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四庫全書》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8億字,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藏書彙編之一。但是,在這本著作中,錯誤百出,特別是錯別字,非常多。那麼,《四庫全書》中為啥有那麼多錯誤呢?
16
回覆列表
  • 1 # 老外二三事

    《四庫全書》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8億字,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藏書彙編之一。但是,在這本著作中,錯誤百出,特別是錯別字,非常多。那麼,《四庫全書》中為啥有那麼多錯誤呢?

    乾隆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曾經左拼右湊,說自己是個“十全老人”。在他做皇帝的時候, 安徽學政朱筠上奏,說《永樂大典》大部分已經沒了,部分散落在民間,在太平盛世應該把失傳的文獻材料加以蒐集整理。乾隆一聽,感覺到自己做皇帝的時候,做了很多大事,應該和明朝的朱棣一樣,把民間的書都整理在一起。

    其實,乾隆早就有修書的計劃,安徽學政朱筠只不過替乾隆說出來而已。當時,清代由於是少數民族的滿族統治人多的漢族,所以民族矛盾非常尖銳,乾隆也想趁著這個機會,把那些不利於滿清統治的書籍毀掉,或者刪改。

    於是,清代浩大的編纂工作開始了。乾隆下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採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

    為啥叫做《四庫全書》呢?四庫就是經、史、子、集,希望把所有的書囊括其中。經部主要是編纂儒家經典,像四書五經這樣的書籍。 史部就是指歷史,比如24史。 子部,則是諸子百家的作品,如《荀子》,《老子》。 集,詩歌總集,像《全唐詩》等等,無法納入上述三種分類的書籍。

    幹啥事都要有一個負責人啊?乾隆想到了紀曉嵐。紀曉嵐本名紀昀,非常有才氣,30歲的時候就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授編修,後來任國史館總纂。不過,他做官不久,就被牽連到一起官司中,被髮配了。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汙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髮配烏魯木齊。

    乾隆要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紀曉嵐正在新疆接受改造。當紀曉嵐接到命令後,急忙結束了勞改生活,回到北京編書。紀曉嵐從民間徵集來圖書12237種,組織了4000多人的龐大隊伍,其中僅抄寫工作就有3826人,當這部著作完成的時候,不少人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

    紀曉嵐也很有意思,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型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於措施得力,賞罰分明, 每天至少可抄60餘萬字。

    《四庫全書》耗時十三年編成,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乾隆皇帝文學修養非常高,本人也是非常自負,身邊大臣在上書言事的時候,往往都會少寫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讓皇帝親自提出見解,來滿足皇帝“我是最聰明”的虛榮心。紀曉嵐是個拍馬屁的高手,在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故意編錯一些內容,比如說寫幾個錯別字了,讓皇帝指出來。

    但是,乾隆起初還挺上心,時間一長,有的就沒有全部看了,隨後就硃批欽定。雖然錯誤很淺顯,很多是故意的,皇帝簽字後,紀曉嵐就沒法改了,所以導致《四庫全書》中出現很多錯誤。【參考資料: 《四庫全書館研究》、《四庫全書館研究》 】(作者:每日漢字)

  • 2 # wyy永無止境

    乾隆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曾經左拼右湊,說自己是個“十全老人”。在他做皇帝的時候, 安徽學政朱筠上奏,說《永樂大典》大部分已經沒了,部分散落在民間,在太平盛世應該把失傳的文獻材料加以蒐集整理。乾隆一聽,感覺到自己做皇帝的時候,做了很多大事,應該和明朝的朱棣一樣,把民間的書都整理在一起。

    其實,乾隆早就有修書的計劃,安徽學政朱筠只不過替乾隆說出來而已。當時,清代由於是少數民族的滿族統治人多的漢族,所以民族矛盾非常尖銳,乾隆也想趁著這個機會,把那些不利於滿清統治的書籍毀掉,或者刪改。

    於是,清代浩大的編纂工作開始了。乾隆下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採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彙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

