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菇涼過好每一天
-
2 # 亦安吖
記憶最深的就是海南上學的時候,聽海南舍友幾乎每天說“夾饃耶”。
那時候很好奇,我想的是好像每到吃飯,她都說“夾饃耶”。難道他們是喜歡吃饃?所以每次如果宿舍讓我帶飯,我會帶肉夾饃回去。可是我觀察了她一下,發現她幾乎不怎麼吃饃。肉夾饃還是給陝北的舍友吃了。
後來我提出疑問,發現“夾饃耶”只是海南話吃飯的意思。他們也只是偶爾吃饃,但是基本還是以米飯為主。
-
3 # 書家集
我的老家在湖南省嘉禾縣,老家那個村子叫父親不叫“爹”、也不叫“爸爸”,方言土話就叫“大大”,和別的地方稱呼社會“老大”或者兄弟中的大哥差不多。
有一年國慶節前,我的一個大學同學來瀋陽辦事,我開車去接他。當時我父親也在車上,他也要去那個賓館預訂房間。因為他的幾個吉林老戰友去南方旅遊,第二天要返回,準備在瀋陽玩幾天。
我同學上車後,看到我父親坐在後排座位上,就客氣地問我:“這位老人是?”
由於我剛剛從老家回來,說話還帶著家鄉的習慣,就隨口回答:“這是我大大!”也就是告訴他,這是我爸爸。
可是,我的同學就理解錯了,以為我介紹的是我兄長。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大大”就是用來稱呼老大或兄長的。
當時,他就坐在副駕駛位置上,我剛介紹完,就看到他驚訝得瞪直了眼睛,半晌沒說話。他心裡懷疑:我才30來歲,怎麼會有一位這麼老的兄長,看上去都有五、六十歲了,幾乎是我的一倍年紀。
不過,出於禮貌,他沒敢再問,只是扭著頭,看看我父親,再回過眼神來看看我。長相差不多,就是年齡差距太大了。
進入賓館之後,我父親在前臺預定房間,我就帶著同學上樓了,因為他的房間我早就給他定好了。
進房間後,同學問的第一句話:“你大哥多大歲數了?你父親是不是很老了?”
我告訴他:“我沒有哥哥啊!我家就我一個孩子,我父親是老軍人,那時部隊計劃生育政策極嚴,一家就準生一個,多生就撤職。我父親快60了。”
他一聽,更驚訝了,馬上打斷了我的話:“你父親快60歲了?那剛才你在車上介紹的那位不是你的親哥哥,而是你的叔伯兄弟?要不,你哥哥怎麼會那麼大歲數了?”
我一聽,他是鬧誤會了,把我的父親當成了我哥哥。所以,我馬上對他解釋說:“你弄錯了。剛才那位就是我父親。我們老家叫父親就叫‘大大’。我跟著父親回南方生活了一段時間,習慣了老家的稱呼,剛才向你介紹時,隨嘴就把家鄉方言露出來了,我自己還沒覺察到,實在抱歉!”
聽完之後,他恍然大悟:“噢!原來是這樣!是我鬧誤會了,真有點對不起叔叔了!”
