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新農人小玲

    小麥水份能曬到百分之九嗎,這問題取決你要儲存多長時間,也要看當地的溼度環境,倉庫通風光照等因素,小麥水分測定儀測試時間快,準確,全自動一鍵式操作,小麥水分含量最好控制在14%以下為安全期

    小麥入庫水分是多少: 對入庫小麥的要求是如何呢?

    小麥水分在13%以下,水分越低,儲藏期越長。容重在 750克/升以上,雜質在1.5%之內,不完善粒在6%以下。其 他質量指標以國標規定的中等標準為準。

    小麥入庫水分是多少: 小麥收藏的水分在多少為好

    安全水分是13%以下,收購標準是12,5%。其實13%以下就可以。但在12%更能長時間保管。一般是11%到13%,水分太低容易影響發芽率

    一般收割機收割水分在17%以下,太大破碎粒就多了,收穫水分多在12到16%。但是小麥在儲存前要晾曬,農民多晾曬的水分在9到12%,國家小麥收購標準是12.5%,安全儲存水分是13%

    一般水分含量控制在12%一下,種溫不超過 25℃。

    小麥種子貯藏的技術要點

    (一)乾燥密閉貯藏  

    麥種容易吸溼從而引起生蟲和黴變,如能採用密閉貯藏防止吸溼回潮,可以延長貯藏期限。但是,密閉貯藏的麥種對水分要求十分嚴格,必須控制在12%以內才有效。超出12%便會影響發芽。水分越高發芽率下降越快。據試驗,水分為11%、13%和15%的麥種,在室溫條件下同樣用鐵桶密封貯藏。經過1年半後,水分為11%的麥種發芽率仍能保持在94%以上,水分13%的種子發芽率下降到69%,失去種用價值,而水分為15%的麥種,經過一個高溫季節發芽率便下降,1年半後發芽率全部喪失。即使在低溫條件下密閉貯藏麥種,同樣需要保持乾燥。如溫度在15~20℃,水分為11.3%的麥種,經12個月貯藏,發芽率完好;水分14%的麥種,貯藏5個月,發芽率便開始下降;如果水分在16.5%,僅貯藏2個月,發芽率便下降。所以,麥種收穫後要趁高溫天氣及時乾燥,將水分降到12%以下,然後用缸、壇、甕或木櫃、鐵桶等容器密閉貯藏比袋裝通氣貯藏好得多。密閉貯藏既能避免受潮溼空氣的影響,又能預防種子吸溼而生蟲。  

    (二)密閉壓蓋防蟲貯藏  

    此法適用於數量較大的全倉散裝種子,對於防治麥蛾有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先將種子堆表面耙平,後用麻袋2~3層,或篾墊2層或乾燥礱糠灰10~17cm覆蓋在上面,可起到防溼、防蟲作用,尤其是礱糠灰有乾燥作用,防蟲效果更好。覆蓋麻袋或篾墊要求做到“平整、嚴密、壓實”,就是指覆蓋物要蓋得平坦而整齊,每個覆蓋物之間銜接處要嚴密不能有脫節或凸起,待覆蓋完畢再在覆蓋物上壓一些有份量的東西,使覆蓋物與種子之間沒有間隙,以阻礙害蟲活動及交尾繁殖。  壓蓋時間與效果有密切關係,一般在入庫以後和開春之前效果最好。但是種子入庫以後採用壓蓋,要多加檢查,以防後熟期“出汗”發生結頂。到秋冬季交替時,應揭去覆蓋物降溫,但要防止表層種子發生結露。如在開春之前採用壓蓋,應根據各地不同的氣溫狀況,必須掌握在越冬麥蛾羽化之前壓蓋完畢。在冬季每週進行面層深扒溝一次,壓蓋後能使種子保持低溫狀態,防蟲效果更佳。  

    (三)熱進倉貯藏  

    熱進倉貯藏是利用麥種耐熱特性而採用的一種貯藏方法,對於殺蟲和促進種子後熟作用有很好的效果。具有方法簡便,節省能源,不受藥物汙染等優點,而且不受種子數量的限制。具體做法:選擇晴朗天氣,將小麥種子進行曝曬降水至12%以下,使種溫達到46℃以上不超過52℃,此時趁熱迅速將種子入庫堆放,並須覆蓋麻袋2~3層密閉保溫,將種溫保持在44~46℃之間,經7~10d之後掀掉覆蓋物,進行通風散溫直至達到與倉溫相同為止,然後密閉貯藏即可。

    小麥入屯儲藏曬到幾個水分後比較好?

    按照現行的國家小麥質量標準,也就是糧庫在輪換糧收購和託市收購中執行的標準,小麥的等級主要參考容重指標制定,即容重大於等於750以上的為三等小麥,大於等於770以上的是二等,大於等於790以上的是一等小麥,其他的指標如不完善粒控制在8%以內,雜質1%以內,水分不超過12.5%。

    在農村售糧時,如果是出售給了糧販子或糧點,其實主要給的標準確定就是水分,至於是幾等小麥,據糧小咖的瞭解多是根據經驗判斷,比如豫北、河北及山東大部分地區,在正常年景下基本上以二等以上小麥為主,所以只要水分不超過12.5%(基層在新糧收購初期很多參考指標是不超過14%),基本上都按照二等小麥定價,水分超了,根據測的水分多少給予一定的扣價或扣量。

    而糧庫的收購則比較嚴格,畢竟是要儲存較長的時段時間,所以在收購國標三等以上糧食的容重標準的同時,對於水分、雜質及不完善粒的標準,都嚴格執行相關國標,以確保後期儲存過程中不出現壞糧等風險。

    綜上,對於現在農村存糧的習慣,其實多年來都是參考曬乾了就行,農民家裡也沒有測量水分的儀器,大多是憑經驗,或者試試“口感”。另儲存的地方要通風,並且做好防蟲、放鼠措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廚房收納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