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于禁(文則)是三國時期屈指可數的能將,卻因一朝降了敵國,然後遍遭蜀、吳、魏三國的凌辱,既悲且嘆!

    于禁早期附從鮑信為行將覆滅的東漢王朝鎮守兗州,兗州牧劉岱敗於黃巾黨被殺,陳宮與鮑信擁曹操做了新兗州牧,從此于禁歸屬於曹,他的前程開始放光。起初于禁不過一小嘍羅,“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都伯就是小隊長,隸屬將軍王朗(當不是“三公有疾”之司徒王朗,此王朗時為會稽太守,在江南),王朗奇于禁才智薦之於曹操言禁才堪為大將。一番面試後於禁升級了—“拜軍司馬,陷陣都尉”,成了大隊長(曹操此時不過一州牧,都尉已經是中上級軍官了,低於折衝校尉夏侯惇、厲鋒校尉曹仁而已)。于禁能力突出,所以每戰必用,從徵呂布、斬劉闢、黃邵、破袁術將橋莛、樂就、李豐、梁綱等,戰功豐碩!

    後曹操於宛城敗給張繡,為敵所迫,士卒多散,唯于禁所領幾百人且戰且引,有步驟的徐徐而退,還順帶懲治了鈔略民間的青州兵。不想青州兵惡人先告狀,于禁返回大本營並不急於為己辯解反倒先佈防,有人(估計為其部下)勸說“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辯之。”于禁答言“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僭訴何緣!”曹操聞而壯之“育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之名將,何以加之!”並封于禁益壽亭侯。于禁此舉可謂深明大義!義無復加!保護了鄉民;懲治了惡兵;教育了其他將領;成功的防守敵軍;至誠至切的感動了曹公。

    從此後,于禁不論從人品還是能力上都得到曹操的信任,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心腹將軍。於是乎官渡之戰中,于禁與樂進行遊擊將軍,不多不少或輕或重時隱時現的幾千遊兵,整的袁紹苦不堪言!打他吧找不到,不打吧他又時刻騷擾你,最終還是整垮了袁氏一門,幫曹操統一了北方四州,真是不負重望。

    于禁威重曹營,諸將多有忌憚,堂堂名將朱靈就曾被他在曹操的授權下探囊取物般的奪了兵權做了下屬。于禁奉公守法,昌郗降而復叛,圍而後降,雖是老朋友,於將軍還是按軍法要了他的腦袋;戰利物資從不入私,總是引得曹操讚歎不已!然而於虎威將軍對下屬要求過於嚴格,不怎麼得人心。

    建安二十四年可謂是於將軍的流年,助曹仁屯樊城討關羽(當時名將唯有于禁與徐晃在鄴,曹操先委于禁對抗關羽,一是因為徐晃與關羽關係較好,恐怕還因為曹操更信任於禁的能力?),卻偏偏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於是屯兵城外的他成了“水淹七軍”的悲劇主角,並從此開始了悲哀的後三年半。被俘虜後索性像龐德一樣就義也成,偏偏於將軍投降了關羽,第一次受蜀人之辱!引得曹操感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也!”

    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大意失荊州,于禁又歸屬吳,第二次受辱孫權釋于禁之囚,請其相見,約並馬出行,倒很客氣,王者氣度充分展現。然而豎儒虞翻三番五次的當眾羞辱則很讓人氣憤難以平衡!孫權約于禁並馬出行,虞翻喝斥“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你個投降的小賊,怎麼還有臉面和我們的吳王並馬頭!)”還打算用鞭子抽打,幸被孫權呵止;有次孫權與群臣在樓船上會飲,于禁睹景思情,不覺哭泣,虞翻再次挑釁“汝欲以偽求免耶!(你丫想假裝傷心換取同情然後被放歸國!)”虞翻此語極失士大夫身份,讓孫權很窩火。虞翻自己不想想當年如何無吃的背叛王朗投靠孫策的,有臉面指責別人?極沒人品!孫權數次忍讓虞翻直至忍無可忍。于禁歸魏後某次孫權會飲群臣半酣,行酒至虞翻,虞翻趴在桌上裝醉(夠囂張吧!),孫權當他真醉,等孫權剛剛走開,虞翻馬上抬起頭來嬉皮笑臉,惹了眾怨,孫權極為惱怒!加之喝暈了,當即拔出佩劍扔了過去,所幸沒砍著,不過後來虞翻還是被流放了。

