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青天
-
2 # 六音坊
周瑜在演義裡的形象相比大家都知道,被作者刻畫成了一個嫉妒心極強、氣量狹小的人,雖然是東吳的大都督,卻沒有一點大將風範。周瑜是一個容易衝動之人,本來不同意孫劉聯盟,但被諸葛亮用激將法一激,意氣用事下就答應了孫劉聯盟。
在孫劉聯盟期間,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多次設計想要除掉諸葛亮,但都被諸葛亮用計化解,最後甚至被諸葛亮氣死,成為了天下人的笑柄。所以演義中的周瑜儼然是一副小人形象,能力不足還嫉妒賢能,完全成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綠葉,這就讓讀者產生了疑問,歷史上的周瑜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而且為人十分大度。程普與周瑜素有間隙,而程普常常以自己年齡比周瑜大來欺辱周瑜,可週瑜卻以德服人,沒有在意程普的辱罵。程普多次侮辱於周瑜,但周瑜卻沒有跟他計較,使得程普對其佩服萬分,並說:與周公交往就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中就醉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周瑜並非像演義中的小肚雞腸,而是一個有大肚量的人,至於被諸葛亮氣死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周瑜十分重情義,而且忠肝義膽,孫策與他是發小,兩人情同兄弟,孫策之父孫堅討伐董卓時家人都在壽春,周瑜勸孫策一家搬來跟他一起住,孫策同意後周瑜直接將家中最大的宅子讓給了孫策居住,並時常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後來孫策起兵想要平定江東,便寫信給了周瑜想讓周瑜過來相助,周瑜立刻率兵迎接孫策,死心塌地的追隨於他。周瑜如此重情,就算孫策死後還是忠心無二,傾心輔佐孫權,更是為孫權立下汗馬功勞,孫權能在三分天下中取得一席,周瑜出了很大的力。
而演義中周瑜嫉妒賢能想要除掉諸葛亮的故事也並非如此,他雖然一心想要除掉諸葛亮,但並不是因為嫉妒,而是他怕孫劉聯盟結束後,諸葛亮的存在會給東吳帶來影響。原文中周瑜說:‘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畢竟各為其主,周瑜如此想也沒有什麼不對的,而且周瑜也沒有立刻下殺手,而是在看到諸葛亮根本沒有歸順東吳之心後才動的手,若是周瑜沒有容人之量,又怎麼會等那麼久才動手呢?
周瑜是三國時期的名人,但一直都作為陪襯諸葛亮的綠葉而被讀者熟知,但歷史上周瑜的形象與演義的描寫卻大相徑庭,周瑜也因此被人們誤會很深,所以我們在品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更應該瞭解真正的歷史,才能不會對古人產生誤解。
-
3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歷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沒被誤解的人物。東漢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個。
因為一部被章學誠稱作“三分虛構、七分真實”但實際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在中國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也即廣為人知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大都督,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於諸葛亮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人,是與“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這樣一些典故相聯絡著的。而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是東漢末年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是一個品行高潔、忠勇俠義、智勇雙全、雄烈過人、才華橫溢、忠於友情、忠於愛情、“性度恢廓”、儀表堂堂、風流倜儻的大英雄!是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中國古代完美男人、偉丈夫。
首先,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遠在諸葛亮之上,主要表現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勸孫策取江東,開創基業。其時,北方豪傑林立,荊州劉表勢大,只有江東土地肥沃,又有長江之天險,可以創業。事實證明,取江東成就了孫策的事業。二是取江東後為孫策策劃了取廬江,再取荊州,再取益州,從而與北方劃江而治,再一統中國的建議。從後來發展局勢看,這觀點無疑是英明而有遠見的!而東吳的戰略方針基本是符合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戰後,周瑜不同意借荊州江南四郡地給劉備,而主張一舉趁勢殄滅劉備。當時,劉備借周瑜赤壁一戰得以生存,之後,趁周瑜與曹仁在江陵對峙,趁機搶佔了荊州江南長沙等四郡,對孫權稱之為借。周瑜知道借地給劉備有如養虎,也自信此時對劉備一戰,足可消滅劉備,而曹操也無暇南顧。可惜,這一主張遭到魯肅及孫權的反對,他們擔心與劉備開戰,曹操會趁機南下。事實證明,周瑜的主張是正確的,曹操其時根本已無力南下。而孫權在稱帝后也對此事有過反省,認為借地給劉備,是魯肅的失誤及短處。