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拍案再驚奇

    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瘟疫,流行,在今天的社會,人們普遍都有了很高的防禦意識,還有比較完善的醫療制度作為保障,可是疫情的蔓延還是會造成不小的傷亡,而且在古代醫療條件顯然是更為低下的,我們不難想象,如果在古代一旦爆發大規模的傳染病,整個國家都會面臨著滅頂之災。

    我們就拿明朝末年的大瘟疫來說,客觀來說,明末的大瘟疫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軌跡,要知道明朝之所以會被清朝擊敗並取代,除了軍心渙散,朝政府敗之外,造成全國人口瘋狂銳減的瘟疫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根據明史中的記載,萬曆8年大同瘟疫大做十室久病傳染者接種而亡,入口之家易染此疾疫時有一二甚至何門不起?這其中就說了這個傳染病傳染性之強,只得一人染病全家而亡,所以這個疫情很快就從大同傳到了太原,第二年又到了遼州和六安地區,大概就是今天的山西長治,並且史料中記載六安是最大一種向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掉,也就是說得了這種病的人脖子會腫變得很粗,即便是親友之間活著的人也絕對不敢一起送葬的,人都沒有。

    萬曆十年瘟疫又傳到了相鄰的河北宣府地區,這是明朝北方的軍事重鎮,所以疫情在軍中的傳播對明朝的守衛力量造成了極大的打擊。滿軍中志的記載人種井12月即死明大頭翁就是說士兵大規模的患病症狀是脖子和腋下生一個很大的膿包,嚴重的患病過不了兩天就會吐血而亡,醫生們按照張仲景流傳下來的傷寒藥方來進行治療,卻完全沒有效果,50多年之後到了崇禎年間,華北地區又爆發了一輪鼠疫的大流行,有些人懷疑這就是當年病毒的遺留,此疫情的症狀非常相像,但是和萬曆年間的比起來,這次疫情則更為嚴重,崇禎九年首先是在陝北的榆林延安爆發,到了崇禎13年到17年,疫情在中國華北毀滅性的席捲了5年,有史料記載說京城大義人鬼錯雜,白玉城鎮牆上及屋脊行走。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竹有影,一向百餘家,無意加緊免一門,數十口無一人僅存。意思是人死的太多,整個城裡都籠罩著恐怖的氣氛,白天似乎能看到死去的人,排著隊從屋上及屋頂上走過去,晚上才能聽到人們連。令人觸目驚心。

    崇禎16年等李自成率軍打進來的時候,整個北京城幾乎成了一座死城,至於說究竟死了多少人,根本統計不過來,所以有人就提出了老鼠亡明的理論,可是瘟疫究竟為什麼會爆發呢?

    有學者推測是因為中原和蒙古地區交流更加頻繁以後,草原上的鼠疫也被帶了過來,遊牧民族為了補充食物經常會捕食草原上的黃鼠,這導致了鼠疫的爆發,另一方面就是明朝末期小冰河時期的出現造成了氣候失常,從萬曆年間開始,中原一帶一直爆發著各種旱澇災害,人畜的自然災害使疫情來得更加的兇猛,氣溫的變化也導致老鼠成群的遷徙,由於大規模的饑荒,人們又不得不捕捉老鼠為食,再加上流民都是四方逃難的眾多因素,都促進了鼠疫的傳播,而明末政府由於一直處於內外交困之中,根本拿不出有效的質疑手段,於是疫情越來越嚴重,並且最終失去了控制。

    在王朝交替的亂世之中,這一切都像是連鎖反應,可是神奇的是就在清軍入關後的第二年,瘟疫忽然就止住了,整個華北地區也連續多年風調雨順,所以民間。清朝取代明朝就是天命所歸,當然這不是科學的說法,客觀上的原因應該是滿族人世居關外,東北地區相對來說地廣人稀,人口流動並不頻繁,所以他們躲過了瘟疫的流行,而滿清入關之時,由於幾十年的連續戰亂和各地的饑荒,許多城鎮和鄉村都成了大面積的無人區,瘟疫自然就被控制住了,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清朝也是從廢墟上重建了一個帝國,保留並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這一點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無形中的萬幸吧。

