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uhuashi666
-
2 # 歐美街拍
主要原因還是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進士後,蘇東坡第一個職務是陝西風翔府判官,從八品,幹了將近3年。被召回朝廷後,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神宗熙寧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後到密州任太守(1074)。後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
一落:大難臨頭。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被貶黃州。
二起:東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l0歲的哲宗繼位,皇太后攝政,盡廢王安石變法,史稱“元祜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難而退。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三起:再回朝廷。蘇東坡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後出任潁州、揚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
三落:一貶再貶。1093年9月,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變本加厲打擊元祜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裡住了2年零6個月;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這就是蘇東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
3 # 妄人妄語a
這俗話說的好,有得有失,環環相扣。(俗話說:“我沒有!)
咳咳,迴歸正文。事情是這樣的,咋們縱觀蘇軾的一生其實是挺矛盾的一生:前半生他是蘇軾,才華橫溢無可厚非,可他缺少了那份自在與豁達;後半生他是蘇東坡,命途多舛時運不濟,可他收穫了生命上的哲學意義。
或許人生的下半場才是真正的人生開端吧,樸實無華,且枯燥。
先說前半場吧。蘇軾的爸爸是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老爹也是個神奇的存在,少不喜書,大器晚成。27歲發憤科考,可惜制度窒息人才,為科舉而做的文章掩蓋了蘇洵的才氣,之後他也明白了,於是37世紀發奮學術最終著《幾策》,《權書》等數十篇,提出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系統內容,可見蘇軾的才華橫溢還真有可能是遺傳的。再看看蘇軾他娘,程氏,那更是一箇中國教育歷史上不可多得優秀母親。話說,當時6歲的蘇軾看到《後漢書》中範滂母子為正義而視死如歸之時,他感慨地程氏說“老媽,我想做範滂,您會支援我麼?”,程氏聽到後大吃一驚,隨即深沉地點了點頭說“孩子放心飛,母親永相隨,你要做範滂,我何嘗不可以做範滂的母親呢?”。出生在這樣家庭的蘇軾,從小就被教育的非常好,再加上他天生過人的智慧與言辭,蘇軾從小就是“隔壁家的孩子”,詩書畫樣樣精通,指哪打哪。就這樣開著外掛的蘇軾一路往京城衝。20歲之時,他參加了當時的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歐陽修先生。當時的科舉考試考官們說看不到考生的名字的,當歐老先生看到蘇軾的文章之時,一看,樂了!心想這麼好的文章必定是我學生曾鞏之作了!然後,我們的歐陽先生為了避嫌還故意把這篇文章打的名次低了一點—從第一變到第二。考完拆卷之後,歐陽先生再一看,人給整蒙了—這文章原來不是曾鞏的,是蘇軾的!
從此,蘇軾名震京都。考試完之後,我們的小蘇理應就成了歐陽先生的門徒,之後小蘇就帶著自己的幾篇文章登門拜訪自己的老師。小蘇年少高中,那自然是有些傲氣的,便是想著讓老師看看自己的文章如何,而歐陽先生也自然知道他的來意,於是便認真讀了他的文章。看完之後,歐陽先生搖搖頭說“害,之後三十年啦事都沒人看我文章了”。
之後小蘇再次名聲大噪之時,是另外一次考試—宋朝的制科考試。宋朝的制科考試不像是唐朝那種要通過了才有官做的考試,他只是一種特殊的考試製度,說白了就是一種榮譽性的考試。但這個考試的榮譽也不是這麼容易拿到的,有宋一代,進士4萬多人,可這個考試錄取的只有41人。但這考試對我們的小蘇來說也是小菜一碟,面對皇帝親自出的題目,小蘇唰唰唰地做完了,皇帝看到之後破天荒地給了蘇軾一個三等獎。看到這你就疑惑了,為什麼蘇軾這麼牛才拿到了三等獎?非也非也,其實這只是因為第一二等獎其實是虛的,本來就是擺在那給人看的而已......所以第三等就相當於第一名了,而蘇軾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人。
此後,蘇軾便開啟了當官模式,八典郡城,先後知密,徐,湖,登,杭,穎,楊,定八州。政績如何這個其實各有各說法,但他是實實在在的造福了當地百姓。舉個栗子,在蘇軾知密期間,當地強盜頻頻作案, 於是當地治安主管部門便成立調查組前往調查,可這調查組也是一夥強盜,去居民家裡之時只會搜刮財物。於是當地民眾,苦不堪言,紛紛上述知州大人。蘇軾想了想後說“沒這麼誇張,是你們弄錯了吧”,那些調查組成員聽到後心裡那個樂啊,於是繼續為非作歹,變本加厲,這個時候我們的蘇大人出手了,由於他們太過猖狂,蘇大人一抓一個準把他們都抓了起來,該殺的殺,該入獄的入獄,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
