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inceook
-
2 # 歷史檔案館
千古一帝”是後來的政論家對秦始皇的一種評價。秦始皇實現了統一,在政治格局、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新的創制,或者說有很多新的發明。我們在這一節中來談談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政治創造和他的行政風格,以及後世對秦始皇這個人物的歷史評價。
影響秦始皇的兩個人秦始皇的政治理念的形成,應該說受到過一些思想學派的影響。韓非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秦始皇讀《韓非子》裡的篇章,感嘆說如果能和這個人相識,即便是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於是李斯就告訴秦始皇,這是他的同學韓非寫的書,秦始皇就派兵攻打韓國,要求韓非到秦國來。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者來到秦國,秦始皇採用李斯的建議,把韓非留在了秦國,最終韓非死在了秦國。還有一個人對秦始皇的政治理念產生過影響,就是呂不韋。唐代詩人李商隱有這樣的詩句:“嬴氏並六合,所來因不韋。”
嬴秦兼併了天下,創立了秦帝國,對這個歷史進步有重要貢獻的一個人物就是呂不韋。
應當說,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以個人財富影響政治程序的第一人。中國歷史上,在呂不韋之前有一個人叫范蠡,他是越王勾踐的主要助手,幫助越王勾踐實現了復國計劃,擊敗了吳國。但是,他很快就離開了政治旋渦的中心,隱身到齊國去經商,據說曾經“三致千金”,後來在陶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山東定陶附近定居,成為一位富商。范蠡是先從政後經商的一個人物,而呂不韋是先經商後從政的一個成功人物,他以富商的身份參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秦始皇的身世之謎呂不韋的出身也是他後來受到一些非議、批評、毀謗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國古代很少有走這種由經商而從政道路的人,他對政治文化風貌的影響還是有特殊意義的。呂不韋的故事裡有一個重要的情節涉及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有孕之後,歸於他的父親子楚,這在《史記·呂不韋列傳》裡有記載。但是,司馬遷同時又澄清了這種說法,他說“至大期時,生子政”,就是秦始皇的母親到了“大期”才生了秦始皇,就是說是足月生的。
在明代,已經有人說這是戰國好事者為之。清代梁玉繩的《史記志疑》是對《史記》提出很多批評的一部書,書中說司馬遷記錄趙姬“至大期時,生子政”,是想“別嫌明微”,人們不應該誤讀《史記》。也有人認為是呂不韋的門客在呂不韋受到政治懲處之後,借這個傳說來醜化秦始皇。還有一種可能的說法,就是後來亡國的六國知識分子宣揚這件事,使得天下人認為秦雖然滅了六國,但其實已經先亡國了,因為秦的國君的血統根本不純正。
我們用嚴肅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即使他的血統有疑問,也不影響我們對他這個人物歷史作用的評價。
《呂氏春秋》規劃的藍圖說到呂不韋,就要提到他主持編撰的一部著作,叫《呂氏春秋》。後來的學者進行圖書分類,往往把它劃定在雜家一類,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它吸收了東方各種思想流派的積極、有益的因素。而且我們還可以體會到,呂不韋有意識地在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即將形成的時代,為推動歷史進步進行了一種文化準備,就是他描繪了一幅政治藍圖,為這個即將要出現的強大帝國規劃了它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
在政治文化的總體構想方面,呂不韋和他的助手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呂氏春秋》裡有非常積極的內容,有非常可貴的成分。比如其中有一篇叫作《順民》,強調執政要順民心,“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先主首先順應民心,所以能夠取得政治成功。又說:“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就是要考察社會各色人等的政治訴求、政治願望。順民心的理念應當說是非常重要的。《呂氏春秋》是戰國百家爭鳴時代最後一部有影響的論著,是可貴的文化成就。它也是文化史即將進入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座文化程序的里程碑。
呂不韋在秦王朝建立的時候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呂氏春秋》對秦政仍然形成了傾向性、規定性的影響。宋代的思想家朱熹曾經評價《呂氏春秋》這部書,說“道里面煞有道理”。
秦始皇的政治創造說到秦始皇的政治創造,就要提到他發明的幾種政治制度。第一是皇帝制度,“皇帝”這個名號使用了2000多年,一直到1911年。秦王朝的壽命只有十四五年,但是皇帝制度被沿襲下來。
秦始皇對大臣說,天下統一了,原來的名號“王”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政治形勢了,“其議帝號”,你們要商議出一個新的名號。但是,李斯這些大臣不明白秦始皇的心理,商量了半天,選了一個名號叫作“泰皇”。秦始皇不滿意,說要把“泰”字去掉,把“皇”字留下來,再加上“帝”字,叫作“皇帝”,他是“始皇帝”,然後一代一代繼承下去,二世、三世一直到萬世。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的一個重要發明。
第二是官僚制度,中央機關、地方機構都有一整套非常嚴密、比較合理的官僚制度。秦王朝很快覆滅,劉邦建立了新的帝國西漢王朝,但是在政治體制上,仍然沿襲秦的模式,叫作“漢承秦制”。《漢書·百官公卿表》在介紹各種官員的身份、職能、待遇的時候,往往說某個官職是秦官,是秦王朝時期已經確定的制度。
第三是郡縣制度。郡縣制度的確立是經過爭論的,有大臣說天下這麼遼闊,管理這個國家要繼承周代的制度,分封子弟和功臣到各地去,共同輔佐中央,實現全國的穩定。秦始皇和李斯拒絕、駁斥了這個建議,說各地封了諸侯,就是發生戰爭的原因,這是有歷史教訓的。
