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馨怡婉兒

    律詩都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就是頷聯和頸聯的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對仗。對仗就是把字數相等、意思相對或相反、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句子放在一起,使兩個句子形式上互相映襯,內容上互相補充。

    一般來講不管是五言律詩還是七言律詩,最好是要頷聯和頸聯(即律詩的中間兩聯)對仗。再不然也要頸聯對仗,而實際創作過程中也有8句完全不對仗的。

  • 2 # 志海zh

     對仗,才稱得律詩。

    所謂律詩,是說詩有準繩法律,律是指法度或準繩。自沈約四聲八病學說出現後,詩越來越以聲律為時尚。經徐、庾繼承和發展,五律漸成體;

    唐人屬對精密,成於上官儀、沈佺期、宋之問。上官遊韶詩體綺錯,士人爭相效仿,被稱為上官體。

    下面例句唐人佳句,並附《詩經》之屬對者於一邊,以證明其淵源。

     (1)正名對,即名對,又稱切對。

     夏之日,冬之夜。(葛生)

     送酒東南去,迎琴西北來。(上官原

    例)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李白)

     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

     (杜甫)

     (2)雙擬對,倭僧弘法《文鏡秘府論》所言雙擬有三種,其第一種以兩字擬一字說,義殊鄙俚;第二種、第三種與上官同。大約兩句均以一物擬物,猶六義之比。

     議月眉欺月,論花頰勝花。(上官原例)

     (3)換柱對。起聯對而次聯用流水句者,五律中多此格。

     鶉之奔奔,鵲之疆疆。人之無良,我以為兄。(鶉之奔奔)

     玉樹朝日映,羅帳春風吹。拭淚攀楊柳,長條宛地垂。(宋之問)

     言從石菌閣,新下穆陵關。獨向池陽去,白雲留故山。(王維)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青光應更多。(杜甫)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

     (4)開門對,或曰扇對,即隔句對。第三句對首句,第四句對次句者。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穀風)

     去年秋露下,羈旅逐東征;今歲春光動,驅馳別上京。(韓愈)

     (5)犄角對。兩句中字法參差相對者。此法可偶一為之。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孟浩然)

     

    另外,還有四柱對,或曰當句對。疊字對,或曰連珠對。雙聲對,即連綿對。疊韻對,雙聲疊韻對。有聲對。無聲對。有聲無聲對。同類對。異類對。等等。

    《無題》

    花草奪精神,風雲變態渾。

    青春鸚鵡語,絕底九潭循。

    空碧悠悠蓄,匿藏物物侵。

    如摹水中影,妙契不染塵。

  • 3 # 江上俠chenxiliang

    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可稱古體詩,不可稱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第一聯可以不對仗,但第二聯、第三聯要對仗。第四聯可以不對仗。

  • 4 # 詩詞生活日記

    第二聯不對仗是不能叫律詩的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型別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對仗要求]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每首律詩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慣例是對仗句,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 5 # 覚岸

    看你怎麼定義,說寬泛一點,

    其實只要頸聯對仗就可以了。

    首聯對,頷聯不對,頸聯對,叫偷春體。

    正格是:要求頷聯和頸聯對。

    老杜喜歡四聯全對。

  • 6 # 詩詞學院

    答案:可以。五律中有這樣一種情況:第一聯對仗而第二聯不對仗。這種對法,宋代人稱為“移柱”。

    我們翻開清朝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卷五“五言律詩”,就會看到其中有一首就是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說明編者是把這首詩作為“五律”看待的。

    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這首詩感嘆生命之短促,表達懷才不遇之悲傷。下面,我們看一下該詩的對仗情況:第一聯對仗:“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第二聯不對仗:“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第三聯對仗:“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第四句不對仗。

    孟浩然是五律的能手,當時“天下稱其盡美”。“他作詩,決不會破體失格,也決不是沒有能力作對句。那麼,這是什麼理由呢?答案很簡單:這是初盛唐五言律詩的格式。是從五言古詩發展到五言律詩的道路上留下來的軌跡。平仄、音節已經固定了律詩的規格,對偶的規格還沒有固定,因而還可以有全不對或一聯不對的形式。”(施蟄存《唐詩百話》)

    如果我們把律詩中的一個對聯比喻為一根柱子,那麼,把本應該在第二聯對仗的句子移動,換到第一聯的位置上,這就好像房屋建築中的“移柱”。所以,宋朝人將第一聯對仗,第二聯反而不對仗的律詩做法,稱為“移柱”。這種形式的五言律詩,在李白、杜甫及其他同時詩人的詩中,常可以見到,然而在中唐以後,除非偶爾有人摹仿,一般地說是絕跡了。

    這種對仗位置不符合後世律詩要求的詩,在當時還是不少的。例如,孟浩然《洞庭湖寄閻九》頷聯不對仗(“莫辨荊吳地,唯餘水共天”),《都下送辛大之鄂》頸聯不對(“餘亦忘機者,田園在漢陰”)。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音節、平仄,全是律詩,可是沒有一聯對仗。從來選詩編輯都沒有把它們選入古詩類中,可知大家都承認它們是律詩。

    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這種五律寫法,偶爾寫一下可以,但是不可以此為法。

  • 7 # 884914486214新光

    說到律詩是很嚴的,頷聯,首聯都很講究,第一聯和第二聯必須是要平仄對仗的。律詩是很不好寫的,除了要平仄對仗外而且內容要突出,文采斐然才行。不過,由於律詩太講究平仄對仗工整和文采,有很多人現在也是“假律詩”就是和律詩一樣是八句,但就不註明律詩二字,也不嚴格平仄,有的只用排比句或不嚴格的對句。更有甚者只湊齊八句,也能寫出好詩的。

  • 8 # 使用者天府另類生

    總感覺有些答問的人下筆萬言離題千里!如是科考必在孫山之外。題目問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能不能稱為五律?答案明確:不能!不論五律,七律只對一聯者就不是五律或七律。規定就是規定!

