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然茗茶66
-
2 # 顧隴桃園廣
記得中學裡有篇古文關於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廉頗曾發牢騷說:相如為何位居我右。右就是上,古人認為上為尊,右為上。因此,古人寫字往往從上到下,從右至左。或許還有一解: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寫字先要佔高位、上位,然後慢慢向低、向下展開。
-
3 # 小德笑笑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寫字,包括課本上刊印的文章都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進行排版、書寫的。那麼為什麼古人的文章都是是從下到上,從右到左排版的呢?
我們都知道,人寫字時一般都是從左到右,這樣比較符合人額生理習慣。如果從右到左去寫字的話,你右手會遮擋住你先前寫過的內容,不方便閱讀。另外也可能造成你寫字時把右邊字跡弄髒。
追本溯源,其實,我國報紙是從1956年全面開始新型排版的。在此之前的幾千年裡,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青銅器上的銘文,包括後來額簡書、活字印刷,都是古法排班。
存在即為合理,古人一直堅持原來的習慣必定事出有因。歸納起來,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古人寫字大多用的是竹簡。而竹簡的書寫是一支支寫完後再串聯成冊。我們看“冊”這個字就是竹簡的象形字。因為是單獨書寫,就不存在遮擋右邊視線和弄髒衣袖的事情。這同時也決定了,古人用竹簡無法從右到左。
另外,在你對成冊的竹簡閱讀時,用右手握著,左手去開啟比較符合常人的習慣。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們禮儀上的觀念使然。
古代人是以上為尊以下為卑,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因為天在上地在下,地位越高坐的越高,皇帝坐在金鑾殿築臺上俯視群臣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說達官貴人都會用一個詞:高高在上。
上尊下卑這個大家都知道,那麼以右為尊有什麼說法呢?
古人有一個成語叫做無出其右,足見一般都是以右為尊。實際上,左丞相往往不如右丞相大。然後,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古代官員被貶的時候,統稱之為左遷。
李白有詩曰:《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韓愈有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所以足見左遷就是被貶的意思。如果是右遷就恰恰相反,是升職之意。
那麼,你明白了吧。?原來古人一個書寫習慣都有這麼多道理啊?你喜歡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古籍嗎?
-
4 # 江城子曰
一 直到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之前,古人都是在竹簡上寫字,竹簡用窄而長的竹片繩結串起,可以捲起來,竹簡的特殊構造註定了不利於橫行書寫,展開竹簡的時候,從左到右展開竹簡,按照人們通常的書寫習慣,自然是自上而下,從右向左,這樣書寫也比較便於閱覽。
二 漢字的筆畫有規律可循,那就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邊,這樣的筆畫順序不僅僅寫起來非常順暢,而且字型美觀悅目,如果你再細細揣摩,不知有沒有發現,每個漢字最後一筆都是落在中下或者中右的位置,寫完這最後一筆,再接著寫下一個字,上下銜接井然有序,這就是漢字的絕妙之處,也養成了人們的閱讀習慣。
三 古人恪敬守禮,遵守禮儀,上為君,下為臣;上為父,下為子,右為尊,左為卑,長幼尊卑之禮已經深入人心,必須恪敬嚴守,尊貴的君王長輩在上,子女晚輩在下,尊卑之分,上下之別,不可僭越,寫字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觀念,有禮有節方為習文之本。
近代之後,國人開眼看世界,受西學影響,漢字的編排與書寫慢慢改變,直到變成了現在的模樣,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從電腦到手機,從鍵盤到虛擬鍵盤,不過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人們的書寫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莫說古訓早就拋之腦後了,就連紙質書寫也變成了一種奢談,所以常常“提筆忘字”倒是習以為常了。
-
5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中國書法傳承千年,中國有著千年的文字歷史。並且也是人類史上最早使用文字的人,古代文字並非剛剛出來就像如今的字型一樣,文字也是慢慢演變來的。從文字的形式上來說,最早的是象形文字後來又出現的甲骨文。並且隨著古代朝廷的更替,每一個朝代使用的文字都不一樣。
比如在商周時期使用的是銘文,這是根據書寫文字的時候用的東西而決定。但是到了後來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之所以說它混亂並不只是單單因為這個事情社會動盪,百姓無家可歸。而且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更多的思想,由於但是諸侯國過多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創造了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字和文字制度。說到古代文字的制度,想必大家都會知道古代人在寫字的時候一般都是從左到右寫,這讓許多現代的人非常困惑。古代人寫字的時候為什麼要從上往下從右往左寫?是因為他們的習慣,還是另有其意呢?