    魏、吳和,于禁得以歸國,曹丕見著他的時候他已經是須發皓白,形容憔悴(六十歲如同九十歲)!哭的不成樣子,可見投降後受了多少磨折!本以為歸國後可得以保全,不曾想曹丕表面一套背後一手,軟綿綿地要了為大魏戎馬近三十年的老於將軍的脆弱的生命。于禁第三次受國主之辱!被派去拜謁曹操,何顏對面相知三十年(實為二十八年)的曹老總?更何況曹丕小子早已精心設計了史上獨一無二奪命漫畫!可憐于禁就此憂死。假若曹操健在,我想於將軍的下場不會如此悲慘,不至於被愚弄死。

    晚節不保,丟了尊嚴,丟了性命,甚至丟了二十八年來的點點滴滴的功勞!大魏功臣閣中少了五子良將之一的於虎威一席,總顯得有些單調吧!

  • 2 # 凜冬之血

    公元184年(中平四年),于禁由鮑信招募討伐黃巾軍。公元192年(初平三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曹操命于禁攻打徐州期間攻陷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公元194年(興平元年),跟從曹操討呂布於濮陽,領兵攻破呂布二營於城南,又在須昌擊敗高雅。公元195年(興平二年),跟從曹操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破之。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跟從曹操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梁。黃邵等夜襲曹操營,于禁率麾下擊破之,斬劉闢黃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同年,從圍袁術部將橋蕤、張勳等於若縣,斬其四將。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一些戰友雖然戰死了,于禁也不允許散亂。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青州兵原是黃巾賊,後來投降了曹操,仍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經常放肆,乘機搶劫。于禁一聽,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說:“現在敵人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為益壽亭侯。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199年(建安四年),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袁紹攻于禁,于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隨後主動出擊,攻打袁軍的側翼營寨,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隨後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計程車卒多死傷,士兵懼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擊敗袁紹後遷偏將軍。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曰:“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定以後,曹操上表漢帝表功于禁, 樂進,與張遼三人,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隨夏侯惇進攻博望坡,中劉備的伏兵之計,幸得李典相救,率軍而回。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于禁到,梅成舉眾三千餘人偽降。旋即復叛,其眾奔蘭。張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于禁運糧前後相屬,張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這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曹操曾經惱恨朱靈,欲奪其兵權。曹操因為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數十騎,齎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曹操讓朱靈為于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于禁遷為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 3 # 峰峰說史

    于禁,三國時期著名武將,武藝高強,是曹操五子良將之首。一生為曹操征戰,為曹操建立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于禁的結局有點窩囊,可以說一世英名毀於晚年的一次敗仗,我們今天不說敗仗,只說于禁的功績。

    于禁是當時的泰山郡屬兗州地界人士,于禁最早跟隨鮑信鎮守袞州,對抗張角率領的黃巾軍。袞州牧劉岱被黃巾軍所殺,鮑信擁曹操做了袞州牧,從此于禁就跟隨了曹操,他的人生也開始放光。

    曹操領兗州牧後,先封于禁與其黨俱為都伯,後因王朗推薦,曹操又封于禁拜軍司馬。之後讓他統兵到徐州,攻打廣戚,攻克廣威之後,任命他為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曹操與呂布戰於濮陽。史稱“濮陽之戰”。于禁單獨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許昌打敗了高雅。隨從曹操攻打壽張、定陶、離狐,在雍丘包圍了張超,佔領了四座城池。又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闢、黃邵等部,屯紮在版梁。黃邵等乘夜襲擊曹操營寨,于禁領部下迎擊,打敗了黃巾軍,斬殺黃邵等,迫使黃巾軍全部投降。同年,從圍袁術部將橋蕤、張勳等於若縣,斬其四將。