其實,在瀋陽,“大伯”也可以稱之為“大大”。我父親的一個好朋友董叔,每次他要帶女兒來我們家時,都會告訴女兒“我們去胡大大家,去看望你胡大大和你大娘”。
-
4 # 紛飛的木槿
我是一個北方人,大學是在武漢上的。剛到大學校園,聽到同學們說著各地方言真是一臉懵。
入學以後我發現,雖然同學們分大部分都是湖北人,但是不同市、縣說話也有差別,最難懂的我覺得是咸寧方言。為了便於我與同學們交流,我讓他們說普通話,哈哈,有點霸道哈。
聽他們說著帶湖北方言味的普通話也覺得很有意思。他們發音中L和N,H和F分不清。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他說“你”會說成“裡”。
有一次我和我同學在寢室睡午覺,我倆住上鋪,床挨著的。她睡覺不老實,我說你別掉下去。她說不會的,我這有“男的”。我一聽嚇一跳,我說女生宿舍哪裡有男的?她指著床上的欄杆說這不是麼。我哈哈大笑,我說那是欄的,不是男的。她說對啊,男的。
再舉一個她的例子,有一次,我問她你老家是哪裡的?她說fo(四聲) hong(一聲)。我嘟囔這兩個發音,問她這兩個字是怎麼寫的。她說半天我終於知道她說的是“鶴峰”。於是我說你這兩個字一個也沒有讀對啊!就開始教她發音,是不是很逗。
再說一個我出醜的例子。我這個同學是湖北人但不是武漢本地的,她在武漢本地有親戚。她跟我說週末她yao(一聲)爺爺叫她去家裡吃飯。我說好奇怪啊,還有姓yao的。她說這個不是姓,他們那裡管家裡最小的叫老么,么爺爺就是小爺爺。我恍然大悟,是有這個說法的。
方言只是文化差異的一小部分。中國地域廣闊,56個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性大,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他們彙集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也是我們的文化驕傲。
不知道關於方言文化,你們有什麼趣事能和我一起分享麼?
-
5 # 窮傻樂
第一個 這個特別搞笑分享一下大家樂
一個廣東人到重慶水果攤去買蘋果。
廣東人:你這個屁股(蘋果)怎麼賣?
重慶女攤販:流氓。
廣東人:六毛就六毛,我就要你的屁股(蘋果)了。哈哈哈
第二個 這個到底誰先死
小麗是廣西人。某日下班後,勞累一天的小麗和工友一起來到洗澡間,只見洗浴室僅剩一間空的洗澡房了。
小麗就對工友說:“大姐啊,你先死(洗),我等下死(洗),你死(洗)完了等等我。我死(洗)得很快的!”
工友大驚失色,生氣地說:“你先死吧!
第三個 到底有沒有錘子 小心笑壞肚子哦
倖存者:有個錘子!(沒有的意思)
倖存者:莫得!有個錘子的錘子!
倖存者:哎呀,有個剷剷!(沒有的意思)
倖存者:砸個錘子的窗子!
倖存者:哎呀我跟你說個錘子!
倖存者:錘子!
倖存者:有個毛線!(沒有的意思)
-
6 # 曉帆輕舟
我是湖北荊州人(屬西南官話區域),我的朋友們四面八方的都有,他們有著各自的方言,大家的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由於方言的緣故,我與朋友們相處時,相互發生過一些很有趣的語言“碰撞”。
(一)“么是最大?”以前我在北方逗留時,一個北方同學向我問道:“你們南方一些地方說的老么,意思是不是大哥、老大?”
我心中竊笑,反問他:“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他說:“口語裡,一可以讀yao,以此類推,老么、么兒子就是第一個兒子、大兒子的意思吧。”
我這才向他公佈“標準答案”:“在我國西南、中南等地區,表示親屬排行時,么不是表示最大,恰恰相反,指的是最小的一個,所以,老么指的是兄弟姐妹裡最小的那一個。”
就這樣,我居然客串了一次“方言老師”,挺有意思。
(二)“粵式普通話”唱歌的別樣趣味剛進大學時,為了增進同學們之間的熟悉和感情,同學們毛遂自薦,輪流向全班教唱歌曲。一位廣東籍女生自告奮勇給大家教唱一首歌,趣事就出現了。
她教的歌,歌曲本身就挺好玩的,歌名是《清早聽到公雞叫》(又名《清晨》),歌詞詼諧,旋律輕快,帶有兒歌味。
但是,這個同學的普通話有濃濃的粵語腔,每個字都讀得硬梆梆的,帶有長長的拖腔,每個字的吐字都和普通話有那麼一點異樣的味道。
