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墉劍俠768
-
2 # 瀟瀟雨歇2000
藝術是濃縮的意識。藉助於其尖刻性與突顯性以表達出意識的複雜與深度。如梵高的星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莫奈的印象…透過一扇窗戶而折射出一個心靈。
-
3 # 風雲歷史君
藝術就是探索人的意識的可能性的,把上帝賦予人類的扇扇門都開啟,這是藝術家的工作。從分工角度藝術家是專門做踹門事情的,門開了,別的專業行當才能跟進。
-
4 # 逃學書童1986
馬克思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從藝術作品的內容上看,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式,它必然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從主體心理來說,人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反映了它的現實存在,另一方面又表達了它的目的和願望。創作主體不是孤立於世界之外的個人,其審美情感、審美評價、審美意識有著深刻的現實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還會帶有一種階級性質,儘管這一根源往往是創作主體並不能清醒而自覺地加以認識的。
正是由於這雙重因素決定了無論是再現性作品還是表現性作品,其內容無不由當時的社會生活所支配,而作品的價值取向與判斷無不與一定的社會力量的利益與願望相關。已有研究認為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等當代藝術的興起,與美國推行的文化霸權有一定的關係。
馬克思在分析人類社會形態的總結構及其相互關係時,明確地將藝術劃歸於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藝術與其他不同形式的社會意識形態,都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而且他們彼此之間又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然而在中國,人們曾一度羞於承認藝術具有意識形態性,認為這樣一來必然使藝術政治化,成為政治的附庸。這反映了人們對長期以來對統治文藝界“左”的思潮的逆反和恐懼,以及人們對意識形態作狹隘化的理解,把它完全等同於國家意識形態。這種分歧也源於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對“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的使用前後並不完全一致。
當然也有研究認為藝術和意識形態二者不可能互為本質,因為藝術只能是“意識形態”可能的表現與存在“形式”,而非意識形態本身。同理,意識形態也只能是藝術作品可能表達的思想傾向,而非藝術的本質。
因此,藝術和意識形態的關係可以更為準確地表述為,藝術具有意識形態性。
-
5 # 不繫之舟泛滄海
意識是一條永不停息的大河,開山劈道,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奔波,動盪,碰撞。潛伏在河流中的思想的種子,逐漸萌芽,成長,壯大,在苦痛與甜蜜、彷徨與進取的交織中,一點一點的積蓄力量,終於衝出意識河流的束縛,泛出絢爛多姿的藝術浪花。然後又回到河流中,再奔波,動盪,碰撞,在反思中再積蓄更強的力量,泛出更美的藝術之花,意識這漫長的連續的封閉的河流,被一片片藝術的浪花劈出一個個縫隙,最美的縫隙!
-
6 # 山筆有馬
意識跟藝術沒什麼因果或從屬關係。
意識人人有,藝術家不常有。
事實上,人類對意識知之甚少,或者說幾乎不瞭解。為什麼神經元之間的生物電傳遞會讓你產生美的感覺?不知道。
莊子的浪漫主義從何而來?那時候諸子百家可沒有沒學之類的。大概藝術家是天賜與本能的完美結合吧。
-
7 # 木水十
藝術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活力並在引導我們自我轉變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藝術”一詞在現代世界中被廣泛使用,其意義千變萬化,也在不斷延伸,雖然在當代它的內容作為一種自我體驗已經失去了重要性,已經被科學、工業、廣告甚至政治所取代。似乎,它的目的從未如此重要。
人們試圖將他的個人意識與他存在的最深層聯絡起來,並將其延伸到最外層的極限。
人類意識和藝術之間建立聯絡如今被創造性的闡釋。精神上的幸福和審美上的幸福是一樣的,兩者都是透過深思熟慮的專注和內省而獲得的。透過創造性的想象力,人類用意識塑造了一個更深刻和更有意義的精神層面,甚至與殘酷的生活現實對抗。
藝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應立即引起人們的注意。藝術提供的洞察力幫助人們在審美價值方面獲得認同並採取行動。通常由宗教等規範提供的美學和道德價值與藝術和人文主義甚至科學學科密切相關。伊克.巴依爾或許從另一角度解釋了意識和藝術的關係:如果詩歌的目的是創造人類,那麼詩人就是先知的後裔。
藝術是一種實踐的行為,是一種業力,它向人們揭示了它的創造性存在的深度,在一個創造性的流中展開他的意識的層次。持續的思考使他達到一種不同於自覺的難以描述的更高狀態,它使人認識到他自己,並實現自我融合。
這樣,我們就能實現自我實現,克服生活的痛苦和焦慮,快樂地生活,從有限的意識和時空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我們目前所處的無序狀態下,我們可以求助於藝術,以幫助我們走向可能的制高點,去接觸宇宙的創造力量。藝術經驗是寶貴的,因為它傳播愛,和平和同情,這是藝術和意識的相互作用,從這種角度來說,藝術是意識的縫隙。
回覆列表
意識是個大子集,藝術只是這個子集裡的特定方式的部分。某種藝木不過是意識思維裡的一種方式創造,這個裂縫就是方式效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