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博國學

    明代書商首提“四大奇書”。最近幾十年流行起來“四大名著”。

    中國古代小說能稱得上名著的何止這四部?《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孽海花》……哪個不算?區別就在這“大”——偉大。

    四大名著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小說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國古今各階層人士最熟悉、最喜歡的藝術鉅著,像四面鏡子,映照出華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質。

    《紅樓夢》映照出華人的雅趣

    《紅樓夢》把華人最文雅的表達方式——詩、詞、曲、賦全吸納進來,把中國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築、美食、園林、繪畫全利用起來,充滿了一般小說達不到的雅趣。因此,這書不只是文人必看,毛主席還讓大將許世友有空也看看。

    《水滸傳》映照出華人的俠義

    義者,宜也。在華人眼裡,行義,就是做應該做的事。

    這在《水滸傳》的前半部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尤其是魯智深那塊,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扶貧濟危救人救徹。

    唐君毅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說:“俠義之精神,則由宅心公平,欲抱不平,以顯正直,而歸平順”,並“伸展人間之委曲,使千里之外,聞風慕悅。”華人對義舉的讚美不遺餘力,對義士的期盼古今同一。

    《西遊記》映照出華人的信仰

    《西遊記》不尊重佛教。

    玄奘到大雷音寺求經,佛祖兩個助理——阿難和迦葉跟師徒幾個要人事。沒有?對不起,只能取無字經。師徒找如來評理。如來說:前兩天我們這邊有人下去給人家做法事,收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你們來取經也應該給點東西吧。

    把佛教的最高領袖描寫成了一個市儈之徒。

    《西遊記》也不尊重道教。

    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現的,有的還是“國師”、“國丈”,飛揚跋扈,濫用邪術,危害百姓。

    兩大宗教在《西遊記》中被貶抑,這反映了漢族的傳統國民性裡面,沒有固定的信仰。

    《三國演義》映照出華人的天下觀

    梁山好漢充滿了英雄氣概,而三華人物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國事情懷”。《三國演義》不太關注日常生活、家庭關係、倫理道德,比如曹操有幾位夫人,家是哪裡的,關羽的媳婦兒叫什麼,有沒有姐妹……羅貫中都沒有交代,因為他關心的是天下大事、社稷蒼生。這個關心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與民眾的愛憎褒貶血肉相連。

    《大學》八條目,最高就是平天下。《三國演義》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國家統一、嚮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觀。

    在世界上的幾個文明古國當中,中國文明從未曾中斷。為什麼?《三國演義》說,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嚮往統一、嚮往安定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是如此強烈,成為中國最大的聚合力。

  • 2 # 史海聽雷

    在中國古曲文學中,我們一般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合稱為”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比擬的,人們對它的熱愛程度可以說是經久不衰的。其中的故事、場景,已經深深地影響了華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細緻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在清朝曹雪芹寫作《紅樓夢》前,有“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但在《紅樓夢》成書後,一般以《紅樓夢》取代《金瓶梅》的位置,改稱“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於西晉統一。該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中國謀略全書。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

    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

    《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東都事略》等史籍中有關宋朝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造反的記載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的。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汙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傳》故事豪放、粗曠,全書透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中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幾百年以來,西遊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及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出現了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文藝作品,樣式眾多,數量驚人。

    《西遊記》中的許多形象,例如孫悟空、豬八戒等對於華人來說幾乎家喻戶曉。《西遊記》系統地反映了中國釋、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體系,將道教的天上、地獄和海洋的神仙體系與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並在同時執行“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遊記》提出“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膽言論。同時這本書中神仙體系的描繪正是作者當時生活的明朝政治社會的縮影。

    《紅樓夢》被評為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及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首。在現代產生了一門以研究《紅樓夢》為主題的學科——“紅學”。

    紅樓夢是一部章回小說,每個章回雖然彼此獨立,卻又各有相關,有學者指出紅樓夢所採用的是一種全然不同於西方小說的結構方式,作者採用許多小事件堆疊成為一個大事件的“浪潮式”架構,以數個大主軸穿插眾多小故事而成,因此關於《紅樓夢》的主題,至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其中最為人所重視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及薛寶釵之間的三角戀愛,也有人認為這部鉅著是在描寫傳統中國貴族生活的腐敗與頹廢。全書中有很多關於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寫和戲虐,富含神話的色彩,並且反映著作當時的政治禮教、社會生活、經濟制度及文化發展,乃至服裝穿戴、飲食藥膳、建築亭閣、舟車行轎等等層面。

    書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諧音都有特殊的含義,或諷刺,或感嘆,是為紅樓夢的藝術之一。是一部全面批判封建社會的現實主義傑作,耗費了曹雪芹畢生的精力。

    總之,四大名著”的藝術魅力是無窮的,不僅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社會價值,體現了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 3 # 馬說culture

    首先,四大名著,我們應該瞭解是哪四部?

