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波瀾壯闊

    我查了很多資料,據我所知,諸葛亮北伐一共有七次

    第一次、建興六年春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幼麒姜維,一時關中大震。

    可是,馬謖丟街亭,為張郃所敗,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建興六年冬

    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魏延所斬。

    第三次、建興七年

    建興七年(229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蜀軍撤退。

    第四次、建興八年秋

    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

    第五次、建興八年秋後

    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第六次、建興九年

    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

    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七次、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魏延因與楊儀不和,被以謀反罪誅殺。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後,劉禪便登基為帝,雖然劉禪愚笨,但在諸葛亮的領導之下蜀漢,逐漸恢復了昔日的強盛,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率兵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先後七次北伐,不過最終也難以興復漢室,

  • 2 # 晨鏘鏘

    正史裡諸葛亮共進行了5次北伐!

    據《默記》記載,諸葛亮每次北伐不過“步卒數萬,長驅祁山”。諸葛亮5次北伐出動的兵力如下:

    第一次北伐,6萬;

    第二次北伐,3萬;

    第三次北伐,1萬;

    第四次北伐,4萬;

    第五次北伐,8萬。

    相關資料解釋如下:

    第一次南安三郡望風而降,天水姜維降蜀。趙雲、鄧芝率疑兵出斜谷,孟達想要獻出新城降蜀,長安震動。結果曹睿親征長安,司馬懿從宛城發兵到新城,八日擒斬孟達;曹真和張郃分兵,張郃在街亭收拾了蜀漢先鋒馬謖,斷了諸葛亮的糧道。曹真在斜谷擊敗了趙雲、鄧芝,兩路人馬全部退回漢中。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效仿韓信暗度陳倉,沒想到陳倉守將郝昭本著打不過也不跑的原則,死守不戰。諸葛亮打到糧食吃完了也沒拿下陳倉,結果聽說張郃帶著大軍來了,蜀軍趕緊退了。張郃很牛逼,曹睿接見他的時候就問:你別到時候沒到陳倉,諸葛亮就得手了……張郃根本不在乎:放心,我沒到陳倉諸葛亮就回家了。再不回去,他吃什麼?

    可惜曹真多此一舉,派了王雙去追擊諸葛亮想撿皮夾子,結果杯具了……被射成個刺蝟,掛了……

    第三次北伐,大將陳式帶兵包圍了武都、陰平,諸葛亮自己帶人去牽制郭淮,總算是拿下了兩個城池。緊跟著曹真不爽了,老子是天朝上邦,老被你今天搶一個縣、明天奪一個郡算怎麼回事啊?於是,曹真率主力軍改為由子午道進發;張郃則由斜谷輔攻;司馬懿率軍由西城進發順漢水而上,與曹真軍會師;雍州刺史郭淮、後將軍費曜等從隴右武威進兵,直指漢中。

    不過,似乎惹急了諸葛亮的後果都不太好……

    先是天天掛八級風球,狂風暴雨動彈不得,然後魏延和吳壹帶著人在陽溪對付郭淮、費曜,打得魏軍大敗。戰後封魏延為南鄭侯、徵西大將軍(蜀漢此時沒有大將軍,徵西大將軍已經是武將之首了;),並且擁有假節的權利,其爵位一下子從“亭侯”升到了“縣侯”,而且成了除諸葛亮、李嚴兩位託孤大臣外,唯一享有“假節”權力的人;而吳壹也獲封左將軍、高陽侯。

    陽溪大捷是蜀漢方面唯一一次全面勝利,問題是還是停留在守成上,不是進取的勝利。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兵包圍祁山。曹真這時候已經渾身插管、有出氣沒進氣了。於是司馬懿掛帥,帶著張郃、戴陵、郭淮、孫禮坐鎮長安。張郃主張分兵郿縣,司馬懿說你扯淡,好好坐著你怕什麼?諸葛亮有那本事打進來嗎?待著吧你!

    張郃沒辦法,跟著司馬懿在長安歌舞昇平。果然,司馬懿掐準了諸葛亮的命脈,糧草轉運不暢是蜀軍的軟肋。沒多少時間,諸葛亮糧草耗盡,原因是李嚴在自己亂髮email,結果浩浩蕩蕩的北伐又成公費旅遊了……不過這時候魏國出事了,張郃帶著人去追諸葛亮,結果這位三朝元老中了諸葛亮的埋伏,死在了木門道。

    誰讓他追的,不知道……有說司馬懿的~

    諸葛亮回去以後,找FBI查了一個底朝天,最後官媒公佈結果:李嚴籌糧不力,罷職回家!

    理由呢?沒有!諸葛丞相的命令你還敢違抗?皇上都不敢!反正這樣託孤大臣就剩下諸葛亮一人了,徹底的一言堂。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有生以來最後一次。和司馬懿在渭南僵持了好幾個月,最後被活活拖死了。

    五次北伐,對蜀漢的財政絕對是吃緊的。諸葛亮自己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窮得就剩下賣布來負責軍費支出了,這樣的生活你還整天想著北伐?

    打仗不管什麼年代,外行談戰術,內行看賬本!沒錢你打什麼仗?缺武器?買!造!缺錢?不好意思,敢印鈔票當心國內通貨膨脹,不用打仗自己就完了……蜀漢只有一個州,天府之國再富,九十萬人口要出十萬大軍,平均九個人養一個兵,這個兵民比例之高啊,在今天只有以色列可以比了,比朝鮮都厲害!

