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在清王朝統治的中前期,滿人在國家政權中保持絕對控制力,漢臣大多隻有虛銜,並無實權。到了清朝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漢族官僚逐漸掌握實權,他們的主張與實踐對於晚清中國社會的諸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由此產生的滿漢矛盾一直延續到清末,並一度成為政治鬥爭的焦點。

    在很多人印象裡,清末滿人都是草包。實際上這並不正確,在200多年鐵桿莊稼的善養之下,滿人的平均知識水平要遠超過漢人。

    閒話一句,這不難理解,因為很多漢人百姓要為自己一口飯,和繳清鐵血大清的稅收活著,而鐵桿莊稼則不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年收入基本上是超過七品縣令,生活優渥,所以有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去讀書學習。200多年都如此,知識水平豈能不上來?

    在北京上百萬滿人之中,有五個被稱為“鐵血五虎”,才智超群,眼光超前,絕對是時代的弄潮兒。

    一,良弼:鐵血大清的最後一匹“良駒”

    愛新覺羅·良弼(1877年—1912年年1月29日),出生於四川成都,字賚臣,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是鐵血大帝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八世孫。

    良弼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以知兵自詡,他參與清廷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主要職務是鑲白旗漢軍副都統。

    在1911年(宣統三年)10月“武昌起義”後,堅決主張鎮壓起義,反對起用袁世凱。1912年1月與溥偉、鐵良等皇族成員組織“宗社黨”,被推為首領,反對與革命軍議和,反對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傷,搶救兩日後去世。

    二,鐵良:鋒芒畢露的清末重臣

    鐵良(1863年-1938年),字寶臣,穆爾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末大臣,以“知兵”自稱。曾為榮祿幕僚,後任戶部、兵部侍郎,最高官職是陸軍部大臣、江寧將軍。

    1903年赴日本考察軍事,回國後任練兵大臣,協助袁世凱創設北洋六鎮新軍,繼任軍機大臣。

    1906年任陸軍部尚書,與袁世凱爭奪北洋新軍的統帥權。

    1910年調任江寧將軍。

    辛亥革命時,防守南京,與革命軍作戰,並與善耆等皇族成員組織宗社黨,反對清帝退位。

    中華民國建立後,又以“遺老”身份在青島、大連、天津等地,積極參與清帝復辟活動,但民國政府對他們很寬容大量。

    三,恩銘:最主張新政的滿人官員

    於庫裡·恩銘(1845-1907.7.6),清朝官吏,清末主張新政的要角,滿洲鑲白旗人,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的女婿。

    恩銘在同治年間中舉人,後以舉人身份捐資為知縣。1895年升任太原知府,後晉任山西按察使。同年補授歸綏道。在義和團運動期間,袒護洋教,壓制拳眾,嚴禁人民的反洋教鬥爭。1902年調任直隸口北道,後改任浙江鹽運使。翌年晉遷江蘇按察使。1905年任江寧布政使,1906年升任安徽巡撫。

    1907年,恩銘在安慶主持巡警學堂畢業典禮時遭革命黨人徐錫麟行刺身亡。安慶起義失敗,安徽新政亦遭停頓。安慶起義失敗後,徐錫麟胞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徐錫麟事件發生後約十日,秋瑾在紹興古軒亭口處斬。

    四,端方:清末滿人大臣

    託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橋,號陶齋,清末大臣,金石學家。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端方幼年時被過繼給伯父桂清為嗣子,1889年,28歲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還算順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與剛毅的保薦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緒帝召見,由此獲得了年輕皇帝的青睞。

    戊戌變法中,朝廷下詔籌辦農工商總局,端方被任命為督辦。對當時“志大心切”的端方來說,這既是一個重大機遇,但同時也是一個厄運的開始。

    戊戌變法期間,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籌辦的部門當中,他曾一天連上三折,其工作熱情與效率,可見一斑。但是,戊戌變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師大學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農工商總局一律撤銷,端方本人也被革職。

    宣統三年起為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為起義新軍所殺,諡忠敏。著有《陶齋吉金錄》、《端忠敏公奏稿》等。

    五,載澤:最年輕的出洋皇族大臣

    愛新覺羅·載澤(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載蕉,字蔭坪。晚清宗室大臣,立憲派的重要人物,滿洲正黃旗人。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六世孫,愉恪郡王愛新覺羅·胤禑五世孫。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載澤和其他四位大臣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為出國考察政治,是為“五大臣出洋”。載澤出洋時尚未滿30歲,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

