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般千尋
-
2 # 迷迷推文小助手
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情感。是指以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個人的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與敘事、說明、描寫和議論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抒情方式具體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和融情於理法等等。古人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在抒情類作品中,抒情是主要表達方式,是作品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而在敘事性的文章中,抒情常與敘述、描寫、議論結合運用,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透過景物來抒情。其主要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情感抒發。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透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在詩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作品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二、觸景生情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進而感嘆抒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亦可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二者相交織,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名為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如李白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先寫夜間床前如霜的月色,繼而抒寫被皎潔的月色觸發起的濃濃的思鄉之情。作品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蘊藉。
三、詠物寓情詠物寓情,是透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於“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意象,不直接抒情,而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透過比喻、擬人、象徵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運用了詠物寓情的手法:“他糾纏著丁香,往上爬,爬,爬,……終於把花掛上樹梢。丁香被纏死了,砍作柴燒了。他倒在地上,喘著氣,窺視著另一株樹……”這裡寫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種趨炎附勢、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對這種政治投機商的憤恨與蔑視的感情寄寓在對“藤”的描寫之中,達到了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詠物寓情,將思想感情化作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畫面,不僅可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觀點,而且文章也因此而顯示出情意深邃、意味雋永的藝術魅力。
四、詠物言志詠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如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詠物言志之作。文章先“詠物”,描寫花生的可貴品質:“它只把果實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來。”然後“言志”,說明做人的道理:要做務實、低調、有用的人,不做表面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益處的人。詠物言志,既有意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顯得具體,物象因情志而饒有韻味。二者相融相匯,相映生輝。
五、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其特點是:不借助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洩;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這種直陳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顯得坦率真摯,樸質誠懇,很能打動人心。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介紹志願軍戰士的幾個英雄事例後,寫下了這一段抒情的文字:“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你已經可以瞭解我們的戰士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是什麼一種品質,他們的靈魂是多麼美麗和寬廣。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偉大人民的優秀之花!是我們值得驕傲的祖國之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作者飽含深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志願軍戰士的崇敬和熱愛之情。
六、融情於事融情於事,指透過敘事來抒發感情,讓感情從具體事件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感染讀者。這種滲透著感情的敘述,讀者品味起來就更覺得真誠可親。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父親給兒子道別時買橘子的那一段敘述性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段敘述文字,樸實無華,把慈父的愛子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七、融情於理
融情於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說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又可以使“理”閃爍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情思和詩意,撥動讀者的心絃。如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這樣一篇融情於理的美文。在向妻子最後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愛憎時,作者並非情意纏綿,淚語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將愛妻之情與“勇於就死”之理熔於一爐,以含情之筆說理,以明理之言訴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
3 # 秀雲涵天
文學作品的抒情手法有多種,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常見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等。
一直抒胸臆
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透過登幽州臺直接表達了作者功業難成、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二借景抒情(寓情於景)
作者藉助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主觀感情,往往使感情含而不露,意蘊悠遠,深切感人。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作者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神韻。
三託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使作品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高度自信 。
四用典抒情
借用歷史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如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中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表達遠離故土、他鄉為官、前途渺茫的無數重的恨。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把歷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胸臆,意旨悠遠。
五借古諷今
作者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尤其是古代,很多有識之士,大多博古通今,對現實有較多深刻的體察,而他們大多又仕途坎坎,懷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時,心中鬱積不滿,但又不可明說,特別是揭露時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說,於是他們往往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尋求載體 以便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曲。借古是為了諷今,鑑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劉禹錫的《臺城》:“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 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萋萋的淒涼景象形成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作者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
4 # 相聲發燒友
而抒情又分為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這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的表現抒發出來。例如我們的某某某同志生前為了革命為了人民鞠躬盡瘁,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間接抒情是由作者藉助描寫,敘述,議論等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文字內的方式,在字裡行間間接的表達感情。
-
5 # 弩馬揚鞭
《亮劍》為什麼成為經典,說說我的見解。
亮劍這部電視劇的精神核心是面對強敵敢戰,能取得勝利。
李雲龍: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此人幹練,勁狠,霸氣,還有幾分小商人的狡狤,用他自己的話說:不做賠本的賣,哈哈哈中不拘一格,有俠義風度,大碗吃肉大碗喝酒,該出手時就出手,決不含糊。中國人就喜歡這一款。
你看他為了巧奪晉軍楚雲飛部的兩個營的武器裝備及物資,他連政委趙剛都不驚動,真是手到擒來,滿載而歸。別的團連重武器都少,他有騎兵連,不是旅長知悉他貪心耍賴,強要去了部分,他可想建騎兵營哩!
