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靈毓秀業有成

    出自蘇軾(北宋)

    的《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為什麼高處不勝寒?

    大氣的主要熱源是在地球表面,

    距離地面越遠,氣溫就越低,

    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降低。

    難怪,宋朝蘇東坡也發出

    感嘆:“高處不勝寒”。

    “高處不勝寒”的內涵就是比喻

    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

    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

    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

    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

    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

    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

    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

    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

    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 2 # 十二月917

    1、站在“高處”會受到人們的矚目,更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自身言行和優缺點會有各種猜測與解讀,缺點更容易被放大,尤其對於有敬畏心、追求完美的人,難免會感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寒意”。

    2、人到一定高度境界的時候,其思想認知和行為風格會超出人們的想象,不易被人理解,自身也找不到能被理解的物件,芸芸眾生同路者幾何?心中難免會有“曲高和寡”的無奈和從者鮮矣的“孤獨”。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寒意襲來,涼意透背。

    好在星漢燦爛美不勝收,高處雖寒並不寂寞。

  • 3 # 印真1975

    高處不勝寒。這是寫實的景觀也是抒懷的真性。

    山高人為峰,站得高,看得遠。離天近,則離地遙,高處招風,當識身寒。

    無限風光在險峰,美倫絕色總在高險處那扭臉一眸間。登上摩天巖,環顧瞰看四周,人生幾多過往場景,此刻皆為雲煙於腳下,那份情懷,只容此身一人在高點,臨風傲物。

    風瀟瀟,易水寒。心懷天地情,真真切切領略毛澤東主席的“無限風光在險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氣概,膽擻″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壯懷激越,更美我大中華“風光這邊獨好″的河山無恙,萬千錦色。

    自然風光的高嶽可賞。明鏡了心懷高冷的情懷,

    金字塔尖的頂層,亨受高日麗照,但也逆風迎寒流。塔尖可別訕笑塔底的汙濁和不堪,別看不起塔基的塵蓋水漫。那一層層的累疊,有著多少辛酸的厚重。

    高處影子又長又大,一旦感冒發燒倒下,就不是受寒那麼簡單的事情,會很疼很痛。那一摔會比低處的人危害大多了。

    高處不勝寒,多準備暖袋和棉背心,也多準備防摔的的預案。

    黃山歸來不看嶺,你知的!

  • 4 # 唐朝寅公子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出自蘇軾(北宋)的《水調歌頭》一詞,原意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的嚮往和顧慮,寄寓著詞人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對官場勾心鬥角愈高愈烈深臨痛恨,因此生出“高處不勝寒”的感嘆。

    現在常用這句話來比喻人身居高位時感到的孤單寂寞,又用來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

    曾仕強在解說易經時,把人生比作塔,越往高處越窄,空間越狹小,氣流稀薄,寒冷寂寞。

    要達到乾卦的六爻境界,人生就要經歷很多的努力、艱難和危險,很多人只盲目的往上爬,一躍在天,自由飛翔,結果高高在上,為所欲為,那摔下來非死即傷,以為坐轎子很光榮,殊不知抬轎的人已把他抬到了何方。

    人生要懂得適可而止,知足常樂,努力到了極至,就不要強求,強求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高而無位,那就是真的“高處不勝寒”了。

    人生,終會歸於平淡,當身處高位時,要知足、知正、知寒,不忘初心,才會擁有歸於平淡的幸福。

  • 5 # 超越60879002

    屹高頂端處,

    覽望眾仙小,

    誰能展輝照,

    只有偉人了。

    獨梅居險崖,

    寒刺傲松骨。

    百媚失宏戀,

    穹觀千里顏。

  • 6 # 老路閒聊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不好回答的,直率的說應該是沒有資格回答。

    因為我從小到現在就沒有站在高處過。我就不知道高處是一種什麼感覺。從小開始成績還算可以,算是在高處。但當時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還不高,最重要的是解決溫飽問題,對於孩子的前途,家長根本沒有這麼重視。如果可以考上大學,家長會努力去供,如果沒有,當時中國大地正處於改革的新局面,農村正好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去改造,家長也歡迎青壯勞動力的加入。同學之間對成績也不是很在意。具體情況我是不記得有什麼人崇拜的。唯一一次同學的表揚還是幾年前,我和我家領導去一個同學那,同學說起我當年幾千人成績第一第二,我家領導還很成績。

