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劍煮酒

    文言文中同是指代自己的“餘”和“吾”有哪些區別?從用法用途上來說這兩者沒有什麼必須嚴格區分的要求,在文言文中不論是餘還是吾你會發現如果把兩者互換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如果從語境細節和語句的意境情感表達上來看兩者還是有那麼些小小的側重,當然這也要看使用者的心情。

    個人感覺“吾”更適用在公開場合有明確的聽你講話的物件,而自己講的話對方又需要認真的聽,這種類似的情景。比如老先生面對學生,上級面對下級,長輩面對晚輩,自己顯得比對面稍高明一些的地方之類。用“吾”字一出口顯得激昂慷慨比較有尊貴範兒。尤其個人屬於有臉面的人物代表多人表態時,一般用“吾等……”,好像沒見過用“餘等……”的。

    “餘”字感覺就比較平易隨和且對聽眾場景之類沒有什麼在意的地方,適合慢聲細語娓娓道來,即使沒有說話的物件自言自語醉話夢語也不影響自己的表達意願的這種情境。“餘”字一出口顯得比較不拿自己當回事兒,閒散舒緩,刻意把自己心態放平把身段放低。

    這只是從一些比較情感化的細節上的比較,真正使用的時候兩者全憑每個人的性格喜好隨意選擇。

  • 2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餘"、"吾"等,均為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因不在此問題,故不做答)。

    古代漢語代詞主要分為以下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除了"吾"、"餘",其實,現在使用的"我"字,也是古代文言文中經常使用的。

    如: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左傳:曹劌論戰》)

    "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餘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居,予語汝!"(《莊子:達生》)

    其中的"予",通"餘",常用作書面用語。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晉之前,"吾"字很少放在動詞和介詞後面作賓語用,但是在否定句中,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就可以使用"吾"字了。到了魏晉以後,"吾"字已經普遍放在動詞和介詞後邊使用了。

    另外,古代的第一人稱還有一個字:朕。在《書經》、《離騷》等少數先秦作品中也有使用的,如:屈原,就經常使用,自稱為:朕。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待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規定只有皇帝自稱才能使用"朕"字,自此,歷代封建帝王均沿襲了這種用法…

  • 3 # 謹聖嘆

    在用法上,

    共同點,吾和餘都可以用作主語,餘多用於書面。

    但吾的用法更多,還可以用於定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教育失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