在晉軍楚雲飛面前,稱自已為楚清理門戶,嬉嬉哈哈稱兄道弟之後,楚弄得哭笑不得還給李雲龍敬酒。原來晉軍搞摩擦讓我軍吃了虧,李雲龍不顯山不顯水小小報復了一下。足見此人智勇雙全。兄弟團誰不眼紅呀,
兄弟團輪番與日寇鏖戰幾天幾夜,始終拿不下敵人陣地,彭總將他從被服廠廠長的位子上擼下來,官復原職,其實他被貶沒幾天,臨走倒撈了幾百套軍服,你看“賊"不空過吧。一到獨立團立馬成立突擊隊,將全團所有手榴彈,加上他在軍械所耍賴要的幾十箱全部發給突擊隊,坑道作業將進攻前治推進到50米處,命令戰士三分鐘內投完所有手榴彈,放人哪見過如此陣仗,被炸懵了,李雲龍大勝。
趙剛政委是在李雲龍的政委換了一茬又一茬之後調去的,李雲龍給他立規矩:趙管生活,自己管軍事,沒二話說。他對趙剛刮目相看是在戰場上戰鬥正酣時,李雲龍被幾個鬼子兵圍住,危險於千釣一發之際,趙剛拿過戰士的三八大蓋,定好標尺,彈旡虛發,撂倒幾個鬼子解了李雲龍之圍後,李雲龍完完全全沒料到:堂堂燕京大學的白面書生政委竟然還有這個本事,他算徹底服了,不說五體投地也確確心悅誠服。這下,用他的話:"能尿到一個壺裡了。
團長們在一起侃大山,挪揄李雲龍,這傢伙沒有他不敢幹的事,長征時就被擼過,從困長貶為伙伕,可李雲龍哈哈哈說大鍋頂頭上扛:冰雹又扛子彈多好啊!
縣城據點,日寇重兵把守,為救婦聯主任民兵隊長,他也要打,那是女隊長一廂情願的李雲龍未婚老婆,他決意攻城,敵人四處調兵增援,這下捅了馬蜂窩,各兄弟團,游擊隊,民兵,晉年楚雲飛部也決定伺機出手支援。,彭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罵道:除了李雲龍這渾小子敢幹此事還能有誰?這麼大陣仗連我都不知道!
不可思議的攻城,李雲龍又勝利了………
老百姓看得可是揚眉解氣呀!百多年中華民族的屈辱委曲情節都在李雲龍的身上得到了釋放…
這就是該片能成為經典的吧!
-
6 # 文乎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者文之經。”寫文字就是在傾訴感情,表達思想。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是離不開抒情的,抒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形式。以情感人,能激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如劉勰說:繁採寡情,味之必厭。
今天來探討文學作品的抒情手法的運用。
抒情的含義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對事件或景物的主觀感情情緒的抒發和表露,是作者反映客觀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寫作中,情感因素的存在是廣泛的。
抒情具有依附性,而不具有獨立性,總是人、事、景、物先行,情才隨之。就是因情而生文,這情的起根發苗來自客觀事物。敘述、描寫、議論的物件是具體的,都存在於客觀世界中。而情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存在於人的心裡。存在於主觀世界中 因而抒情具有鮮明的主觀性和個性化特徵。情感是抽象的東西 ,對情感的表現過程則是具體化的過程。只有透過具體的,生動的物象把它呈現出來,才能引入聯想,啟入心扉,使人產生共鳴。因此,抒情總是要與其他表達手段融為一體才能顯現出來。
抒情時忌用抽象、概括式的語言直陳感情。常見的抒情方面的毛病:喜用感嘆式語句,抒情生硬,有無病呻吟之嫌。解決方法得靠生活實踐的磨練,逐漸積蓄。本為飽含深情的事理,行文中情味卻不夠濃郁。解決方法要靠掌握技巧,勤練筆。
抒情作為一種手段是為了實現文章主旨而存在。所以抒情要與文章主題的基調相吻合,要抒發真摯自然之情,只有從作者心中流從來的真情才能感染讀者。
抒情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運用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氣勢的語句,將讚頌、歡愉或憤怒、哀傷等感情毫不掩飾不遮掩地直接傾吐出來。
例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這種方法在詩歌中比較常見。在一般散文中也時有運用。當矛盾發展到高潮,人物內心感情激動到極點時,便會運用這個方法。
直接抒情率直公開,情感濃烈玩,感染力是很強的,但如缺乏激情,或抒情時沒有鋪墊,便會流於空泛、生硬或淺露,抒情語句會變成蒼白無力的口號。所以直接抒情一定要有深刻的內涵 要多方醞釀,層層鋪墊,謹慎運用。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舉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借象徵抒情。
借景抒情:
自然天成,融情於景,移情於景,因情造景。
自然天成:物性及我性融為一體幾乎感受不到作者的喜怒哀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心境和所見之物自然融合。物就是心境的映照。言語不加粉飾,心態平和的時候的體驗。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融情與景。景物雖有加工,但仍保持原本形態情感溶解,在景物中沒有直露強加的痕跡。“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江天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移情於景,主觀感情強行介入景物出現情感衝擊的印痕。不同程度地改變了事物,原本的形態。三杯兩盞淡酒,省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因景造情,景物是虛擬、幻化。生造出來的。
鳥何翠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借事抒情:
描述社會人士地方都是借事抒情。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借舉止抒情
特定情景中的表情和舉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回眸。一笑百媚生。
誰復挑燈夜補衣?
