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1000多年時間,數億人口,考中的狀元就這麼多。

  • 2 # 甘蔗林

    我覺得古代成為狀元人都是挺牛的人,首先是能讀萬卷書,有極強的自制力的人才能讀了那古澀難懂的八股文,其次,書法肯定是頂呱呱,狀元郎寫的字就如印刷體,工整完美地印在紙上,看著就跟舒服的;再有,古狀元郎基本上是美男子,帥氣,能透過殿試具有當附馬爺的顏值。

  • 3 # 鳳年說歷史

    據史書記載,1300多年的科舉中有名有姓的狀元有673位,當然這個資料也有其他說法,大概就是武狀元或者其他的,但是不管數量究竟有多少,這些人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畢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花了大量的時間。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唐代詩人王維,就是盛唐盛唐山水田園排的傑出代表。還有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也是位狀元。有名的武狀元有郭子儀。

  • 4 # 肖戰的思考

    “狀元”,是一個特產於中國古代的詞語,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後,狀元就成為了很多讀書人奮鬥的目標,但是,狀元畢竟只有一個,不是人人都能夠考中的。在現代,雖然每年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狀元”,但是和古人一比,含金量實在是大大下跌,你知道在古代考個狀元有多難嗎?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古代考狀元並非易事,要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殿試通常由皇帝欽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首先,你至少得出生在一箇中產之家(古代供一個人讀書也是很花錢的好吧~);只有家境尚可才有餘錢、餘糧供孩子讀書,如果真的饔飧不繼,全家捱餓不說,沒錢給先生也沒人願教你啊;除非你運氣不是一般的牛逼,遇到了一個好的私塾,一個好的啟蒙老師,再加上自己刻苦用功,那麼你就可以踏上科舉考試的漫漫征程了。

    進京趕考 = 超強自虐旅行,恭喜恭喜~你終於可以準備進京趕考啦~

    1.充足的銀子

    進京趕考可是考驗財力的時候,一般人家哪有錢讓你穿越大半個國家,歷時一年多,跋山涉水幾千公里去參加一個考試?何況還有到了京城以後的各種打點及交際費用。所以你要麼是富一代或者富二代,要麼有個有錢的老丈人,再不濟你也得找個風投,談好回報,獲得資助。

    而且賄買考官可謂是唐朝科舉中最大的弊端,一些有權勢背景和經濟實力的考生為了取得功名便向主考官行賄。那時貴族官僚子弟基本壟斷了科舉,而沒有後臺靠山的寒門子弟,即使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都很難考取進士。

    2.做好攻略

    是坐船、坐馬車、騎馬還是徒步,要不要帶隨從?如何保證安全?反正無論怎麼選,放在今天來看也絕對是超強自虐旅行,不做好攻略不行。而且老祖宗們還有另一項清奇的加分專案:名字。

    很多人說名字只是一個代號,但在古代高考,只要代號取得好就是狀元沒得跑。清光緒二十九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考官們發現,考生中有個叫王壽彭的,於是跟撿到寶似的擬定他為狀元。他們在慈禧面前說出了理由:王考生好啊,文比薛之謙,武比李連杰。最了不得的,他名叫王壽彭,壽比彭祖,也祝著佛爺您:福如王母三千歲,壽比彭祖八百壽。超長待機的慈禧一開心,就欽點王壽彭為狀元,連著考官們一起大賞三斤。

    3.夾帶經文

    有錢有勢的考生可以透過賄買考官獲得金榜題名,而沒錢沒勢的考生就只能幹考場作弊最為“免費”的勾當,就是身藏夾帶。在唐代科場中有專門的稱呼“書策”:“挾藏入試,謂之書策”。唐玄宗天寶十載,即公元751年九月,李隆基親御勤政樓試“懷才抱器科”,考生中居然有人在這大唐天子眼皮底下“私懷文策”。在唐代科舉考場上,還有的考生偽造堂印,傳遞標準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寶夾藏抄錄有關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4.討一點運氣

    走之前,先祈禱一下:路上不要生大病、不要遇到強盜、不要遇到狐妖鬼怪什麼的,能夠順利到京城。剩下的就全靠運氣了,運氣也是不容小窺的,比如值夜班,中狀元,畢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狀元了。殿試的前一天晚上,畢沅和同僚諸重光、童鳳三人在軍機處值夜班。三人都通過了會試,第二天都要參加殿試。諸重光和童鳳欺負畢沅老實,故意留他值班,畢沅心想吃虧是福,就答應了。

    當夜,陝甘總督黃廷桂送來了奏請朝廷在新疆屯田事宜的摺子。畢沅仔細閱讀了摺子後,命人呈給了乾隆皇帝。誰知,第二天殿試,考題竟然就是如何在新疆屯田。畢沅那真叫一個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寫好了答卷。結果,雖然他的書法差了一點,卻因對策見解深刻思想獨到而被乾隆欽點為狀元。諸重光和童鳳知道真相後,腸子都悔青了。

    一年後~哇,運氣好好,真的到京城了耶!