除了這些,蘇軾還有個貌美賢惠的妻子,還生在一個不殺文人的時代,這天時地利人和都給他佔盡了。
這樣看來,蘇軾的生活豈不快哉?當真有“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之躊躇滿志。的確,前半生的蘇軾十分幸福,世人想要的他都有。
但我們根據薛定諤的貓知道,你永遠不知道變故何時到來。
蘇軾的下半場帶著一些徵兆開始了。
說到這裡我們得先還說說蘇軾的政治身份。我們知道蘇軾的那個時期,是宋神宗在位時期,那個時候朝廷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一派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我們的蘇大人是屬於舊黨之人。蘇軾支援舊黨,倒也不是說討厭新黨或者反感王安石,只是覺得新黨的一些變法措施實行太過快,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對於新黨中一些利民措施蘇軾是雙手雙腳贊同的。所以每當王安石上書變法措施之時,蘇軾也上書,說這不好那不好(當時已經是王安石任首相),王安石心想你這傢伙老阻礙我,得把你調走去執行公務這樣就好了吧。可惜的是,蘇軾那是一個固執,總和新黨唱著反調。這樣就激怒了新黨眾人了,之後王安石被罷免相位(出於大局),但皇帝仍然支援新法,雖然這時主心骨不在了,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一群新黨簇擁者紛紛給皇帝建議這建議那。只可惜這些曾經被王相提拔上來的人都不是真正為了新法,不過是看皇帝好哪口他們就做哪口,但他們看到蘇軾依舊在極力排斥新法時,他們就在想壞點子了—怎麼樣把這人給弄掉,也好殺殺舊黨銳氣。
於是,便有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從此開始走官場的下坡路了,接下來就是不斷被貶被貶,儘管向太后掌政之時舊黨又重獲重用,蘇軾甚至一路提拔至三品大官,吏部尚書這樣的官職,但無奈人越老心也久越疲憊,蘇軾厭倦了那種政治鬥爭所以每次被提拔之後都主動要求外調。於是後半生的蘇軾便是在全國的路途上奔波流離度過了。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句話真的真實形象描述了蘇軾的後半生。雖然蘇軾一貶再貶,但我們慶幸的是,正是這些經歷真正激發了蘇軾的豁達樂觀主義,並且這讓他在後半生活得越來越明白,這份精神也因此能夠穿過千年流傳至今。
-
4 # 十二十頁“百年第一”的才子蘇軾因為“烏臺詩案”爆發,險些被判處死刑。蘇軾在詩文、散文、書畫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章縱橫豪放;詩體寬廣,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風格各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1、“烏臺”是什麼?
在漢代,監察御史集中辦公的地方叫做御史臺,御史臺內種有許多柏樹,這些柏樹上棲息著許多烏鴉,烏鴉嘰嘰喳喳的聲音就像御史大夫在中風中聞奏的聲響一樣,所以御史臺又稱烏臺,又稱“柏臺”。
唐代以前,御史臺的職能相對簡單,僅用於監察百官、肅正綱紀,唐代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在御史臺設臺獄,接受較特殊的案件,至此,御史臺才獲得了司法權。
當我們看古裝劇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重大案件都要由三法司來審理,而這裡的三法司除了刑部和大理寺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就是御史臺,這兩個部門的職責不同,但分工明確,一般大理寺主要負責對犯人的審訊、錄供,刑部負責對案情進行復查,御史臺則負責對案件進行監審,避免徇私舞弊。
2、御史臺盯上蘇軾,因為他與當時的政治問題有牽連。
為了改變大宋朝的積貧積弱狀況,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推行改革,但蘇軾並不贊成變法,導致蘇軾在朝中屢次遭到排擠,後來蘇軾主動到地方任職。因此,在宋神宗的直接干預下,蘇軾先後轉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其間,蘇軾見新法實施過程中有諸多弊端,如被指為官府借錢而實施的《青苗法》、兩浙嚴苛的食鹽專賣法、鼓吹者告密的《手實法》等,蘇軾十分反對,但又無能為力,便以詩的形式加以批判。
當蘇軾從徐州調往湖州知州時,他給宋神宗寫了一封謝表,上面寫道: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由此可見一斑,蘇軾以一種尖銳的口吻,公開表示不願意與支援變法的新晉官員合作,也表示對新法“生事”的不滿,而正是這一口吻,才揭開了《烏臺詩案》的序幕。