休去倚危欄。
借比喻抒情。
以此物喻比彼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芙蓉如面柳如眉覺如何不淚垂”
“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借象徵抒情
象徵是透過某一特定的形象隱喻暗示,具有相似特徵的某類事物情感觀念的表達。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隱喻仕途艱險受阻。
“春又歸去”。象徵抗金收復時機再度喪失。
借典故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淒涼。
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抒情的技巧1反覆詠歎:在寫作中,作者抒情時有意識地重複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以增強抒情的感染力,我們稱之為反覆詠歎法。
這種反覆不是份量相等的語意重複,而是情感的層層上升。每一次重複的詞句所關聯的內容都是一個新的方面,詠歎說傳遞的情感都應該比前一詞句強烈。
2.排比強化法:抒情時用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一連串語句,把意義相關的內容連續地表達出來,整齊的句式,鏗鏘的音律,可以增強氣勢,渲染氣氛,強化感情。
3:反問渲染法:抒情時,為了引人注目,提高抒情語句的鼓動力量,用連續反問的形式激發本意,掀起行文的波瀾,即反覆渲染法。
抒情的本質葉聖陶在《作文論》中指出:
抒情的工作,實在是把境界、事物、思想、推斷等等, 凡是用得到的足以表出一種情感的一一抽出來,融會混合,依著情感的波瀾起伏,組成一件 新的東西,可見這是一種創造。但從另一方面講,工具必取之於客觀,組織又合於人類心情 之自然,可見這不盡是創造,也含著摹寫的意味。
(一)抒發健康的情感。 反對抒發低階的、頹廢的和庸俗的感情
(二)抒發真摯的實在的情感。孔子說:情慾信,辭欲巧。信,就是真實;寫作要 抒發真情實感。因為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威不嚴。我們 必須在真實的寫作中杜絕虛情假意,無病呻吟。也不能故作多情,為文造情。
回覆列表
在文學創作中,時常會運用抒情的手法。一般地, 抒情的手法主要有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區別
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懷;間接抒情就是在敘述、描寫和議論,在敘事、寫景、狀物或論理中抒發情感。這兩種抒情手法各有優點:直接抒情,往往因為感情濃郁、強烈,感染力很強。但是,如果讀者對你所指的事物不瞭解,你的直接抒情,就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
直接抒情的運用技巧直接抒情,也可分幾種情況:(1)、直抒胸臆:這是指作者或人物形象在文章、作品中直接抒發情感,不用借托,無需遮掩,顯得直率質樸,誠摯篤實。(2)即事抒情:這是在敘事中傳達情感的寫法,寓情於事,敘事中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是飽含情感的敘述,這種寫法多用於敘事類作品。(3)即物抒情 這種寫法是透過對具體物象的描寫,寄託、傳達寫作者的某種情感,常用比喻、象徵等手法藉助詠物,曲折委婉地將情感透露出來,使文章蘊含深厚,情深意遠。
間接抒情的運用技巧間接抒情,也分幾種情況:(1)寓情於景:就是把寫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寫景,實則抒情。作者將主觀情感融入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中,使描寫物件滲透了濃郁的主觀情調。(2)寓情於理:就是將感情融注於議論之中,這是一種富有情感的議論,或者說是一種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抒情。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寓情於理,論理要富於哲理性,不可流於枯燥空泛的說教。
結束語文學創作,以情動人,因此,無論採用哪一種抒情的手法,都不能脫離一個“真”字,情貴在“真”,只有真情才能打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