    主將兵力出兵情況:

    第一次北伐由趙雲率領1萬偏師進攻箕谷,諸葛亮親率5萬大軍進攻祁山;

    第二次北伐由於只是為了側應東吳,所以並沒有帶多少兵力;

    第三次北伐是陳式偏師突襲武都、陰平,所以兵力只有1萬;

    第四次北伐是在魏延已經取得陽溪大捷,魏國雍涼軍團已經被打崩的情況下趁勝發動的北伐,而諸葛亮也認為“並不在多,在於人謀”,並沒有帶多少軍隊來北伐;

    最後一次北伐前夕,諸葛亮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他認為他死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夠與魏國抗衡了,於是聯絡了東吳進行最大規模的協同北伐,因此,諸葛亮盡起傾國之兵進軍渭濱,劍指長安。

    諸葛亮5次北伐,調動的兵力即使疊加起來,也不過22萬,而魏國僅僅在石亭之戰,前後調動的兵力就超過25萬,加上曹真伐蜀之戰,魏國進攻兵力疊加資料高達45萬!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那麼魏國南征算什麼?諸葛亮五次北伐,真正的大規模作戰只有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都是區域性戰役,第三次是偏師北伐。而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街亭之戰兵力損失較大以外,其他幾次北伐都是無損撤退。第二次北伐諸葛亮雖然受阻陳倉,但是卻在曹真進軍下全身而退,沒有損失多少兵力。第三次北伐兵不血刃奪取二郡,也沒有損失兵力。第四次北伐更是先後取得上邽、滷城、木門之戰的勝利。最後一次北伐與魏軍對峙渭濱,因病去世以後,姜維“反旗鳴鼓”,使得司馬懿放棄追擊蜀軍。

  • 3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這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其中包括第一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也就是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區域性戰爭,包括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據專家研究,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第一:為報先帝,以完遺願。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第二:不攻曹魏,蜀漢必亡。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所以只能先發制人進行北伐。第三:北伐中原,轉移矛盾。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同時,也可以使蜀國有問鼎中原的機會。

    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道。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能動搖蜀國國力的只有:第一次與第五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蜀軍除了在街亭略損兵馬外,其他情況並沒有損傷,而且還將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軍民全部遷往了漢中,大大擴充了蜀國國力。至於第五次北伐,蜀軍的最大損失就是諸葛亮的去世,其他的情況也沒有受到任何可以動搖國本的傷害。所以,從以上角度來說,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並沒有使蜀國的國力受到大的傷害。

  • 4 # 小編虎哥

    諸葛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兵隴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先得後失。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只得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漢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漢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無功而返。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區域性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數次北伐卻戰果寥寥,諸葛亮卻只能堅持,不止是因為自己匡扶漢室的願望,還因劉備的期望,這份期望一直伴隨他到最後一次北伐,最後病逝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諸葛北伐雖無法北定中原,卻保衛了蜀漢政權的穩固。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近歷史學專家的論斷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

    第一:為報先帝,以完遺願(依據:諸葛亮出師表)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第二:不攻曹魏,蜀漢必亡(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漢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對於蜀漢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有相對性,曹魏攻不進來,但蜀漢也殺不出去,用一句話來形容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天下大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第三:北伐中原,轉移矛盾(依據:易中天品三國)

    蜀漢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在蜀地建立的政權。所以在蜀漢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在蜀漢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

    由於蜀漢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所以必須聯合東州集團。三方長此以後,矛盾日漸突出。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漢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 5 # 直筆史話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但真正出岐山的只有兩次:

    第一次,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第二次,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第三次,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第四次,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

    第五次,同年(230)。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第六次,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滷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第七次,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 6 # 貪玩的zhu

    1,第一次北伐,當時趙雲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諸葛亮沒有內憂,就以趙雲,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大軍逼近長安。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機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達反叛計謀被司馬看破,反叛失敗,諸葛亮又錯派馬謖守街廳,最後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計”。諸葛亮的第一次失敗,主要就是自己錯用人,和孟達舉事不利。這兩個問題。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為糧草不濟,李嚴撒謊,籌集糧草不當,造成軍隊缺糧而導致北伐失敗。後來,李嚴被廢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糧草的問題。

    4,第五次北伐,此時,屬國內部開始動搖,宦官開始釀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幾次用計謀都戰勝司馬懿,後來蜀國大軍,逼近渭水(今天陝西的母親河,渭河),直搗長安。可是,後主劉禪聽信讒言,詔回大軍。諸葛亮因為內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機會。

    5,第六次,火燒上方谷,計謀都已經實施的很順利,眼看就要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澆滅,救了司馬父子。(後人說,是老天要滅魏國,所以要留下司馬昭)。又加上,東線諸葛謹不敵曹睿,東吳兵敗,不能和蜀國夾擊魏國。諸葛亮氣上心頭,舊病復發,鬱鬱而終。病勢於五丈原,享年54歲。

  • 7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三國曆史上,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七年間先後六次北伐魏國,但均以失敗告終。

    下面我係統的說一下諸葛亮的北伐:

    一、第一次北伐

    1.北伐過程

    蜀漢政權失去荊州以後,要想北伐曹魏,只有利用吳蜀聯盟,東西齊舉,配合作戰。建興四年諸葛亮在表面上沒有什麼舉動而在實際上全力作大舉北伐的準備。在這一年,他也命令了駐防永安城的李嚴移駐江州(重慶),叫李嚴在江州建築了一座大城(永安城)。改由一位次要的將領陳到,擔任防守。

    建興五年,北伐開始。諸葛亮率領大軍開往漢中,出發之時,他寫了一封十分令人感動的表,不僅感動了“後主”劉禪,而 且也感動了一千七百多年以來很多的人,使得他們也成為忠臣義士。

    諸葛亮這一次北伐,是頗有計劃的行動。他不僅策動了西邊的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的吏民,一致對他響應;而且在東邊約好了已經降附了魏國的孟達,在新城郡反正。

    新城郡名為一個郡,實際上是房陵、上庸、西城三個郡所合併。地域包括今天湖北省西北部,與陝西南部的一部分。

    諸葛亮是在建興五年,把十萬大軍移到漢中,於建興六年春天聲東擊西,以一部兵力交給趙雲與鄧芝守住陝西寶雞東南四十里的箕谷,自己率領主力攻打(甘肅西和縣西北的)祁山。

    祁山是魏方在西邊的軍事重鎮,正如它在東邊的“合肥新城”。位於合肥新城及祁山之間的另一重鎮是襄陽。

    諸葛亮的部隊,據陳壽說,是“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不僅魏方的祁山守將張郃感覺到吃不消,魏明帝曹叡也認為必須自己御駕親征,從洛陽來到長安坐鎮。