    家喻戶曉,指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其次,這四部經典,不得不說,在中國的小說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們的誕生,不僅僅豐富了中華文化,更是豐富了世界文化。

    這四部經典,經久不衰,百讀不厭,不僅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高超,而是更是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其中。

    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作者運用高超的寫作技巧,自己的見聞,以及自己生活時的環境,寫了這四部作品。

    其中。讓人每次閱讀,都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因為在它們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以及涉及領域廣闊,博聞古今。

    這四部經典,劇情曲折離奇,環環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勝。

    它們不僅僅是小說,更是百科全書,讀其中任何一部,都會你我們的知識增長。

    最後,毫不誇張的說,讀四部經典,如同讀百家。

    這些便是四大名著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 4 # 千尋00O

    四大古名著為什麼會久經不衰呢,因為四大名著就是活脫脫的人生寫照,上至官場、下至販夫走卒都能喜歡,並在慢慢逝去的歷史長河中始終熠熠生輝,冠之中國傳統文化小說最高成就名譽。

    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它們寫的熱鬧。豈不知它們真正的源遠流長之處其實是在體現華人的生活和內心感知,它們不只是故事而且是人生。

    有道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四大名著既是戲,也是人生。

    我們都在這四大名著裡,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人生智慧。

  • 5 # 瑞芯76876

    中國四大名著一直都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之一!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栩栩如生,讓人津津樂道!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華人的人生。

  • 6 # 水木123456789123456

    四大名著之所以經久不衰,具體有幾個方面價值:

    一、四大名著分別對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

    三、詞彙豐富,刻畫人物性格細膩,寫作水平高,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 7 # 80小小

    四大名著,是華人的四種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個完整路徑。它告訴我們, 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慾薰心,越得過慾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

    孫猴子腦袋上有一隻金箍,那是他虛妄之心的隱喻,正是因為不能自我收斂,才惹得這外來的約束。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有,同樣是心中的執念和湧動的慾望。正是這些勞什子困住了我們,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 慾望因執念而生,執念因慾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覺醒;有人看不到,於是執迷不悟。

    《水滸傳》水滸中有一個東西,是永遠不會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處,便是仗義。有些人不屑地以為,水滸108人只是殺人放火的流氓無賴,卻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義這東西,已經越來越稀缺了。 品德沒了是可以培養的,品格沒了,就只能是一種退化。

    什麼是仗義?仗義就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怒而拳打鎮關西;看到朋友林沖被冤枉落難,便義無反顧地大鬧野豬林。仗義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後,快活林裡醉打蔣門神;即使早有退隱之心,也要為了兄弟情義而堅持到徵方臘的最後,哪怕因此斷掉一臂。仗義就是黑旋風李逵為救宋江,隻身江州劫法場;以為是宋江搶了酒家的女兒,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他們看不得不平,腸子直得厲害,熱得燙人。

    當下社會與水滸梁山、我們與梁山好漢們的距離,也許正是“情義”和“利益”之間的距離。利益二字,底下還藏著兩個字――自私,上面還頂著兩個字――現實,合起來又是兩個字――冷漠。而這些,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說白了,缺了人情味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被用於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最是恰當。

    這一首歌一闕詞,說出了太多。告訴我們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詐、亂世、寂寞……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爭”。而多少英雄豪情、橫刀立馬,在當世卻總是寂寞,在後世卻只是轉頭成空,最終不過落得一場談資。那麼我們便不禁要問,人,到底爭個什麼?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後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中,抱著巨大的遺憾悲愴離世。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淒涼。關羽張飛豪氣干雲、義薄雲天,最終也都落得兵敗身死、身首兩處的下場……是啊,人到底爭個什麼?

