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能臣武將
-
2 # 師妃暄
宋仁宗時期繁榮景象中隱憂是宋朝頑疾。
宋仁宗趙禎一朝,西夏立國,宋仁宗連吃三個敗仗,折損精兵強將無數:
1三川口之戰:宋軍副總管劉平、勇將郭遵陣亡,宋軍全軍覆沒。
2好水川之戰:任福所部全軍覆沒於好水川,包括他兒子任懷亮、勇將王珪等數十名將領。
3定川寨之戰:宋軍近乎全軍覆沒,葛懷敏等十五名將領陣亡。
宋仁宗四十多年的統治時期,一方面北面的燕雲無法收復;另一方面在西面的戰事屢屢受挫,只能坐視西夏稱帝。
宋仁宗在位時,宋朝的冗兵問題嚴重,全國有1259000軍隊,佔到賦稅的十分之七,鉅額軍費讓宋朝並不富裕。
宋仁宗時,官員數量是達到48337人。全國共有320多個州縣,這些州縣的百姓要供養20000多名官員。
而“冗費”問題,是指皇室每年要舉行各種祭祀慶典活動,修建寺廟,進行各種賞賜。這些費用也很驚人。
宋仁宗時期的“三冗”問題,已經使宋朝國庫入不敷出,表面繁榮其實很窮。面對龐大開支,宋朝除了改革,就是加大百姓的稅收,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據當時主管宋仁宗財政的三司使張方平說:“慶曆五年取諸路鹽酒商稅歲課,比《景德會計錄》,皆增及三數倍以上。”比如“景德中收商稅四百五十餘萬貫,慶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萬餘貫”等,這些都說明當時宋仁宗時期面臨的窘境。
宋仁宗時期的土地兼極其嚴重,由於宋朝實現的自由買賣土地,公卿大臣手裡有大量土地,佔地千頃以上。
宋仁宗末年“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導致“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宋仁宗時存在嚴重的“詭名戶”問題。
宋朝規定單丁戶,也就是隻有一個男丁戶不收稅,對“女戶”也就是女人當戶主也免稅。利用這一漏洞,出現很多隱匿不報的問題,出現了“詭名挾戶”、“詭名寄產”、“詭名身戶”等問題。導致宋朝收的稅少,甚至逐漸減少,導致國庫空虛。就造成了入不敷出的問題。
詭名戶問題導致宋朝稅收減少,而“三冗”問題無法解決,國家根本沒有那麼多錢,養這麼多官員。於是宋朝只能再次增加稅收,加重百姓負擔。
宋仁宗時代,開始著手進行黃河改道的工程,要是把黃河引到向南,但這在當時根本是不可能的,於是這一舉措給北宋帶來了沉重打擊。宋朝河北地區出現黃泛區,被毀壞大半。
“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複決,溺兵夫、漂芻藁不可勝計”。
黃河附近是北宋的經濟核心地區,河北重鎮鎮定被毀,千頃良田成為沼澤地,兵源從十萬之眾銳減到兩三萬人,可以說鎮定州被毀了一大半。
以寬仁施政待人,趙禎完美的詮釋了仁宗這個角色,可由於他的寬厚性格致使早期權臣執政打壓清流,改革弊政時也無法制衡各方勢力,最終半途而廢,對外也難以保境安民,喪軍辱國,不得不納歲議和。
-
3 # 羅賓說歷史
宋仁宗時期,湧現了晏殊、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包拯、狄青等一眾名臣,仁宗本人虛心納諫,勵精圖治,宋朝在這個時期的經濟、文化、科技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在仁宗之後,短短過去了60多年,就發生了靖康之變,徽欽二帝和所有後妃,宗室成員,王公大臣被金國一鍋端,這在整個王朝的滅亡史中都是罕見的,那為什麼會發生靖康之變這種事情呢?
宋朝從建立之初,太祖趙匡胤就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大將的兵權,從而把兵權都收到皇帝手裡,之後宋朝也都採取了“重文抑武”的策略,包括軍隊的最高指揮官也是長期由文官擔任,實際領兵的將領也是隔一段時間就更換,避免武將培養自己的勢力。這些措施雖然解決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問題,降低了兵變發生的機率,但是也讓宋朝軍隊的戰鬥力非常低下。
宋朝建都開封,開封地處平原地帶,易攻難守,非常利於敵人軍隊尤其騎兵的展開,趙匡胤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有過遷都的想法,但是被趙光義阻止了。趙光義繼位後不再考慮遷都的問題,其後的皇帝也就沒有這個想法了。但這個隱患是一直存在的。
宋徽宗即位後,對朝政沒有興趣,愛好比較廣泛,對字畫、騎馬、射箭、蹴鞠等都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宋徽宗不當皇帝的話,肯定是個能有極高成就的藝術家,可惜他當了皇帝。
宋徽宗還任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打擊異己,大肆貪汙,讓朝政日漸荒廢,社會動亂不安。各地爆發很多起義,我們熟悉的梁山好漢,方臘起義都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金國崛起後,和遼國開戰,準備消滅遼國,為此想聯合宋朝一起打擊遼國,宋徽宗一心想收回燕雲十六州,忘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答應了金國聯合攻遼,結果被遼國殺的打敗而回,這給金國留下了宋朝軍隊戰鬥力低下的深刻印象。
金國滅遼後,馬上就集結軍隊攻打宋朝,宋徽宗是戰是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還迷通道人使用六甲神兵的法術,組織起一幫市井無賴開啟城門去抗擊金兵,結果可想而知。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宋徽宗把皇位讓給兒子,也就是欽宗,實力甩鍋。最後開封城破,所有人都成了俘虜。
宋徽宗等人確實應該為“靖康之變”負責,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造成靖康之變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宋朝長期實行的“重文抑武”的國策,最熟悉軍情的武將失去了應該擁有的軍權和戰時決策權,導致和少數民族政權的戰鬥基本上是輸多贏少,這種戰鬥力的軍隊,再遇上昏君和姦臣的領導,那“靖康之變”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結爐談歷史