    諸葛亮一時攻不下祁山,但是祁山後面的南安郡、天水郡與安定郡,這三郡的官吏與老百姓都一致響應了諸葛亮的北伐軍反魏歸漢,換了旌旗。

    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他一共出了兩次祁山;演義過甚其辭,說他“六出祁山)。這第一次的祁山之役,諸葛亮本可以獲得全勝;可惜,前鋒官馬謖,在(今天秦安縣東北的)街亭鎮敗在張郃之手。

    馬謖戰敗的經過,依照《三國志·蜀書·王平傳》,是這樣的馬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王平以裨將軍的身份,向他一連規勸了好幾次,馬謖固執己見,不肯採納。結果,魏軍來了,把馬謖所指揮的部隊一齊圍困在山上。部隊沒有水喝,軍心瓦解,小有挫敗,便一鬨而散。

    只剩下王平所直接控制的一千多人,竭力 “鳴鼓自持”。魏軍以為馬謖有埋伏,而不再戀戰,收兵而去。王平以他的一千多人為基礎、慢慢地招集了其他各單位的潰兵,整軍而退。

    諸葛亮這時候駐節在距離街亭不遠的戎丘,接到馬謖戰敗的訊息,很擔心魏軍會傾巢而來追擊,便立刻下令把(天水西南百二十華里)西縣城內的人民一千多家,連同他們的糧食都一齊搬走,搬去漢中。

    2.空城計與馬謖之死

    諸葛亮的這一項撤走西縣人民與糧食的措施,拿現代的術語來說,是“堅壁清野”。用古代的話來說,是“空城計”。 空城計,不能像演義與京劇所描寫的那個以統帥本人的生命為賭注的兒戲行為:開了城門,坐在城樓之上彈琴,邀請對方的大將司馬懿進城來共享羊羔美酒 。

    事實是:對方不曾來追擊,對方的大將也並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郃。諸葛亮一生謹慎做不出這種只有撲克牌老手才敢於施演的遊戲。京劇的題材,幾乎有一半左右是取自《三國演義》。《失街 亭》與《空城計》是其中很受觀眾歡迎的兩出。另一出是《斬馬謖》,合起來,成為一套“三部曲”,叫做《失空斬》。

    馬謖究竟有沒有被諸葛亮斬了呢?陳壽自己,先後提供了三種互不相同的說法:(一)諸葛亮誅了馬謖,戮了馬謖,也就是斬了馬謖。(二)馬謖於關在牢裡以後,死在牢裡。(三)馬謖畏罪逃亡,丞相長史向朗知情不舉,被免職,斥令回成都。

    陳壽把第一種說法,寫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與《王平傳》;把第二種說法,寫在《馬良傳》;把第三種說法,寫在《向朗傳》。

    第一第二兩種說法,互相矛盾。第三種說法,可以與第一種或第二種並存。因為,馬謖可能於逃亡了以後被捉住,然後被斬或死在牢裡。不過第三種說法也可以與第一第二兩種相牴觸:馬謖可能於逃亡以後,隱姓埋名遠走他方不曾被諸葛亮的部下捉住。然而,這個可能性很小。

    因為,習鑿齒在《襄陽記》裡面,儲存了馬謖在“臨終”之時寫給諸葛亮的一封信,信裡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鱖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這一封馬謖的遺書,可以稱得上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然而,它不能證明馬謖是被斬而死,還是因病而死。

    街亭之戰,暴露了馬謖的無能,證明了馬謖確如劉備所說:“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它也給了裨將軍王平以施展大將之才的機會,雖則是出身行伍,所認識的字不到十個。諸葛亮升他為“討寇將軍”,請後主封他為亭侯。諸葛亮與魏延死後,王平主持漢中的防務,官職晉升到“鎮北大將軍”。

    諸葛亮把街亭之敗的責任,由自己擔當,向後主請求處分。這敗仗雖則是馬謖打的,然而重用馬謖的是誰?是他自己。

    後主接受諸葛亮的請求,將諸葛亮的官階降了三級,改為右將軍、行丞相事”。但是,“所統如前”,所主管的各種事務,仍舊和以前一樣。用今天的官場術語來說,是相當於“革職留任”,或“降級留任”。

    二、第三次北伐

    諸葛亮降級不到一年,就由於在建興七年攻取了武都、陰平兩個郡,而官復原職。這攻取兩個郡的一役,已經是他第三次北伐了(第一次,是建興六年春天祁山與箕谷之役,包括馬謖街亭之敗;第二次,是建興六年魏軍郝昭堅守陳倉之役)。

    1.不合時宜的北伐

    倘若諸葛亮不在建興六年的冬天才發動陳倉之役,而提早幾個月,在建興六年的秋天,也許要好些。因為,孫權叫他的鄱陽郡太守周魴騙曹休,向曹休詐降,誘他帶兵來鄱陽迎接,進行得相當順利。曹休在當時是魏方的揚州牧,很相信周魴之降是真心真意,就帶來了十萬之兵來攻打吳國,作為周魴的接應。

    他走到了(今日安徽潛山縣東北的)石亭,就遇到了陸遜,吃了陸遜的一場大虧(孫權自己也帶了大軍,開到皖口,作為陸遜的“後援”。皖口在安慶之西十五華里左右)。

    我們也可以說倘若孫權與周魴能夠延遲幾個月騙曹休南下,對諸葛亮的陳倉之役可能很有幫助。話說回來,一則是騙曹休的事,要看時機;不是可以完全聽憑周魴一方面選定日期的;二則是,建業(南京)與漢中彼此相距極遠。當時沒有電報或長途電話可以互相聯絡。