因其身分特殊,蘇軾被捕至京師後,便直接被關進御史臺,隨後不久即被提審,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審訊,發現蘇軾所作詩中諷刺意味甚重,約有四十餘篇,例如: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是在諷刺《青苗法》的。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是在諷刺《鹽法》的。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是在諷刺朝廷水利之難成。
後來,由於曹皇后和很多大臣在神宗皇帝面前求情,蘇軾才終免一死。
【結語】
對於蘇軾來說,這件事是不幸的,並且對蘇軾影響非常大,在烏臺詩案之後,蘇軾的創作風格發生改變,一改之前揮灑自如的豪放之氣,轉向大自然的曠達之風。之前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淡然全無。
在幽林靜山之間,他豁然開朗:“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耐客思家。”
當蘇軾遨遊赤壁之時,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
雖然遭遇冤案,但蘇軾也是幸福的,在被貶期間,幸好有一幫好朋友幫助當蘇軾剛被貶到黃州時,他的生活遇到了很多困難。第一是居住問題。由於對官吏的貶謫,蘇軾不符合官舍條件。數月後,蘇軾的家人來到,定慧院無法居住,只好遷往臨皋亭。臨皋亭是一座廢棄的官邸,在長江邊,悶熱潮溼,蘇軾一大家子擠在那裡,自是苦不堪言。蘇軾在朋友馬正卿等的幫助下,在軍營邊沿的荒地上,建了五座農舍。因農舍建於風雪交加的冬季,蘇軾將其命名為“雪堂”,為此蘇軾寫下了這首《如夢令·春思》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解決了居住問題,緊接著“錢”的問題又來了,當時朝廷基本停發了蘇軾的俸祿,僅有部分實物配給,因此蘇軾家族的生活也一度十分拮据。
為度過難關,還是馬正卿幫助了蘇軾,他到官府打報告,為蘇軾申請到一處荒地,蘇軾便帶領家人一起勞作,解決了糧食問題。由於這個名為“東坡”的荒地,蘇軾便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苦中作樂,從不虧待自己的嘴巴,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無論身處何地,蘇軾都不在乎什麼境遇,他總是以一種既來又去的安逸心態面對日常生活,認真細緻地對待每一餐。
提到蘇軾,就會想到“東坡肉”蘇軾對於豬肉的喜愛,簡直是愛到極致,為此還做了一首詩《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首詩題為“豬肉頌”的蘇軾詞,看似滑稽,實則幽默中蘊含著嚴肅的主題。這位作家的讚頌,當然也包括味覺享受、自我烹飪革新等方面的自得;
但當我們瞭解到蘇東坡當時的艱難處境,便會在詩中所見的味覺享受之後,隱約看到一顆不屈從的靈魂,一顆為人處世、永遠追求深沉情味、把日常生活與理性思考融為一體的哲人。
除了肉以外,還有魚!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初來乍到黃州,正月剛過,又住在僧舍,卻因黃州三面被長江環繞而想到可以吃到鮮美的魚肉,因黃州多竹如聞竹筍香。最值得敬佩的是蘇軾“能從黃連中嚼出甜味來”的精神,這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使他成為古代文學家大行其道的楷模。
也真是驗證了魯迅那句話,“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樣高尚的思想境界也成為了後人的表率。
【結語】
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是:“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
-
5 # 竹林清泉
東坡先生在文學上才華橫溢,詩詞歌賦樣樣俱佳。為官上治理地方卓有成效。感情上三任老婆對他都是祟拜,甘願為他付出。第一任在官場上能為他出謀劃策,第二任為他打理家庭是好手。第三任王朝雲才女(雖歌妓出身)能與他詩文唱和,能解其心。朋友上有黃魯直,佛印,秦少游等與他詩文相交。可算得幸福之人。
然而,有才之人必有傲質。恃才傲物是其弱點。不能左右逢源,融通圓潤。以至於官場蹇滯,難展其才。是其悲情之所在
-
6 # 愛新覺羅小怪獸888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合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是幸福的男人,同時又是悲劇的男人。
一、說蘇軾幸福
1.他愛好廣泛、才學淵博、生性豁達,樂觀、幽默、風趣、為人率直交友甚廣,有官場朋友富弼、張方平、範鎮、王鞏等,有文壇好友歐陽修(也是他的老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等,還有佛、道好友佛印、參廖、慧勤等,還有布衣朋友:四鄰的郭藥師、龐大夫、農夫古某、大嗓門村婦、妓女等等。他真誠助人,遇到困難朋友們也都來幫助。
蘇軾與佛印有一個小故事特別有趣:一日,兩人面對面坐禪,蘇東坡問佛印:“大師,你看我何如?”佛印說:“在我眼中,居士像尊佛”。然後佛印問蘇東坡:“居士,你看我何如?”蘇東坡看他胖胖堆堆的,想打趣一下,就說:“像一坨牛糞。”佛印聽了,也不生氣,只是置之一笑。蘇東坡回去後沾沾自喜把這事告訴了蘇小妹,蘇小妹說:哥哥,你輸了。心中有佛看別人才像佛,心中是屎,看別人也是屎。