    他們重點考察了美國、德國、俄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特別是日本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政體。載澤出洋考察結束回國後,向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上了《奏請宣佈立憲密摺》,將日本的憲政體制擺在列國之首,奏請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憲政體。載澤還著有頗具史料價值的《考察政治日記》。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加貝子銜。歷任度支部尚書、督辦鹽政大臣、度支大臣。清亡後加入宗社黨,成為復辟派的重要人物,1929年憂鬱而終。

    坦率的說,以上五個滿人官員,真正利國利民的事情,還真沒做幾件。或許,從滿人維護江山角度看,他們的舉動值得同情,值得讚揚。但從華夏利益角度看,他們既沒有維護領土完整,也沒有推動先進制度的建設等等。

    當然,從做事情角度看,以上無人肯定是幹臣、能臣,能做事會做事。不過恰如現在的那句話,屁股決定腦袋,他們屁股坐在統治者這個層面,所以肯定是要維護滿足的統治,毋庸置疑,也無所為此不平。

    另外,清末革命志士還是相當讓人佩服的,捨身也要救國,也要恢復漢家江山。另外,民國之後對待滿人還是很優厚的,那幫遺老遺少即便想復辟,政府也沒有給予打擊。回想鐵血大清對明朝皇室之後的一輪又一輪的搜查屠殺,民國對清朝皇室和遺老遺少,優厚的簡直無以言表。

  • 2 # 三之一

    晚清幾大中興名臣都是漢人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滿人是遊牧民族,是在馬上得的天下,八旗鐵騎兵峰之盛鮮有敵手,中原是農耕民族,在治天下方面智慧優於滿人

    二:民族階級對立,滿漢社會地位是不平等的,滿人不事生產,生活全靠財政供應,經過兩百多年的統治,生活思想早已腐化,八旗子弟窮奢極欲,受糖衣炮彈腐化,已不堪大用

    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本已腐化的八旗子弟受外界科技的衝擊,騎兵在面對堅槍利炮更是不堪一擊,就像有一句玩笑話說的自從有了科爾沁之後,蒙古人變得能歌善舞了

    至於晚清厲害的滿人,稍有記載的就是洋務運動中的瓜爾佳.文祥了,此人創辦了京師通文館,認為透過學習西方語言,瞭解他們的文化和學術制度,才能真正解決外部禍患。

  • 3 # 破爛鑑定師

    你來提問,我來答,大家好我是我想過優質。哎呀,好生氣!

    晚清重用漢人,原因有以下幾點。

    1、無滿人可用—清朝末年時局動盪,各處烽火四起,可以說慈禧辛酉政變後是接受了一個爛攤子,面對動盪的時局,當年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大多已經成了抽菸片的兵老爺,各位宗士子弟在優越的生活中也成了只曉提籠逗鳥,賞戲作樂的富家子。而漢臣脫穎而出,如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藩等。可以說文能翰林郎,武能平內亂。平太平天國,起洋務運動清末出現的同光中興背後都是漢臣的影子。

    2、慈禧有信心能平衡各方實力,別忘了慈禧可以透過辛酉政變把顧命八大臣拉下馬的人,政治手腕不言而喻。她有信心在改變重滿抑漢這一基本國策下,依舊使朝堂都聽信於她。

    清末有沒有有能力的滿人,當然有。

    肅順,顧命八大臣之一。提到肅順就不能不提曾國藩,因為曾國藩是被滿清付與大權的第一個漢人,而曾國藩能得大權,全靠肅順極力推薦。太平軍起義,人民響應,聲勢蓬勃,以咸豐帝為首的滿族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這時,肅順力排眾議,堅決讓咸豐同意曾國藩自募軍隊鎮壓太平軍。1854年,曾國藩率湘軍攻陷太平天國的武昌,咸豐帝得報大喜,想給曾國藩委以重任,後被漢軍機祁俊藻京師要提防曾國藩,曾考慮要把曾國藩的兵權給奪了,但在肅順的竭力保薦下,曾國藩還是保留了一大部分兵權。