郡縣制度就是郡和縣這兩級行政部門直接向中央負責,直接向皇帝負責,官員的任命、地方的管理直接由中央垂直實現。這個政治設計在西漢前期曾經有過反覆,但是很快又扭轉過來,全面承襲了這種制度。郡縣制度也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它對於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經濟文化的進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明代思想家李贄說李斯提出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是“千古創論”,又就“置郡縣”這個舉措讚譽說“此等皆是應運豪傑,因時大臣”,這都是最英明、最清醒的政治家做的決策。他說“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就算是先古聖王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來當政,讓他們來做政治選擇,也會採取這個方式,不會有其他選擇。
秦始皇時代所推行的有益於歷史進步的一些舉措,比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交通建設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秦制是非但是,秦的政治制度是由皇帝來做最高執政者,由皇帝來進行最終決策,是被後人稱為“專制”的制度。這種制度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造成中國後來發展緩慢,民生、民智、民權都受到限制,不能自由發展。
譚嗣同,戊戌變法中為了改革而犧牲生命的大改革家,在《仁學》這部書裡對秦政有所評價:“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就是皇帝主宰整個社會,限制整個社會,全民都受到壓抑。2000多年來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都沿襲著秦政最初設計的這個方向,這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顯著弊病。李約瑟,一位英國曆史學者、科學史學者,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這部書裡講到法家思想在秦政中的作用,他說法家的學者倡導的集權主義頗近於法西斯。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後來為漢朝所取代,法家受到了壓抑,儒學的地位上升,成為意識形態的主導。他指出法家以法律為治國的主導,體現出集權主義的傾向。
按照李斯的說法,“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所有的政治判斷、所有的文化判斷,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當時有方士議論秦始皇執政的問題,說“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這是秦始皇時代體現出來的政治風格。
始皇功過應當說,秦始皇這個人物的歷史表現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特點。這位來自西北高原的君主在統一戰爭期間曾經三次出巡。統一戰爭結束之後,就是秦帝國建立之後,他又以皇帝的身份五次出巡,有一次是向西北方向走,到了甘肅,另外四次都走到了海邊。
他在琅邪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東青島附近停留了三個月,據說“大樂之”,心情非常好,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集中在這個地方,這些移民享受著“復十二歲”的待遇,就是12年不用向政府繳納賦稅,不事徭役。秦始皇在沿海各地刻石,頌揚自己的威德。他還在海上航行,以連弩射殺大魚。他組織方士去尋求海上的仙山,目的是為自己求取不死之藥,同時他這也是以行政支援的方式幫助這些早期的航海家進行最初的海洋探索。一個重要的史例就是徐福出海再沒有回來,很多學者認為他可能是到了日本。有關秦文化的世界性影響,這也是一個具體的例項。
秦始皇還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據說他每天“以衡石量書”,就是每天給自己處理公文設一個指標。一石當時是120斤,相當於今天的60斤,就是至少要處理完60斤重的寫在簡牘上的文書。有學者進行過測定,當時一枚簡牘能寫38字左右,60斤大概有多少字?經過粗略測算,秦始皇每天處理的文書竟然達到了30萬字左右。這讓我們非常吃驚,可見這個帝王的勤政。
但是,方士們在議論這件事情的時候,說他“貪於權勢至如此”,說他不放權,把所有的權力攬在自己手裡,最後死在出巡的路上。秦始皇陵西側出土的兩乘銅車馬體現了當時制車技術的最高水平,是當時最好的車,但是它並沒有有效、高階的制動裝置,也沒有今天所有車輛都具有的減震裝置。乘坐這樣的車輛出行是相當辛苦的。
對於秦始皇這個人物的評價,李贄說“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罵秦始皇的人很多,對秦始皇予以肯定評價的人並不多,李白有詩作歌頌秦的統一,說“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現在的政治家,像毛澤東這樣的人物,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有前後變化的,起初他對秦始皇是徹底批判的,到了晚年對秦始皇又有一些讚許,又有更多的肯定。這也告訴我們,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也是一個複雜的文化命題。
-
3 # 藍熒光
功過自然是不能相抵。功是功過是過。雖然秦始皇增加賦稅,好大喜功,濫用權力。勞役百姓,焚書坑儒,性格殘暴。此外他也做了很多好事,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古代藩侯割據的混亂場面,滿足了百姓統一全國的美好願望。此外,古代所說的阿房宮並沒有修建,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還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還有各地之間的交流與往來。修建長城抵禦匈奴。雖然修建長城死了不少人,但是長城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防禦外來侵略的一個建築。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定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修建交通,承認農民土地私有制合法。評判一個歷史人物的好壞並不能用當世的目光去看待,應該把他放到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他所處的社會現況,他的生平經歷等等,古代常說的焚書坑儒也不能只說是他的錯,該是他的大司馬的錯。他所犯的錯確實是給他當時所處環境的農民百姓沉重的打擊,也對後世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他的功開始也深刻影響著後代,包括接下來的朝代。
