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道底呢
-
2 # 走過來I走過去
心是什麼心?不能說了心就是唯心唯物來論。
心是開悟之心,心是覺醒之心。
至真至善之心,平常平靜之心。
-
3 # 王霸斯坦
這是中國式哲學的一種狀態,是支配思維的後面的本質。是一種生命本身的感悟。具體說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用佛學話說,你已經是覺悟者,見了本性,成佛了。不是西方哲學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所能理解的。不能簡單的以唯心唯物區分。是一種唯我狀態,超越人生觀,價格觀的狀態。
-
4 # 琅琅學觀
王陽明是近代儒家的大成者,成就是非常高的。但是如果只是從唯心唯物來評價他,有點兒太粗糙了。人家的成就那麼多,就兩個字把人家打發了,難免會錯過很多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王陽明是書香門第,他的老爸就是狀元,他一家人都對他期望很高,希望他也能成為一個狀元。沒想到王陽明自己的志向更高,他要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
王陽明少年時代思想很活躍,學習的東西很雜。學過兵法,想去邊關立功,還學過道家和佛家的經典,都有比較深的造詣。有個故事是他結婚的之夜,遇到一位老道,這位新郎官居然丟下新娘,去老道那裡聽講聽了一個晚上。
可以看出,少年時期的王陽明是非常好學的,而且不是那種埋頭苦讀的書呆子,他喜歡實際有用的學問。也喜歡用實踐來檢驗學到的成果,比如大家熟知的,格竹子暈倒的事情。
王陽明學到“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早晚就能格萬物,然後從中悟出大道。王陽明認為有理,就和朋友一起從竹子“格”了起來。朋友們“格”了幾日,紛紛暈倒。王陽明認為是他們太菜,自己比他們能堅持,多堅持幾日一定能“格”出點兒什麼。結果幾天後王陽明還是暈倒了。
事情雖然可笑,但是能看出來王陽明是非常注重實效的學者。注重實效,尊重事實的學者,往往不會差到哪裡去。
這個事件對王陽明本身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他學會了任何學問都要去實踐中去檢驗,經得起檢驗的才是真學問。日後,這種想法發展成王陽明心學重要的一個內容“知行合一”。學中幹,幹中學;這個理念是非常非常有用的理念,是王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這部分理念傳到日本,發展成“全面質量管理”“精益管理”等管理學內容。在最近幾年,創業界推崇“精益創業",也是從精益管理發展而來。不用說,實際是拜王學所賜。
你看全面質量管理的“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四迴圈,是不是邊幹邊學,從幹中學,從學中幹?
中國近代的大思想家,都注重實踐,比如偉人寫的《實踐論》,鄧公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思想,都有從王學的知行合一繼承的影子。
心即理,這個思想的來歷。最初是為了反對當時流行的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動則以“聖人之言”自居,強迫大家按聖人的話去做,而放棄自己的思考。程朱理學把“理”的地位抬高到“高於一切”的地步,必須遵守,不容置疑。這嚴重地阻礙了當時知識界的思想發展。
王陽明提出“心即理”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本意是讓大家追尋內心的理性,自己發現的理,才是真的理,拋棄在書本中學到的,經過程朱等人加工過的所謂“聖人之道”。
但是到了王陽明死了之後,這個“心即理”變味了。人人整天打坐參禪,心裡想出來個什麼,就以為是天大的道理,死抱著不放。
現在很多人還是這個樣子呢。網上的噴子憤青基本都是這種,只有自己想出來的是道理,不看實際情況,更不會顧忌別人。
心即理,到了後世,造成了明代的衰弱。
致良知,則是王陽明的政治理想。王陽明把理想當成了事實,交給學生,後來也造成了王學的很多問題。王陽明認為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做事從良知出發,學知識要學到良知才能算通透。
這麼講,是太理想化了。儒家一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本來不錯。但是忘記了,某一部分人的善,對另一部分可不一定是善。
那種普天下人人均有的大善,是不存在的。比如美國人的善,和中國人的善,那可以相差甚遠。大明的善,與大清的善,也相差甚遠。
說近一點兒。王學的愛好者辯論起來,沒有一個不說自己有良知,可都有良知為什麼還會做完全相反的事情呢?為什麼還會把同一件事給予完全相反的善惡評價呢?
具體一點:比如最近大作家方方的良心,真的是良心嗎?
