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料未及2019
-
2 # 誰改了我的名
糾正一下擔任過唐朝宰相的是《李密》而非“李泌”唐肅宗要李泌出任宰相,李泌拒絕了……
在唐朝李泌年輕時就被譽為奇童,文明唐朝,中年以後被尊為“出世奇人”。
李泌歷經玄、肅、代、德四世,一生輔佐過四月皇帝, 四朝元老史稱“白衣宰相”每當功成名就就隱退朝堂,李泌這一生“崇尚”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糞土,所以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於衡山。
只有朝廷陷入低谷,就會把李泌出山,安史之亂,唐肅宗為了對付叛軍,準備任命另一子建寧王李淡為天下兵馬元帥,李泌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建寧王確實有帥才,但太子是他的兄長,如建寧王一旦大功告成,豈非要讓太子讓位!”
唐肅宗的解釋是:“太子沒必要以元帥為重任。”
李泌說:“不然,今
立了嫡長子李豫為太子,為了對付叛軍,準備任命另一子建寧王李淡為天下兵馬元帥。
李泌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建寧王確實有帥才,但太子是他的兄長,如建寧王一旦大功告成,豈非要讓太子讓位!”
唐肅宗的解釋是:“太子沒必要以元帥為重任。”
李泌說:“不然,今天下處於艱難之際,眾心所歸於元帥。若建寧王成功,即使不用他為太子,追隨他的人豈肯甘休。太宗皇帝、當今的太上皇,就是兩個最好的例子!”
最後,唐肅宗聽從了李泌的意見,以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安史之亂圓滿解決。李泌功成身退。他這一生大起大落,每次都是這樣的。
-
3 # 回憶那時小時候
李泌(722年-789年),字長源。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其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諸將的步調,使其得致成功,可以說是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
政治上,李泌在為相前後,匡正時弊。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又能調整官俸、裁減冗員,並妥善安置因亂留京的番邦使者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軍事上,在安史之亂、肅宗於靈武即位之時,李泌就對局勢作出了正確的判斷,併為肅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但可惜肅宗未能採用,致使形成割據局面,遺患無窮;
在經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如其在給德宗的一些改革意見,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外交方面,向唐德宗提出困蕃之策,達成“貞元之盟”,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邊陲的穩定;
藝術造詣方面,其在書法、藏書、文學上均有較高的造詣;
李泌先後事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是個標準的三朝元老。這個三朝元老,是一個傳奇人物。
-
4 # 人資大叔
李泌,是唐朝京兆(今陝西長安)人,有“白衣丞相”之稱。他身經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危急時期,他竭盡心力,輔佐四代唐王朝皇帝,立下扭轉乾坤的蓋世功業。四代皇帝都非常器重他。 他奉翼朝廷,定策平賊。但當天下一旦安定,他就立即功成身退,回山隱居。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保持平靜、祥和的心態,獲得了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百姓,幾乎所有天下人的尊敬。
-
5 # 椅梧硬筆
整個歷史中,對李泌的描述並不多,所以他作為四朝元老三朝宰輔,卻不為大眾所熟悉。
最大的原因是他信奉道教,而史書大部分為儒學家所寫,所以對他的描述只是寥寥數語。
現在看來,李泌不僅是大才,全才,且一身正氣,三觀極正。深諳老莊之道,踐行了“滿招損,謙受益”的宗旨,眼光長遠,能急流勇退。退能隱居避世,進能在廟堂上針砭時弊。
李泌,生於公元722年。玄宗年間,7歲能文的李泌有神童的美稱,並受到唐玄宗召見。宰相張九齡非常喜歡他,經常和他交談,且稱呼他為“小友”。
20歲——34歲間隱居嵩山,研究《易經》,後被玄宗詔入朝講《老子》,因講解有法,待詔翰林,供奉東宮。後被楊國忠誣陷,乾脆脫離朝堂,開始隱居。
安史之亂後,肅宗即位。派人到處尋找李泌,後李泌出山,出謀劃策幫助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因他不接受官職,但隨侍在肅宗身邊,‘權逾宰相’,遭到權臣猜忌,他便在平叛大局已定後主動離開,隱居在衡山修道。
代宗即位後,召回李泌任命為翰林學士。後為權臣不容,貶至地方任行政長官,任上政績顯著。尤其在杭州任上時,引西湖水作六井,讓苦鹹之地變得日益富庶。
德宗在避難時急召李泌輔佐,平叛後正式拜相。李泌最後病逝於(789年),享年六十八歲。
縱觀李泌的一生,早慧,成年後幾進幾齣朝堂,寵辱不驚,始終秉持初心,即使對方是帝王也能盡力辯駁。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看淡名利,心胸寬廣,不計前嫌,有真正的名士風範!正是因為心性才讓他跳出“慧極必傷”的圈子吧!