    為啥叫做《四庫全書》呢?四庫就是經、史、子、集,希望把所有的書囊括其中。經部主要是編纂儒家經典,像四書五經這樣的書籍。 史部就是指歷史,比如24史。 子部,則是諸子百家的作品,如《荀子》,《老子》。 集,詩歌總集,像《全唐詩》等等,無法納入上述三種分類的書籍。

    (紀曉嵐)

    幹啥事都要有一個負責人啊?乾隆想到了紀曉嵐。紀曉嵐本名紀昀,非常有才氣,30歲的時候就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授編修,後來任國史館總纂。不過,他做官不久,就被牽連到一起官司中,被髮配了。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汙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髮配烏魯木齊。

    乾隆要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紀曉嵐正在新疆接受改造。當紀曉嵐接到命令後,急忙結束了勞改生活,回到北京編書。紀曉嵐從民間徵集來圖書12237種,組織了4000多人的龐大隊伍,其中僅抄寫工作就有3826人,當這部著作完成的時候,不少人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

    紀曉嵐也很有意思,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型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於措施得力,賞罰分明, 每天至少可抄60餘萬字。

    《四庫全書》耗時十三年編成,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乾隆)

    乾隆皇帝文學修養非常高,本人也是非常自負,身邊大臣在上書言事的時候,往往都會少寫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讓皇帝親自提出見解,來滿足皇帝“我是最聰明”的虛榮心。紀曉嵐是個拍馬屁的高手,在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故意編錯一些內容,比如說寫幾個錯別字了,讓皇帝指出來。

    但是,乾隆起初還挺上心,時間一長,有的就沒有全部看了,隨後就硃批欽定。雖然錯誤很淺顯,很多是故意的,皇帝簽字後,紀曉嵐就沒法改了,所以導致《四庫全書》中出現很多錯誤。

  • 3 # 簡運書生

    恕在下才疏學淺,繁體字所識不多,難辨對錯,亦有古今用法不同,未能細究。

    對於這類鉅著,一般都經過反覆多次校驗然後編訂成冊,不應該會有大量錯別字,如果有,首先要懷疑的應該是這些字是不是有古今歧義,一詞多義或者通假字。

    如果確定是錯的,編書的可以拉出去槍斃一萬回,刨墳鞭屍,鞭土吧,畢竟屍骨可能已經渣都不剩了。

    又或許有興趣的話可以再研究一下,說不定這些錯別字中隱藏著什麼驚天秘密呢!哈哈哈……

  • 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四庫全書》是乾隆年間修訂,囊獲了古代所有圖書的一套書籍,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在世界書籍裡也是非常罕見的。

    正所謂盛世修書,乾隆年間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個著名的盛世,修一套森羅永珍的書籍,成為了乾隆皇帝炫耀其文治武功必要的手段之一。因此,乾隆下令修書,由紀曉嵐擔任總撰官,共360位高官參與編輯,3800位學者負責抄寫,乾隆皇帝親自擔任主編。

    乾隆皇帝非常重視編《四庫全書》,他親自視察編輯情況,親自觀看編寫內容,修改錯誤。負責編輯的高官個個都是當時著名的大學者,經過選材、編寫、省查、複檢、摘抄層層工序,歷時八年才編成《四庫全書》,可謂是清朝傾全國之力編撰的文學精華。

    可是在《四庫全書》中,明顯的錯誤,錯別字層出不窮。作為一本能代表國家繁榮,彰顯皇帝文治武功,帶有強烈政治因素的國書,編寫過程中審查工序就有好幾道,出現這麼多明顯的錯誤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其實這些錯誤的出現源於三個字“拍馬屁”。

    由於乾隆非常重視《四庫全書》,會親自審查,挑錯。如果你編書什麼錯都沒有,如何彰顯皇帝的聖明?如何反映皇帝的偉大?如何體現作為主編的乾隆皇帝存在的價值。

    乾隆皇帝文學修養非常高,本人也是非常自負,身邊大臣在上書言事的時候,往往都會少寫幾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讓皇帝親自提出見解,來滿足皇帝“我是最聰明”的虛榮心。因此編寫《四庫全書》時也一樣,故意編錯一些內容,讓皇帝指出來。