  • 9 # 禎祥居士

    第二聯不對仗是不能稱為律詩的。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的發展源遠流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後有出現楚辭、樂府詩、南北朝民歌等詩體,發展到唐代,詩歌創作進入繁榮階段,出現了“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孟”等偉大詩人,詩的形式也發展定型,近體詩橫空出世。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律詩共分四聯,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律詩嚴格的規定了平仄、押韻、對仗。它要求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因此,頷聯不對仗就不能稱為律詩。

  • 10 # 雨後嬌陽518

    個人觀點:

    盛世河清海晏,文壇璀璨爭輝。

    九州龍騰虎躍,百姓吐氣揚眉。

    當今中國,乾坤朗朗,山川嫵媚。

    就文壇詩苑來看,如火如荼,方興未艾。老、中、青作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改開形勢一派大好!但是,由於目前尚未對律詩進行全面改革,依舊是各種體裁、各種風格同在,百花爭豔,流派紛呈的時代。所以,我們要寫律詩舊詞還應按規矩下筆,按格式要求撰文為好!

  • 11 # 楊業光2019

    五言律詩是律詩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屬於近體詩範疇,簡稱五律。律詩發源於南朝,從南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演變而來,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

    五律,嚴格遵守律詩規則,而對仗是律詩的必備條件,就一般而言,律詩對仗主要是頷聯和頸聯,也就是八句詩的第三句與第四句對仗,第五句與第六句對仗。例如大家最熟悉的,對中國古典詩歌影響最深遠的,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他的代表作《春望》就是標準的五律。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首句不入韻,中間兩聯對仗,平仄相對,音律嚴謹,屬於標準格式的五律。

    既然有標準格式的五律,那麼就有變體,比如題主提到的型別。還是說詩聖杜甫名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是首聯入韻,但對仗工整,頷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對仗,屬於寬對,但頸聯嚴格對仗。後人把這種首聯對仗,頷聯不對仗,彷彿鮮花提前綻放的律詩格式,取名為“偷春格”。“偷春格”具有一種獨特氣韻,把齊整與舒緩糅合在一起,別有風味。本人也曾嘗試地創作過一首五律《無題》,現貼出,歡迎一起探討。

    無題

    遙對雲中鶴,長思故里人。

    悠悠何所似,脈脈兩情真。

    不覺誰清苦,依然自潔身。

    與卿風弄月,一闋笑紅塵。

  • 12 # 草根品民

    不要想什麼偷春體,什麼折腰體。。。我只想用我們老家一句。話來誇一下你,走都沒有學會,就去學飛,你太厲害!這裡所有的回答都是逗你玩的!

  • 13 # 老哥火榮

    寫詩,寫詞處於個人之手隨人寫,只要內容豐富。

    對詩,對詞,格式必須要同款,不同款的不能入圍,但內容不一定要同,他描寫的是山,你可以描寫水。

    對聯,不管個人之手還是他人對下聯必須要落平仄,他上聯稱平,你下聯稱仄,更不能與它同字,比如:一人一句話,你也跟著一筆一個字,這就不落平仄了麼。必須將一字改做單字來處理麼。單筆寫單字,這就叫入圍。

  • 14 # 梧桐非木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第1,2句)稱“首聯”(或起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hàn)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或結聯)。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可抒發更多更細緻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內容充實”;“五律顯得簡短,樸直,有力,七律顯得暢達,悠揚,紆徐。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

    下列幾個例子大家來共同探討:

    五七律中間二聯(頷聯和頸聯)對仗是標準的格律詩規則,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崔顥的《黃鶴樓》經常引起爭議,明明出律了,怎麼還被稱為七律呢?清人編《李詩直解》裡評價說,這一類詩不是近體詩的“正聲”

    至七言律詩則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鳳凰臺》、《鸚鵡洲》,亦不得入為正聲也。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李白的《鳳凰臺》失黏,李白的《鸚鵡洲》和崔顥的《黃鶴樓》差不多,上半首是古體詩,下半首才是近體詩。李白《鸚鵡洲 》: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和崔顥的這兩首詩都只有第三聯對仗,這種半古半律的七律,嚴格來說都不算是標準的近體詩。

    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的“七律”篇和“五律”篇中有不少對仗不嚴格的五七律,例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八句都不對仗: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這種對仗不嚴謹的律詩初盛唐有不少,宋朝的嚴羽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在《滄浪詩話》中寫到:

    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共同語言的人適合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