後人對他的評價極高,柏楊‘李泌的品格,自諸葛亮以來,更是第一人’,並說‘他做事既切實際而又有前瞻,糧食俸祿,以及疆場作戰,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
-
6 # 曉支
我們先來看一首小詩:“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奇人李泌七歲時所作。《三字經》裡有:“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這裡的“泌”就是指的李泌。
提起李泌,大多數人可能都不太熟悉,《長安十二時辰》也未能將他的能力展現的淋漓盡致,真實的他可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得的人物,至少為大唐續命百年。因為史書基本都是由儒家書寫,而作為道家人物的李泌,難免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李泌,唐朝玄、肅、代、德四朝元老,也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實際上的宰相,主要是他不擔任實職,幫皇帝把事辦了就隱居,皇帝有事找他他就再出來幫個忙,然後繼續躲起來修行。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糞土,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遠離朝堂,長年隱居於衡山。最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同意了德宗皇帝的請求,以67歲高齡出任宰相,雖然執政的時間很短,可李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李泌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事的戰亂時代。為了避免在不被捲進爭權奪利的鬥爭中,還要為朝廷和天下蒼生辦事,同時保全自己不受到傷害。李泌始終保持自己布衣、道士的身份,與權力中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別人眼裡,他只是被皇帝請來幫忙的高人,他為國效力並不是為了高官厚祿。面對這樣一個隨時準備隱居的道家高人,人們往往只有敬佩。
李泌,周旋於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父子骨肉之間,更是招來了權臣楊國忠、崔圓、李輔國等人的猜忌,憑藉道家的“不爭之爭”和佛家的“求不得”三字的真理,或婉轉提議,或仗義直言,調和關係,離禍避害。出謀劃策,縱橫捭闔,修齊治平,遊刃有餘。此等功夫,古今難覓第二人。
-
7 # 文史小棧
這是一位類似於諸葛亮和劉伯溫式的傳奇人物,亂世賢相,寵辱不驚,功高不傲。
《新唐書·李泌傳》贊曰:泌之為人也,異哉!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足智多謀李泌自幼便有“奇童”的稱號,經歷過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年少時期就常常給玄宗皇帝講易經,太子也把他當做老師對待。因為看不慣楊國忠掌權,李泌索性跑到潁陽隱居起來。
後安史之亂爆發,李唐江山之所以能不易姓變色,武倚郭子儀東征西討,文仗李泌運籌帷幄。李泌以智力決勝於千里之外,平定安史之亂。
當李輔國、元載等亂政之時,還保全了一批名將,如韓晃、馬燧、李晟等等。德宗時期,唐朝優質戰馬稀缺,唯有向西域進口好馬,花費巨大。