於是乎,一首快節奏輕鬆的兒歌,經這個“粵式普通話”小姐姐一唱,竟然變得“乒乒乓乓”、一字一頓、冗長拖沓,挺好笑的。例如,開頭的“清早聽到公雞叫喔喔”一句,經她的口音“演繹”,變得很像慢節奏的放鞭炮似的,“cin za-o tien da-u gu-ng zi ji-ao woo woo”,噼噼啪啪,多了好幾分沉鬱古雅蒼涼的另類之美。大家覺得蠻好玩的,一個勁地慫恿她“再教一遍”、“還教一遍”,於是乎,粵式普通話的《清早聽到公雞叫》歌聲一遍遍響徹教室,歡天喜地。
(三)“林波在哪裡”我家鄉話聲母只有l,沒有n,也沒有後鼻音韻母。受鄉音影響,我講的普通話遇到“男”、“你”、“英“等字,往往容易露餡。
一次,我與一位較熟悉浙江的女青年聊天,問她:“lin波的博物館大不大?” 她聽懵了,疑惑地問:“你說的林波是哪個城市?” 其實,我要問的是寧(nin)波! 我稍作解釋,她總明白了。哈哈,全是我的“方言普通話”惹的禍。
總而言之,當方言與普通話相遇時,當方言與方言碰撞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小小幽默。
-
7 # 一個憤中
我們原來公司老總是原荊州地區人(屬西南官方區語)。我們是襄陽棗陽,有點像河南話。我在公司管過一段後勤,有兩件事印象特別深。記得有一次老總讓我去買幾張報紙,我買回來,他不在辦公室鎖到,我木辦法,只有先放傍邊辦公室裡。等他碰到我問我要報紙,我說報紙放隔壁兒這,他硬是聽了半天木懂,最後我說傍邊,他才懂。還有一次他讓我給食堂多買點肉,但發音是偶,我忙去買了好多蓮藕。他一看大怒,我讓你買肉(偶),肉,肉,肉,我聽了好半天才明白,趕緊去買了豬肉。
-
8 # 欄杆拍斷
中國有56個民族,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種方言數不勝數,趙元任概括為七大方言體系。這是大而言之,七大體系之內又分許多分系。
不管是哪種方言,只要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有一顆中國心,好像是一個大家庭,雖然說著不同的口音,但都愛著自己的國家,不分民族,無論地域,這是中華女兒共同的心聲。
有人說十里不同音,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口音不同,在交流時難免會鬧出笑話。這種玩笑大多無傷大雅,反而帶來很多鄉情鄉趣。
我是湖北襄陽人,湖北屬於七大語言體系中的西南體系,襄陽又比鄰河南,又屬於八大官話中中原官話的分支,因此兼有湖北和河南兩地口音,形成自己的口音特色。
至於和不同方言之間交流也鬧過笑話,我有個女同事是隨州人,隨州距離襄陽200多公里,隨州的口音把“日”說成“兒”,有次一起看抗日劇,她一邊看一邊罵:“兒本鬼子沒一個好人”,我問她怎麼把日本說成“兒本”,她說她們那裡都這麼說,只要是“日”都說成“兒”,我開玩笑說:“那你初中有沒有讀過一篇文言文叫《兩小兒辯日》,你們老師是怎麼教的?”,她說老師教的也是“兩小兒辯兒”,不禁大笑,這個如何來辯,豈不是讓孔夫子為難?
-
9 # 回首燈火闌珊處
中國的方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劉老根式的東北話、充滿年代感的粵語、仿若另一門外語的江西話等等。但說到中國“最搞笑”的地方方言,我覺得非四川話所屬,許多外地人雖然聽不懂四川話,卻常常被四川話可愛的語調逗得哈哈大笑。
四川人講話前後鼻音不分、平翹舌不分、nl不分,甚至還要自造一些不是書面語的詞語。確實,四川話的畫風就是這麼迥異,翹舌音全部念平舌音,後鼻音全部念前鼻音,承包了所有人的笑點,讓四川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成為人群中的閃光點。
四川話的搞笑,還體現在疊字上。吃莽莽、肉嘎嘎、雞爪爪、魚擺擺、瓜子殼殼等疊詞是四川人的口頭禪,聽起來嗲裡嗲氣的,外地人聽起來會覺得四川人在撒嬌賣萌。但其實不是,這是四川話獨特的語言習慣。
受這種語言習慣的影響,當四川人罵人的時候,說“哈戳戳”、“瓜兮兮”、“仙人闆闆”等貶義詞的時候,外地人還以為四川人在賣萌,一點氣勢都沒有,等反應過來,才哈哈大笑,原來四川話這麼搞笑!
