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希堂法帖”是怎麼回事?“三希堂法帖”中有沒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
29
回覆列表
  • 1 # 甜水綠洲

    三希堂原名“溫室”,本為乾隆皇帝讀書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並時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後乾隆帝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收錄內府所藏魏晉以來書法家名跡,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鉅製。完成之後,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後於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原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該書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曆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

    古代人學書法窮碑富貼,因為沒有影印技術,有錢的人家買名家字帖或者雙鉤填字法的字帖習字,沒錢的就習碑的拓片印刷本。拓片是可以印刷的。這個很便宜。乾隆刻三希堂法帖,把許多名家的墨跡本刻碑上,就能做拓本,給天下讀書人習字,宮內所藏的帖,民間是看不到的,雙鉤都沒有。所以也是當時讀書人之幸。九成宮醴泉已經成碑,所以沒有收錄在三希堂。歐陽詢的只有卜商帖和張翰帖收錄在三希堂法帖中,因為是傳世墨跡。要三希堂法帖可以聯絡我,我發給你。

  • 2 # 神韻軒書法

    《三希堂法帖》主要收集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4位書法家的3oo餘件書法作品。歐陽詢楷書《九成宮》沒有收錄其中。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更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因收藏了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這三件稀世珍寶。後改為"三希堂",是乾隆的書房,面積有8平方米大。

    (三希堂書房)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全文共28個字,是他問候長輩的一封書信,平和典雅。不激不厲。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獻之《中秋帖》,全文共22字,此帖用的是筆意開展之"外拓″法,情馳神縱,用筆連綿貫氣。米芾贊曰:"運筆如火著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笫一帖也。

    (王獻之中秋帖)

    王珣《伯遠帖》,是東晉王珣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共47字。清簡虛曠,瀟灑縱橫。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3 # 千年蘭亭

    何為“三希堂法帖”?

    乾隆皇帝附庸風雅,喜好書法,其在位期間清代帖學書法達到高峰期,與之相關的刻帖活動同時達到高潮。

    1747年,乾隆下令從清朝內府收集的歷代名作中,精選出135位書法家的340件作品及200多種題跋,刻製成《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

    此後,1755年,乾隆又命人再選出38件作品,刻成《墨妙軒法帖》,作為《三希堂法帖》的續帖。

    清代帖學書法的盛行

    乾隆時,清代政權發展到鼎盛。因統治的需要及個人的喜好,康熙與乾隆對於文化事業尤其是書法,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投入。

    到乾隆時期,清廷內府已收藏了非常多的書法作品。此時清代的帖學書法也發展到高峰。

    刻帖的盛行

    古代由於印刷術不發達,書法碑帖的傳播依靠刻帖,即將原帖刻於石頭或木板上,然後就可以大量拓印了。

    刻帖起於北宋,盛行於明代,到清代時,刻帖數量之多,收錄範圍之廣,已遠超以前任何朝代。

    前面提到,乾隆時收集了大量名作,並編輯成《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

    而《三希堂法帖》中的作品即選自《石渠寶笈》。

    歐陽詢的《九成宮》為何未入選?

    前面講了,乾隆時帖學書法風行,內府收藏的也多為墨跡原作,即我們常說的“帖”,《三希堂法帖》中所選也全為“帖”。

    而《九成宮》屬於“碑”,碑與帖是書法作品的兩大類。《三希堂法帖》收入了歐陽詢的《卜商帖》與《張翰帖》,而未收入《九成宮》碑刻作品,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最後提一句,“三希堂”得名於乾隆最喜歡的三件作品: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

  • 4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晉代王珣的《伯元帖》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王獻之的《中秋帖》。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不屬於三希堂法帖。晉代王珣的《伯元帖》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是王珣問候親友疾病的一通訊札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

    故宮養心殿西暖閣是前代皇帝批閱奏章的地方,乾隆皇帝在西頭隔出一個極小的房間,將宮中珍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懸掛在這間小房子裡,並命名為三希堂。批閱奏章勞累的時候,他便走進三希堂,以欣賞三王的墨跡作為休息。

  • 5 # 千千千里馬

    《三希堂法帖》是清代乾隆年間,模仿宋太宗的《淳熙秘閣法帖》的做法,依據清內府收藏曆代書法法帖刻制的一個書法叢帖。這個叢帖因收藏了乾隆自己特別鍾愛的珍藏在“三希堂”中的三件晉代書法作品,所以叫《三希堂法帖》。