    有什麼訊息或計劃,都全靠派人送信,最快的也依然不過是騎馬而已。馬怎麼快也快不到一天跑“八百里”(清朝曾國藩與部下通訊,或對朝廷送報告,喜歡在檔案或信封上寫“八百里”三個字,算是命令驛遞人員用最快的方式傳遞。事實上,驛遞人員並不能按照“八百里”字面,真正做到一日一夜跑八百里)。

    建興七年,諸葛亮在春天便對武都郡與陰平郡動手。就時間上來說、那是緊接著陳倉之役的一番舉動,幫他執行這“二郡之役”的,是將軍陳式。

    陳式的對手,是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雍州在漢朝沒有,魏國覺得涼州太大,創設出這個雍州來,以便治理,同時防備“西蜀”。

    武都郡是今天甘肅的東南部,成縣一帶,與四川相鄰接的地方共有七個縣,首縣是“下辨”,在成縣之西。陰平郡本來只是一個道,統轄甘肅文縣西北一大片邊疆民族(氐人與羌人)所居住的高原土地。魏國創設這麼一個陰平郡,也是為了便於治理及防備“西蜀”。

    “雍州刺史”郭淮,知道了陳式帶兵前來,也就“點齊人馬”,準備迎敵。郭淮不曾料到,鼎鼎大名的諸葛亮,也親自帶兵來了,而且進駐了(成縣西北的)建威城。建威不是一個郡,也不是個縣,而只是一向用來作屯駐兵士的大堡壘。

    郭淮不敢與諸葛亮較量,就退了兵,讓陳式白撿了武都、陰平兩個郡。這是諸葛亮北伐以來第一次的大勝利。後主頒旨給諸葛亮,恢復諸葛亮的丞相原職。

    事實上魏方採取了空前的大攻勢:一面在合肥造了所謂“新城”,以對付孫權;一面準備人馬、糧食與武器,大舉進攻在漢中的諸葛亮。這個準備工作,在八月間完成(諸葛亮也一直在對魏方的行動密切注意因此而作冷靜的等待,不曾輕舉妄動)。

    魏方的作戰計劃是分兵三路,會師漢中。第一路,由曹真率領,走斜谷。第二路由張郃率領,走子午谷。第三路,由司馬懿率領,從司馬懿所駐紮的襄陽出發,溯漢水而上,穿過鄂西北與陝南,以漢中郡的首縣南鄭為目的地也就是三路大軍的會師之地。

    諸葛亮早就在去年冬天,新造了兩座大城,作為南鄭的屏藩:一是漢城,造在沔縣東南;一是樂城,造在今天的城固縣縣城的所在地。諸葛亮知道了魏方的三路大軍即將到來以後,卻並不呆待在漢樂兩城作“死守”的打算。

    諸葛亮在建興八年大軍壓境之時,不肯把主力留在南鄭或漢樂兩城,而集中在(洋縣之東二十華里的)赤坂。在赤坂,他可以靈活地應付三路魏軍之任何一路,或所有的三路。

    這三路魏軍,卻一路也不曾到來。原因是,天公下了大雨,連下了三十幾天。斜谷與子午谷的棧道,以及襄陽洋縣之間的漢水兩岸的道路,都被大雨沖壞了。

    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下詔書給曹真、張郃、司馬懿,叫他們撤退。討伐“西蜀”的事暫時作罷。

    這一年(建興八年),雙方劍拔弩張,處在大戰的前夕,而實際上並無接觸。在西邊,新被蜀漢收入版圖的武都陰平兩郡,卻發生了戰事,規模雖小而打得相當激烈。魏方的主將是“雍州刺史”郭淮;漢方的主將是鎮遠將軍魏延。

    2.不一樣的魏延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以為魏延是壞人,“腦後有反骨”,而且打仗的本事平常,老喜歡與黃忠爭功,其實,魏延這個人極忠心,極勇敢,而且深受劉備本人與諸葛亮的賞識(魏延是行伍出身,為人粗豪。這時候的軍階,是“牙門將軍”)。

    劉備在自稱漢中王之時,就不用別人,而用了魏延坐鎮漢中。劉備給魏延的官職是:“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諸葛亮在建興五年,帶了十萬人來到漢中,特地選用魏延為“督前部”(先鋒司令),叫他兼“丞相司馬”。這丞相司馬,是諸葛亮為了魏延而新設之官,地位相同於丞相長史(秘書長)。

    在事實上諸葛亮是以丞相身份,兼為統帥,而魏延是以“丞相司馬”的兼職,做了統帥部參謀長或參謀處處長的事。魏延的本職,是“督前部”,先鋒司令,因此,才在“雍州”與魏方的郭淮交鋒。

    在魏延軍中輔助魏延的高階軍官之一吳懿也升了官。吳懿是劉備的吳皇后的哥哥;陳壽《三國志)把他的姓名寫成“吳壹”,為了避司馬懿的“諱”。

    三、第五次北伐

    1.北伐次數的看法

    建興八年的陽溪之役,可以稱為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前面說過,諸葛亮並未“六出祁山”,而僅僅“兩出祁山”。他北伐倒可以說是有六次。其實,北伐也並非有六次,而只有一次;重要的戰役,可以說是有六次。第一次,建興六年春天的街亭之役。第二次,建興六年冬天的陳倉之役。第三次,建興七年的武都陰平之役。第四次,便是建興八年的陽溪之役。其餘的兩次重要戰役,是:建興九年的上邽之役;與建興十二年的武功之役。在這六次重要戰役之中,諸葛亮只有在街亭之役與上邽之役出了祁山。

    2.上邽之役

    上邽之役可說是六次重要戰役之中最重要的一次。諸葛亮把漢中與後方的政務與軍事,都交給了李嚴父子負責,以便用全副精神與魏軍決戰。

    諸葛亮任命李嚴的兒子作“江州都督”,把李嚴本人從江州(重慶)調了來,交給他兩萬兵,叫他留守漢中(魏延仍被諸葛亮帶到前方作戰)。諸葛亮而且也把丞相府的政務、交給李嚴代行。魏延以外,被諸葛亮帶到前方去的將領,有王平、高翔、吳班。