  • 2 # 西風悍馬

    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異常寒冷的氣候頻繁引發水災、旱災、蝗災、鼠疫等,成為波及全國範圍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災——饑荒——瘟疫”的惡性迴圈,,成為明王朝崩潰的根本原因歷史記載,自明嘉靖始,明朝與蒙古邊境之間常有變亂,致使許多漢人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積的牧場被開墾為農田,改變了牧場的生態環境。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間被壓縮,人與鼠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

    同時,明朝末年恰又是旱災頻發的年代,萬曆期間曾有過三次大旱且均引發瘟疫;崇禎十四年,再遭大旱且歷時4年。旱災肆虐,逃荒保命的不只是難民,老鼠也需到處尋找食物,較大數量的老鼠進入人類的居住地也就順理成章了。鼠疫桿菌透過寄存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將病毒傳染給了難民,而難民的遷徙流動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域。華北地區作為明末農民戰爭後期的主戰場,天災人禍並至,明末大瘟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醞釀。

    1618年,萬曆46年,廣東下起了大雪,這標誌著“小冰河時期”的開始,從這時開始中國遭到了持續乾旱和低溫的侵襲,到1638年,崇禎11年,漕河干枯,1640年,崇禎13年,黃河干枯了,而長江和淮河竟然已經全部封凍。明朝末年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進入小冰河時期,全國性的旱災蝗災和鼠疫長年反覆上演。對於一個龐大的農業國家根本無力抗拒這種打擊。伴隨著自然災害而來的是內部的暴動,東北和西南地區發生的叛亂。

    崇禎10年-14年,中國華北地區連續4年大旱。崇禎14年,在山西北部一個春季乾旱荒野上的午後,一隻因為體內鼠疫菌正在大量繁殖,而堵塞消化道無法吸血的跳蚤,跳上一隻灰老鼠身上拼命的叮咬它,這時大量的鼠疫菌進入被叮咬的灰老鼠體內。於是鼠疫菌在這個身材比跳蚤大無數倍的新家更加快速的繁衍,十多個小時以後,灰老鼠開始出現高熱症狀,它的內臟開始潰爛出血。在灰老鼠死時,它體內的大量鼠疫菌開始轉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隨後從一個老鼠家庭向另外的老鼠家庭傳染。

    常年乾旱食物減少,老鼠們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很快整個地區,都佈滿了鼠疫菌。乾旱缺水也導致了鼠疫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

    很快成群結隊的帶菌老鼠由於高熱導致身體炎熱難忍,它們到處尋找水源拼命的喝水。於是為了尋找水源,老鼠們集體出發,開始了向四面八方搬家的歷程,在這個旅程中更多被感染的老鼠加入了搬家大軍。

    崇禎14年夏天,中國內地突然出現大群大群的老鼠互相咬著對方的尾巴成群結隊渡過江河險阻,進入安徽,河南,河北等諸省。50%的崇禎年份都是大旱,大旱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國民體質嚴重下降,衛生條件極度惡化。在這一年崇禎14年,中國內地還是普遍大旱,在河北春季幾乎無雨,老鼠大軍找不到水喝繼續向更南的南方進軍。

    同時饑荒中慌不擇食的人們開始偷吃老鼠藏在洞裡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邊的老鼠,橫掃全國的鼠疫大爆發終於開始了。於是在中國的史書上留下了,崇禎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

    山東青州,濟南,德州,泰安相繼發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蠅大如棗,鳳陽府,安慶府,廬州府相繼被鼠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達到90%,於是廬州府,就是現在的合肥一帶,民有絕戶,繁華大街如同靜夜,無人行走。

    氣候變化還會導致瘟疫的流行。由於大規模的流民出現,瘟疫在明代後期也日益猖獗。據《明史》記載,從1408年到1643年,發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當時著名醫學家吳有性在《瘟疫論·原序》就著重指出:“崇禎辛已(1641年),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

    明末的大鼠疫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秩序、人口結構、政治格局和人文環境。對於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一般認為是李自成推翻的,滿清人在後面撬牆腳。也有的認為是大明朝廷內部出了問題。壞在宦官和政治腐敗上。這些觀點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如果跳出史學,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分析,問題便很簡單了——鼠疫,是鼠疫直接導致天下大亂。崇禎年間的大鼠疫,間接造成了北京的淪陷與明朝的滅亡。

