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書法中,真、行、草、隸、篆根據時間的先後順序應該怎樣排列?
68
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syj

    順序為:小篆丶隸書丶草書丶行書丶楷書。

    小篆一秦朝

    隸書一西漢

    草書一東漢

    行書一兩晉

    楷書一唐朝

  • 2 # 風雲歷史君

    篆到隸是沒有爭議的,草書行書出現的時間大致相同,然後是楷書,那為什麼把行書拍在楷書後面呢,其實不是沒有道理,像隸書,在秦朝就出現了,但是在東漢才發展到高峰,才算一種成熟的書體,楷書同理。行書出現歸出現,沒有人重視跟發展,在當時並不能算作一種書體。

  • 3 # 筆隨已意

    楷書也不完全是到唐朝才出現,實際上在魏朝鍾繇就寫出了小楷,東晉王羲之也寫出了楷書,只是到唐朝楷書發展到完全成熟和定形。真、行、草也基本屬於並行發展,只不過成熟有早晚而已。

  • 4 # 文心竹葉

    書法字型演變

    陶文(約6000年內)一一甲骨文(殷商前後)

    一一金文(周初前後)一一大篆(春秋戰國)一一小篆(秦)一一漢隸一一章草(漢未)。

    漢隸一一魏碑(南北朝)。

    章草一一今草(南北朝)一一狂草(唐朝)

    漢隸一一楷書(魏晉)一一行書(楷之簡約)

  • 5 # 昕語墨

    文字是語言的記錄符號,甲骨文,被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漢字的表意性及其獨特的結構,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前提條件。書法字型的發展以篆、隸、草、楷、行為順序。

      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為官方文字。文字的統一,為書法藝術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小篆具有字形扁長、筆畫多為孤線、結構複雜的特點,作為官方文字不便速寫。於是,結構較為簡單、筆畫把圓轉成方折、便於迅速書寫的隸書應運而生。到了漢代,隸書逐漸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官方標準字型,並且進入了定型化時期。漢代隸書筆畫平直,結構簡便,頓挫明顯,尤其是碑刻,精妙絕倫。

     人們在使用文字時,總是希望文字好認一些,寫得簡便一些,尤其在事務急迫繁忙之時更是如此。同時,在由篆到隸的演化中,由於毛筆快寫和筆法發展的緣故,草書便產生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發展中,書法藝術形成如下特點:其一,草、楷、行各體已完全成熟,中國書法的技法體系基本形成。後世的技法在此基礎上雖有所豐富和變化,但不再有本質突破。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空前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博大氣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態,在書法藝術上體現為灑脫奔逸、恢宏寬博的氣勢。唐代書法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楷書,我國書法藝術進入全盛時期。

      宋以後,字型已無大的建樹和突破,僅在原有基礎上融入自己的風格,以發揮個性為主。宋代由於政治環境相對寬鬆,統治者重文輕武,書法成為文人普遍愛好的一項藝術,隨意揮灑的行書尤為盛行。

    清代書家們將中國書法藝術兩大傳統較完整地開發出來,對中國近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傳承作用。

  • 6 # 南木小小生

    文字的發展,是沒有非常精確的時間節點的,不是這個几几年結束,另一個突然冒出來。他是交錯上行的,慢慢演變的過程,可以理解為類似DNA雙螺旋。

    小篆在秦統一前肯定是存在的,李斯主要還是整理工作。

    隸書,我們經常稱為漢隸,但是在秦時已經有隸了。小篆是最高統治者的文字,代表至高權利,秦始王李斯等這些人可以寫,去泰山寫寫,小官是不能寫的,要砍腦袋的,所以現有的小篆並不是很多。秦主要文字其實還是隸,至少出土的簡牘基本如此。

    圖1就是秦朝律法的簡牘,漢朝沿用秦制,採用大事用篆,小事用隸,所以曹全碑,張遷碑,都是隸,他們官階太低。袁安碑就用的篆書,因為袁安是司徒。

    草書,在隸書的時候已經演變出來了,後來演變為章草。像圖3這個簡牘,就已經出現了草化的東西,但又不是完全草化的。而我們現在大多寫的今草,顯然比這個要晚一些。

    我們普通意義上理解的工整的楷書是相對比較晚的。文字的演變大都是功能性的演變,楷書是取代隸書作為官方文字而存在的,他不是藝術性需求。篆書最後很少用,也是寫起來太麻煩了。