你好,結爐草堂與你分享。
應該叫“靖康之難,”這和仁宗沒有什麼太大關係,為何?我們來了解一下。
前言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第四任帝皇,雖然在位時,確實有許多許多名臣,可以說幾乎是沒有哪一個朝代可以與之比肩,正如蘇軾所說:“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而明代李贄更認為:仁宗一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那這麼多名臣,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名臣,至於為何如此之多的名臣,確不到百年就發生靖康之役,這裡我們來先了解一下“靖康之變”發生了什麼,不能稱役,都沒打,只能稱亂,難或者禍,這個和仁宗實際已經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了,看下面分享。
仁宗名臣政治名臣:
呂夷簡、范仲淹、魯宗道、薛奎、蔡齊、陳堯佐、韓億、杜衍、龐籍、吳育、王堯臣、包拯、範祥、孔道輔、餘靖、胡宿、田況、王素、韓琦、富弼、文彥博、種世衡、狄青、王德用等;活躍在神宗、哲宗乃至徽宗前期的趙槩、吳奎、張方平、唐介、趙抃、呂誨、範鎮、曾公亮、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絳、韓維、韓忠彥、傅堯俞、彭汝礪、範純仁、範純禮、劉摯、王巖叟
文學藝術:
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堯臣、蘇舜欽、蘇洵、歐陽修(以上文學,蘇軾、黃庭堅兼擅書法)、蔡襄(書法)、燕文貴、武宗元、許道寧、趙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詵(以上繪畫)等。
思想學術:
孫奭、劉敞(以上經學)、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以上哲學)、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呂大臨(以上理學)、宋敏求、範祖禹、劉恕、劉攽(以上史學)等。
科學技術:
王惟一、錢乙、燕肅、畢昇、沈括、賈憲、蘇頌等。
靖康之變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總結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到徽宗,欽宗的(靖康之亂),上面還有經歷了哲宗,神宗,英宗,離仁宗已經換了五代天子,五個不一樣的天下,外加仁宗是歷史上比較不幸的一位帝王,三個兒子都幼年夭折,一生也沒能等來親生的子嗣,
再說,朝代都是每個朝代的氣數,這個和後代怎麼去打理是有直接關係,富都富不過三代,何況這江山隔了五代,跟仁宗沒有一點直接關係,不管他有多少名臣也不管用。
-
5 # 洛克笑笑
仁宗在位41年,為北宋政治、文化、經濟夯實了牢固的基礎,後世子孫只要按部就班的順勢而為即可。
明末史學家王夫之在《宋論》中寫道:仁宗之稱盛治,至今而聞著羨之。”宋政之亂,自神宗始“。
仁宗之後繼位的是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嶽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
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英宗之後為宋神宗,英宗長子。全名趙頊,又名仲針,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
法。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變法為北宋動盪埋下隱患。
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圖一舉殲滅西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宋軍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夏,惜壯志未酬,於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神宗之後為宋哲宗趙煦,原名傭,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後,年僅九歲,由高太后執政,1093年,親政後,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
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於汴京,在位十五年,終年二十四歲,葬於永泰陵。
哲宗之後為宋徽宗 (1082—1135)北宋皇帝(l100—1125)。名趙佶。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汙橫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於京師築“艮嶽”,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
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至死不得歸。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於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欽宗 (1100—1156)北宋皇帝。名趙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後,降金,北宋滅亡。靖康二年 (1127年)與徽宗為金兵俘擄北去,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1161年,欽宗趙桓在金國被馬踩死,終年五十七歲