    肅順雖驕橫專權、目中無人,但對待有才華的漢臣卻能做到格外禮待。肅順“輕滿員”而“雅重漢人名流”。他“待漢員頗極謙恭”,自稱“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他對漢人名士的器重不僅形諸言表,而且付諸於行動,常常不拘一格地選拔保薦人才,如肅順不惜違反科場條規選拔使用高心夔。當肅順訪知江西道員李桓為幹吏,有能名,即令人示意李向他遞“門生柬緘”,“即可晉秩兩司” 。

    肅順還向向朝廷推薦了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漢族官員,為平定太平天國、同光中興網羅了人才。還有如鐵良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 4 # 天晴愛睡覺

    為什麼清朝到了晚期,漢人人才輩出,滿人則默默無聞這都得從清朝的名族政策說起;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滿人又稱旗人,在政治文化方面有許多特權,不僅免除徭役,國家還出錢糧供養他們,因為滿族人少,為了鞏固統治,皇帝只能這麼幹!

    但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吃了兩百年皇糧的旗人,天天混吃等死,不求上進,連祖先的弓馬騎射都拋棄了,更何況說新的技能呢,完全廢了!

    但是國家得用人啊,滿人裡面挑不出可用之才,就只能從漢人裡面挑啊!

    舉足輕重的滿人,還是從戰場上挑吧,因為朝堂上站著的都是靠祖宗餘暉混上去的,幹活不行,噴人火力倒挺猛,

    晚晴將領比較能打的有:

    塔齊布(1817年-1855年),字智亭,陶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晚清湘軍名將。塔齊布出身清軍火器營,後為湖南綠營都司,累升至副將,並輔佐曾國藩建立湘軍。咸豐四年(1854年),塔齊布收復湘潭,被越級擢升為道提督,賜號喀屯巴圖魯。

    多隆阿(1817—1864年),字禮堂,呼爾拉特氏,達斡爾族,清代隸屬內滿洲正白旗,著名軍事將領,擅長指揮馬隊,在同治中興時期和湘軍第一名將鮑超齊名,有容多龍鮑虎之譽。

  • 5 # 緣已盡

    我是愛火燒不盡,我來回答

    晚清時代,清政府面對一個很無奈的問題,二百多年的嬌生慣養下來滿人基本上都是爛泥扶不上牆,而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以後,以曾國藩為代表被壓制二百多年的漢人開始崛起,擁有了兵權,清政府面對這種情況鎮壓不了只能順勢而為大力起用漢人,並且分化漢人集團以期以漢制漢,這才是晚清朝廷重臣都是漢人之因。

    1644年滿清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國內的滿漢之分成為一個大問題,起初是剃髮易服還有興文字獄打壓漢人,後來就開始拉攏,如順治五年設六部漢人尚書及其都察院漢人左都御史各一員,也就是說這些重要部門的首腦都是滿漢各一員,當然主事的還是滿人。康熙十八年的博學鴻儒科就是主要拉攏起用漢人的。雍正帝時期,漢人張廷玉更是配享太廟。

    清前期雖然透過一系列政治制度還有皇帝個人來拉攏漢人,為了統治鞏固提倡滿漢一家,但當時清政府的核心思想還在於防漢,漢人雖然地位逐漸提高,但只是象徵性的,並沒有什麼實權,被牢牢的壓制。清入關以後,滿人受到很好的待遇,但是溫柔鄉亦是英雄冢,像八旗子弟在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迅速墮落。

    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時,滿人已經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人才,太平天國派出兩位將軍幾萬人馬象徵性北伐,都打到天津郊外,在這種情況下,咸豐帝說出了平生最豪氣的話”平太平天國者封王”,並且放權於下,鼓勵地方自辦團練以鎮壓太平天國。

    在這種情況之下,漢人曾國藩靠著辦地方團練起家,一發不可收拾,成立了湘軍,並於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國。1865年清廷最後的武力依仗僧格林沁平定捻軍時戰死。湘軍徹底一家獨大,清朝之後幾十年的國防都被曾國藩的湘軍還有分支左宗棠楚軍和李鴻章淮軍承包了。

    面對漢人的崛起,清廷統治階層還沉浸在原來的政治格局中,主張打壓,所幸清廷還是有一些明白人的,比如咸豐帝時期的寵臣肅順還有之後相繼掌權的恭親王與慈禧太后,都主張重用漢人。正所謂堵不如疏,漢人崛起已經打壓不下來,清政府就大力起用漢人,雖然清廷食言沒有封曾國藩為王,但是封為一等毅勇侯,預設湘軍體系對於江南的發展控制,死後更是獲得當時官員中最頂級的諡號文正。