如當時照周瑜的主張實施,便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對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個表現則是攻佔江陵後,規劃了取益州大業。攻佔南郡首縣江陵後,他對孫權建議領兵取益州,然後兵分兩路,一支從益州出發向長安,一支從江陵而至襄陽,如此北方可圖了。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謀而合的,但比《隆中對》切實可行。因為諸葛亮隆中對時,劉備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滿二千,根本沒有實現隆中對的任何能力與基礎,純是紙上談兵、自我安慰而已。後來曹操南下,劉備被打得丟盔棄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廣西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腦裡哪裡還有什麼取荊州、定益州的“隆中對”?能活命就不錯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戰,大破曹操,魯肅堅持借荊州給劉備,劉備也得不了荊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劉備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只是個不成熟的泛泛而談的對局勢的見解,要付諸成形,根本就沒有基礎與能力。這種見解稍有識見的人都談得出來。比如東吳戰將甘寧就對孫權提出過取荊州、定益州的見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荊州、定益州主張卻是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提出的!可惜,最終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諸實施,反讓劉備取了益州。對此只能以劉備耳大有福來調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點表現,也是表現得最充分的一點,就是赤壁之戰前,他力排眾議,力主抗擊號稱有八十萬大軍的曹操!關於這,人們多很熟悉,這裡就不多言了。當然,周瑜還有極高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東吳,小到治理一個縣,在本書裡均有真實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才能,也遠非諸葛亮可望其項背。上面所說的政治才能,其實也是軍事戰略才華。政治與軍事才能有時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軍事才能還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一是長期擔任東吳主要統帥,表現出傑出的統帥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足以表現其軍事才華。三是赤壁之戰後的圍攻江陵之戰。曹操兵敗赤壁後,留兩員名將曹仁、徐晃領八千精兵鎮守荊州重鎮、南郡首縣江陵。周瑜領二萬兵圍攻。攻堅戰歷來不好打,而況江陵城高溝深、糧食充足。但周瑜與之對峙近一年後,在傷亡很小的情況下,終將曹仁擊退,佔領江陵。由此可以對比的一個例子是:十多年後,關羽領數萬大軍圍攻曹仁五千人鎮守的襄陽,又利用大水之便圍城,但攻打了好幾個月仍未攻下。最後反被徐晃從外面打破。四是在東吳開拓疆土的一系列戰爭中,周瑜作為僅次於孫策和孫權的統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麾,幫助打下東吳的半壁江山。定江東、徵廬江、徵黃祖,他都是主要指揮者,幾乎是每戰必勝,無堅不摧,充分展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東吳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戰之功。無怪乎孫權稱帝后曾多次流淚對眾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www.gs5000.cn] 這裡就不能不說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被表現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數敗曹軍,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激怒周瑜,誘其出兵抗曹。隻身在周營,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指揮劉家軍赤壁大戰,指揮關羽等數面埋伏截擊曹操,三氣周瑜,巧奪荊州,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寫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實,這都是子虛烏的的事!真實的歷史:赤壁之戰前後,諸葛亮除了出使東吳懇求孫權出兵救劉備外,並無其它建樹,也沒有被授予職務,只是劉備的一個賓客而已。出使東吳也沒有舌戰群儒,更沒有用“銅雀深宮鎖二喬”來激怒周瑜,因為那時曹操的銅雀宮還未建成,建成後作的《銅雀賦》中的二橋也非寓指江南二喬。孫權出兵也與諸葛亮關係不大,而是雄烈過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軍事政治優勢說服了孫權。而且,以當時諸葛亮微不足道的資歷和地位,也沒有機會去激怒在江東地位僅次於孫權的周瑜。