北宋依仗仁宗打下的經濟基礎,開始膨脹,對外敵只會用錢收買,殊不知好欺負,錢又多使大宋被外敵視為肥肉,時不常的就咬上一口。到了北宋末年朝廷腐敗,奸佞當道,民不聊生,金並趁機向南進犯,入主中原。
石家莊一帶,當時為真定轄地,是雙方開始時爭奪的主要戰場 真定即為現在的正定縣所在地,為當時一兵家重鎮,滹沱河是通往南方的天然屏障,趙陵所在地是真定通往井陘古關口的必經之地。井陘古關口雜愛當時是十分重要的要塞,當年韓信的“背水之戰”就在此地。金兵幾次攻打真定,進井陘要塞都是透過趙陵這裡。
想當年,這裡經常是兵馬隆隆,硝煙滾滾;驛道兩邊也是白骨累累。 當時滹沱河的守將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愛國名將韓世忠,他帶兵就屯於離趙陵不遠的滹沱河南岸。當時真定守將李邈因不敵金兵的野蠻攻勢,而失守城池,最後進行巷戰,最後將士全部陣亡。韓世忠得知後,悲憤欲絕,發誓為真定將士報仇。他率領部隊先做戰略後退,至趙州(今趙縣)與那裡的守將王淵合兵,共抗金兵。
戰事一直拖到入冬,韓世忠在不利戰局下果斷偷襲敵營,獲得成功,殺退進兵,奪回真定,激發了當時滹沱河兩岸軍民抗擊金兵的鬥志。 後來由於宋朝廷的腐敗,石市這一代不久又被金兵佔領,後來當地人們自發抗今,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靖康之役”的結果,使滹沱河這一代成了拉鋸站的主戰場。幾年下來,這裡的村落居民逃亡的逃亡,死亡的死亡。據當時的《真定縣誌》記載,這一代人口僅剩戰爭前的十之三四。
後來戰爭結束後,朝廷因這裡人口稀少,大部分良田被荒蕪,所以開始了當地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移——把山東、山西等當時受戰爭影響小、人口稠密的人口強行遷移到這裡(後來在明朝朱棣和朱允文爭奪皇位,也是以這裡為主戰場,歷經四年,死人無數,遂又進行了第二次人口大遷移)。當時趙陵鋪隸屬真定管轄,據推測現在的人口中也有不少當時移民的後裔。
-
6 # yhc魚之樂
宋仁宗於1063年去世,北宋於1127年滅亡,這樣算來,仁宗去世後64年就發生了靖康之難。
宋仁宗,為人寬厚、勤儉,被稱為千古第一仁君,在位42年。期間,人才薈萃,文化發達,經濟繁榮,可以稱得上史上幸福感最高的朝代。
仁宗朝名臣輩出,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有:范仲淹、歐陽修、包拯、富弼、韓琦、文彥博等等。
可惜的是,宋仁宗長在深宮,13歲繼位,缺乏歷練,因此守城有餘,進取不足。
范仲淹主持慶曆新政,本來已有起色,可是守舊派反對聲音一起,仁宗就動搖了,結果新政只維持了14個月,就淺嘗輒止,在這一點上,仁宗還不如神宗。
結果困擾大宋的三冗——冗兵、冗官、冗費,一直未能解決。遇到敗家的宋徽宗,更是雪上加霜。
仁宗朝有那麼多的名臣、正人君子,如果能夠將新政堅持下去,說不定還真能扭轉頹勢,可惜仁宗沒有那樣的魄力與眼光,名臣范仲淹、名將狄青都是黯然離場。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指出,晉武帝司馬炎“趣過目前,不為子孫長遠之謀……其後果海內大擾,中國列於夷狄者,二百餘年。”可謂醍醐灌頂,洋洋灑灑的萬言書,可惜仁宗未能理會。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確是至理名言。
-
7 # 哈士不是奇
宋仁宗去世之時,乃是1063年,而靖康之難則發生在1127年。也就是說,在宋仁宗去世六十多年以後,北宋就被金人入侵,最終滅亡了。
最近在看《清平樂》的肯定知道,宋仁宗在位之時的北宋,在軍事上或許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功績,但是在經濟上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宋仁宗甚至笑言:“雖然每年都要給遼送去歲幣,但是北宋在遼人身上賺到的錢卻遠遠超過這些。”
不僅如此,宋仁宗治理期間的北宋,還湧現了一大批能人,也就是大家笑稱的“背誦天團”。
歐陽修、晏殊、韓琦、范仲淹等等。這些人不僅會寫很多流傳千古的詩,更是有著治國大才的。
是以,仁宗之時的北宋,又被稱為盛世。
可是,就是這樣的盛世,在距離宋仁宗去世不過六十幾年,就發生了靖康之難,北宋更是因此滅亡。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宋徽宗在位期間,重用奸佞,消耗了北宋大量的國力宋徽宗與其說是皇帝,不如說是藝術家。宋徽宗在位之時,重用蔡京的理由,僅僅是因為蔡京擅長書法。
而蔡京也是個投機分子,見風使舵之人。在王安石變法時擁護王安石變法,在司馬光變法時又擁護司馬光變法。
總而言之,蔡京就是個政治投機者,而不是治國大才。
事實也的確如此,蔡京掌權以後,貪婪腐朽,買官賣官,為自己積累了一大批錢財的同時,也激起了大量的民怨。
宋江起義,方臘起義就是例子。
如果說,僅僅是蔡京這樣也就罷了。偏偏身為皇帝的宋徽宗也是如此。上面已經提到,宋徽宗與其說是一個皇帝,不如說是一個藝術家,偏偏他還是個皇帝,能夠為所欲為。
於是,蔡京等投機分子為了討好宋徽宗,提出了一個名叫“花石綱”的專案,這個專案的目的就是為宋徽宗輸送各地的奇珍異石。
而為了保證這個“花石綱”的順利運輸,官方往往會徵召附近商船,方臘起義就是因此而起。可以這麼說,宋徽宗此舉,其荒唐程度足以和宋真宗時期的“天書封禪”相媲美。
前者為以奇珍異石為由消耗了北宋大量的錢財,而後者則以各地祥瑞上報為由消耗了北宋大量的國力。
因此,雖說宋仁宗之時,北宋國力蒸蒸日上,但是也經不住如此折騰。
二、靖康之難的發生,有一半的鍋不在國力,而在皇帝身上靖康之難的發生,固然和北宋的國力下降嚴重有關係,但是也和皇帝的不作為有關。
同樣是京城保衛戰,同樣是國力不足。明朝經歷“土木堡之變”以後,國力大損,但是在北京保衛戰中,無論是明代宗,還是于謙,都是力主死守北京,大戰瓦剌的。
結果很明顯,明朝大敗瓦剌,保住了明朝的基業,避免了明朝皇室南遷的命運。
而在東京保衛戰,也就是靖康之難中。北宋雖說也是國力不支,但是北宋比起當時的明朝還是有優勢的,那就是北宋的皇帝沒有被俘虜。
而且在金人第一次進攻東京的時候,東京是擊退了金人的進攻的。可就是在這麼大好的形勢中,宋欽縱卻依舊十分害怕,害怕東京城被攻破,於是便向當時的投降派妥協,並將主戰派驅逐出去,以至於被金人抓住機會,東京也由此陷落。
