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avid雜談
-
2 # 最後的輕語422
說到底還是後繼無人,不論是全真七子還是第三代弟子,說實話全是資質平庸之輩。想當初重陽祖師力壓群雄,奪得《九陰真經》,是何等威風;老頑童自創七十二路空明拳和左右互搏,資質絕非凡品。可是後代弟子呢?想郭靖帶楊過上山學藝,一頓砍瓜切菜,多少個天罡北斗陣都不夠看。沒有一個人能理解其精義。最重要的是,全真教沒有一個後代弟子能像郭靜那樣做到心無旁騖,至少勤能補拙吧。整天到處參合,甚至還和蒙古達子來往,以致全真教在天下同道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
若非靠重陽餘威,還有世人對老頑童、郭靖等的忌憚,估計早就涼涼了!
但不管全真教如何,在靖哥哥心目中,他永遠是天下玄門正宗!
-
3 # 小龍女5505
金庸小說中,王重陽第一次華山論劍中天下第一高手,武功內力都是頂尖高手水平。並開創了全真教、成為一代武學宗師。可惜他死後沒能將一身頂尖絕學傳於厲害弟子,所收的七大弟子也資歷平平、武功並不高,實力也只達二流偏上水平。後繼無人,無人可傳其衣缽,繼承其頂尖武學。所以全真教雖傳了三代,可最終還是因傳承無人,而走向衰敗,直至消失於武林。全真教衰亡後,全真七子之一郝大通開創了名揚武林一時的華山派,短暫延續了全真教的榮耀。
-
4 # 小魚高興
全真教是金庸筆下一個極其著名得教派,可是短短二三十時間,由盛而衰,實在讓人感嘆!
1 不可複製的武林奇才 啼笑皆非的江湖武痴魯迅小說裡的九斤老太有句常掛嘴邊的話叫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用在全真教身上,最合適不過了。
第一代,自然是王重陽和周伯通。
在金庸的小說裡,王重陽是個極其神秘的人物,對於這位武林前輩,我們只能透過別人的隻言片語來得以瞻仰。
周伯通:“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練的。”
黃藥師:“王重陽一生豪氣干雲”
作為全真教的創始人,華山論劍的總冠軍,王重陽不僅是武林神話,更是心繫蒼生,是個英勇的抗金英雄。
而周伯通,這個對武學極痴的人,天分極高,創立了空明拳和雙手互搏術。一個人玩中學,學中玩,蹦蹦跳跳不改舊狀。
這兩個人都稱得上是絕頂高手,是天下第一般的人物,給全真教戴上了一頂巨大的光環。
可惜的是,王重陽在弟子傳承這方面卻極為不重視,對教務也不甚關心。
丘處機遠不入重陽真人法眼,而被他唯一看中的繼承人——周伯通呢,又實在不甚靠譜。原本就是一個女人都負責不了的逃夫,送他這麼個偌大的道觀,實在是不堪重負啊。我想,當年被黃藥師囚禁桃花島的15年,對他而言,應該是段很快樂的日子吧。
如此,全真教已有些許隱患。
2一個武林宅男,一個江湖假勤奮全真教第二代便是以馬鈺和丘處機為首。
馬鈺——身為接班掌門,卻長年遠離本教事務,為了修行內功,甚至一宅就宅了大漠裡,三年有餘。
不僅如此,還花了大量時間在郭靖這個傻小子身上。不過呢,從郭大俠後來的發展來看,可能冥冥之中,這也算是全真教高瞻遠矚的地方吧。
丘處機呢,本人倒也頗為狹義,總是一副風塵僕僕,遠方歸來的樣子,而且性子非常的火爆。他不是能給人帶來福運的人,因為一出場就給郭楊兩家帶來了滅頂災難。
我把他定義為假勤奮——是因為他整日忙忙碌碌,卻什麼也沒做好。
為人師,他教出了楊康這樣賣國求榮的敗類,教出了看似老實,實則生活作風不正的尹志平——這就是他的“高徒”
丘處機可以說:“楊康的鍋,我不背。”
但是試問,從他的童年到成年,那麼多年,為什麼你從來沒對他講過這個有關民族大義的生世?
你是哪門子的師父?