2.蘇軾家庭和睦。三任妻子:第一個王弗,兩人舉案齊眉,琴瑟和鳴;第二個王閏之,與他患難與共,不離不棄,悉心照料。第三個王朝雲,一手栽培,心意相同,紅顏知音。
3.蘇東坡‘’好‘’美食,他愛吃也愛做更喜歡與朋友分享。有自制的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這些菜到今天還是我們家喻戶曉的菜。他有四百多首詩歌詞賦就是關於美食的。
4.蘇軾好品茶,與王安石、司馬光都有品茶的趣事。
一日,司馬光邀請好友喝茶,席間,司馬光問:“茶欲白,墨與黑;茶欲新,墨欲沉;茶欲重,墨欲輕,君何以同愛兩物?”蘇東坡答;奇茶妙墨巨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為然否?”眾人聽了都很佩服。
4.蘇軾喜歡遊山玩水,所到之處,吟詩作詞,寫出的詩詞都充滿著妙理新意。他就和朋友去廬山遊玩,寫下了《題西林壁》,去長江邊的赤壁遊玩,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蘇軾熱愛生活,廣交朋友,愛吃愛喝,善於發現,勤於製作美食,採摘野菜,赤腳耕田,遊山玩水,吟詩作詞,肆意灑脫,三個妻子,各有千秋,相依相伴。生活中能進能退,多彩的生活豐富了他的創作才情,詩詞行雲流水,不拘一格。他在文、詩、詞、書法、繪畫、醫藥、烹飪、水利方面的創造性,都取得了突出成績,令後世頌揚。人生如此,可謂幸福。
二、說蘇軾悲劇
1.蘇軾婚姻坎坷。蘇軾與結髮妻子王弗,相守十年,兩人琴瑟和鳴,王弗溫婉大氣,知書達禮,既是“賢內助”又才學過人,可惜27歲就因病去世。蘇軾悲痛異常,親手在埋葬王弗的山頭種植三萬株松樹以表哀思,之後,又寫下了千古第一的悼亡詞《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生性溫柔,陪伴蘇軾二十五年,歷經艱辛,同甘共苦,不離不棄。四十六歲時染病身亡。蘇軾請大畫家朋友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併為她誦經超度。寫下了“唯有同穴”的悼文。
蘇軾的第三任妻子王朝雲,12歲入府侍妾,蘇軾教她讀書寫字、音樂舞蹈、詩詞歌賦,是師徒,是紅顏知己。三十四歲從海南遷居惠州不久,染病身亡。後蘇軾在王朝雲墓址所在地惠州所在地建六如亭 ,寫下對聯: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2.蘇軾仕途坎坷。
1057年22歲參加科舉考試,一舉成名,考中進士,任陝西鳳翔府判官,實幹三年。召回朝廳,任職史館。1071年,下派杭州任2年9個月通判,然後到密州任太守,之後轉任徐州太守兩年,湖州太守三個月。
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以來,蘇軾對新法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弊端進行批評諷諫。遭到沈括、李定、何正臣等新黨的排擠。1079年,御史何正臣借蘇軾《湖州謝上表》中的所寫,彈劾蘇軾,並遷出蘇軾大量詩文為證,說蘇軾譏諷朝政。致使蘇軾在湖州被捕,送進御史臺監獄受審,被審一百三十天。王安石惜才,派人捎書信給皇上求情,才免於一死。因案件由監察御史告發,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中有柏樹,樹上有數千野棲居,故稱御史臺為“烏臺”,案件又是由文字引起,“烏臺詩案”由此得名。
“烏臺詩案”後,蘇東坡被貶黃州。
1085年,宋神宗駕崩,皇太后攝政,任司馬光為宰相,蘇東坡任登州太守,到任五天召回京城任翰林學士知造誥。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新法,蘇軾反對全盤否定。政見不和,蘇軾請辭,任杭州太守。
1091年3月,又被任命為吏部尚書,然後出任穎州、揚州太守,再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太后駕崩,哲宗親政,無情打擊“元佑黨人”,蘇軾被貶定州太守,之後又被貶惠州,最後被貶儋州。
1100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並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次年,蘇軾在北歸途中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大起大落,隨著宋朝政治的動盪而起伏。婚姻坎坷,感情上也是起起伏伏。經歷幾次切膚之痛。在他去世前兩個月為自己做了一首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總結了他的一生。
-
7 # 此岸陽光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2][3]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4][5]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4]。[6]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
8 # 背石頭的蝸牛
在中國文化史上,能在文、詩、詞、書法、繪畫上有如此高成就,能留下如此多千古傳誦的精美詩篇的,東坡定佔一席。學而優則仕,他還先後擔任翰林學士、吏部尚書、杭州知府等,他的確是最幸福的人。
