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容樹高原的孩子
-
2 # 楊營雙節棍
清代的帝王姓愛新覺羅。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
3 # 鼎玉軒轅
大清是中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女真族後改為滿族。清朝的皇帝姓愛新覺羅,漢譯為“金”。清末時,很多皇族改為“金、肇、趙、羅、艾、姜”等姓。
-
4 # 致遠寧靜之翼
清朝的國姓是愛新覺羅
清朝的第一個皇帝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最後一個是愛新覺羅.傅儀,當然有的人說努爾哈赤不是清朝第一個真正的皇帝,這個就看你怎麼去看待皇帝的意義了,見仁見智吧!
其實愛新覺羅在滿文資料中很少使用,在《滿文老檔》和《滿洲實錄》中,愛新覺羅一共只出現過三次。文獻上,對於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種說法,經常自相沖突,學者一般相信,這個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創造,用來塑造其地位。
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室姓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但實際上滿語中“姓氏”一詞原文為hala(漢語哈喇、哈拉),gioro為首領之意。滿洲姓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緣宗親關係的族名(穆昆)。愛新覺羅一姓中,覺羅為姓,愛新是族名,兩者的關係類似漢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關係 。
因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該族遂成望族,以全稱相稱,“愛新”遂變為姓氏的一部分。如同那拉氏有葉赫那拉、烏拉那拉、輝發那拉等分支(葉赫、烏拉均為地名),瓜爾佳氏有蘇完尼瓜爾佳、安圖瓜爾佳等分支一樣。
清朝統治者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別,同時將一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清朝滅亡以後族人多改漢姓,如安、廖、曾、金、王、孫、艾、羅、肇、範、關、鄂、趙等。而愛新覺羅就改成了金。覺羅一詞在女真語裡是“遠方”的意思,後來,就演變成了遠支,與宗室(uksun)區分開來,比如滿語裡外祖父(goro mafa)外祖母(goro mama)外孫(goro omolo),覺羅其實就是遠支的意思。
其實這些當時真正的意義已無法考究,大家通俗理解就好!
-
5 # 小李講史
大清王朝的皇帝的姓氏是愛新覺羅。
除了皇帝的形式外還有八個滿洲比較顯赫的姓氏。
1、佟佳氏,皇太極的母親,隆科多等都是這個姓氏。
2、馬佳氏,代表人物,康熙時期大將軍圖海。
3、齊佳氏,代表人物皇太極時期的將軍。
4、瓜爾佳氏,代表人物是鰲拜。
5、富察氏,代表人物是乾隆時期的孝賢皇后。
6、那拉氏,代表人物是乾隆的繼後輝發那拉氏。
7、鈕祜祿氏,代表人物是乾隆時期的權臣和珅。
8、索綽羅氏,光緒朝的景星。
-
6 # 太極雲飛揚
我記得教科書上叫艾新覺羅,不知道什麼時候改成愛新覺羅了。
還有那個清太宗皇太極以前叫黃臺吉。
不多說了,說多了繞人。
-
7 # 歷史隨想者
清代皇帝的姓氏翻譯成漢語是“愛新覺羅”,“愛新”是族名,漢語意思是像金一樣不變不壞,“覺羅”是清高祖努爾哈赤祖先居住的地方,組合起來就是清代皇帝的姓氏。
-
8 # 此去晴空萬里
清朝從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皇帝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愛新覺羅·福臨(順治)、愛新覺羅·玄燁(康熙)、愛新覺羅·胤禛(雍正)、愛新覺羅·弘曆(乾隆)、愛新覺羅·顒琰(嘉慶)、愛新覺羅·旻寧(道光)、愛新覺羅·奕詝(咸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愛新覺羅·載湉(光緒)、愛新覺羅·溥儀(宣統)。
所以,清朝統治者,他們的姓都是愛新覺羅!
