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坤之觀
-
2 # 紫菀品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
3 # xufuguo9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在與人相處中,就表現為對優於己、強於己者不服氣;對有缺點錯誤者鄙視、嫌棄;嚴於責人而寬於責己;拿正確的道理當作手電筒,只照別人,卻不照自己。這樣,既堵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擇其善者而從之),也難免造成人際間的不和諧,以至發生衝突。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三個人做事,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紀律、制度。如果沒有一定的、符合三人的制度,做事將不太會成功,或三個人、團體必然出現矛盾。
-
4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三人成眾,只有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向人民學習,才能避免閉門造車,開拓自己的眼界,知道自己的不足。孔子也走群眾路線,後世儒家在這點上就已經背叛了孔子的主張。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狂妄自大的表現。
-
5 # 走過來I走過去
要從三說起:
上一橫為天,下一橫為地,
上下之間穿,我為此中線,
看地看天便,正氣在胸間。
仰天敬地為我念,
天地之間皆我師。
-
6 # 世緣過客lqy
孔子,善學習、善琢磨、善實踐,年輕時代學習“文言”,打下了優異的文化基礎;中年時代推行“規矩”,積累了多方面社會學問;老年時代教學“傳自己的觀念”,留下了名聲, 他敬每一個人,在每一個人身上他都能找到應該學習的地方,“取長補短”,又同時拉近人的關係,“中庸之道”。
-
7 # 九味詩屋
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路上碰到臭皮匠 ,賣臭豆腐的和 乞丐,弟子掩鼻而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故三人應該是:臭皮匠 ,賣臭豆腐的和 乞丐
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
【原文解釋】:許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當我老師的人.三,泛指多數.
【現代解釋】:許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優點和缺點,他們的優點我要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要改正;如果沒有要自己注意,加以防範,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所以他們都可以是我的老師.
【出處】:《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讀解】:比喻到處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我們應該去多向別人學習,而不是用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比.
【後半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註釋】選擇他們中的優點跟從著學習這些優點
-
8 # 愛上文言文輕鬆寫作文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在師說中闡明瞭向老師學習的原因。
孔子說的老師,並不是俠義的學校中的老師,而是,凡是你不知道的,他知道,能教給你的,都是老師。
為什麼從師?再聰明的人,腦容量再大,肯定有你不知道了解的領域,而要想學習這些領域知識,就要向行家老師學習。
比如說,種花,有人養什麼花,什麼花死,有人就擅長養花。可能你比他掙的多,身份地位高,比他漂亮,但是你想養好花,就要向他學習。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內容和方向。這也是自媒體如此之火的原因吧,因為各個領域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施展拳腳,相互學習。
從師態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抱著謙虛的態度,向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厲害的人學習。而不應該孤傲,唯我獨尊。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耽,聖人尚且向別人學習,我們又怎能不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呢?
向誰學?疫情期間,日本的細緻,韓國的果斷,德國的積極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學習時不必拘泥於物件,不必在乎物件的高低,甚至是否是敵人,只要對方身上有我們缺少的,就該去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步!
三人行必有我師,看看我們的周圍,一草一木,不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嗎?只要我們有謙虛的態度,任何人、物、景,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引領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
9 # 書簡拾趣
從自己的角度看,能從別人身上不斷學習;從他人角度看,能從大家那裡獲得認可。三人行,互相肯定並學習,是雙贏的,何樂而不為呢!
-
10 # 羽球小飛俠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注意句中的“三”,並不是說數字裡的3。而是一個虛數,泛指幾個人。焉的意思為:在。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1 # 慎頤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與“三個臭皮匠 勝過諸葛亮”異曲同工。諸葛亮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簡直“神之又神”,可三個臭皮匠平平凡凡卻能勝過他。這正如古言道:“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才能相得益彰。諸葛亮如此神人還不如三個臭皮匠,更何況一般的凡人。為人多看看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的長處,謙虛謹慎,虛心大容,不管是為學還是為人,都必須如此,孔子就是如此謙容修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可見孔子是多麼善博取眾長以提高自己,正因為如此才能成就一代聖人。
“人不可貌相”,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個所長,也許別人的所長,正是你的所短。學他人之長以豐富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去偽存真才能精益求精,才能有人生新的境界!
