。對照原文分析梳理如下:

    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思想。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

    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讀《詩》的關鍵在於“思無邪”,為政之要在於使民思想純正。

    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和刑政法治的關係。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學習修養成長經歷,引申一下就是不斷學習,可以提高道德修養,可以達到不逾矩,是為政以德的深層闡發。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的內涵是依禮而行。為政以德,以孝為本。

    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孝的表現為憂父母之疾。為政以德,以孝為本。

    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的關鍵在於贍養父母要存孝心。為政以德,以孝為本。

    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盡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為政以德,以孝為本。

    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的學與省結合,注重自我修養,強調內在心性的陶冶,注重內心的體察,頤養心性,是智慧的學習方法。為政以德,使民學習而內省,頤養心性,不違。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識人之道。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之道在於溫故知新。

    12.子曰:“君子不器。”——做人之道。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他可以通觀全域性、領導全域性,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之道。說到做到,也是為官之道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與小人的不同。為政要選擇君子,不用小人。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也是學而優則仕的方法。

    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為政要消除禍害,就要研究攻擊不正確的言論。

    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之正確態度在於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其實為政也貴實事求是。

    18.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怡,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官求祿之道在於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

    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服民之道在於親君子遠小人,任人唯賢。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之要在於使民敬忠以勸。當政者要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幹活。

    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悉其為為政?”——孝道、教育與為政的關係。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種道理推廣到政治上去,就是參與了政治,為什麼非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教育、孝道與為政就是這樣的關係密切。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誠信的重要性,做人要誠信,為政也要誠信。

    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禮之損益。前代的典章制度、禮儀規範等有損益,在繼承、沿襲時也要有改革、變通。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不是自家的應祭祀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為政要分清諂媚,提倡義勇。

    綜合上面分析梳理,《論語-為政》相對集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包括1.“為政以德”的基本思想。

    2.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

    3.以及為官從政的基本要求是成為君子。

    4.成為君子的途徑和方法就是學習教育反省。

    5.處理好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不斷學習與提高修養、溫故而知新,就是個人內聖外王的成長的方法與途徑。

    6.為政以德要以孝為本,選拔孝父友兄的君子為政做官,則人人孝敬盡忠,天下治矣。

  • 12 # 顧繼鵬1972

    政治在孔子思想體系裡等級不高。不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只能算是術或用的水平,不是孔子的使命和目標。後人覺得治理國家很高階,而孔子把從政當做一種途徑。也就是說政治在孔子學說裡沒有達到思想的高度。

  • 13 # 於金短

    《為政》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部分,他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天下要有"仁″有禮,人得孝,悌,忠那樣才能平衡天下,人們才能安居樂業。周邊國家,甚至世界的好多國家都設有孔子學院,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尊崇孔子,帝囤主義,資本莊義國家的人們也同樣祟拜,這就說明了孔子學說的魅力所在,!

  • 14 # 李民傑

    《論語為政》的角度可以論及孔子的思想,但是我想從儒家的整體宏觀面看這個問題。

    儒家很重視內聖外王,如果用西方哲學的說話,可以勉為其難這樣形容,統治者最好是哲學家,但是儒家的要求會更加高,儒家的內聖外王,用最淺白的話來說,就是期望訓練出一個有素養素質高的領導,而這個領導不會被個人的情緒與慾望吞噬。誠如《大學》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才是孔子為政的理想。

  • 15 # 可樂06

    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德治”,即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他主張對統治者,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對百姓,重視對百姓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為政》中有提到: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段話正好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

  • 16 # 半看

    《為政》儒家體系奠基作,三綱之雛形。

    開篇第一句: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君臣之綱要。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以家為國,以孝悌為政,此乃三綱五常最初的理論基礎,和目標導向。

    但是孔子自己的綱常觀卻和後來儒家尤其是朱熹理學,並不相同。孔子言敬,朱熹說順,側重完全不一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對孝的定義是“無違”,但這個無違,無違的可不是父母之命,而是禮儀。孔子認為要按照禮儀尊敬父母,按照禮儀奉養,按照禮儀安葬,按照禮教祭祀,就是孝,而非什麼“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之類的酸腐之言。這話要讓孔子聽見,非跳起來罵“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17 # 芳徑歌者

    《論語·為政》是《論語》當中涉及孔子"為政以德"思想,以及一個人學習修養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主要問題的重要論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孔子對官場文化的態度和認識,可以說,這些章節所表述的"為政"理想,就是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行動指南。他不僅以此指導自己的言行,而且拿它作為判斷一個人出仕入仕行為是否恰當的依據。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孔子為了宣揚他的政治思想,一輩子經常"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東奔西走,不辭勞苦。他的這種政治抱負在諸候爭霸的春秋時期很難得到施展機會,他自己也始終不得重用,但是他始終不改自己為政以德的思想,表現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立場志向的堅定,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文章中,孔子又用這種主張對自己四個弟子的為官從政之道作出了簡潔而精闢的評價,無不顯示出他的政治主張和理想。

    直到今天,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值得為政者學習,深思。

  • 18 # 驛客

    《為政》是《論語》的第二篇,本篇收錄了孔子關於政治、教育的重要言行。正如現代學者錢穆所說:“孔門論學,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論語新解》)所以,在首篇論學之後,接著編排了論述為政的內容,是順理成章的。 “德治”的治國之道,為儒家所倡導。

    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認為“德治”優於“法治”。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實現了“為政以德”,百姓就會像“眾星”那樣,圍繞著“北辰”而旋轉。孔子提倡的“為政以德”,包含著“君德”和“政德”兩個方面。所謂“君德”,包括後世所說的“官德”,強調執政者要“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子路》)。所謂“政德”,即為政要以德為先,強調對民眾進行道德教化。這並非要取消刑罰,而只是反對“不教而誅”。這為後世儒家以德治國思想奠定了基礎。

    這一部分的內容,好多人認為講的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現代的詞彙來說,稱之為政治哲學。其實這個說法都不對,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觀念的政治或者說純粹的政治理論,孔子在講《為政》的時候是不談論政治的,孔子所提到的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國文化的名詞,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過去不叫做感化,叫做風化,《為政》的意義包含了教化,因此論語第二篇《為政》,他所談到的是學問外用的道理。

    孔子講《為政》,不是談政治,以現在的觀念面前來說,他講的是政治哲學,或者說是政治的原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月8日,如何評價:外交部再批蓬佩奧“他應該向美國人民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