從上至下寫的原因:
1.工具角度考慮:甲骨文時代的工具主要是刀,使用刀的習慣使得向下刻更為容易
2.材料角度考慮:古代在沒有發明紙之前是用竹簡記錄,竹簡是豎條的(根據竹子的纖維方向情況來看),條形結構從上至下書寫更為得體, 所以書寫要自上而下的寫
4.漢字自身的特點而言,豎排書寫更有美感、更為連貫;
5.書寫習慣而言,早期無論是竹簡還是書簡,都是一邊展開一邊書寫,豎排書寫便於橫向展開。
6.其他角度:墨跡容易幹
從右至左寫的原因:
原因一:古時無紙,在竹、木簡上刻畫或書寫,由於竹簡是幾塊竹板連線而成的,所以寫字的時候只能豎著寫。以繩或皮條將簡條系成“簡冊”。 最初的龜甲和銅板,這兩樣材質也不能摺疊也不能捲起來。所有的文字都要刻在上面,人們根本沒有必要規定哪個字該從哪個開始。漸漸的人們對書寫的使用度也越來越大,為了讀書人方便攜帶,也為了便於獲取,人們開始嘗試使用木片,布塊,最後選擇了竹簡。 竹簡在當時已經是非常輕便的文字物質載體了,不但比布帛便宜,而且比獸皮的材質更容易儲存。然後藉助工具將竹片穿起來,捲成一捆一捆的竹簡書。
原因二:這是人的正常生理習慣。豎寫的簡冊在閱讀時要橫向展開,簡冊的兩端執於讀者的左右手中;如在簡條上橫書,簡冊必然橫讀。閱讀時簡冊上下展開,讀者的雙手要一上一下執握簡冊,這樣悖於生理,十分不便。另外,古時無桌,不作大幅,多以尺牘。書寫時,左手執牘,右手作書,相得益彰;如將牘本橫執橫書,在毛筆書寫的壓力下,左手難於保持牘本的平衡與穩定,必然書寫困難,其狀可想而知。
原因三:古代是一個思想高度控制的時代,尤其是尊卑思想。古代一直遵循著上為君下為臣,一般尊處於上方,略處於下的都是大臣或者是兒女。並且古代也一直遵循右為長,左為庶。就表示右邊為大,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思想。古代的時候寫字就是從右邊開始,從左往右寫。古代思想的控制,導致了這種寫作的方式。所以在電視劇中我們常常也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就是古代人寫字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從右邊開始落筆,這也是古代的尊卑思想導致的。
原因四:仔細觀察過中國文字的結構的人都知道,幾乎每一個左右偏旁的字型他的起筆都是從右邊開始的,然後到左下方結束。所以只有從右往左寫的時候,才能把字寫好。倘若是從左邊開始寫,自己的結構就表現出的是很彆扭。失去了字型的美觀性。自然就不會把字寫好。必須要順從它的結構,才能夠寫出好的書法。
但是從這幾個原因上來說,其實第三個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其餘的都是一些輔助原因,人人都知道古代的思想要求非常苛刻,可以說是思想高壓時期。尤其是禮儀制度,自然因為這種思想就會導致寫作方式的改變。也就是因為有了這種寫作方式,我們才能夠欣賞到中國上千年的書法歷史。
-
6 # 國學明志
古人的書寫習慣一般是從上至下,從右到左,這是什麼原因呢?很多人認為是古人尚右,以右為尊,所以先右後左。這種說法當然是錯誤的,因為古人並不是一味尚右,而是要看什麼場合,遵循什麼禮儀。古有“五禮”,為吉、兇、軍、賓、嘉等五禮。其中,吉禮尚左,凶禮尚右。又賓禮、嘉禮與吉禮類,故皆尚左;而軍禮與凶禮類,故尚右。《道德經》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古人的書寫習慣除受書寫載體的侷限外,主要是受傳統文化本身的因素影響。古人書寫的載體主要是竹簡,受竹簡形制的制約,書寫只能是從上而下豎著寫。
下面重點說一下為什麼要從右向左寫。我們知道,古人的地圖方位和現代不同。古人以上為南,以左為東,以右為西,這在《周易》上體現得最明顯。無論是河圖洛書,還是先後天八卦,莫不如此,而且規定還很嚴格,四正四隅分明,不能顛倒和傾斜。若論方位,就要看先天八卦,因為先天八卦就是空間八卦。在先天八卦中,西為坎,坎為水,因為以我國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地形,乃西高東低,河流大都發源於西而東流。
“上善若水”,這裡的“善”指事物天然的本性。“上善若水”就是說,水準是由高向低處流,世上沒有比這更自然的事了。也就是說事物的天然本性,沒有比水向低處流更自然的了。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崇尚自然,儒家追求“天人合一”,道家更是極力崇尚天然恆道,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這種思想自古就是中華主流文化,也是當今的優秀傳統文化。書寫也是這樣,要講究順其自然,自然天成,如流水一樣,從上至下,從西向東。由於古人以右為西,以左為東,故書寫就是要遵循從右往左的順序,以示書寫象江河之水一樣,從西奔流向東,自然奔放,終流歸宗。順便說一句,現代地圖方位倒過來了,以上為北,故現代書寫順序仍然符合“順其自然”的文化傳統,書寫仍象行雲流水一樣,自然天成,並沒有背棄傳統觀念。