結束語明朝因“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而被後人敬佩,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北宋之時的那些皇帝能有這般的骨氣,也許靖康之難就不會發生。
-
8 # 漢關駝鈴
有句話叫:北宋多宰相,南宋多武將。宋仁宗時有許多名臣,但過了80多年後北宋還是滅亡了,這其中原因很多,但我認主要的原因有三條。
一、王安石變法引起的黨派之爭
宋神宗、王安石為積極推進變法,起用一批新人,形成新黨,而朝一批反對變法的人都被外放到地方,這一批人形成舊黨。由於王安石急於推進變法,對起用的新人審查不嚴,人員素質參次不齊,其中不乏有打著支援變法旗號升官發敗的,如呂惠卿、章惇等。而反對變法的人中大部分是仁宗時期的老臣,如司馬光、富弼、文彥博等,這一批人在仁宗時期都是名臣。在變法過程中新舊兩黨發生激烈黨爭,引起朝廷分裂,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新舊黨爭不只在宋神宗一朝,一直貫穿到靖康之役的發生前。宋神宗死後,宋哲宗即位,由哲宗年齡小高太后臨朝稱制,守舊派上臺,司馬光盡廢新法,並嚴厲打擊新黨。幾年後高太后死,宋哲宗開始新政,哲宗又實施新法,重新啟用新黨,舊黨又失勢,黨爭愈演愈烈。
不久宋哲宗又死,死後哲宗無子,向太后便選端趙佶繼承皇位,這時宰相章惇反對,反對的原因是認為趙佶輕挑,而章惇是新黨,向太后卻是守舊派,當年就和高太后反對過王安石變法。因此宗徽宗剛即位向太后便罷了章惇的相,又重新啟用舊黨,對新黨進行打擊。不久後宋徽宗開始掌權,又反過來啟用新黨,打擊舊黨。
就這樣反反覆覆經過幾次激烈的黨爭,把北宋仁宗以前“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那局面早折騰沒了,而且每次黨爭都引起激烈的社會動盪,把宋仁宗時期積讚的家底早給搞沒了。
而且宋徽宗重用奸臣蔡京為相,蔡京聯合高俅、童貫、楊戩三人弄權,被稱“四賊”,利用宋徽宗的腐化將朝弄的烏煙瘴氣,朝中早就沒有仁宗時“名臣”存在的那種氛圍。因此後來從南宋到明清都說北宋滅亡起因就是王安石變法。
二、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結果
在評價北宋滅亡的原因時,沒有燕雲十六州這個屏障,沒有養馬場建立不了騎兵等這些都是外因,內因還在於宋朝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政策。宋仁宗時期雖然名臣很多,但基本上是文臣,武將只有一個狄青,還是受到一幫大臣排擠,只是當個樞密副使就成了歐陽修等一幫文臣的眼中丁,硬是把他擠出朝庭。
宋仁宗時期對西夏的戰爭也是敗仗多、勝仗少,象範仲俺、韓琦等名臣在陝西基本上是靠堅城防禦,並沒出色的進攻戰,最終還是與西夏簽訂和議,用金錢換和平。
宋朝的守內虛外製度早在宋真宗時就體現出缺點,邊關空虛而汴京周邊禁軍臃腫,因此遼國一進攻便可直達開封,在邊境根本受不到多達阻擋。
宋仁宗時期多出名臣還與仁宗軟弱和遼夏和平有關。宋仁宗性格比較柔和,能夠讓大臣們積極發表意見,因此大臣們才敢直述胸意,言論自由。同時宋朝與遼和西夏議和,長期無戰爭,朝臣們不必為外戰操心,能夠盡情的發揮才能。
三、宋徽宗朝臣的腐化墮落
宋徽宗趙佶輕挑,在選趙佶為帝時宰相章惇就這樣說,趙佶不適合為帝。趙佶是個藝術家,書畫造詣堪稱一流。他同樣喜歡玩耍,蹴鞠技藝很高,身邊圍繞的都是這樣一幫輕浮之人,高俅就是靠玩蹴鞠髮際的。趙佶不理朝政,天天去作藝術,把朝政扔給蔡京等四大奸臣,把國家弄民不了生。
僥倖心理害了北宋。宋徽宗時期還處在宋朝的中期(南北宋合起來),雖然社會矛盾眾多,但還沒徹底爛透,真正組織起來還是能打贏東京包圍戰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總認金國和遼國一樣只是要點錢,總想象宋真宗時籤個金國版“擅淵之盟”金兵就退了,結果自己主動走進金兵大營,給人家當了絞子餡。
第一次東京包圍戰勝利後,宋欽宗若是聽取大臣李綱的建議,加強備戰,加固城防,調集兵力防守黃河沿線,就一定能頂住金兵的進攻。而宋欽宗卻罷了李綱的相,遣散了前來支援的軍隊,認為金兵退走後不會再來,把跑了的宋徽宗又接回來,這就是等死的節奏了。
以上就是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名君不在名臣也就不在了,名君成就名臣,名臣輔佐出名君,像宋徽宗這樣的昏君只會出奸臣。
-
9 # 醉傾城36
再多名臣也會死的,難道還能一直活下去《吐血》,再說宋朝滅亡跟趙禎根本沒啥關係。其實我感覺仁宗其實挺失敗的,仁宗就給後人也不併是什麼盛世,而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爛攤子,要不然神宗也不會硬著頭頭皮去搞什麼煦寧變法了,因為確實爛到一種地步了,總給我一種自己充好人高薪養了一大批沒用閒官閒兵,把爛攤子丟給後人的感覺,雖說宋王朝戎官戎費現象一直都有,但到了仁宗在位中後期尤甚,說仁宗責任沒有,那也純屬扯淡。另外往小了說,你自己把與養子的關係搞的那麼僵,沒法說,就算從來沒當親兒子看待但也不用表現的那麼明顯的吧,就沒有想過自己真的沒能在生出兒子駕崩後,自己的老婆孩子能不能得到善待,事實上,英宗繼位後,與仁宗所留下的那些親屬關係確實挺一般
-
10 # 跪射俑
為什麼北宋這樣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會敗給當時地處蠻荒,土地貧瘠的金國呢?北宋的經濟政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當時北宋把全國的財富集中於首都開封,其要求把地方的收入全部上繳中央(當然,這也是為了防止地方叛變)。地方所積累的經濟、軍事實力薄弱,金軍一來,當然就能輕而易舉的攻下地方城池。這樣一來,金朝當然就能很容易的打敗北宋。反觀唐朝,隨經歷了安史之亂,但卻沒有亡國,原因就在於中央雖然出逃了,但是地方勢力還在,也就還能重整山河,恢復社稷。
