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北斗星3557
謝謝朋友邀請,李世民,在隋末,刀兵四起,李世民和他父親李淵,在太原急需力量,以後收復了瓦崗眾英雄,用幾年的時間,平定的反王,打敗隋朝的統治,李世民雖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好像是不光彩殺了哥哥,但是這個不影響,李世民在歷史上的功績,李世民開創了歷史的先河,執政23年造福黎民百姓,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開創了大唐的文化,外國人都像唐朝取經學習,當時李世民把唐朝治理的,夜不閉戶,畫地為牢,李世民是歷史的名君,能聽進魏徵,勸誡,他平定了突厥,平定了高麗,李世民開創了古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千古傳佳話,萬古流芳,一代明君李世民!
-
3 # 讀史問路
唐太宗當然是明君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其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但瑕不掩瑜,以其登位後的政績來說這些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一、政治
唐太宗任人唯賢,不計小節,對隱太子舊部多有重用,魏徵就是典型代表。同時發揚隋朝的科舉制,給予寒門子弟進入仕途更多的機會,防止門閥士族壟斷人才晉升渠道。而且有明君該有的氣量,對魏徵等人多次的直言逆鱗也都能忍受接納。
二、經濟
唐太宗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自隋末戰亂以來嚴重受損的經濟得以恢復原氣,天下出現了久違的安穩局面。
三、軍事
唐太宗在位時期,先後攻滅東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國,重振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漢聲威,並在邊疆設立都護府,擴大了大唐領土。
四、文化
修史編書,擴大了大唐的文化影響力,確認了泛中華文化圈,其影響力至今仍在。
總結:唐太宗在文治武功上都有所作為,其治理模式對後世十分有借鑑意義。
-
4 # 跪射俑
分析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即以玄武門之變為界限,前期為武功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他跟隨父親李淵起兵,靠武力一統天下。在此期間,李世民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後期為玄武門之變之後,為文治階段。這一階段,李世民主要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在此期間,隨著不斷開創經濟建設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武功。最主要的是消滅了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競爭對手東突厥。
那麼,他的這種偉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概括來講,主要有五大功績:
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民為本的核心思想的建立。
二、幫助父親李淵,推翻了腐朽的隋煬帝統治,建立了一個新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三、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道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四、消滅了當時強國東突厥,使邊關安定,獲得了天可汗的偉大名號。
五、確立了大唐帝國強國的地位,使周邊諸國俯首稱臣,與中國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再偉大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晚年終究也逃不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歷史評判。他建立了偉大功業,但也犯了一些錯誤,他的錯誤主要體現在:
一是好大喜功,東征高麗,勞民傷財,無功而返。
二是不再聽得進不同意見,變得固執和偏信。
三是迷戀金石丹藥,誤入歧途。
一部《隋唐英雄》系列電視連續劇,描繪了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刻畫了李世民、秦瓊、程咬金、羅成、李元霸、單雄信等一群英雄好漢的光輝形象。其中,李世民的表現尤為突出。
就連萬里之遙的印度國王戒日王也聽說過李世民的豐功偉績,不無神往地說:“嘗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鑑,長而神武。……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
5 # 追綜到底
唐太宗的賢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節用戒奢: 他力戒奢侈,儘量節儉,剋制自己的慾望,減輕百姓的負擔。他沿襲了隋朝的中央官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唐太宗下令精簡機構,裁撤了許多冗員。
②招賢用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不論資歷,不計親疏,只要是治國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唐太宗還沿襲隋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確立,改變了過去官員選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舉取士不重門第,完全取決於考試,改善了選官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學人得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擴大了統治基礎。在科舉制度的激勵下,士人讀書的風氣更加興盛,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虛心納諫: 唐太宗經常鼓勵大臣們指出自己的過錯,不要有什麼隱瞞。對大臣們所提的意見,他也總是虛心採納和改正。 唐太宗統治期間被稱為“貞觀之治”.他的貞觀之治,不僅是唐以前所未有的封建盛世,也是唐代以後歷代皇帝所讚頌的典範。歷史上有這樣的皇帝當然算明君了。
-
6 # 趙立波
作為大唐盛世的開拓者,同時更是李唐王朝的重要奠基人,李世民的一生可謂騎馬射箭縱橫沙場,下馬後揮毫潑墨,指點江山,是歷史上少見的文武雙全的人物。從16歲頂著貴族光環的他跟隨父兄強勢崛起走上軍旅路途,18歲充當先鋒官,24歲已經威名遠揚,縱橫沙場取得赫赫戰功。在29歲登基後,他俯仰江山,開啟了中華文明重要的盛世典範,這些均與李世民的個人風採、能力有著直接關係。
李世民畫像
(一)、二十九歲的李世民意氣風發指點江山,詮釋了盛唐的青春活力。