    魏方的統帥不再是曹真,曹真生了病。代替曹真的新統帥,是司馬懿。在司馬懿下邊的幾員大將,是張郃、郭淮、費曜。

    發動攻勢的,是諸葛亮,不是司馬懿。諸葛亮先打祁山(祁山於街亭之役以後,一向是在魏軍之手)。司馬懿進軍到天水郡城西南的上邽城。

    諸葛亮聽說司馬懿本人來了,十分興奮,便留下王平續攻祁山,自己帶了主力到上邽來向司馬懿迎戰。司馬懿慌忙留下費曜與四千名兵士,守上邽城;自己帶了主力離開上邽,說是要去祁山,找諸葛亮,給諸葛亮一個迎頭痛擊。祁山在上邽的西南。司馬懿卻不向西南的方向走,反而向上邽的東邊走。

    諸葛亮來到了上邽,與費曜及其四千兵略一接觸,便把他們解決。解決了以後,諸葛亮不留在上邽,而即刻向東邊走,對司馬懿的主力追擊。

    司馬懿和他的兵,雖則跑得很快,卻仍然被諸葛亮追上。司馬懿並不轉過頭來交鋒卻叫部隊一口氣爬到山上,在山上紮營。

    這時候,被魏明帝派在司馬懿軍中作為“監軍”的賈詡,實在看不過去,就忍不住,貴備司馬懿,說:“你怕蜀國的兵,像怕老虎樣。天下的人都會笑你,你怎麼辦?”

    司馬懿這才有點幾覺得難為情。同時張郃等人也紛紛請求出戰,與“蜀兵”一決雌雄。司馬懿於是勉強下令出戰。雙方的主力死拼,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諸葛亮把部隊分為三部,分別由魏延、高翔、吳班三個人統率,把魏軍打得隔成幾片,一一包圍、殲滅。

    惡戰了整整一天後,司馬懿差不多是全軍覆沒,只剩下他本人與幾位親信落荒而走。諸葛亮所獲得的戰利品,有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張角弩,與三千顆魏軍軍官的頭。雙方參加作戰的兵力,似乎均在五萬人以上。諸葛亮是在建興五年帶了十萬人來到漢中;這一次,他留了兩萬人在漢中交給李嚴坐鎮,可能也分撥了一些兵在祁山及幾個其他的兵略要地。

    帶到上邽來的,應該有六七萬人,或是更多。司馬懿帶了多少兵來,待考。總不會少過諸葛亮的部隊。魏國的領土大,人民多,兵員與糧食都是一向不成什麼問題的。諸葛亮竟然能於萬分困難之中,能採取攻勢的主動,而且打勝,真值得我們佩服。

    3.李嚴的小心思

    上邽之役以後,雙方有一個多月不曾有多大接觸。漢方的漢中留守兼代行丞相事務的李嚴,派人通知諸葛亮,說由於大雨阻塞了道路,軍糧恐怕不能繼續向前方運到,叫諸葛亮撤退。諸葛亮於是就在六月間撤退。

    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追到“木門”,遇到諸葛亮的伏兵,死於亂箭之下。諸葛亮回到漢中以後,才知道雖然有過大雨,而軍糧的運輸並沒有李嚴所說的那麼嚴重。這一位李嚴居心不良。他自己要求諸葛亮撤退,卻在諸葛亮回師的訊息到達漢中之時,故作驚訝之狀,說“糧食很充足,丞相怎麼撒退了呢?”

    李嚴隨即:(一)想殺掉軍糧的督運官岑述,以推諉自己不熱心運糧的責任;(二)報告後主,說諸葛亮並非真正撤退,而是“偽退”,以“誘賊與戰”。李嚴這一著很陰險。這是把撤退的事說成諸葛亮主動,不是他李嚴主動。而且把“誘敵”未成的責任,也加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把李嚴前後寫給自己的書信與公文,彙集起來,叫李嚴自己下一個結論,李嚴承認自己前後矛盾,甘願受罰。諸葛亮上表給後主,把李嚴的本兼各職免了,所封的爵位也削除了,叫李嚴以平民的身份,從漢中郡搬到梓潼郡去住。

    李嚴的兒子李豐,被諸葛亮從江州都督的職位上,調到丞相府,當“中郎將軍階的參軍。諸葛亮勉勵李豐,說:“我和你的父親,本是同心合力,為興復漢室而共事的,我沒想到,彼此之間的關係中途發生變化,倘若你的父親知過能改,回心轉意,你也能和丞相留府長史蔣琬推心從事’,那麼,“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你的父親仍有可以替國家出力的機會)。”

    從這一件處理李嚴犯罪的方式上,我們可以認識諸葛亮的為人:公私分明,而十分忠厚。

    後來,諸葛亮去世,李嚴在梓潼聽到訊息,非常傷感。他知道,諸葛亮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人能寬恕他的過失,或重用他的才能。他絕瞭望,不久便發病而死。

    4.木牛流馬的傳說

    諸葛亮的兵多(十萬人左右),每個月所需要的軍糧自然也多,當時的漢中與四川雖則出產糧食,卻很不容易運到秦嶺之北。諸葛亮在建興九年的上邦之役,所以能夠獲勝,原因之一是有了“木牛”。木牛被有些人,尤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描寫成一種神秘的,甚至是能夠自動的運輸工具。實際上,它也依然是要靠人力來推動,不過是由於構造得巧,可能外形像一條牛,或載重的能力像一條牛而已。

    諸葛亮在南陽郡鄧縣的隆中躬耕過,那時候南陽可能已經有了民國初年所見到的一種叫做“土牛”的車子。也許,當時還不曾有“土牛”,是諸葛亮先發明瞭“木牛”,其後才慢慢地傳回了今天的河南省的。另一個可能與“木牛”有關係的東西,是今天成都一帶都有的”雞公車”。雞公車,頭小身大,像一隻“雞公”(公雞),它也是車輪小,與“土牛”相同,推起來十分省力。