李泌讓皇帝聯合回紇、大食等國一起對付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
李泌以一身而勝任數職,可見其智謀之奇。
君臣關係李泌之奇,還奇在他同皇帝間奇蹟般的君臣關係。
李泌曾向肅宗自陳有“五太”,曾與之同輦出行、同塌而眠,與肅宗、代宗、德宗也都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
對於皇帝家事,一般群臣避之不及,但是李泌在肅宗自立之後竭力修補他與玄宗的關係,諫爭肅宗寵立張後,維護肅宗父子的關係。
好神仙佛道李泌一生愛好神仙佛道,是有名的“神仙宰相”,也因此被歷來執筆寫歷史的大儒們主觀我見所摒棄。
成年後,他經常尋訪嵩山、華山、終南等名山之間,鑽研於道家方術的修煉,已少吃煙火食。
有一天夜裡,肅宗找來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爐吃火鍋,因李泌不吃葷,就親自燒梨二顆請他,三王爭取,也不肯賜予。
不過李泌雖然愛好仙佛,但是從來沒有以神仙怪誕來立身處事。
雖然多次受到權佞嫉害,但是每次新帝即位,都會立即徵召李泌輔佐,但其絲毫沒有追逐功名利祿的念頭,功成即去。
-
8 # 宋韻千年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由盛轉衰,雖然天災人禍、藩鎮割據、外患頻仍,李氏王朝依然飄搖了百年。這其中不能不提到一個人:李泌。李泌出自名門,深得唐玄宗賞識,他原本是唐肅宗的發小,早年一起讀書,後來因為楊國忠迫害而歸隱。唐玄宗丟了長安向西逃竄後,在路上殺了楊貴妃,把皇位讓給了兒子李亨,是為唐肅宗。值此唐朝江山風雨飄搖之際,李泌出山了。他先是勸阻了唐肅宗廢太子的想法,然後制定了剿滅安史集團的作戰方略,郭子儀出河東採取攻勢,李光弼守太原採取守勢,在長安和范陽之間故意留出通道,引叛軍長途奔襲,然後攔腰斬斷,有效消滅了安史集團的有生力量。之後,又制定了光復長安的計劃。可惜唐肅宗是個心眼小外加急性子,太子沒換,卻把能幹的兒子建平王殺了,大敵當前,自剪羽翼,還美名曰為了太子地位的穩固。眼看長安近在咫尺,又犯猴急的毛病,急於求成,結果引狼入室,長安是回來了,也把回紇人引進來了。
李泌太瞭解肅宗的德行了,一看大難解除,加上李輔國等奸臣猜忌迫害,三十六計走為上,謝絕一切高官厚祿,又歸隱了。
肅宗之後是代宗,代宗能隱忍,也有想法,先後除掉了李輔國、程元振等權臣,重用郭子儀,聯手回紇大破吐蕃,穩定了西部疆域,同時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得到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李泌當過地方官,也不時歸隱,他知道大唐無虞,用不著自己出山。
代宗病故後,德宗接班。德宗和肅宗性格相似,一上手執政,內政外交都出現了不少問題,而朝中大臣還忙著爭權奪利、互相陷害,這時李泌又出山了,他諄諄善誘,取得德宗信任,校正了大唐的航向。他出手保全李晟、馬燧等功臣,親自出面說服回紇稱臣,再次聯手抗衡吐蕃。像上次一樣,李泌再次制止了德宗廢除太子的想法,維護了王朝權力的穩定。
回顧李泌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簡直就是為唐朝中興而生的。每當王朝有大難,他就站出來,而國家相對平安時,他就歸隱。李泌行事的風格正如他信奉的黃老哲學,剛柔並濟、飄逸雋永,讓人無限追思和遐想。
-
9 # 風雲雷火電
李泌是一個著名宰相,他協助唐肅宗平息了安史之亂,打擊了吐番的侵擾。
名臣李泌如此出色,為什麼在歷史上如此不出名呢?