東坡的詞開豪放派先河,《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膾炙人口,《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思,《定風波·莫聽穿林打竹聲》“竹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江城子·密州出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的汪洋恣肆。東坡的詩詞不僅是文學,還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但是性格成就蘇軾,性格也拖累蘇軾。由於不拘小節、恃才傲物,東坡在烏臺詩案中被官員攻擊譏諷朝廷,被一貶再貶,從湖北貶到廣東,再從廣東貶到海南,但他依然不改其志,一路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九死蠻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詩句,甚至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人忍俊不禁。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低谷也讓東坡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如何處世,他寫下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的一生無法複製,有高峰、有低谷,“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
9 # 文學朗誦
我給大家來講一個關於蘇東坡的有趣故事。
他的桃花真的很好。在他娶了三個妻子後,都對他忠貞不渝,至死不渝。這是我們都熟悉的。說個大家所不熟悉的,從側面證明了蘇大家的魅力。他被流放到惠州,惠州不是一個很好的地方,也相對貧窮,但那裡的人很善良。當時,他有個鄰居叫溫,他們家有個女兒叫溫朝超。這個小女孩還很年輕,只有十多歲,有著善良的性格和美麗的外表。
那時,她16歲就該談論婚姻了,但是這個女孩非常挑剔,看不起一般人。她眼光很高。即使許多媒人想去他們家向她求婚,她也不會同意,但她不能。直到後來,她才知道蘇東坡已經被流放到惠州。她覺得這是她生命中的丈夫。她很高興見到其他人,並告訴他們,如果我想以後結婚,我只會嫁給蘇東坡!下一個,每天晚上,她想看蘇軾,無論她是一個女人還是她自己,她跑到牆上爬起來,偷偷翻過牆,來到蘇軾視窗,聽他背誦詩歌,看他練習書法。
後來有一天晚上,她被蘇軾意外地發現了。然後她匆忙地跑了起來,跳過牆,回到了房子裡。這一次,蘇軾跟著她,發現她是溫家族的女兒。他問那個女孩為什麼偷偷來到她的窗前。女孩別無選擇,只能告訴他。那時蘇軾不是一個壞人,所以他答應女孩的父親把她介紹給一個好人。然而,不幸的是,蘇軾因其他原因被流放到海南,這種情況發生了。後來,當他經過惠州去找溫朝超時,他發現她因為這些事情一整天都不開心,最後死了。
老實說,蘇軾的一生豐富多彩,政治雖然失意,一生顛沛流離。然而,上天對他還是很眷顧的,並在情感上補償了他。也正是透過如此多的經歷,磨礪了他,成就了他永恆的詩篇。 -
10 # 紫漪煙藍
蘇軾性情豪放,曠達脫俗,也是個最會享受生活的男人,所以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蘇東坡是個大吃貨,不僅愛吃,還愛鼓搗各種美食的做法。他做的豆粥“軟如酥”,蒸的魚香滑可口,還留下許多以他名字命名的佳餚,如著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等等。
蘇東坡愛喝酒,還懂釀酒,自創“羅浮春”、“萬家春”等美酒。但是他酒量不行,他說“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五合差不多就是半升,他卻一天都喝不完。
但是每次有客人來,他卻一定要置酒,因為每次看到別人飲酒,蘇東坡覺得自己心中也“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於客”。
他看著別人喝酒,心中比別人更覺得酣甜,至情至性之極。
蘇東坡一生被貶四次,外加各種外調,換作別人,估計已經絕望得沒有人生了,而他卻心理強大到貶哪裡玩哪裡,玩到哪裡吃哪裡,絕對是遊記玩家的鼻祖。
比如被貶黃州,他便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到惠州,他要“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路貶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別人都覺得民風不開,苦不堪言,而他卻說“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這種風花雪月時時好,他鄉無處不故鄉的勁頭,完全不遜色於今天漂在大理麗江的文藝青年們。
提起蘇東坡,大多數人都會微笑。因為他像身邊一個有趣的朋友,有個性卻會藏鋒,有生活情趣,這或許就是千年來人們都會喜歡他的原因,也是被人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而同時蘇軾又被認為是悲劇的男人,原因何在?蘇軾一生最傷心的並非是三度被貶,而是三次喪妻之痛,是他成為悲劇男人的主要原因。