武德九年(626年)的六月,雖然天氣炎熱,大唐卻剛剛經歷了令人顫抖的“玄武門之變”。老皇帝李淵作為這個親情悲劇的最大沖擊者,開始變得心灰意冷,在事變的第三天,正式向天下發布李世民為皇太子的詔書。“皇太子世民夙稟生知,識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內。朕付託得人,義同釋負。”最後一句話更加重大意義:“自今後軍機兵杖倉糧,凡厥庶政,事無大小,悉委皇太子斷決,然後聞奏。”【1】幾天後,李淵正式提出“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以此正式完成了父子的權力過渡。二十九歲的李世民意氣風發,與此對應的是精力充沛和對帝國事務處理的快速反應的高效運轉,從而為全面開啟“貞觀之治”提供了充分準備。眾所周知,李淵是靠著如狼似虎的兒子們最終奪得天下,將一盤散沙收攏整合。在締造大唐時,李世民的能力和功績是最大的。當然,李淵的也絕非範範無能之輩,而是“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的一個人。【2】也正因虎父無犬子,李世民在關鍵勝利戰爭中,獨立指揮了四大戰役,從武德元年抗擊薛舉,到五年後平定劉黑闥前後四十六個月,李世民自己在戰場一線就多達二十七個月,戰爭這個放大器全面展示了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對於戰爭,他曾站在高度總結說:“吾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3】這是典型的“田忌賽馬”戰術,也是李世民活學活用的典範。甚至李世民深諳“持久戰”的精神要領,在兩軍對壘呈膠著狀態時,他會採取拖延敵軍,磨耗對方耐力和糧餉,最後關鍵一擊,所謂的“堅壁挫銳“、“敵飢以持久弊之”的戰術成了青年李世民的制勝法寶,從16歲到29歲的青春年華,李世民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詮釋了年輕有為的真正內涵。
(二)、大唐軟實力的建設者,用人藝術成就了盛唐內涵。
對於軟實力他首重的是人才,曾說:“為人君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4】李世民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體會就是源自於早年創業關於人才力量的重大認識。在那個門閥制度長期壟斷的情況下,李世民率先打破出身資質,“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5】面對“士大夫以亂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的情況,李世民迫切地希望“擢將於行伍之中,取士於凡庸之末”。在制度上全面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最後讓所有讀書人都汲汲於功名,時人對此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6】當李世民看到新科進士魚貫而出的盛況時,情不自禁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這種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迫切,最終讓李世民收穫了大量人才,從而充實到各地,為盛唐源源不斷注入了活力。此外,李世民選人用人最大的特點是,早年秦王府的心腹,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高士廉等“親故”和早年李建成手下的人才也都被李世民成功爭取過來,如魏徵、王珪、張玄素等。最後就是其父李淵留下的股肱重臣如蕭瑀、封德彝等人。
從制度上和有針對性地選人用人無不體現了李世民的戰略高度,此外他非常珍惜自己經營起來的人才梯隊。在根本上防止彼此傾軋。貞觀十七年,蕭瑀因為地位被房玄齡超過,於是對李世民進讒說房玄齡:“朋黨比周,無至心奉上”,還進而詆譭說:“此輩相與執權,有同膠漆,陛下不細諳知,但未反耳。”【7】李世民嚴肅駁斥了蕭瑀的讒言。此外對於曾經對立面爭取過來的人才,李世民“洞然不疑”,透過不斷放手使用,最終這些人死心塌地為其出力。(三)、李世民的個人風度,開啟了包容的盛唐氣象。
李世民在求諫和納諫上的風度是其一生最大的亮點,雖然貴為帝國之尊,卻經常能謙虛聽取納諫。早在被立為皇太子時,他就下令“百官各上封事”【8】此後不久即位,他的書案前如雪片般飛來的奏摺湧到了這個年輕人的面前。對於這些建議,李世民對司空裴寂說:“有時候上書奏事,條數很多,朕總貼上在屋壁,出入都看一次。所以孜孜不倦,要對得起臣下的一片苦心。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9】
李世民書法
李世民登基之初,行為舉止頗為嚴肅,許多臣下擔心諫言失當,所以很是顧慮。當他聽說後,馬上改變態度,跟臣下說話都是和顏悅色,誠懇地聽取。對此他解釋說:“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國,必籍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10】李世民的風度如暖暖的春風,吹進了帝國每個角落。對於求諫,李世民還想了許多獎勵辦法,當時有個叫元律師的被判死罪,主管官員諫言說:“根據法律,不該處死,怎麼可以濫用酷罰呢?”李世民聽了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將蘭陵公主園賜給他,價值百萬錢。有人認為獎勵太重了,對此李世民迴應說:“即位以來,從未有過這樣的諫諍,所以特給重賞”。此後對於官員諫言並得到獎勵的事情非常多,帶著特殊的體溫都被載入了那段歷史,而以魏徵為代表的直諫將此推向了高度,生動展現了李世民的個人風度和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史載“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11】李世民經常召見他到內室,徵詢一切過失。短短几年,魏徵總結了二百多條重要諫言,讓李世民非常讚賞。然而李世民畢竟也是情感動物,有時對魏徵的勸諫也有過激烈反感。貞觀六年的三月,退朝後,李世民忽然大罵說:“一定要殺了這個農家老頭”。長孫皇后問對誰如此發怒?李世民說:“魏徵每廷辱我。”皇后勸解道:“妾聽說皇帝聖母,臣下才會憨直,今天的魏徵的言論全都是因為陛下的英明,我應該向您祝賀。”【12】由此李世民給君臣和諧起到了經典規範。
兩年後李世民發現一些官員在向他奏事事,總是戰戰兢兢,恐懼不安,說話語無倫次,於是強調說:“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13】於是他安慰這些人說:“今後就算你們的諫言不一定對,我也不會生氣,如果斥責你們,恐怕你們再也不敢說話,今後誰還能給我提供建議。”李世民的風度影響下“諸臣之敢諫,實由於帝之能受諫也。”大唐的風度就是在如此情況下,逐漸形成,從而讓那段歷史雲蒸霞蔚,雍容大氣。
註釋: 【1】《冊府元龜》卷二五九 【2】《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3】《舊唐書》薛仁杲傳 【4】《舊唐書》蕭瑀傳 【5】《帝範》卷一《求賢》 【6】《唐摭言》 【7】《舊唐書》蕭瑀傳 【8】《舊唐書》太宗本紀 【9】《貞觀政要》 【10】《貞觀政要》卷二《求諫》篇 【11】《舊唐書》為政傳 【12】《魏鄭公諫續錄》卷下 【13】《廿二史札記》卷一九
-
7 # 雅雅的時光