除了北宋的經濟政策是影響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外,北宋的立國精神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北宋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發動兵變、篡位開國。他擔心身邊的武將也會如同自己一樣發動兵變,顛覆自己的政權。所以他只想著如何維護自己一家一姓的統治,想盡辦法壓制武將,結果反而削弱了國家的武力,終至亡國。所以,北宋壓制武將從而維護自己統治的立國精神也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聯金滅遼同樣也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118年春,趙佶派人從山東登州渡海到達東北,與金協商聯合滅遼事宜。雙方使節幾經往返,於1120年達成滅遼協議。宣和四年(1122)一月,宦官童貫率軍向遼軍發起攻擊。當時遼末帝耶律延禧逃亡內蒙古武川陰山一帶,與外界失去了聯絡。為了抵抗女真族的起義,其叔父耶律淳親王在燕京繼位。當他得知遼國面臨著金宋前後夾擊的危險時,立即派使臣前去找童貫。遼使對童貫說,女真族叛亂,大宋也應對他進行抵制。如果大宋貪圖眼前小利,摒棄與遼國的百年友誼,去結交豺狼,將來只會種下無窮禍根。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耶律淳的話也不無道理。但是北宋並不答應,遼國無奈,只得應戰。但出人意料的是,宋軍竟然戰敗了。這讓金朝感到震驚,但也窺探到北宋隨立國百年,卻華而不實。宋朝的軟弱,以及北宋那令人垂涎三尺的財富,激起了女真人心中想要征服天朝的野心。自此之後,金朝就在不斷進攻。終於,在靖康元年(1126年),金朝攻破了開封,北宋就此滅亡。
北宋的滅亡,有其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是北宋這麼一個繁榮富庶的朝代,最終卻毫無反抗之力,輕而易舉就被滅了,實在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
11 # 家譜研究
【歐陽修慶曆年《黨朋論》“君子無朋”論點間接導致北宋後期新舊黨爭因黨朋之爭而亡國】
“范仲淹集團”是一個特殊的定義,是指在慶曆新政時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杜衍、尹洙、石介、蔡襄、孫沔、餘靖等因共同的經濟地位,對政治改革有共同的認識以范仲淹為中心而形成的政治集團。在慶曆新政以後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榮辱與共。但是富弼對韓琦和歐陽修的態度發生轉變,他們的關係逐漸交惡,主要原因為政治層面。集團成員對當時的反變法派的態度也由堅決反對到比較釋然,並且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范仲淹集團”和反對派之間不是那麼壁壘森嚴。重新執政後的“范仲淹集團”雖然繼承了慶曆新政的一些改革內容,但是更多的是趨向保守無為,這和當時的政治局勢、他們經濟地位變化都有關係。到王安石變法時期韓琦、富弼、歐陽修依然是政壇不可或缺的主力,但是他們堅決的反對王安石變法。
景祐黨爭(1034-1037年):呂夷簡與范仲淹之爭,代表事件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宰相呂夷簡執政。吏部員外郎范仲淹上《百官圖》議論朝政,指呂夷簡以權謀私、任人唯親,卻反被呂指為離間君臣、引用朋黨貶到饒州;集賢校理餘靖上疏《論范仲淹不當以言獲罪》為範辯護遭貶泰州;館閣校勘尹洙上疏自承”靖與仲淹交淺,臣與仲淹義兼師友,當從坐“,遭貶唐州;館閣校勘歐陽修致書司諫高若訥(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詰責其趨炎附勢,迎合呂夷簡,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也被貶為夷陵縣令。一時間一眾忠正賢臣反被權奸誣為“朋黨”。當時年僅二十五歲的蔡襄目睹言者均被謫貶,心中不平,便作《四賢一不肖》詩,稱讚范仲淹、餘靖、尹洙、歐陽修四人為賢人,痛責高若訥為不肖之徒。
慶曆黨爭(1043-1048年):夏竦、王拱辰與范仲淹、歐陽修等人之爭,代表事件慶曆三年(1043)石介所作所作的《慶曆聖德頌》,石介為國子直講時,正值呂夷簡罷相,宋仁宗進用韓琦、范仲淹、富弼、杜衍等人,他喜而作《慶曆聖德頌》,歌頌朝廷退奸進賢,不指名地斥權臣夏竦為"大奸"。王拱辰與歐陽修私人恩怨導致“進奏院事件”。
濮議之爭(1065年):侍御史呂誨、範純仁、呂大防及司馬光、賈黯等力主稱仁宗為皇考,濮王為皇伯,而中書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濮王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園陵,貶呂誨、呂大防、範純仁三人出外。舊史稱之為“濮議”。
新舊黨爭(1068-1106):舊黨(反對變法)韓琦、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新黨(支援變法)王安石唯有晉用呂惠卿、曾布、章惇及韓絳等新人。
王安石變法(1068-1085):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於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欲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但是,王安石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元祐黨爭(1086-1093):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在元祐年間(1086~1093)推翻王安石變法的事件,新黨被全面貶黜。
蔡京黨人碑(1094-1106):宋徽宗崇寧元年間,蔡京拜相後,為打擊政敵,將司馬光以下共309人之所謂罪行刻碑為記,立於端禮門,稱為黨人碑。
北宋亡(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亡。
-
12 # 遙望歷史長河
中國古代是人治之國:皇權為重,君賢國昌,君昏國亂,最嚴重的國亡。有因人興因人亡的現象。
禍起仁宗時
宋仁宗是宋第四個君主,內以性寬厚,能自律,不以威權自專,善聽大臣意見;外有西夏、北遼強鄰威逼,親政納賢,再以四朝之積累,才出現治世之局面,國內文化昌盛,農工商經濟都極為繁,可以是歷代以來頂峰!