    然後到了工作崗位,這幾十年真的沒有什麼可說的。最大的職位就應該是在一個QQ群裡做管理了吧。每天為工作兢兢業業,為家庭盡心盡力。有時候也很累,很辛苦,但男人有千斤擔,唯有堅持努力向前。心中有苦也不能說。有一次開玩笑說,如果我去世了,墓碑上就寫:生的困苦,活的憋屈,此刻終於解脫了。

    現在每天看著老人身體健康,妻子勤勞賢惠,兒子努力上進。我感覺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峰了。我也很享受這種生活,期待持續永遠永遠。

  • 7 # 文了凡

    曾經看到過一句詩:會當凌絕頂,莫道人寂寥。我覺得用到這裡也很貼切。

    人往高處走,我們往往是滿懷壯志,不斷攀登人生的高峰,渴望去體會天高我為峰的豪邁。

    可是在登高的過程中,崎嶇艱險,諸多不易,豪情意志不斷消磨;越是高處,同行者越是稀少,漸漸無人為伴,即使是天高雲遠,綺麗風景,也無人可訴說;真正到了會當凌絕頂的時候,有時候可能並沒有一覽眾山小的滿足感,更多的是裸露的山石,詭秘的雲海,如刀般刺人的寒風,和天地間一片蒼茫荒涼的寂寥感。

    人是群體動物,渴望的不過是人間煙火,紅塵有伴,高處可以登臨,但是卻無法久留。倘若真的如嫦娥仙子般獨守廣寒宮,即使長生不老,又哪裡能感到一絲溫暖?

  • 8 # 沸騰的靈感火花

    “高處不勝寒”出自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高處不勝寒”,從字面意思理解,其它幾個字好理解,唯獨“勝”字,古法舊讀一聲,意為:忍受、承受;現在此處可讀四聲,意為:能承擔,禁得住,能承受。在這首詞中,按照格律音韻規定,此處應填作“平聲字”,對應“此事古難全”的“難”字,上闕與下闕平仄相同。故誦讀時,亦念一聲(sheng)。現代用語有:勝任,不勝其煩,不勝列舉,不勝酒力。整句話連起來有三種意思:本意。“高處”從地勢海拔上講,離地面越高,溫度越低。因為大氣的主要熱量在地球表面,距離地面越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就像珠珠穆朗瑪峰,上面還終年積雪呢。境界。這是引申意。經常比喻一個人在某個方面或技藝上的造詣或修為達到“登峰造極”的極高境界和高度。境界越高,能夠與之做伴的人就越來越少,自然會越來越感到孤獨與“寒冷”。地位。主要說的是官場、商場達到的高位。官越大或生意越大,身居高位感到孤單寂寞,知心朋友就越少,站在高高的位置往往承受不住那裡的寒冷。一個“本意”,好理解,去高山體驗一下,不難。

    兩個“引申意”,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很難體會。

    有兩句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鼓勵上進,向上攀登,這沒有錯。山上肯定比地面寒冷,你的地位和名望越高,外表看到的都是“光環榮耀”、“財富名氣”,對你自己卻是“壓力寒氣”。你成功了,你出名了,你“火”了,你成了名人、名星、高官、公眾人物,你的才華和位置,帶來追棒的同時,也帶來了不理解、嫉妒、汙衊、抵毀,還有毀滅。而你又身不由己,無可耐何。象古今中外,這樣的人還少嗎?身邊,象大衣哥朱之文為家鄉做了許多事,照樣是“不勝寒”。水往低處流,低處納百川。低的地方容易積聚水源,這是常識。再高的山上流下的水,終歸匯入了大海,長江黃河流入了東海黃海,“海”容納了一切,包容接受了“乾淨”與“汙濁”,用它“博大的胸懷”化解了一切。正所謂:海納百川。

    正如馬雲所講:當今社今,如果你一個月賺兩、三萬,是最舒服的狀態,如果一個月賺兩三百萬、兩三千萬,那麼問題就來了。

    當然,是否領略“高處不勝寒”的“寒”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上進心不能打擊,在成功登頂的同時,要有足夠的心裡準備,你準備好了嗎?