我向來認為,古時候的很多師徒那都是有過命交情的,也就是刎頸之交。師父對徒弟那是傾囊相授,至死不悔的。
除了飲食起居,師父更是有責任對徒弟的三觀進行正確引導,否則就是嚴重失職。
而身為教派領導人,金庸迷真的不苛求他多麼精研武學,有所創舉,但是你光從他那些其他全真几子的表現來說,就知道這個負責人是多麼糟糕了。
3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糊塗無禮,從不道歉。這些人每次出場都是喊打喊殺,有時還不乏汙言穢語,再者,就是動不動就將王重陽視為殺手鐧的天罡北斗陣以示眾人。
結果,就是很悲催了——被那位絕頂聰明的黃藥師給破解了。
這些人,無數次的頭腦發熱造就了無數次的“失誤”,書中例子太多,不舉例了。
糊塗也就罷了,關鍵是自視甚高,並且從不低下高傲的頭顱,請問,他們有像楊廣那樣漂亮的頭嗎?
欺負楊過,惡人先告狀
打傷小龍女,謀取解藥
打死孫婆婆,卻言死者該死
這些都是這些所謂名門正派所為嗎?
是不是人多的團體,誰先說道歉,誰就會受到其他成員的鄙視呢?
帶著這樣一群隊友,領頭的丘處機能力自然也堪憂。全真教不走下坡路,有天理?
4 無知無畏耍流氓。全真教迎來了第三代掌門人——尹志平和趙志敬,上面七個字就是對他們的概括。
丘處機常年奔波在外,教中事務自然落到了這兩人身上。
在王重陽的巨大光環下,入教弟子如過江之鯽,內部管理卻遠遠跟不上。否則,如趙志敬這般無德無才之人為什麼竟也混進來了呢?有入學考試嗎?
也難怪,楊過在這裡如入牢籠——上天無路,下地無門,連申冤訴苦的機會都絕對沒有。
可憐的是,被他稱為“郭伯伯”的人卻從未來看過他,當然,這一切,自然是拜他那位夫人所賜。
第三代人已是極其平庸了,到了改朝換代之際,尹志平自殺,趙志敬卻榮升為投降派首領,最後也被蜂蟄而死。
到這裡,全真教算是回天乏術了。
5老本終啃盡,武林大洗牌除了人才凋零,全真教在探索武學方面,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建樹。
反觀其他鄰居,少林派有達摩院,有藏經閣,會積極研究其他的教派,甚至包括全真劍法
大理有天龍寺,潛心研究段氏武學,以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一個教派而言,沒有武學上的創舉,甚至所有的人都只是忙於內鬥,那自然是岌岌可危的。
再往後,便不值一提了,最後一任李常志,氣節有餘,但是能力實在不足,於是,眼看著它——重陽宮被元軍焚燬,變成一片廢墟。
由盛而衰,也不過二三十年
若干年後,武林進入了郭襄,張君寶的時代,從此大洗牌,新人換舊人。
-
5 # 體育興趣班
因為如果全真教不“衰”,會和金庸的思想理念產生嚴重的衝突!
金庸不同於古龍,後者的小說是純武俠風,只講江湖道義、愛恨情仇,而金庸的作品很多都是借武俠抒發一種『家國情懷』和『名族氣節』,他對“俠”的定義不單單是武學修為、人品高低,更看中的是這個人是否擔得起“為國為民”的責任。
比如說《天龍八部》,描繪的是中原武林心繫宋朝存亡、漢族存亡之情;《神鵰俠侶》和《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側重點是漢人抵抗金人、蒙古人的“壓迫”;哪怕是《鹿鼎記》都多多少少地抒發了“天地會”反清復明、“反滿復漢”的思想。(當然,你不要誤會他有反對少數民族的思想,他只是藉此弘揚一種民族精神)
可是全真教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開宗祖師王嚞(也就是王重陽)早年是抗金英雄,曾經舉義旗抵抗金兵入侵,失敗後於正隆四年(1159年)隱居於終南山修煉,金大定年間出關傳道並招收全真七子。這個時間正是射鵰前華山一論的“空白期”,毫無疑問這個時候的全真教在王重陽的帶領下屬於抵禦外族的英雄(活死人墓也確實是王重陽在1159~1162年間挖的,因為對金人不斷入侵的不滿和悲憤),這非常符合金庸的思想,所以尊他為五絕之首。
(不過這段歷史時間線有點衝突,據金庸書上的描寫來推算華山一論在1196年,但實際上王重陽1170年就死了,但影響不大)
