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腐說教育
-
2 # 教育者山坡羊
現今功利性和短視的教育利弊如何?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一個人發展的重要依託,一句話,沒有有效的“教育”,一個人的潛力就無法得到有效開發、人格不可能得到完善、也不會“幸福”的生活,更不可能在社會上做出巨大的成就。
因此,接受“教育”是每個人成長、成才、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過程。正因如此,“教育”天生就承載了許多人對未來的期望,這就使“教育”本身在某種程度上自帶“功利”的色彩。
儘管,對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都心知肚明,但對教育結果的衡量卻始終只能透過“分數”來進行,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樣做很片面,但似乎又找不出更好的“標準”。
大概,正由於我們衡量教育的方法過於單一和簡陋,這就使許多人不約而同的把注意力過分集中於可以衡量的地方,這大概就是我們眼中的“功利性和短視”的教育。
也正因為太多家長把目光投在了可以衡量的分數上,部分學校在一些家長的裹挾下也不得不向著功利性和短視靠攏。
那如何看待這種功利性和短視的教育呢?嚴格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幸福”的,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有豐富的情感、有完善的人格等等。
但功利性和短視的教育,一般都是過度看重影響孩子升學的“成績”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成績上可能會有明顯的進步,這對孩子升學,和未來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都是有幫助的。
但忽視其他方面,即使孩子考上好的學校,也未必能生活的幸福,甚至還可能出現性格扭曲等現象,只要,我們看看即使是“好”大學是不是同樣不缺少違法犯罪的人,就能明白這點。
當一個人急需一份好的工作,解決生活的燃眉之急時,能保證孩子先考一個好的學校的教育自然就是“好”教育。
而對於一個並不是為了“生存”或“生活”,而是為了將來生活的更“幸福”的孩子來說,還是能兼顧一下心理、人格、體質等的各方面教育可能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不會要求強行取締這樣的教育,也不會為這種“功利的”和“短視”的教育去“喝彩”,畢竟有一部分人是非常需要這個的。
但從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看,我們還是希望教育有一個該有的樣子,畢竟只有這樣讓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符合人類生存的教育!
-
3 # 紅葉23509
功利性和短視的教育模式,缺乏了許多的健康發展。單純的學習模式,學生不是樂學,而是苦學,課程內容設定,難度係數大,使學生思想負擔重。學校教育把主要的著力點,都放在了知識的掌握上。而對學生的品質,態度,習慣等,教育很不足,側重知識技能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唯有知識論。而其他方面思想品德,學生素質等,被放於次要位置。這樣的教育體系,培養有知識,無道德意識,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缺少批判思維品質,培養技術型,而不是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才。
-
4 # 玖抒教育
看了半天題目,有點不太明白什麼是“功利性”教育模式?它到底指的是教育過程中的利益交換,還是教育者給受教育者灌輸的一些現實主義思想?“短視”教育模式是透過短影片進行教育的方式嗎?
如果以上的說法都算是“功利性和短視”教育模式,那麼我的看法是:它們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從當下情況來看,只要在教育過程中沒有涉及政治思想的偏離,都是正常的。
有人說功利性教育會讓孩子在價值觀上變得更加扭曲,一些進入社會才會出現的人性變化慢慢的在“低齡化”,比如大學的權力競爭和人際關係的相互作用,再比如在一些榮譽和獎學金的競爭、保研考研的資格上,都會出現一些比社會上還要驚心動魄的“操作”。
這是事實,這也確實是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去糾正的。可是,我要說的是更重要的:教育到底應該順應現實,還是應該去教育孩子改變現實。
我的觀點是以後者為主,再以前者為輔,缺一不可。如果只教育功利性,估計學生會變得越來越功利、自私和冷漠;如果只教育後者,孩子會越來越脫離現實而被現實淘汰,越來越多的高學歷者適應不了體質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至於“短視”教育,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教育形式,當然形式好不代表內容好,主要還是看教育者的內容是否科學專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做菜,很多沒有學過做菜做飯的年輕人,在不得不自己做飯的時候,一個短影片就可以解決問題,儘管在味道上會欠缺一些,但熟能生巧,重複中才能把問題變成自己的優勢。
綜上所述,這個教育模式,還是要看具體的內容,如果連內容都是一些偏離的,形式又有何用呢?
-
5 # 發現T美好
厭學,沒有正常的休息放鬆,身心疲憊,身心都不健康了,學到知識也就沒用了,更別說自主學習,出身社會工作更不要說學習。
-
6 # szy老師談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循序漸漸的過程,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比喻十分恰當。可是現今功利性和短視性教育十分突出,揠苗助長,過度教育已經使中小學生不堪重負。中央曾三令五申並多次下達檔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收效甚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趨勢。究其原因無怪乎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升學率成為衡量學校先進與否重要標準。儘管各地採取劃片招生等措施,由於升學率不高的學校,招生困難重重,面臨生存壓力。為了提高知名度,增加說服力,各個學校不得不採取非常措施,對學生多方施加油壓式教學方式。例如,作業量加大,變相補課佔用學生休息時間,題海戰術。弄得學生疲於應付,顧頭顧不了尾,學習沒有上去,反而產生厭學情緒,甚至輟學。
第二,家長面對社會就業競爭壓力,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攀比心理嚴重,導致孩子思想和心理負擔過重,產生性格問題,甚至產生心理問題。
第三,科技的發展,社會的快速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形成了不掌握足夠知識就會被社會所淘汰的社會氛圍。
第四,目前考試定終身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各種培訓班輔導班興趣班補課班等等輪翻轟炸。使孩子們應接不暇,頭暈腦脹,學無所成。
總之,基礎教育必須改革。九年義務教育改成十二年勢在必行,減輕中考壓力對中小學生來說,對中小學校來說無疑都是巨大的精神解脫。如果這樣,學校會騰出很多時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必須透過活動才可以達成實效,立德樹人的目標才能真正由口號變成現實。
-
7 # 尚格書法
針對以上,我提出個人看法,
從長遠看,不利於國家、社會、個人的穩定健康的發展。像種大棚菜那種心態培養人才,表面看來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好大學,畢竟人是家庭的人,社會的人,國家的人,不是獨立的個人,所以說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是教育的出發點。
論語學而篇孔子把以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才是第二位的,這種教育是中華傳統文化最核心內容。代代相傳,也深深影響著華人,國家提出素質教育,繼承了中華傳統思想文化。
現今功利性和短視教育的結果,讓人早該反省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的德。德、智、體、美、勞,把人培養成有素質、有擔當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才,家庭、社會、國家未來才有希望,中華民族才能領跑世界!
回覆列表
和時代的要求是相匹配的。
不應該要求教育脫離現實需求,中國兩千年多來的教育,春秋戰國時代是最有效的,因為符合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後歷朝歷代,主流教育總是脫離社會生活的需要,成為了推進社會文化發展的動力,卻對物質文明的進步起到了阻礙作用,中國近代兩百年的積貧積弱也大抵因為如此。
中國近40年的迅猛發展,和功利化的教育成果不無相關,正是社會積累了大量的中等技術人才,奠定了中國今天強大的基礎工業的人力資源基礎。
十年栽樹百年育人,我們的國家和政府是有遠見卓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