赤壁大戰全是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之功,與劉備、諸葛亮全無干系。諸葛亮也沒有單獨駐在周瑜營中與周瑜鬥智,草船借箭、借東風。後來三氣周瑜的事也是沒有的事。劉備也未到東吳娶親,而是東吳自將孫尚香送到公安。因為赤壁之戰沒有建樹,諸葛亮只是在劉備佔了江南四郡後才被封了個軍師中郎將,這是介於偏將軍與校尉之間的軍銜,遠在關羽、張飛、趙雲之下,工作是“調節糧稅,以充軍資”,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財政局長或稅務局長。在周瑜生前,諸葛亮無法與周瑜相提並論,就是在周瑜死後,諸葛亮也沒有表現出多少軍事才能。劉備定益州及奪漢中也非諸葛亮所指揮。六出祈山是無功而返,有些小勝仗被藝術性地誇大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得很明確:“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而周瑜卻正相反,長期統兵一方,擔任東吳主要統帥或副帥,親身參與指揮了幾乎所有大的戰役,軍事政治才能不僅令對手摺服,就是同樣出類拔萃的江東領袖孫策、孫權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孫權屢屢感嘆周瑜是“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與當時的諸葛亮相比,就象現在的周潤發、梁朝偉這樣的大明星比之於一個剛入影視圈只做些跑龍套活兒的小夥計。無論是資歷、地位、才能、經驗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這才是歷史的真實。但很顯然,《三國演義》中,一切給弄反了,不僅神化了諸葛亮,而且要周瑜來陪襯諸葛亮,從而製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來,人們所知的周瑜便是那個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總是比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狹窄的人,而諸葛亮便成了無所不能的神。文學力量的強大在此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其三,周瑜是一個無論外表還是內在品質都十分完美出眾的人物。他不僅儀表非凡,風流倜儻,雄烈過人,才氣橫溢,而且為人又非常謙遜豁達、坦誠忠義、正直高尚,有十分出眾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書上稱他“長壯有姿貌”,“恩信著於廬江”,“雄烈過人”。他十多歲時,聽說與他同年的孫策是少年英才,就親自跋涉數百里,前往拜訪,並與孫策結為兄弟,又邀孫策一家搬到自已家裡來住,將自已家一半房騰出給孫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氣過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眾,尤其闡述重要觀點時,總是侃侃而談、意氣風發、見解獨到,氣勢生動,給人以雄姿英發的感覺。孫權評價周瑜之後的襲取荊州的東吳名將呂蒙時說“(呂蒙)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議英發”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心胸非常寬廣的人,與《三國演義》中的氣量狹小,最後大叫三聲“既生亮,何生瑜”然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兩個人。史載,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無私。東吳很多傑出的人才如張昭、魯肅都是他竭力推薦出來的。每推薦一個人,他都說該人才學勝過他十倍。東吳老將程普因為資歷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經常當眾侮辱他,但他從來“折節容下,終不與較”。最後感動了程普,程普對人感嘆:與公瑾交往,如飲醇醪,不覺自醉。此外,周瑜還是一個風流倜儻、儒雅超群的優秀的音樂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詞譜曲,少年時就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在當地十分有名氣。稱之為古代優秀音樂家毫不過分。 他又是個忠義之人、重情重義之人、痴情之人,對友情十分忠誠,對愛情十分專一。前後四百年的兩漢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重要時代。傳統的重義輕利、崇尚忠義的文化內涵在漢代發展到了極致,並深刻地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謂的漢代風骨。與他同時代的關羽也是擁有漢代風骨的典範之一,並因此受到後人推崇。當然,剛腹自用、自負武斷的關羽無論從軍事才能還是政治才能,或是在當時的名氣地位,都是無法與周瑜相提並論的。周瑜作為一個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薰陶、讀漢書、食漢谷,那種慷慨激昂、重義輕利、知恩必報、崇尚忠義的漢代風骨是融入在血液裡了的。他與孫策是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從此結為知已。此後,他的一生就奉獻給這位知已了。其間,有很多利益的誘惑都被他拒絕了,包括曹操對他的勸降。在孫策起兵之時,兵只二千,而周瑜手頭卻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備的才華和實力,他是可以獨樹一幟的,但他沒有,而是將自已的兵全借給了孫策,又為孫策弄來糧食、戰船,然後一同過江東,協助孫策打下江東。