    建安三年,隨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後在官渡之戰也有不俗的表現。

    于禁跟隨曹操以來,大小軍功無數,于禁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治軍有方,深得曹操信任。因為一次敗仗晚年悽慘,最終鬱鬱而終,除了悲哀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 4 # 時光隧道2019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原為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攻呂布,防張繡,拒袁紹,徵劉備,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于禁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因為這個原因,于禁還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在公元216年之時,于禁成為了左將軍,並且擁有了假節鉞的特權。于禁治軍嚴謹,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但同時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歡心。

    關羽圍攻襄、樊時,于禁督七軍前往救援,被關羽利用秋季大雨打得全軍覆沒,投降後被監押在南郡。而後關羽被呂蒙擊敗,于禁流落至東吳,孫權向魏國稱藩後,將於禁送還魏國。雖然魏文帝曹丕表面安慰于禁,卻暗裡讓人作壁畫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慚愧而死,被惡諡為厲侯。

  • 5 # 西風悍馬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京中動亂,董卓掌權。于禁跟隨鮑信回到泰山郡招募將士,準備討伐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同年,鮑信為救曹操而死,于禁又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讓于禁統兵到徐州,攻打廣威。在攻克廣威之後,于禁被拜為為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194年)到興平二年(195年),于禁隨同曹操到濮陽討伐呂布,于禁別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又隨從曹操攻打壽張、定陶、離狐,在雍丘包圍了張超,佔領了四座城池。

    建安元年(196年),于禁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闢、黃邵等部,屯紮在版梁。黃邵等乘夜襲擊曹操營寨,于禁領部下迎擊,打敗了黃巾軍,斬殺黃邵等,迫使黃巾軍全部投降。同年,從圍袁術部將橋蕤、張勳等於若縣,斬其四將。

    久經善戰

    建安二年(197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一些士卒雖然戰死了,于禁也不允許散亂。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青州兵原是黃巾賊,後來投降了曹操,仍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他們經常放肆,乘機搶劫。于禁一聽,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說:“如今賊兵就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為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198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199年),史渙、于禁、樂進、徐晃、曹仁等人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官渡鏖戰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當初與袁紹作戰時,袁紹兵盛,于禁願意擔任先登。曹操稱讚于禁,於是遣步卒二千人由於禁統領,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劉備在徐州刺史殺車胄以反曹,曹操親自率軍前往攻打。田豐建議袁紹立刻進攻曹操的後方,袁紹則因為兒子生病而否定了田豐的計劃。但袁紹依然派出了一部分軍隊攻打延津,于禁堅守延津,袁紹的軍隊不能攻下(袁紹的主力大軍在此時還沒有發起進攻)。

    後來,于禁與樂進等將領率步騎五千,渡河,攻擊袁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數千,俘獲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再後來,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計程車卒多死傷,士兵懼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官渡之戰後,于禁遷偏將軍。

    博望遇險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北伐襲擊許都,一直打到了葉縣,已逼近許昌,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至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于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夏侯惇、于禁果然中了劉備的埋伏,被劉備所破。早有預料的李典及時帶兵接應趕到,劉備望見李典的救兵到了,自覺強攻無益,於是撤退,曹軍成功保衛了許都。

    殺死昌豨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但是未能攻克昌豨的據點。於是,曹操又派夏侯淵領兵與于禁一同作戰。夏侯淵攻下了昌豨的十餘座據點。但由於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

    在昌豨投降後,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應當讓曹操處置,但于禁說:“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經常說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定以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表功于禁、樂進、張遼三人,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期,曹操以趙儼為都督護軍,督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支軍隊。

    天柱立功

    建安十四年(209年),于禁與臧霸等人討伐梅成,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人討伐陳蘭。于禁的部隊率先到達,梅成舉眾三千餘人偽降,于禁中計,引軍便還。旋即,梅成復叛,並帶領他的部下都去投向陳蘭。陳蘭、梅成二人經過商議,又率軍轉移到了潛山縣的天柱山,堅壁清野,佔據了地利。為了杜絕江淮地區的後患,張遼不得不強攻天柱山,此山脈高峻約有二十餘里,道路險狹,易守難攻,因此,張遼等人與陳蘭等人相持不下,又因為運輸非常困難,張遼等人的軍糧並不寬裕。于禁率軍向張遼等人押運糧草,前後相接。於是,張遼不再擔憂糧草,繼續率軍強攻,贏得了天柱山之戰,並斬殺陳蘭、梅成。張遼因此戰的勝利而獲得了假節。于禁也因協助張遼而增加食邑二百戶,連同以前的共計一千二百戶。