陽極則陰:如果你格局不能提升,臻於頂盛就要轉於衰落了,是以每當事物盛極就當察其禍根,但這時因歷史潮流的慣性往往使當事者得意忘形,甚至即有所察也不當一回事,或大部分得利者不願放手而反對而致轉化成功。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往往禍起傾忽而衰敗,理在於此!我們看到慶曆治世,可就在當世也有一葉知秋的人:範仲庵的改革就是發現了冗官冗費,軍治不力,土地兼併趨於嚴重的一絲轉衰契機,按說初起之芽易去,可得利者反對,仁者性寬的另一面易變,意志不堅出來,改革悠忽止步,最好的時機失去
歷史啟示告訴我們:1.這時最好的辦法是打破桎梏(舊體制的缺口),把局面做大,利用當時工商業的機會,把失去土地的人轉到工商業之中,由此昇華,不讓其有盛極之機(當時之人估計因儒法之籠做不到,不過太極理論也始於那時,為啥總結這理論的他們想不出?天意莫非在這裡是歷史慣性之力?但這種升格局拒轉化之法我是最近才悟出)。2.另一種就是範仲庵式的滅其初起之芽,拖延轉化時間了。局勢惡化於仁宗後徽宗前
英宗神宗哲宗三朝,由仁宗期逐漸累及的問題漸趨嚴重。神宗時很多都察覺這一問題,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黨崛起,試圖在皇帝支援下扭轉沉痾。這時,既得利者勢力已極龐大;改革一無人材儲備,二又跳不出舊框子,在爛房裡修修補補。幾十年折騰來去,最後忘了初心,變成了爭權奪利的黨爭!王朝傾危只等一個或內或外的契機傾覆之因在徽宗無道
這個無須多說
徽宗是個好藝術家,書畫兩絕,都具開創性,作為皇帝,卻極其昏庸墮落:信奉道教,卻接受了糟粕,欲長生是人難免,又想權又要長生造成了在全國橫徵暴斂,加劇了本已惡化的政局,經濟,給帝國大廈的傾覆狠推了一把。
亡國之因
第一: 開國以來立國之制,重文輕武。
重文輕武在初年,解決了軍閥割據問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控制,開創了文官制,造就了兩宋文化的昌盛,科技也達於歷史頂峰,是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的。這是好事,關鍵是手段的實施是鼓勵買田宅以換武權,使兩宋立國很快出現土地危機,加劇社會矛盾,弱化了軍隊戰鬥力,是北宋沉苛根源
第二:沒能利用興起的新興經濟轉化土地危機,使問題累及惡化
第三:因第一原因,使既得利益者勢力異常龐大,皇權在抑制上又左右不定,初芽之苗不能果斷掐去,沉苛深重就難起!
第四:徽宗的橫徵暴斂及欽宗的消極抵戰政策是直接導致滅亡的原因。
第五:因為第一因:北宋的北方邊境軍事防禦不合理,守將不能發揮主動性,即使快亡了都還在防內勝於防外,處處被擎肘。導致國亡被擄!
第六: 定都不合理,首都周邊佈防又不完善。因國之前北方燕雲十六州的丟,沒了第一道至關重要的防線,宋國門北方一直空虛,首都開封以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唯一天塹黃河在冬天又結冰,北方民族不畏寒及騎兵千里攸忽而至的優勢被加倍放大。
綜上所述,仁宗時的清明到欽宗亡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其一,當我們在得意忘形時怎麼借勢跳出舊框子,開啟再升勢,不讓其反向轉化;既得利者怎麼能警醒自已,放手迎接新勢,免於雞飛蛋打?其二,時時保持警惕,尋補短板與缺漏!
我們探求歷史不是為了存取那時存檔再開新局(當然也做不到),而是為了避過前人類似的坑!
-
13 # 史之
宋仁宗時代,名臣輩出,仁宗本人也是恭儉仁恕,非刻薄寡恩之君可比,當然作為仁宗時期的臣子,儘管脾氣性格各不相同,有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點與道德瑕疵,但大體上還是良臣多於奸臣的,范仲淹、韓琦、呂夷簡、晏殊、杜洐、包拯、狄青、富弼、歐陽修,皆一時之俊傑。此外,文學哲學以及科技方面,柳永、梅堯臣、蘇詢、蔡襄、周敦頤、二程、沈括、畢昇等等,皆出自仁宗時代,這一時期群星璀璨尉為大觀,是中華幾千年星空最亮的,但也正是這一歷史時期宋朝的國力方方面面出現了江河日下之勢,為什麼呢,我認為原因如下:
首先,宋朝對體制內的人太好,恩賞太厚,整個官僚機構龐大臃腫,而宋朝的帝王都非常厚道,從來不想著裁汰冗員、減員增效、總是慷慨地贈予大臣金銀珠寶,到仁宗一朝時,天下冗員已達三四十萬,可以想象人民的負擔有多沉重。
宋朝的文臣武將,生活極其優裕奢靡,除非犯謀逆重罪,否則不管鬧出多大的亂子,最重的處罰不過就是流放到偏僻之地做小官。制度如此寬大,知識分子們又愛風花雪月,而風花雪月最燒錢,北宋歷史上以正直著稱的大臣,好多都是豪侈的一擲千金的主兒,包括寇準、呂蒙正、宋祁、蒲宗孟等等這些世人眼中的好人,可以想象,貪官汙吏的好日子,肯定會更加聳人聽聞。
除了支撐一個巨大的官僚機構,北宋還要供養一支龐大的軍隊。
太祖時,禁軍人數20萬不到,太宗時,已有35萬人,而到了仁宗時期,禁軍數目竟達到了83萬,再加上廂軍等其它正規軍和後備役,仁宗時期國家要養活的兵竟有130萬,僅軍費支出一項就佔政府稅入的五分之三。
西夏戰事起,宋朝禁軍雖多,但大多都成了花架子,特別是仁宗一朝,京城禁軍,鮮衣怒馬,只知領取薪水,連出操都罕見,更過分的事是這些人每月領俸糧,自己都扛不動,竟然花錢僱挑夫來扛,這樣的軍隊派到西北與如狼似虎的党項人打仗,其下場可想而知!