  • 3 # 迂娛與遇

    明朝晚期的瘟疫是繼漢朝末年之後中國第二次爆發的大瘟疫。據記載,在明朝後期,中國大地出現了罕見的極寒的氣候災害,氣象學家把這一段時期叫做“明朝小冰河時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低於正常水平,夏天大旱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寒冷無比,河北、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狂降暴雪。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據相關學者統計,從萬曆年間 ( 公元1573~1620 年 ) 至崇禎年間 ( 公元 1628~1644年 ),年年都有一種或幾種自然災害,僅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就發生了水災、旱災、雪災、蝗災,特別是旱災,往往與其他的自然災害併發。基於明朝的各個時期、主要分佈區域及爆發次數年份的瘟疫發生情況的統計資料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明朝的後期,在公元1551~1644 年間,有記載的瘟疫發生了 78 次,基本上接近每年發生一次,出現瘟疫的縣數可達到 1878 個之多,超過了明朝早期和中期的總和(表 1)。我們分析了瘟疫發生次數較多的省份,發現在明朝的後期瘟疫發生的頻數表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表 2)。不過明朝末年大瘟疫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並非像漢末瘟疫那樣全國性爆發,而明朝人口呈現出北少南多的特點,華北人口並不是很多。明末人口的損失,主要還是小冰期導致的大規模饑荒,以及戰亂的破壞。除了上述自然災害,1641 年起出現的全國範圍內的大旱,歷時四年之久,在 1643 年,北京出現疙瘩病,這是對腺鼠疫患者淋巴結腫大的描述。腺鼠疫是鼠疫的一種,經由老鼠身上的寄生物 ( 如跳蚤 ) 將鼠疫桿菌傳染開來,人感染後的顯著特徵就是淋巴結腫大潰爛。考慮到旱災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出現大量逃荒的難民,人沒吃的,老鼠也沒吃的,也要逃荒保命,隨著難民到處遷徙,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就這樣傳給了難民,傳播到了更廣闊的區域。明末這場大鼠疫使得“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京在 1643 年 8 月到12 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在 1644 年 4 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公元 1606~1645 年)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有研究指出,明末瘟疫導致的死亡應在數千萬級別。

  • 4 # 老實人侃歷史
    我們先一起看看瘟疫的整體情況:

    據歷史記載,就在明王朝內憂外患之時,一場大規模的瘟疫開始席捲了明王朝的大江南北。這場瘟疫發生於1633年,最早從山西開始爆發,一下子就席捲了山西全境。據《古今圖書整合》記載:

    垣曲、陽城、沁水大疫,道殣相望。高平、遼州、大疫,死者甚多。

    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場瘟疫就擴散到陝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並進一步演變成席捲南京、浙江等地的特大瘟疫,是明朝萬曆年間大瘟疫後的又一次大瘟疫。據記載,到明朝滅亡的1644年這場瘟疫都仍然在繼續,在天津爆發,達到最高潮。據《明史》記載:

    一人染疾,傳及闔家,兩月喪亡。瘟疫的特點

    首先,這場瘟疫當時的人稱之為“探頭瘟”,瘟疫傳染速度更快,死亡率更高。比如據記載,開封府武縣感染上瘟疫的人“死者十九”,更有無數家庭直接滿門滅絕。當時居然達到了一人染上瘟疫,全家人在短時間就會感染,不出兩個月全家滅絕的情況。《陽武縣誌》記載:

    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

    其次,雖然與萬曆年間的大瘟疫一樣,山西仍然是這次瘟疫的原發地,但瘟疫的流行卻呈現出多個疫情中心的情況。據記載,當時的京師和天津地區疫情十分慘烈,甚至超過了原發地山西地區,而南方地區的南京又是另一個疫情中心。

    這場大瘟疫發生和蔓延的原因

    1.明朝末年生態環境惡化、災害頻繁發生

    明朝末年,由於土地兼併加劇,流民增多。大量的流民流向了邊境地區開墾荒地,導致邊境地區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而這一地區恰恰是鼠疫自然疫源地,導致鼠類向內地遷徙覓食。

    而內地由於人口數量的大幅增加,生活垃圾明顯增多,而官府卻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規劃、處置這些生活垃圾和衛生問題,導致內地生態環境同樣也不容樂觀。