-
4 # 湃達星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只是一個暴君,這點我並不認同。其實秦始皇的功遠大於過的。他順應了歷史潮流,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歷史局面,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靠鞏固了國家統一,擴大了國家疆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他統治時期修建的萬里長城現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他所帶來的影響是貫穿古今的。不僅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還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和悠久的影響。
雖然歷史書上總是詬病於他的廣建宮殿墓陵耗費巨大財力物力以及焚書坑儒。但是史書上記載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到現在也沒有明確的考證是否真實存在。而焚書坑儒,他坑的也只是一些反對他的儒生,得罪了這幫儒生,後世文人將這段歷史被誇大抹黑的可能性極大。
-
5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一個人不管犯什麼錯?不管立多少功。偉人也好,平民也好。功就是功,錯就是錯。不可能相抵。做過的功,歷史會銘記,做過的錯,歷史也不會遺忘。
功: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透過戰爭,不斷兼併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統一戰爭的順序: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韓與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與秦漢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與秦溫(在今河南溫縣一帶)。
前273年魏與秦南陽(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
〔提示〕從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統一中國的前六七十年間,其軍事勢力已擴充套件到中原地帶。
②秦滅六國的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
前269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秦攻赤麗、宜安,被李牧擊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由此可見“六國論”中“六國互喪”、“(齊)終繼五國遷滅”、“燕雖小國而後亡”等語,都是以上述史實為依據的。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
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發族,原先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徵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佈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定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過:
1. 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 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 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佈禁書令,大肆收繳焚燬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綜合點評: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
功過兼有:
就是既有功勞又有罪過,比如長城,它的修建曾一度成為中國人民抵禦外族入侵的屏障,當它卻是犧牲了許多人後建立起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紛爭局面,但一將功成萬骨枯,不知有多少人喪生在這場爭霸戰爭中。
-
6 # 早起的蟲兒被鳥兒吃
我覺得秦始皇的功遠大於過,他統一了六國,是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統一文字,度量衡,全國郡縣制等,我都懷疑秦始皇是現代人穿越過去了,這在當時極低生產力的條件下的改革尤其不容易,我覺得秦始皇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
7 # 丟失的靈魂3523
這不是功過相抵的事,秦始皇功大於過,統一六國才有了現今的華夏,統一了度量衡才使得商業得到了發展,萬里長城流傳千古這些都不是什麼過都能抵消的
-
8 # 文泉
我認為秦始皇不能功過相抵,功是功、過是過,如果功過相抵、後人都能效仿。
功要突出重點讓後人學習,宣傳一代帝王的豐功偉績,他的過也要以史為鑑,揚長避短,開誠佈公的把功過的厲害讓後人明白。
秦始皇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他的功就是建立了大秦帝國,把一個封建王朝建立起了帝制,開疆闢土,積極構築防禦性戰術,禦敵於千里之外。
-
9 # 山青河003