    我們看鐘繇的楷書,明顯是隸意的,顏真卿的楷書,就是典型篆籀筆意,而歐陽詢的則是魏碑的東西更多一些,所以這是個交錯演變的過程。魏碑算不算楷書,如果以隸與楷的區別來看,魏碑顯然也是算的。那時間也能往前推一些。

  • 7 # 飄雪的微風

    1:甲骨文,甲骨文作為漢字最早起源,當時很大程度為了占卜之用,所以它也允滿了神秘讓人看了悚然起敬。甲骨文共發現了4500多個單字,能釋讀的約為2000個左右。

    這個就是商朝武丁時期大約公元前十三世紀的大型塗朱牛骨刻辭,其中大部分刻字深奧難辯,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二:金文。西周時期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這時的文字就有了一定的技巧與章法。

    《大盂鼎》西周時的一種金屬炊器高101.9釐米,口徑77.8釐米,重153.5千克,內壁鑄有銘文19行,291個字。

    三:篆。篆書有大篆小篆,至秦統一以後統一文字改用小篆。篆書藝術古樸,典雅,莊重。

    四:隸書。隸書是秦朝小隸程邈所創,是為了書寫方便,在秦朝官方是不用隸書的。隸書的發揚光大在漢朝,到東漢後期到達頂風,後人無一能超過。

    《西郟頌》刻於建寧四年六月。其書法篆意楷行,嚴勁而又靈動。

    五:草書。最早的草書就是章草,草書年到不祥。

    皇象的《急就章》草書的鼻祖。

    王羲之的《蘭亭序》東晉公元353年。

    三國時魏鍾繇所寫小楷,己無真跡,傳為王羲之所臨。

  • 8 # 隴緣情深

    漢以前出現在甲骨、鐘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書。

    早在秦末,為了急迫的軍事、政治需要,籙書已轉向隸書。到了漢代隸書更符合社會需要,開闊了整個時代。

    到漢未隸書向楷書過渡,到了魏晉,由鍾繇主導,楷書堂堂問世,楷書也叫真書、正書。

    章草是隸書的直接衍伸,章草的首席大家是漢代的張芝。等到楷書取代隸書,章草失去了母本,也就順從楷書而轉成了今草,也稱小草。今草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草書。

    草書和楷書相依相融的結果,就是行書。東晉王羲之為代表。

  • 9 # 景行書苑

    我們現在往往談到真草隸篆,這是早期的稱呼,真一般指的是楷書。另有篆隸楷行草五體說法,有些朋友就認為是按照這個順序發展的。其實,這些都是一些約定俗成的叫法,我認為可能是讀起來順口一些。

    對於時間先後順序,一般認為是篆隸草楷行。我的理解應該是草書與楷書差不多同時產生,這是草書早期是章草,楷書也是早期有些隸意的書體。

    排個順序篆書又有大小篆之分,從古到今應該是: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然後隸書發展為章草和魏晉楷書,再出現行書,章草繼續發展到今草,楷書又發展到魏碑到唐楷。

    對於書法史的發展我也是一知半解,在此就我的一點認識與大家交流,一起探討,歡迎朋友們多多指教!

  • 10 # 伯牙撫琴

    研究一下書法的源流,對學習書法的確很you好處!

    中國的文字總的來說起源於結繩記事而後發展成象形文字等,造字的六大原則是象形、會意、假借、形聲、指事和專注,按大體源流排列如下:

    結繩記事的圖形文字——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魏碑——今草——楷書——行書(含行楷、行草)。

    按一般的平時的介紹習慣是:真草隸篆。

  • 11 # 常勝軍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任何事情都有沿革,中國書法也不例外。基本順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隸書一個發展方向是章草,一個方向是向真書(唐楷書、魏碑)發展,楷書又逐步發展出行楷、行書。草書比較特殊,從漢隸發展出章草、大草、狂草,與行書融合,發展出今草。

    現在中國書法還在不斷創新,有清流,也有汙泥濁水。本人對“醜書”是嗤之以鼻的,這些人打著創新的旗號,胡抹亂畫,譁眾取寵,是對中國文化的褻瀆,是對中國書法的玷汙。“醜書”就不是書法,我都不好意思說他們了[我想靜靜]跳樑小醜挺多的[笑哭][笑哭][笑哭]

  • 12 # 古今經典情詩思嫻

    說起書法中的,真、行、草、隸、篆,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分別為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小篆起源於秦朝時期;隸書起源於秦漢時期;草書起源於漢魏時期;楷書興起於東漢,盛行於唐朝;行書則起源於東漢末年,興盛於東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殖田螺跟福壽螺哪個產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