    另外,據記載,明朝末年的大小災荒遠遠高於歷史上大多數時期,這也使得民眾長期處在不正常的生活秩序,身體抵抗能力明顯降低。

    2.頻繁的戰爭使得人口大量死亡與大規模流動

    一般而言,戰爭會引起人口的大量死亡,而這些大量因戰爭、飢餓或疾病的死者屍體往往大多數並不能被及時得到處理與掩埋,這也就為瘟疫的發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而明朝末年,政局動盪,其中又以明王朝與李自成勢力、張獻忠勢力之間的戰爭最為頻繁,使得全國各地幾乎都陷入了戰爭的動盪中。比如據記載,1632年遼州被攻下後,屍體堆積如山,滿門滅絕的就有幾百戶。

    而且,戰亂往往會影響社會的穩定,使得大量人口出於躲避戰亂出逃,從而使得部分人可能攜帶瘟疫逃亡其他本來安全的地區,最終加快了瘟疫的蔓延速度。據記載,當時凡是農民軍經過的地方,往往攜帶有瘟疫,甚至出現了:是年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

    3.官府對社會醫療體系的不重視和救治效率的低下

    明朝時期,明朝的統治者效仿前朝舊制,依舊設定了醫學和惠民藥局兩個機構。但是明朝對這兩個機構的重視程度卻顯然不如前朝,導致實際執行效果太差。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備註:醫學是明朝政府主辦的用於培養和訓練醫師的機構,協助治療各地病人。惠民藥局則用於儲備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一是明朝時期對醫官的選拔形同虛設,明朝的醫官普遍醫療水平不高,甚至多次出現庸醫誤人的情形。

    二是惠民藥局雖然朱元璋時期就成立了,但由於經費撥付不足,導致惠民藥局逐漸從一個常設機構變成了一個臨時的救濟機構。據記載,在萬曆年間,這個機構就已經只剩下遺址了,只有當瘟疫發生時才會在這個遺址上發放藥物,甚至到明末時,這些遺址附近發放藥物也只剩下零丁幾處地方。

    三是沒有系統的制度維持執行,儘管個別皇帝在位時由於個人喜好有所重視,但都是偶然之舉,並未建立從京城到地方的一套完整制度,救助不成系統,範圍也有限。

    四是政府對醫學技術的不重視。其實早在宋朝時期,就已經發現了隔離治療的方法來對付瘟疫,但是明朝時卻基本沒有采取這種科學的方法。

    對明末戰局的影響

    過去對明朝末年的戰局分析往往側重於軍事和政治,但我們如果將瘟疫與戰局結合起來的話,卻會發現明朝末年的大瘟疫影響了當時的戰局進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這場大瘟疫使得明朝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了,加劇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崩潰,從而使得農民起義的規模進一步龐大。而主要發生於明朝核心統治區域的瘟疫又使得明王朝的國力和統治力量得到了明顯的衰弱;

    二是這場瘟疫甚至直接影響到具體戰役的進行。比如李自成軍隊攻打北京時,當時北京已經爆發了瘟疫,導致城池的防守能力下降,使得李自成很順利的拿下了北京。而某種程度上,李自成選擇撤出北京,似乎可能也可能和這場瘟疫有關係,《明史紀事本末》:……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

  • 5 # 灑家愛大家

    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鼠疫,又叫黑死病。

    萬曆,崇禎年間,進入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空前少雨,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鼠疫又是怎麼形成的呢?當一隻老鼠感染鼠疫菌後,由於體內出現高熱症狀,內臟開始潰爛出血。老鼠死時,它體內的大量鼠疫菌開始轉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隨後從一個老鼠家庭向另外的老鼠家庭傳染,很快整個地區都感染了鼠疫菌。同時饑荒中慌不擇食的人們開始偷吃老鼠藏在洞裡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邊的老鼠,橫掃全國的鼠疫大爆發終於開始了。

    10月初的北京,一座恐怖的絕望之城,來了一個擔任後補縣佐虛職的福建人,他發現了鼠疫的治療辦法。使用刺血法給病人治病,每天來看病排隊的患者多達萬人。到崇禎16年的冬季,大雪紛揚,北京的老鼠差不多死光了,人口也死的差不多了,導致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再加上這位福建人的治療。北京的鼠疫病情逐步得到扭轉。

    崇禎17年4月,北京這座被鼠疫折磨了超過1年的帝國京城早已元氣大傷。京軍三大營的軍隊因為鼠疫死亡過多,已徹底失去野戰能力。

    4月16日,李自成的50萬農民軍開到北京城外,雖然在崇禎14年大疫以前,李自成曾經屢次被明軍打的滿中國的跑,但是現在已經今非昔比。衝入城裡的李自成大軍到處搜刮金銀婦女。那位治療鼠疫,拯救了北京全城市民生命的福建人也被李自成計程車兵殺死。