    如果人人覺悟,天下也就沒有爭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爭,也就天下太平了。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只可惜, 每個人不爭一爭,不看夠了、歷遍了世間爭鬥及背後的成亡禍福,是不會覺悟的。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卻非要在經歷後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國的故事對我們也不是沒用,這用也不是看一場你爭我奪的熱鬧,人們還可以從中學到些權謀之術,激盪起一腔豪情。這樣你就能更好地去爭,然後便能更早地覺悟。如今人們都愛爭,那就由著他們爭去吧。說到最後,也只能是如此。

    《紅樓夢》一書的一開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說出了此書的主旨:大旨談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亂人,有人讀罷全書也未必曉得,有人過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人之為人,本是有情。情,有時是最美好的事,有時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莫不如此。因為情字的內涵太過豐蘊,它是愛情親情友情,也是縱情痴情,還是人情世情。而這些,正是紅樓一夢中的情天恨海。

    紅樓一書最為動人的,毫無疑問是愛情。這是一個最為永恆卻又平常的主題,曹公卻寫出了無盡的意味。寶黛的愛情無疑是最為撥人心絃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煩惱;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離的心,卻避不開生離死別的命。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一別之後,繁華落盡,了無痕跡,又恰如一夢。

    因為是一夢,所以須看破、放下,這或者才是紅樓的真正主題。但這對於我們普通人,或許太高了。但至少,我們還可以 學著像紅樓這場大夢中的情種們,學著深情一些,如今這個時代人心恰恰不夠暖,情意恰恰不夠濃。這樣,至少人生還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 8 # 酒加一

    四大名著經久不衰的原因是什麼?

    首要介紹一下四大名著的作者,他們分別是,《西遊記》。吳承恩,《三國》羅貫中,《水滸》施耐庵,《紅樓夢》曹雪芹。

    作為古典神玄小說,它的內容豐富,唐僧師徒四人。歷經千難萬險到達西天佛祖取得了真經,作者對人物進行了刻畫構造,反映了社會的政治黑暗,用另一層的面貌展現給了廣大觀眾,君不見《西遊記》裡上至佛祖,再至各路大神,他們的下屬設定種種障礙,我取經的師徒。

    三國這部名著,作者著重刻畫了關羽的忠義,關羽可以說是這部經典的名著的魂,在戰爭中與其兄長劉備及二弟張飛失散,被曹操收留,曹許之以高官厚祿,親贈寶馬赤兔,關羽均不為之所動,得知其兄劉備音訊,不顧一切辭別而去,為了這一個義字,過五關斬六將,曹操都不曾為難過關羽,送關文,通道路。

    而水滸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歷史名著,展現了一群不堪 官府欺壓的好漢,揭竿而起逼上梁山,刻畫了宋江,武松,魯智深,林沖等上百位草莽英雄人物,

    偉人毛主席讀過這部書,閱後,評價: 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 。為歷史做了一個反面教材。

    而《紅樓夢》反映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驕奢淫逸,家族管理混亂,人倫顛倒,由盛而衰,失去人性的貴族剝削階級的本質,對後世有著深刻的反思和教育意義。

  • 9 # 小莫亂翻書

    四大名著是指《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老外竟然翻譯成紅房子的故事····),其實在建國前是號稱六大名著的,也就是再加上《儒林外史》與《聊齋志異》,那麼為什麼不繼續叫六大名著或者 把現在的四大名著裡面的換掉其中幾部呢,其實從這也能看出現在的四大名著經久不衰的一些原因。

    首先,這四大名著寫作方式上來看,他們都是 章回體小說,而其餘兩部不是,四大名著並且是比較有連續性,增強故事的連貫感。從寫作語言上來來看《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水滸傳》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體長篇小說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文字以白話文為主,文體實際上是一種佛經體。反觀《聊齋志異》還是採用比較深奧一點的文言文題材,這一點大大提高了閱讀的門檻。

    其次,這四大名著每部裡面 都有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人物,並且這些人物相比較更加印象深刻,比如唐僧,孫悟空 豬八戒,打虎英雄武松,花和尚魯智深,豹子頭林沖,寶玉黛玉等,有多甚至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所有東西都是這樣,點線面體,這些點然後連成一條線,再次各種線條連成面,體。就是這樣你要給人以各種記憶點,才能讓人有更能牢記。

    最後,除了每部書的歷史地位,這四大名著所展示了很多適合推廣的價值取向。比如很多都進入我們中小學教科書,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適合各個階層的人閱讀。很多不光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還有不少社會價值呢。

    到了現代,特別是新傳播媒體的影響,這四大名著各個電視劇的輪播,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 10 # 簡之捷

    “三觀”高等求萬代

    在生活保證不了的時候,人們不會追求完美、奢侈、藝術享受;

    在生存保證不了的時候,人們會嚮往安全、和平,善良、正義、公正、英雄、無敵。

    在一世之求尚難時,不可能完美的“謀萬世之求”;

    已經意識到“貪圖皆歸夢”時,即已近悟。

    文學藝術與名著“經久不衰”,說明三觀相適應。

    當人們都重視“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世;不利天下者,難謀萬世也”的時候,天下為公的聖賢情懷,定會有相應的藝術、完美的經典追求。

  • 11 # 玄易文化

    四大名著經久不衰的的原因是什麼?