    講真,走完這個歷程,已經不能用“常人”來形容你了,你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天賦,同時還需寒窗苦讀的毅力,還要有極強的抗壓能力,更要有對科舉幾十年如一日的信心,最後你還得有一點運氣……總之,你真的比現代人牛多了~SO,且讓你得意一會~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古代的狀元簡直太牛逼了?其實,無論現代古代,學霸們從來都不是不勞而獲的。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最後,衷心祝願所有的高考學子都能去到自己喜歡的學校!

  • 5 # 讀行人

    古代考取功名,主要靠寫文章,那麼成為狀元郎的牛人,就得具備以下特點:

    1.字型工整,有書法功底;

    2.思路清晰,語言通順;

    3.文章能體現其遠大的理想抱負,符合統治階級的治國理念;

    4.文章能體現其不菲的學識、崇高的道德標準;

    5.最後皇上殿試時,還要考察其臨場發揮能力,要才思敏捷、語言流暢、五官端正、穩重得體。

    所以,古代的狀元郎基本都是內外兼修、一表人才的牛人。

  • 6 # 春秋500

    關於狀元

    據史籍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而唐代則共有狀元139人。五代時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襲唐制,共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有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89人。清代有狀元114人,而最後一位狀元也誕生於清朝,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這樣算來,從唐至清末,共有狀元503人。

    此外,遼、金兩代較為特殊,是以列名榜首的進士為狀元,故遼代有狀元18人,金代15人。張獻忠所建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有狀元14人,加上前述的503人,中國實有狀元共551人。

    無論讀者認為是詩賦、文章,還是明後的八股文,都可以算是一個領域,而能夠在某一個領域,獨佔鰲頭,都會讓人膜拜,畢竟在那麼多考生中,經過層層篩選,能夠獲得認可,他的難度一點都不比現在的高考狀元難。

    所謂的十年寒窗無人問,狀元也是十年寒窗

    很多狀元都是寒門出身,都抱著鯉魚跳龍門的願望,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並非人人都能有權利狀元,甚至中舉都不太容易。

    所以能得狀元的人:

    一定有讀書的天賦,沒有天賦的人無論多努力,未必能成狀元,總有人拿曾國蕃的例子來說明,及時沒有天賦,也能有出息,那是另一回事,但肯定得不了狀元

    二是自律能力特別強,能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學問,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三長得必須帥,在最後一關定狀元時,皇上也難免以貌取人。這也是有道理的,萬一有公主想嫁一個狀元郞,長得太磕磣可不行。

  • 7 # 馳說歷史

    想要知道狀元有多牛,那先得了解一下,狀元是怎麼誕生的,我們先來看看狀元的誕生之路!

    第一,你先得用功讀書,天底下和你一塊想做狀元的人是特別多的,你如果起步慢了,那就輸在起跑線了。好了,寒窗苦讀十年,咱先來過第一關,縣級童試關。你說你厲害,那先把你們縣裡厲害的人物先拿下吧!先考個前幾名,恭喜你,你第一步先成功了,你是童生了,離狀元又近了一步!

    第二,繼續努力學習,準備以童生身份準備院試,院試透過那你就是一名可以在鄉里有一席之地的秀才了。基本上很多讀書人一輩子止步於此了,終生就是秀才了。如果你還想繼續一步,那還得繼續讀書,繼續考試!

    第三,透過省試,成為舉人。到這一步,難度就不低了,你就要和全省的讀書人做比試,你必須脫穎而出才能去京城參加會試,去與全國的舉人們同場較量。如果你得幸運女神光顧,那你就可以準備出發去京城了,古代沒有飛機火車,條件好還有書童為伴,盤纏不夠只能步行前去。因此,古代才有這麼多才子佳人贈盤纏,沒辦法,路太遠,錢不夠!

    第四,你成功躲開了山賊猛虎,熬過了漫漫寒冬,你終於可以參加最終考試了,你先要取得較好名次才能參加殿試資格,這裡就決定你能不能成為狀元,既要主考肯定又要皇帝肯定,如果你還能榮獲第一名,那你就成為狀元了。

    你看看,狀元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從無數人傑中脫穎而出,而且三年一屆,質量很高,肯定是牛人!