“義”與“利”間,他更看重義。這個義,也是友情。為此,孫權曾感嘆: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會久為人下的!其實,周瑜之為人下,不僅是因為器量大,更因為他與孫策的“友情”及“義氣”,因為他是忠義之士,他要報孫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願為孫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對愛情也很執著專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尋常的,更何況象周瑜這種相貌出眾、才華出眾、智勇雙全、風流倜儻又權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終身只娶了小喬一個人。他和孫策到二十五歲時才結婚,在那時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沒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願苟合。而一旦遇上小喬,就執著專一,終身不再娶妾。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這樣的故事並不多見。 總之,歷史上的周瑜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一位優秀的汲取著中國古代忠義之士精華的歷史人物,是一個典型的集中著中國古代傳統英雄之優點的人物,是一個完美的有著漢代風骨的中國漢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國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樣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對後人也是很有激勵作用的。 -
4 # 冥界宮主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對周瑜妒賢嫉能,小肚雞腸的性格有所瞭解,最後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銘記在心。但我要說的是三國演義只是小說,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為人謙和胸襟豁達的人,從兩件事就能看出。
一是對程普的態度,程普自恃三朝老臣,三番五次地欺辱周瑜,而周瑜次次放低身段和姿態與他結交,始終沒和他計較。在夷陵之戰中程普的傲慢更是險些誤了大事,後來呂蒙曾說:“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發兵江陵,普自恃久將且懼是都,遂共不和幾敗國事。由此不難見兩人的關係,可就是這樣的關係程普最後還是心悅誠服拜倒在周瑜的謙卑下,後回憶說:“與公瑾交若欣醇醪(lao)不覺自醉。
第二件事是對推薦魯肅做接班人,周瑜,魯肅是好友,但在後期卻是政敵。赤壁之戰後周瑜主張乘劉備尚弱將其滅掉,而魯肅堅決反對,是堅決的聯劉派,這分歧不可謂不大。要知道在政治圈中,為達目的莫說朋友,親兒子必要時都可以棄之不要,可週瑜生前不但沒有打壓魯肅,更是在臨死前上書孫權讓魯肅接替他統領江東兵權,足以說明周瑜的胸襟。
-
5 # 緣已盡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其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精通音律,文武全才。24歲的時候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任地方重要官職;迎娶數一數二的江東美女小喬,連曹操都垂涎三尺,時人稱之為周郎。“郎”是小夥子的意思,但那個時候的稱呼,是讚美之意,只有帥哥才這麼稱呼,可以說是周帥哥。34歲任孫劉聯盟的前線總指揮,春風得意,可謂是人生贏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標準的超級無敵高富帥。
那為什麼那麼多人說周瑜肚量狹小?自己把自己氣死了。
小說的成分。小說寫的太精彩了,說早在孫劉聯盟的時候,周瑜對諸葛亮就心存罅隙,勸孫權幹掉諸葛亮,一山不容二虎。與諸葛亮約定先去攻打南郡,如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才可以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失敗受傷,然後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氣死了!獻計孫權讓“大齡青年”劉備迎娶孫小姐,迎親嘛,那當然得親自去,以此扣押劉備,歸還荊州。孫小姐那個彪悍,一代雄主都不敢近身,但終被劉備感化,於是與諸葛亮來了各種鬥計,大敗,賠了夫人又折兵,氣的咬牙切齒!假借取西川之名奪回荊州,卻被諸葛亮識破陰謀,終於頂不住了,氣的噴血而亡!留下“既生瑜何生亮”感慨,意思是為什麼世上有了諸葛亮還要生我周瑜,我周瑜生不逢時啊!怪別人,怪環境,怪時代。
其次民間對諸葛亮的崇拜,見各地的諸葛廟、武侯祠。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為劉備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們紀念他是應該的,但是太過崇拜就有點可怕,可以完美,甚至可以神化。那麼他的對手呢?曹操是大奸大惡,周瑜呢?好歹有個孫劉聯盟,形象不能搞得太差,那也不能搞得太好,不然怎麼襯托他的偉大!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怎麼樣的?