-
7 # 魚生文化雜談
世界上的古文字一共有三種書寫方式,一種左行,一種右行,一種下行。中國古文字屬於下行的寫法。
在《法苑珠林》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名佉樓,其書左行,少者倉頡,其書下行。梵及佉樓,居於天竺,黃史倉頡,在於中夏。梵佉取法於淨天,倉頡因華於鳥跡。文畫誠異,傳理則同矣。”
就是說,遠古之時,造書者共有三人。一個名為“梵”,所造的文字是從左往右書寫的。有一個名為“佉樓”,所造文字是從右往左書寫的。這兩個創造文字的人都在古天竺,是從淨天取法而創造的文字。
第三個就是倉頡,是黃帝的史臣,在古華夏依諸鳥跡啟發而創造了文字,是從上往下書寫的。
而且說據先人的流傳,共有六十四種書,乃至天龍八部鬼神,字型都各不相同。唯有梵書和佉樓書,勝於它書,所以天竺稱之為天書。
而倉頡創書,是觀鳥跡獸形,乃至於觀天地萬物的形象,而創造了下行的文字,然後隨著時間的流轉,逐漸變作篆籀隸書,一直到今天的楷書。所以是我們中國的造字的祖先。
至於為什麼下行,可能與古代中國的思想有關。中行就是行於中道,所以我們祖先創造文字的時候,是中正下行的。而古禮之中除了中間,又以右為尊上,所以就形成了一種從上往下,從右往左的書寫習慣。當然這隻能是一種猜測,並沒有實際的論據。
以下僅是個人臆想,僅供娛樂,提供一種想象。
個人認為書寫的習慣與人的心理運作模式有關。只是說有一種相關性的傾向,而非絕對。
右行書寫代表了邏輯思維傾向,這樣的書寫與思維相關。它代表人心理運作剛強的一面。比如西方文字多為右行,而常於邏輯和辯論,因此科學技術先興起於西方。
左行書寫代表了情感傾向,表達與情感相關。我們知道有少數人是左撇子,他只是被糾正為右行書寫,而實際可能更自然的是左行書寫。而左行的佉樓文字已經湮滅,比如樓蘭古國即用的佉樓文字,而突然消失了。那麼也許善於左行書寫的偏於情感表達的一類人被不可考的原因消滅了。
下行則代表與中性相關,與平衡相關。下行也就是中行,代表了思維與情感的融合,代表了心的平衡性傾向。
而世界到了如今,我們下行的古老書寫習慣也被改變了,世界充滿右行的文字,就像充滿了道理和邏輯,帶來辯論與紛爭,情感的表達受到阻礙,心理的平衡更難以獲得了。
而且只有中國的書法能夠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保留下來,這是值得思考的。因為那樣的一種行為裡,也許蘊含著降伏心理煩惱的秘密。
我們的書法裡,其實同時包含了左中右三個方向,單字筆畫從左向右書寫,行中道下行,列從右向左,所以它代表了三種心理的全面性。而如果單字也右行,行也右行,或者會加強邏輯性的偏向。
-
8 # 忠橙衛士
其實這個很簡單,沒必要說的那麼複雜。豎寫是因為紙張發明的比較晚,在竹簡上寫字必須豎著寫,然後用繩結穿起來,這叫冊,“冊”兩片竹子,中間一根繩。況且豎寫的簡冊在閱讀時要橫向展開,簡冊的兩端執於讀者的左右手中;如在簡條上橫書,簡冊必然橫讀。閱讀時簡冊上下展開,讀者的雙手要一上一下執握簡冊,這樣悖於生理,十分不便。另外,古時無桌,不作大幅,多以尺牘。書寫時,左手執牘,右手作書,相得益彰;如將牘本橫執橫書,在毛筆書寫的壓力下,左手難於保持牘本的平衡與穩定,必然書寫困難,其狀可想而知。為什麼從右至左,是因為在書寫時,從右往左書寫可以方便右手寫字,因為竹簡是捲起來的,假若從左往右書寫,右邊捲起來的竹簡會阻礙右手寫字,在閱讀時,左手推簡,若需更改註釋,則可右手拿毛筆書寫,因此從右往左書寫比較科學。
-
9 # 詩評歷史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在竹木片上寫字,當然是從上而下方便,而且古人講究以右為尊,所以古人寫字習慣從右到左,再有就是竹木片是用繩串起來捲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古人書寫也就習慣從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
10 # 每日簡報
據說《西遊記》裡西行求法的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師在取經路上聽到了一個有趣的說法:這個世界上造字的聖賢有三位:第一是印度的梵天,梵文從右往左寫;第二是佉盧,佉盧文從左往右寫;第三是倉頡,倉頡所造的漢字從上往下寫。玄奘大師精通梵文,又懂得佉盧文,所以對這個說法印象深刻。