    威嚴毅重

    此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繳獲來的財物從來不會私藏,因此曹操對於禁的賞賜非常重。然而,他常常以嚴厲的軍法來統御將士,所以,于禁難以得到將士們的擁戴。

    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一月,曹操平定了張魯。 雖然,朱靈在曹操征討張魯的過程中立下了戰功,但是,曹操常常惱恨朱靈,想要奪取他的兵權,因為于禁有威嚴,便遣于禁引數十騎,帶著曹操的命令,前往朱靈營讓讓朱靈交出了兵權。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曹操就讓朱靈為于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對部下的任免更加隆重。同年八月,曹操以鍾繇為相國,始置奉常宗正官。于禁也在後來遷為左將軍,假節鉞。

    《資治通鑑》記載,曹仁(徵南將軍、假節)曾經命令于禁(左將軍、假節鉞)屯駐在樊北,因此,需要做以下兩個方面的比較。

    1.左將軍與徵南將軍:《宋書·百官志》有“四徵,魏武帝置”,說明曹操設定的四徵將軍已經不再是漢朝舊時的諸徵。在當時的曹營,沒有左將軍大於四徵將軍的證據。

    2.假節鉞與假節:晉朝規定假節鉞高於假節。但在漢、魏時期,假節的辛毗曾經依據皇命而約束著假節鉞的司馬懿。在當時的曹營,沒有假節鉞大於假節的證據。

    晚景淒涼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呂常於襄陽、圍攻曹仁於樊城。曹仁命令龐德屯駐樊北[35] ,又向曹操請求援軍。曹操準備讓曹植帶兵解救曹仁。但在命令到達曹植那裡時,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於是,曹操反悔,不再以曹植督領援軍。

    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去樊城協助曹仁。當時,曹仁據守的樊城被關羽攻打,但沒有被包圍。於是,曹仁命令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駐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漢水河道的改道處)。時值秋季,關羽利用秋雨過多、漢水暴漲,將於禁連同龐德打的全軍覆沒。龐德寧死不屈,于禁舉軍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當初,于禁的老朋友——昌豨在投降曹軍時,諸將認為應該把昌豨送往曹操處。于禁斥責諸將:“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于禁便斬殺了昌豨。如今,于禁卻向關羽投降。經過兩件事的對比,于禁被裴松之評價為:“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

    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有次和孫權同騎馬出行。虞翻見二人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隨後孫權在樓船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傷心流淚,虞翻又指責于禁是在裝可憐。而於禁仍然稱讚虞翻的忠義。

    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諡為厲侯

  • 6 # 三之一

    三國時期于禁並沒有什麼功績,三國開始於220年曹丕稱帝到280年孫吳滅亡

    三國開始時期于禁已在襄樊戰役中被關羽所擒,東吳擊敗關羽,221年孫權向魏稱臣,遣于禁歸魏,此時于禁鬍鬚頭髮都白了。

    曹丕表面安慰他,封他為安遠將軍,暗地裡讓人作壁畫羞辱他,于禁於221年羞愧而死。

    于禁主要是東漢末年人物,跟隨曹操三十餘載,因治軍嚴謹被後世稱五子良將之一。

    三國開始時于禁已兵敗被關於荊州江陵,此後輾轉到東吳,次年回國被曹丕羞辱而死,所以,于禁在三國時期並沒有什麼功績

  • 7 # 陳紫日

    于禁,字文則,本是濟州相鮑信的部將,後歸屬曹操,五子良將之一,戰功赫赫,跟隨曹操三十餘載,是曹操最看重的水軍統領,在領導面前很低調,在手下面前很狂妄,他最大的功績是在宛城之戰中臨危不亂,平定叛亂後晚節不保,羞憤病死。