《三國志》裡面說他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對他的評價很高。我們再看看同時代的人物是怎麼說的。蔣幹說他“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讚美很高,他跟周瑜可是同學。順便說一句,蔣幹這個人也是受冤枉的,他確實到過周營,但是沒盜過周瑜什麼書的。再看看他的對手劉備怎麼說,原話是“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不但文武全才,而且肚量很大。
-
6 # 月旦評三分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當然不是個肚量小的人,正相反,周瑜是個“性度恢廓”的人,可謂一代人傑。《三國演義》裡那樣描寫他,完全是為了戲劇效果,當不得真。
周瑜出身於名門望族,身材高大,容貌俊美,從小精通音律,所謂“曲有誤,周郎顧。”一時傳為美談,妥妥的一個贏在人生起跑線上的青年才俊。
周瑜是個文武全才的人物,自從去江東輔佐孫策,屢建功勳,為孫策鞏固江東的勢力範圍,招攬人才,做出巨大貢獻。以致孫策在臨終前託孤於他,並讓孫權以兄禮待之。
周瑜這樣的一個帥才,心胸是非常寬宏的。例如老將程普自恃是三世老臣,經常與周瑜對著幹,但周瑜非但不與他計較,還時常放低身份來請教他,這讓程普很感動,非常佩服,“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他的老闆孫權認為他“公瑾雄烈,膽略兼人。”在赤壁之戰中與之合作打敗曹操的劉備也評價周瑜是“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氣量廣大。”蔣幹說他“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韋昭說他“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袁宏說他“公瑾卓爾,逸志不群;公瑾英達,朗心獨見。”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個心胸寬廣,氣度非凡的英雄,一生輔佐東吳孫氏,可惜英年早逝,鞠躬盡瘁身先死。
-
7 # 歷史小掌櫃
周瑜並非是個小肚雞腸之人。
歷史並非全部是真實的,有一定的美化和醜化點。特別是三國的歷史。
周瑜能在十幾歲時擔任重要的軍事首領,就充分說明了其人生格局,才能絕非一般。
歷史上對國瑜氣死一說,主要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才能。三國的側重點諸葛亮應大於周瑜的,從而起到更加美化諸葛亮的目的。
-
8 # 夜雨寄北丶
這一位稱得上是“完美高富帥”的優質人物,就因為一本史學界認為是“三分真七分假”的《三國演義》,98%的人都對他保持著負面看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望著赤壁上的熊熊大火,微微一笑,彷彿在火光中看到了東吳的崛起,以及自己嬌妻美麗的容顏。
大丈夫當橫刀立馬於亂世,建功立業以保家國,他做到了。
但周瑜怎麼也想不到,戎馬風霜一生,卻並未贏得應有的“生前身後名”。
絕大多數後世人對他的印象,都因為那本書而定格在了“氣量狹窄”、“嫉賢妒能”“虛偽陰險”、“自作自受”等詞彙上。
周瑜的形象毀在《三國演義》中描寫他嫉妒諸葛亮的一系列事情上。
什麼“三氣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等。
這些故事為後世提供了不少歇後語和戲劇素材,但小說就是小說,不是歷史。
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曾氣過周瑜,周瑜比諸葛亮年長七歲,在諸葛亮被派去向東吳求助時,周瑜的地位已經類似於實質上的東吳大都督。
試想一下,一個大集團的CEO,怎麼會跟隔壁新興集團的一個剛被招進來的潛力新員工置氣?
-
9 # 古人脫口秀
歷史上的周瑜其實跟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火燒赤壁其實是周瑜一個人布的局。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善長治政,而不是軍事。
如果周瑜不那麼早死的話,孫吳決不會偏安東南。
-
10 # 被搶注了的小李子
不是,海量,為人高風亮節。孫策死後,周瑜要自立為王,那時的孫權是擋不住的,周瑜率先對孫權行君臣禮,孫權才算穩定的做了吳王。老將程普以為自己老資格,看不起小年輕周瑜,周瑜不與他一樣見識(和藺相如神似有木有?),後來程普自己說與周瑜打交道,就像喝美酒,不覺得就醉了。赤壁之戰一站打得曹操餘生再沒有南下。
-
11 # 隨便看看影片
周瑜和孫策、魯肅都被後世文人賦予了許多文藝色彩,英姿雄發只是周郎其中一面。 近代史學家呂思勉評價周瑜、魯肅,用上了好亂之士一詞,認為這類人強悍輕捷,心懷行險徼倖之計,來成就自己的志向,其實在他們身上還有一部份梟雄的氣質。 呂思勉用剽輕一詞形容周瑜,很符合淮、楚之人氣質,往前說兩漢以來淮楚之地兇蠻之人仍很多,就是到了西晉,淮南王司馬允養的劍客仍強悍至極。當時天下大亂,賊寇縱橫,益州和荊州都扛不住,那些盜賊偏偏就是到了揚州,被本地人打出去。 東漢揚州地區豪強縱橫,周瑜、魯肅、孫策能夠在廬江一帶打出名氣,都不只是靠文才,而是靠強悍的氣質。周瑜麾下就養有幾百人,魯肅經常養著一群少年練武,孫策四處結交豪傑,令袁術、陶謙忌憚。還有魯肅的好友劉曄更是少年殺人,並設計靠自己斬殺了有武勇名聲的鄭寶。劉曄殺鄭寶,就好像梁家輝和任達華去釣魚~ 他們還沒有真正走向政治舞臺以前,就已經獲取了很強的江湖力量。儘管周瑜、魯肅、劉曄以智謀著名,但僅僅把他們視作文臣、儒士就大錯特錯,談判時他們也能拔劍跟對方火拼,不然你以為魯肅怎麼有膽量一個人去跟山西大漢關羽談判? 孫策有小霸王一名,可不單純是美譽。他也是一個非常蠻橫的人,因為陸康對他禮待不佳,後來奉袁術之命對陸康進行圍攻。孫堅的好兄弟王昇差點被孫策滅門,名士盛憲、高岱皆被孫策所害。 單隻突出周瑜、孫策、魯肅其中一面特點,只是用臉譜來塑造一個文學形象。歷史人物往往有些複雜的多面性。其實歷史上評價周瑜,多用雄、烈、英、武等字,儒雅一面反而不多,倒是因為他是武人中少有的雅緻,所以才顯得與眾不同吧。 江表人物被文藝化,應該是從東晉開始,北方士族大量流入,談論風流、玄學,主導了文化風氣,江南人物也紛紛轉型跟他們併攏。