從歷史角度分析李世民確實是為明君,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嚴重大亂,導致人口銳減,使得武德年間、貞觀初只有200萬戶 ,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嚀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後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作為皇帝善於採納大臣的建議這很簡單,難的是如果大臣經常挑毛病讓自己下不來臺還任用他就很難。有一次魏徵在朝廷上與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太宗想要發作,又怕失去虛心納諫的好名聲,強忍住沒有責處魏徵,但回到內宮見到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鄉下佬兒魏徵。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去內室換了朝見的禮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很驚奇,長孫皇后卻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唐太宗聽了非常高興,頓時怒氣全消。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貞觀四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然而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貞觀七年秋天再回來就死。貞觀七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候大唐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人們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機率也就少之又少。
-
8 # 真誠地看著你
唐太宗時期打敗了突厥、高句麗,國力大幅提升,大唐威震八方,被尊為天可汗。你說,如果是王八蛋能幹成這樣的成績?
-
9 # 緣已盡
我是愛火燒不盡,我的的回答是,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但不是一個好人。
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任用賢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一直以來作為明君的代表為後人稱頌,然而從做人的角度來說,李世民則算不上是個正人君子。
原因以下:
第一,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殺光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嚇的李淵馬上退位。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最爭議的事件之一,拋開該事件政治鬥爭的本身,李世民在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後,已經取得了絕對的繼承權,然而他還是將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以及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不論長幼,一律處死。
要知道,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親侄子,李淵的親孫子。
李世民仗著兵權在握,李淵也拿他毫無辦法,最後不得不退位。
第二,比老虎還毒,14個兒子,只保住三個
生於帝王家,那是一件何等幸運的事情,然而做李世民的兒子,下場可是不太好。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其中3個被殺,3個自殺,3個早夭,1個被軟禁,2個被流放。
李世民的皇帝位子來的並不光彩,他的兒子也效仿他想篡奪他的位置。李世民第五子齊王李祐,太子李承乾先後謀反,李祐被李世民賜死,李承乾貶為庶人,兩年後也死了。
第三 晚年窮奢極欲,貪戀酒色,吞丹暴死。
公元636年,年僅36歲的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身邊少了一位“賢內助”,從此他愈發表現出貪戀酒色的本性。他經常命人四處蒐羅美人,以充內庭。後來的武則天也是這個時期進了後宮。當時的武則天才十四歲。
為滿足慾望,李世民連弟媳婦都不放過,弟弟齊王李元吉死後,弟媳婦楊氏迅速成為李世民的枕邊人。廬江王被殺後,他的媳婦也被迫鑽進了李世民的被窩兒。
長生不老,成為了李世民晚年的最大追求。據記載,李世民多次組織人員煉製丹藥。648年,唐軍抓獲了一個天竺方士,名叫那邇娑婆寐,此人自稱已活了200歲,有長生不老之術。“太宗深加禮敬,館之於金飈門內。造延年之藥”。
李世民長期服用這些“仙丹”,加上荒淫無度,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結果52歲就死了。
-
10 # 劉坤忠12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十七歲就隨父李淵在太原起兵,文韜武略,統帥全軍。為大唐建立,居功之偉。627年繼位,重用魏徵,從諫如流,把魏徵當一面鏡子,可知道自己的得失。對百姓減輕賦稅,發展經濟,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討高麗,突厥,吐番,開疆拓土,穩定邊防。幫扶弱小鄰邦,傳播大唐文化,與世界各地貿易經商,加強與各國聯絡交往,使大唐名揚海內,是世界文明強盛之邦。。。現在世界各地華人華僑聚集之地,有唐人街,盛大節日都穿唐裝,不忘大唐之強盛,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邦。大唐互鄰友好,幫助其它國家就好像現代中國幫助非洲國家一樣。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與百姓的關係比做船與水,說水能載舟,也的覆舟。李世民精通史冊,深知興衰,百姓是國家的命脈,開啟貞觀之治,使人民富足,國家富強。李世民為大唐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礎,不愧為一代雄主,一代明君。
-
11 # 墨骨讀書
來到唐朝我們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到底算不算明君問題。
毫無疑問唐太宗李世民當之不愧為一代明君。唐王朝是中國歷史的巔峰王朝,以繁榮和昌盛開創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唐王朝三百年曆史,其交織著政治的博弈,有這燦爛的文化,史詩班的浪漫,還有我國第一位女皇帝也現與期間。至今,唐王朝的榮光依然閃耀,其中最為璀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隨父親少年從軍,晉陽起兵拜秦王