李泌不出名只能說那是在一般的不瞭解歷史的人當中,如果對中國歷史有一定的認識的話,李泌實際上是很出名的。之所以很多人覺得李泌的知名度不高,那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很低調的人,並且他也沒有出現在很多的小說影視之中。再者,李泌知名度不高可能和他信奉道家有一定關係。如果不是因為《長安十二時辰》,我想知道李泌的人可能會更少。
李泌的一生可以說是特別的傳奇,從小就是特別出名的神童。《三字經》裡面的:“泌七歲,能賦棋”說的就是李泌。李泌七歲的時候,因為天資聰穎被唐玄宗所召見。當時唐玄宗正在下棋,於是便以棋為題,並且要陪同下棋的燕國公張說給出示範“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稍微思考一下馬上就給出了答覆:“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玄宗聽了李泌的詩之後驚歎不已,對李泌十分看重。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李泌因為早就察覺所以在南嶽隱居。當他得知自己兒時的好友李亨即為成為唐肅宗之後,立馬出山協助,不過卻並沒有接受任何官職,只是在背後出謀劃策。李泌為唐肅宗定下了穩中求勝的計劃,為安史之亂的平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李泌並不留戀權位,繼續隱居衡山修道。後來唐德宗時期,李泌再度出仕,擔任宰相,當時他已經63歲了。李泌上任的時候,吐蕃正在和唐朝交戰,一直對唐朝進行挑釁。基於此,李泌提出了“困蕃之策”,想要聯合南詔、大食、天竺以及回紇一起圍困吐蕃,成功地打擊了吐蕃的囂張氣焰,扭轉了唐朝對吐蕃的戰局。
-
10 # 一米八的皮卡丘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孤傲且殺伐果決的李泌原型是真實存在的,並非虛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李泌出生於公元722年,經歷了67個春秋後,於789年自然病逝。他出生於唐玄宗時代,死於唐德宗時代。
三國中的謀臣當論諸葛亮為首,而唐朝的謀臣不可不說李泌。李泌能夠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相提並論,是具備有大智慧的。他的一生就象是個傳奇,他輔助過四位唐朝皇帝。李泌的傳奇一生迎合了後世對“布衣宰相”的浪漫猜想,他的故事中充滿了神秘甚至是魔幻的色彩。
李泌一生極為神秘,說是謀臣,更多時候卻像是一個隱士,身份撲朔迷離,極富傳奇色彩。他的一生歷經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個朝代,從這點可看出可看出此人是富有謀略的,不然在那樣的晚唐亂世,能存活一兩個朝代著都是極為困難的,能保持自身的廉政不同流合汙,且能保住性命者真是屈指可數。
歷史上記載有一次唐玄宗召童子李泌入宮,與當朝宰相燕國公張說對弈,請張說來考考這位聲名遠播的少年奇才,張說請李泌以“方圓動靜”作賦,並先為李泌做了一個示範,“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方圓動靜”,兩兩對稱,既需要準確解釋每個字的含義,又需要展現出方與圓、動與靜內在的辯證關係,在闡釋義理的基礎上,還要求做到語言工整、文辭優美,而這些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泌毫不遲疑,立即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李泌沒有以目之所及的具體事物作為依託,而是直接以儒家思想中的“行義”和“用智”作為比喻,既破方圓之意,兼解儒家之思;而後面的“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則在一動一靜之間描摹出動靜相宜、進退得當的人生境界。“騁材”是要發揮才能、實現抱負,是為“動”,但是“得意”之後卻不能志得意滿、驕傲自負,而應該追求無為境界,是為“靜”。
一個孩童能有這樣深刻的思想、豁達的境界,並能以優美的文辭表達胸中所思,這段傳奇佳話也被寫進了中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李泌博學謹慎,善於審時度勢,並能夠做出明哲保身之舉。他輔助過四位皇帝所在的朝政可謂一個比一個黑暗,四個皇帝的性情也是一個比一個更難讓人捉摸,但在那樣混亂的局面之中,多少奸臣想要奪取李泌的性命,均被李泌先悉察覺,並想出辦法避免了慘劇的發生。
回顧李泌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簡直就是為唐朝中興而生的。李泌一生四進五出朝廷權力中心,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期間先後曾有楊國忠、李國輔、元載等多位宰相被殺,應該說身處相當複雜的政治漩渦,卻能夠獲得歷任皇帝的重用,雖然只到晚年時才擔任了德宗朝的宰相實職,實質上一直以來都是布衣宰相的身份,每當王朝有大難,他就站出來,而國家相對平安時,他就歸隱。李泌行事的風格正如他信奉的黃老哲學,剛柔並濟、飄逸雋永,就如他七歲時說過的那四句話:“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聘材,靜若得意”,可謂是深得老子道家學說的要義精髓!