  • 8 # 高歌讀歷史

    自隋文帝創科舉制網羅天下人才之後,中國就有了“狀元郎”這樣一個名稱。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據專家考證:中國第一位科舉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位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期間一千多年共產生592名狀元。

    按照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這些狀元們大多數進入朝廷幹部隊伍,其中政治成就比較突出的有唐代的柳公權、王維,宋代的呂蒙正、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

    但是,相對於以上幾位留名青史的“佼佼者”以外,大多數狀元都碌碌無為,淹沒於浩瀚歷史雲河中,有的甚至遺臭萬年,如北宋的莫儔,賣國通敵,甘為侵略者的走狗。

    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狀元都是“超級學霸”,按說如果政治上無所作為,至少應該詩文傳世,方對得起他們那滿腹經綸。但是在文學藝術方面狀元們亦少有建樹,除了唐代的王,柳,明代楊慎(楊慎還是被罷官以後專心學問有所成就)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以外,其他的多默默無聞,反倒是那些落第秀才,潦倒文人大佔上風,如顧炎武,蒲松齡等大放異彩,流芳百世。

    綜上,“狀元”這一看似強大無比的隊伍中“牛人”較少,庸人居多。

    可能人就是這樣的:驟然功成名就了,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最後陷入平庸。

    而那些歷盡苦難的人,透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最終卻成功了。

  • 9 # 一點文史

    不知為何,看見古代狀元這幾個字,我腦海裡最先浮現的是王陽明的父親,王華。

    王華是明朝一代大儒王陽明的父親,他於成化十七年殿試位居榜首,獲得狀元而天下皆知。

    我為何想最想到的牛人狀元郎是王華呢?其實,我不過是想到了關於他的兩個故事而已。

    第一個故事。

    王華在十四歲的時候,曾在餘姚的龍泉山寺院讀書,他的同學中有許多人都是富家子弟,身上免不了帶著很重的紈絝習氣。

    因此,寺院裡面的和尚有許多都曾遭受了王華同窗的欺凌和捉弄。雖說出家人,四大皆空,戒嗔戒怒戒驕戒躁,但是顯然那些被捉弄的和尚還沒修行到家。

    和尚們為了報復這群學生,就不斷地在寺院裡面散佈謠言,說院裡鬧鬼,還趁機扮成鬼去嚇唬他們。

    雖然在我們深受唯物主義精神的教導,信仰科學的現代人看來,這不過是個小把戲,但是那是在明朝,和尚們的這招顯然是有效的。王華的許多同學都因此被嚇破了膽,不敢再待在寺院裡面讀書了。

    然而,王華卻毫無反應,依然若無其事的繼續讀書,和尚們雖然感到驚奇,但這並不能打消他們要攆走王華的決心。

    於是,在一個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的夜裡,和尚們趁著天時地利人和,再次故技重施,結果王華依舊巋然不動。和尚們洩氣了,第二天鼓起勇氣去問王華原因。

    王華回答道:“我沒有看見鬼,只看見了一群和尚在裝鬼。”

    不得不佩服,王華小小年紀,就有同齡人沒有的膽識與智慧。

    第二個故事。

    王華的祖上因為長期隱居山林,所以到了王華這輩他們家也算不上是富裕,也因此王華在參加科舉考試之前,曾經在一家富翁家裡當家庭教師。

    這家的富翁也是奇葩,他見王華不僅相貌堂堂,而且才華橫溢,人品卓絕,於是想了一個餿主意。原因是這位富翁雖然有錢,但是卻沒有生育,於是他打算主動找頂帽子來戴戴。

    一天夜裡,一個身材窈窕,容貌秀美的,穿著清涼的美女敲開了王華的大門,寒暄完畢,這位美女遞給了王華一張紙,上面寫著:“欲借人間種。”

    我的乖乖,原來這美女是富翁的小妾,奉老爺的命令來找王華借種生子的。王華大筆一揮,寫下“恐驚天上人。”五個字之後,第二天不告而別,再也不到富翁家教書了。

    說到這裡,估計有不少人羨慕王華的遭遇,並大罵著他裝那啥,是不是傻,這要是擱我身上,然後云云。

    但是,不管怎麼樣,我突然覺得王華這人自律能力是真的強。無論美色當前,還是“世間”的紛擾,他都專注著他的目標,不斷的進取,不停地拒絕著身邊不斷出現的誘惑。這一點,不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能做到的無一不是成功人士,至少在他專注的領域是成功的。

  • 10 # 思考的老貓

    中國科舉制度歷經千年,狀元無疑是我國古代無數讀書人最為期待和仰望的一個,一介書生要經過童生,縣試考取秀才,府試考取舉人,院試考取進士,會試考取貢士,最後才是殿試三元,可見其競爭的激烈,可最後三元及第的個個都是滿腹經綸,文采出眾的佼佼之人,下面就例舉三位位古代狀元中特殊的“牛人”。