    1866年左宗棠與曾國荃彈劾官文,導致其被革去湖廣總督職,此次政爭過後,被視為漢人督撫開始真正掌握實權,滿人勢力消退的標準性事件,從此清末全國各地的巡撫、總督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都是漢人擔任,這也是辛亥革命時清廷敗的一塌糊塗的原因之一。

    清朝後期,漢人掌握了兵權,而且的確有能力,比如中興四臣都是漢人,滿人經過二百多年嬌生慣養多是爛泥扶不上牆,清政府控制不住漢人的崛起,索性重用漢人,慈禧太后也透過這種方式以權術來分化漢人集團,再憑著個人威望達到一種中央朝廷對於地方掌控的脆弱平衡。

  • 6 # panpan1022

    晚清的幾大重臣都是在平定天平天國運動中崛起的,在這之前由於懼怕漢人實力的做大,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政實權都控制在滿人手中。但是天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後,由於清廷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軍已經腐朽不堪,面對天平軍不堪一擊,尤其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並摧毀了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達到全盛時期之後,清廷在江南已經沒有可用之兵,所以不得不依靠漢人的地主團練武裝來鎮壓太平天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湘淮系的軍閥勢力開始形成了。在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後,這些地方實力派開始做大,成為了晚清的重臣,甚至成為可以左右國家政局的力量,比如東南互保就是一個的標誌性事件。

    漢人的勢力崛起以後,晚清本來還是有幾個舉足輕重的滿人重臣可以制約他們的。比如僧格林沁,他的軍隊就是清廷僅剩的可以制約漢人地方地主武裝的滿蒙的軍事力量。僧格林沁在與捻軍作戰中急於求成、以至於在高樓寨被斬殺,從此滿蒙最後一隻有戰鬥力的部隊從此消失,中央的防務也要依靠湘淮軍事集團了。此外就是前後掌控軍機處的恭親王奕訢和榮祿,他們也是中央滿人統治集團開明派的代表,他們在世的時候也有著制約漢人勢力的能力。等到這些人都離世後,能平衡滿漢勢力的滿人重臣就沒有了,即使有良弼鐵良這樣堅決主戰的少壯派也無法組織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取代清廷的統治了。

  • 7 # 山西美食進

    首先是僧格林沁,一位蒙古王爺,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沽口炮臺擊敗洋人,八里橋之戰為北京最後一道防線守衛京師,在當時軍事上是一位牛人。第二是榮祿,抗擊八國聯軍和護駕西逃都是此人。

  • 8 # 浩1111111

    要說起晚清的歷史,我向大家推薦一部電視劇《走向共和》,喜歡這段歷史的朋友可以有時間去看看。看過後你就會發現晚清時期權傾朝野的滿人,不可不提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奕劻,另一個是榮祿!

    愛新覺羅·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滿洲鑲藍旗人,他是乾隆皇帝的曾孫,先後擔任過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領班軍機大臣、首任內閣總理大臣。1898年,奕劻因鎮壓“戊戌變法”,反對光緒帝的維新救國理念而深得慈禧歡心,即被慈禧加封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他也是清朝十二鐵帽子王中的最後一位,地位十分顯赫。

    瓜爾佳·榮祿(1836年4月~1903年4月),滿洲正白旗人,任直隸總督、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轉文華殿大學士。榮祿可以說是晚清時期最受慈禧寵幸的大臣,沒有之一。有野史傳慈禧和榮祿有著不一般的男女關係,不論其真假,榮祿有些時候說出的話確實可以影響慈禧。甚至《清史稿》都載有:“榮祿久直內廷,得太后信仗。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鉅細,常待一言決焉。”

    以上是學生愚見,還請各位老師斧正!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朝的朝廷,一直是滿人的天下。漢人官員,在清朝的朝廷中,是要低人一等的。而且很少有漢人官員,在朝廷的一些核心崗位上任職。作為權力中樞的內閣,漢人官員在其中任職的更少。