    什麼叫經久不衰?

    經久不衰指的是某事/某人經歷很長時間仍舊保持較高的旺盛狀態事例。

    經典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為其本身有著形態上具有普世觀、開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等特徵,普世觀是經典書籍的核心。

    任何經久不衰的書籍必然是經過當權者的允許的,古代的大部分書籍都被當權者賦予了某種統治屬性。

    先來看看四大名著的大概情況:

    四大名著之《水滸傳》

    《水滸傳》的成書年代有著較大的爭議,大概是成於元末明初,距今大約750年。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其內容描寫的是好漢們的英雄事蹟,但是閱盡全書,唯有魯智深稱得上英雄好漢。

    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哪裡有壓迫那裡就要反抗,但是反抗到最後都要歸於一個統一。

    普通百姓在《水滸傳》中找到了嚮往已久的那種生活,拔地而起不管不顧,一日三餐都有酒有肉而且還不花錢。

    古代當權者翻到《水滸傳》的最後幾頁,看到盡情處是拍手稱快,撫須而笑:“宋江小兒,盛得吾意。真英雄也!”

    一個想看一個想讓你看!

    於是,你也就看到了流傳百年的《水滸傳》。

    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元末明初的小說作品。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三國演義》在明朝嘉靖年間大規模的流傳於世。

    《三國演義》的載體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60年亂世,主線是三雄爭聖,兵家詭道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是輔助。

    《三國演義》弘揚的是“忠君愛民重義”的思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三國》中被稱為大奸大惡、“劉玄德攜民渡江千里”被稱讚為愛民如子,實則是勞民傷財!“桃園三結義”被千古流傳,實則是害死劉備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國》中重文輕武,“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孔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驍勇善戰的西涼鐵騎分分鐘攻佔京都卻只言他殘暴無度......

    你們說說,《三國》為什麼會流傳百年呢?

  • 12 # 璟潤法律線上

    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華人的人生。

    讀紅樓,過情關

    問世間情為何物?

      《紅樓夢》一書的一開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說出了此書的主旨:大旨談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亂人,有人讀罷全書也未必曉得,有人過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人之為人,本是有情。情,有時是最美好的事,有時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莫不如此。因為情字的內涵太過豐蘊,它是愛情親情友情,也是縱情痴情,還是人情世情。而這些,正是紅樓一夢中的情天恨海。

      紅樓一書最為動人的,毫無疑問是愛情。這是一個最為永恆卻又平常的主題,曹公卻寫出了無盡的意味。寶黛的愛情無疑是最為撥人心絃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煩惱;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離的心,卻避不開生離死別的命。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一別之後,繁華落盡,了無痕跡,又恰如一夢。

      因為是一夢,所以須看破、放下,這或者才是紅樓的真正主題。但這對於我們普通人,或許太高了。但至少,我們還可以學著像紅樓這場大夢中的情種們,學著深情一些,如今這個時代人心恰恰不夠暖,情意恰恰不夠濃。這樣,至少人生還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讀三國,過爭關

    人到底爭個什麼?

      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那首《臨江仙》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被用於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最是恰當。

      這一首歌一闕詞,說出了太多。告訴我們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詐、亂世、寂寞……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爭”。而多少英雄豪情、橫刀立馬,在當世卻總是寂寞,在後世卻只是轉頭成空,最終不過落得一場談資。那麼我們便不禁要問,人,到底爭個什麼?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後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中,抱著巨大的遺憾悲愴離世。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淒涼。關羽張飛豪氣干雲、義薄雲天,最終也都落得兵敗身死、身首兩處的下場……是啊,人到底爭個什麼?

      如果人人覺悟,天下也就沒有爭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爭,也就天下太平了。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只可惜,每個人不爭一爭,不看夠了、歷遍了世間爭鬥及背後的成亡禍福,是不會覺悟的。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卻非要在經歷後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國的故事對我們也不是沒用,這用也不是看一場你爭我奪的熱鬧,人們還可以從中學到些權謀之術,激盪起一腔豪情。這樣你就能更好地去爭,然後便能更早地覺悟。如今人們都愛爭,那就由著他們爭去吧。說到最後,也只能是如此。

    讀水滸,過利關

    我們的仗義去哪了?

