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星1000

    學習是最節省時間和成本的獲取經驗的方法,當一個人擁有了知識儲備再去做的時候會簡單輕鬆很多,能量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這才是能力!

  • 2 # 鶴舞清風16

    我的觀點:這句話說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但隔裂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片面提出“既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什麼家長還送孩子去讀書?”的問題。

    首先明白讀書萬卷,也就是學習態度很端正,很吃苦,很下功夫。終於成為學富五車,知曉中外,通達古今,這是好事;但這些知識終究是前人經驗智慧的結晶,是別人的東西,要把這些為自己所用,就要親身實踐,即實踐出真知,也就是“行萬里路”。在這裡的“萬里”,也說明這種實踐,絕非是淺嘗輒止,而是在理論指導下,堅持不懈,堅定信念,不畏艱難險阻,不懼風雪嚴寒,勇於克服一切阻擋的困難,勇於攀登,最終才會成功。當年的中國革命成功不就是這個道理嗎?一群有志之士,懷著救國救民於水火的先進理念,在它的指導下走上了革命的征途,他們百折不撓,生命不止,鬥爭不息。多少人前仆後繼,多少人退卻逃避,但他們堅定信念,初心不改,牢記使命,終於換來今天的國富民強。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不能理解為只行路,不讀書,切斷兩者關係。正月理解釋:實踐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而且更重視實踐,還要多實踐。一句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就是這個道理。有理論指導,實踐才不盲目,才更事半功倍,才更容易成功。所以家長們才拼命送孩子讀書,以便於孩子們有更好的理論指導。

  • 3 # 武威詹民勤

    民間說法是指過去悶在家苦讀書,不如走進社會,積累豐富的社會閱歷,更能做成事情。可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了,如今是科技社會,沒有知識寸步難行,就連逛個市場、買個路邊小販的瓜果都要“微信、支付寶掃碼、繫結銀行卡”等一系列神操作,沒點科學文化知識直接不好生存了。另一個方面,找工作、就業、升遷,啥不都得靠那張知識“證明”———文憑!不去讀書或文化程度低,就等於是社會地位低呀!咱們不服不行呀!另外,從大道理講,國家之間誰落後,誰就被動挨打,所以為了給國建功立業,咱也得把孩子儘量往高知識層次上推呀!不合您的觀點的話請多多原諒!

  • 4 # 瀟灑的走路

    對你的提問我是這樣想的,讀書是指學習的過程,行路是指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積累社會及工作經驗的過程,二者相輔相成這是學以致用。一個人不論你有多深的文化底蘊,有多強的社交能力,也離不開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特別是這個高科技時代,不學習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實踐證明,社會越進步,科技越發達,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文化能通天地理,學問搜盡鬼神機。拼實力的年代,有錢是最大的優勢,可是沒有知識錢從哪裡來呢?靠苦大力嗎?靠搬磚嗎?現在就可以看到,沒文化沒知識搬磚的資格都沒有了。你到各工廠,各工地去看看原來幾百人上千人的現場還看的到嗎?人只是去操作各種先進裝置,就象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僅僅10天交復使用。沒有知識去駕馭這些先進裝置,靠人工搬磚肩扛那得幹到什麼時候。所以讓拼命讓子女讀書是唯一出路,沒有選擇。

  • 5 # 梁風Levin

    ①知道是一方面,是否會去實踐,又是另一回事;

    ------------

    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姑且相信他是對的,但是透過走路/見聞,靠感悟來獲得知識,獲得成長,成效太慢了,在這麼快節奏的社會里,你如果靠讓孩子自己去感悟來悟道,估計人家知識體系都成摩天大樓了,你的孩子還在地上玩泥沙,可能泥沙都不會玩只會坐在地上發呆數螞蟻;