秦始皇能功過相抵嗎?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縱觀的角度來說,秦始皇的功是9,過是1,功遠遠大於過,而且隨著歷史繼續向前發展,他的過會越來越不值一提。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秦始皇的“過”只是從他執政開始的整個秦朝秦始皇從他13歲登上皇位開始執政的時候起,就一直修建秦始皇陵墓,以丞相李斯為陵墓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為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接近於80萬,一直修建了39年,是一次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公元前215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秦始皇實行分封制,但是丞相李斯不同意,鑑於淳于越在以前的史書上引經據典,李斯就建議秦始皇下令焚燒禁書,規定凡不是秦紀的史書 都要燒掉,最後牽連四百六十餘人,秦始皇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在咸陽活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實是秦始皇一大“過”也。
秦始皇因為迷戀長生不老藥,頻頻東巡,不料竟在最後一次東巡過程中駕崩於沙丘宮,導致了“沙丘之變”,以致趙高弄權,秦二世上臺。因為秦二世的上臺,苛捐雜稅猛於虎,致使老百姓們生活極度困苦,各種起義此起彼伏,使整個大秦王朝只維持了短短的14年,便宣告滅亡。
所以這些都可以算作秦始皇的“過”,而這些“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剎那,隨著歷史的繼續,這些“過”會越來越渺小。
二、但是秦始皇的“功”卻貫穿了從他執政的以後直到現在,還有未來的整個歷史首先上面說的秦始皇陵,從秦始皇陵挖掘出的兵馬俑,震撼世人,已成為世界的八大奇蹟之一。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兩千多年前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最寶貴的財富,並且在歷史的發展程序中會越來越成為最珍貴的歷史資料。
大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是第一個結束了諸侯國分崩離析的局面、實行中央集權的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的政治制度的大格局,在這一點上,秦始皇大功不可沒。
還有其他的,例如度量衡、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統一文字、修築長城等各方面的改制,都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秦始皇這些對歷史的巨大貢獻,被載入史冊,熠熠閃光,無人能擋。
最後結論:李白詩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多不贅述,秦始皇實是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
10 # 情繫州城
前言
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年),父,秦莊襄王子楚;母,趙太后。在位時間(前246年——210年)。
評價一個皇帝是好還是壞,必須用辯證的觀點去考量,也就是是否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二:
功一、兼併六國,天下歸一。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滅韓設潁川郡;公元前228年王翦滅趙;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兒子王賁滅魏;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公元前222年王賁滅燕;公元前221年王賁滅齊,用了大約九年的時間,兼併六國,贏政用實力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
二、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等規制。秦統一六國後,贏政為加強統治,維護統一,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標準。
上面這幅秦磚圖,以陽文篆刻“海內皆臣,歲登成熱,道毋飢人”希望秦朝統一天下,普天之下皆是秦朝子民,期望國富民安。
三、開疆拓土,建立多民族國家。秦朝統一後,贏政南伐越族,北擊匈奴,在征服嶺南過程中,為解決糧草運輸問題,派監御史祿開鑿靈渠,從而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公元前214年攻佔嶺南,並在這裡設定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同時命蒙恬修建了秦長城,廣大人民有了相對的安定環境,對邊遠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早期的西部大開發)。
過:一、貪婪奢侈,廣修宮室。始皇統一天下時,人口3000多萬,僅修阿房宮和驪山墓就徵用精壯勞力140多萬。加上修長城、造官道、建離宮等,長年動用民力300萬以上。
二、殘暴專制,焚書坑儒。
三、妄求長生,身死異鄉。
結語秦始皇,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結束了多年的戰國混戰,開創了中國的統一時代。他以銳意進取的精神,統一天下的氣魄、改革創新的膽識,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對中國甚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而厚重的影響,同時,他的驕奢淫逸、貪婪殘暴又為世人所痛恨。但他的功明顯大於過,所以我認為贏政是個稱職的皇帝。
-
11 # 啟嘉春秋
所謂功過,也是後人站在自利角度的一個自以為是的評價。秦始皇只是走過了他的人生,以生命價值論,他創造了一個參照,裡邊有輝煌有教訓。以社會價值論,他開始了一段歷史,裡邊有功罪千秋任人評。——沒有秦始皇的中國歷史,可能許多歷史都沒法寫吧。
-
12 # 臻之堂
在我眼中的歷史,沒有什麼功過,只有一個人的生平。
是人就會犯錯,再偉大的人也一樣。始皇是新歷史的開創者,即時沒有千代萬代的傳承下去,起碼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
但是功勞再大,功是功,過是過。都發生了,如何相抵呢?