  • 8 # 花開水不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原為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關羽圍攻襄、樊時,于禁奉命前往救援,被關羽水淹七軍,全軍覆沒,投降後被監押在南郡。而後關羽被呂蒙擊敗,于禁流落至東吳,孫權向魏國稱藩後,將於禁送還魏國。雖然魏文帝曹丕表面安慰于禁,卻暗裡讓人作壁畫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慚恚而死,被惡諡為厲候。

    于禁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麾下外姓將領中唯一一個假節鉞的人。但同時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歡心。 後世將於禁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

  • 9 # 白龍赤子

    張遼、于禁、張郃、樂進和徐晃五人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軍事人才,《三國志》也將他們放在了同一傳記當中。他們跟著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于禁在這裡面處在中流的位置,屬於人中豪傑。但令人痛心的是,于禁後期改變了主意,沒有對曹操始終如一,這是讓人感慨的地方。下面將詳細介紹。

    于禁,字文則,曾在鮑信的手下,後來由於曹操的勢力的崛起,跟了曹操。之後,于禁立刻就表現出了其優秀的軍事才能。打呂布的時候,于禁開始出名,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在打敗高雅、圍攻張超和征伐劉闢之徒的戰役中均表現出了高超的武藝,殺了黃邵之後,其部下全部投降,于禁被升職為平虜校尉。

    于禁是一個勇敢的軍人,他與常遇春一樣,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勇敢和膽量。曹操征伐袁紹的時候,那時袁超的軍隊迅猛無比,可是于禁也不慫,他甘願做軍隊的前鋒,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正在交戰的時候,劉備在徐州反叛了,曹操就去對付劉備了,派于禁等人與袁紹相對抗,于禁殺掉和俘獲的敵人有好幾千。

    揮淚斬昌豨。曹操打敗袁紹後,升于禁為偏將軍,接著平定了冀州。但是此時昌豨又叛變了,令曹操頭疼,於是曹操派了于禁去攻打昌豨。其實昌豨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和于禁早年有一定的交情,所以念在以前的情義上,昌豨就投降了,沒有和于禁動武。可是于禁已經不是以前的于禁了,他現在是曹操大將,一切以紀律為第一要則,於是哭著就把昌豨給宰了!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于禁有著軍人所具備的紀律性,但又有些死板。

    晚節不保。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派曹仁討伐關羽,派于禁援助他。真是天公不作美啊!那時正處於秋天,傾盆大雨下起來就沒有了頭,于禁的軍隊基本上都被水淹沒了,已經到了臨死的邊緣,于禁走上了叛主的道路。但是,讓于禁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投降之路是悲慘的,沒有得到蜀漢的重視,從此再沒有得到啟用。

    結語

    縱觀于禁的一生,倘若沒有最後的叛主,他應該能成為常遇春那樣的人。但是,叛主的行徑歷來都是可恥的,不被人們所看重。所以,于禁也就遠遠沒有常遇春那樣的名氣,令人感慨不已!不管怎樣,于禁為曹魏集團在軍事上的勝利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是一個軍事奇才。

  • 10 # 史事鑑賞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英雄輩出,各路英雄豪傑經過角逐,最終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建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而在所有的政權之中,當屬曹操所代表的魏國實力最為強大,而這一切,是曹操手下無數能人努力的結果。

    當然,在這些人之中,也存在一些默默付出,但是卻沒有獲得好的名聲的人,于禁便是其中之一。于禁的功勞甚至比張遼還大,但是卻死得十分悽慘,並且晚節不保,被罵了1700年。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原本是為鮑信部將。在鮑信戰死之後,他被元朗引薦給了曹操。于禁個性堅毅,做事穩重,對待部下也相當嚴厲。在“五子良將”中,于禁最受曹操器重。曹操曾經評價他“古時名將”。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于禁也沒有獲得很高的職位,他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小軍官升上來的。到了後來,于禁已然成為了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刃,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攻呂布,防張繡,拒袁紹,徵劉備,每一次戰役都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于禁最讓曹操喜歡的地方在於他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因為這個原因,于禁還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在公元216年之時,于禁成為了左將軍,並且擁有了假節鉞的特權,也就是說,他可以專殺兩千石以下官吏,可以自主發動戰爭,無需請命。能夠獲得這樣特權的人,自然是對曹操做出巨大貢獻人。