-
12 # 姑蘇子美
三國演義中周瑜和正史三國志中周瑜有很大區別,歷史中周瑜不是肚量小,而是風度翩翩,才高八斗,人稱:周郎。古時候稱男子為郎那是極高的評價。
-
13 # 小島知風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一位幾乎於完美的人,他可不是像小說中那樣氣量狹小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和諸葛亮相類似近乎於完美的人物,先說家世,在歷史上的周瑜出身於廬江的周氏家族,是當時江南一帶的名門望族。
再說長相,周瑜是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史書中都有明確記載,周瑜身材魁偉,斯文儒雅,儀容俊美,膚白俊美的讓女人都嫉妒,論長相周瑜估計比現在的影視劇偶像男星還得帥。
最後再說說周瑜的氣度,歷史上的周瑜為人品行非常高雅,完全不似小說之中氣量狹小之輩,史書記載周瑜氣度恢弘談吐不凡。
當時東吳眾臣之中都敬重周瑜,唯獨老將程普仗著資歷年齡都比周瑜老而深,經常侮辱周瑜,而周瑜氣度恢弘,始終自降身份遷就程普,後來程普終於明白了周瑜團結同僚的良苦用心,從此程普越加敬重周瑜,逢人就說“與周郎交往如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從此後世就多了飲醇自醉的成語,用來形容與寬厚的人交朋友讓人心醉,令人敬服。
從這段事蹟中就可看出周瑜氣度不凡,絕不似小說之中那麼氣量狹小之輩。
實際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並沒有太多交集,因為赤壁之戰劉備一方是劉備親自統帥軍隊與周瑜聯合抗曹,而諸葛亮則是負責替劉備在荊州後方籌備軍資和穩定後方,所以諸葛亮在歷史上與周瑜幾乎沒有交集,怎麼能像小說中評價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呢。
在《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劉備評價周瑜: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
連劉備都對周瑜的氣度恢弘所折服,所以歷史上的周瑜如何能是氣量狹小之輩。
論能力周瑜文武雙全,不僅飽讀詩書,且還能騎馬開弓上得戰場,並且周瑜精通音律,在當時素有“曲有誤,周郎顧”之稱。
周瑜除了事業上的成功、非凡的能力、俊美的容貌,他還娶到了當時聞名天下的美女小喬,俊男美女,事業成功,婚姻美滿,周瑜可以算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生贏家,他的人生可以說完美無瑕了。
也正因為周瑜的人生太過於完美,這種事情老天是不允許的,所以才讓他英年早逝,周瑜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
整體來說歷史上真實的周瑜除了英年早逝,在其他各方面來說包括人品氣量都是上上之人物,所以說他是一個近乎於完美的人物,他和小說之中是完全截然不同的。
-
14 # 老實人侃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智慧非凡,才德卓越,對東吳名士周瑜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貶低,使這樣一位風度翩翩、心胸開闊、氣宇軒昂的名士變為了一個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的人。
歷史中真實的周瑜“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陳壽所寫 的《三國志》中,他評價周瑜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意思是說:周瑜雄姿英發,氣度不凡,性情豁達,大體上是得人心的,只是與程普關係不 和睦。難道說與程普不和就成了“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嗎?其實不然,周瑜與程普不和,主要原因是在程普身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位居周瑜之下,很不服氣,他“數凌侮瑜”,而周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 繆,不覺自醉。”由此可見,周瑜不僅心胸開闊,人品高尚,而且有教育人、影響人、令人信服的魅力。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對周瑜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該書的《赤壁之戰》中稱周瑜為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勇兼備的優秀軍事家。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即便是在其他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