稍有古代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人寫字是自上而下(以下簡稱下行),自右向左的(以下簡稱左行)。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認為可能是由書寫材料決定的。中國古代長期以竹木簡作為基本的書寫材料。而竹簡狹長,一手執簡、一手書寫,所以只能由上而下、由右而左地書寫。因為竹簡使用量大,書寫者形成了習慣,在絹帛和石刻上也習慣於從右往左地書寫了。但實際上這隻能解釋下行,不能解釋左行。
這篇甲骨就是左邊左行,右邊右行
二十世紀以後隨著甲骨文和金文的大量發現,以上這種看法就不成立了。專家發現,甲骨文既左行,也有右行,有的是左邊左行,右邊右行,還有全篇一概左行的。這和甲骨文的性質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甲骨是用來占卜的。甲骨經過灼燒會形成裂紋,巫師根據裂紋判斷占卜的吉凶,然後刻下卜辭記載占卜的原因、時間、地點、結果和吉凶,這就是甲骨文。一般來說卜辭和裂紋延伸的方向有關。有時候一片甲骨上裂紋延伸的方向相反,刻出的卜辭就既有從左往右,也有從右往左的。
青銅器的澆鑄
但是在商周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卻是一概左行的,這才是後來漢字書寫下行、左行的源頭。而決定青銅器上文字方向的是銘文的製作工藝。青銅器的鑄造很複雜,要先製作一個母模,再由模翻製成範,然後把銅液澆到範中,等青銅器成型後打碎陶土製成的範,青銅器就大功告成了。
陶範分為內範和外範。銘文就直接刻在內範上,然後燒成陶質。如果要銘文顯現在青銅器上,那麼範上的銘文就得是凸出的映象字。全世界主流的書寫都是用右手的,為了防止在刻制的過程中損傷泥土製成的柔軟的範,就必須從左到右刻銘文,這樣右手就不會壓壞左邊已刻好的銘文。反過來,鑄成的銘文便是從右往左的。
竹簡
青銅器銘文對後來漢字的順序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簡牘的使用方式進一步加強了這一順序。通常情況下,左手負責執簡,右手書寫。當竹簡被編成一冊之後閱讀時,左手負責展簡,右手負責拉簡,還可以執筆書寫。如果漢字右行則諸多不便。因為竹簡的使用量極大,養成了書寫者右行和下行的習慣。即使在絹帛和後來發明的紙上書寫時,已經沒有了相關的限制,後來人也還是繼承了這一習慣。
之所以從右往左寫又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而木簡牘都是長條形狀的竹片,用繩子 串起來的,“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 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二, 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三,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後(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後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比較順。
現代從左至右書寫是從西方傳過來的,西方以前用鵝毛筆寫字,寫字橫著寫,現在的人書寫方式源於西方, 從左至右寫是為了不蹭髒未乾的墨跡。
-
11 # 近思人生疑惑
這是個很專業的問題。這種書寫習慣源自於最早的書籍“竹簡”的影響。比如“竹簡”書由每根竹簡組成,在一根竹簡上寫字,只能從上向下寫才方便;一卷竹簡攤開時,是從左向右攤開的,文字的呈現是從右向左的順序,從右向左閱讀才方便,書寫也如此。後來紙質書出現了,書寫順序受“竹簡”影響,也就從上到下、從右向左書寫了。
回覆列表
人以右為尊,所以寫字一般從右上開始 漢字有左右結構,也有上下結構。 1、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
“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2、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因為是右手寫字,左手執冊,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
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3、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
“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後(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後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