“三”非定數,孔子研究《周易》寫有“易傳”,“三”應該與《周易》小成卦有關。三爻成一卦,卦既成,必有其象數理,有其可學可用啟迪智慧之處,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其理在此。
-
12 # 千里雪飄閣
“三人行,必有我師。”解釋,三個人行走,其中一定有能當我老師的人。每個都有自己的優點,看到別人的優點而自己身上沒有就學習,那麼這個有優點的人就是我的老師。
-
13 # 老蘇聊易經
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一個人一定有什麼地方比我優秀,那麼他是可以做為我的老師,向他學習,其實我感覺孔子這句話,還是說有點保守,應該說都是自己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值得學習的地方,只是多少的問題,不過作為大師,能有這樣的胸懷,讓人敬佩!
另外,我感覺孔聖人要表達的意思還有,研究學問,不要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別人對的要學習,不對的要反省,雖然這些話說起來大家都懂,但是要真正的做到,真是難上加難,因為每個人都有傲慢的心理,找比自己能力強,地位高,學識高的很樂意去學習,但是如果和自己水平一樣,沒有名望,沒有地位,甚至比自己混的還差的人學習,那真是能要了命,萬萬做不到,如果是能做到,那真是修為到家了。
-
14 # 厚積齋書法
首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是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精神的一種體現。值得我們學習,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時時處處都要有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看待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己,使自己越來越優秀,這樣有利於自己的工作、生活,讓自己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幸福人生。所以,我們要向孔子學習。善於從身邊的人身上提取別人的長處。
其次,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同的,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人身上一定其他人上所沒有的東西。如果我們能看到這些,一定會對你有觸動,有幫助,這樣我們可以透過別人身上的來審視自己,達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好處。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是也。
最後,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告訴我們與人相處的道理,和別人相處時,我們要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便容易和別人相處,以謙卑的姿態與人交往,是一種修養,也是提升自我的一種修煉。
-
15 # 闖北
一個人如果不認可這個道理他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會很順利,自以為是,誰都不如它從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在這種情況下別人誰也不會幫助他還可能淨給他挖坑 ,他不但不知道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他更不曉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16 # 枕月拾星
中國是個文明的國度,素稱“禮儀之邦”。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享有極高的威望,但他並沒有因國人的極力推崇而驕傲自滿,而是更加謙虛謹慎。“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那一年,孔子和弟子們周遊列國,不辭辛苦地到處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在路上遇到一群孩子在玩築城牆的遊戲。孩子們把路上的土堆起來,再用一些碎石瓦片堆砌成一座小小的方形城池。築完後,只見一個孩子往裡一坐,儼然像個大老爺,悠然自得。其他的孩子則在旁邊鼓掌歡呼。
心急趕路的孔子走下車對坐在城池裡的孩子和藹地說:“小朋友,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呀,我們的車可怎麼走啊!”
孩子卻平靜地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往地上一看,是用碎石瓦片堆砌的一座城池。孩子反問道:“聽說聖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古至今,只聽說車避城,哪有城避車的道理?”孔子啞口無言。
孔子覺得這孩子聰慧有禮,便問:“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幾歲啦?”
孩子說:“我叫項橐,七歲!”
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項橐七歲知書達理,他真的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
17 # wangchengzhia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懂的知識,所以虛心向別人請教,取長補短,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
18 # 老王說說話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在我國的歷史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一言一行都被弟子們整理成了論語這一書裡用來教育後人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出自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可以理解為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讓我學習,選擇他善長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孔子作為大教育家知道每個人都有不足和不擅長的事而又有自己擅長別人卻不擅長的事,因此要虛心向他人學習。
回覆列表
夫子說三人,不是隨便舉這個數的。三是一個萬物成數。夫子的言論多是從易經發散而來的。易經有八卦,每一卦有三爻,就象三個人。易經論卦時經常說,陽卦多陰,是一君而二民。陰卦多陽,是一民而二君。這是說一卦三爻都有其主。那麼,於人則三人中必有所師從的,或者我為師,或者他人為師。八個卦可以表述萬物,所以,三個人可以窺視眾生。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最後是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