  • 9 # 道聽途説

    “高處不勝寒”!大概三歲兒童都能答的問題,我就當作三歲兒童的智商來試回答一下。

    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第一個被風吹雨打,挨凍受寒的就是你,就算暫時可以忍受,想必你也堅持不了多久,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所謂“高處不勝寒”的本意。

    既然這樣,不妨認真作答:“高處不勝寒”用作可以比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某某帥到沒朋友(大概是因為太帥了,會引起別人的嫉妒),所以別人不想與你相處。太美(指女性)也會容易使別人憎惡和“吃醋”。醜到沒對手,看過《醜女無敵》吧?跟別人不一樣,與眾不同,融入不到一塊,所以“不勝寒”。

    也比如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你也堅持自己的觀點(哪怕真理只掌握在你手裡)。然而別人多數壓倒式的觀點就會代替你,那麼你就會遭到別人的攻擊和排斥,終究你“不勝寒”,少數服從多數嘛,誰相信你呢……這大概就是如何理解“高處不勝寒”的詮釋……

  • 10 # 自牆不稀

    我是搞業務的,為了提高我的業務量,我放下尊嚴,別人給我兩個白眼,我給他一個微笑!客戶剛開始都說我不要,我不需要這東西,別來煩我!我死纏爛打!混熟了以後終於成交了!有些客戶會告訴我,我倒是不需要,我的朋友誰誰誰要,你過去問問他!就這樣,我的業務量做了全公司第一名,年底我拿了獎金,很多同事都說我很厲害,我也感覺很滿足!但時間長了以後,我就發現很多同事開始遠離我,我的朋友越來越少了!領導也經常表揚我,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我怕我明年做的沒有今年好!做第一真難呀,高處不勝寒,太冷了,誰拉我下來一下!!

    我從小學初中高中學習都很好,我感覺讀書很簡單,很快樂!我每年都考在全年級第一!校長說我一定能夠考上清華,或者是北大!實現我們學校清華北大的零突破!爸爸媽媽聽說我能考上清華北大都很高興,勒緊褲腰帶節約了一年,幫我買了一個蘋果手機作為獎勵!同學們都不叫我的名字,都叫我學霸!馬上要高考了,近段時間我有點失眠!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我哭了,哭得很傷心!醒來後我很害怕,害怕我辜負了學校,家長,同學們對我的期望!我真的不想做第一,做第一太累了,高處太冷了,請給我一件羽絨服暖暖身子!

  • 11 # 山萌嶙峋

    “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我認為用北宋的王安石作註解比較合適。王安石,北宋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因保守派反對加上改革速度快,實際效果與主觀設想相差甚遠,後來失敗。王安石在位期間,看清了社會形勢,要發展必須改革,也深深地體會到了改革阻力之大。所以他寫了一首詩: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所以,我認為“高處不勝寒”這句正是王安石的最佳寫照。

  • 12 # 冀之筆

    高處不勝寒是蘇東坡的詞句,究竟作何解釋?自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我是這樣認為的,一個人當他的權力、地位、名望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其內心是非常孤獨和寂寞的,因為現實中能與其交心、交流、交談的人少了,對其敬而遠之的人多了;對其點頭哈腰的人多了,能夠直面陳詞的人少了;唯命是從的人多了,敢提合理化建議的人少了。這就是華人的特性和個性,凡事講求雙方權力、地位的對等,你農我農這就有對話的平臺,相互之間也能推心置腹,無論從種到收,無論從新品種的引進還是來年的結構調整都會有說不完的話題,因為他們都是農民,其它行業職業也都是這樣。工人和工人之間,軍人和軍人之間,老師和老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等等都有對話的平臺和交流的舞臺。

    唯獨不能達成相互融通的就是上下級之間,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那些當官的(或稱領導)都是敬而遠之繞道走的,即使在電梯間或走廊過道上碰個迎面,也只是簡單問候一句或相視一笑完事,很少進行深入的交談,這就從某一側面加重了身在高處的寒度。要徹底扭轉和避免這種“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尷尬和被動,

    竊以為:作為身在高層的領導和老總應放下架子經常性地走入基層,來到底層,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所盼所怨,所思所想,跟下屬多交流多溝通,變總長為家長,變領導為指導,這樣自身的寒氣也會減掉一大半。作為下屬和手下也應體會領導和老闆的辛苦,也應主動替他們分擔,向尊重自己的家人和尊長那樣關心一下老闆和領導,這樣上通下達,就會減輕他們自身的壓抑感。讓“高處不勝寒”真正成為一句詩句,而不是現實中身在高層者的一種喟嘆!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自然!

