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天望月

    教育當然是大眾平均化好!精英化只針對少數人,況且教育有特殊性,他並不是效果與投入一直成正比例的,當效果達到峰值時,更多的投入不會提升效果了,還可能拔苗助長。把巨大的資源用在少數精英身上其他的人孿受的資源相應的會減少。而大多數滿足不了必要的教育,後果是非常可怕。社會整體素質降低,文化科技水平倒退,是不可想象的事件。所以教育是大眾平均化好。

  • 2 # 芝麻開花ZMKH

    我覺得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華二如果能真正區別出生源質量,那麼無可厚非,但實際上呢?優越的家庭就肯定能培養出出色的孩子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一定!同樣寒門走出的高材生也不在少數,如果華二能透過科學、嚴謹的方法優選出合格的生源,而不是透過強調家庭背景,經濟實力等外在條件,來勸退眾多望子成龍的家庭。這本身就不科學,也不符合大眾的願景。精英教育應該是在大眾教育之後,並且應該在有序規劃、制度完備,選材科學的土壤之上開展。

  • 3 # 孤雨靈風

    大眾化教育豈能容得“羞辱”

    華二事件,以道歉匆匆收場,但留給我們對教育的反思不少。

    華二錯就錯在,將兩種教育對立起來,企圖剝奪一般平民百姓追求精英教育的權利,用精英教育無情羞辱大眾化教育!

    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奠基事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建國初期,我國雖然實施了義務教育,但國家財力有限,家庭子女眾多,依然有很多人讀不起書。

    那時,人民對教育的追求就是大眾平均化。

    隨著國力的發展,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國家大力推進義務教育的普及,近年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徹底實現教育的大眾平均化,人人享有受教育權。。

    此時,精英化教育就成了必然追求。尤其是社會精英人士,先富人群,對子女的教育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對他們而言,國內的大眾化的義務教育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出現了大批的“小留學生”,也出現了“華二”這樣的民校。

    大眾平均化的義務教育,是受教育權的一種政策保底,他只能確保每一人的受教育權。精英教育才能滿足人們對教育的期待,是一種必然的追求。

    這兩種教育不能說誰好誰壞,而是各有作用,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我們既不能滿足於大眾化的教育,也

    不能把精英教育拉到臺上去批鬥,更不能用一種教育去羞辱另一種教育。

    我們要思考: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追求!

  • 4 # 皓媽課堂

    個人覺得是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好,個人認為九年義務教育沒有必要。所謂的大眾化平均也根本達不到。義務教育階段會平均嗎?能做到就不會有天價學區房了。清華北大錄取名額有限,重點大學錄取名額有限,怎麼平均分。大學有好壞,大學不平均,誰不想讓孩子上好大學?怎麼上好大學?於是好的高中受追捧。怎麼上好高中?中考,於是好初中受追捧,初中也有好壞,每個初中考入重點高中的人數不平均,好初中招生名額也有限。怎麼辦?有了天價學區房,有華二事件。只能說精英教育還是大眾平均不是討論可以解決的,我國的人口個和重點大學的招生人數決定華二事件發生的必然,大學的差異導致沒有解決方案只能愈演愈烈。教育不是不想公平是做不到公平。

    沒有公平普通百姓怎麼辦?寒門就不能出貴子了嗎?回到那句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舉例,一個同事,夫妻二人都很優秀,家庭條件很好,讓孩子去了省會城市最好的私立小學,孩子跟不上,補很多課,孩子大人都很累,成績吊車尾。另一個同事家庭一般,孩子沒補課的情況下小升初考入省會城市最好的私立初中,從不補課,年級前幾名。所以家長提供的是外因環境,關鍵還在內因。足夠聰明的孩子在普通初中中考逆襲完全可以。如果不能從普通初中考入重點高中說明智商不夠,即使上了重點高中也考不到重點大學。所以因材施教,智商高的孩子學習,考不了重點大學的孩子找興趣點,從小培養特長,體育,畫畫哪樣不是出路,普通大學選對了專業,考研逆襲的也比比皆是。智商一般家庭一般的孩子與其在小學初中擇校補課,耗費精力財力,不如找準興趣點培養吃飯的特長(可以看特長找工作的)。

  • 5 # 良月一

    個人覺得華二事件只是反映出一個我們到當前教育不能夠解決的兩大問題

    一、因材施教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或者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教育資源落後其他孩子。

    問題來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大問題,人的學習接受能力的差距,同樣一句段話,一條公式,有的孩子可以瞬間理解,但有的孩子需要花上好長一段時間才能理解!

    我們自己都做過學生,假如自己聽不懂的課,我們當然希望老師講解慢一點,讓自己儘量多聽懂。

    但反觀,假如課堂上老師講解的知識,我一聽就懂了,老師還在那裡囉哩囉嗦重複,我就覺得很沒勁,會開小差或者找別的事情去幹。

    這就是集體教育最大的弊端,只要是同一個集體學習,就必然存在接受能力快慢的問題,作為老師,你覺得老師應該照顧接受能力快的同學還是照顧接受能力慢的同學?

    照顧前者,後者就永遠跟不上。照顧後者,前者會因為沒有難度變得無所事事。

    所以老師只能取一箇中間值,平均線難度教學。

    再說,能夠很好把握中間值的老師已經是一個優秀的老師,畢竟,老師是一個班集體的老師,不是單獨一個學生的老師,作為老師能夠做得確保全班整體進度,對尖子生布置點難度高的課後任務,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查漏補缺。

    可是問題又擺在面前,一個班不要說多吧,就30個學生,課後每個學生花費5分鐘來關心一下,150分鐘沒了,而這5分鐘可能還不夠回答學生提問的一個問題!