      水滸中有一個東西,是永遠不會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處,便是仗義。有些人不屑地以為,水滸108人只是殺人放火的流氓無賴,卻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義這東西,已經越來越稀缺了。品德沒了是可以培養的,品格沒了,就只能是一種退化。

      什麼是仗義?仗義就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怒而拳打鎮關西;看到朋友林沖被冤枉落難,便義無反顧地大鬧野豬林。仗義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後,快活林裡醉打蔣門神;即使早有退隱之心,也要為了兄弟情義而堅持到徵方臘的最後,哪怕因此斷掉一臂。仗義就是黑旋風李逵為救宋江,隻身江州劫法場;以為是宋江搶了酒家的女兒,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他們看不得不平,腸子直得厲害,熱得燙人。

      當下社會與水滸梁山、我們與梁山好漢們的距離,也許正是“情義”和“利益”之間的距離。利益二字,底下還藏著兩個字——自私,上面還頂著兩個字——現實,合起來又是兩個字——冷漠。而這些,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說白了,缺了人情味兒。

    讀西遊,過欲關

    覺悟還是執迷不悟?

      清代張潮的《幽夢影》裡說:《西遊記》是一部“悟書”。是的,這本是一個佛家的故事,出自一個取經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這一悟,就過去了九九八十一難。這隻猴子,譜寫的卻是人之生。西遊裡是一條取經之路,我們的人生,則是一場覺悟之旅。

      孫猴子腦袋上有一隻金箍,那是他虛妄之心的隱喻,正是因為不能自我收斂,才惹得這外來的約束。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有,同樣是心中的執念和湧動的慾望。正是這些勞什子困住了我們,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慾望因執念而生,執念因慾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覺醒;有人看不到,於是執迷不悟。

      四大名著,是華人的四種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個完整路徑。它告訴我們,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慾薰心,越得過慾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

  • 13 # 神龍島主Mr杜

    四大名著:指《三國演義》(羅貫中著)、《水滸傳》(施耐庵著)、《西遊記》(吳承恩著)、《紅樓夢》(曹雪芹著)。

    為什麼經久不衰:

    代表古人的價值取向,每個人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文字通俗易懂,故事或轟轟烈烈、或千奇百怪、或俠膽義膽、蕩氣迴腸、或柔情萬種、肝腸寸斷……

    《三國演義》描述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最後曹魏升級為晉朝,統一全國。箇中歷史事件特別豐富、也出現了三顧茅廬、躹躬盡瘁等傳播率極高的成語。該書的兵法使用、及用人謀略、諸侯內部體系的管理等對今天的企業、家庭教育均有較高的借鑑。各軍事集團的合縱、連衡、韜略、計謀為後世所瞻仰借鑑。

    三英戰呂布,闡“勇”。趙子龍長板坡救少主,訴“忠”。孔明七釋孟獲,乃“仁”。關羽華容道放曹曹,是“德”。張飛釋嚴顔,乃“寬”……好一幅波瀾壯闊、詡詡如生的歷史畫卷!

    該書文學價值也極高,譬如對曹操觀滄海、曹植七步成詩、諸葛亮的隆中對等的描述,影響幾千年華夏文明。桃園結義更是忠義佳話。

    讀三國,過爭關:天機、心機、契機,終其一生,人別終了倒底爭了什麼?

    唐僧過女兒國的內心掙扎,讓當事人與後人豁然開朗:世界上最難的關:叫“情關”。

    我若成佛,天下無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成為當下少年的流行語。

    讀西遊,過欲關,始於慈悲,終於覺悟。

    《水滸傳》讀的是忠和義。學得好本事,賣與帝王家。好漢雖勇,終究迴歸朝廷為皇家效忠。人物刻畫飽滿豐富,情感描述細膩動人。魯智深怒撻鄭屠夫、武松景陽岡醉酒打虎、李師師與燕青紅顏知己默契等故事……傳唱千年。亦有潘金蓮小姐姐的故事版本,花樣活躍於現在的各種社會媒體。

    讀水滸,過利關,塵歸塵,土歸土,人的一生,終究爭了什麼?一柸黃土兩行熱淚。

    《紅樓夢》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曲折為線,以金陵四大貴族賈、史、王、薛由盛轉衰為軸,烘托了封建王朝的興與衰。作者手法隱晦、格調悽美、思想高遠,文字詳盡。在華夏文學史上思想層次極高。

    讀紅樓,過情關,風花雪月悽悽切切,終究鏡中花、水中月、夢一場。

    不過,水滸傳、三國演義其中故事,過於心機、或悲愴,有一定暗示性,故民間有“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