    但是在清末的時候,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卻大都是漢人。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要麼在朝廷中佔據重要崗位,要麼在國家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漢人大臣的崛起和滿人官員的衰落,有些歷史研究者認為,清朝雖然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但是漢人最終戰勝了滿人官員,說明漢人官員比滿人官員強。有的歷史研究者則反駁說,清朝早期和中期,滿人主導朝廷,國家顯得強盛和太平,但是在清朝晚期的時候,漢人主導朝廷,國家則走向衰敗。這說明漢人大臣不如滿人大臣。

    (清末重臣)

    關於漢人大臣強,還是滿人大臣強的問題,顯然並沒有標準答案,而且本身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不過,有一個問題卻值得我們思考:為什麼到晚清的時候,本來不受重用的漢人,卻能漸漸成為朝廷的主導呢?

    一、漢人大臣崛起的必然因素。

    清朝末年,漢人大臣崛起,可以說是一種必然趨勢。之所以成為必然趨勢,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儒家文化漸漸成為清朝文化的主流。本來清朝在入關的時候,還在強力推行滿人文化。他們甚至用“剃髮易服”這樣極端的方式,強迫漢人做出選擇。但是“剃髮易服”所改變的,只是一個人的裝束,卻無法改變起核心作用的文化。儒家文化具有強大的融合力,其與中央集權有天衣無縫的結合能力。清朝朝廷要實施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穩定,必然要在全國倡導儒家文化。

    顯然,漢人大臣對儒家文化的掌握能力,要比滿人大臣強得多。因而他們更適應中央集權的朝廷。

    (太平天國)

    二是滿人大臣的優越感讓他們不思進取。雖說清朝的主體民族是漢人,但滿人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這使得滿人具有極大的優越感。

    滿人條件優越,他們在朝廷中當官,顯然要容易得多。而不需要費很大功夫就能夠當官,這也使得他們沒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因而在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上不如漢人大臣。如果是在和平年代,還無所謂。遇到清末那樣複雜的環境,就只有漢人大臣能夠面對和處理了。

    三是清末複雜環境讓漢人發揮主導作用。我們剛說了,由於滿人不思進取,因此他們沒能得到鍛鍊,能力不強。而清末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時代,太平天國等一系列農民起義,列強入侵,維新派與革命黨的爭執等等,局面相當混亂。也正是在這種局面下,漢人大臣漸漸走上了最高歷史舞臺。

    比如曾國藩的崛起,就是由於他在鎮壓太平天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因而他和他的幕僚們,能走進國家核心領導層。在與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中,李鴻章更有手段,因而他也引領了朝廷的走向。

    (慈禧太后畫像)

    二、漢人大臣崛起的人為因素。

    清末漢人大臣崛起,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同時也有人為的因素。

    這個人為因素,實際上從清朝實施中央就開始了。

    在清朝入關以前,他們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政體,讓滿清貴族具有很大的權力。不過,隨著清朝入關,以及中央集權的加強,勢必會削奪滿清貴族們的權力。滿人大臣在朝廷中的比重開始下降。

    當然了,雖然有下降,但是總體上滿人大臣還是佔據著主導。

    真正徹底改變這種局面的,是慈禧太后上臺。

    慈禧太后是透過政變,透過打擊輔政的滿人大臣上臺的。由於慈禧是一個女人,她對朝政的把持,必然引起滿清貴族們的不滿。滿清貴族不滿,慈禧的權力基礎就不穩固。

    慈禧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有意地提拔重用漢人大臣,打壓滿人大臣,包括曾與她同謀的奕訢,也被她打壓下去了。從曾國藩到李鴻章,慈禧逐漸把有能力的漢人大臣提到了重要的崗位上,讓他們參與朝廷重大事務。

    對於滿人大臣,慈禧當然也是要用的。只不過他所用的滿人大臣,都是奕劻、榮祿這些非常聽話的人。這些人也因為自身並沒有什麼能力,因而才非常聽話。這樣一來一往,漢人大臣自然就在朝廷中佔據主導地位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10 # 湟水河畔

    晚清重臣大都為漢人,如曾李左張等,與太平天國起事有關,當時滿蒙八旗大多廢弛,不得已讓漢人官僚舉辦團練參與鎮壓。之後這些人發起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科技,開創所謂同光中興局面。滿人能臣較少但也有,如榮祿,端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5萬左右緊湊級裡誰是加速最快的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