而到了丘處機掌教的時候(1203年劉處玄死後)剛開始對金朝的也不搭理,1216年金宣宗召見丘處機他就拒絕前往。但是在1219年,成吉思汗派劉仲祿帶詔書前往山東邀請丘處機去蒙古的時候他卻欣然答應,並且在1220年帶領弟子18人一同前往,這18人裡面就有尹志平…隨後成吉思汗拜丘處機為“國師”,執掌天下道教並於1229年去世。第六任掌門人尹志平掌教期間全真教進入了飛速發張時期,華夏大地遍地都是全真道觀。雖然後來“化胡經”之爭全真教發展進入了瓶頸,但是元成宗(1295年)就給解禁了。(1276或1279年南宋已經滅亡了。這個時間點有爭議,不討論)
在解禁以後全真教再度迎來了鼎盛,幾任掌教自苗道一起都封為真人、演教大宗師,甚至開始做官,住豪華“別墅”,屬於元朝的上層社會精英人士…
而倚天的主旋律是什麼?抗元啊…所以成為元朝“國教”,和元朝皇室來往密切的全真教怎麼能夠出場?怎麼能夠“興盛”呢?倘若他們當年也和王重陽抗金時期一樣站在第一線,我猜金老肯定會有給他們出場的機會。你要是不把他們寫厲害點又不好,到張無忌出生的1337年人家都是元朝組成部分了,勢力龐大,你不能寫得像個“巨鯨幫”一樣的小幫會吧?所以乾脆就提都不提,那已經被金庸“剔除”在武林中了,屬於朝廷部門了…
所以實際上全真教那段時間並沒有真正衰弱,三代以後才開始真正鼎盛,但是這和金庸的家國思想、民族大義有嚴重的衝突,他是不會把一個“服務”於元朝的教派寫成抗元義士的。只能不寫,汝陽王府那些武林人士可能就“代表”著全真教吧…
-
6 # 秀雲涵天
全真教三代而衰,首先祖師爺王重陽難辭其咎,其次後世弟子武功無突破,修為走下坡,衰敗毫無意外。
一 重陽祖師失傳真經
全真教的衰敗,第一責任人應是祖師爺王重陽。林朝英去世後,王重陽感其一生痴情 ,曾悄悄回到活死人墓祭拜。看到林朝英所創的玉女心經,招招都是全真武功的剋星,一時心灰意冷,一連數年研究破解之法,卻終無大進,不成體系。後來華山 論劍,奪得武學奇書九陰真經,一經過目,豁然開朗,一一破解玉女心經。然自思玉女心經為林朝英自創,自己終究傍前人遺書,相較雖勝,實遜一籌。後深自謙抑,遂無心再傳 ,偷偷刻在活死人墓壁之上(反倒成全了楊過那小子),讓古墓派後人知道全真武功不在她們之下,而只告誡弟子容讓自克、虛懷養晦之道。故後世全真弟子,只從祖師爺手中接過武功天下第一的面子,上乘武學已經失傳。其他門派自華山論劍之後,瞄準全真武功,奮其私智研究破解之招, 功力自有長進,此進彼退,難怪全真後世弟子除了集體專案北斗天罡陣之外,個人武功遇到一流高手都是完敗。
二 二代弟子勉力支撐
二代弟子以全真七子為代表,武功修為可圈可點,行走江湖,招牌光鮮。然而與王重陽相較,終究相差甚遠。以武功最好的長春子丘處機為例,脾氣暴躁,小說中有兩處描寫正面直擊,一處是:丘處機卻是性急暴躁,老而彌甚,望著熊熊大火,咬牙切齒地咒罵。另一處是丘處機自語:“其實我眼見重陽宮後院為烈火焚燒之時,也是暴跳如雷,此刻才靜下來,比之馬師哥當時便心無掛礙,我的修為實是萬不可及。”(第四回全真門下)。練武之人,講究平心靜氣,克服七情六慾,否則嚴重製約武功層次,一流高手脾氣暴躁的很少,就像我們生活中把人分成四類:一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三等人沒本事沒脾氣,四等人沒本事有脾氣,話糙理不糙。丘處機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用多說了。總之,二代弟子勉為其難 ,沒能把全真武功發揚光大,能維持名號已相當不易。第四回中,如若不是郭靖陰差陽錯及時趕到重陽宮,霍都等人的圍攻很可能會得手,全真教將會一敗塗地。
三 三代弟子止步瓶頸
三代弟子以尹志平、趙志敬為代表。不知道金庸先生起名字時是否有意為之,“平”、“敬”者,瓶頸也。此二子武功修為,乏善可陳。尹志平為孽情所困,終不能自拔,甚至連掌門人大位也拱手讓與趙志敬(雖說是迫於趙志敬的暗算),終究為孽情而死。我們並不是說練武不能有感情,相反,你看郭靖,對黃蓉一往情深, 從一而終。再說趙志敬,利慾薰心,奸詐歹毒,甚至不分敵我。這兩類人都難堪大任,絕無擔當,以至於全真教幾乎成烏合之眾。和第二代弟子相比,第三代弟子更是退而求其次了。在祖師爺設下的瓶頸面前,他們只能痛苦又難堪地退下來。
-
7 # 靜之徐清
看過金庸射鵰三部曲的人都知道,全真教活躍於《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但是在倚天中這個教派的武林地位大不如從前,所以全真教的衰落究竟是何原因呢?