  • 14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豐碑,幾千年來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成為家喻戶曉、千古傳誦的佳作,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

    產生於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以及民間流傳故事,經過高度熔鍊創作而成。故事從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開始,直到王瓘平定吳結束,全書共120回。

    《三國演義》全面反映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全書氣勢恢宏,結構龐大,人物眾多,形象鮮明,情節曲折,縱橫捭闔是一部享譽古今的史詩性文學名著。

    《水滸傳》

    產生於元末明初,一般認為由史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著而成,是根據《宣和遺書》及有關話本、民間流傳故事熔鍊創造而成。全書共100回。

    《水滸傳》描寫宋代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塑造了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108個英雄,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與統治階級的深重矛盾,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故事情節曲折,人物鮮明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

    《西遊記》

    產生於明代,是吳承恩所作。故事從石猴出世大鬧天宮,寫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師父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歷盡艱辛,排除難險,降妖伏魔,扶善除惡,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修成正果。全書共100回。

    《西遊記》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奇異風俗。整個故事想象奇詭、誇張精彩,創造了一個神奇瑰麗、光怪陸離的幻想世界。作品內涵豐富,極富哲理,情節曲折,生動有趣,是一部偉大的神話文學名著。

    《紅樓夢》

    產生於清代18世紀中期。全書共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所著,後40回為高鶚續作。作品以賈府的大觀園為主要舞臺,上演了一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社會、家庭、歷史大悲劇,特別是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婚姻愛情悲劇,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作品語言優美生動,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中國現實主義的偉大文學鉅著。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具有崇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歷久彌新,經久不衰!

  • 15 # 厚德載物sc123

    首先,四大名著,我們應該瞭解是哪四部?

    家喻戶曉,指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其次,這四部經典,不得不說,在中國的小說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們的誕生,不僅僅豐富了中華文化,更是豐富了世界文化。

    這四部經典,經久不衰,百讀不厭,不僅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高超,而是更是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其中。

    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作者運用高超的寫作技巧,自己的見聞,以及自己生活時的環境,寫了這四部作品。

    其中。讓人每次閱讀,都有不同層次的理解,因為在它們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以及涉及領域廣闊,博聞古今。

    這四部經典,劇情曲折離奇,環環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勝。

    它們不僅僅是小說,更是百科全書,讀其中任何一部,都會你我們的知識增長。

    最後,毫不誇張的說,讀四部經典,如同讀百家。

    這些便是四大名著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 16 # 自幼落地

    在我看來四大名著除其創作水平在同專業內,即小說類裡面體現了作者的高水平之外,同時它們在創作內容的思想層面上有其前所未有的獨到之處。那就是它們都關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即都有創作的時代性特徵,關注並展示現實社會。它們將一種消遣性的文化形式上升到了一個社會學科性文化層次。它們的作者不再只專注於故事情節的精彩性,只為吸引讀者的眼球而為創作目的,它們的內在體量被擴充了,它們反應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增多了,這樣讓社會背景也變得更為清晰,並隱喻性的提出問題,引導讀者進行社會性思考。它們價值自然也就提升了。

  • 17 # 宗銘文化

    中國的四大名著可以說是華人的驕傲和文化道統,展現了華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三國演義~真的是三個國家嗎,大多人看三國都是打打殺殺,看不懂道統,其實你要想了解中華文化,你必須要去了解三國,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將易經所有的道理全部講出來,作為年輕的朋友更要去看,它演繹的是華人得內心世界,也就是世道人心,你不懂世道人心怎麼在社會上立足,再說三國拍攝時無論從導演還是演員都經歷了三四年來打磨這部作品,當然會成為經典。

    水滸傳~這作品一出出現了很多歃血為盟的機構,甚至黑社會,甚至學校裡面也開始就行磕頭講忠義,這部作品能夠深入人心有兩點,第一它反應的東西會讓底層人士共鳴,會讓他們喜歡,其二喜歡江湖義氣的人更是愛不釋手。

    紅樓夢~這部作品幾乎是所有人覺得看不懂的一部作品,作者更是才華橫溢,把一大家子人的個性,特點,性情,家庭的悲歡離合,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演繹得淋漓盡致,哪就一個絕,作者不愧為大家出來的,文學價值高的無法想,也成就了不少名人,整個劇情一環扣一環,整個作品得邏輯,語言精緻到了藝術的點。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最牛的一部作品。

  • 18 # 茉粟

    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華人的人生。

    讀紅樓,過情關

    問世間情為何物?