    43天后,八旗軍聯合吳三桂的關寧軍大破主要由饑民組成的沒有多少戰鬥力的李自成部隊。

    明末大鼠疫的發生,直接造成了明朝華北和江南人口銳減,稅銀和糧食收入銳減,軍隊非戰鬥損失巨大,人民體質虛弱。讓僅有10萬披甲的滿清就征服了中國關內地區。

    天災和瘟疫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但不是主要原因。明朝黨派之爭,導致官場腐敗橫行,民心渙散。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奪農民土地,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與日俱增,農民的負擔日重一日。隨著農民的不斷起義和東北滿族的興起,明朝政府在田賦之外加派剿餉、遼餉,練餉,農民苦不堪言,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最終釀成明亡的定局。

  • 6 # 老陳小屋

    明末鼠疫,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禎帝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 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1]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2]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根據華北地區明朝末年地方誌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記錄,在其論文《鼠疫流行與華北地區社會的變遷》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捲華北地區的瘟疫實際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後,他與李玉尚合著《鼠疫:戰爭與和平》,對前期的研究做進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3]異常寒冷的氣候頻繁引發水災、旱災、蝗災、鼠疫等,成為波及全國範圍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災——饑荒——瘟疫”的惡性迴圈,,成為明王朝崩潰的根本原因

  • 7 # 湘女娉婷

    說起明末的那場大瘟疫那叫一個慘,非常非常的慘,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浩劫,慘到民死國亡的程度。

    那是一場嚴重的鼠疫,西方叫它黑死病。

    發生在明朝末年(1633年到1644年之間)那時候氣候異常,氣象學家把它稱作“明朝小冰河時代”,氣溫比一般的年份同期都要低,天氣少雨,釀成大旱,大旱之後,民不聊生,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災民遍地。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就在那一年山西首先爆發了鼠疫,後來又傳到河南,隨著李闖王進京帶到了北京,最後遍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區……

    那一時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

    有古書記載,千人同井,萬人同穴,民死不隔戶,大路通街無人走。

    最嚴重的疫區,死者高達90% ,真是駭人聽聞啊!

    鼠疫是一種古老的病毒,在世上存留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它是一種烈性傳染病。

    聽我家老人說:這病可嚇人了,一人感染,全家死絕,今天得病,明天就死,甚至是上午得病,下午就死。

    要想不死,就要躲到水的中央去,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病毒是帶病毒的老鼠死了之後,身上的跳蚤傳染給人的,有水的地方跳蚤去不了,就不會被傳染了。

    說著說著好像跑題了,收回來嘻嘻[呲牙][呲牙]

    明末大瘟疫說白了就是一場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毀滅國家的大鼠疫。

    與其說是清兵滅亡了明朝,不如說是一隻可惡的老鼠做了最大的幫兇,最終導致明王朝的滅亡。

  • 8 # 青青影視基地

    明末鼠類異常活動的 現象,結合近代鼠間鼠疫流行過程中鼠類異常活動來看,說明著鼠疫的發生。文獻中 “毒瘤殺人”、“大 頭瘟”、“疙瘩瘟”等記載,更加清楚鼠疫的臨床症狀。 起初患者突然發起高燒,有的胡言亂語、行為失控,或者從睡夢中驚醒;然後在腹股溝、腋窩、雙腿出現腫脹,一些人長期昏迷或精神錯亂。他們的結局多數都是死亡,更為可怕的是,有時候人們正在街上或家中交談著,一個人突然就開始搖晃,猛然倒在地上死去。人們毫無徵兆地成群倒下,無人再去理會....街頭、鬧市、民居里到處都是倒斃後無人掩埋的屍體,屍體腹部腫脹,眼睛通紅,張大的嘴裡不斷流出膿水。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全世界醫生們回天乏術。

    今天的醫學研究證實。鼠疫是齧齒科動物或身上的跳蚤攜帶的病菌引起的,主要是鼠類。一般先在鼠類傳播,人畜接觸後感染,死亡率高達十之六七,發病到死亡可一天內。鼠疫一般分兩種:接觸傳染的腺鼠疫和呼吸傳染的肺鼠疫。