-
9 # 歷史話外音
愛新覺羅是滿清的皇室姓氏。滿語中“愛新”是族名,也就是大金的意思。“覺羅”是姓氏,是以努爾哈赤先祖最初居住地“覺羅”(今黑龍江省伊蘭一帶)作為姓氏,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愛新覺羅”這一姓氏的含義是,像金子般高貴神聖的覺羅族。
-
10 # 劉小川623
清王朝沒倒的時候姓愛新覺羅,民國時期都改漢姓了,有姓金的,艾的,還有姓肈的,我身邊朋友就有姓肈的,前國腳肇俊哲祖上就是皇族,還有根據名字改姓的,比如文學家啟功就是改姓啟了。
-
11 # 小禕說史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他的居住地建立後金,公元1636年皇太極把他老爸的後金改為清。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平,所有領地都征服了。從公元1616年後金建立到公元1911年溥儀把江山丟掉。
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室姓氏,愛新是族名是金的意思。覺羅是姓氏,是以努爾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覺羅作為姓氏,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愛新覺羅含義是像金子般高貴神聖的覺羅族。
現在就看看清朝十二位皇帝都姓什麼吧。
一、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公元1559-公元1626年),女真族,後金的建立者。公元1616年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工作,在位11年。
二、皇太極: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592-公元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孩子,公元1626年9月,接替老爸的寶座,公元1636年4月,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在位17年。
三、順治皇帝: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皇太極第九孩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繼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輔佐,14歲到前臺工作。
四、康熙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公元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孩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
五、雍正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公元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六、乾隆皇帝: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公元1711-公元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七、嘉慶皇帝: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公元1760-公元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公元1799年1月,開始親政。在位25年。
八、道光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782-公元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公元1820年7月即位,在位30年。
九、咸豐皇帝: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公元1831-公元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公元1850年1月即位。在位11年。
十、同治皇帝: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公元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十一、光緒皇帝: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公元1871-公元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是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的傀儡。
十二、宣統皇帝: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公元1908年即皇帝位。公元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所以說清朝在位皇帝一共十二位,他們的姓氏是愛新覺羅,後期很多皇族改為金、肇、趙、羅、艾、姜等姓氏。
-
12 # 秋水長天H
清朝皇室的姓氏是:愛新覺羅。"愛新"是滿語"金“的意思,“覺羅"是姓氏,清朝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叫“覺羅",他們就以地名為姓氏。覺羅在今黑龍江省依蘭一帶,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
15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庭,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一共存在了296年,經歷了12位皇帝。近三個世紀中,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曾一度代表著皇族血統的榮耀。辛亥革命後,各地相繼發生規模不等的排滿事件,儘管政府多次發文要求不得屠殺無辜的滿族旗人,但退去光環的愛新覺羅家族,依然感到了歲月的艱辛。
為了避禍,許多滿族人改換衣飾,並改用漢姓,自稱漢族。曾經的貴族姓氏“葉赫那拉"被改為“葉“或“那",“鈕鈷祿"改姓"郎",“赫舍裡"改為"高"、"康“、“赫"等。
如今,很多滿族名人僅從姓氏已經看不出他們是滿族。比如:于謙、蕭紅、英若誠、王朔、胡松華、關牧村、王立平、那英、小柯、雷蕾、火風、郭啟儒、揚少華、候耀華、劉蘭芳、金鐵霖、英達、齊秦、關之琳、周海媚、肇俊皙、馬景濤、張拉拉、王中軍、李宗翰、汪正正、蒙曼、朗朗……
愛新覺羅家族主要分“宗室"和“覺羅"兩種身份,其中努爾哈赤的父親直系子孫為宗室,多改為姓"金"。努爾哈赤叔祖父的後裔稱"覺羅“,多姓了“肇",取"清肇祖子孫“之意,還有許多改姓為趙、羅、艾、王、德、宏、依、海、文。但即便改了姓氏,身上流淌的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血液。
-
13 # 明離子
眾所周知,清朝的帝王姓氏為“愛新覺羅”,是滿族姓氏,是努爾哈赤創造的姓氏。
高貴的“愛新覺羅”前身並不高貴愛新覺羅本是“覺羅”氏,是以由後金創始人努爾哈赤的居之地覺羅得姓,“愛新”滿語中是有金子般的,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像金子般高貴神聖的覺羅氏”。
那麼問題來了,努爾哈赤首創愛新覺羅氏,那他們家之前姓什麼呢?