  • 13 # 程黎卉

    站在高處,會很冷。這是現實中常有的身體感受,這句話引申一個人在很高的位置上的心理感受。

    身體的寒冷可以理解,心裡的寒冷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首先是孤獨,站在高山之顛,你和這個世界的連線就相對侷限,你的活動範圍就會變小。朋友少,知音稀。

    其次是累,很多人都在仰望著你,你只能完美,不能有瑕疵。沒有韜光養晦的機會

    再次是不接地氣,沒有營養。

    我們一直在追求,心向明月,追求更高的高度,是為了達到生命的極致,是為了更好的境界。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得到了高峰之後,權力的,地位的,名譽的等等,你會發現生命的高潮之後,緊接著的就是陣陣的寒意難以承受。

    到底多高才算高呢?才會冷呢?每個人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只能處於低端,苟且生活,不敢追求,而有的人則可以平步青雲,傲視群雄。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內在的人格高度。

    當你在人格高度足夠的高,你就可以在各個領域站得更高。當你的所處的位置,所站的高度超過了你的人格高度,你就會覺得寒冷。這時你就要調整自己,謙虛低調,來修養自己,來補全自己的人格。

    所以,名人,名門望族常常更加的注重信仰和修養來保全自身,自我保暖。

  • 14 # 天氣雨報

    這個意思相對於“大樹底下好乘涼”

    高處,相當於大樹,假如你是大樹,就沒地方乘涼,而如果你在高處,關注的人多,對你的要求嚴,你得時時刻刻小心謹慎,謹言慎行。

  • 15 # 北漂小二

    這個問題是個理性問題:

    首先,只針對地理位置來說,沒有延伸的話,越高壓強越小,空氣往上流動,導致越高的地方風越大,風越大導致人體表皮水分蒸發的快,水分蒸發吸收熱量,人體溫度降低,人就會感覺到冷。

    其次,把這個問題昇華到另一個層面----人的社會地位,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的執行動作就越少,從而決策動作就會增多,決策是執行的關鍵指導,一旦決策出問題了,那麼執行開始就是錯的,而作為leader,即使做的再好,決策多了,難免出問題,即高處不勝寒。

  • 16 # 要利民

    本人體會"高處不勝寒""是當你在某一領域達到一定高度時失去了一些依靠,只能依靠自己,如果稍有不慎,一旦失誤會有一落千丈的擔心。

  • 17 # 默玄吟雷

    回首二十年前,我個人常有宗師思想,不服塵世人眾。曾詩一首道:

    豪氣一舒捲雲風,

    山菏蔥籠一眺中;

    登上巒頭四周看,

    絕頂只將一身容。

    其實也是高處不勝寒,高處不勝險,高處不勝孤之意。

    真能理解這個的,大約只有真正高手。

    常人也理解,但更多的是敬畏。

    偉人的理解,可能就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我本人於今的理解,卻已非昨日。

    人生風塵浮浪濤,

    幾度花月幾飄搖?

    浪低猶懼水壓船,

    浪顛更嫌寒風號。

    但望山巒長行者,

    亦盼風和麗日好;

    忽悟心頭是渡頭,

    一抹蒼茫無低高。

  • 18 # 老齊真實又自然

    僅代表個人看法,“高處不勝寒”心明望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心濁累一世糟粕,罄竹難書。天地已萬物為芻狗。看似無情實為大情,為人類繁衍延續的大情懷。寒是世人的不理解,是孤獨的尋道者。也是對世俗的寒心吧!靜到極處,寒入骨。

  • 19 # 阿尚青子自由寫作人

    請問您是怎樣理解“高處不勝寒”呢?(原問題)

    高處不勝寒,可不是裝出來的高雅。

    而是,走到高處,看著別人的樣子。寬容而瞭解,珍惜又不懂得,於是,簡單地看著別人的生活。

    高處自有寒冷,高處不勝自寒,說明初來乍到高處。高處自有寒,高處不缺寒,此亦高處的風景。

    我自愛高處,於風景獨特處,一人自賞。

    恰似那黎明初醒時,世界尚在晨眠中,世人皆睡我獨醒。

    於是,在花剛開放鳥初鳴之時,我穿了薄霧走來,進入晨曦的溫暖。

    我自面向東方,祈禱那世間的善良,留存許久,沉思有加。高處,自是美妙佳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發育該怎麼對父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