李世民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8年),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李世民17歲參加左屯位將軍雲定興的軍隊,前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18歲,父親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義寧元年(617年),19歲的李世民隨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史稱“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義寧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攻克東都洛陽。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時年20歲。
▪四方征戰納賢士,玄武之變立貞觀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並未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1 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2 擊敗宋、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3 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4 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軍事團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在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幫助下,在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下。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勵精圖治薄賦尚儉 ,開闢盛世“貞觀之治”
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提醒自己剋制慾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諫,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致力復興文教,令隋末動盪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是隋末的近2倍,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著《帝範》教子,終南山病逝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在位二十三年,建豐功偉績
▪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用人唯賢: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透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完善制度: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從諫如流: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百姓人心中沒有怨氣。豐衣足食,因此犯罪率很低。
▪經濟方面
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重視商業發展,出臺便利條件,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像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漢開闢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絡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軍事方面
貞觀二年,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
貞觀四年,令李靖出師塞北,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向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觀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唐軍取得多次大。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繼續徵高句麗,滅高句麗。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文化方面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親自寫《晉書·王羲之傳贊》。
匯聚四部群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
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貞觀元年(627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貞觀十八年(644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政策。
唐太宗實行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外交方面
中外關係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遊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經常派使者互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頌揚備至。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明君。
-
12 # 讀點正史
唐太宗是中國皇帝中少有的賢明君主。
唐太宗注重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他知道只有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發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太宗提倡節儉,禁止大興土木工程。重視農業生產,在他執政時期,農田種植面積擴大,糧食增收,人口增長。
唐太宗重視學校教育,完善科舉制度。注重透過考試選拔人才,他知人善任,許多清明官吏無論在地方做官,還是在中央從政,很多人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大將軍李靖北擊東突厥,俘獲其首領頡利可汗。唐太宗採取寬容的民族政策。正確處理了東突厥問題。透過和親政策與吐蕃發展友好關係。他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
唐太宗勵精圖治,唐朝初年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親自經歷了隋朝的興衰,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重蹈隋亡覆轍,他身邊出現了很多敢說真話的諫臣,如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馬周,為貞觀之治作出了貢獻。