    《紅樓夢》一書的一開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說出了此書的主旨:大旨談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亂人,有人讀罷全書也未必曉得,有人過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人之為人,本是有情。情,有時是最美好的事,有時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莫不如此。因為情字的內涵太過豐蘊,它是愛情親情友情,也是縱情痴情,還是人情世情。而這些,正是紅樓一夢中的情天恨海。

    紅樓一書最為動人的,毫無疑問是愛情。這是一個最為永恆卻又平常的主題,曹公卻寫出了無盡的意味。寶黛的愛情無疑是最為撥人心絃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煩惱;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離的心,卻避不開生離死別的命。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一別之後,繁華落盡,了無痕跡,又恰如一夢。

    因為是一夢,所以須看破、放下,這或者才是紅樓的真正主題。但這對於我們普通人,或許太高了。但至少,我們還可以學著像紅樓這場大夢中的情種們,學著深情一些,如今這個時代人心恰恰不夠暖,情意恰恰不夠濃。這樣,至少人生還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讀三國,過爭關

    人到底爭個什麼?

    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那首《臨江仙》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被用於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最是恰當。

    這一首歌一闕詞,說出了太多。告訴我們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詐、亂世、寂寞……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爭”。而多少英雄豪情、橫刀立馬,在當世卻總是寂寞,在後世卻只是轉頭成空,最終不過落得一場談資。那麼我們便不禁要問,人,到底爭個什麼?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後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中,抱著巨大的遺憾悲愴離世。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淒涼。關羽張飛豪氣干雲、義薄雲天,最終也都落得兵敗身死、身首兩處的下場……是啊,人到底爭個什麼?

    如果人人覺悟,天下也就沒有爭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爭,也就天下太平了。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只可惜,每個人不爭一爭,不看夠了、歷遍了世間爭鬥及背後的成亡禍福,是不會覺悟的。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卻非要在經歷後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國的故事對我們也不是沒用,這用也不是看一場你爭我奪的熱鬧,人們還可以從中學到些權謀之術,激盪起一腔豪情。這樣你就能更好地去爭,然後便能更早地覺悟。如今人們都愛爭,那就由著他們爭去吧。說到最後,也只能是如此。

    讀水滸,過利關

    我們的仗義去哪了?

    水滸中有一個東西,是永遠不會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處,便是仗義。有些人不屑地以為,水滸108人只是殺人放火的流氓無賴,卻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義這東西,已經越來越稀缺了。品德沒了是可以培養的,品格沒了,就只能是一種退化。

    什麼是仗義?仗義就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怒而拳打鎮關西;看到朋友林沖被冤枉落難,便義無反顧地大鬧野豬林。仗義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後,快活林裡醉打蔣門神;即使早有退隱之心,也要為了兄弟情義而堅持到徵方臘的最後,哪怕因此斷掉一臂。仗義就是黑旋風李逵為救宋江,隻身江州劫法場;以為是宋江搶了酒家的女兒,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他們看不得不平,腸子直得厲害,熱得燙人。

    當下社會與水滸梁山、我們與梁山好漢們的距離,也許正是“情義”和“利益”之間的距離。利益二字,底下還藏著兩個字——自私,上面還頂著兩個字——現實,合起來又是兩個字——冷漠。而這些,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說白了,缺了人情味兒。

    讀西遊,過欲關

    覺悟還是執迷不悟?

    清代張潮的《幽夢影》裡說:《西遊記》是一部“悟書”。是的,這本是一個佛家的故事,出自一個取經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這一悟,就過去了九九八十一難。這隻猴子,譜寫的卻是人之生。西遊裡是一條取經之路,我們的人生,則是一場覺悟之旅。

    孫猴子腦袋上有一隻金箍,那是他虛妄之心的隱喻,正是因為不能自我收斂,才惹得這外來的約束。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有,同樣是心中的執念和湧動的慾望。正是這些勞什子困住了我們,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慾望因執念而生,執念因慾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覺醒;有人看不到,於是執迷不悟。

    四大名著,是華人的四種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個完整路徑。它告訴我們,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慾薰心,越得過慾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

  • 19 # 宇文東耳

    中國四大名著一直都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之一!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栩栩如生,讓人津津樂道!四大名著的內涵是博大而豐盛的,不同的人可以從中讀出不同的體悟。但無論如何,它們寫的是人,進一步是人生,更進一步便是華人的人生。四大名著也一直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出現在學生的大小考試中,很多學生因此丟分!可惜了!今天小編帶大家領略一下,不一樣的名著!可以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和學習!

      讀紅樓,過情關

      問世間情為何物?