-
11 # 奕天讀歷史
唐朝宰相李泌,相對於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甚至於狄仁傑、張柬之等唐(周)朝的著名宰相而言,知名度和存在感的確很低。這主要是因為李泌的一生,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不過,李泌總體而言,還是堪稱一代賢相的。
李泌也姓李,給人的第一印象,他應該是李唐宗室吧。實際上並非如此,李泌的六世祖李弼和李唐宗室的先祖李虎,同為西魏八柱國。李弼祖籍遼東襄平(現在遼寧遼陽),而李虎則是代郡武川(現內蒙古武川縣)人。所以,李泌和李唐宗室雖然同姓,卻不同宗。
李泌有幾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造就了李泌的一生。
首先,李泌自幼聰慧過人,卻又看不慣權臣當道,這讓李泌一生備受排擠。
按照新舊唐書所載,李泌七歲能文,九歲登上講席,能言善辯,言辭流暢,在座的人皆被折服。
李泌的才華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賜翰林,留東宮侍奉太子。李泌頗受皇太子厚待,曾經賦詩譏諷對太子不利的楊國忠、安祿山等人。楊國忠忌其才辯,便在玄宗面前構陷李泌賦詩諷刺時政,“詔斥置蘄春郡”。李泌第一次被貶出了京城。
唐肅宗繼位後,李泌投奔正忙於平定安史之亂的唐肅宗李亨。李泌向肅宗講述了古今成敗之事,甚合肅宗之意。肅宗要授李泌高官秩,李泌辭而不受。之後,肅宗每有問題,就會向李泌諮詢,甚至“於四言文狀、將相遷除,皆與泌參議,權逾宰相”。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事,李泌逾矩了。這就引起了中書令崔圓、倖臣李輔國的嫉恨,開始謀劃除掉李泌。李泌聽聞,“懼,乞遊衡山,優詔許之”。這次,李泌自己跑了。
數年之後,唐代宗繼位,召李泌為翰林學士。這次,李泌又頗受代宗恩遇。另外一位知名人物元載登場。元載時任宰相之職,輔佐代宗,掌控朝政。李泌受代宗寵信,又不合元載交好,這讓元載頗為不滿。代宗發現此事之後,為了保護李泌,再次把李泌外放。李泌又被趕出了京城。
元載被誅殺之後,唐代宗召李泌還朝。結果,李泌又被宰相常袞所忌,再次被外放,做了杭州刺史。
唐德宗繼位之後,再次重用李泌。這次李泌倒是不再推辭,經過了數十年的歷練,估計發現還是要坐到高位,才會比較安全。德宗朝,李泌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一職,正式成為大唐宰相。不過,李泌任宰相之職,還不足兩年,就因病去世,這也導致他建樹有限。
其次,李泌信奉道教,以及黃老之術,這讓李泌遇到權爭時的解決之道就是躲避。
李泌對於神鬼、修仙之說,深信不疑。最初,李泌經常遊歷於嵩山、華山、鍾南山,尋求修仙不死之術。
唐玄宗時期,李泌受楊國忠排擠,跑到了湖北蘄春,潛遁名山,倒是怡然自得。
唐肅宗時期,被崔圓、李輔國猜忌,李泌遁避衡山,修道十餘載。
唐代宗繼位後,實在看不下去了,將李泌接回,還幫李泌娶妻。這次李泌先後被元載、常袞排擠,但是有妻子了,沒法去深山了,只好外放為官。
一直到唐德宗時期,李泌才算是對朝廷的權力之爭有所領悟,開始面對宰相之職的挑戰。只可惜,李泌沒有修成長生之術。
最後,李泌遵循黃老之道,主張息干戈,還是頗有功績。
安史之亂時,李泌以山人隱士的賓客身份,為唐肅宗謀劃平叛策略,重用李光弼、郭子儀等將領,助肅宗很快收復了長安、洛陽二京。
唐肅宗曾經想立有才智,且能征善戰的建寧王李倓為元帥。李泌則建議,兵權不可旁落,還是立太子廣平王李俶(即後來的代宗李豫)為元帥比較好。唐肅宗聽從了李泌的建議,避免了一場較大的皇位爭鬥。不過,後來李倓因為過於正直,得罪了李輔國、張良娣,被二人誣告要謀害太子李豫,還是被肅宗賜死。
唐肅宗任太子時,多次被當時的宰相李林甫陷害。肅宗即位之後,準備掘出李林甫屍體焚掉。李泌覺得天子記舊仇,會讓投靠叛軍的人失去改過的想法,不利於平叛。同時,還會讓在四川避亂的唐玄宗不安,不利於安撫親人。肅宗聽聞大哭,聽從了李泌的建議。
唐代宗時期,李泌任杭州刺史。杭州當地水泉鹹苦,居民稀少,李泌便引西湖水,改善百姓的飲水條件,杭州人口開始增加,變得越來越富庶。
唐德宗時期,李泌先後助德宗平定了涇原兵變和淮西軍叛亂。之後,出任了宰相之職。
李泌在宰相任上,對內保全了功臣李晟、馬燧;對外結盟回紇、大食,遏制吐蕃。後來,李泌又成功釋去了德宗想廢黜太子李誦,立舒王李誼為太子的想法,穩定了朝堂,再次避免了一次帝位之爭的慘案。