    ------------

    ------------

    ④為了生活大家苦於奔命,根本沒時間帶小孩去行萬里路,所以只好讓他們去學習讀書;行萬里路,需要花費的金錢也是高昂的,相比而言,讀書學習更快見效而且費用比行萬里路低。其實就是說,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讓孩子行萬里路。比如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讓學習管理學的孩子,真的到企業裡實踐怎麼管人管事。

    ------------

    ⑤現有教育體系,考核體系沒跟上,考的還是讀書、學習,基本不存在說你行了萬里路,就讓你考試滿分的。考核體系跟不上,激勵體系跟不上,自然就沒人去做了。

  • 6 # 想出去走走看看的寒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以為是在一定的知識積累下才可行的。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一定的道理。讀萬卷書,你再去行萬里路,可以把書上學到的知識轉化、增加、擴充,為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補充。讀萬卷書,你再去行萬里路,可以更好的去分辨不同的事物,有助於成長。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什麼家長還拼命送孩子讀書

    這是因為我們現今的國情所特有的。

    應試教育:無論小學生初中,初中生高中,亦或是最重要的高考,都是要分數來支撐的。這個分數哪裡來?讀書!沒錯,就是讀書。靠讀書,靠記書去博分。這也是大部分家長拼命送孩子去讀書的原因。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什麼家長還要拼命地送孩子去讀書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不矛盾,我認為是一體的,是相輔相成的。

    行萬里路不單單是去旅行,去遠遊。現如今的行萬里路早已經包羅永珍,它的中心也包括實踐。去親自探索、發現、創新,把對書面的知識和理解,透過行萬里路去轉變成自己的思維知識。

    實踐的前提還是要讀書,有了書上的知識理論,你才能去行萬里路。

    所以我說,去讀書沒什麼不好,讀萬卷書,你才有行萬里路的資本

  • 7 # 玖抒教育

    這個不矛盾呀。為什麼大家非得要二選一,而不去兩者兼得呢?我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在平時的成長中,在經歷一些原本不理解後來越看越釋然的事情後,就會發現,書本知識和人在路上獲得的經驗是同等重要的。

    但是,由於目前教育中的錄取標準卻僅僅只是前者,後者幾乎不進行考查,為了順應和更具競爭力,只能去放棄後者——應試教育的問題就由此慢慢突現出來了。

    這完全不代表了“行萬里路”不重要。我們常說學以致用,任何所學的東西,如果只停留在課本知識上,卻無法取得實際效果,就如同“紙上談兵”一般。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行萬里路”並不單單指去旅行,非得到很遙遠的陌生的地方去闖蕩,我認為它還包括了去參與體驗自己從未經歷和接觸過的人、事和物,把未知變成已知,把已知變成熟知,然後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人的恐懼,往往都是來源於未知的世界裡。

    那麼,只去行萬里路可否?當然不是。聽說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嘆》,就知道什麼是“帶著知識去旅行”。當一個人腦子裡都只是一些毫無價值的思想,走再遠的路,也都是玩耍,沒有絲毫的感悟——到了避暑山莊,不知道那裡見證了清朝時期由盛轉衰;到了寧古塔,不知道那裡見證了多少文字獄的受害者;到了天一閣,不知道那裡見證了多少中華古書籍。

    所以說,沒有書籍當做支撐,走出去旅遊的人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罷了。題主所說的這一句話,只是在強調格物致知的理論,讓我們更多的去貼近現實,把所有的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它並沒有真的否定“讀萬卷書”,也沒有說“只去行萬里路”,所以,還請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它。

  • 8 # 戀夏戀夏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指的是要努力多讀書,多學知識,讓自己才學過人;所學的知識要跟實際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提倡“學以致用”。這裡其實說的是人們知識的兩個來源,一個是從書本上來,這是前人間接經驗的總結;一個是從親身實踐中來,這是自己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但從書本上學習知識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難以形成直接、生動的體會,往往需要我們努力去領悟、去思索,有的人對書本知識的悟性不夠,就可能導致學習能力較差,獲取書本知識的效果比較差,例如,我們經常說的所謂“差生”就是這麼來的。