    總撰官紀曉嵐,在電視劇裡是“鐵齒銅牙”,在真實歷史上,更接近於“甜言蜜語”。由於書籍太多,皇帝一般只會翻翻篇頭和篇尾,所以紀曉嵐在篇頭篇尾故意犯幾個明顯的錯誤方便皇帝修正。然而如果錯誤太多,或者錯得太離譜,又會讓皇帝覺得紀曉嵐無能,所以他犯的錯誤大都是無關大雅不痛不癢的錯誤,這個字缺一筆,那個字少一劃。

  • 5 # 張克成

    四庫全書,屬中華傳統讀本。按說不會有錯。查查何年何處印刷。如屬官務書館印刷,不會出現如此低階錯誤。可能是盜版。

  • 6 # 土皮心動

    《四庫全書》是清代才子紀曉嵐負責編纂的大型圖書彙編,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分,希望囊括漢文所有圖書。這樣一部乾隆欽定、才子負責編纂的官方修書怎麼會有那麼多錯別字呢?

    首先是工程浩大,難免出錯。《四庫全書》編成後有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如此浩大的工程,紀曉嵐手下4000多人耗時13年才完成。當時主要是人工抄寫,光抄寫的人就有3800多人。紀曉嵐規定了工作任務,每人每天1000字,每年33萬字,五年要達到180萬字。五年期滿後,達到200萬字的為一等,165萬字的為二等。共分四個等級,紀曉嵐根據等級授予不同的官職。據說書成時,不少人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錯別字是錯字和別字的合稱,錯字是把字寫錯了,不成字;別字是把甲字寫成了乙字。漢字很複雜,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古代的別字)通用字,還有一些古代用過、現在不用的死字。編書要靠抄寫,如此多的人,如此漫長的時間,再加上每個人書寫風格、書寫習慣不同,寫一些難認的字,寫一些錯別字都在所難免。

    其次是人為造成的。乾隆皇帝文學素養很高,但好大喜功,虛榮心很強。每次編定一部分書,他都要檢查以後方可透過。紀曉嵐為討好乾隆帝,故意寫錯一些字,讓皇帝挑出來。後來乾隆不是太上心了,有些字沒有看出來就欽定通過了。這種說法很流行,也許是真的。

  • 7 # 原度拾趣

    據說跟乾隆和紀曉嵐有關,這一對君臣,一個虛榮自負、好大喜功,一個善於揣測上意、曲意奉承。乾隆非常重視《四庫全書》的編纂,又自認為很有才華。於是,紀曉嵐便有意滿足皇上的這種心理,編纂時有意改動幾個字,送皇上審閱,以彰顯其才華。

    剛開始,乾隆興致勃勃,時間一長就沒有這麼大的興致了,加之《四庫全書》規模浩大,不可能面面俱到。經皇上簽字後,臣下自然就不能改動了,於是錯誤便保留了下來。

    這只是流傳下來的一種說法。不過,我認為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四庫全書》之所以錯別字多,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規模宏大,任務繁重。整理前朝典籍不同於編修當朝文稿,問題非常多,,有些地方可能無從考,十三年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導致一些錯誤在所難免。

    二是評判標準不同。乾隆時期跟我們現在對詞語、句子等文法的判斷標準肯定不一樣,別說二百年前的清朝,就是民國時期的文法語句,跟現在都不一樣,當時沒有問題的地方,我們現在看來是問題的。另外,古代有很多通假字,有些我們是知道,而有些不知道,於是便把不知道的通假字視為錯別字。

  • 8 # 楊老師的世界

    作為語文老師,我要說,那些不能稱之為錯別字。

    語言文字是不斷髮展的,隨著人們視野的開闊,世界的開拓,原有的文字在表達時不夠用,所以不斷有新的文字被創造出來,滿足人們交流的需要。

    我們在看古代書籍時看到的那些所謂錯別字,在語言學範疇稱之為: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

    其實,這些離我們並不算太久遠,在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文學大家,比如魯迅先生,那個時代只有“他”,沒有“她”,所以他們的文章裡的“她”都是“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上班,但又不得不上。上有老下有小,沒錢想法還挺多,怎麼辦?