      于禁在指揮作戰方面,幾乎很少有過敗績,唯一的缺憾便是在219年之時敗給了關羽,並且導致了士兵大量死亡的悲慘結局。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人們才認為于禁的能力並不突出。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於禁前面的日子裡,他可以稱得上是為曹操打下了半壁江山的人,徵黃巾,平叛亂,北拒袁紹,每一場戰鬥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而於禁的功績,甚至遠在張遼之上。

      然而一場大戰改變了一切,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之戰,卻是于禁一生的痛,他的陣營幾乎全軍覆滅,而於禁也不得不選擇了投降。于禁的投降自然是讓人看不起的,因此他最終死於大臣和曹丕的羞辱之中。可嘆一代名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

  • 11 # 人間話事人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原本是為鮑信部將。在鮑信戰死之後,他被元朗引薦給了曹操。于禁個性堅毅,做事穩重,對待部下也相當嚴厲。在“五子良將”中,于禁最受曹操器重。曹操曾經評價他“古時名將”。

    image.png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于禁也沒有獲得很高的職位,他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小軍官升上來的。到了後來,于禁已然成為了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刃,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攻呂布,防張繡,拒袁紹,徵劉備,每一次戰役都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于禁最讓曹操喜歡的地方在於他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因為這個原因,于禁還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在公元216年之時,于禁成為了左將軍,並且擁有了假節鉞的特權,也就是說,他可以專殺兩千石以下官吏,可以自主發動戰爭,無需請命。能夠獲得這樣特權的人,自然是對曹操做出巨大貢獻人。

      于禁的打仗能力也是不可小看的,在他從軍的三十多年中,幾乎很少有過敗績,唯一的缺憾便是在219年之時敗給了關羽,並且導致了士兵大量死亡的悲慘結局。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人們才認為于禁的能力並不突出。

    image.png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於禁前面的日子裡,他可以稱得上是為曹操打下了半壁江山的人,徵黃巾,平叛亂,北拒袁紹,每一場戰鬥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而於禁的功績,甚至遠在張遼之上。

      然而,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之戰,卻是于禁一生的痛,他的陣營幾乎全軍覆滅,而於禁也不得不選擇了投降。于禁的投降自然是讓人看不起的,因此他最終死於大臣和曹丕的羞辱之中。而這樣的死亡方式,對於軍人而言,是難以忍受的,甚至比夏侯淵被黃忠所殺還死得悽慘。

  • 12 # 二條SHOW

    大家好,我是臂力強哥

    關於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原為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並且以維護軍法的名義而殺掉自己的故友昌豨,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奉命救援樊城,卻遭遇了漢水泛溢。關羽乘大船攻之。于禁全軍覆沒,投降後被監押在南郡。而後關羽被呂蒙擊敗,于禁流落至東吳,孫權向魏國稱藩後,將於禁送還魏國。雖然魏文帝曹丕表面安慰于禁,卻暗裡讓人作壁畫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慚恚而死,被惡諡為厲候。

    于禁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麾下外姓將領中唯一一個假節鉞的人。但同時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歡心。 後世將於禁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為“五子良將”。

  • 13 # 唱來唱去又如何

    于禁,魏國武將,與樂進、張遼、徐晃、張郃合稱“五子良將”。早年討伐黃巾餘黨,後隨曹操攻呂布、破袁術、御張秀、拒袁紹、徵劉備等,戰功赫赫。

    開始於禁由鮑信招募討伐黃巾軍,後追隨曹操。

    主要功績有:

    1、在攻打張秀時,張秀先是投降,後又反叛,曹軍沒有準備非常混亂。唯獨于禁約束部下。軍營中有之前投降的黃巾舊部(青州兵),趁機搶劫,于禁率部征討這些青州兵。被人誣告造反,于禁卻首先抗敵,安營築寨堅守,後來曹操予以表彰封為益壽亭侯。

    2、曹操徐州征討劉備,袁紹來攻,于禁堅守,紹久攻不下,隨後于禁主動出擊攻打袁紹側翼。

    3、昌豨投降曹操後反叛,曹操派于禁征討。因與于禁是舊交又向于禁投降,于禁斬之。曹操上表漢獻帝,拜為虎威將軍。

    于禁追隨曹操每次征討,不是行軍先鋒就是用於後拒。于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也無所不入。每次戰役皆有功績。