    1644年是近一萬年來最冷的幾十年的末期(1580-1644)。迴歸線南移,我國華北地區地處北緯40。地區,平均氣溫下降4到6攝氏度,氣候寒冷。於是草原植被南移,大量的齧齒動物跟隨南下,與原來的農耕大明子民爭奪生存空間。對中國人明朝人而言,這是一場慘厲結局的爭奪。齧齒動物帶來的鼠疫病菌,最終消滅了明朝幾百萬人口。

  • 9 # 凱哥說史

    【明末大瘟疫就是這麼回事兒】

    中國瘟疫發展史,明末大瘟疫堪稱數百年一遇的,主要集中在華北一帶,雖然明朝的人口分佈北少南多,但也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嚴重傷亡。

    其實,疫情的起點應該是萬曆初年,那個時候,個別地區就有零星疫情。這樣持續到萬曆八年,疫情突然呈現高增長態勢……歷史記載:

    “萬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在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闔門不起”。

    大同地域與蒙古接近,人員往來密集,蒙古草原上常年發生的鼠疫,由此才入主了中原,這樣的疫情開始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一直處於高發態勢。

    雪上加霜的是,到了萬曆後期,中國進入小冰河時期,低溫、旱災天氣此起彼伏,一方面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倒逼老鼠大量遷徙,助推了瘟疫大規模爆發,引發了瘟疫的快速傳播。

    鼠疫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患者先是腋下和大腿間生一個硬包,逐漸惡化後,病患往往就是吐血而死,各種藥物無效。面對傳染性極強的現狀,人們驚恐之餘,不敢接近,不敢收屍,甚至到了一家死絕,無人收的局面。

    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

    還不僅如此,更加恐怖的是,人們沒有認清疫情的源頭和實質,面對嚴重的饑荒,成群的老鼠成為人們免已果腹的食物,爭相捕殺食用,加之流民四處奔波逃亡,鼠疫的傳播速度與範圍一發而不可控制。

    到了崇禎九年(1636年),鼠疫擴張到了陝北的榆林、延安,但此時陝西人口已流散各地,鼠疫並沒有大規模蔓延到關中地區。

    崇禎十三年(1640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瘟疫疫情達到了頂峰,五年內毀滅性席捲華北平原,河北最為嚴重。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京師大疫,死者在20萬人以上,當時北京人口為80萬到100萬,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死於鼠疫。

    “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由於死和病的人太多,京師無力守備,導致大順軍輕鬆打下帝都,嚴重干擾了崇禎大帝中興大明的戰略部署,成為崇禎煤山自盡的催命符……

    李自成部隊也感染了鼠疫,隨之接續大敗,一蹶不振,大順帝國夢隨之幻滅。

    最後,與李自成和南明殊死搏鬥的大清軍隊也感染了鼠疫,南進速度盡緩,南明政權苟延殘喘了幾年,差點中興翻盤,時也運也,一場驚天疫情,讓朝代更迭,社會發展改變了原有的軌跡!

  • 10 # 史海尋蹤

    明朝到了崇禎這一代,確實是氣數已盡。自己雖然能力不是很強,但也算克勤克儉,兢兢業業,比起那些胡搞瞎搞的荒唐前任不知好上多少倍。

    然而,對於一個即將垮塌的帝國來說,崇禎個人的力量太單薄,終究無濟於事。

    從萬曆46年起,明朝開啟小冰河期,到崇禎年間反常現象加劇。有載“粵地大雪”,連廣東那般常年潮熱之地都會下雪,可見北方地區能冷到何種程度。

    光冷也就罷了,多穿點衣服也能扛得住,偏偏又旱老是不下雨。這讓莊稼遭了殃,低溫和乾旱致使收成驟減,不僅如此,別種植物和動物也受到影響。

    那些被人類開荒擠壓生存空間,跑到偏遠地區的鼠類也鬧起災荒,沒食物還缺水喝,鼠類開始向人類聚居區大肆遷移。甚至出現一種奇觀,老鼠們首尾相銜,渡過大江大河,大舉進入華北及中原地區。

    同時飢餓難耐的人類,也打起老鼠的主意,挖鼠洞找糧食,甚至死去的老鼠也成了盤中餐,那種飢餓的折磨是盛世之人無法想象的。

    於是,在人類和鼠類密切接觸中,鼠疫大爆發,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成了重疫區,京津地區也難免被波及。