只能說我們不要揪著錯不放,或者逮到功只誇。對歷史人物如此,對人亦如此。
沒有人會因為一句功過相抵,而忘記他做過的事情。所以說,歷史通古今,如親目,
客觀評價歷史,就是對歷史的尊重。
-
13 # 遠景在前
中學時讀賈誼《過秦論》,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及至始皇,奉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仕不敢彎弓而報怨。
剛就一統華廈,統一文字,乃千古一帝,功蓋環宇,當受中華民族萬代子孫頂禮膜拜之,何來功過相抵之說。實在是繆也!
-
14 # 慈亨
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建樹頗豐的中國古代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內戰不斷小國割據局面,減少了人民遭受戰亂之苦,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歷史發展程序。在大一統的國家政權推動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道路,使中國經濟社會文化事業形成了整體格局。當然秦始皇作為幾千年前的古代帝王,歷史侷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如勞民傷財修建自己的陵墓,焚書坑儒搞文化專制,勞役繁重人民不堪重負等。總之從歷史的全域性的角度看,秦始皇的功大於過,是一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程序的帝王。
-
15 # 若木小記
秦始皇是不能夠做到功過相抵的,客觀來講,秦始皇應該是功大於過。
秦始皇的過有哪些秦始皇的過無非是歷代所說的嬴政殘暴不仁、秦法殘酷嚴苛、焚書坑儒、修長城、驪山墓等巨大工程。
但從現今的考古來看,秦始皇雖然焚過書,但焚過的書在咸陽宮和民間確有很多副本,並沒有導致絕跡。況且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阻止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留下的後遺症。文化思想不統一,就極容易煽動民變,於國於民都不利。
“坑儒”是後世的說法,《史記》中記載為坑殺術士,但同時也提到“諸生皆誦法孔子”,也就是說這些術士和儒生算是一類的。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卻不得而知了。
秦法嚴苛和大修工程只能算是政治上的失誤,也可以認為是雄才大略的他操之過急了才導致的。
秦始皇的功績秦始皇的功績有很多:併吞六國、統一全國;修長城御匈奴;書同文、車同軌;修建靈渠和五尺道;開創帝制等。這些功績都極具開創性和延續性,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幾百年的戰亂,人民從此安定,國家恢復生產。不再像戰亂時期那樣流離失所、屍骨遍地。
長城的防禦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它不僅在當時保護了大秦子民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後世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書同文,車同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交通的發展,消除因六國紛爭而遺留下來的差異。
修建靈渠和五尺道,加強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間的聯絡,開化落後貧困地區。
開創帝制,推動中國歷史程序。
總結所以總體來說,秦始皇的功績是大於過錯的,自然也不能功過相抵了。他的“千古一帝”稱號實至名歸。
-
16 #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導語
秦始皇這個人有人說是千古一帝,有人說是暴君,這個身世破朔迷離的君王永遠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也陷入了深思,想來想去,其實秦始皇的功是大於過的吧。可以用功在千秋,罪在當代來形容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去仔細分析一下。
秦始皇的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九年時間秦王掃六合,完成了戰國幾百年的割據局面,完成很多人,歷代秦王未完成的夢想,這個是多少人想做而未做成的事情,也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事情呢。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可是影響深遠,雖說這個是商鞅變法的結果,秦始皇只是沿用舊制,但是畢竟疆域改變,不是當年的一個小小的秦國了。改善的不僅僅是管理制度還有選官制度,世卿世祿的官制得到徹底的廢除。這都成了後續國家直到現在沿用的制度。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個其實也很顯然了,六國有六國的文字和度量,統一之後更是,六國的經濟百廢待興,六國的文化也幾近凋零,所以統一文字和度量就變了尤為重要了,統一不僅僅要軍事力量的統一,要的是文化的統一,人心的統一。北擊匈奴,修建長城,南取百越。鞏固了秦國的邊疆地區,擴大了版圖。賢君尊禮安民,明君拓土強國,秦始皇無疑就是賢明之君。秦始皇的過徭役賦稅繁重,導致民不聊生。修建阿房宮,修建皇陵。每年徵的徭役賦稅越發沉重,這也是之後導致農民起義的一個主要主要原因。焚書坑儒,這個焚書是存在的,秦始皇為了思想上能夠統一,焚燬了很多先秦時期的名家著作。坑儒這一說其實是後加上的吧 ,當時的記載應該是坑殺了術士,而非儒士。求長生。這個很多的帝王都向往萬壽無疆,但是世上哪有萬壽無疆之人壽呢,所以他們要去求取仙丹,其實有時候秦始皇自己都是矛盾的,他一邊尋求長生之術,一邊去大肆修建陵墓。雖然他的大興土木為我們後代留下了秦始皇陵,長城等古蹟。但是在當時來說,身為一個執政者,要多去為百姓著想,民生即國生。