“太宗三鏡”,善於納諫。大臣魏徵規諫200多次,在朝堂上當眾指責太宗的過失,讓太宗尷尬。而太宗不但不殺魏徵,而且對他高度讚揚。《舊唐書·魏徵傳》記載了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
【原文】及(魏徵)病篤(病危),(太宗)輿駕再幸其宅,扶之流涕。(唐太宗)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烈徵(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徵亡後,朕遣人至(魏徵)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雲‘ 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有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祥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懷疑)可以興矣。 ’其(魏徵)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
【解析】:魏徵病危時,唐太宗再次乘車到魏徵家,扶著魏徵的手潸然淚下。太宗曾經在朝廷上對他的近臣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道理,用人為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經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自己犯錯誤。如今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徵去世後我派人到他家,從他書箱裡找到一頁奏疏,上面寫道:天下的事物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得以安內,任用惡人,國家就發生動亂。朝廷大臣中,君主對他們有愛有憎,對憎的人只看到他的缺點,而對愛的人只看到他的優點,愛與憎,要仔細謹慎呀。如果喜愛一個人能看到他的缺點,憎恨一個人能看到他的長處,斥退邪惡的小人大膽果敢,任用賢良的人不懷猜疑,那麼,國家就可以興盛發達。”魏徵留下的奏章就是這樣寫的。而在我看來,恐怕難免犯這樣的錯誤,公卿近臣們可以將魏徵的話寫在笏板上,知道我的過失就一定要規諫啊。
人無完人。唐太宗也會犯錯誤。唐太宗(598-649)比魏徵(580-643)晚病逝6年。公元647年他患風疾。久治不愈,開始迷戀方士煉丹,兩年後因為服用丹藥過多,中毒暴亡。如果魏徵還在世,也許能規諫太宗不吃丹藥,得以長壽吧。
總之,終其一生,唐太宗注意汲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善於納諫,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是屈指可數的明君聖主。
-
13 # 一米八的皮卡丘
被稱一代明君的李世民, 其實在歷史上, 真的是禽獸不如
被稱一代明君的李世民,其實在歷史上大家是相當熟悉的了。但是對於他的父親估計很多人是連名字都不知道了吧,真的是被自己的兒子坑到家了,畢竟自己的兒子太優秀也是一種不幸了,使得自己即便是開國皇帝也是沒有什麼存在感了,那麼在歷史上為什麼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就十分的沒有名氣了呢,那還是拜李世民所賜了,那麼具體是怎麼一回事了?我們就接著說吧。
雖然李世民在很多人印象裡面是一個好皇帝了,那麼其實在自己上位這件事情還是極其的不光彩了,因此很多學者也是對他進行了很大批判了,甚至說是畜生不如了。
歷史都是勝利的人書寫了,因此李世民在當時權力之大,自然也是篡改了歷史,但是真相永遠就是真相,只要發生了,就會有被發現的可能了,上位事情也是無法隱瞞住的。根據歷史來看,唐朝的皇位其實並不是屬於李世民,和他也是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是他父親的了,那麼為此,把自己的哥哥殺掉以後,就開始逼迫自己的老爹,把他趕下臺,這樣的話才能達到自己登上皇位的目的了。
那麼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解了?為什麼李世民就這麼冷血了呢?難道是說為了權力,真的是可以不顧一切了嗎?
估計李淵心裡也是非常想不明白了吧,自己竟然有一個這樣的兒子了,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還沒有做幾年,結果兒子跑過來威脅自己,讓自己下臺,這種事情真的算是千年一遇了吧。
除此之外,李世民不光事情做得十分過分,而且還主動去逼迫史官們去改寫歷史,對於自己父親攻打隋朝的所有細節戰役,把主人公都改寫成自己,對於這個做法,不知道大家心裡是怎麼看了,反正我是覺得李世民真的是混蛋一個了。
那麼也有很多小夥伴們會說,可能李世民覺得自己的老爹沒有才能了吧,所以才覺得自己上位治國才是一個好的選擇了,要是這麼認為真的是打錯特錯了,李淵也並非是簡單的角色了,不然也不會拿下隋朝的江山了,而且在征戰的過程中就表現出他是一個足夠有頭腦的人了。
總的來說,被人稱一代明君的李世民,其實在歷史上,真的是混蛋不如。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4 # 國寶小熊貓123
毋庸置疑,李世民明君當之無愧。千年以來,李世民幾乎成為明君的象徵。被數千年來幾乎所有人承認,自然可堪稱明君。
李淵起兵時,李世民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將領,並幾乎打下了大半個天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稱帝后,馬上得天下,卻不馬上治理天下。對內,他能夠善於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天下能夠休養生息,百姓富足,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史中最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李世民開疆拓土,滅亡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龜茲、吐谷渾等西域諸國,征伐並重創了高句麗;設立了安西四鎮,大唐鐵騎之下,無不臣服,被尊稱為“天可汗”。
文治武功如此鼎盛的李世民被稱為明君,當之無愧。
當然,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李世民是一個好皇帝,但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好人。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納弟媳為妻,同時逼迫李淵退位,如此作為,實在稱不上一個好人。但這無損於他明君的稱號,更無損於他對歷史的貢獻。
-
15 # 無根樹花正孤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從他去為以後唐朝進入了第一個盛世,這個盛世被後世的學者大書特書。後人稱其為貞觀之治。人們普遍的相信,唐太宗治理之下的唐朝擁有著和歷史上任何一個盛世相匹敵的能力。可是唐太宗的繼位並不是十分正當,而他繼位的不正當性給了人們的口時,大家覺得唐太宗到底算不算一代明君呢?