-
15 # 一米八的皮卡丘
在三國的英雄中,周瑜是著名的一位,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很強的人。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取西川的計劃,但卻被周瑜搶在了前面,只是天妒英才,周瑜病死在伐蜀的路上,並非被諸葛亮氣死。按真實的歷史推斷,周瑜會有更大的作為。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漢太尉。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瑜長壯有姿貌”《三國志》;“美姿貌”《吳地記》 ;“資質風流,儀容秀麗”《三國演義》),志向遠大。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 周瑜題跋像[3]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只是曾經一度與程普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計較。程普後來敬重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至於後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對周瑜的才幹,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係。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和劉備談話。劉備嘆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的將士們染病,於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在歷史上,兩人實際並無過節,也無正面交鋒。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徵調賦稅以充軍實,是否與周瑜見過面尚未可知。而周瑜病逝後,為他奔喪至吳的是周瑜的功曹龐統,也不是諸葛亮。
-
16 # 光陰話事人
比起演義中那個賣弄智慧、心胸狹窄,完全用來襯托諸葛亮的大都督,正史上的他無疑要正面得多。
事實上,周瑜英年早逝,他親自指揮的戰役並不多。
前期的周瑜表現不多,基本是孫策的陪襯,協助他掃平江東,這裡暫不作評價。
周瑜回到袁術帳下後,拒絕為將,出任居巢縣長(離江東很近,坐船就能跑路),結識魯肅,二人結為摯友。
24歲時,周瑜回到孫策帳下,官拜中郎將,從此被稱之為“周郎”。
年輕有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琴藝精湛,留下“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簡直是古代版的文青男神。
范成大贊他:“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孫策死後,周瑜盡心輔佐孫權,向其推薦了魯肅,並勸導孫權廣納賢才。孫權在稱帝后說,“如果沒有周公瑾,我怎麼會當上皇帝啊”
官渡之戰後,曹操勢力大增,向孫權索要質子,張昭等人猶豫不決。
周瑜認為江東實力穩固,歷經三世,人心安定,本就不需要送質子於人。而且一旦受制於人,所得利益最多不過一方侯印,數十僕從,些許車馬,遠不如自己建功立業。
得到了孫權和吳國太的一致認可,吳國太還對孫權說應當把周瑜當做兄長對待。
黃祖部將甘寧歸降後,周瑜和呂蒙一起把他推薦給孫權。
周瑜率孫瑜等討伐麻、保二屯,斬敵首,俘虜過萬,黃祖部將鄧龍進犯柴桑,被反擊的周瑜俘虜。
赤壁之戰就是周瑜人生的巔峰。
戰前,
周瑜分析局勢,指出曹操失去大義,後方有馬超、韓遂之類的後患,加上兵馬不善水戰、水土不服,成功說服孫權抗擊曹操。
孫權稱讚說“此天以君授孤也”,真正下定了抗曹的決心。
程普是三代老臣,對周瑜這麼個小年輕位居己上自然有所不滿,但不久後被其折服,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江表傳》記載,曹操欲讓周瑜為己用,派蔣幹去遊說他,遭到了堅決的拒絕。事後蔣幹稱周瑜說“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可見周郎不俗的人格魅力。
戰中,
周瑜、程普引軍三萬,和曹軍交戰,曹軍水土不服、不善水戰,初戰即敗。曹軍退回北岸,兩軍隔河對峙。
主戰場上,周瑜聽從黃蓋火攻的建議,並讓黃蓋詐降,成功燒燬曹操船隻,打破曹操南下的野望。
蘇軾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戰後,
周瑜和程普等進軍南郡,和曹仁交戰,這也是他最被詬病的一場戰爭,明明佔據優勢,卻偏偏和曹仁相持甚久。
甘寧被曹仁所困,周瑜採納呂蒙的建議,留淩統守衛後方,自己率軍馳援夷陵,大破曹軍,“所殺過半”。
和曹仁的戰鬥中,周瑜右肋中箭,傷勢嚴重,退兵回營。得知訊息的曹仁趁機進攻,周瑜帶傷巡視各營,激勵士卒作戰,擊退曹仁軍。
回到江東後,周瑜建議孫權軟禁劉備,以控制其部屬,遭到拒絕。
不久,周瑜提出“二分天下”的戰略藍圖,即突擊益州,佔之以和曹操南北相抗。但準備出征前不久就因重病逝世。
周瑜死後,孫權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即周瑜死後,他再無人能依賴。