    兩者所不同的地方是:土牛的小車輪在前,而車身是一塊長方形斜板(前窄後寬);雞公車是小車輪在車身之中,車身也是前窄後寬(這兩種車子都比江蘇各地所能見到的大車子省力)。大車子是有一個很大的輪子在車的中央,直徑幾乎有三尺左右,推起來十分費力,雖則車輪的兩旁每一邊可以坐一個人或兩個小孩,或載一頭肥豬。

    到了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進行第六次戰役,武功之役之時由於已經有了渭河上游的天水郡,便不再需要木牛,而改用了“流馬”。

    諸葛亮在上邦之役以後休養兵士三個年頭,才在建興十二二年作最後一次的進攻亦即“武功之役”。這一次,諸葛亮所用的運糧工具是一種快船,叫做“流馬“,“流在水中的馬”。船身長而且窄,因此減少了水的阻力,所以能快速移動。

    四、最後一次北伐

    1.諸葛亮的死而後已

    諸葛亮在春天行動,帶軍隊從斜谷的一條路出來,很順利地到達今日郿縣西南的漢朝武功縣五丈原。司馬懿駐紮在附近,對諸葛亮部隊嚴密監視卻不敢走出壁壘來交鋒。

    就這樣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沒有什麼“行動”。傳說諸葛亮派人送女人用的裝飾品給司馬懿,司馬懿氣得想下令出擊。魏明帝特別派了一位老巨辛毗,來營中制止司馬懿,不許他與諸葛亮部隊對陣廝殺。這個傳說很沒有根據。

    諸葛亮不是一位肯用這種無聊手段的人。魏明帝既然授權司馬懿作統帥,也絕不會特別派一個人來,不許這位統帥作戰。事實是,諸葛亮確曾屢次向司馬懿挑戰,而司馬懿始終忍耐,不肯應戰,只是用“守”的方法,等候諸葛亮糧盡退兵。

    諸葛亮這一次卻並沒有“糧盡”的問題。他已經下了決心,對司馬懿持久作戰。他在五丈原一帶實行“屯田”,叫兵士種田生產糧食。

    諸葛亮的部隊紀律極好。他們夾在本地農民中間,相安無事。可惜,他本人太勞苦了,“事必躬親”而腸胃又不好,消化不良,吃得少。他的病越來越重,捱到八月間,便不幸去世。

    諸葛亮死得太早,虛歲只有五十四歲。他不負劉備給他的知遇,實踐了自己對劉備所許下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左右楊儀、費禕二人,決定了把他去世的訊息保守秘密,先把大軍漢中,然後才宣佈這個訊息。

    2.魏延真的是奸臣嗎?

    楊儀是諸葛亮身邊的“丞相長史”職位相當於秘書長;費禕是“丞相司馬”,地位相當於參謀長或參謀處長。

    楊費二人之所以要作如此的決定,由於他們自己不會打仗,而又怕魏延雖則會打,卻未必能勝得了司馬懿。除此以外,他們在感情上與魏延也頗有隔,就楊儀而論那就不僅是隔閡簡直是“積不相能”、“勢如水火”。楊儀甚至於不願意魏延有機會主持作戰而戰勝,成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作蜀漢的統帥與丞相。

    費禕到魏延的營中,把諸葛亮去世的不幸訊息,秘密告訴魏延,說諸葛亮留下遺囑,叫大家撒退回漢中,並且叫魏延擔任“斷後”的任務。

    魏延不贊成撤退。魏延說:“國家的大計方針,不可能因某人的死亡而變更。丞相的棺柩,可以派丞相行營的官吏送回漢中或四川。軍隊應該留駐在五丈原,屯田、作戰。我本人相信有能力打司馬懿。

    他質問費禕:“是誰派我替楊儀這種人斷後?是丞相本人麼?”他隨即把自已的作戰計劃,與分佈軍隊的方案,說給費禕聽,叫費禕回丞相行營,以丞相司馬的身份,釋出命令。費禕答應了他。

    費禕回到行營以後,把魏延的吩咐丟在腦後,仍舊與楊儀合作,完全按照楊儀的意思辦:大軍向南撤退;下命令叫魏延斷後。

    魏延不理費禕的那一套;立刻派人送報告給後主,說楊儀與費禕造反。楊儀與費禕也派人送報告給後主,說魏延造反。

    地位僅次於魏延的大將王平,站在楊儀與費禕的一邊。於是,魏延失敗,帶了幾個隨從離開軍隊,走到漢中,被馬岱殺了。後主依照楊儀與費禕的請求,把魏延的罪定成謀反大逆之罪,不僅殺了魏延的妻子兒女,也屠滅了魏延的“三族”的人(三族是父族、母族、妻族)。

    魏延死得很不值得,而且極其冤枉。他倘若真想謀反,為什麼不帶了他所指揮的先鋒部隊,去司馬懿的營壘中投降?卻反而只帶了少數人,來到漢中?他分明是想經由漢中,回成都,向後主當面報告,陳述他自己的繼續作戰的主張。他不像是“燒絕棧道”,用武力阻撓過大軍南下,如楊儀、費禕所說。

  • 8 # 雅賊文抄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北伐中原 、北定中原、克復中原 、討賊興復 、討賊興漢,指的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歷經七年的戰爭。在《三國演義》把北伐稱之為“六出祁山”,這說法不正確的(其中一次是曹魏的反擊)。諸葛亮前後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第一次,在得到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後,魏明帝曹叡被迫親自去長安督戰。這個時候諸葛亮用出了“暗渡陳倉”的戰術計策,讓趙雲、鄧芝率軍據箕谷,揚言要從斜谷道攻取郿縣,但實際是讓馬謖為先鋒,駐街亭,然後揮軍西攻祁山。後世廣為流傳的“失空斬”就源自於此。