唐太宗殺兄篡位成為唐朝皇帝本就不應當從宗法制的繼承角度來看,唐太宗李世民在沒有做皇帝之前,他只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哥哥你建成才是名義上的皇太子,也是宗法制度下面皇帝之位的第一繼承人。他哥哥李建成不死根本輪不到其他人,既為李世民的繼位是透過不正當手段得到的。
李世民當時在外面立下了許多功勞,大家都覺得李建成功勞不如李世民,而當時擁護你是建成的人,又認為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就應當繼承皇帝的位置,雙方勢力圍繞著皇帝之位展開了複雜的鬥爭,連李淵都很無奈。可是一個做父親的人無法解決自己兒子之間的鬥爭,那麼他就會失去威信,這使得李淵之後面失去皇位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成為皇帝,這場政變是唐朝歷史上最陰暗的一面,那個時期的李世民在殺掉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之後成功的成為了大唐宗法制度上唯一的繼承人。也不能說是唯一隻能說最適合的一個繼承人,在當時他做了幾個月太子之後就逼迫李淵讓位自己做皇帝,年號貞觀。
從百姓和國家層次來說,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鬥爭再複雜那也只是他們一家人的事情。我們關心的只是誰做皇帝之後對老百姓更有利,對整個國家更富強。你是民在成為皇帝之後,他勵精圖治,聽取別人的建議,把國家治理的很好,可謂是蒸蒸日上,而老百姓也進入了一段和平發展的時期。
唐朝歷史上第一次盛世就在李世民的治理之下,南寧的貞觀之治帶給後人的不僅是文化上的影響,更是後面封建王朝對盛世的衡量標準,大家普遍的認為貞觀之治可以和後世的開源盛世相提並論。而朝廷上面政治清明,朝廷官員任用得當,李世民做皇帝有做皇帝的氣魄,它對外征服四方夷狄成為了全天下共同尊敬的人。
-
16 # 王玉潔507
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勵精圖治,經濟繁榮,這一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
一,唐太宗繼位初對農民釆取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如從公元627年至公元629年,吳東,吳中各地連續發生霜、蝗災害,農民苦不堪言生活難以為繼,甚至出現了賣兒賣女的現象。唐太宗當即下令開倉救濟,竭力地幫助災民渡過難關。
二,唐太宗還是一位最善於納諫的皇帝。有一次他問魏徵:“當皇帝怎樣才是明,怎樣才是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很讚賞這句話。他和宰相商量國家大事的時候,都叫大臣參加,充分發表意見。
四,知人善用,任人為賢。他說:“人君必須至公無私,才能服天下人的心。我和你們每天的衣食,都是從民眾中取得。所以設官立職,就要為民眾為事。不應以關係親疏和資歷深淺定官職大小。
他當時選官敀標準:1.是德、2.是才、3.是行為。所以唐太宗時期,選拔了不少寒門子弟出身的人才出任政府官員。
五,對待突厥威脅的問題,他採取了恩威並用的策略。唐太宗親自訓練士卒,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唐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利用突厥內部尋盾攻打突厥,突厥兵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突厥君長頡利被俘,唐太宗不但沒殺他,而且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這不反反映了唐太宗的寬宏大度,也顯示丁他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
六,為了鞏固封建政權,唐太宗很重視法律、法規的建設。從即位起就開始組欲很多精通古今法典的人才,多次進行修訂和編纂法律。公元637年正式頒佈唐律12篇,共500條。因為這些律法是在貞觀年間制定的,所以也稱:“貞觀唐律”。
唐律基本上依據隋律制定的,但比隋律有了很大的進步。內容比較完整,條目簡要、嚴整,職權範圍清楚明瞭,進而成為以後宋、明各朝代法典的典範。
所以說唐太宗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
-
17 # 史海垂釣
首先我認為唐太宗李世民乃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賢主,其治國理政之才可以稱得上是經天緯地。而歷史上對於唐太宗李世民也一直是好評如潮,其中不乏有後世一些皇帝以李世民為楷模 。就連我們的偉大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也曾評價其軍事才能:"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而唐宗宋祖一詞亦用來形容後世皇帝有很好的治世之才,是一個開明的皇帝,堪比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由此可見唐太宗可稱得上是明君賢主。接下來就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唐太宗可稱得上是明君英主;
1.從軍功來看:唐太宗皇帝之位的由來雖一直受人詬病但是卻不能否認其治國理政之才能,然而,玄武門之變也並非無緣無故,如果他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或許死的人就是他了,從晉陽起兵到李世民為唐朝開疆擴土征戰四方再到玄武門之變,再到登基為帝,李世民一生戰功赫赫,為唐朝統一全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從治國理政上看:對內以文治天下,對外開疆擴土,為唐朝盛世奠定基礎,在任期間,任人唯賢,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魏徵,長孫無忌等人皆是名揚天下的名臣,開創三省六部制,整飭吏治,使得唐朝海晏河清,在經濟上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度使得經濟繁榮軍事實力強盛,萬邦來朝,外邦稱天可汗,這不可不謂之明君。
3.從領導力上看,李世民有責任心,勤於政事,在任期間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皆達到唐朝的鼎盛時期,開創貞觀之治,著《帝範》總結自身功過,教育其子。
總述;唐太宗李世民雖有玄武門之變這樣不光彩的歷史,但是俗話說人無完人,又豈能要求其十全十美呢,總的來說李世民的功是遠遠大於過的,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稱之為千古一帝又有何妨呢。
-
18 # sin37.5
首先,先看看明君的標準吧,再評價李世民是否達到標準了,最後綜合歷史分析原因吧。
回顧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親賢臣,遠小人”
諸葛亮認為,做一個好的君主,應該要做到“開言路”、“秉承仁政”、“自身有好的道德修養”、“賞罰分明”、“親賢臣,遠小人”
從中我們可以大略窺視,對於儒家價值觀來說,明君應該施仁政、勤政愛民、選賢與能、賞罰分明、察納雅言……
再從《荀子·君道》一文來窺探一下儒家對於明君的標準。
荀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國家、政治、社會制度的總設計師。正如譚嗣同所說的“兩千年來之學荀學也”,如今的國家政治體制都有荀子學說的蹤跡。
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也曾奔走於齊、秦、趙、魏之間,向君主們宣講自己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理想。諸侯們試圖向他詢問這麼一個問題:“請問為國?”荀子道:“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主是萬民的儀表,是天下的標準。您那麼急迫地問我如何治國,於其身也,卻身不正,禮不尊,人才不重,何談為國之道呢?