    可惜《三希堂法帖》中沒有收藏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這個字帖,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一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三希堂”是怎麼回事

    “三希堂”位於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這裡原本是乾隆皇帝讀書的地方。

    乾隆帝是一個文韜武略、博學多識,喜歡詩詞、繪畫,尤其對書法情有獨鍾的這麼一個皇帝,他曾經三下江南,所到之處,必舞文弄墨,題詩書匾,盡興於翰墨硯池,樂此不疲,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乾隆對書法非常崇拜,尤其對古代書法,可以說達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

    乾隆十一年(1746)王羲之的一幅名作《快雪時晴帖》進入內府,這是《宣和書譜》著錄的作品,乾隆聞之大喜,就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晉代墨寶收藏於溫室。

    乾隆得此三寶愛不釋手,不時把玩,認為這三件書法可謂稀世珍寶,尤其對《快雪時晴帖》頂禮膜拜,先後數年對此帖多次題字跋文,尤其是加蓋他的御印170多次,簡直不管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受得了受不了。於是把溫室題名為“三希堂”以示對這三件書法作品的珍惜之至。

    到底為什麼這個小小的房間成為“三希堂”了,三希是什麼含義?乾隆並沒有留下一個說法,於是,後世有兩種猜測“三希”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種說法認為“三希”是取“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讀書人希望成為賢達之人,賢達之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

    乾隆以“三希”題書書房,是想告誡士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為,向聖賢的標準看齊。即使是已經達到了賢聖的高度,也還要繼續進取,要懂得天子的意圖。

    千里馬認為,這個說法也太牽強附會了。乾隆本身就是“聖人”,他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在一個層次,況且,書房私人的成分很高,乾隆為書房題字,那是一種文化修為,與政令天下的朝堂不一樣。

    如果認為“三希”是一種政治寄託,那就純粹屬於讀書人自作多情的猜想了。

    另一種說法以為“希”與“稀”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一樣的,“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

    乾隆一生崇拜二王書法,尤其得到了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還有亞聖王獻之的《中秋月》和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遠帖》實屬歷代帝王所罕見,也實屬稀世之珍寶,所以,把溫室叫“三希堂”,是紀念三件寶貝來之不易,要珍惜三寶,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在三希堂有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一副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就非常清楚從地給“三希堂”做了註釋,三希堂是他喜歡讀書、練字的地方。

    2.《三希堂法帖》是怎麼回事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十二年到乾隆十八年這一段時間,模仿宋高宗刻制《淳熙法帖》的故事,先後三次,從內府收藏中編輯的一個書法叢帖。

    這個叢帖的編輯刻印,是乾隆對書法發展所做的一點貢獻,還是值得一提的。

    乾隆十二年至乾隆十五年(1747--1750),乾隆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一些對書法很有研究的大臣,從內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中,挑選了一些乾隆平時最欣賞的書法作品進行編輯,所選法帖共分32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然後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負責鐫刻,共刻石500餘塊。因此叢帖收錄了《快雪時晴帖》、《中秋帖》和《伯遠帖》這“三希”寶貝,而珍藏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地方是乾隆讀書、練字的三希堂,所以法帖就取名《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完成之後,其實並不是想要把這個字帖傳播天下,僅僅精拓數十本賜與了寵臣賞玩,純粹是乾隆皇帝個人的娛樂。

    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的三希堂編輯組又從內府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

    此後,又於乾隆二十年(1755)命人再選出38件作品,刻成《墨妙軒法帖》,作為《三希堂法帖》的續帖。

    但是《三希堂法帖》還是比後來的《墨妙軒法帖》較為有名。

    至此,《三希堂法帖》的編輯工作結束。直至至清代末年,才得以廣泛流傳。

    法帖原刻石嵌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牆間,現在還有一部分儲存較好。

    不過,有一種誤解:很多人把《三希堂法帖》跟《三希堂石渠寶笈》混為一談了。這裡我們附帶說說“石渠寶笈”。

    ‌石渠即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大殿的北面,是漢朝皇宮內藏書之處。

    漢初丞相蕭何提議建造石渠閣,是為了收藏入關後所得秦朝的各類珍貴圖書典籍。因宮殿下以石為渠以導水,所以叫石渠閣。

    漢宣帝時,曾徵召著名學者劉向在石渠閣教授《穀梁春秋》並論析《五經》。

    漢成帝時,在此處珍藏皇宮各類典籍秘本,並安排博士施讎在甘露年(前53--前50)中和名儒在石渠閣講學並辯論《五經》之異同。

    乾隆十二年開始編輯《三希堂法帖》的時候也同時在編輯《三希堂石渠寶笈》這兩個叢書分別叫做《三希堂法帖》和《三希堂石渠寶笈》。

    不同的,是《三希堂法帖》是書法叢帖,而《三希堂石渠寶笈》也叫《石渠寶笈》是一個繪畫叢集,由於繪畫作品的叢集編輯過程工程繁浩《石渠寶笈》的編輯一直到嘉慶年才得以完成,所以一定不要把兩個“三希堂”的編輯內容混淆了。