    而從實踐中學習知識的好處是生動、形象、直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透過實踐學習的知識學得快、掌握得也牢固,一般可以終身不忘。所以南宋大詩人陸游曾有詩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因為如此,哲學上才會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所述,任何人的知識都是來源於書本和實踐,其中書本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實踐是知識的補充來源,二者缺一不可;我們不能說書本比實踐更重要,也不能說實踐比書本更重要,二者的關係是相對獨立又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又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所以,結論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 9 # 小秋學姐粉絲號

    讀書,透過借鑑別人的經驗,可以快速豐富自己的閱歷。

    行路,透過自己的眼睛觀察,來驗證或糾正書上的說法。

    現在,我們處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靠自己行路,接觸到的東西會越來越狹窄。唯有更多地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 10 # 特立獨行的教育

    應該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書分怎麼個讀法,死讀書就讀成了書呆子。行萬里路分怎麼個行法,執著於走萬里路上,也頂多是個徒步者。閱人無數分怎麼個閱法,眼睛向外看淨挑別人毛病不知道自省把全世界的人看遍了也沒用。

    其實這裡面有個“知行合一”的過程,讀萬卷書是“知”,是明理的過程。但是,光知道不行,還得“行”出來才行,這個行就是對照自身,反觀自省的過程。拿古聖先賢大德成就之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真正的內化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個人只有懂得反觀自省,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對錯是非好壞,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叫做“錦上添花”,是歷練的過程。

    一個人明白了真正的標準是什麼,讀書、行路、閱人是一件事兒,足不出戶可以閱盡天下人,這三者並沒有次第之分,都是讓人明白的,讀書也是讓人明白,行路閱人也是讓人明白,終歸是一件事兒

  • 11 # 羽花澗

    我認為“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本身二者並不矛盾,甚至缺一不可。人的發展軌跡中,不同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這個需要我們具體情況選擇具體解決方案。

    在成熟期,是顯性知識探索的時期。孩子追問的那些問題——我從哪裡來?為什麼月亮走我也走?為什麼1+1=2?讀萬卷書不就是在解決這些問題嗎?前期,我們需要不斷注入科學知識,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

    而當我們開始提出疑問——我是誰?我將何去何從?我的存在有什麼價值?那是我們有需求,想看看世界有多大,這就需要行萬里路,來幫助我們找到在這個世界的定位。

    (僅個人觀點)

    讓成長更有趣!

  • 12 # 霍然開朗001

    五彩繽紛的書裡

    藏著一個個小秘密

    成長路上的好夥伴是書籍

    兩歲那一年

    我與書童留念

    因為書是我的夥伴

    三歲那一年

    開始勇攀書山

    因為我知道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七歲那一年

    爸爸工作太忙

    我獨自一人

    遨遊在知識的海洋

    八歲那一年

    我與高一級的孩子

    同步進入考場

    暑假彎道超越

    第一次得到實現

    人小書包大

    有志壓不垮

    蝸牛一寸寸地爬,

    每一寸皆是突破;

    雄鷹一里裡地飛,

    每一里都是奮進。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今年我十一歲

    更加知道時間的珍貴

    打飯排隊

    我也要把知識學會

    看書學習不為誰

    為了明年中考奪魁

    為了今生不悔

    世界更美

    因為讀書

    11歲就讀八年級

    因為讀書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讀書是一次旅行

    漫步的是自己的心靈

    讓文字牽著思想築夢遠行

    這就是我兒子的

    讀書經歷

  • 13 # 蜻蜓學飛

    我覺得讀書是培養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能夠讓一個人不斷地昇華自己,沉澱自己途徑。“行萬里路”能增加人生閱歷,豐富的人生閱歷能讓你成長,但是光行路不思考就很容易讓你的人生迷失,你都不知道你為什麼來這裡,你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讀書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讓你去吸取經驗,得到人生的精髓,在你行萬里路的過程中給你指導,你更容易明白要去哪裡?為什麼去?所以我覺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相輔相成的。