總結其實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說,人無完人,但是秦始皇做到的很多事情是歷代國君難以做到的,他只不過也是做了一些亡國之君做的事情。但是從歷史的走向和影響來看,顯然是功大於過的。
-
17 # 烏魯木齊飛碟吉風旺
真正的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
自然沒有功過相抵之說!
至於有功過相抵說,也是愚人只見罷了
-
18 # 發現快樂生活
功過,都是站立在評判的角度看,認真想一下,為什麼要評判?目的是什麼?喜歡的看功,不喜的評過;人人都吃雞蛋,有沒有想過雞也拉屎,屎和蛋能否功過相抵?所以,該吃蛋吃蛋,該撿屎撿屎。
世界的發展環環相扣,沒有始皇帝也許後續就發展另外的路,修長城阻斷外患,焚書坑儒後新的文化發展,事物兩面看,功也是過,過亦是功。
-
19 # 九井散人
大家好,我是九井塘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秦始皇的一生功大於過,而不僅僅是功過相抵。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在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六國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建立了當時世界上強大的東方帝國。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功績主要有:
一:統一六國。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二:征討百越,擴大秦國版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南征百越,該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據《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甌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秦在統一過程中,派遣數十萬內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帶到南方,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同時還修通了道路,特別是修鑿了靈渠,使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連結起來,對中原地區同南方、西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改郡縣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分全國為36郡,定咸陽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四:統一文字,貨幣,書同文,車同規。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的文字不統一,差不多一國使用一種文字,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李斯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各全國文字統一,稱為“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秦始皇下令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
統一六國後,經過對匈奴、百越的戰爭,秦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因此我認為秦始皇在歷史上功大於過。
-
20 # 美麗游泳
秦始皇千古一帝,中國偉大的歷史偉人。他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疆域,統一了中國的文字,等我們一些生活中所有經常使用的東西的標準,讓我們這些經常在外省跑的人雖然因為語言不通,但是因為有相同的文字和認知是我在外地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秦始皇是我們中國56個民族有了共同的歸屬感,有了共同的情感依託。
他的一些作為在當時來看是殘暴,但是長遠來看是屬於豐功偉績。
功在千秋
功過對錯,每個人心中的想法都是不一樣。
回覆列表
在我認為,功是功,過是過,功過不可相抵。
細數始皇帝功勞:覆滅六國,統一天下。
通靈渠,築長城,廢除舊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土地私有制,統一貨幣,車同軌書同文等等。
世人都會犯錯,大興土木,焚書坑儒(即使坑殺的是犯欺君之罪的術士),晚年追求長生不老,勞命傷財等等。
築長城通靈渠修建阿房宮都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死了不知多少人。假若沒有這一系列舉措,沒了長城,沒了靈渠那會有多少人死在天災和戰亂之中呢?統一六國奠定了如今的中國版圖,但是又死了多少人呢?
始皇帝留下來的不僅僅是長城,靈渠,兵馬俑,更多的是千古一帝的決策和管理。秦為何強盛?沒有一位偉大的統治者,一個朝代覆滅也只是瞬間。
在功勞的誕生時,也會伴隨著負面的過錯,在犯錯之時,偶爾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功過本就無法相抵,對錯本就是人性的選擇,我認為始皇帝配得上千古一帝之稱。
力盡功不贍,千載為悲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