    先說個題外話,失街亭跟斬馬謖都是歷史發生的事,空城計卻沒有,裴松之曾經引注過郭衝三事,其中提到空城計,但馬上就自我給否定了。

    這場仗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戰略方針不對,也不是戰術運用不成功,而是出在知人善任四個字上,可以說是諸葛亮在“擇材”跟“善將”兩方面修行還不到家,而這兩方面恰恰也在《將苑》裡所著出。所以,諸葛亮在上表中也承認了自己授任無方,明不知人。看來諸葛亮在統領集團軍方面火候還差點。

    最後結果,第一次北伐雖然給蜀漢帶來了人口紅利的好處(涼州三郡的幾十萬百姓被遷回漢中)但也同時直接和間接損失了連馬謖在內10員戰將,再算上戰後病逝的趙雲,就是整整11位,這個損失直接造成蜀漢從此戰力斷層,中層匱乏。

    第二次,蜀軍出大散關,圍攻陳倉(這個有陸游詩云‘出師一表真名世,鐵馬秋風大散關’),最後糧盡而退,雖然最後是斬了王雙,但不足以影響全域性。這裡我認為固然是有一定的環境因素影響,也充分說明了在諸葛亮之後蜀軍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合格的軍需籌備人員。說到底,還是軍政一把抓以後,單項人才缺乏。

    第三次,蜀軍輕鬆取得武都、陰平兩地,可以說是勝了,但由於取回二地以後就退軍,這讓後人評述中直接認為這次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伐。在史書中《蜀書》記錄過這次北伐,但《魏書》中印象中幾乎是沒有提及過,可見這兩郡對於曹魏政權意義不大,但對於諸葛亮卻又意義,因為他就是在這次北伐後有重新回到丞相之位,重新在一些新生代官員中樹立起威望,很直白的告訴小一輩誰才是老大。

    第四次,碰到了司馬懿,蜀漢打的是攻堅戰,最後以失敗告終。失敗原因是糧草不及,再次說明自諸葛亮升遷後沒有一個合格的軍需官繼任,而且說明諸葛亮的法治嚴格,也側面說明缺乏人治,致使蜀漢再失後備力量。

    第五次,司馬懿繼續採取據守戰略,雙方對峙,直至諸葛亮病故,至此第五次北伐失敗。但值得提出的是第五次北伐雙方沒有什麼重大交戰,所以所謂的上方谷之戰完全是杜撰的。具體為什麼諸葛亮會西上五丈原;為什麼沒能佔領北原的兩個要地,這個說起來太複雜,就不做陳述了,但總之一句話,諸葛亮的用兵謹慎發揮的淋漓盡致。謹慎並不為過,但孫子兵法裡面說用兵應該正奇配合,諸葛亮就是太“正”,致使讓對手每次都能猜到用兵意圖,所以有所防範(這個評論參考諸葛亮老對手司馬懿的評論“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當然北伐失敗的原因不止這麼簡單,這個答案是我前幾天回答別的問題做的整理,有什麼片面的地方,多擔待吧。

  • 9 # 老實人侃歷史

    目前,主流的觀點是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

    第一次發生在建興六年春(公元228年4月),歷史稱之首次北伐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諸葛亮率領的馬謖、趙雲等蜀軍和曹真、張郃率領的魏軍。此次北伐戰爭最終以“失街亭”、“斬馬謖”的失敗而告終。《三國演義》在“失街亭”後還描述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上當撤兵的故事,不過其真實性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因為此次主帥和大將都不是司馬懿。

    第二次發生在建興六年冬(228年12月),諸葛亮“復出散關”,最終被曹真擊退。

    第三次發生在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正月),諸葛亮派遣陳氏攻打武都、陰平,打敗魏雍州刺史郭淮,奪得兩郡;

    第四次發生在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射死魏大將張郃,並且與司馬懿開始正面交鋒。

    第五次發生在建興十二年春(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軍從褒斜道(斜谷)出,準備與魏軍交戰,最終不幸死於軍中。雖未完成光復漢室大業,但也算是鞠躬盡瘁了。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這五次北伐戰爭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人物、事件經過清晰,明確,所以是真實存在的。

    而高天佑先生認為”六出祁山”可能真的存在,因為五次中的第二次北伐,史料中採用的是“復出散關”的說法,所以應當被理解為出了兩次散關,第一次出散關的時間應該是建興六年夏秋。按照這樣說的話,六次出兵北伐便是真實之事。

  • 10 # 品茶煮史

    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從公元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進行了五次北伐,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達祁山,而不是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六出祁山”,正史和文學作品是要區分對待的。

    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春。北伐前諸葛亮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立了先攻佔隴右的戰略,首先他策反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並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後由於馬謖未按照諸葛亮出兵前安排,導致咽喉要道街亭被曹魏名將張郃攻破,街亭失守,使蜀軍喪失了全部有利形勢,三郡得而復失。諸葛亮無奈,引兵退回漢中。

    第二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冬,是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的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當時陳倉守將郝昭早有防備,蜀軍攻打二十多天未破,糧草不濟,被迫退軍。退軍時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斬殺。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率兵攻武都、陰平兩郡,此兩郡原歸蜀漢控制,由於街亭失守後被魏軍佔領。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諸葛亮順利收復兩郡。諸葛亮安撫了當地的氐人、羌人,然後留兵據守,自己率軍回漢中。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因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終因糧盡退軍。退軍時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張郃追擊至木門道,被蜀軍射中右膝,傷重病逝。

    第五次北伐是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軍出武功五丈原,由於司馬懿率軍在渭水南岸阻擊,諸葛亮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於是決定在五丈原屯田練兵,準備打持久戰。當年秋,由於病重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蜀軍退回漢中,北伐事業從此終止。

    五次北伐中,第一次和第五次可稱為全面戰爭,第四次可稱為中等規模戰爭,第二次和第三次可稱為小型區域性戰爭。

  • 11 # 鐵甲雄獅

    關於這個問題,《三國演義》跟《三國志》有不同的記載,首先,我們先看《三國演義》中的講述。上面記載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次數一共有六次。也就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諸葛亮揮師北伐的戰績。