  • 14 # 相逢亦相識

    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可能成立,不具有普遍性,有點唯心主義。

    書到用時方恨少。找工作時人家會問你學歷,太低也就是沒怎麼讀過書肯定不行;想考公務員或者教師,你得參加相關主管部門的考試,這個競爭相當激烈,有些職位就是千里挑一、百裡挑一,沒有雄厚的知識儲備肯定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參加工作後,單位組織活動,需要你展示自己的時候,不管是朗誦、舞蹈,還是琴棋書畫,這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是十年寒窗苦讀的積累。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讀書要趁早,當你老了,老的腦子不好用的時候再想讀書,為時晚矣。小學和初中的孩子需要的是陪伴,因為他們的自制力較差。高中和大學這七年的時間,我認為是最能積累文化底蘊的階段。想當年自己參加區招聘考試,如果沒有高中三年的學習,肯定過不了關,走不到今天。

    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讀書是一種沉澱,是一種內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看到了別人的光鮮亮麗,背後是你看不到的千磨萬擊;看到了別人的成績斐然,背後是你看不到的苦與淚。

    萬事開頭難,難的是不開始、不堅持。不負韶華,請開始讀書,不負韶華,請堅持讀書。 讀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成長、是自信、是幸福。

    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行走在生動的大課堂中。路上有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有七彩斑斕的畫卷,有美麗的風景,有各種酸甜苦辣鹹。經常有人說,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經歷的多了,經驗也就有了,知識也豐富了。但這不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理由,如果二者兼得,人生註定精彩萬分。

    魯迅先生說過: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為什麼明明沒有路也要去走?這就是人的價值。書讀不好我可以去學技能;字寫的不好我可以學習音樂、學習舞蹈;形象不出眾我可以做好幕後……。

    趟過的路多了,視野就開闊,能選擇的機會就多,認識的人也多。三人行必有我師,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不同的東西,日積月累,方可成就優秀的自己。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二者必得其一,若二者兼得,夫復何求!

  • 15 # 行吟閣

    這話說的沒錯,很多家長把孩子不遠萬里送到英美讀書,難到沒有超過萬里嗎?讀了萬卷書,還行了萬里路,這些家長多聰明哪![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 16 # D洪濤

    讀書的年紀不讀書,那做什麼?這叫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光行萬里路,目之所及,皆是蒼白,所以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特徵,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萬卷書和萬里路在一個平衡點後方可相得益彰,熠熠生輝!即書指導我們走的路,而路來豐富我們的書!

  • 17 # 勖而問之

    正確的理解這句話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古代,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渠道非常有限,效率也很低。書本可能是主要了解先賢智慧和經驗的途徑,如果足不出戶,你甚至沒有辦法瞭解鄰居的狀況。所以遊歷江河所見所聞,親身經歷,或者結識良師益友是非常必要的開闊自身視野及成就功名的渠道。

    通訊技術發達的今天,真的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縱觀天下要聞,且能聽到百家爭鳴,從而積累自己對世界的認知。

    但並不是說就不需要行萬里路了,閱讀並不能代替體驗。具備一定的生存能力,且有資源可以遊歷,行萬里路仍然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書本所學,並能激發我們改變和創造的意願。只是相較古人,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 18 # 臨流濯足

    讀萬卷書"是強調學習書本知識的重要性,“行萬里路"是強調親自實踐的重要性,一個是強調理論學習,一個是強調社會實踐,二者密切相聯,缺一不可。

    我們不能夠把二者割裂開來,認為“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在不同的階段,讀書和實踐各有選擇的重點。

    比如是在學生階段,讀書就比實踐重要,“讀萬卷書"是“行萬里路"的前提。

    當學生不讀書,怎麼學到文化知識呢?