劉備曾說過“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這就是典型的陽謀型離間計了。
後世對於周瑜的評價大多是很高的,這裡列舉幾處。
唐宋皆入武廟,入北宋的《十七史百將傳》。
胡曾:“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李九齡:“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杜牧:“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在答主看來,
能力方面,周瑜與其說是一個謀士,不如說是一個帥才。沉穩有度,聽得進他人的建議,因此才有赤壁、夷陵的戰勝。
品德方面,該當得起“白玉無瑕”四字。選賢與能,有容人之量,兼之人格魅力出色,折服程普、蔣幹等人。
-
17 # 天上風大
大家好!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周瑜是一個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孔明的才智超過自己時,便想方設法謀害孔明,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孔明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孔明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然後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其實從歷史的真實性講,這些全屬子虛烏有,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造。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從外貌上來看他是個大帥哥,而且才華橫溢,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高富帥。
我們再來看他的才能和取得的成就。周瑜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周瑜在戰場上從未有過敗績,尤其是赤壁一戰將他的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三國演義》卻將它歸功於諸葛亮,這是與歷史不符的。周瑜能以少勝多擊敗老謀深算的曹操,他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在三國史上絕對屬於最頂尖的。
由此可見周瑜在外貌、才能、人品上都無可挑剔,是個近乎完美的人。《三國演義》裡確實被嚴重醜化了,我們都應該還他一個清白。
-
18 # 我有一個可愛的小棉襖
由於歷史統治者的需要,把周瑜的人格人為降低了。什麼“”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都是杜撰。
回覆列表
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裡著名的文臣,可以是公認的三國智慧第一,但那只是小說的誇大。魯迅就說過,三國演義的中的諸葛亮多智近乎妖,其實,在真正的三國曆史中就有很多人的才智絕對不次於諸葛亮,比如說周瑜,歷史上,周瑜是個極其難得的人才,但是演義裡為了突出諸葛亮,周瑜可以說是被犧牲了,本來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一代儒將,但是卻被刻畫成了一個氣量狹小,嫉賢妒能的人。我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歷史中真正的周瑜!
首先,從外表上,影視劇中的周瑜大多是一個身披鎧甲的將軍,一說到羽扇綸巾那都是孔明的專屬套裝。但是在歷史中,周瑜才是羽扇綸巾的儒將形象,就連蘇東坡也是這麼說的,在赤壁懷古這首詞中蘇軾是這麼描寫周瑜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而且周瑜還是個大帥哥,江東是怎麼稱呼周瑜的?周郎!而古代郎那可是對俊美少年的特指。
能力上來說周瑜可是個智勇兼備的人才,赤壁之戰中,周瑜是功勞最大的,反倒是諸葛亮在這場戰爭中做出的貢獻極為有限,諸葛亮最大的貢獻就是作為使者代表劉備出使江東,促成了孫劉聯盟。而真的到帶兵和曹操打仗,知道最後打敗曹操,多是周瑜的功勞。你想想,當時周瑜在人數上是絕對的劣勢,如果沒有突出的才能的話怎麼可能贏得如此徹底!
再說到人品,歷史上的周瑜不僅不是什麼氣量狹小之徒,還是一個心胸寬廣的領導者,赤壁之戰,孫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這時候作為三朝老將的程普就不服了,到了前線處處和周瑜作對,但是周瑜非但沒有計較,反而還拿出了一副很恭敬的態度去面對程普,這一做法讓程普十分感動,從此也就盡心盡力的幫助周瑜了。所以三國演義中寫道,周瑜因為多次輸給諸葛亮而被氣死,這純屬無稽之談。正史中周瑜是因病逝世,他的死和諸葛亮根本無關。
這基本上就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不是和小說裡判若兩人,所以,大家看書歸看書,千萬不能把小說裡的描寫和真正歷史混為一談。小說那都是經過文學加工的,你要抱著欣賞 文學作品的心態去讀小說我十分贊同,但是想了解真正歷史,我建議你還是去讀史書吧!
轉自:輕念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