李泌的功績,史書上能查到的只有這些。看來看去,李泌的一個最大的原則就是,不要瞎折騰,沒事安安穩穩就好了。所以,李泌沒有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卻讓整個朝堂,還有百姓,獲得了難得的安寧。
李泌一生信奉道教,對於權勢的慾望比較寡淡。他又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所以,他主政期間,朝堂少了許多的腥風血雨。但是,李泌聰慧,又有才幹,還是有功於江山社稷。只是,皇帝可以黃老,儘量不要瞎折騰,而臣子還是要兢兢業業,改革弊政,富國強兵,想辦法讓百姓更加富足的。所以,作為臣子,李泌所做的的確有些不夠。
-
12 # 華辰拍賣
提起李泌這個名字,有很多人可能更熟悉活躍在影視上的那位當紅女明星,可我們要說的這個李泌是唐朝的古人,現在的名氣雖不及明星,但在歷史上卻是大有來頭,《三字經》中有句:“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句中的“泌”即李泌,是地地道道的神童級別出身。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機緣巧合見到了唐玄宗。等李泌來到皇宮時,唐玄宗正與宰相張說對弈,玄宗就讓張說考考李泌,張說以棋為題,出“方、圓、動、靜”四字讓李泌說理,李泌對答:“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聘材,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
李泌七歲賦棋
千萬不要小看這四句話,這裡面可包涵了為人處事的大智慧,從一個只有七歲的孩子口中說出,很不簡單。李泌成年後,唐玄宗因其博學,招到皇宮講授老子學說,後“令待詔翰林,仍東宮奉養。”為太子李亨講學,因寫詩譏諷當朝宰相楊國忠,被貶到地方任職,李泌乾脆脫離官場,開始遊歷山水,求仙問道。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上位之初就派人尋找李泌,李泌卻神奇地出現在肅宗面前,併為其謀劃軍國大事,唐肅宗欲封其官,李泌堅辭不受,只以布衣身份參與政事。
隨即進入了實質性對皇帝的說服工作,比較有名的勸諫就在肅宗計劃任命頗有能力的建寧王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時發生,因此職擁有實權,一旦獲得戰功,必然導致李倓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反而讓真正的太子李豫架空,李泌勸說肅宗將此職授予太子李豫,從而防範了今後的政治分裂。
唐朝時期的政治鬥爭十分激烈和複雜,一旦陷入皇室內部的紛爭,很難全身而退,李泌以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發揮了調和陰陽的作用。
李泌
長安收復後,肅宗馬上給唐玄宗上奏章,表示願意再退回東宮任太子,讓玄宗復位,李泌知道後說玄宗肯定不會回來。果然,玄宗接到奏章後回覆:“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在李泌的勸說下,又上了一道奏章,“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後很痛快地返還了,因為玄宗很明白,即便肅宗是真心退位,還有一大批擁戴之功的臣子也不會答應,回去就是腥風血雨,自己年齡大了,經不起風浪了。李泌參與人人不敢過問的皇帝家事,成功促成了父子之間的和解。
唐德宗時期,德宗因太子李誦妃子之母涉蠱媚罪牽連,欲廢毫不知情的太子,又對侄子舒王李誼大加讚賞,李泌多次勸諫,德宗威脅李泌:“卿違朕意,不顧家族耶?”李泌答道:“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並繼續勸諫,“爭執數十,帝寤,太子乃得安。”
李泌一生四進五出朝廷權力中心,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期間先後曾有楊國忠、李國輔、元載等多位宰相被殺,應該說身處相當複雜的政治漩渦,卻能夠獲得歷任皇帝的重用,雖然只到晚年時才擔任了德宗朝的宰相實職,實質上一直以來都是布衣宰相的身份,所憑的就是他七歲時說過的那四句話:“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聘材,靜若得意”,可謂是深得老子道家學說的要義精髓!