這可就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了。
在努爾哈赤之前,他們家族出自“伊爾根覺羅”姓。雖然不知道是啥意思,但聽起來就有一種屌絲氣息,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滿語中,“伊爾根”有賤民的意思;再說說“覺羅”這個地界,在今天黑龍江省伊蘭地區,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可以用“苦寒之地”來形容。
難怪得勢後的努爾哈赤急著改姓呢。
“伊爾根覺羅”又來自哪裡?我們本著刨根問底的理念再往下挖,再問一句“伊爾根覺羅”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剛才說了,伊爾根覺羅無論從意思上,還是居住地,都充滿著濃濃的屌絲氣質,想來祖先也發達不到哪去。這次咱還真的想錯了,《黑龍江志稿·氏族》裡有這樣的記載:
"覺羅者,傳為宋徽、欽之後。"清朝皇族與北宋皇族的歷史淵源啥意思?難不成這個伊爾根覺羅氏和北宋的兩位皇帝有關係麼?
這還真不是瞎說。在靖康之變以後,北宋徽宗、欽宗二帝以及趙氏宗族被金人擄掠到了五國城,其中有一支宗室被遷到了寧古塔一帶為奴,這支趙姓居然在此生息繁衍,條件艱苦,加之與本地居民融合,趙姓不再使用,反而發展成了滿洲第一姓氏伊爾根覺羅氏,成了後來滿人的祖先。這是在《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裡的記錄。
在後來的滿姓改漢姓的運動中,和愛新覺羅氏同宗的大部分的伊爾根覺羅氏都改成了趙姓,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說法。
回覆列表
愛新覺羅,拉丁文轉寫為 Aisin Gioro ,是清朝皇室姓氏。滿語“愛新”是族名,“金”的意思。“覺羅”是姓氏,是以努爾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覺羅”(今黑龍江省伊蘭一帶)作為姓氏,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愛新覺羅”這一姓氏的含義是,像金子般高貴神聖的覺羅族。
清代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別,同時將一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清亡以後族人多取漢姓,如金、王、孫、艾、羅、肇、範等。覺羅一詞在女真語裡是“遠方”的意思,後來,就演變成了遠支,與 mukun 宗室區別開來,比如滿語裡goro mafa 外祖父 goro mama 外祖母 goro omoro 外孫,覺羅其實就是遠支的意思。覺羅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姓gioro。
古代的女真族人並不重視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為姓。比如完顏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顏,葉赫部的人就大都姓葉赫。努爾哈赤遠祖姓夾古,是愛新(舊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遠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覺羅。遂隨部族冠姓愛新(滿語: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為遠支,則冠以覺羅(滿語goro或gioro,遠支的意思)。遂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其子皇太極建國清朝,效仿漢制,取消遠支大宗之分,使愛新覺羅成為一個姓氏。
由於古代女真族遠支宗室劃分詳細,遂許多姓氏就出現了覺羅的劃分: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後兩個字是姓。 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並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採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後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恆”、“啟”,咸豐時定“燾”、“闓”、“增”、“旗”。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愛新覺羅氏宗室近支輩份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諱上亦沒有劃一方法。胤禛登基後,其兄弟則改名為“允”字輩,但其子乾隆帝弘曆即位後,並不要求兄弟避諱。當乾隆傳位予永琰後,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將永琰改名為顒琰。道光帝綿寧繼位後也把自己名字改為旻寧。 家族龐大,為了細分,由嘉慶開始,又規定同輩同一世系第二個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豐帝叫奕詝,有同父異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們的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言”部。慶親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則是“力”部。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王妃皇后,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與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學者認為,後金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麼,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由於處於一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複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但1937年之前康德偽皇帝在偽滿洲國最後一次整體的修繕了家族譜系,所有宗室、覺羅都羅列其上,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
後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根據原先存留下來的碟譜和東北遼中新民地區的情況又由家族族長帶領修繕了譜系,《愛新覺羅宗譜密雅納支》 每十年系統修訂一次,已經成為定規。經遼寧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批准,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恢復了家廟,每年的陰曆五月十三舉行家族內祭祀。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係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
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其實到清朝最後的三代皇帝,由於近親結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後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肇",有的為"羅"等等。 愛新覺羅氏後裔在全國分佈廣泛,其生活狀態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度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