    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也就是錯誤的實踐,就沒有方向性,會成為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

    人非生而知之,都是靠學習獲得知識。人類的知識自古以來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可能每一個知識我們都親自去實踐,我們應該先學習前人的科學文化知識,學成之後,再去用於實踐,把人類的科技文化推進一步。

    當然,學習過程也應該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要活學活用。這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

    地理學家徐霞客遊遍全國,才成為著名的地理學家。袁隆平因為整天長在試驗田裡,所以才成為了知名農學家、科學家。毛主席領導參加了新中國的革命,所以才成了革命家,建立了新中國,這都是講實踐的重要性。

    人的認識來自實踐,又回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迴圈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所以說,家長拼命的送孩子讀書是非常正確的。讓我們自覺地愛上讀書吧。

  • 19 # 田園山月明

    其實還有下半句:"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私下認為:這是一個認知的順序問題。應先從書本上獲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再反過來鞏固提高原有知識水平,形成個人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

    家長為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古有送孩童去私塾學堂(那還是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今有買學區房進名校等,都是為了讓孩子讀好書、上好學。只有充分汲取前人留傳下來的知識,少走彎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是也不能讀死書,死讀書,否則就讀書死,要活學活用,"走萬里路、閱人無數"也是必須的,在實踐中運用、檢驗、並加以創造,這才是讀書的真諦。

    一點想法,請朋友指正。

  • 20 # 弘文學堂

    沒有一本書是直接通往天堂的,同樣,沒有一條路是不費力取得真經的。

    所以萬卷書要讀,萬里路也要走,實在走不了萬里,家門口的小公園,樹梢上的小月亮也可以常看看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書裡讀到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所以看到了月亮我們會歡喜,看到了樹梢會有期許,會有溫柔,會有剎那的感動。當然,我們可能活得粗糙一點,但人在異鄉,也是曉得月是故鄉明吧,見到極光和大漠,也是要讚一句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吧。而這,都是書本里學會的,是文字帶給我們的。

    再說一點現實的。網上有個很火的影片博主叫rea,走遍了世界各地,拍出了片子簡約時尚,大方自然,總能滿足你對遠方的各種期待。可是大家知道她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嗎?美國紐約大學。一個後來行遍世界的女孩,早知以後的生活是靠腳丈量天下,是否就放棄了讀萬卷書生涯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沒有腳下,哪來遠方,沒有書籍墊底,我們哪裡知道遠方和遠方的遠方在哪裡?是泰山嗎?是珠穆朗瑪嗎?大家至少要知道“山登絕頂我為峰,海到無邊天作岸”吧?不錯,讀了書,我們會知道,萬里路所代表的遠方,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回到自我這座山峰。而這山峰,是書堆起來的,不是石頭。

    再回來說那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開始這句話是這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的追求變了吧。變成讀書無用,變成無知識也可以成功,可以有眼界。不錯,我承認,有此成功案例,行萬里路確實可開闊視野。而我想說的就是兩點:一、那些沒有什麼知識而成功的,他成功的路上一定接觸了有眼界的人。二、我們讀書也好,行路也罷,一定是想成一個優秀的人,而不是簡單的成功。那麼,我就問一句,你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沒聽說過走遍半個世界治天下吧?如果真的這樣,導遊是不是應該都可以為一縣之令,一省之長了?

    說到底,不讀書如何行天下,如何治天下,如何明白天下事?當我們吟誦“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著名的《詩經 蒹葭》)的時候,當我們歌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我的最愛)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是理想的追求,愛的美好,生活的不易中透出的生命的堅強。如果讓我推薦兩本書,其中就有這本打造美麗心靈的一本書,古代五經之首:《詩經》。我想,它應該是萬卷書的開始。也是,萬里路的見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平精英怎麼有些人突然CROWN變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