其實在王重陽死後,全真教的衰落已初見端倪。作為全真教的門面,王重陽相比於黃藥師他們可謂英年早逝。再加上週伯通被黃藥師困於桃花島,全真上下也沒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可以坐鎮,勢必會衰落。
其次全真七子作為王重陽最得意的弟子,雖然在江湖中的名聲響亮,實則徒有其名。其武功天罡北斗陣雖厲害,但他們所習並不精,難敵眾人。到這一代武學造詣就一般了,更不要說三代四代了。況且到了第三代雖武功平平,這人品還出其的差勁,個個心胸狹窄,勾心鬥角,全真上下烏煙瘴氣。就說楊過曾拜在趙志敬門下,但趙志敬器量褊狹,處處為難,將楊過玩弄於股掌之中,最後不惜將其逐出師門。
事實上到了神鵰中的全真,也就靠著楊過夫婦和郭靖的扶持才留的一席之地,要不然早就被剿滅了。
關於全真教的衰落還有一個歷史的客觀原因,那就是朝廷漠視。元初忽必烈掌權,開始崇拜佛教,也由此展開了一場佛道的大辯論,結果以道家辯論失敗而結束,從此全真教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從全真教的興衰原因來看,自身原因佔大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歷史不可抗拒的因素在裡面。所以說興衰更迭是江湖常事,變化無常才是真正的江湖。
-
8 # 一蓑煙雨半城繁花
金庸的書可以做哲學的入門書讀。金先生在書裡一直暗含陰陽相互消長,盛極必衰的道理。而且全真派在同蒙古貴族周旋的幾十年(以丘處機為代表),也折損了很多優秀弟子。確切的說,並不是全真教衰落,只是中國文化由於異族入侵衰落,全真教也日漸衰微。
-
9 # 璟潤法律線上
都說全真一代不如一代,其實五絕弟子中,全真二代應該是最強的。七子加耶律齊,二代中八個一流,歐陽克加桃花島弟子加漁樵耕讀,一流有沒有八個?
如果說全真三代而衰,其實五絕系哪個不是如此?只不過全真有著天下第一大派的名號,而實際表現不盡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當然,如果以少林派的標準來衡量,全真的問題就太多了。我不相信雙鵰時期少林能有八個一流,但是這只是以短期來看。從長期來看,少林底蘊深厚,這是無法質疑的。
少林的復興除了有三分九陽的催化作用,其本身的武藏傳承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少林除了幾百年來本身的武學積累,還一直注重研究其他門派的武學,比如雙鵰時期,全真劍法同樣也在少林僧人關注之列,以收切磋之功效。這樣的門派,恐怕除了朝廷有意打壓之外,是不可能長期衰落的。大家對全真武學評價很低。首先王重陽自己具有非凡的武學天賦,根本不用刻意苦練,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領悟了。這樣的天才本身就是不可複製的,而他偏偏又對弟子的武功傳承很不重視,這不僅僅體現在他對丘處機練武的反感,而且對於全真武學的自上而下的全面建立,他其實並沒有做太大努力。
在這個問題上,他比張三丰落後了很多。全真七子很大程度上是在吃師父的老本,他們限於資質,也無法對全真武學有創新建設,而這對於一個初建的門派來說,是致命的。全真武學不缺高度,卻沒有系統性,這就體現為三代弟子的孱弱。導致一代不如一代,原因是王重陽太強,而三代太弱,反差太大。
-
10 # 茶小寳
首先,是外部因素,也就是我們說的客觀原因。蒙古入侵,山河破碎,鐵蹄之下,並無完卵。偌大的全真教,已經擺不下一個安穩的木人樁了。全真七子等人,為了民族的命運而四處奔走,沒有更多心思用在教育上。
其一,全真教多名教職工陷入桃色事件。非但校長王重陽和林朝英糾纏不清,連副教授周伯通也插足段氏企業段智興的婚姻成為第三者,併產下私生子,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到了尹志平這代,更是乘人之危,對小龍女作出禽獸不如的行為。試問,全真教上上下下貪戀女色,如何會致力於發展和傳承全真派武學呢?