-
13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唐朝宰相李泌是一位絕頂聰慧,視功名利祿如無物之高人;亦是挽狂瀾於既倒之賢相、社稷之臣。
一、生平簡介
李泌(722~789年)唐朝大臣。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原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天寶中,為太子李亨屬官。為楊國忠所忌,遂潛遁名山。
安祿山叛亂,肅宗(太子李亨)繼位靈武,召他參謀軍事。不久被倖臣李輔國等誣陷,復隱衡山。代宗繼位,召為翰林學士,出為楚州刺史。唐德宗貞元二年(787年),以陝虢觀察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在相位期間,勸德宗勿猜忌功臣,並建議北和回紇,南連南詔,西結大食,以困吐蕃。德宗納之。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
德宗封李泌為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經史,精究《易象》善屬文,尤工詩。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詩》錄其詩四首。
其子李繁撰《鄴侯家傳》記其功業,但浮誇之語甚多。
二、風雲人物
(1)、李泌是唐中期特殊環境中產生出來的特殊人物。他經歷玄、肅、代、德宗四朝,事肅、代、德宗三朝君主,儘管這幾位都是猜忌昏庸之君,但他都有所補救和貢獻;奸佞儘管妒忌加害,他總能用智術避免禍患。
"他處亂世的主要方法,一是不求做官,以皇帝的賓友自居,這樣,進退便比較自如;二是公開講神仙、怪異,以世外之人自居,這樣,不同於流俗的淡泊生活便無可非議。統治階級爭奪的焦點所在,不外名與利二事,李泌自覺地避開禍端來扶助唐朝,可稱為封建時代表現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范文瀾《中國通史》以下簡稱《中國通史》)
(2)、李泌幼時即以才敏著稱,及長上書言事,洞中時弊。《中國通史》載:“李泌智慧早成,在開元年間為唐玄宗和張說、張九齡等所器重,稱為奇童。天寶中,唐玄宗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成為太子李亨(肅宗)的師友,因作詩指責楊國忠、安祿山等,被朝廷斥逐。”
(3)、七五五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得西京聲勢大振。唐玄宗逃到馬嵬坡後,釀成兵變。隨行兵士殺楊國忠,迫唐玄宗殺楊貴妃後去成都安身。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
《中國通史》載:“唐肅宗即位時,文武官不滿三十人,其中並無特出的人才,他的左右卻有寵妾張良娣和宦官李輔國兩個嬖人。
肅宗派人去召請故人李泌入朝輔政”。“他到達靈武,唐肅宗大喜,大小事都和他商量,言無不聽。郭子儀率精兵五萬也到達靈武。唐肅宗得李泌、郭子儀兩個傑出的文武鋪佐,興復有望,進駐彭原(甘肅慶陽縣南) ,指揮軍事。”
“唐肅宗聽從李泌的建議,以長子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都隸屬元帥府。李泌不肯接受官位(右相),唐肅宗特為創設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的名號,使李泌用這個名號處理軍務。”
唐肅宗待李泌以客禮,每事必諮,所言皆從。他給唐肅宗規定用兵計劃。迫使叛軍頭尾不能相顧,疲於奔命。唐軍則保持以逸待勞的優勢。
(4)、七五七年,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此時形勢對唐軍極為有利,但“唐肅宗卻只求早日收復兩京,享受做皇帝的尊榮,顧不得久遠的利益。張良娣、李輔國相互勾結,謀逐走李泌,李倓性剛直,斥責二人的罪惡。二人進讒言,說李倓想當元帥,謀害廣平王。唐肅宗怒,殺死李倓。”《中國通史》
昏庸無能的唐肅宗竟違反李泌的計劃,在其錯誤指導下,實行以勞攻逸,使唐軍在取勝的道路走了一大段彎路。
唐軍入西京後,李泌便力求到衡山隱居,唐肅宗尚欲挽留,經李泌伏地力請,唐肅宗也就允許了。李泌一肩行李,兩袖清風,飄然南行,從而居山自樂,不問世事。"其實李泌的歸隱是要避免殺身的災難。”《中國通史》。