這裡只是簡單地對王學的三個基本內容做了一下歸攏,讓題主有個瞭解。
不要只是用唯心或者唯物來評價一位卓有成效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內涵很豐富,要仔細地學過,認真地分辨。
知行合一是王學中最有價值,也最為現實的部分,應該拿過來。
心即理和致良知,則要小心注意。
-
5 # 透過思考來獲得知識
人必須要自信。要相信自己領吾到的知識,要把知道的,想到的用到實踐中去。要用實踐來辯別真偽,既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學,是述學人心理和行為關係的學文。是一種方法論,不是唯心主義。
-
6 # 大乘擺度重升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唯心主義者。但是,他是以心駕馭一切,即以良知心駕馭一切,以心易物。通達至理的心,即是良知善知識之心,自然而然支配自已的一切時中行為,自然而然的自律行為,人天理行渾然一體,比言善行善意境更高一籌。做功德事而無功德想。
-
7 # 淡淡一掬水
毫無疑問,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心就是理”是講述“怎樣認識物,心和物是什麼關係”的。用西方哲學語言就是講認識論的,是中國式的講述認識論的方法。“致良知”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中國式語言(這裡的良,不是善良的良,是優良的良,是精良的良,就是感性提高到理性的良,何以見得?王陽明鎮壓農民反抗的“暴民”,其手段也一點都不善良);“知行合一”是“用理性指導行動、指導實踐”的中國式表達方法。毫無疑問,王陽明是一位中國古代哲學家。名副其實的哲學家。因為他用中國式語言表述了認識和事物之間的關係。
但從哲學思想的體系來講,他是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的行列。但不磨滅王陽明心學的思想光輝。他發現了人在理性思維指導下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是他的“知行合一”沒有用實踐檢驗真理”的含義。只有“用理性思維指導行動”的含義。
說王陽明的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並不是貶義詞,是對他思想體系的分類歸屬於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在人類認識自然宇宙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而且唯心主義也分“先驗論”和“經驗論”,各自都發揮過重要作用,“先驗論”對人的理性思維重要性的提升起過重要作用,“經驗論”對科學研究發展起過重要作用。但是“先驗論”和“經驗論”在康德之前打的不可開交,康德找了一個“物自體”調和先驗論和經驗論,仍然沒有解決矛盾。康德是唯物主義者,但在道德價值觀問題上,給唯心主義留下了“上帝存在”空間。到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才使得唯心主義統一。中國古代缺乏這種哲學思想方法的辯論。一直被先驗論的思想統治到明末至清初,自從清初出現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出現,顧炎武、王夫之出現,“經驗論”開始抬頭,但很快被打壓下去了,據說。
-
8 # 我是銘同學
我不贊同將之歸納到唯心主義這個概念裡去。
唯心主義只是一個概念。
但從它的影響來看,只要上過高中政治課的人,都知道了唯心主義這個歸納意識的概念。
什麼是唯心主義,就是憑自己的主觀意識,主觀開法和主觀感受去評價事物去認識事物。簡單來說,就是認為意識超於實實在在的東西。
你會簡單的把如王陽明等中國傳統思想集大成者的智慧結晶歸納於唯心主義???
我想也不好下結論,這個東西有待研討。不過目前的一個現狀就是,中國人太注重西方的思想文化,從而忘記或者是看輕了自己名族的傳統智慧結晶。
“超然物外”,一中遠大的格局,豈能是一個簡單的唯心主義就能概括的。
當然,我也不排斥海外文化,但是要優秀,不是隨隨便便什麼的都可以接受。
-
9 # 喝辰記茶愛致良知
並不是哈。
心即理,是有限制性的,並不是直接心就是理,是說心裡面包含了理了,須要透過致良知功夫,去掉矇蔽,逐步去向良知光明的目標。
王陽明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知行合一則是強調理論需用於實踐,方是真知,正心誠意行事,避免說一套做一套的時弊了。
陽明學的心即理只是強調功夫在心上做,本體在心上亦有,而不是心就是本體,不是主觀唯心主義。而是要透過做事上練,存養省察,學問思辨行功夫,致良知。今天很多人以為只要立場愛國,坑蒙拐騙偷均可的兩面三刀的病,就是陽明學可以對治的了。
-
10 # 願心悠
沒具體學習過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但單從這幾句話中意,唯心但不是憑空想象。知行合一,要在你的實踐認知中,認識具體事物的本質和規規律。不能格此物辯他意,那就不是心理而是詭辯外術。所以存本心很重要。
-
11 # 山澗一清泉
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從屬於精神,即意識決定存在。我們的教科書由此把陽明心學歸為主觀唯心主義!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是不是唯心主義呢?
王陽明的心學有三大思想: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
關於心即理所謂心即理,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心決定一切,即人的意識決定物質。換句話說陽明心學並不關注意識與物質誰第一性、誰決定誰這個問題,他只是回答如何去尋找“理”這個問題。
程朱理學認為,理在心外在物上,所以要格物致知。而陽明則認為,理在心裡不在物上,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切的客觀規律是我們內心原始就具有的,是大自然從我們出生就賦予我們的。
比如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足以說明陽明並不否定花(物質)的存在,他只是強調如果花(外在物質)若不被我們認識,那麼這些外物縱然存在,於我是毫無意義的!再比如,人可以透過格物學到很多技能,可是一隻黑猩猩透過格物所獲得的技能就極少。這是為什麼呢?王明陽說這是因為這些“理”原本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上,我們透過學習只是喚醒我們內心這些原有的“理”而已,而一隻黑猩猩一隻狗一頭豬之所以學不到,原因不是“理”在這些物上,而是這些黑猩猩狗豬心裡原本就沒有“理”,故而無論它們如何學習都不可能掌握我們人所能掌握的。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鳥生下來一學就會飛,可是人卻不能,原因也在於此。當然,這個例子也顯示出陽明心學的侷限性,因為他的理論是人生哲學,並不是針對萬物的哲學!
從這個角度看,把陽明心學歸為唯心主義顯然是不妥當的!強力的把我們看待事物分為唯物或者唯心主義,這種兩分法實際上是不合理的,這是西方哲學的理念,中國哲學並不主張這種兩分法。
-
12 # 小小竹排江中游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心即理,即無定理,亦無定法。良知為理、法的指路,不要做違心的事,少結惡緣。各自在實踐中探索自己的成功之路。
唯物唯心的之爭就是誰決定誰。也是人自以為是。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管它誰決定誰。
-
13 # 卜耐夫哲學
心,為“欲”。欲,為“理”嗎?
如果,欲為“理”,那麼,貪五聲,淫五色,溺五味,馳騁畋獵,掠難得之貨,俱為“理”嗎?
請指教。
回覆列表
受西方唯物,唯心教育種毒太深!!!中國文化,和釋祖佛文化,認為“心物一元"!!!唯物,唯心只是一門的兩扇門!它還差遠了!俱足一切的中國道家,釋家,儒家,早以參透宇宙真象!開示子孫後代!!可惜家中有大寶!你們非去西方某老頭那去,取回了不究竟的理念!讓你迷痴,不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