  • 14 # 趙儉大人

    于禁中平四年(184年),于禁由鮑信招募討伐黃巾軍。初平三年(192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讓他統兵到徐州,攻打廣戚,攻克廣威之後,任命他為陷陳都尉。興平元年(194年),隨同曹操到濮陽討伐呂布,于禁單獨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隨從曹操攻打壽張、定陶、離狐,在雍丘包圍了張超,佔領了四座城池。又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闢、黃邵等部,屯紮在版梁。黃邵等乘夜襲擊曹操營寨,于禁領部下迎擊,打敗了黃巾軍,斬殺黃邵等,迫使黃巾軍全部投降。同年,從圍袁術部將橋蕤、張勳等於若縣,斬其四將。久經善戰建安二年(197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建安三年(198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建安四年(199年),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官渡鏖戰建安五年(200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袁紹攻于禁,于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隨後主動出擊,攻打袁軍的側翼營寨,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隨後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計程車卒多死傷,士兵懼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官渡之戰後遷偏將軍~

  • 15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于禁的一生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于禁的一生

    中平四年(184年),于禁由鮑信招募討伐黃巾軍。

    初平三年(192年),鮑信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于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讓他統兵到徐州,攻打廣戚,攻克廣威之後,任命他為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194年),隨同曹操到濮陽討伐呂布,于禁單獨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隨從曹操攻打壽張、定陶、離狐,在雍丘包圍了張超,佔領了四座城池。又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闢、黃邵等部,屯紮在版梁。黃邵等乘夜襲擊曹操營寨,于禁領部下迎擊,打敗了黃巾軍,斬殺黃邵等,迫使黃巾軍全部投降。

    同年,從圍袁術部將橋蕤、張勳等於若縣,斬其四將。

    建安二年(197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旋即張繡復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一些士卒雖然戰死了,于禁也不允許散亂。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青州兵原是黃巾賊,後來投降了曹操,仍稱青州兵,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經常放肆,乘機搶劫。于禁一聽,便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說:“現在敵人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為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198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199年),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建安五年(200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袁紹攻于禁,于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隨後主動出擊,攻打袁軍的側翼營寨,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隨後曹操又使于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計程車卒多死傷,士兵懼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官渡之戰後遷偏將軍。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北伐襲擊許都,一直打到了葉縣,已逼近許昌,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至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夏侯惇不採納他的意見,和于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夏侯惇、于禁果然中了劉備的埋伏,戰況十分危急時,早有預料的李典及時帶兵接應趕到,劉備望見李典的救兵到了,自覺強攻無益,於是被迫撤退,曹軍成功保衛了許都。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曰:“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定以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表功于禁,樂進,與張遼三人,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建安十四年(209年),于禁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于禁到,梅成舉眾三千餘人偽降。旋即復叛,他的部下都投奔陳蘭。張遼等人同陳蘭相持,軍糧不足,于禁押運糧草前後相接,張遼得到補給,於是斬殺陳蘭、梅成。于禁增加食邑二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戶。

    這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曹操曾經惱恨朱靈,欲奪其兵權。曹操因為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數十騎,齎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曹操讓朱靈為于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于禁遷為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樊城,于禁與龐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和眾將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迴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隨即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

    龐德大罵關羽而寧死不降,龐德向關羽說:“豎子,什麼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你們的劉備只是庸才而已,豈能敵魏王啊!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逐為關羽處斬。曹操得知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有次和孫權同騎馬出行。虞翻見二人並排十分不滿,大罵于禁只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排;更手持馬鞭要鞭撻于禁,孫權立刻喝止。隨後孫權在樓船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演樂曲時傷心流淚,虞翻又指于禁是裝可憐。于禁雖為他所惡,但猶讚歎其忠義。