    所以作為一個集體老師,能做的真的不多。

    很多家長會抱怨,老師就只會向家長反映孩子問題,這應該老師自己去解決的問題,其實這裡就沒有想到一個問題,老師就算每天有48小時也不能做到每個孩子深入輔導。

    一個老師能穩健保持全班整體進度,就已經是很了不起。

    因為這個原因,才會導致快班或者我們所說的尖子班出現。當全班的接受能力都是比較強的學生,老師的教學進度是不是可以提速?老師對知識點的延伸是不是可以更高階?

    再換個角度,作為家長,假如孩子回家跟你說,我覺得老師上課的內容好簡單,沒意思。然後經過你核實查證,發現孩子不是在吹牛,他真的完全領先現在所在學校的教育進度。這個時候你會不會覺得是時候讓孩子去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教學進度節奏更加快的學校?

    二、天賦與大器晚成

    天賦,我們家長不想面對缺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很多家長都會頭疼一個問題,我家孩子天天學習到半夜,隔壁家孩子,天天玩。但是他家孩子成績就是比我家孩子好。

    是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天才是存在,我們可以用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來安慰自己,安慰孩子。

    問題來了,假如天才+勤奮呢?

    龜兔賽跑,但假如兔子不驕傲不偷懶?怎麼辦?

    我們現在教育體制最大的弊端不是起跑線,而是高考年齡!!!

    高考決定教育資源的分配,進入重點名校跟普通高校,兩者的師資力量教育資源完全不對等!

    高考時間剛好在18到19歲。現在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是讓天才和普通人都是在這個年齡段同場競技來爭奪高等學府的教育資源。

    莫宣卿,十七歲狀元

    尹樞,七十歲狀元

    大器晚成,普通人能跟上天才的步伐的唯一手段!

    可是我們的高考年齡,就已經否決了大部分大器晚成的學生。

    天賦不夠,就只能用時間和汗水來追趕,但是你時間都不給我,我拿什麼來追?

    不能搶到高等學府的教育資源,基本上就只能靠社會上的機緣機遇和運氣,我才有一絲絲可能繼續追趕那些天才。

    這就導致我們的家長越來越急,只要是對孩子有幫助的,只要能加快孩子成長的手段都接受。什麼重點名校,什麼精英學校,只要有,就不會缺生源!

    因為我們的孩子假如能在高考中搶得優質教育資源,未來的道路比其他孩子容易得多!

    在這種大環境下面,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教育大眾平均化,就算取消所有精英學校,取消所有尖子班,作為家長的你,只會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錢讓孩子接受課外輔導或者私人補習!!!

  • 6 # 孟MXD

    對比美國。美國是一個精英化教育和公立教育極大差距的國家。他的公立教育完全失敗!上私立學校,需要高昂的學費,中產階級也無法負擔!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美國空有3.2億人口,但是無法培養出足夠多的理工科畢業生和工程師!每年要吸引大量外國優秀理工科人才為他服務!

    但是大量吸引人員,又容易改變民族結構,引起種族民族矛盾!

    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脫節,可以使有錢人的孩子一直處於社會上游,而中產以下很難翻身,同時,因無法成規模培養理工科工程師,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不利於美國保持霸權!

  • 7 # 教育反思者

    教育是精英化好還是大眾化好,這個問題對於正常的教育體制來說,是個偽命題,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只有在做培訓時才存在。

    做教育是針對所有人進行的,但最終的佼佼者只有極少數人。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做教育就是把所有的泥巴都往牆上糊(針對所有人),但能夠糊到什麼高度,主要取決於泥巴,泥巴太稀,你就是把它糊到高處,它也會退下來。

    因材施教是最好境界的教育指南,因為此法能夠讓各類人才都能夠成為他應該成為的樣子。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因材施教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來了,贊同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實現?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口號如同半空中的雷聲,嗡嗡作響,但總不見雨點落下”的原因。

    我們至今的所謂教育實際上就只是師徒式的培訓:教給你們這些知識,你們就可以謀生。至於成為什麼人才,看造化吧。

    做教育,首先是人才認同。諸多孩子,他們今後最好是成為什麼人才?縮小到一個班四五十人,老師能夠下結論說他們是什麼人才嗎?不能!老師不能回答,家長也不能回答。就算你花心思琢磨出了每個人是什麼人才,你又如何因材施教呢?答案:也不能做到。師徒式的教育——不,是培訓——是不可能實現因材施教的。

    接下來是對人才價值的認知。人才對民族發展的價值貢獻是:天才大於專才,專才大於通才,通才大於庸才,最末是蠢才。

    天才是那種能夠在某個領域拓展知識空間的人。專才是那種把天才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人。通才是那種有多種手段把生產力轉化為知識財富的人。庸才就只能在相對固定的崗位上做好自己要執行的事。蠢才就不說了。

    結論:天才和專才雖說人數極少,但對民族發展的貢獻是最大的,是民族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良好的教育應該是:能夠讓天才成長為天才的教育體制。這常被人看作是為了極少數人,但忽略了:它並不妨礙其它人才的成長,這才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而把教育的宗旨性眼光聚焦到大眾化,大多數人培養成通才(三流人才),無疑會壓抑天才與專才的成長。這注定很難出現天才和專才,很難回答錢學森之問,這是一個民族自掘墳墓的教育體制。

    如何實現因材施教,這個話題很大,可參考我的其它文章。我認為:不難實現。

  • 8 # K線均線量

    教育好壞的標準是,培養人類須要人材。精英教育是老師就精英還是有錢精英家庭中的學生是精英,牛頓是精英家庭中的學生嗎?牛頓是精英老師教出來的嗎?真正能培養出牛頓的教育才叫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出的你可以不優秀,但不能禍害人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志祥是不是要復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