      《紅樓夢》一書的一開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說出了此書的主旨:大旨談情。情之一字,最是迷亂人,有人讀罷全書也未必曉得,有人過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人之為人,本是有情。情,有時是最美好的事,有時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間如此,人與人之間莫不如此。因為情字的內涵太過豐蘊,它是愛情親情友情,也是縱情痴情,還是人情世情。而這些,正是紅樓一夢中的情天恨海。

      紅樓一書最為動人的,毫無疑問是愛情。這是一個最為永恆卻又平常的主題,曹公卻寫出了無盡的意味。寶黛的愛情無疑是最為撥人心絃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煩惱;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離的心,卻避不開生離死別的命。千般滋味,萬種糾結,恰如人生。一別之後,繁華落盡,了無痕跡,又恰如一夢。

      因為是一夢,所以須看破、放下,這或者才是紅樓的真正主題。但這對於我們普通人,或許太高了。但至少,我們還可以學著像紅樓這場大夢中的情種們,學著深情一些,如今這個時代人心恰恰不夠暖,情意恰恰不夠濃。這樣,至少人生還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讀三國,過爭關

      人到底爭個什麼?

      明代大學問家楊慎的那首《臨江仙》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被用於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主題曲,最是恰當。

      這一首歌一闕詞,說出了太多。告訴我們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詐、亂世、寂寞……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爭”。而多少英雄豪情、橫刀立馬,在當世卻總是寂寞,在後世卻只是轉頭成空,最終不過落得一場談資。那麼我們便不禁要問,人,到底爭個什麼?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後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中,抱著巨大的遺憾悲愴離世。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淒涼。關羽張飛豪氣干雲、義薄雲天,最終也都落得兵敗身死、身首兩處的下場……是啊,人到底爭個什麼?

      如果人人覺悟,天下也就沒有爭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爭,也就天下太平了。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只可惜,每個人不爭一爭,不看夠了、歷遍了世間爭鬥及背後的成亡禍福,是不會覺悟的。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卻非要在經歷後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國的故事對我們也不是沒用,這用也不是看一場你爭我奪的熱鬧,人們還可以從中學到些權謀之術,激盪起一腔豪情。這樣你就能更好地去爭,然後便能更早地覺悟。如今人們都愛爭,那就由著他們爭去吧。說到最後,也只能是如此。

      讀水滸,過利關

      我們的仗義去哪了?

      水滸中有一個東西,是永遠不會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處,便是仗義。有些人不屑地以為,水滸108人只是殺人放火的流氓無賴,卻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義這東西,已經越來越稀缺了。品德沒了是可以培養的,品格沒了,就只能是一種退化。

      什麼是仗義?仗義就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怒而拳打鎮關西;看到朋友林沖被冤枉落難,便義無反顧地大鬧野豬林。仗義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後,快活林裡醉打蔣門神;即使早有退隱之心,也要為了兄弟情義而堅持到徵方臘的最後,哪怕因此斷掉一臂。

      仗義就是黑旋風李逵為救宋江,隻身江州劫法場;以為是宋江搶了酒家的女兒,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他們看不得不平,腸子直得厲害,熱得燙人。

      當下社會與水滸梁山、我們與梁山好漢們的距離,也許正是“情義”和“利益”之間的距離。利益二字,底下還藏著兩個字——自私,上面還頂著兩個字——現實,合起來又是兩個字——冷漠。而這些,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說白了,缺了人情味兒。

      讀西遊,過欲關

      覺悟還是執迷不悟?

      清代張潮的《幽夢影》裡說:《西遊記》是一部“悟書”。是的,這本是一個佛家的故事,出自一個取經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這一悟,就過去了九九八十一難。這隻猴子,譜寫的卻是人之生。西遊裡是一條取經之路,我們的人生,則是一場覺悟之旅。

      孫猴子腦袋上有一隻金箍,那是他虛妄之心的隱喻,正是因為不能自我收斂,才惹得這外來的約束。我們每個人其實也都有,同樣是心中的執念和湧動的慾望。正是這些勞什子困住了我們,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慾望因執念而生,執念因慾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覺醒;有人看不到,於是執迷不悟。

      四大名著,是華人的四種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個完整路徑。它告訴我們,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鬥,斬得斷利慾薰心,越得過慾望執念,才抵達得了人生光明通達、自在寧靜的終處

  • 20 # 雲山亂

    第一是小說,第二是很流行的小說,第三,擁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過,也跟文化的支援有關,其實有很多好小說,知道的並不多也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豬羅志祥正式道歉了,你覺得羅志祥和周揚青會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