    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諡號是厲侯。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于禁於曹操招賢之時前來投奔。曹操起兵為父復仇,于禁與夏侯惇、典韋同為先鋒。宛城之戰中果斷斬殺企圖叛亂的青州軍,因而得到曹操賞識。隨曹操參與官渡之戰,後隨夏侯惇一同討伐劉備,因擔心遭受火攻而曾試圖提醒夏侯惇,但為時已晚,曹軍敗績。

    赤壁之戰中,曹操中周瑜之計誤斬水軍都督蔡瑁、張允,于禁和毛玠因而代替二人成為水軍都督。赤壁兵敗之後,于禁隨曹操征討馬超、韓遂,於陣前不敵馬超而敗北。關羽率軍攻樊城時,于禁、龐德奉命前往援救鎮守樊城的曹仁,于禁因恐龐德與己爭功而屢次牽制龐德,並拒絕龐德的建議於低地紮營,終被關羽以水攻大敗。戰後于禁被俘,向關羽乞降,被押解往荊州。呂蒙攻陷荊州後於禁被送往吳國,孫權降魏後將其釋放返魏,奉命守護曹操陵墓。曹丕遣人將於禁戰敗乞降等事畫於陵壁,于禁看後慚愧發病而死。

  • 16 # 日日悅讀

    說到三國時期,可以說那個時候是人才遍地走啊,哪兒哪兒都是謀士和大將,並且這些人還都有著一些建樹,並不是徒有虛名之輩,所以很多的人都表示這些名人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的。而在這麼多的名將中,有兩個名將團體很值得關注,一個是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還有就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這兩個團體也是相當的有實力的,每一個大將單獨拎出來都是一把好手,所以說這些人都是非常厲害的。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大將就是五子良將的老大於禁。

    于禁是三國時期很有名的大將,他原先是鮑信的手下將領,後來鮑信戰死了,所以他就被人引薦給了當時的曹操,而曹操也求賢若渴,對於人才自然是非常歡迎的,所以後來於禁就一直留在曹操的身邊,為曹操理財很多功勞,包括後來的官渡之戰等等。曹操曾經對他讚不絕口,可見這個人的能力有多強。

    于禁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一員大將,是當時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的,因為他曾經跟隨曹操30年,而在這過程中屢建奇功,並且一直沒有過敗績,這讓當時的曹操和很多的對手都對他的評價很高。而這位三國時期的名將本來按照正常的情況發展的話,還是應該會名留青史而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位不敗戰神的,但是命運弄人,這一切都被最後一場戰爭給打破了。

    還記得當時的關於率軍水淹七軍嗎?其實這裡面淹的就是當時的于禁和龐德帶隊的軍隊,而兩位帶隊的將領最後面對圍困卻選擇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龐德選擇硬拼到死,而這位於禁卻令所有人意外的選擇了投降,而這位浴巾的投降成為了于禁的一生戰績中不可抹去的一個汙點,為他一生不敗的戰績增添了不一樣的顏色。當時的曹操在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也非常的無奈和意外,只能說了一句于禁跟隨了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倒不如龐德呢?能夠聽出來,這個時候曹操對於禁是非常失望的,這個時候于禁在他心裡的地位已經是跌到了谷底了。

    于禁身為將領,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治軍非常的莊重和威嚴,經常會用軍法處置違抗軍令的下屬,也因為這樣,他無法獲得部下將士們的擁戴,也就是民心並不是很足,這也是他在後世的評價並不高的原因之一,而這一切在他投降之後就更加鮮明瞭。

    在投降之後的于禁應該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這個決定的錯誤,所以其實是很無奈的,但是他只能夠咬牙繼續下去,在投降之後的于禁也一直被人所看不起。曾經又一次他和孫權一同騎馬出行,而虞翻看到之後非常生氣,於是就開始罵于禁,說他只是一個俘虜,根本就不配和孫權並排走,這裡就可以看出當時的于禁在投降之後處境有多尷尬。而後來東吳向魏國稱臣,于禁回到魏國,這時候的老大已經是曹丕了,而曹丕很看不慣於禁的這種行為,雖然表面上很客氣,但是卻在方方面面鄙視於禁。曹丕在祭拜曹操的時候特意讓人畫上水淹七軍的圖,這讓于禁非常的羞愧,之後羞愧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樁雀梅盆景有蛀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