    第一次,建興五年北伐,震動隴右,降服了姜維等一批魏將,但是由於馬謖的死腦筋和紙上談兵,蜀軍被張郃所率領的魏軍擊敗於街亭,諸葛亮含恨退兵,途中還上演了一出“空城計”。

    第二次,建興六年,諸葛亮上《出師表》,姜維擊敗曹真,司馬懿玩上了“烏龜戰術”,諸葛亮糧盡退兵。

    第三次,建興七年,諸葛亮得到線報,魏國守陳倉的郝昭病的很嚴重,於是趁此機會出兵攻克了陳倉,之後又攻克散關,也擊退了前來攻擊的司馬懿,本來很順利,可是張苞卻突然馬失前蹄墜崖身亡,諸葛亮聞訊悲傷過度病倒,只能退兵養病。

    第四次,建興八年,司馬懿率大軍進攻,但是天氣不好進展極慢,天晴之後司馬懿即被諸葛亮打敗,不過被諸葛亮因運糧不利責罰的都尉苟安卻在劉禪面前說了諸葛亮壞話導致諸葛亮不得不退兵。

    第五次,建興九年,總結起來這是一場搶糧戰,雙方圍繞著上邽展開決戰,但在蜀中,李嚴方面傳來訊息,東吳可能會出兵蜀漢,諸葛亮只好退兵,退兵途中還殺死了追來的張郃。

    第六次,建興十三年,諸葛亮在上方谷圍困了司馬懿,並用火計將其逼上絕路,但是天降大雨撲滅大火,諸葛亮終究抵不過天命,病卒,蜀漢退兵。

    而《三國志•諸葛亮傳》又是另一種說法。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該傳是這樣記載的,“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大體上和演義差不多,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演義中主將是司馬懿,而正史中主將是曹真,同樣,這是第一次諸葛亮出兵經過祁山。

    在正史上,第二次北伐對應的是演義中的第三次,“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不同,小說中,羅貫中先生想要表現的是諸葛亮和後半生宿敵司馬懿的對壘,而正史上,諸葛亮明顯是敗了,打一個小小的陳倉城打到糧盡退兵,最後撤退時殺了個冒進的王雙也至多算是找回點面子。同樣,《魏略》中也如此記載這場戰役:“亮圍陳倉,使昭鄉人靳詳於城外遙說之……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裡,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因此,這場戰役著實算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一處敗筆。

    那麼再看正史上的第三次,《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如此記載:“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這場並沒有和演義中所對應的戰役,如果按次序算,對應第四次,那麼這兩場戰役則是完全不同的兩場,正史中記載的是諸葛亮派陳式的進攻戰役,而演義中說的則是一場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打出的一場漂亮的防守反擊戰,沒有什麼可比性。

    之後是正史上的第四次,《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如下:“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這次能和演義中的第五次對應,大體過程和演義出入不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諸葛亮第二次經過祁山,也是最後一次。

    最後則是正史上的第五次:“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很明顯,這次北伐戰役,並沒發生讓司馬懿命懸一線的上方谷戰鬥,而是雙方大眼瞪小眼,對峙了好幾個月,諸葛亮帶著蜀軍屯田,司馬懿帶著魏軍看諸葛亮帶著蜀軍在那種田,最終諸葛亮心力交瘁而死,蜀軍退兵,三國史上最為精彩的諸葛亮北伐之戰也就此結束。

    透過以上的對比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諸葛亮北伐一事上,正史和演義大有不同,在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北伐只有五次,而且經過祁山的次數僅有兩次。

  • 12 # 秦四少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關中震動,魏明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撤退並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此戰過後,諸葛亮自貶三等,將趙雲貶為鎮軍將軍,將馬謖、張休及李盛處斬。

    建興六年(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未能攻克,諸葛亮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蜀軍,諸葛亮與之交戰,斬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二郡,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出擊,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此戰過後,諸葛亮恢復丞相職位。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首次使用木牛運糧。諸葛亮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至木門,諸葛亮與之交戰,射殺張郃。此戰過後,李嚴被廢為平民。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首次使用流馬運糧。諸葛亮出斜谷,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達百餘日,司馬懿堅守不戰。諸葛亮由於多次因糧草不繼而退兵,因此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冬,諸葛亮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諡號"忠武侯"。至此武侯北伐結束。

  • 13 # 張睿在塘沽

    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興六年春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

    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2、建興六年冬

    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魏延所斬。

    3、建興七年

    建興七年(229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蜀軍撤退。

    4、建興八年秋

    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

    5、建興八年秋後

    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6、建興九年

    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

    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7、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魏延因與楊儀不和,被以謀反罪誅殺。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後,劉禪便登基為帝,雖然劉禪愚笨,但在諸葛亮的領導之下蜀漢,逐漸恢復了昔日的強盛,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率兵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先後七次北伐,不過最終也難以興復漢室,公元234年,諸葛丞相最終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之中。

  • 14 # 一米八的皮卡丘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這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其中包括第一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也就是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區域性戰爭,包括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據專家研究,可以將其概括為三點。

    第一:為報先帝,以完遺願。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第二:不攻曹魏,蜀漢必亡。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所以只能先發制人進行北伐。

    第三:北伐中原,轉移矛盾。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同時,也可以使蜀國有問鼎中原的機會。

    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道。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能動搖蜀國國力的只有:第一次與第五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蜀軍除了在街亭略損兵馬外,其他情況並沒有損傷,而且還將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軍民全部遷往了漢中,大大擴充了蜀國國力。至於第五次北伐,蜀軍的最大損失就是諸葛亮的去世,其他的情況也沒有受到任何可以動搖國本的傷害。所以,從以上角度來說,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並沒有使蜀國的國力受到大的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朝偉的歌張學友的電影都是經典,香港還有哪些獨特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