    中國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孫伏伽是中國科舉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狀元,河北故城縣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孫伏伽中直誠懇,敢於直言上柬有魏徵之風,被唐太宗封為諫議大夫,為人寬厚從容,榮辱不驚,官拜治書侍御史時,孫伏伽早已朝中得知,回至家中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宣到,舉家甚喜而孫則若無其事,公元650年孫伏伽官至大理寺卿(相當於最高院院長),是初唐一位名臣。

    皇子狀元趙楷,趙楷宋徽宗第三子,封鄆王,母懿肅貴妃王氏,和其父宋徽宗一樣琴棋書畫皆有所成,尤善畫花鳥,趙楷無疑是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狀元,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趙楷私下參加科舉考試,一路文采過人,發揮出色,直至最後殿試奪得狀元,後宋徽宗因恐世人閒語改點殿試第二(榜眼)王昂為狀元,可實際狀元還是趙楷,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被金人俘獲,建炎四年(1130年)趙楷死於韓州。

    史上唯一一位女狀元傅善祥,傅善祥江蘇金陵(今南京市)人士,生於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開科取士,同時首次增加“女科”,主考官為洪秀全妹妹洪宣嬌,當時參加男女科考士子共有600餘人,男女科試題一致為“太平天國天父天兄天王為真皇帝制策”傅善祥考中顯現驚人才思,字字精華揮筆而就,洋洋灑灑萬字有餘,其文章中“三皇不足為皇,五帝不足為帝,唯我皇帝乃真皇帝”,東王楊秀清閱後大喜將傅善祥點為頭甲狀元,後天王洪秀全下達詔書破格任命其為“恩賞丞相”,當時曾有武有洪宣嬌,文有傅善祥”之說。1856年8月“天京事變”爆發,之後傅善祥下落不明。

  • 11 # 麥田歷史

    古代狀元郎有多牛,首先可以參照現代的高考狀元,這些都是萬一挑一,集天賦與勤奮於一體的頂尖人才。當然,和現代高考狀元相比,古代榮登狀元的難度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難度

    古代狀元三年一考,中了狀元,那就是全國第一這可比現在高考省狀元難多了。並且,從坎坷的狀元之路來看,更會感嘆其難度。古代考生先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之後,再準備會試;會試之後如果有幸成為貢試,還要參加下面的殿試;如果殿試透過,就會成為進士;最後進士中的榜首才是狀元。這過五關斬六將的辛酸歷程,對現代人來說有些不可想象。

    二、含金量

    當然,如果高中狀元,那必將光宗耀祖,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和最大的boss—皇上直接接觸,到時就會平步青雲,受到重用。許多宰相都是狀元出身,可見狀元的含金量之高。其實,別說是狀元,古代就算是舉人,也會有極高的地位和極佳的政治前途,可保下半輩子官運亨通,衣食無憂。

  • 12 # 文文情感故事

    中狀元只是取得了一個頭銜,相當於知識獲得了認可。其中的獎勵之一是跨馬遊街(誇官)。由吏部、禮部官員捧著聖旨鳴鑼開道,狀元身穿紅袍、帽插宮花,騎著高頭駿馬,在皇城御街上走過,接受萬民朝賀。其它獎賞諸如:金銀、綢緞、美酒等。但對於實際物質上的獎勵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皇上當時的心情。

    中了狀元,那麼至少可以證明一點,你這個人是有學識的。因此,會有許許多多的人來巴結你,送金銀珠寶,送橫批,什麼都有。

    在古代會試過關成為貢士,然後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這頭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頭銜。金殿封官,狀元封以何等官職呢?按戲曲小說所講,不外乎禮部尚書、八府巡按,最不濟也來個到各省主持巡迴考試的學政。但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有規定,而且品位也比戲中的低得多。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職名叫作“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

    考中狀元,最大的益處是獲得了為官的資格,而且是可以飛黃騰達的那種。“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別說是狀元了,只要考中進士,人生就會大不一樣

  • 13 # 圓you圓

    何為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唐朝的時候,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百科狀元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到了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在中國的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但是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在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亙古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鬥之路。因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兇險難卜的仕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於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可以說,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而在官場努力升職,則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古時候的狀元就像如今的全國高考第一名,但是,古時候科舉是三年一次的。由此可以知道,能中狀元在古代是無一不是才學敏捷之人。像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謝遷、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

    其實不光是古代,就算到了我們現如今的社會,讀書仍然是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改變命運的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女孩子前期女生熱情,一個多月後女孩表現越來越冷了,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