蘇軾的結髮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輕貌美,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蘇軾為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於是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後病逝。蘇軾依父親蘇洵言“於汝母墳塋旁葬之”,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又過了十年,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悼亡詞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記夢》。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代: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沉中,與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於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後百日,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蘇軾死後,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
蝶戀花(同安生日放魚,取金光明經救魚事)宋代:蘇軾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鬱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
蘇軾的侍妾王朝雲,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頓的時候,王朝雲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雲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但不幸的是,朝雲也先於蘇軾在惠州病逝。朝雲逝後,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遵照朝雲的遺願,蘇軾將其葬於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蘇軾的愛情,才讓人一詠三嘆。難道是天妒英才?偏偏要讓這樣一個專情的人,在生命中遭遇三次愛情的生離死別!
-
11 # 林泉李
蘇軾可以說是幸福的男人,說他是幸福的男人,是因為他才華橫溢,詩詞歌賦樣樣具佳。為官卓有成效。感情上家人和睦,與朋友交心,可算是幸福的男人。
同時又是悲劇的男人,這可能是他恃才傲物,不能左右逢場,生性豁達的性格有關。所以,後半生命運多件,時運不濟,才遭連連被貶。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60多歲自是苦不堪言。就是這種背景仍創作出許多名作。這種樂觀的精神使他成為古代文學大行其道的楷模。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回覆列表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學、詩詞、繪畫、美食、建築、水利、醫藥等方面卓越成就,尤其他的行書《寒食帖》成為第三行書;他還是自宋朝以來把詞的風格一改常態之風,和辛棄疾組成豪放之風格!
1、蘇軾是幸福的,你有幸成長在大宋朝時期,宋朝對文人名士多有包容之心,宋太祖立下不殺名人文士的祖訓,蘇軾得以在寬鬆的環境充分發揮他的個性與魅力!使宋詞成為文化藝術的瑰寶!
2、蘇軾是幸福的,他有一個好父親和好弟弟,三蘇都是唐宋八大家成員,何其幸矣……
3、蘇軾是幸福的,他有一個北宋時期文化領袖的好老師歐陽修,好的伯樂!
4、蘇軾是幸福的,他有“喚魚姻緣”之美稱的妻子,有任勞任怨的王潤之,有紅粉知己的愛妾王朝雲的陪伴……
5、蘇軾是幸福的,他能在朋友的幫助下開闢自己的“東坡樂園”,蓋自己的“東坡雪堂”,有自己美食品牌的“東坡肉”、“東坡肘子”!
6、蘇軾是幸福的,他留下旅遊勝地著名景點“蘇堤”、“西湖”,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7、蘇軾是幸福的,他有眾多的朋友如歐陽修、佛印、秦觀、米芾、黃庭堅、李公麟.....
8、蘇軾是幸福的,他有一個和他一樣的兒子蘇過,人稱小坡,他繼承了父親的才華和文學藝術,有“蘇氏三虎季虎最怒”之說......
然而蘇軾也是不幸的:
1 、由於蘇軾的性格耿直,不會圓滑世故,決定了他不適合在帝王面前做事,自入仕以來一直被貶,命運多舛……
2、在他和愛妻王佛結婚十一年後,王佛去世,他痛失愛妻,何其不幸矣……
3、他最初被貶到黃州後又到惠州再到儋州,60多歲還在被貶的路上。正是: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繫之州,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何其不幸矣……
4、最後葬在他鄉,致死都沒有回到他心心念唸的家鄉,真是像他所說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