其二,全真教熱衷走穴。全真教並不是一心一意把心思用在本校學生的教育上,相反,他們經常利用走穴和開函授班、補課等方法創收。比如,王重陽就曾經走穴教段智興,馬鈺給郭靖補課,丘處機更過分,直接丟開本職工作,到趙王府當了一名家教老師。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當他們的學生該有多冤啊。你交了錢,花了時間,老師卻不來上課,直接翹課賺外快去了。試問,如果你是全真武術學院的學生,你會怎麼想,你能學到什麼?
其三,忽略思想教育,不能樹立正確人生觀。老一輩大師王重陽正氣凜然,全真七子也是鐵骨錚錚,但到了第三代就變樣了。丘處機給楊康當家教,可謂是費盡心機。然而楊康雖然學了一身武功,丘處機卻從未教他怎麼做人,更談不上幫助他改造世界觀。這造成楊康忘記了自己是忠良之後,把自己混同於普通老百姓,以致後來認賊作父,殘害同胞,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與之相比,江南七怪雖然是普通民辦學校,但從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幫助郭靖樹立正確人生觀,把郭靖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青年。雖然武功暫時不如楊康,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終郭靖還是在人民群眾的幫助下,完美逆襲楊康。丘處機的正牌子弟尹志平,一樣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非但武功不行,連思想道德也是一塌糊塗。子不學,師之惰。後來尹志平對小龍女犯下流氓罪,丘處機難辭其咎。上樑不正下樑歪,三代弟子趙志敬對楊過的教育也是敷衍了事,方法簡單粗暴。楊過若不是及早轉學古墓學院,一根好苗子就會被全真教教育成為雞鳴狗盜之徒了。
其四,沒有好的選拔機制。全真教沒有一整套成熟的選拔機構,只注重工齡、學歷和論資排輩,卻從不問實際工作能力。王重陽雖然名重一時,但教育水平卻不是很高,全真七子單個出來,就完全不是梅超風的對手。而丘處機和趙志敬,則完全可以用“誤人子弟”來形容了,其教育水平,甚至不如鄉村代課教師柯鎮惡。而王處一等人的教學水平,也是完全配不上全真教這所高等學府的。與之相反的是,周伯通教學水平卻非常高,他的教學風格不拘一格,懂得因材施教。面對不願意學習《九陰真經》的郭靖,周伯通諄諄善誘,,不惜編造出莫須有的“伯通神經”來誘騙郭靖學習。而發現郭靖毫無心機,周伯通又馬上拋開教材,教會郭靖“雙手互搏術”。若是換了丘處機趙志敬這樣的師父,早就丟一根繩子讓郭靖回家放牛去了,但郭靖因為得到周伯通這位良師的指點,成為天下第一人。由此可見,一個懂教育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啊。但是,像周伯通教學成就那麼高的人,卻不能當全真武術學院的校長,身居高位尸位素餐的,都是丘處機趙志敬尹志平這樣的酒囊飯袋。
綜上所述,中後期的全真教,就是一個高層管理混亂、教職工走穴成風、人人無心本職工作,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部門。這樣的學院,如果能在蒙古外敵入侵時屹立不倒,那倒是咄咄怪事了。武功全面衰退,道教領導地位被新生的武當派所替代,那是再正常不過了。可見,不管什麼門派,不管之前名氣多大,也遑論勢力多麼強大,都沒有什麼老本可以吃的。如果不思進取,不銳意革新,最終,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回覆列表
全真教三代而衰的原因有四:第一,王重陽沒有把他鎮壓當世的神功秘籍傳下來,也可能他傳給了周伯通,但周伯通被黃藥師囚禁在桃花島十幾年,沒有做好傳承有序。
第二,王重陽選擇的接班人和外援都不靠譜。雖然王重陽去世後是馬鈺接了掌教,但王重陽選的接班人絕對不是他,是周伯通。不論從他把《九陰真經》交給周伯通還是從周伯通的地位、武功、天資來講,都是不二的人選,但是周伯通卻不靠譜,沒有讓全真教武林第一大派名副其實(缺高階戰力)。外援方面王重陽選擇了南帝段智興,但是段智興因為周伯通和他老婆的事情,萬念俱灰進了天龍寺出家當了和尚,就更談不上對全真教有所照顧了。
第三,就是全真七子的問題了。空有王重陽的遺風,但沒有王重陽的實力。射鵰中丘處機到處作死,不是惹金國就是惹豪俠,全真教能有好嗎。
第四,就是繼承人不靠譜。不管是趙志敬還是尹志平,都不是能代領全真教走向輝煌的人。
總結,全真教三代而衰全賴王重陽。是他憑一己之力把全真教帶到不屬於他的高度,實力與地位不匹配,又沒有做萬全的安排,這才是主因。對比郝大通創立的華山派,從南宋傳承到了清朝,用的也是全真教的遺澤,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