荀子繼續說:河水的清澈取決於水源的純淨,而不是河道的變更。先王的法律條令至今仍在,但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治之國早已經四分五裂,這難道不應歸咎於歷代的君主嗎?所以,一個國家治亂的關鍵不但在於法律的嚴謹和各部門官吏的盡心盡職,更在於作為統治中心的君主理應擔負起最重要的責任。
除了修身正己之外,荀子提出了為君者的必要條件:隆禮至法,選相取才。運用禮、法這些統治的工具,來建立上下有序、各守其位、各盡其用的穩定社會。因此,統治之道的核心就在於“能群”,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整個社會組織成一個緊密協作的集體,從而加強國家的中央集權,達到君民一體的理想境界。在荀子的政治藍圖中,君主承擔著一個國家的宗教領袖、法律的制訂者和維護者的責任,一言一行都嚴格遵守禮法的規定,並且宣揚禮法的尊嚴。
總結一下,受儒家傳統價值觀的影響,我們對於明君標準大致有以下
標準:
1.尊孔崇儒
儒家對於明君的論述透過大量禮法觀念,不斷將“明君”具象化,或者說儒家知識分子牢牢將“明君”標準的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抑或是同化在儒家傳統價值觀念當中。所以明君的第一個標準就是“尊孔崇儒”,如果君主所為之事對儒家傳統價值觀有所衝擊,那麼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尤其是在儒家話語體系下,排上“明君”稱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當然這是個必要條件,不是說推崇儒家的地位就一定能被叫做明君,這就需要其他充分條件的支撐了。
2.為國家或民族做出傑出貢獻的帝王
什麼叫做“為國家或民族或百姓做出傑出貢獻”,確實有些寬泛,具體來說,還是要符合儒家傳統價值觀念。比如大一統觀念,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或者在全國一統的基礎上擴充套件了國家的疆域,如漢武帝等;或者強化“多民族”國家概念實質操作的帝王,促進了民族交流和民族團結的……
3.戡亂平禍
明君治下至少不能有大的動亂吧,不能影響百姓的安居樂業吧,不能頻繁出現不穩定因素影響全國的生產生活吧。內憂外患,諸侯、異族、敵國、亂民、邪教都擺平了,內部外部都穩定下來了,全國進入穩定發展的狀態,雖然偶有軍事行動,但不影響發展大局的,能做到這樣的君主才能稱作明君吧。
4.選賢與能
選官當中,什麼叫“賢能”、什麼叫“德”,這在古代中國一直是一個比較爭論的問題。選官最好的境界當然是“德才兼備”,當然這樣的理想狀態出現的比較少,大部分時候還是“有德無才”或者“有才無德”之間做選擇,而且還要做到制度內,能夠長效化運作。
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一條真的很難,不是難在帝王選才,而是難在制度,難在使用制度發現人才,並且長效化,或者在比較長一段時間內選出人才。
檢驗標準就是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帝王的一言堂或者官員集體卸責都是說明君臣關係是不太良好的;沒有官逼民反,沒有盤剝百姓,真正做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再就是臣,臣不能結黨、欺上瞞下,當然君主對於臣也不能太過嚴苛,否則會重蹈明初的覆轍。
最後就是國家的整體實力在君臣一體之下,是否得到了強化和提高。
選賢與能進一步的邏輯就是知人善任。選出人才之後,做到發掘人才適任的崗位,並且給予支援,這也是明君的標準。
5.立儲得當
能夠做到上述方面的君主,在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方面的手段和效果應該是可以的。那麼他下一個急需處理的問題就是立儲,並且將立儲的班底準備好。
首先,立儲。繼承人的選擇當然是重中之重,沒有治理國家的志向,不會任用人才,沒有德行,應該不適任繼承人。當然繼承人的選擇還有諸多需要考慮的。
其次是繼承人的班底。國家很大,需要治理國家的人才也很多,但終究還是有一個核心團隊,或者說君主的核心治理隊伍,那麼對於繼承人繼承之初,沒有核心班底對於執政之處的繼承人,這是非常危險的,也可能出現統治危機的。
最後,掃除威脅繼承人繼承的因子。
立儲當然還是儘可能留下有用的人才,但難免也會留下不利於繼承人繼承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事,作為明君來說,在卸任之前,為繼承人掃除威脅的因素也是很必要的。
6.制定制度
雖然我們說帝制國家主要方面是人治,但國家說到底還是要講規矩的,這裡的規矩既指的是政策,也是律法,首先要制定國家的大政方針、統治律法,也包括一些刑事民事制度。並且要沿用後世。這就相當於建房子,你不知道後世的繼任之君是什麼樣的作為,會在王朝上建什麼樣的建築,那麼作為“明君”,就要將王朝的“地基”打紮實,讓王朝這棟建築承受力增強,再將王朝的主體結構完成,把王朝的“大梁”做好,保證房子不那麼出圈,那也就可以讓後世之君且“造一段時間”,不至於短短時間內“造沒了”。
7.安居樂業
中國歷史上採用與民休息的君王大都名聲還可以,安居樂業、與民休息聽多了,總是有種空的感覺,但簡而言之,就是。“少去打擾百姓的生活”具體一點就是減少百姓負擔,比如徭役、稅負、雜費等等,減少了這些,百姓靠著勤勞的雙手,穿衣飽腹還是做得到的,或許這就是史書上所謂的安居樂業吧。