“七六二年,李輔國、程元振殺張皇后等,擁立太子李豫(即李俶,唐代宗),唐肅宗驚死。”
“七六八年,唐代宗召李泌來京師,要李泌吃酒肉,娶妻、做官(宰相),為世俗人。李泌保持賓客身份,固辭宰相,卻被迫娶了妻。”《中國通史》
七七零年,奸相元載要驅逐李泌,唐代宗告訴李泌說,等我決意除掉元載,再召你回來。於是李泌到江西做了判官。
七七八年,李泌又被召來京師。唐代宗說,好容易八年才殺這個賊,幾乎不能和你見面。可是不多幾天,優柔寡斷的唐代宗,聽從宰相常袞的讒言,又使李泌出京去做州刺史。
(5)、七七九年,唐代宗死,唐德宗(李適)即位。唐德宗也是一個輕舉妄動,剛愎自用之人。
七八三年 唐德宗感覺到了危險的緊要關頭,使人去召時任杭州刺史的李泌回京,任用他為宰相。因此時只有李泌一人能力挽狂瀾,只有他能夠說透厲害 ,打動唐德宗的內心,無奈之下李泌允許做了宰相。
“李泌做了許多有利於國的事,愈得信任,因而提出’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國),西結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計劃。”
《中國通史》。
透過計劃的實施,唐朝恢復了與回紇、南詔國的親善關係,因而形勢大變,從此吐蕃勢弱,不能危害大唐。這是李泌政治生活中取得的最大的一個成就。
“唐德宗說自己為什麼能接受李泌的諫諍,因為李泌說理深透,態度和順,使人信服,不能不從。”《中國通史》
三、歷史評價
李泌的傳奇經歷令人驚歎,他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也是肅、代、德宗三朝實際上的宰相,但他卻不擔任實職,是無其名有其實。他衷心義膽,盡全力幫助君主把事辦好 而後就隱居南嶽,召之即來,來之能去,不貪功戀棧,視功名利祿如無物 ,真乃是大悟大徹之人!他淡泊明志,清靜無為,靈活地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在當時就被人們稱其為神仙。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一有時機便遠離朝堂,經年隱居於衡山。但他又是憂國憂民之士,當國家災難深重,朝廷需要他時,他能挺身而出,共赴國難,體現了:時危見臣節,板蕩識忠臣的氣節。直至最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同意了唐德宗的請求,以67歲高齡出任宰相,雖然執政的時間很短,但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國家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惟其好談神仙,頗尚詭誕,未免為世所譏諷。
結束語:唐安史之亂後,李泌出山 ,關係甚大。外有郭子儀,內有李泌而能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唐肅宗始得中興 。李泌歷事三朝,功勳卓著,而其最足多者,莫如調護骨肉 ,調和君臣將相,善格君心, 可謂費盡心機,正本清源,不愧為一代賢相,社稷之臣矣!
回覆列表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生於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
李泌出身遼東李氏,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於靈武,召李泌參謀軍事,寵遇有加。但他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再被召為翰林學士,接連受宰相元載、常袞排擠,被外放至地方任職。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參預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籌劃,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年六十八。獲贈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