-
10 # 歐陽三歲
我上學的時候我們宿舍住的都是北方人,而我是南方人,我打電話都是用我們家鄉的方言,有一天我在宿舍打電話給我媽說“媽我撿到一雙鞋子(haizi),質地還好,也不知道是誰浪費”我媽說拿去扔了,我說“好,不用你講我早就把那個撿來的鞋子(haizi)扔到垃圾堆了,我準備過幾天再去買個新的鞋子(haizi)”……等我通完電話一轉身我們宿舍門口站滿了人,宿管老師站在我身後欲言又止的樣子,我趕緊問“老師您有事兒嗎?”老師說“聽你們宿舍人說你撿到一個孩子,扔垃圾堆了,你扔哪個垃圾堆了?如果小孩有意外的話,你恐怕……我趕緊去看看還在不在”我當時苦笑不得……趕緊解釋“老師孩子是我家鄉的方言,用普通話說是鞋子”我們老師長吁一口氣[捂臉][捂臉][捂臉]
-
11 # 豫語搞笑配音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河南位於中國的北方,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從小冬天喜歡去大澡堂洗澡,洗澡時搓澡布是必帶的,坐在熱騰騰的池子裡泡泡澡然後再出去用搓布搓去身上的灰塵,洗的特淨,記得剛上班是去南方打工的,南方天氣比較熱燥,每天都要洗澡,沒有澡堂,就是在宿舍淋水一衝完事,後來總感覺洗不乾淨,就尋思出去賣個搓灰布,當時上班是在一個不大的鎮上,逛了好幾個店都沒有賣甚至也就沒聽說過還有搓澡布,很失望的逛到最後一個店問老闆有搓澡布沒?老闆很熱情的說:有,有,有,靚仔,你要幾個啊?我有點喜出望外,心想好不容易碰見了多買點吧,要十個吧,然後老闆說:“我一個人拿不了那麼多,你進來幫我拿幾個吧”聽了這句話我就有點懵圈了,隨後老闆進倉庫給我拿了幾個掃地用的簸箕垃圾鏟……
回覆列表
酒泉方言經典笑話
親愛地:你還好著呢沙?我把你都想瘋老!你把我還記著呢莫沙?我把你個哈送,你就組著,你忘到老沙?你乃時候佛著你愛我一輩子呢/這一輩子還沒有完呢,你就裝著,把我不愛老啥,我都快氣瘋老!啥事情都是你組哈地!現在把我撩到一半個老,你現在撒都裝著諞不來老,面也不照,電話也不打,我還以為你那死到老!乃天聽這你地聲音,我才知道你那還氣出這呢!呆,你飯吃著莫有乃天打電話我問你組沙去老?你還說你到圖書館起老,家隊,你就我把哄者!你趕摸是到大自然圖書館,《女生宿舍發大水――-泡妞》起 起老把!剛認識地乃會子,想摸一哈我地手,你就直說啥,還佛著我地指甲太長老,你給我剪給一哈呢,現在見著我你還饒著走呢,你組地好,我把你就夠夠的夠老!
甲:我們先殺到天安門,然後再殺到中南海... 乙:要得,我們就按到你說的門路一起殺過切嘛。不幸被同車群眾舉報,下車後即被扭送至公安構造,交接了N小時環境後才被放出。甲乙來到了天安門廣場,看著人來人往,兩人無語..........甲不由得:你浪個不開腔(槍)也?乙:你都不開腔(槍)我浪個敢開也? 話音剛落,又被扭送至公安構造。一週後兩人走出了把守所大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說:勒哈清閒了,包包都著整空老,哪點去搞點子彈嘛?......門口的武警衝上來將兩人按倒在地。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