每年巨億的開支,就是養了這樣的一群群造糞機器,到了英宗時代,太祖、太宗時期駭人聽聞的封樁庫,昔日金山銀海的國庫早已是空空如也,連老鼠都不再光顧。
歷史的真實,總是好人無好報,宋仁宗如此仁君,在位四十多年,竟然沒有生出一個兒子,繼承人的問題是關係到帝國江山的大問題,最後在司馬光、韓琦的堅持下,仁宗不得不立其堂兄的兒子趙曙為太子。
宋朝計程車人大多都不要臉,你看看兩宋時他們所作為就知道了,倒是社會底層的人民扛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旗,岳飛出身農家,韓世宗兩口子皆出身社會最底層,餘玠更不用說了,沒有這些中流砥柱,南宋君臣別說偏安一百多年,就是想苟活一天都難。
林林總總說了這麼多,而正是這些一切的一切,都為八十多年後的靖康之變埋下了伏筆,靖康之恥就是這個時候種下的!
-
14 # 梁冰鴻
徽宗是一個被皇帝耽誤的藝術家,但是從武功上來講!強過仁宗,第一,版圖徽宗時期是北宋版圖最大的時期!第二滅西夏,這個是仁宗也沒有做到的!第三北宋本身就是偏安一隅的王朝,且重文輕武,怎麼可能強大?徽宗最大的錯誤就是和金滅遼,使得金一家獨大!宋根本不是對手!可惜那時沒有三國演義,不然徽宗看了,也許會做出不一樣的判斷!不過即便沒有靖康之變,北宋也撐不了多久,這個宋朝的文化屬性問題,不是一個皇帝能改變的!都說仁宗是最好的四十年,乾隆的偶像,其實仁宗只是一個會用人的仁義君子,至於皇帝?呵呵!差的遠了,仁宗時期的錢是歷史上最多的,他能有漢武帝一半的武功,版圖能大一倍!
-
15 # 揚光666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歷史發展的普通規律。
北宋的滅亡,不但不是因為宋仁宗任用名臣所致,相反是因為宋仁宗的仁政,才使北宋得以中興,推遲了北宋滅亡的時間。
北宋最終滅亡,可以說完全是歷史發展規律所致,這裡面既有內外,也有外因。
背景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大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局面。公元1127年,經過靖康之難後的北宋最終滅國,共享國167年,傳位9位皇帝。
其中宋仁宗在位時期,是北宋社會相對繁榮富強、安定祥和最長的時期。
仁政治國宋仁宗12歲即位,在位時間長達41年,是北宋9位皇帝裡面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宋仁宗時期,任用諸多名臣如:范仲淹、歐陽修、富弼、晏殊、文彥博等文臣,武將有如韓琦、狄青等著名將領。正是這些文臣武將的得力輔助,宋仁宗時期才能夠有比較好的治國效果。
有人說宋仁宗在位時間在政治、軍事方面均沒有大的作為。但是,正是宋仁宗實施仁政、任用名臣,振興國力,安穩天下,才使北宋在他的治理下度過了安定繁榮的41餘年。
01 滅亡內因。
宋仁宗之後,北宋又有5位皇帝先後即位,但他們總共在位時間才64年,人平均在位時間不足13年。其中宋英宗在位4年即去世;宋欽宗在位時間2年即被滅國。宋神宗、宋哲宗在位期間為了振興北宋前後實行的變法,均以失敗告終,不但沒有起到振興北宋的目的,反而因為嚴重的內耗大大損傷了國家的元氣。
宋徽宗在位期間,任用奸臣、腐敗享樂、政治黑暗、欺壓百姓,加劇百姓與統治階級的矛盾,後來爆發先後了宋江、方臘農民起義,嚴重的打擊了本就虛弱不堪的北宋政權。
北宋建國後,在軍事上採用重文削武策略,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出現,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國家軍力削弱,無法有效抵抗外來侵略。在政治上也採用中央集權、分化事權的策略,雖然也保證了政權的高度集中和國家的統一,但在另一方面卻造成了國家實力虛弱的現實狀況。
02 外部因素
北宋時期,毗鄰的遼國、西夏、金國也都先後崛起,他們都對富饒的大宋虎視眈眈、不斷髮動戰爭,連年的戰爭,也都大大削弱著北宋的國力。特別是北宋後期,國家實力消弱、軍力低迷的情況下,西夏、金國對北宋持續的戰爭,把本就搖搖欲墜的北宋推向滅亡邊緣。1126年發生了靖康之難,次年便使北宋滅亡了。
【總結】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歷史發展觀來看待歷史問題。正如文首所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政權的興衰更迭,從根本上來說,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大勢所趨,非個人力量使然。
宋仁宗任用賢臣、實施仁政,對國家進行綜合、有效的治理,才帶來北宋40餘年的繁榮和穩定,讓北宋中興、國家得以更長久的延續存活,否則可能早就滅亡了。
一個政權之所以滅亡,在內來說因為是思想陳舊、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造成的;在外是其他國家或部族文化興盛、國力強大、有對外擴張的強烈需求造成的。內外因結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個政權的衰敗、新的政權的興起。
-
16 # 長之安兮
宋仁宗死於1063年,距靖康之役1127年北宋滅亡,足足有64年之久,相隔半個多世紀,我認為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必然聯絡,八杆子打不著邊的。
宋仁宗在位42年,被譽為“千古仁君”,開創一代“仁宗盛治”。他為政清明,善於納諫,從善如流,性情溫和,為人仁義,知人善任,邊疆基本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仁宗時代聚集著許多名臣,如韓琦、富弼、歐陽修、晏殊、范仲淹等,這些名臣不僅為政出色,詩文個個了得。仁宗朝可謂人材濟濟,名臣輩出,天下盡知。
可是,試問經過64年後,皇帝都換了好幾任了,仁宗朝的名臣們早就駕鶴西去不知多少年了,他們在仁宗一朝基本圓滿地完成了歷史使命,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又有誰能管得了身後事呀?所以說他們與靖康之役有關聯有點扯遠了!您說呢?