    感染者腋下、腹股溝處起硬包,都稱作“疙瘩瘟”。現代人知道,體內有炎症時,白細胞會和病毒激烈鬥爭,往往會引發淋巴結腫大,所說的“疙瘩”應該指的就是淋巴結。

    此病傳染極烈,經常是一人感染導致全家絕戶,而且發病非常突然,人走在大街上會突然倒地斃命,連診治的時間都沒有。雖然不知道有病毒這種東西,但大夥也知道,只要走進病家的門,妥妥的被傳染上,因此均閉戶不出。

    饑荒再加鼠疫,那個時候的人受的真不是人的罪。

    以京城為例,《崇禎實錄》載“京城大疫,死者日以萬計”,場面極其慘烈,平時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空無一人,街頭玩耍的孩童不見了,連叫花子也沒了。各色人等紛紛死亡,“死者枕籍,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當時京城共一百萬人口,因疫情死去20到40萬人。

    京師尚且如此,其他地區可想而知。當時的大明朝,整個變成了人間地獄。

  • 11 # 樹人園丁

    這次大瘟疫確切說,應該稱為 “明末華北大鼠疫”。影視劇《大明劫》中有詳細描述。

    影視劇僅僅是戲說。那麼,當時的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疫情發生的歷史背景

    這次鼠疫最早可以追溯到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疫情爆發于山西。一直持續到崇禎十六年冬天,疫情才出現緩和。不過這距離明朝滅亡,也僅剩一年時間了。

    公元1628年,崇禎皇帝繼位,留給他的是一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爛攤子。就連老天爺都來搗亂。他在位期間,風不調,雨不順,這也為大鼠疫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明末大鼠疫發生的原因

    1、天災

    明末正好趕上“小冰河期”。冬天異常寒冷,據廣東地方誌記載,冬天,廣州都會下大雪。夏天干旱,洪澇災害交替出現。

    這樣的氣候環境,直接導致糧食減產,饑荒嚴重。人們沒辦法,只能去抓老鼠等小動物為食。

    清· 乾隆時期的史書《鳳翔府志》記載:崇禎十二年,大鼠成群食牛。

    人吃老鼠,老鼠成群啃食耕牛。直接造成了肺鼠疫在人群和動物之間傳播。

    2、人禍

    古代沒有現代的交通發達,這次鼠疫是怎麼遍佈華北地區,後來又傳到京城的呢?

    上文提到了,北方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各地出現了農民起義軍,這些起義軍頻繁活動,把鼠疫病毒帶到各個地區。朝廷派兵攻打叛軍,使得鼠疫傳播的更廣了。

    最終,崇禎十四年,鼠疫在京城爆發。全城的老百姓和官兵都受到了重創。至此,整個華北地區都淪陷了。

    氣候異常導致饑荒,饑荒導致農民起義,起義致使疫情擴散,惡性迴圈。

    明末鼠疫的情況清· 乾隆時期的史書《鳳翔府志》記載:崇禎十四年,鳳翔大飢疫,居民闔室盡斃,至野無煙。

    僅僅20多個字,我們就能從中看出,當時疫情非常嚴重。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鳳翔府(今天的陝西寶雞境內),饑荒,瘟疫大爆發。老百姓全家都死了,放眼望去,沒有人活動的跡象,腦補當時的場面,悽慘。

    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由於北京城內,人口稠密,鼠疫最為嚴重。100萬人的北京城,死亡20萬人。隨後又傳到天津,山東等地區。直到冬天,天降大雪,老鼠紛紛死去,再加上,死亡人口眾多,人員分佈稀疏,不利於鼠疫的傳播,這場鼠疫才漸漸平息。

    疫情對明末的影響

    雖然鼠疫平息了,但是明朝軍隊元氣大傷,竟然只有1千匹馬可以打仗。疫情結束次年,李自成趁虛而入,攻打北京,猶入無人之境。隨後,吳三桂聯合滿人入關,攻入北京城。

    不得不說,這次疫情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改變了歷史程序。

    這次疫情的對我們的啟示

    從人類疫情的歷史看,小小的病毒會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歷史也一再給我們敲響警鐘。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怎樣全世界加強協調,合作。共同努力,發展科技水平,重視醫藥的研究。下次,病毒再次攻擊人類的時候,我們能夠做到從容應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列舉魏晉名士及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