8.德行不逾矩
至高無上的皇權,帶來的就是“朕即天下”,可以對於王朝產出的一切予取予求,這是作為帝王的權力,但是正是因為統治的需要,君王大都選擇儒家經典來教化百姓,帶來的後果是同樣也約束到了君王自己。儒家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對於君王而言,能夠約束他的,大概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倫理,一種是體制或者說規則。首先德行上,君王必須不能超過儒家可以接受的底線,倫理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各自的道,恪守自己要遵循的道,其中作為君王來講,影響較深的是兩種,一是“孝道”,對於君王而言,對於長輩尤其是父母親的孝道,歷來都是檢驗君王德行好壞的基礎性標準;二是“父道”,這裡主要指的是立儲,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儲時不被自己好惡左右而廢長立幼、廢嫡立庶。
其他的倫理大概就是不要有驕奢淫逸之類的不符合儒家經典的言行舉止。
至於體制方面,就是祖制祖訓。這就是上文所言的制度,明君需要制定沿用後世的制度,當然需要遵行這些制度,這都是衡量君王德行好壞或者說是否逾越了規矩(儒家的規矩、皇家的規矩)。
現在來看看李世民是否符合這些標準。尊孔崇儒,唐雖然把道家抬得很高,但同時也是做到了儒釋道並行,對於儒家的經典、規矩還是尊重的,李世民本人也基本做到了尊孔崇儒,他提倡儒學,讚揚孔子“以大聖之道,天縱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倫資其教義,”詔令天下州縣皆立孔子廟,開全國範圍內設立孔廟之先河;為國家或民族做出傑出貢獻的帝王,李世民在位期間,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人口從貞觀初年200萬戶達到永徽三年的380萬戶,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降服西域,對於加強與少數民族交流,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符合此條;戡亂平禍,這個不用解釋吧,應該是很標準地做到了“戡亂平禍”;選賢與能,李世民在政治上還是做到了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其中魏徵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歷史上有名的“房謀杜斷”也可以說是太宗最著名的知人善任的一個典範,李世民把房玄齡和杜如晦結合起來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特別的瞭解他們兩個,唐太宗李世民在房玄齡做事中發現,房玄齡善於提建議卻對如何整理一籌莫展,而杜如晦卻恰恰與房玄齡相反,可以說他們兩個是一種互補的存在,於是太宗就讓他們兩個搭配處理事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房謀杜斷”的故事,這也是太宗知人善用最經典的體現,君臣關係、臣民關係是比較好的;立儲得當,高宗李治時期的國力和統治是可以的,透過父親的積累,國力還是屬於上升期,此項也是合格的;制定制度,有名的就是《貞觀律》了,這部律是《唐律疏議》的奠基,基本確定了唐的大部分律法結構;安居樂業,看看人口增長就知道,動盪時期的人口不會呈現大幅度的增長,反推一下,至少唐太宗時期的百姓還是處於相對安穩的環境當中的,貞觀之治的結果也說明了百姓在此時期還是比較安居樂業的;德行不逾矩,這個恐怕是李世民的缺點,要說個人私德,勉強可以,儒家的各種行為規範基本都很好的做到了,最被大家攻訐的就是合法性了,玄武門之變這個“汙點”為合法性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好,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價值觀上,李世民確實存在他沒有做好的地方。
但總的來說,李世民應該是一個明君。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
19 # 銘記恩澤方
從治國理政和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以及創立貞觀之治打造大唐盛世上看李世民算得上明君,但從玄武門兵變骨肉相殘以及晚年荒淫無度導致武則天推翻李唐江山來看,李世民根本就算不上明君。
回覆列表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又擊敗強敵異國、威震四夷,強大了國威軍威,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四海臣服、八方來朝,又成為一代雄主。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的確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