北宋自公元96O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到1127年靖康之役導致北宋滅亡,享國167年,經歷了從強盛到衰弱的漫長曆史程序。
靖康之役,也稱靖康之難,靖康之恥,靖康之變。是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宋欽宗靖康二年,即1127年發生的滅國之恥。靖康之役的發生原因很多,後世的歷朝歷代都有評說,大抵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王安石變法。這個由王安石背鍋的論調在南宋、明代很盛行。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是指宋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法度,造成原來的朋黨之爭演變成新舊黨先後執政,朝庭內耗不斷,把好好的江山折騰壞了,這是其一。
其二則是王安石變法,本意是為國家變法圖強,增加國庫收入,初衷看似不錯,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實則朝庭的政策落實到下面,早就變形了,亦可看出政策制定者輕率,沒有充分調研,瞭解政策實效。因為當時的舊黨都被貶謫,就剩王安石新黨,他們一手遮天,反對聲音都被扼制,最終政策到底層,出現了諸多現實問題,造成了與民爭利,老百姓不堪稅負、利息盤剝,大量棄地流亡現象,社會矛盾越來越明顯。
二、北宋“重文抑武”政策。北宋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重文抑武”一直貫穿北宋朝,導致當權者全是文官,武官根本沒有地位。對外武備松馳,雖說沒有唐朝的藩鎮割據之大患,似乎北宋內憂不存在,但造成外患頻頻,因為不重視武備,一旦外族侵擾,軍隊的戰鬥力不堪一擊,一般只好以守城為主,最後幾乎都是求和為上,上貢納歲幣是免不了的,長期下去,危機重重,眼看著周圍幾個鄰邦一天天坐大,如狼似虎地盯著宋這塊肥肉。
狄青為武將,有功,智謀雙全,卻屢屢被文臣參奏,不為皇帝重用,如歐陽修曾力主仁宗棄用狄青,說他身為武將知曉國家機密,對朝庭不利,這種高階有功的武將都不容於朝,可見北宋“重文抑武”政策深入骨髓。
三、宋徽宗與權臣決策錯誤。跟宋仁宗重用一大批名臣完全不同的是,這位書畫詩文一流的宋徽宗卻重用蔡京、童貫等一些奸臣,導致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當時宋徽宗與權臣的目的是收復幽雲十六州,這個十六州是被遼國吞了去的,是北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心病,宋徽宗卻在權臣的鼓動下,做出了聯金攻打遼的決策,以圖雪恥,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立個舉世大功。
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不僅北宋這邊如意算盤落了空,只討得一半州回來,還竭力舉國慶功,沉浸在末世的狂歡中。誰承想,在聯金攻遼的戰事中,被虎狼之心的金國瞧出了宋軍的虛弱,萌生了攻宋的打算。金國便在1125年滅遼後,藉口宋朝收留了一名遼逃亡的將領,分東、西兩路進攻北宋,並很快直逼東京。
四、東京保衛戰,本該君臣同心,眾志成城,徽宗及欽宗卻一味乞和,把主戰的李綱等調走,最後導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第一次東京保衛戰以宋勝利結束。
北宋得知金國分兵兩路向東京而來,滿朝文武大臣嚇得不知該怎麼辦,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禮樂和祭祀的官)李綱堅決主張抵抗金兵。
宋徽宗看到形勢危險,便宣佈退位。不久帶著2萬親兵逃出東京避難去了。宋欽宗即位,起先把李綱提升為兵部侍郎,並且下詔親自討伐金兵。在李綱主持下的東京保衛戰中,先到的東路金兵被擊退,金兵退走了。
2、主和派得勢,形勢反轉。
哪料西路的金兵卻不肯罷休,加強攻打太原,宋欽宗在投降派大臣的慫恿下把李綱調到太原,兵敗後又把他調往南方。最後,太原城在被西路金兵圍困了8個月後,城破。
這時金太宗下令金兵進攻東京,東、西路軍在攻下太原後繼續南下,守衛黃河的13萬宋軍被金兵的虛張聲勢所嚇倒,紛紛逃命,如此這般,金軍不費一刀一槍順利渡過黃河,沒有多久便趕到東京城下,遂猛烈攻城。
3、東京城破,靖康之變,北宋亡。
形勢急轉直下,這時東京城裡只剩下3萬禁軍,也是七零八落,差不多逃亡一大半,眼見各路勤王兵不至,宋欽宗只好求降。宋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押著被俘虜的宋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和皇族、官吏二三千人,滿載著搜刮去的財物,回到北方去,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回覆列表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以仁義治天下,經濟科技文化商業繁榮,可以說政治清明,海晏河清。一派繁榮景象。但宋朝從開國之時吸取前朝教訓,從太祖開始執行重文輕武國策,廣開言路,能臣輩出,就是缺武將,人都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冗官冗兵,朝廷負擔沉重,這之後雖然經歷了仁宗慶曆新政和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但最後都失敗。仁宗時期面對人口不多的西夏王朝都十打九輸更何況後來遇到更彪悍升級版的少數民族大金,更是人間噩夢。宋徽宗這個皇帝詩詞歌賦做什麼都行,就是做皇帝不行,而且窮奢極欲,休艮嶽,徵民夫運花石崗,把他祖上的家底都敗光了,重用奸臣蔡京高俅童貫等人,民怨沸騰,四處冒煙,面對虎狼之師大金,又沒合適的將帥,開封無險可守,站前還抱有幻想,準備不足,怎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