    3.為什麼《三希堂法帖》沒有采編《九成宮》這個字帖

    《三希堂法帖》與北宋《淳熙秘閣法帖》一樣,都是以行書和行草書為主的法帖。楷書所佔比例很小,而且都是小楷。

    儘管唐代以來楷書是讀書人的基本書法,但是,作為國家編輯出版的書法法帖,居然沒有專門的楷書書法集,這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是,我也多次說過這個問題,就是楷書雖然是國家公務員和公務檔案的標準書法,但是,對於國家公務員來說,沒有要求你們都是書法家,你們只要有一手漂亮的館閣體書法就足夠了。

    而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不是要你們楷書多漂亮,而是要你們的行書要非常漂亮。

    所以,唐太宗提倡王羲之書法,也沒有叫你們都寫楷書去,而是要你們寫行書,所以,才有唐太宗與《蘭亭序》的不解之緣。唐太宗自己就用行書寫碑銘。也允許朝堂之上的文書,可以是草書,比如說給皇帝的書信,報告,除了楷書,可以用行書草書。

    所以,宋太宗趙光義組織編輯的《淳熙秘閣法帖》也是一個以行書為主的書法叢帖。而中國歷史上還真沒有一個以楷書為主的字帖叢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怪事”呢?

    千里馬一直在說這個問題,就是說楷書、行書和草書已經是唐代以來的主流書法。

    其中楷書是標準字,這是沒有一點問題的。

    可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應用最普及的不是楷書,也不是草書,而是行書。

    所以,我們從古代皇家編輯字帖的歷史來看,也沒有出現過楷書字帖叢集和草書字帖叢集,而是以行書和行草書為主的叢帖多見,這也是因為書法字型要為實用服務為藝術服務的原因吧?

    所以,所謂的帖學,除了書札這個含義,其實更多是行書的代名詞了。

    我們在《淳熙秘閣法帖》、《大觀帖》到《三希堂法帖》看,書法一脈相承,主要在推動行書,因為行書是使用率最頻繁的書法,也是書法藝術的主要形式,所以,古代字帖裡很少有楷書收錄。這是一種原因。

    其次,像《三希堂法帖》主要是書札,都是小字書法,就是楷書也是選小楷。

    第三,最重要的是,法帖底本的來歷,不是依據碑刻書法,而是依據墨跡書法,這樣製作出來的字帖,與墨跡書法作品的差距就比較小。

    而碑刻書法是依據刻制的書法,與原來的墨跡有很多差距。

    我們看碑刻書法與墨跡到底有多大的誤差:

    誤差一:從墨跡到石刻,由於刻石精度的侷限性,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小的變形,已經與有一定的真實性損耗;

    誤差二:從碑刻上摹拓出來的字帖,由於摹拓技術差別較大,又要損耗一次碑刻的真實性;

    誤差三:拓本有初拓和後拓的差別,而這個差別是非常大的,與原本的書法真跡,真的差別很大。

    所以,在歷代書法叢帖中是沒有碑刻書法作品的。

    那麼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這個碑刻書法沒有選入《三希堂法帖》就一點也不難理解了。但是,歐陽詢的兩個行書墨跡《卜商帖》與《張翰帖》卻都選入《三希堂法帖》了。

    第四,歷代書法學習以帖學為主,這也是古人對學習書法的嚴肅態度,他們認為碑刻不太真實,萬不得已,最好不要學碑刻。

    這也是為什麼書法有帖學和碑學高下之爭的原因。

    晚清碑學就是對書法崇尚帖學,拋棄碑學的一次書法再認識。

    其實古代也不是完全不學碑刻書法,真的也是萬不得已,就學碑刻書法,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帖學確實是主流。

    在乾隆時代儘管在一部分學者中碑學已經興起,但是,還沒有動搖和影響到官方帖學的主流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款邁騰和雅閣,怎樣選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