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70後的童年多少經歷了物質匱乏時期,對於很多未知未見的都會充滿熱情,可以說過得很快樂很清純,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都有過最尷尬的趣事,那不是我們無知,那是我們特別相信美好的東西都會在現實裡遇到。缺衣少穿,沒有玩具,更沒有泡泡糖和艾迪鈣奶,也沒有能拿出手的玩具。幾乎都是自制的玩具,比如男孩子的洋火槍,爸爸做的滾鐵環。女孩子的毽子,沙包,很多還都是群體活動,小夥伴們玩的很嗨,即使滿頭大汗,笑聲依然很甜。

    可以說,70後的孩子生活特別單一,嘴饞了買包鈣奶餅乾,吃得也是特別香甜。就是炎熱的夏季,村裡的坑塘便是我們的樂園,赤條條的,跳進坑塘裡,狗刨式,蛙泳,自由泳,各種各樣的嗨的姿勢,就像水裡的鴨子,自由充滿興奮。誰家大人吼一聲,回家吃飯,我們才慌亂的四處上岸,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這時候耳尖的我聽見賣冰棒的,就會央求媽媽,給五分錢,得了錢就會飛快的去大街上尋覓賣雪糕的小哥,看著小哥從箱子裡蓋著被子裡拿出來雪糕,口水直往肚子裡咽。還沒到家,一個雪糕就進了肚子裡了,涼涼爽爽的,感覺真美。到了下午三點左右,爸媽去地裡幹活前會把冰鎮好的西瓜從水缸裡拿出來吃,那時雖然沒有冰箱,但是放了半天水中的西瓜也是絲絲冒著涼氣,吃一塊,沙瓤又甜,夏天的美好幾乎就是和西瓜有關。那時的年月,吃點肉喝點汽水,都是值得記憶的日子,儘管生活很貧乏,但是過得卻很快樂,從來沒有希望想擁有什麼,說希望得到啥,就是想看的連環畫。進入80年代,有了電視了,節目不多,但是非常喜歡做到電視前,就是看看廣告,也感覺特別有感覺,特興奮。多年了,回過頭來,才感覺自己的童年的回憶是那麼美好,沒有過多的擔心與牽絆,隨性而為,做個快樂的主人。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但是在我看來70後的童年卻讓我值得懷念,日子雖苦,心裡卻甜。或許就行了是那句話,越簡單越快樂,人生就越幸福!

    如今物質生活天翻地覆,好吃好玩的太多,但是卻丟失了許多快樂,對於這一切都感覺自己失去了許多,真想回到過去的童年,享受人生的那份從容與自由,享受生活,做個快樂的人!

  • 2 # 泰石美文哥

    我認為每個群體的人都有他們的生活方式,每個年代的人也有他們的生活樂趣。有些人雖然貧窮,但是過得很開心。有些人很富有,但是過得很孤獨。70後的人們小時候正處在國家還不富強,人民還不富裕的年代。窮和苦是肯定的,但是他們懂得苦中取樂,沒有過多的苛求,沒有那麼多的爾虞我詐,內心是單純的生活照樣是有滋有味的,當然內心是甜美的。

  • 3 # 橫戈瀟瀟

    作為70後,看著自己的子女一天天地長大,常常感嘆歲月的無情,還有些結婚早的人已然當上了爺爺奶奶。看著現在孩子們的生活狀態,也常常與自己小時候作比較,頗為感慨。他們、包括以後的孩子們,生活質量當然比我們那時候好得太多了。但是,每個時代的人,對幸福、快樂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確實,我們70後小時候大部分人的日子是苦了點,但很少感覺苦,幾十年過去了,但還是覺得那時候過得很開心,活得很充實。

    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我們,自出生就過著不太富裕、但起碼能解決溫飽的日子。那個時候,人們收入低,生活普遍清苦,物質貧乏,譬如白饅頭、肉,只能在過春節、逢紅白事的時候才能吃到,穿的,也是過新年的時候才置換新衣服。文化方面,在農村,唱戲、放映電影,一年也就那麼幾次,特別是看電影,這也是小孩子們最喜歡、最高興的事了,其次,看小人書,也是我們的最愛。上學的日子裡,課外作業非常少,沒有輔導教材、各類題庫,更沒有輔導班之說,學習壓力也很小。因此,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自己支配,幫大人幹農活, 割草,放牛、放羊,像我在河邊長大的,更是大部分時間泡在河裡,游泳、捉魚,玩得不亦樂乎。

    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我們,從小接觸的就是正能量滿滿的社會氛圍,雖然國家不富裕,生活條件艱苦,但是風清氣正,人們的覺悟也普遍很高,作為小孩,我們的心情自然是放鬆的,心裡也自然是甜蜜的。苦日子,早已習慣,粗茶淡飯,也能養人,從不想那麼多。可能對外界不甚瞭解、也無法瞭解的緣故,從不攀比,沒有那麼大的奢望,更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在那個時候,我們對外界的瞭解,無非是透過大人、老師、課本、小人書、電影、有線廣播等途徑,思想單純,從沒有想得那麼複雜,什麼勾心鬥角、什麼社會殘酷、什麼人生苦短,都沒有任何概念,更沒有像今天所謂的明星在價值觀上的深刻影響。

    回到現實,看看現在的孩子,生活、學習條件等各方面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他們生逢好的時代,但是,他們面臨的壓力也大多了,冷暖自知,苦樂自知。二者相比,我,70後,依然認為就童年來說,在某些方面,我們比他們更幸福、更值得回味!

  • 4 # 滄海三聲笑紅塵

    70後小時候,社會環境是計劃經濟時代,物質匱乏,生活簡單,貧富差距不大,家家的日子差不多都一樣,吃飽穿暖就已滿足,吃的大部分是粗糧,要穿縫補的衣服,房子都不大,出行靠步行,有了腳踏車後,學會了“掏襠”長高後學會“跨梁”;從父母身上學會了節儉,約束和勤勞,很多孩子衣服要自己去洗,還要幫助父母分擔家裡的活計,農村孩子還要去地裡幹活。

    長大了的70後,已踉踉蹌蹌步入了骨感的中年,面對鏡子發現華髮早生,容顏已改,身體的毛病也開始報道登場;70後很喜歡聽一首歌,劉歡的《從頭再來》,聽著聽著發現自己被犧牲在了過去的時代,那就從頭再來,轉頭間卻發現手持大學畢業證的80後已站在身邊。沒了辦法,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拋開壓力,勇敢的去拼搏奮鬥,這一切都源於小時候節儉,約束和勤勞秉性;70後親歷了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所有改變與輝煌,這一路走來甘苦自知!如今的他們依然在拼搏的路上,既要照顧好父母,又要為孩子的事情操心,註定是一路坎坷操心,操勞的一代人。

    有些時候他們沉默下來,靜靜的,一個人,想著事情,就會想起小時候日子雖然苦,但心裡是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男的都忘不了初戀?女的都喜歡新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